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章 第四節 自然災害 學案(一)學習目標:1.了解我國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和危害。2.通過展示圖片和資料,加深對各種自然災害及造成損失的了解。3.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 并且了解一些防災減災的措施,培養自救意識。(二)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樹立防災、減災、保護環境的意識。學習難點: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和分布閱讀課本,識記知識:氣象災害 干旱(北方居多) 洪澇(東部季風區) 臺風(東南沿海) 寒潮(北方居多,發生在初春或冬季)地質災害 地震(板塊交界帶) 滑坡(西南山多、雨多) 泥石流(西南山多、雨多) ——1.日本群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危害較大的地震每3年就要發生一次。下面是一些常見的避震方法,你認為最不安全的做法是( )A.躲避時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件保護頭部B.在教室,應躲在堅固的課桌下,抓緊桌腳恐就海超C.在商場等地方,盡快乘電梯離開D.在家中(樓房),選擇浴室,廁所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答案:C【詳解】當發生地震時,躲避時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件保護頭部;在教室,應躲在堅固的課桌下,抓緊桌腳恐就海超和在家中(樓房),選擇浴室,廁所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震;千萬不可能乘坐電梯離開,排除ABD,故選C。2.為了減少地震的危害和損失,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禁止各類聚集活動②學習防震減災相關知識③開展避震應急演習④設計建造高大的建筑物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詳解】為了減少地震的危害和損失,應學習防震減災相關知識,開展避震應急演習,加強監測、提高地震預警能力,②③正確;禁止各類聚集活動過于絕對,且不現實,①錯誤;高大的建筑物會增加地震的危害和帶來的損失,④錯誤;C正確,ABD錯誤;故選C。選擇題1.下列地理事件屬于自然災害的是( )A.北京霧霾 B.某縣天然氣泄漏C.日本發生地震 D.某地石化管道泄漏導致自來水苯含量超標2.下列屬于地質災害的是( )A.臺風 B.洪澇 C.滑坡 D.干旱 3.下列現象屬于地質災害的是( )A.冰雹 B.滑坡 C.臺風 D.寒潮4.下面關于自然災害的描述,錯誤的是( )A.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等B.地震、滑坡、洪澇屬于地質災害C.干旱、寒潮屬于氣象災害D.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5.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遭受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下列屬于四川省主要自然災害的有( )①干旱②臺風③地震④沙塵暴⑤滑坡⑥泥石流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⑥ C.②④⑤⑥ D.③④⑤⑥6.圖甲處發生洪澇災害, 最有可能的是(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7.對中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 )A.干旱 B.沙塵暴 C.臺風 D.洪澇8.五一假期,小麗一家從陜南出發,自駕去革命圣地延安旅游,途中游覽了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小麗在登山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詩中描寫的“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在假期結束返回途中,他們遇到了高速公路受山體滑坡影響而臨時關閉。結合所學完成下面小題。引發此次山體滑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暴雨 B.沙塵暴 C.大風 D.火山9.五一假期,小麗一家從陜南出發,自駕去革命圣地延安旅游,返回途中,他們遇到了高速公路受山體滑坡影響而臨時關閉,引發此次山體滑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暴雨 B.沙塵暴 C.大風 D.火山10.梅雨天氣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 )A.長時間的連續降雨 B.急劇降溫C.日照時間短 D.相對濕度大11.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多發生的災害性天氣為( )A. B. C. D.12.成渝地區城市群密集,需警防的地質災害有( )A.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 B.地震、寒潮、霜凍、梅雨C.崩塌、臺風、海嘯、泥石流 D.海嘯、臺風、寒潮、梅雨13.“梅雨季”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一個熱點話題,其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季風,那么長江中下游平原受此影響最嚴重的季節應該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4.冬季風對我國北方地區產生的影響有( )A.大范圍寒潮天氣 B.引發洪澇災害C.導致臺風肆虐 D.引起地震或滑坡15.2023年5月12日是第15個全國“防災減災日”。鄂州市某校為了讓同學們掌握正確的防災減災方法,開展了相關教學活動。下列關于防災減災做法不正確的是( )A.當遭遇雷雨天氣時,應遠離電線桿,防止漏電傷人B.當發生泥石流時,應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C.發生火災時,人在高樓撤離要乘坐電梯迅速逃生D.發生地震時,在戶外應選擇開闊地帶避震,在室內應盡量抱頭屈膝躲在小開間的墻角二、解答題16.讀圖表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2016年4月世界大地震相關信息表”圖中序號 日期 地點 震級│ 震源深度 震中位置A 4月13日 緬甸 7.2級 130千米 23.14°N,94.87”EB 4月16日 日本 7.3級 10千米 32.75°N,130.80°EC 4月17日 厄瓜多爾 7.5級 19.2千米 0.37°N,79.94°w材料二:下圖為“世界板塊及震中位置分布圖” (1)圖中的B位于 地震帶,該板塊幾乎全都是 (填“海洋”或“陸地”)。(2)從震源深度看,地震B比地震A (填“深”或“淺”),因此破壞力大。地震C處于 (填“低”“中”或“高”)緯度。(3)地震A發生的原因是 板塊和 板塊的擠壓碰撞運動。