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暑假復習課》浙教版科學七升八-第02講 機械運動(學案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暑假復習課》浙教版科學七升八-第02講 機械運動(學案 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暑假復習課》浙教版科學七升八--第2講 機械運動
考點一、參照物
考點精要:
一.參照物
1.機械運動:空間位置不斷的發生變化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2.參照物: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需要選取其他物體,選取的物體就是參照物。
3.運動的判斷:相對于參照物距離,方向沒有變化為靜止,二者只要變化一個就為運動。
4.參照物的選取:
(1)參照物的選取是隨機的:選擇一個非自身的物體做參考系
(2)參照物是假定不動的:選擇后假定參照物不動。
典型分析:
1.如果沒有參照物,則不能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正確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能選擇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
B.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
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運動的
D.人在上升電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
【答案】B
【分析】要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先選定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選定的標準物體叫參照物。
【解答】解:A、參照物可以是靜止的,也可以是運動的,故A錯誤;
B、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故B正確;
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靜止的,故C錯誤;
D、人在上升電梯中,人和地面的距離發生了變化,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參照物的問題,屬于基礎題。
舉一反三:
1.三位同學同時從東向西進行騎自行車比賽,到達終點時,甲說今天刮東風,乙說今天沒有風,丙說今天刮西風。那么當時實際刮風的風向和三人最先到達終點的分別是(  )
A.東風、甲 B.東風、丙 C.西風、甲 D.西風、丙
【答案】B
【分析】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先選取一個標準做為參照物,物體與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物體就是運動的;物體與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物體就是靜止的。三位同學同時從東向西進行騎自行車比賽,到達終點時說法不同,要想判斷當時實際刮風的風向和三人誰最先到達終點,關鍵是抓住“從東向西”、用他們各自的速度與風速作比較。
【解答】解:甲:速度比風慢,所以感覺到了正常的風向。
乙:速度和風速一樣,所以感覺不到風。
丙:速度比風快,所以感覺到了相反的風向。
綜上分析,當時實際刮風的風向是東風;因為三人經過的路程相同,丙的速度最大,所以丙最先到達終點。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點評】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關鍵取決于選擇的參照物,此類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物理知識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作出解釋。
2.你有過登高遠眺的體驗嗎?在高山頂上眺望遠處時會看到四周有一圈“天地分界線”,這就是在高處看到的地平線,乘坐飛機時通過舷窗也可以看到這條“天地分界線”。如果飛機起飛不久還在繼續爬升階段,你通過左邊的舷窗看到的應是下圖中的哪一幅(  )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時,需要選取一個參照物,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位置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物體與參照物之間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
【解答】解:由題意可知,乘坐飛機向上爬升時,人通過舷窗觀察“天地分界線”時,以地平線為參照物,飛機是向后傾斜的,因此,所看到的“天地分界線”是自左向右傾斜,故只有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有關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屬于基礎知識,難度不大,但要搞清所利用的知識。
考點二、速度
考點精要:
1.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大小:物體運動得越快,則速度越大;物體運動得越慢,則速度越小。
(2)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
(3)公式:速度=路程/時間
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計算速度的公式可表示為v=s/t。
(4)單位:常用的速度單位是米/秒和千米/時。“1 米/秒”的意義:如果物體在1秒內通過的路程是1米,它的速度就是1米/秒。換算關系:1米/秒=3.6千米/時。
3.路程時間圖像與速度時間圖像
(1)路程與時間圖像:斜率大小表示速度大小,水平表示靜止不動。
(2)速度與時間圖像:圖像和時間夾的面積表示路程大小,水平表示勻速,向上傾斜為加速。
典型分析:
1.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4m/s
B.2~4s內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C.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D.3s時乙在甲的前方
【答案】D
【分析】(1)物體的s﹣t圖象為一條傾斜直線說明物體在這段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s﹣t圖象為水平直線說明此時物體靜止,由圖可知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根據速度公式計算0﹣4s內乙物體的平均速度;
(2)甲的s﹣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說明甲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而2s以后乙一直靜止,據此可知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是否相等;
(3)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且從圖中可知,3s時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
【解答】解:AB、乙的s﹣t圖象前2s為一條傾斜直線說明乙在這段時間內做勻速直線運動,2s以后乙的s﹣t圖象為水平直線說明此時乙靜止,則第3s時乙的路程為8m,第4s時乙的速度為0,由圖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為:v===2m/s,故AB錯誤;
C、甲的s﹣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說明甲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而2s以后乙一直靜止,
故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
D、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且從圖中可知,3s時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s﹣t圖象的認識能力和速度公式的靈活運用。
