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古代史一、古希臘:1、梭倫改革開始(前594年)2、克里斯提尼改革開始(前506年)3、伯利克里時代(前443年---前429年)4、智者運動(前5世紀中葉)二、古羅馬:1、羅馬共和國建立(前509年)2、《十二銅表法》頒布(前449年)3、公民法(前509年---前3世紀)世界近代史一、早期資本主義時期(工場手工業階段)(14世紀---18世紀中葉);(一)經濟:1、資本主義萌芽產生(14、15世紀);2、文藝復興(14世紀---17世紀);3、宗教改革(16、17世紀):馬丁路德改革開始(1517年);4、新航路開辟(15世紀---16世紀):迪亞士發現好望角(1488年)、達伽馬達印度(1498年)、哥倫布第一次到達美洲(1492年)、麥哲倫環球航行開始(1519年);5、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年);6、英國在北美獲得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1607年);7、荷蘭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17世紀);8、英國頒布《航海條例》(1651年);9、三次英荷戰爭(1652年---1674年);(二)政治:10、英國“光榮革命”(1688年);11、英國頒布《權利法案》(1689年);12、英國責任內閣制形成并完善(18世紀中葉);13、英法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14、啟蒙運動(17、18世紀);15、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確立(17世紀末);16、美國發表《獨立宣言》(1776年);17、美國頒布《1787年憲法》(1787年);18、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二、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工業革命階段)(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葉);(一)經濟:1、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1765年);2、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1年);3、克隆普頓發明“騾機”(1779年);4、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1785年);5、瓦特改良蒸汽機(1782年);6、富爾頓發明汽船(1803年);7、史蒂芬孫發明火車(1814年);8、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9、英國舉辦第一次世界博覽會(1851年);10、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創立自由主義經濟理論(1776年);11、英國爆發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1825年);(二)政治:12、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1、1834年);13、英國開始議會改革(1832年);14、英國憲章運動(1836年);15、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44年);16、《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1848年);17、第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1857年);18、第一國際成立(1864年);19、普法戰爭爆發(1870年);20、法國巴黎公社革命發生(1871年);21、《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1871年);2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通過(1875年);(三)文化:23、浪漫主義文學、浪漫主義音樂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18世紀后半期---19世紀中葉);24、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1859年);25、赫胥黎發表《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863年);三、壟斷資本主義前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1、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866年);2、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1876年);3、意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1896年);4、本茨發明汽車(1885年);5、諾貝爾發明無煙炸藥(1887年);6、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飛機(1903年);7、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8、印象派繪畫產生(19世紀70年代)9、電影產生(1895年12月);10、電視產生(20世紀30年代);11、現代立體派繪畫產生(20世紀以后)目錄標題中的隱形知識這類知識、隱形于中學歷史各冊教材的目錄或章節標題之中。如奴隸社會編中“第一章奴隸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夏商”,就要求學生明白夏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形成時期,商朝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與此相類似的知識點有: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秦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五四運動到中(和諧)國(和諧)共(和諧)產(和諧)黨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和諧)共創立時期;國(和諧)民(和諧)黨“一大”至汪精衛叛變即1924年至1927年7月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此可見,教材的目錄標題隱含著豐富的知識,學習時要善于挖掘和思考。跨章節中的隱形知識這類知識,因教材的編寫體例,或隱形于背景,或隱形于因果,或隱形于時限,或隱形于補述,或隱形于刪簡。如戰國時的長平之戰隱形于秦統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東漢史實隱藏于三國鼎立一節;司馬睿給祖逖刺史空銜的西晉史實隱形于東晉教材;916年阿保機建國契丹隱形于五代時限之內;北宋末年鐘相提出“等貴賤、均貧富”口號隱形于南宋農民戰爭;蒙古政權的耶律楚材勸止窩闊臺汗破壞農業隱藏于元世祖勸課農桑;春秋的皮囊鼓風冶鐵、突厥、契丹興起于北魏等知識隱形于后面章節的補述。東周的后期是戰國,但東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戰國,因戰國止于公元前221年,比東周時間要長35年,這段史實被隱沒于教材的刪簡之列了。于是,學生在學習時要注意前后知識的聯系。插圖中的隱形知識通過圖案插于課本,形象生動地強調該史實的重要,減少了課本的冗長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學生所忽視的隱形知識。如隱形于扉頁彩圖中的《自由引導人民》,就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隱形于書中的人物插圖《達芬奇自畫像》,就使人不易覺察到課本舉出了達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個;隱形于書刊手跡之類的插圖,更暗示了許多知識,“大總統誓詞”中的民國元年,就是指1912年,“嚴夏和他的主要譯著”圖中除《天演論》之外,還有與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書名相異的《法意》等等。學習時,對插圖的隱含的知識不可忽視。地圖中的隱形知識這類知識,隱形于課本的歷史地圖之中。如“元朝疆域圖”和“漕運圖”上,都明白告訴人們由于水患,黃河改道入淮的史實。中國歷史課本中歷史地圖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釋,更是潛藏著許多重要知識點,如今天的開封,戰國時稱大梁,北宋叫東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卻叫寧波,北京的叫法僅在兩宋時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幾種。世界歷史課本的地圖上隱形的重要知識點更多得驚人:如“美國獨立形勢圖”上表明1783年英國在承認美國獨立的條約中,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劃歸了美國。在“19世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圖上,明白的告訴學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兩個殖民國家外,還有荷蘭、英國和法國。所以,學生在對教材的學習中,應該結合地圖加以分析和消化。注釋中的隱形知識注釋是對教材部分內容的補充說明,按說沒有多少必記知識。可是高考不排除在這出題,一些出人意料的題往往就出在注釋上。如1993年試題的“榷場”,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邊境市場”。可這不行,非得答成注釋的“收稅貿易市場”不可。因此注釋成為不可忽視的知識點:銅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就開始制造;哈雷是英國近代天文學家;禁軍,在南北朝是指皇帝親兵,在北宋是指國家正規軍;調,指戶稅,實質上是人頭稅;《周髀算經》,可不能據“算經”二字或載有勾股定理”就確認為數學專著,因《中國古代史》選修本就明白注釋為天文學著作;阿蒙神廟,就是卡爾納克神廟,等等。這些知識都是通過注釋表述出來的,所以在學習時不能忽視。高考歷史必背知識合集——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史——秦漢時期秦國統一中國的原因1.客觀條件①思想:春秋戰國長期戰亂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②政治:兼并戰爭使眾多分散小國被大國兼并,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③經濟:各地域經濟的發展,民族之間、地域之間聯系加強,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2.主觀條件④地理:秦國占渭水平原和川西平原,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⑤變法:商鞅變法后,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⑥統治者:歷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秦國統一中國的影響①擴大疆域:結束了戰亂,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②促進融合: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③文化認同:秦朝統一文字,泰山封禪等,強化了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④順應潮流: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②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以及救災行動,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2.