(4)地震發生時,下列避震方法中錯誤的一項是( )(填字母)。A.在家中,選擇浴室、廁所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B.在教室,用書包護住頭部,躲在課桌下,抓緊桌角C.在野外,躲在山腳、陡崖下,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山下方向跑,逃離滾石流D.在躲避時,應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5)科學家通過測量發現,中國北京與美國華盛頓的距離以每年0.5~1.2厘米的速度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約2億年后,中美兩國就會變成近鄰,請解釋原因。1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2020年初,非洲東部遭受嚴重蝗災,沙漠蝗蟲還經阿拉伯半島入侵至南亞地區,對當地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構成災難性威脅。下圖為“沙漠蝗蟲活動及遷徙路線示意圖”。材料二 蝗災受災國一般都采取化學藥劑法應對蝗災。歷史上,我國蝗災治理非常成功,主要是改治結合:通過生態環境改造,消除適宜蝗蟲發生的環境;利用生物防治法控制種群數量,如招引粉紅椋鳥(遷徙性候鳥)法、牧雞法、牧鴨法等。(1)圖中,A是 半島,B是 (大洋)。(2)沙漠蝗蟲正常活動區域的主要氣候特點是 ,蝗災對 (農業或工業)的影響最顯著。(3)治理蝗災的有效措施有 。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地震,并在短短10小時內發生兩次7.8級強震,屬于“雙主震”,震源深度均為20千米,震中相距約96千米。本次地震最終造成多處建筑被夷為平地,土耳其和敘利亞5萬多人口遇難。材料二:讀部分地區板塊、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位置示意圖和安卡拉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1)土耳其是地跨亞 兩洲的國家,土耳其海峽是從 海通向地中海的咽喉。(2)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冬季比夏季降水 ,冬季氣溫在 ℃以下,比較寒冷。(3)分析土耳其地震多發的原因。(4)說出本次地震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巨大的影響因素。(一)課后反思:本節課我學會了: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把本節課所學知識畫出思維導圖附:達標檢測參考答案:1.C【詳解】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等。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災害。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C正確。北京霧霾、某縣天然氣泄漏、某地石化管道泄漏導致自來水苯含量超標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ABD與題意不符。故選C。2.C【詳解】自然災害包括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以上四種自然災害中,A臺風、B洪澇和D干旱屬于氣象災害,C滑坡屬于地質災害,排除ABD,故選C。3.B【詳解】冰雹、臺風、 寒潮等都屬于氣象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屬于地質災害,故選B。4.B【詳解】自然災害的類型包括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為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A不符合題意;地震、滑坡屬于地質災害,但洪澇屬于氣象災害,B符合題意;干旱、寒潮屬于氣象災害,C不符合題意;中國國土面積較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頻繁的國家之一,D不符合題意。故選B。5.D【詳解】四川省位于中國西南內陸地區,地形復雜多樣,位于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三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高差懸殊,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干旱不是四川省的主要自然災害,①錯誤,排除AB;臺風多發于沿海地區,四川省位于中國西南內陸地區,故臺風不是四川省的主要自然災害,②錯誤,排除C,故選D。6.A【詳解】讀圖可得,圖中的緯度向北增加,圖中所示的是北半球,圖中的甲位于30°-40°地區的大陸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已知甲處發生洪澇災害,根據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可知,此題反映的是北半球的冬季即1月,A正確,BCD錯誤,故選A。7.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海陸的熱力差異,我國季風氣候比較顯著,夏季風的不穩定容易發生旱澇災害,洪澇災害成為我國發生頻繁、損失嚴重的自然災害,而干旱則是對我國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氣候災害,沙塵暴主要發生在我國北方地區,臺風主要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綜上所述,A正確,BCD錯誤。故選A項。8.A【詳解】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結合題干可知,引起山體滑坡最有可能是暴雨,A正確;沙塵暴、大風、火山與山體滑坡無關,BCD錯誤。故選A。9.A【詳解】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結合題干可知,引起山體滑坡最有可能是暴雨,A正確;沙塵暴、大風、火山與山體滑坡無關,BCD錯誤。故選A。10.B【詳解】梅雨天氣的主要特征是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相對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地面風力小,陰云籠罩,出現綿綿陰雨或陣性降雨;急劇降溫是寒潮帶來的影響,故選B。11.D【詳解】我國特殊的天氣主要有寒潮、梅雨、臺風、沙塵暴等。在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常遭受臺風的襲擊,臺風是發源于熱帶洋面的大氣渦旋,臺風過境時,通常出現狂風暴雨天氣,給人民財產造成損失,但是臺風帶來的暴雨也會緩解旱情。讀圖可知,A是沙塵暴,B是大雪,C是霜凍,D是臺風。故選D。12.A【詳解】成渝地區地處四川盆地,周圍地勢高、中間低,又處于板塊交界邊緣,容易遭受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海嘯在沿海地帶,此區不沿海,梅雨在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故選 A。