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四章 第二節 農業 學案(一)學習目標:1、了解農業的定義以及農業的分類。2、掌握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及分布。3、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內容。4、了 解科技興農的內容。(二)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農業的重要性,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學習難點:農業的地區差異及分布。閱讀課本,識記知識:1、 農業概況: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把我國分為東部種植業區和西部非種植業區(畜牧業區)。(★見圖P93)2、農業的四大部門: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3、重要性: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4、種植業分布:在東部濕潤和半濕潤的平原、丘陵地區。(1)分布:南方:耕地類型:水田。糧食作物:水稻。經濟作物:油菜、甘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或三熟。(2)北方:耕地類型:旱地。糧食作物:小麥(東北平原春小麥,華北平原冬小麥)。經濟作物——花生、大豆、甜菜。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3)三大棉區: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5、林業的分布:三大林區:東北林區、東南林區、西南林區。6、畜牧業的分布:天然草場廣布,分布有四大牧區:新疆牧區、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著名畜種分別是:內蒙古三河馬、三河牛,寧夏灘羊,西藏牦牛、藏山羊、藏綿羊,新疆細毛羊。7、漁業的分布: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四大海洋漁場: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部沿海漁場、北部灣漁場。我國最大漁場是是東海的舟山漁場。8、南北方差異耕地類型 耕作制度 主要的糧食作物 主要經濟作物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其他經濟作物北方地區 東北地區 旱地 一年一熟 春小麥、玉米 大豆 甜菜 ---------------------華北地區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冬小麥、玉米 花生 -------------------- 棉花南北方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1月0°等溫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南方地區 水田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棉花9、東部和西部的農業差異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以畜牧業為主 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棉花產區:新疆南部四大牧區:內蒙古牧區、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部地區種植業 林業 漁業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 三大林區 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漁業基地 南方地區淡水漁業發達東北林區 西南林區 東南林區天然林區 人工林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條件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是我國農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除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外,農業生產還要充分考慮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生產習慣、國家政策、市場等社會經濟條件。11、九大商品糧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區、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12、五大商品棉基地:華北平原、長江下游平原、淮北、江漢平原、新疆南部。13、走現代農業之路:運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高效農業。同時發展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等。14、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1)宜林則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2)宜糧則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的地方,適宜種糧。(3)宜牧則牧:降水較少,但是牧草生長良好,適宜發展畜牧業。(山地、高原且降水量小)(4)宜漁則漁:河湖較多的地方和沿海地區,適宜發展漁業。15、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1)問題: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2)對策:①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種草。②科技興農,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業④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3)我國東部和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方向的差別及原因。