消極影響④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專制統治易形成暴政,并最終導致秦短命而亡。⑤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壓抑了創造力。⑥在封建社會末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發展,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妨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造成漸漸落后于西方的局面。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1.政治:①設中朝;加強皇權,削弱相權②“推恩令”;成功削弱諸侯王勢力③設刺史;加強對地方官僚及豪強地主的控制④察舉制;擴大統治基礎⑤用酷吏;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2.經濟:①改革幣制、②鹽鐵官營、③均輸平準、④征收財產稅;抑制富商大賈實力,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3.思想:尊崇儒術,設立五經博士,興辦太學;思想統一鞏固政治統一,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4.軍事:出擊匈奴,在西域設郡管轄;穩固邊疆,開疆拓域5.對外: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6.邊疆:加強對東南沿海、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中央對西南、東南管控加強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背景①政治上: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形勢要求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②經濟上:漢武帝時經濟發展,國力日盛,為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經濟基礎。③思想上: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①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②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成為各級學校必修的重要內容和朝廷選官的考查標準,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③其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政策,鉗制了思想文化的發展。張騫鑿空西域的影響①政治:加強對西部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②經濟:促進了物種交流,有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③外交:促進絲綢之路暢通和貿易的繁榮,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④文化:鑿空和絲路精神,成為中國人不畏艱難,勇于開拓的象征漢代后期察舉制衰落的原因①政治基礎:中央集權衰弱,豪強勢力興起,地方輿論被豪強士族壟斷,中央在地方的選人權淪喪。②社會基礎:漢末動亂,人口流徙四散,察舉依賴的鄉里社會秩序遭到破壞。③制度本身:察舉制后期存在察舉不實等弊端。高考歷史 | 世界史常考歷史事件時間表世界古代史一、古希臘:1、梭倫改革開始(前594年):2、克里斯提尼改革開始(前506年):3、伯利克里時代(前443年---前429年):4、智者運動(前5世紀中葉):二、古羅馬:1、羅馬共和國建立(前509年):2、《十二銅表法》頒布(前449年):3、公民法(前509年---前3世紀):世界近代史一、早期資本主義時期(工場手工業階段)(14世紀---18世紀中葉);(1)經濟:1、資本主義萌芽產生(14、15世紀);2、文藝復興(14世紀---17世紀);3、宗教改革(16、17世紀):馬丁路德改革開始(1517年);4、新航路開辟(15世紀---16世紀):迪亞士發現好望角(1488年)、達伽馬達印度(1498年)、哥倫布第一次到達美洲(1492年)、麥哲倫環球航行開始(1519年);5、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588年);6、英國在北美獲得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1607年);7、荷蘭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17世紀);8、英國頒布《航海條例》(1651年);9、三次英荷戰爭(1652年---1674年);(2)政治:10、英國“光榮革命”(1688年);11、英國頒布《權利法案》(1689年);12、英國責任內閣制形成并完善(18世紀中葉);13、英法七年戰爭(1756年---1763年);14、啟蒙運動(17、18世紀);15、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確立(17世紀末);16、美國發表《獨立宣言》(1776年);17、美國頒布《1787年憲法》(1787年);18、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二、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工業革命階段)(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葉);(1)經濟: 1、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1765年);2、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1年);3、克隆普頓發明“騾機”(1779年);4、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1785年);5、瓦特改良蒸汽機(1782年);6、富爾頓發明汽船(1803年);(1807年)7、史蒂芬孫發明火車(1814年);8、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9、英國舉辦第一次世界博覽會(1851年);10、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創立自由主義經濟理論(1776年);11、英國爆發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1825年);(2)政治:12、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1、1834年);13、英國開始議會改革(1832年);14、英國憲章運動(1836年);15、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44年);16、《共產黨宣言》發表,馬克思主義誕生(1848年);17、第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1857年);18、第一國際成立(1864年);19、普法戰爭爆發(1870年);20、法國巴黎公社革命發生(1871年);21、《德意志帝國憲法》通過(1871年);2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通過(1875年);(3)文化:23、浪漫主義文學、浪漫主義音樂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18世紀后半期---19世紀中葉);24、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1859年);25、赫胥黎發表《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863年);三、壟斷資本主義前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1、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866年);2、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1876年);3、意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1896年);4、本茨發明汽車(1885年);5、諾貝爾發明無煙炸藥(1887年);6、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飛機(1903年);7、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8、印象派繪畫產生(19世紀70年代)9、電影產生(1895年12月);10、電視產生(20世紀30年代);11、現代立體派繪畫產生(20世紀以后)一、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一)思想春秋老子和孔子春秋老子創道家,思想樸素辯證法。事物不斷在變化,主張無為治天下。還有孔子創儒家,偉大思想教育家。主張仁愛重周禮,有教無類育精華。詩書禮易和春秋,編定經典儒文化。戰國“百家爭鳴”戰國墨翟表民愿,兼愛非攻和尚賢。孟子主張施仁政,提出民貴而君輕。儒家唯物是荀子,倡“制天命而用之”。莊子唯心與聃同,鄙視富貴恨不公。法家韓非重發展,事易時移應改變。以法為本無貴賤,打擊奴隸主特權。(二)文學 《詩經》、屈原和諸子散文詩歌總集第一部,西周春秋風、雅、頌。屈原詩歌創楚辭,《離騷》蘊涵情真摯。先秦諸子出名篇,孟子莊子是典范。(三)藝術繪畫獨立成藝術,帛畫鳳鳥御龍圖。嵌錯賞功宴樂壺,青銅編鐘鄂出土。(四)天文和物理前613哈星記, 歷法十九年潤七。《甘石》天文數第一。《墨經》墨子記物理,光學力學全涉及,“光學八條”世稱奇。(五)醫學——名醫扁鵲脈象扁鵲成就大,望聞問切四診法,至今診病還用它。 二、秦漢(一)科技太陽黑子太初歷,張衡釋月地動儀,《九章》數學成體系。《黃帝內經》西漢定,東漢藥學本草經,神醫華佗麻沸散,仲景《雜病》稱醫圣。西漢發明造紙術,最早放馬灘出土。蔡倫改進105,造價低廉麻網布。(二)思想宗教西漢唯心董仲舒,“天人”“君權”獨尊儒。東漢王充屬唯物,《論衡》討論有鬼無。西漢末年佛傳入,明帝西域求佛路。東漢道教亦形成,道家思想與方術。(三)史學漢代史學功顯著,《史記》黃帝到漢武。東漢史家有班固,斷代體裁著《漢書》。(四)文學藝術西漢文學華麗賦,樸實自然歌樂府。藝術成就數雕塑,兵馬雜技說唱舞。秦磚漢瓦是文物,物化歷史韻豐富。 三、魏晉南北朝(一)科技數學劉徽祖沖之,圓周率外有《綴術》。農學賈思(勰)《齊民術》,現存最早之農書。西晉裴秀《禹貢(地域)圖》,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二)思想宗教東晉葛洪改道術,為封(建)統治來服務。神仙體系陶弘景,道教教義來豐富。戰亂剝削百姓苦,尋找佛教解脫路。范縝《神滅》意反佛,北魏太武北周武。(三)文學藝術承上啟下詩過渡,建安文學寫詩賦。田園淵明詩質樸。清新民歌新樂府,敕勒木蘭采桑度。蔡邑書法成藝術,鐘繇隸書變楷書。書圣羲之《蘭亭序》,父子書壇載美譽。(曹)不興佛像畫始祖,(顧)愷之《女史》《洛神賦》。云崗石窟龍門窟,傳世藝術之寶庫。 四、隋唐(一)科技隋唐印刷用雕版,唐末武器有火箭。一行歷法制《大衍》,科學實測子午線。高宗《本草》思邈《千》,元丹貢布著《醫典》。隋朝李春趙州橋,巧思巨制建長安。(二)文學初唐子昂情質樸,唐詩改革探新路。浩然王維醉田園,高適岑參戍邊土。詩仙詩圣贊李杜,瓊思妙語傳千古。中唐居易新樂府,晚唐創新小李杜。(三)藝術藝術寶庫莫高窟,繪畫多彩展閻吳。書法歐陽和顏柳,草圣張旭與懷素。歡騰壯闊歌盛世,秦王破陣霓裳舞。中華美名傳四海,隋唐文化耀千古。 五、遼宋夏金元(一)科技北宋畢升活字排,東傳朝日西歐埃。宋指南針用航海,推動世界新時代。北宋專門造火藥,南宋管形火器開。三大發明劃時代,世界歷史美名載。北宋沈括著作《夢》,中國科學之里程。簡儀、高表元(郭)守敬,《授時歷》為其編定。(二)北宋史學北宋司馬光《通鑒》,戰國五代史編年,取材政治之興亂,經驗教訓君王鑒。(三)文學藝術南唐李煜詞哀婉,北宋蘇軾詞壯觀。柳永清照屬婉約,辛棄疾作菩薩蠻。詩詞俱佳陸游兼,世俗話本口述傳。雜劇散曲合元曲,關漢卿著《竇娥冤》。 六、明清(一)科技明清萌新又承古,科技總結出巨著。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東方醫藥巨典”譜。