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 題 《波的形成》課時安排 1 課前準備教材內容 分 析 人教版新教材本節內容下有三個小節,分別是波的形成、橫波和縱波及機械波。主要研究機械波的形成過程,定性認識波的一些基本特征。波動是一種特殊的運動,通過對波的學習可以深化學生的運動觀念,但學生對波的認識和理解需要一個過程,不可急于求成。課本有三張實物圖和兩張動畫圖,給教學設計提供思路,可以融合信息技術如播放視頻、動畫等加深學生印象。重點要分析波的形成過程,在學生親身體驗和實驗觀察的基礎上對波動現象進行分析和推理。設計理念 導入環節用帶操表演,團體操表演視頻,思考信息技術與課堂實際教學的契合點,通過視頻能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在紙上畫出橫波形成過程圖,再通過投屏技術展示并評價學生作業,通過計算機計時工具控制學生完成課堂任務的時間,把握課堂節奏。學情分析 普通中學學生接受能力較弱,希望能通過具體形象的生活實例加以介紹波動的形成會更容易接受。限于學校教學設施,只能在教室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和分析,知道波在傳播振動形式的同時也傳播能量 對波動現象進行分析和推理,認識波的形成過程 能區別橫波和縱波,知道機械波的概念和形成機械波的條件教學重難點 能對波動現象進行分析和推理,認識機械波的形成過程 培養學生用運動學和動力學知識分析和研究波的基本特征和規律的能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一) 師生活動 師:導入:播放帶操表演和團體操表演視頻,展示麥田里風吹麥子形成麥浪,學校彩旗飄揚等生活場景,提問:彩帶上的每個點是否都在往前運動?每顆麥子是否向前運動 生:仔細觀察,并得出結論,彩帶上每個質點并不向前運動,麥子也并不向前運動 師:總結:波動中,質點并不隨波遷移。設計意圖 通過帶操表演視頻抓住學生注意力,通過麥浪、彩旗飄揚展示生活中的波動,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觀察波動特點。教學環節(二) 師生活動 師:演示繩波,在繩子上做個紅色標記,讓學生觀察紅色標記的運動情況和整個繩子的波動情況, 生:觀察繩波 師:設想將繩子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可以看成一個質點, 思考:繩上的各質點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生:通過繩子之間的彈力作用,前面的質點“帶動”后面的質點運動起來 通過橫波演示器展示橫波形成過程不同時刻的各質點的運動狀態, 讓學生分組畫出t=T/4,t=T/2,t=3T/4,t=T,四個時刻繩上全部質點的運動圖像,通過計算機計時工具限制學生在兩分鐘內完成。 生:分組畫圖。 師:通過投屏技術展示學生作業圖,通過易教學助手app評價學生作業圖,分析不同時刻各質點的運動情況。 思考:繩上各質點開始振動的方向如何?與波源開始振動方向有何關系? 生:各質點起振方向與波源相同。設計意圖 計算機計時工具能幫助教師把握課堂節奏,同時能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如何。易教學助手能對學生作業及時評價,投屏技術能高效交流各小組的作業成果,節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教學環節 (三) 師生活動 師:讓學生上講臺做一做團體操當中的人浪,學生手挽手,第一個同學上下運動,請講臺下同學觀察。 生:上講臺手挽手完成人浪游戲。 師:讓第一個同學左右運動,提醒注意安全,請講臺下同學觀察。 生:完成游戲,體會兩種運動的不同。 師:演示:彈簧形成的波,請學生拍照,記錄某一時刻彈簧的運動圖片 生:協助老師用手機拍圖片 師:投屏到黑板, 生:觀察彈簧形成的波, 師:指出密部和疏部,總結如何分類橫波和縱波,橫波和縱波的區別。 師:介紹聲波是縱波,聲波可以轉遞信息。縱波可以在固體、液體或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師:視頻播放地震,介紹地震波具有能量,波傳遞振動形式的同時也傳播能量。 師:機械波是機械振動的傳播。機械波形成條件:1波源2介質設計意圖 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游戲的形式學生參與度比較高。通過手機拍照技術展示彈簧上各質點的運動情況,通過游戲直觀感受橫波和縱波的區別。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用投屏技術展示學生作業成果中,能夠高效體現師生交流互動,通過易教學助手能直觀評價學生作業,很好的達到教學目標。通過新技術,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體驗感較強。整節課信息技術融合合理,不會帶給學生眼花繚亂的感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