①“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的地理條件:地勢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交通發達,便于運輸,臨海,進出口方便,適于發展對外農業貿易;技術設備先進,信息來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②“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主要是因為西部自然條件在發展耕作業方面處于劣勢,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已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勢嚴峻,所以必須根據西部特點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1.央視以“推行生態夾道,打造綠色糧倉”為主題,報道了農科院培育瓢蟲吞食蚜蟲,使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大幅減少。該報道體現了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是( )①推廣生態農業②走科技興農的道路③成功經驗可在各地照搬推廣④應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⑤因地制宜發展農業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答案:B【詳解】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是①推廣生態農業②走科技興農的道路⑤因地制宜發展農業。B正確;農業因應因地制宜,照搬推廣不符合實際,③錯誤;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造成土地污染,④錯誤;ACD錯誤;故選B。2.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結合我國人多地少的現狀,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是( )A.大量開墾荒地,增加耕地面積 B.加大農產品的進口量C.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D.增加農業人口的數量答案:C【詳解】大量開墾荒地會破壞生態環境,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A錯誤;加大農產品的進口量只能解決一時之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B錯誤;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提高糧食產量和糧食質量,是農業發展的正確方向,C正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業人口的數量不斷減少,很長一段時間內從事農業的人口不會增加,D錯誤。故選C。選擇題1.人類社會最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是( )A.工業 B.農業 C.交通運輸業 D.旅游業2.下列不屬于農業生產活動的部門是( )A.收割水稻 B.種植水果 C.水產養殖 D.冶煉鋼鐵3.下圖反映的農業生產部門是( )A.種植業 B.副業 C.畜牧業 D.漁業4.直接利用土地資源從事生產活動,讓“土地奉獻”的產業是( )A.旅游業 B.工業 C.交通運輸業 D.農業5.“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突出地表現在糧食的生產上。如果農業不能提供糧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會安定,生產就不能發展,國家將失去自立的基礎。下列關于農業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B.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C.農業為輕工業提供全部原料D.要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同時還要順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6.我國各地出產不同的水果。如:遼寧、山東的蘋果和梨;湖南、江西的柑橘;廣東、海南的芒果、香蕉等。主要原因是我國( )A.受夏季風影響,雨熱同期 B.夏季普遍高溫,熱量豐富C.東部地區降水豐沛 D.氣候復雜多樣7.下列對東部主要地形區農業生產的描述,不符合因地制宜發展的是( )A.東北平原種植油菜、甘蔗 B.華北平原種植小麥、棉花C.長江中下游平原發展水田農業主 D.東南丘陵山區發展林業8.小明通過網絡從產地購買了一件蘋果,便宜了不少錢。三天后快遞送貨員駕駛一輛牌照(湘H5CM22)小貨車將蘋果送達小明手中。該蘋果產地、小貨車上牌地分別是( )A.遼寧、湖北 B.河北、海南 C.山東、湖南 D.浙江、湖南9.下列關于秦嶺——淮河兩側農業生產的描述,錯誤的是( )A.以南種植業,以北畜牧業B.以南一年兩熟至三熟,以北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C.以南水田為主,以北旱地為主D.以南油料作物是油菜,以北是大豆和花生10.下面有關我國農業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熱帶水果生產基地B.山東、內蒙古、新疆、寧夏為我國四大牧區C.我國三大林區為西北林區、西南林區和東南林區D.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是我國的主要產糧區11.因地制宜,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 )A.依靠科技力量,發展高效、優質農業 B.開發耕地資源,提高糧食產量C.發展滴灌技術,大面積發展種植業 D.根據生活需要,大力發展畜牧業12.每年我國東部地區由南到北依次進入植物花期,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海陸位置 B.氣溫 C.降水 D.地形13.下列做法符合農業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是( )A.橫斷山區修筑梯田,發展水稻種植業B.黃土高原地區發展經濟林、水果林種植C.東北地區大力發展水產養殖D.青藏地區大力發展畜牧業,提高產量14.下列有關河流、湖泊的開發利用,較適宜的是( )A.在河套平原利用黃河水發展灌溉農業 B.在洞庭湖地區圍湖造田C.在湖泊發展水產養殖業 D.在河流的下游開發水能資源15.下列生產活動,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A.內蒙古草原地區過度放牧 B.生活在湖區的居民圍湖造田C.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水稻 D.毀林開荒以擴大耕地面積二、解答題16.土豆學名馬鈴薯,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食材。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馬鈴薯原產于① (大洲)的安第斯山區,是當地人的日常主食。(2)16世紀,馬鈴薯傳入以 種人為主的②地區,并逐漸衍生出炸薯條等食物。(3)炸薯條流行英國和法國后,又經③ (國家)推廣到全球。