徐光啟《農政全書》,泰西水法書引入。地理巨著《霞客記》,石灰地貌有記述。宋應星《天工開物》,17世紀百科書。(二)思想反封先驅明李贄,批儒揭道斥孔子。明末清初黃顧王,反封進步新思想。狠批君主黃宗羲,提倡法制重工商。經世致用顧炎武,反對君主倡民主。夫之唯物思想家,思想樸素辯證法。發展觀點看歷史,“趨時更新”閃火花。(三)小說四大名著聲斐然,如若未看真遺憾。《三國演義》羅貫中,歷史小說一長篇。農民起義出好漢,施耐庵著《水滸傳》。《西游記》是吳承恩,神話小說很浪漫。古代小說最優秀,當數雪芹《紅樓夢》。《儒林外史》吳敬梓,《聊齋志異》蒲松齡。(四)西學東漸利馬竇和徐光啟,開始西學和東漸。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一、 內容措施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內容型歷史試題?這里所說的內容型試題,其實就是史實型試題。它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歸納、辨別以及材料與課本相聯系的能力。二.內容型試題的三大類別1.人物活動型(主要是考查選修四)歷史人物的活動一般具有三個特性:時代性;階級性;類別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活動主要應從這三個特性(或三個方面)歸納。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類別,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選修一的內容等)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而制定的行為準則。措施是針對具體問題應采取的具體辦法,可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歸納。3.思想觀點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選修二的內容)思想觀點是歷史人物或團體、組織、派別的主張。思想觀點既要強調歷史行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贊成、主張)或否定(批判、反對)什么。三.內容型和措施型試題的題型特征(主要的設問形式)1.內容類設問的呈現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內容,主要內容是什么,基本內容是什么,核心內容是什么,內容有哪些,等等。2.措施類設問的呈現形式主要有:具體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樣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舉措,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采取了那些應對措施,等等。四.內容型試題解題的主要方法1.準確識記、歸納課本相關知識。2.對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試題(選擇和非選都有),要把提煉材料和聯系課本知識并重。二 、背景原因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原因型試題?原因型試題即要求回答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為什么會出現或產生。二.背景、原因、條件三者的區別與聯系原因型試題包括背景、原因、條件三種不同設問。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區別的,背景的范圍最廣,原因或條件是背景的組成部分。條件更注重客觀性,原因注重主觀性。有時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條件也是原因。常見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條件。導火線是直接原因,不是條件。三.原因型試題的分類原因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內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響全局帶有必然性并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體原因、主觀原因(與歷史事件所處時代的經濟、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因素)和客觀原因(獨立存在于主觀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導致該事件發生的諸多現實的、具體的因素中起決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歷史事實產生的近期的,不經過中間事實或中間環節的直接引發因素)和間接原因。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四.根本原因型歷史試題的入手角度生產關系類(主導階級和階級剝削)從生產力方面入手;上層建筑類(階級狀況、國家結構、價值觀念等)從經濟基礎方面入手;政治事件類從階級、矛盾或社會性質方面入手;社會意識類從社會存在方面入手;歷史事件的存在和發展類從內因入手;相同屬性事物存在和發展類從歷史規律方面入手。五.原因、背景類試題的題型特征:1.限定性的設問,如這一現象出現的歷史/社會/經濟/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寬泛性的設問,如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歷史條件有哪些等。六.原因、背景類試題的解題模板:1.在沒有限定詞的情況下,歷史背景、條件、因素、依據、原因等可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體表現為:(1)經濟方面的內容可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內容可從政局、制度、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可從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1)主觀原因:(主觀意識方面的原因)一般從領導某事件的階級、階層的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等方面進行思考。(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2)客觀原因:指與主觀原因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主觀意識影響的原因,一般從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狀況、政治狀況、思想因素等方面進行思考。(3)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層面入手;生產關系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生產力入手;上層建筑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基礎入手;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原因從社會存在入手;歷史事件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從內因入手;相同屬性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從歷史規律入手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三 、比較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異同型(比較型)歷史試題?比較型選擇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讓考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有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表面問題進行比較的,更多的是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本質問題進行分析比較的。此類題在題干中一般都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相似"等標志性詞語,有些題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詞語,如"最大的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的相似之處"等。有些試題,題干中無"比較"、"異同"等字眼,但解題過程中必須用到比較的方法。二.異同型(比較型)歷史選擇題解題指導1.解答異同型(比較型)選擇題的四個步驟:(1)一審,仔細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注意題干考查的角度,看題干是考查兩者的區別,還是考查兩者的聯系,或者是考查兩者的所有關系即包括區別與聯系。(2)二聯,聯系教材中相關的知識,抽取、儲備與題意相關的知識,并進行對比。(3)三比,把備選項和題干進行聯系比較,先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錯誤,再看備選項觀點是否符合題干考查的角度。(4)四查,審查備選項,只有本身是正確的且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才能最后入選。2.解答異同型(比較型)選擇題的主要方法(1)比較型選擇題涉及到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2)比較型選擇題都是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備選項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沒有的,因此同學們在做題時要注意辨別這些備選項表述的正誤,這是對學生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3)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時要善于運用相關哲學理論進行分析判斷。經常用的基本理論有共性和個性關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原理,量變與質變的原理。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要從同中找異,從異中求同。(4)同學們一方面要注意全面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準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5)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是排除法。3.異同型(比較型)非選擇題的主要分類、設問模式及答題思路(1)求異類:比較歷史事件的不同特點或差異。【設問模式】"根據材料 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比較…… 不同?(X 分)"【答題思路】首先明確比較角度,然后就兩者分別做答。"前者……,后者……"(2)求同類:比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設問模式】"根據材料 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比較…… 相同點?(X 分)"【答題思路】提示比較角度,用"都……",條目清晰。(3)"變化"類:在比較中探索事物的發展趨勢或變化規律。【設問模式】"根據材料 X,指出…… 變化?(X 分)"【答題思路】必須答出"變化"前和"變化"后的兩種情況,常用"由……到……"。4.未指明比較點時一般要思考的比較點在沒有指明比較點的情況下,一般從背景(原因)、性質、方式、特點、結果、性質、影響等方面進行思考,并選擇最為突出的三至五個方面進行比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時答題時要根據比較點,對應性的回答。