13.B【詳解】梅雨季節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季風,冷暖氣流勢均力敵,較長時間在一個地區擺動,梅雨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多發生在6、7月份,B正確,ACD錯誤;故選B。14.A【詳解】冬季風寒冷干燥,對我國北方地區容易造成大范圍寒潮天氣,A對;夏季風降水豐富,南方山區容易引發洪澇災害,B錯;臺風主要發生在東南沿海地區,C錯;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滑坡主要發生在南方山區,D錯;故選A。15.C【詳解】當遭遇雷雨天氣時,應遠離電線桿,防止漏電傷人;當發生泥石流時,應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動方向的山坡上跑,速度最快,最安全;發生火災時,容易引發停電,不能乘坐電梯逃生;發生地震時,在戶外應選擇開闊地帶避震,在室內應盡量抱頭屈膝躲在小開間的墻角。ABD敘述正確、C敘述錯誤。故選C。16.(1) 環太平洋 海洋(2) 淺 低(3) 亞歐 印度洋(4)C(5)中美兩國正好處于太平洋的東西兩側,與太平洋東西兩側相鄰的板塊與其的相對運動都是碰撞擠壓,因此太平洋的寬度越來越窄,也就是說中美兩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分析】本題以板塊運動為材料,設置五個小題,涉及板塊運動的影響,六大板塊的分布、避震方法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詳解】(1)讀圖可知,B位于太平洋西北部地區,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有陸地也有海洋。(2)讀圖可知,A地的震級為7.2級,震源深度130千米,B地的震級為7.3級,震源深度10千米,兩地震級相近,但從震源深度看,地震B比地震A淺,震源深度越淺危害越大,因此破壞力大。地震C處于0.37°N,79.94°w,地處0°到30°之間的低緯度地區。(3)讀圖可知,A地位于緬甸,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受兩大板塊的擠壓碰撞影響,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4)地震發生時,在家中,選擇浴室、廁所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在教室,用書包護住頭部,躲在課桌下,抓緊桌角;在躲避時,應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ABD不符合題意;在野外,躲在山腳、陡崖下,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的山坡上跑,向山下方向跑容易被受到泥石流災害的影響,C符合題意。故選C。(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板塊在不斷運動之中,中美兩國正好處于太平洋的東西兩側,與太平洋東西兩側相鄰的板塊與其的相對運動都是碰撞擠壓,因此太平洋的寬度越來越窄,也就是說中美兩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17.(1) 阿拉伯 印度(2) 炎熱干燥 農業(3)可根據其趨光性進行滅殺;改善生態環境;利用天敵消滅蝗蟲等。【分析】本大題以蝗蟲遷移線路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世界主要的半島和海洋,非洲北部的氣候特點,治理蝗災的有效措施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調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詳解】(1)由圖可知,A是阿拉伯半島,B是印度洋。屬于簡單的記憶知識點。(2)蝗蟲正?;顒拥膮^域主要集中于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以及阿拉伯半島,兩地主要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全年炎熱干燥?;认x常以水稻、小麥等禾本科植物為食,導致糧食絕收,所以蝗災對農業影響最大。(3)依據題干信息和生物學知識,治理蝗災的有效措施有:昆蟲一般具有趨光性,可根據其趨光性進行滅殺;改善生態環境,消除適宜蝗蟲發生的環境;利用天敵滅蟲是生物防治蟲害的一種方法。18.(1) 歐 黑(2) 多 0(3)位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交界帶;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與向南運動的亞歐板塊相互擠壓,地殼極其不穩定,易產生地震。(4)震級大,雙主震,震級均為7.8級;震源淺,雙主震震源均為20千米,屬于淺源地震;雙主震,兩次破壞相疊加;正值冬季,天氣寒冷;房屋建筑質量差等。【分析】本大題以部分地區板塊、火山、地震帶分布示意圖、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地震位置示意圖和安卡拉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等圖文資料為材料,設置四道小題,涉及土耳其的位置、氣候地震多發的原因及本次地震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巨大的影響因素等內容,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詳解】(1)據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土耳其是地跨亞歐兩洲的國家,土耳其海峽是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也是從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咽喉。(2)據圖可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冬季比夏季降水多,冬季氣溫在0℃以下,比較寒冷。(3)土耳其地震多發的原因是土耳其位于位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交界帶;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與向南運動的亞歐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土耳其位于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上),地殼極其不穩定,易產生地震。(4)結合圖文資料分析可知,本次地震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巨大的影響因素是本次地震的震級大,雙主震,震級均為7.8級;震源淺,雙主震震源深度均為20千米,屬于淺源地震;雙主震,兩次地震的震中相距約96千米,破壞相疊加;正值冬季,天氣寒冷;房屋建筑質量差等,救援難度極大。目標解讀基礎梳理典例探究達標測試自學反思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