(4)馬鈴薯能夠適應④地區干濕季分明的熱帶 氣候,為該地區成功引種馬鈴薯提供條件,緩解了當地糧食短缺問題。(5)我國西藏自治區馬鈴薯皮薄個大,淀粉含量高,品質好,這與當地光照強,晝夜溫差 等自然條件有關。(6)我國在無土栽培、優良品種培育等方面為世界的馬鈴薯生產做出了貢獻,這得益于 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1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云霧茶一般生長在高山或半高山地帶,具有喜酸怕堿、喜光怕曬、喜溫怕寒、喜濕怕澇的特點。茶葉清香味醇、耐沖泡,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近些年來,云霧茶不斷走向國際市場。材料二:湖北省某區域等高線示意圖(圖1)和該區內某云霧茶園景觀圖(圖2) (1)圖中M、N兩山峰中,海拔較高的是 ,M山峰在N山峰的 方向;圖中河流甲、乙兩處水流速度較快的是 。(2)圖中①、②兩地適合種植云霧茶的是 ,理由是 。(3)請你為該茶園云霧茶走進國際市場提出兩條可行性建議。18.海洋碳匯漁業是漁業的發展趨勢,主要通過藻類養殖、貝類養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撈業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對海洋食物的提供、糧食安全保障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海南省海洋碳匯漁業發展前景廣闊,但目前海南漁業企業多按照傳統方式從事生產。讀海南島及周邊海域圖,完成下列問題。(1)海南省的行政中心是 市,該省瀕臨我國的 (臨海)海。(2)海南島是我國的第 大島,其北側的 海峽是我國的內海之一,據圖可知島上河流的流向為 。(3)評價海南省發展海洋碳匯漁業的條件。(4)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歸納我國發展海洋碳匯漁業的積極意義。(一)課后反思:本節課我學會了: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把本節課所學知識畫出思維導圖附:達標檢測參考答案:1.B【詳解】人類生產首先是自身的人口生產,自身的繁衍必須要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物質生產部門,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為人類提供衣、食、住等物質資料。排除ACD,故選B。【點睛】在農田,人們種植莊稼;在牧場,人們飼養牲畜;在山野,人們植樹造林;在水域,人們撒網捕魚.. .這就是農業,一種直接利用土地資源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種讓“土地奉獻”的產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地產業。2.D【詳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林業,種植水稻、種植水果和水產養殖都屬于農業生產活動,ABC不符合題意;冶煉鋼鐵屬于工業,不屬于農業生產活動,D符合題意。故選D。3.D【詳解】讀圖可知,圖中描繪的是漁民打漁的情景,屬于農業生產部門中的漁業,D正確;在耕地上種植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等農作物,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種植業,A錯誤;副業又叫做農副產業,是指生產單位所從事的主要生產活動以外的生產事業,在我國農業生產部門中,是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大田生產以外的其它附帶經營的生產事業,如養豬、養雞、編席、采集藥材等,B錯誤;靠放牧或飼養牲畜及家禽等而獲得產品,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畜牧業,C錯誤。故選D。4.D【詳解】農業生產活動是指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的產品,因此,直接利用土地、氣候和水資源所從事的生產活動,讓“土地奉獻”的產業是農業,D正確,ABC錯誤。故選D。5.C【詳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故A正確;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故B正確;農業是工業的基礎,為工業發展提供原材料和發展動力,但不能提供全部原料,故C錯誤;要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大力發展科技農業,同時還要順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故D正確。依據題意,故選C。6.D【詳解】由題目可知,我國各地出產不同的水果,如北方的蘋果和梨,南方的柑橘、芒果、香蕉等,這是由于我國南北跨緯度大,氣候類型復雜多樣,使多種植物在我國能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故選D。7.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東北平原緯度高,熱量不足,不適宜種植油菜、甘蔗,油菜和甘蔗是我國南方地區主要的農作物,A符合題意;華北平原適宜種植小麥、棉花等,長江中下游平原以發展水田農業主,東南丘陵山區適宜發展林業,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8.C【詳解】蘋果適宜種植在暖溫帶地區,浙江屬于亞熱帶,不適宜種植蘋果,D錯誤。遼寧、河北、山東可能是該蘋果的產地。“湘”為湖南的簡稱,小貨車上牌地位于湖南;湖北簡稱鄂,海南簡稱瓊。C正確,AB錯誤。故選C。9.A【詳解】秦嶺--淮河線南北都為種植業,以南以水田為主,以北以旱地為主,故A敘述錯誤,C敘述正確。秦嶺--淮河一線以南一年兩熟至三熟,以北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故B敘述正確。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油料作物是油菜,以北是大豆和花生,故D敘述正確。故選A。10.D【詳解】長江三角洲地處亞熱帶,盛產亞熱帶水果,如柑橘等,A錯誤;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為我國四大牧區,B錯誤;東北、西南、東南的山區,是我國三大林區,C錯誤;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是我國的主要產糧區,D正確。故選D。11.A【詳解】因地制宜,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需要依靠科技力量,發展高效、優質農業;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糧食產量;發展滴灌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根據生活需要,適當發展畜牧業。