一、如何分析歷史背景,應該從哪方面答題?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聯系材料+當前形勢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材料+當前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材料+當前分析<鴉片戰爭>背景:(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 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二、如何分析歷史條件和原因廣度?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后、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二)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等。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三、如何進行深度的矛盾分析,增加得分率?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目的、動機屬于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愿。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1)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2)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①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如19世紀后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②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3)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①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如明清政治: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②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的動蕩、確立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的體制,袁世凱篡權、各派政治力量爭奪權力的斗爭、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等。③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如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的對抗與妥協,集團內部的合作與矛盾,冷戰與熱戰等。(4)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四、事件、事態過程:準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如: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二戰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如:百家爭鳴、洋務運動、工業革命等。對事件、事態過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動發展順序、再分活動領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易錯點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于東漢。2、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從縱向來說,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是“仁政”。3、注意墨家學派不為統治者所重視,因為它代表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4、兵家學派的孫臏著有兵書《孫臏兵法》,但孫臏并不主張窮兵黷武。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意味著僅僅是儒家思想得到繼承與發揚,因為在這一時期還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易混點1、孟子的“民本”思想與社會主義民主的比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為本,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目的。2、心學與理學有明顯的不同從哲學觀上看,程朱理學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起一套以“理”為本體、以“窮理盡性”為方法的理學體系,屬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則堅持“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為本體、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為方法的心學體系,屬主觀唯心主義。從道德主張上看,理學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而心學則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易錯點1、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漢字。2、對秦朝“書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統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結果。3、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不是畫景而是寫意。4、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不只是長篇小說,也有唐代的傳奇小說、宋代的話本小說,還有短篇小說。5、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繼續發展,而西方文藝復興后科技也在迅速發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國明清時期的科技屬于傳統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6、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我國古代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不能說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說明任何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只有在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候,才發揮著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易混點古代中國文學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變革的時代,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孔子編訂整理《詩經》作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創作《離騷》抒發愛國情懷。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形成,漢賦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恢宏氣勢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建安文學一掃浮麗文風,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唐朝的繁盛與科舉制度的最終形成,促成了唐詩的繁榮;唐朝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形成,使傳奇小說、詞、戲劇、風俗畫等世俗文學藝術得到發展。明清時期,封建社會衰落與資本主義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說、戲劇走向繁盛。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易錯點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2、堅持“中體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還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3、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易混點1、近代史上幾次不同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對當時在社會上仍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則是用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問題,并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思想解放”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的比較抵抗派以林則徐為代表,洋務派以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兩派雖都屬地主階級的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則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即維護清朝統治,鎮壓人民反抗斗爭,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圖。3、維新派與洋務派雖然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主張明顯不同。洋務派維護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什么”。兩派主張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4、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屬于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并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5、對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學習,就抓住三大特征、四個階段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二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化的歷程;三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發、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四個階段: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初,資產階級學“制度”;1915年至1919年,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易錯點1、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反對滿洲貴族的統治;到了新三民主義才提出反對帝國主義。