故選:A。12.B【詳解】每年我國東部地區由南到北依次進入植物花期,其主要影響因素是氣溫,因為南部緯度低,氣溫高,熱量多,開花早,北部緯度高,氣溫低,熱量少,開花晚,B正確;海陸位置、降水和地形都不是植物花期的主要影響因素,ACD錯誤。故選B。13.B【詳解】橫斷山區地形崎嶇,適宜發展林業,A錯;黃土高原地區發展經濟林、水果林種植,有利于保持水土,符合農業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原則,B對;東北地區緯度較高,土壤肥沃,適宜發展種植業,C錯;青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不適宜大力發展畜牧業,D錯。故選B。14.AC【詳解】在上游干旱的寧夏、內蒙古境內,黃河塑造了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的人們利用黃河水進行灌溉,發展了灌溉農業,使這里成為著名的“塞上江南”,A正確;在洞庭湖地區圍湖造田會導致湖泊調蓄洪水的能力降低,長江下游發生洪澇災害的幾率增大,B錯誤;在湖泊發展水產養殖業 ,符合因地制宜發展農業,C正確;在河流的下游開發水能資源不可取,河流下游一般地勢平坦,沒有落差,不能開發水能資源,D錯誤;故選AC。15.C【詳解】在內蒙古草原上過度放牧,會破壞草場資源;在湖區圍湖造田,容易導致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帶來洪澇災害;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種植水稻,是符合因地制宜原則的;毀林開荒容易導致土地的荒漠化,違背因地制宜的原則 故選C。16.(1)南美洲(2)白(3)美國(4)草原(5)大(6)科學技術/科技【分析】本題以世界馬鈴薯主要種植區分布圖為材料,共設置五道小題,涉及世界上七大洲分布、人種分布、國家分布、氣候分布及特點、科學技術對農業的影響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詳解】(1)圖中①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主要位于南半球為南美洲。(2)圖中②地區位于歐洲,主要為白種人。(3)圖中③國位于北美洲,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為美國。(4)圖中④地位于非洲,該地的氣候特點為全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屬于熱帶草原氣候,也是非洲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5)青藏地區海拔高,氣溫低,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大。(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技發展迅速,良種培育、節水灌溉、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科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使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農業科技進步已成為推動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所以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7.(1) M 東北 乙(2) ① ①地位于海拔800—1000米的半高山地帶,坡度較緩,排水條件好,光照條件好(3)進行茶葉深加工,豐富茶產品;發展茶園觀光等旅游項目,拓寬增收渠道;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提高茶產品品質等【分析】本大題以湖北省某區域等高線示意圖和該區內某云霧茶園景觀圖為材料,設置三道小題,涉及海拔、方向、等高線地形圖判讀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詳解】(1)海拔是指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又稱為絕對高度,圖中等高距是200米,M山峰海拔為1200—1400米,N山峰海拔為1000—1200米,海拔較高的是M;圖中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M山峰在N山峰的東北方向;圖中河流甲、乙兩處,乙處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水流速度較快。(2)云霧茶一般生長在高山或半高山地帶,具有喜酸怕堿、喜光怕曬、喜溫怕寒、喜濕怕澇的特點。①地位于海拔800—1000米的半高山地帶,坡度較緩,排水條件好,光照條件好;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該地海拔高,氣候涼爽,適合種植云霧茶。(3)該茶園云霧茶走進國際市場,可以進行茶葉深加工,豐富茶產品;大科技投入,進一步提高茶產品品質;發展茶園觀光等旅游項目,拓寬增收渠道。18.(1) 海口 南海(2) 二 瓊州 放射狀(3)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養殖面積廣大等。(4)可以緩解水體富營養化;可以推進漁業生產方式轉型;碳匯漁業保障我國的食物安全;可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等。【分析】本題以海南島及周邊海域圖為背景,涉及行政區劃、海南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讀圖能力和基礎知識運用能力。【詳解】(1)讀圖可知,海南省簡稱瓊,行政中心是海口市,該省瀕臨我國的南海,隔瓊州海峽與雷州半島相望。(2)海南島是我國的第二大島,僅次于臺灣島,其北側的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之一,我國第二大內水,海南島中間高,四周地,河流呈現放射狀流入海洋。(3)海洋碳匯漁業是漁業的發展趨勢,主要通過藻類養殖、貝類養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撈業等方式吸收二氧化碳,對海洋食物的提供、糧食安全保障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海南省四面環海,海岸線漫長,淺海灘涂廣闊,海水養殖面積大,利于發展碳匯漁業海洋資源廣闊;海洋面積廣大,場地充足,且原料豐富,成產成本較小,具有很好的自然優勢條件。(4)在碳匯漁業中,藻類植物作為魚類、貝類的餌料被大量消耗,可以緩解水體富營養化;碳匯漁業是一種新型的海水養殖模式,可以推進漁業生產方式轉型;碳匯漁業保障我國的食物安全;可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等。目標解讀基礎梳理典例探究達標測試自學反思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