2、毛澤東思想并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易混點1、三民主義的地位:民族主義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權主義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義是革命的補充(社會革命)。2、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的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兩者都是新民主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志、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華,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要求。3、四大理論成果解決的問題不同:三民主義重點解決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后,最終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問題;毛澤東思想重點解決如何取得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建立一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問題;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4、對中國共產黨理論成熟的過程,可用一、二、三概括一個真理,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即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找到了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次偉大轉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轉變。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易錯點1、“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其中“兩彈”不是原子彈、氫彈。2、改革開放后水稻產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易混點“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的含義各有相同“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具體來說,“雙百”方針是提倡在文學藝術、科學研究領域,有獨立思考和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意見和保留意見的自由。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易錯點1、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的是封建的教會與宗教思想,并不是放棄基督教。2、啟蒙運動高潮出現在法國,而不是英國,這是因為它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封建專制阻礙在思想上的反映。易混點西方不同時期人文精神的含義(1)古希臘時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學派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們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例如,“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主張,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治之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我們有理由把智者學派閃耀著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而把普羅泰戈拉視為西方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批判神權統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3)啟蒙思想對人文主義的發展:啟蒙運動在人、自然、國家、宗教和科學的相互關系上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啟蒙運動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構建政治制度的高度,從而比文藝復興運動更為徹底,具有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和歷史足跡易錯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沒有否定整個牛頓力學。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狀態下的一個特例。牛頓力學是整個力學的基礎,牛頓所創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導著我們的物理學思想。相對論發展了牛頓力學,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易混點1、 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有明顯的分歧:從世界觀方面說,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義世界觀基礎上的,而科學是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的。從方法論方面說,宗教學說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科學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研究基礎上的。從政治方面來說,宗教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特權的工具,科學則要追求民主和平等。2、 蒸汽機的發明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發電機和其它電力技術發明的出現,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易錯點1、中國畫里面,與印象畫派相仿的是寫意畫派。在表現手法上印象是油畫,中國畫是水墨畫。2、現實主義美術并不是現代主義美術,二者雖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區別。易混點1、現代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的區別從產生和繁盛的時間來看,現實主義文學在西方由來已久,從19世紀30年代起成為文學的主流。現代主義文學興起于19世紀晚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繁盛時期。從興起的社會根源來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是由于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日益顯露,社會問題日益突出而出現的。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經濟危機、世界大戰等社會問題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恐懼,從而使他們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從創作特點來看,現實主義文學強調真實,具體地描寫現實生活,詳細分析人類行為相互沖突的趨勢,再現特殊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現代主義文學是一種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多元化文學,其特點是集中表現自我,在藝術手法上反傳統。2、在近代史上,各種文學流派的盛行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密切的聯系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反映了社會各階層對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觀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發個人情感。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現實主義文學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復雜化和尖銳化發展而來,一方面,它力圖真實地表現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對現存的社會秩序進行無情揭露和強烈批判。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易錯點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于東漢。2、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從縱向來說,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即是“仁政”。3、注意墨家學派不為統治者所重視,因為它代表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4、兵家學派的孫臏著有兵書《孫臏兵法》,但孫臏并不主張窮兵黷武。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意味著僅僅是儒家思想得到繼承與發揚,因為在這一時期還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易混點1、孟子的“民本”思想與社會主義民主的比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為本,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目的。2、心學與理學有明顯的不同從哲學觀上看,程朱理學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起一套以“理”為本體、以“窮理盡性”為方法的理學體系,屬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則堅持“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為本體、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為方法的心學體系,屬主觀唯心主義。從道德主張上看,理學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而心學則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易錯點1、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漢字。2、對秦朝“書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統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結果。3、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不是畫景而是寫意。4、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不只是長篇小說,也有唐代的傳奇小說、宋代的話本小說,還有短篇小說。5、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繼續發展,而西方文藝復興后科技也在迅速發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國明清時期的科技屬于傳統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6、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我國古代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不能說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說明任何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只有在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候,才發揮著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易混點古代中國文學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變革的時代,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孔子編訂整理《詩經》作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創作《離騷》抒發愛國情懷。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形成,漢賦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恢宏氣勢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建安文學一掃浮麗文風,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唐朝的繁盛與科舉制度的最終形成,促成了唐詩的繁榮;唐朝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形成,使傳奇小說、詞、戲劇、風俗畫等世俗文學藝術得到發展。明清時期,封建社會衰落與資本主義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說、戲劇走向繁盛。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易錯點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2、堅持“中體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還有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派。3、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易混點1、近代史上幾次不同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對當時在社會上仍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則是用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問題,并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思想解放”就是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地主階級抵抗派與洋務派的比較抵抗派以林則徐為代表,洋務派以奕訢、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兩派雖都屬地主階級的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則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即維護清朝統治,鎮壓人民反抗斗爭,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圖。3、維新派與洋務派雖然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主張明顯不同。洋務派維護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勵發展民族工商業。他們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學什么”。兩派主張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4、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屬于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并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5、對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學習,就抓住三大特征、四個階段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二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化的歷程;三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發、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四個階段: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地主階級學“器物”;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初,資產階級學“制度”;1915年至1919年,資產階級學“思想文化”;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易錯點1、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反對滿洲貴族的統治;到了新三民主義才提出反對帝國主義。2、毛澤東思想并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學思想體系。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易混點1、三民主義的地位:民族主義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權主義是革命的核心(政治革命);民生主義是革命的補充(社會革命)。2、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的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兩者都是新民主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志、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華,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要求。3、四大理論成果解決的問題不同:三民主義重點解決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后,最終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問題;毛澤東思想重點解決如何取得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建立一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問題;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4、對中國共產黨理論成熟的過程,可用一、二、三概括一個真理,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即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找到了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次偉大轉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的轉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建設社會主義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轉變。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易錯點1、“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其中“兩彈”不是原子彈、氫彈。2、改革開放后水稻產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易混點“百花齊放”與“百家爭鳴”的含義各有相同“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具體來說,“雙百”方針是提倡在文學藝術、科學研究領域,有獨立思考和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意見和保留意見的自由。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易錯點1、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的是封建的教會與宗教思想,并不是放棄基督教。2、啟蒙運動高潮出現在法國,而不是英國,這是因為它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封建專制阻礙在思想上的反映。易混點西方不同時期人文精神的含義(1)古希臘時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學派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們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例如,“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主張,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會的中心。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治之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我們有理由把智者學派閃耀著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濫觴,而把普羅泰戈拉視為西方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批判神權統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3)啟蒙思想對人文主義的發展:啟蒙運動在人、自然、國家、宗教和科學的相互關系上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啟蒙運動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構建政治制度的高度,從而比文藝復興運動更為徹底,具有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和歷史足跡易錯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沒有否定整個牛頓力學。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狀態下的一個特例。牛頓力學是整個力學的基礎,牛頓所創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導著我們的物理學思想。相對論發展了牛頓力學,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易混點1、 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有明顯的分歧:從世界觀方面說,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義世界觀基礎上的,而科學是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的。從方法論方面說,宗教學說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科學是建立在實驗和觀察研究基礎上的。從政治方面來說,宗教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特權的工具,科學則要追求民主和平等。2、 蒸汽機的發明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發電機和其它電力技術發明的出現,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易錯點1、中國畫里面,與印象畫派相仿的是寫意畫派。在表現手法上印象是油畫,中國畫是水墨畫。2、現實主義美術并不是現代主義美術,二者雖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區別。易混點1、現代主義文學與現實主義文學的區別從產生和繁盛的時間來看,現實主義文學在西方由來已久,從19世紀30年代起成為文學的主流。現代主義文學興起于19世紀晚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繁盛時期。從興起的社會根源來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是由于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日益顯露,社會問題日益突出而出現的。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經濟危機、世界大戰等社會問題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產生了恐懼,從而使他們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從創作特點來看,現實主義文學強調真實,具體地描寫現實生活,詳細分析人類行為相互沖突的趨勢,再現特殊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現代主義文學是一種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多元化文學,其特點是集中表現自我,在藝術手法上反傳統。2、在近代史上,各種文學流派的盛行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密切的聯系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反映了社會各階層對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觀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發個人情感。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初,現實主義文學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復雜化和尖銳化發展而來,一方面,它力圖真實地表現現實生活,另一方面,對現存的社會秩序進行無情揭露和強烈批判。1.分封制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1)諸侯獨立性過強限制了權力的集中。分封制下,諸侯爵位世襲,在自已的領地內有相當大的權力,如設置官員、征派賦稅等。(2)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宗法血緣關系不能從根本上保證中央與地方的隸屬關系。血緣關系經幾代后可能會逐漸疏遠,諸侯國的實力一旦強大起來,中央對其的控制力就會減弱,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2.百家爭鳴中也有“共鳴”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派主張雖然各有不同,但也存在共同之處。如各學派都為統治者提供了一種治理國家、重整社會秩序的治國方案;具有強烈的托古心態,以古老的傳統、先圣先賢的名號,增強本派學說的權威性;主張立君為民、天下為公等3.秦朝并不是郡縣制的首創者郡縣制廣泛推行是在秦朝,但起源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置,郡的位比縣低,郡、縣之間并無統屬關系。戰國時期,縣的設置已較廣泛,隨著邊防設郡之地逐漸繁榮,加之內地的縣逐漸增多,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管理體系形成。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的朝代4.儒學獨尊≠儒學獨存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學派的思想就此消亡。董仲舒新儒學就吸收了其他學派的某些思想,例如,“君道無為”是對道家學說的借鑒,“德主刑輔”是對法家學說的借鑒,“天人感應”是對陰陽五行家學說的借鑒,等等。唐朝時,道家學說一度受到統治者的重視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孕育著統一的因素(1)百姓渴望統一,統一為民心所向。(2)各政權的統治者為維系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為統一奠定了政治基礎。(3)北民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4)北方少數民族內遷,他們與遷入地的居民通婚,各民族間聯系更加密切,出現了民族交融的局面,為統一奠定了民族和文化基礎。(5)曾出現過局部統一的局面,如前秦、北魏、北周等。這是走向統一的重要步驟。(6)儒家文化重視大一統,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入主中原后,傾向于用儒家文化治國,受到大一統意識的影響,形成了文化認同6.九品中正制在初創時有較大的積極作用(1)以“九品”論人才,官吏的任用與升降有了較為客觀的標準。(2)改變了東漢后期察舉制下士族朋黨操縱舉薦的舊狀,有利于選拔人才。(3)將選官權收歸中央,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7.“三教合一”并非佛、道、儒合為一體“三教合一”并不是說佛、道、儒三教合為一體,而是說三教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借鑒。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學的精髓,漸趨中國本土化。隋朝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8.募兵制的影響是雙重的(1)募兵制下,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這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助于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2)募兵制下,出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率一支軍隊,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募兵的軍器衣糧由國家供給,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進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稅役負擔9.唐代藩鎮延續了唐王朝的統治唐朝中后期,中央勢力衰微,藩鎮林立,中央無力消除藩鎮,但藩鎮之間、藩鎮內部矛盾重重,并沒有強大到對中央形成絕對壓制,林立的藩鎮和中央形成了互相依賴的關系,唐王朝在這種現實下,也不斷調整對藩鎮的政策,如對節度使進行籠絡等,其統治也在藩鎮林立的情況下延續了上百年10.唐朝科舉制下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優勢科舉制的創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但在唐代,科舉制度尚處于初創時期,在許多方面還不夠完善,士族仍可憑借其政治、經濟優勢步人仕途。當時“公薦”“通榜”十分流行,且得到國家的認可。在正式考試之前,公卿大臣可以公開推薦舉人,這對世家子弟十分有利11.宋代商業環境寬松,但重農抑商政策仍是主導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但重農抑商作為政府的基本經濟政策并未發生根本改變12.元代行省制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行省制度源于魏晉的行臺制度。金朝已有行省之稱,元朝行省制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它的建立鞏固了國家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然而,行省最初只是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才轉變為常設的地方行政區劃,掌管轄內軍政要務,體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結合13.明代內閣有一定權力,且對皇權有一定約束內閣在運作過程中,會對皇權產生一定的約束。明朝后期,很多時候內閣都在履行宰相職權。內閣在詔敕的起草、奏章的票擬批答、詔敕的下發等環節中均發揮著審查約束的作用,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這對皇權有一定的約束作用14.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發展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不是反儒家思想,而是儒家思想的趨時更新。政治上,三大思想家從儒家民本理念出發,批判君主專制;經濟上,他們主張發展工商業;思想文化上,心學空疏,他們從傳統儒學中汲取營養,發揚經世致用的實學15.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糧食不能自給是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江南地區曾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供應區,但到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了糧食不能自給的情況。這是由于當時江南地區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相對減少,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16.清代主流社會思想仍然是理學理學在清代處于主流地位,是封建主義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也是封建家族制度、宗法社會制度的支撐,為普通民眾所尊奉。綱常學說及教條化的理學已滲人民眾生活的各方面。文化教育、道德倫理、風俗禮儀、鄉規民約、族譜家祠等都未擺脫理學的印跡17.軍機處并非只處理軍務最初,軍機處不過是西北用兵時籌辦軍務的臨時機構,后來其職責幾乎無所不包,如幫助皇帝撰寫上諭、處理奏折,審核內閣、翰林院所擬詔旨,議大政、讞大獄,為皇帝準備政事的參考資料,參與科舉考試,等等。軍機處的職權使它成為全國政事的中樞18.古代中國的官營手工業并非與市場毫無關聯雖然古代中國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進入市場,但其并非與商經濟毫無關系,實際上官營手工業在一定時期內、一定行業中對商品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積極作用。雖然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室、貴族和各級官吏的需要,但是隨著封建經濟領域內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官營手工業與市場的聯系逐漸加強19.古代中國的戶籍制度不只是服務于賦役征收古代政府管理戶籍主要是為了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但戶籍制度不只是服務于賦役征收,還是政府用來控制人口、限制人口遷移維護社會治安的重要手段20.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只是開始解體從地域上看,中國內陸地區自然經濟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有限。從經濟結構上看,自然經濟在近代中國一直占主導地位21.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下,中國傳統手工業并非都停滯不前鴉片戰爭后,在中國多數傳統手工業日益衰敗的同時,部分傳統手工業反而出現了新的生機,這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如家庭棉紡織業、印刷業等。還有一些傳統手工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如以制造鐵鍋為主的冶坊業受到的影響很小,因為外國企業無法包攬廣大中國人民所需的鐵制農具和鐵制日常用品。一些傳統工藝手工業因具有民族特色而得以繼續發展,如琺瑯業等。一些能適應外國資本主義需的手工業也獲得較快發展,如制茶業、絲織業等22.洋務運動失敗不等于洋務企業破產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表明,洋務派自強、求富的目標并未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洋務運動是失敗的。但洋務運動的失敗并不意味著洋務企業的破產。事實上,甲午中日戰爭后,一些原有的洋務企業還有新的發展23.“中體西用”思想對中國近代化有推動作用在“中體西用”思想指導下,洋務派大規模引進“西學”,打出“自強”和“求富”的口號,這沖擊了傳統觀念,對中國近代的工業、軍事、教育等領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24.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并非始于《馬關條約》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發展到高級階段對外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鴉片戰爭后,列強開始對華資本輸出。《馬關條約》簽訂前,列強對華的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資本輸出為輔,《馬關條約》簽訂后,資本輸出成為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25.辛亥革命推翻的君主專制制度,而非封建制度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包括封建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辛亥革命后,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意識中依舊根深蒂固26.一戰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有雙重影響一戰期間,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快速發展。紡織、面粉、卷煙、火柴等輕工業發展較快。由于當時中國重工業剛剛起步,大量金屬原料和機械設備依賴進口。一戰爆發后,西方國家的生產受損,且生產主要服務于戰爭需要,出口減少,這使中國重工業發展所需要的金屬原料和機械設備進口日益困難,制約了中國本土工業的發展27.新文化運動中的一些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持肯定態度新文化運動中的全盤西化只是部分思想家提倡的,還有一些思想家對傳統文化持肯定態度。如一些知識分子對儒家論述的“德”持贊成、認可的態度28.新中國成立并非我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的標志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這一時期的中國還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是新民主主義國家;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9.“一邊倒”不等于放棄獨立自主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立場,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打破西方國家外交孤立的一種策略。但它既不意味著中國政府絕不同英、美等西方國家交往,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放棄獨立自主,毫無原則地倒向蘇聯一邊。它的實行是由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中國的國情決定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國家利益30.“包產到戶”在1978年以前就存在1978年后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要注意,“包產到戶”不等同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地區也曾嘗試“包產到戶”。如1956年5月,中共永嘉縣委在雄溪鄉燎原社開始了“包產到戶”試驗,在中國首創“包產到戶”31.雅典城邦利益高于公民個人利益在古代雅典,城邦利益和公民個人利益休戚相關。城邦利益高于一切,當公民個人利益與城邦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會受到一定損害。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個人必須依賴于城邦而生存,個人只有作為城邦的一員,其生命才有意義,城邦先于家庭、先于個人32.人文主義思想并非古希臘的主流思想古代希臘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源地,然而人文主義思想并不符合古代希臘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未能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因此人文主義思想不是古代希臘的主流思想。以神為本,強調神權至上,研究自然,探求自然規律,才是當時希臘人關注和研究的重點33.歐洲中古時期是孕育重大進步的階段5-15世紀被認為是歐洲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但這一時期也孕育著歷史的進步。(1)政治上,中古西歐城市自治運動興起,這推動了王權的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2)經濟上,11世紀,西歐城市較為繁榮,商業發展較快,這最終催生了近代化的資本主義運營方式,如中古時期的銀行已經基本具備現代銀行的兌換、委托、轉賬、結算、貸款等職能。(3)文化上,12世紀開始,城市的興起推動了世俗性大學的建立,打破了教會對文化的壟斷,世俗文化迅速發展起來,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興起34.西、葡兩國通過殖民掠奪得來的財富并未在本國轉化為資本西班牙和葡萄牙通過殖民掠奪得來的財富并沒有在本國轉化為資本,也沒有促進兩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西、葡兩國將掠奪來的大部分財富用于購買其他國家的奢侈品和償還外債,而不是用來擴大再生產35.《權利法案》的頒布并不是英王統而不治局面形成的標志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了王權,保證了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但國王仍保留了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18世紀,隨著責任內閣制逐漸確立,首相組閣,掌握行政權,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36.啟蒙運動并非理性主義的開端理性主義是啟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旗幟,但啟蒙運動并非理性主義的開端。古希臘時期的學者、羅馬法學家、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都曾強調理性,只是側重點不同37.馬歇爾計劃并非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馬歇爾計劃并非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其自始至終都有著鮮明的政治目標。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手段把復興西歐和遏制蘇聯結合起來,利用經濟援助復興和控制西歐,共同對抗蘇聯38.兩極格局下,美蘇既有對抗也有妥協冷戰是在二戰后的特殊背景下產生的,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兩大集團的對抗給當時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同時,雙方在對抗中也有妥協,美蘇兩大集團沒有進行直接的武力對抗,而是尋找其他方法解決沖突39.不結盟運動斗爭目標具有階段性變化在美蘇爭霸過程中,第三世界國家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形成了不結盟運動。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其斗爭目標也在調整,由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到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由政治領域的斗爭到力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40.當今世界多極化的趨勢仍在繼續隨著美國實力的相對下降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實力的相對上升,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這種發展并不是說每個國家都能成為一極,而是意味著有多個力量中心。多極化是一種客觀的發展趨勢,目前多極化格局尚未形成41.經濟全球化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一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的繁榮和發展提供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嚴峻的風險和挑戰。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其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著空前的壓力和挑戰。發達國家雖然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全球化使發達國家的大量產業流向發展中國家,導致發達國家出現產業空心化等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中歷史萬能答題模板.docx 高中歷史古代文化記憶口訣.docx 高中歷史學習要注意五個隱形知識點.docx 高中歷史考前必糾的41個易錯觀點.docx 高中歷史考試主觀題答題技巧.docx 高中歷史考試易錯易混淆知識點.docx 高中歷史資料:世界史常考歷史事件時間表.docx 高考歷史復習資料:世界史常考歷史事件時間表.docx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合集——秦漢時期.docx 高考歷史易錯易混淆知識點.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