2.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在某段時間內的運動過程,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
A.前300米內甲車運動的時間大于乙車運動的時間
B.甲車運動的速度為20米每秒
C.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D.甲、乙兩車在20秒內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B
【分析】(1)分析前300m內甲車和乙車運動所用的時間即可得出結論;
(2)分析甲車在相等時間內通過路程的關系得出乙車的運動狀態,利用速度公式v=求出甲車的速度;
(3)分析乙車在相等時間內通過路程的關系得出乙車的運動狀態;
(4)根據甲、乙兩車在20s內通過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比較平均速度。
【解答】解:A、由圖可知,甲車到達300m處所用的時間為15s,乙車到達300m處所用的時間也等于15s,所以甲、乙兩車前300m內所用時間相等,故A錯誤;
B、由圖可知,甲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說明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甲車通過400m所用的時間為20s,所以甲車的速度:v===20m/s,故B正確;
C、由圖可知,乙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在變大,說明乙車在做變速運動,故C錯誤;
D、甲在20s內通過的路程s甲=400m,乙在20s內通過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兩車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則根據v=可知,甲、乙兩車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速度公式的運用,注意路程和時間的一一對應,能從圖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是本題的關鍵。
舉一反三:
1.甲、乙兩物體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  )
A.兩物體在0~10s內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
B.兩物體在15~20s內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
C.兩物體在15s末相遇,且0~1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D.兩物體在20s末相遇,且0~20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答案】C
【分析】(1)在s﹣t圖象中,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根據圖象讀出甲、乙物體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即可比較出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在s﹣t圖象中,和時間軸平行的線段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
(2)由圖象可以看出兩物體在0~1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時相遇;根據圖象讀出0~20s內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
【解答】解:
A、由圖象看出兩物體在0~10s內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且在此時間內甲物體通過的路程大于乙物體通過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選項錯誤;
B、甲物體在15~20s內的圖象是一條和時間軸平行的直線,所以甲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此選項錯誤;
C、由圖象看出兩物體在15s末相遇,且0~1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選項正確;
D、由圖象看出兩物體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內通過乙通過的路程大于甲。此選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由s﹣t圖象比較物體的速度大小、判斷兩物體的位置關系等內容,由圖象判斷物體的運動性質、找出物體的路程與所對應的時間,是解題的關鍵。
2.甲、乙兩車同時從P點出發,沿同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兩車的s﹣t圖象分別如圖(a)(b)所示。兩車先后到達距P點18米的Q處,時間差為Δt,則(  )
A.甲比乙先到達Q處,Δt=12s
B.甲比乙先到達Q處,Δt=18s
C.乙比甲先到達Q處,Δt=12s
D.乙比甲先到達Q處,Δt=18s
【答案】C
【分析】根據圖a和圖b讀出對應的路程與時間,首先根據速度公式得到甲、乙的速度;再求出兩車通過18米的路程需要的時間,進而得出時間差。
【解答】解:由圖象可知,s甲=3.6m,t甲=6s;s乙=6.0m,t乙=6s;
則甲車的速度為:v甲===0.6m/s,
乙車的速度為:v乙===1m/s。
甲車通過18米的路程需要的時間為:t甲′===30s,
乙車通過18米的路程需要的時間為:t乙′===18s,
故乙車先到達Q處,兩車到達Q處的時間差為:Δt=t甲′﹣t乙′=30s﹣18s=12s。
故選:C。
【點評】此題考查速度公式及其應用,有一定難度,能夠從圖象上獲取相關信息,常見題目。
3.如圖所示,小蛟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把小車放在斜面A點,使小車從斜面A點靜止下滑,經過B點到達C點,圖中已標出小車經過A、B、C三點對應時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B段距離為4.0dm
B.BC段平均速度為6cm/s
C.為了便于計時,應將木塊向斜面底端移動
D.若小車過A點后才開始計時,測出AC段平均速度將偏大
【答案】D
【分析】(1)根據小車在A、C兩點的刻度得出小車經過AB段的路程;
(2)從圖中得出小車在AC段的路程和所用時間,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
(3)為了便于計時,斜面坡度應較小;
(4)如果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測量的時間會偏小,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解答】解:A、小車經過AB段的距離sAB=10.00dm﹣6.00dm=4.00dm,故A錯誤;
B、小車在BC段的距離sBC=6.00dm﹣1.00dm=5.00dm=50.0cm,所用時間tBC=15:35:23﹣15:35:22=1s,
平均速度vBC===50cm/s,故B錯誤;
C、為了便于計時,斜面坡度應較小,應將木塊向遠離斜面底端的方向移動,故C錯誤;
D、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計時會晚一些,測量的時間會偏小一些,根據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變時,時間偏小,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目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測量,關鍵是能正確得到不同階段的路程和時間,再根據速度公式進行計算。
4.如圖,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過程中拍攝的一張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塊磚的厚度為a,閃光燈每隔Δt時間閃亮一次(即拍攝一次),根據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①A→C運動是勻速運動;
②B→D運動是勻速運動;
③A→C平均速度為3a/2Δt;
④通過D點時速度為a/Δ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分析】速度大小不變,方向是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根據圖中照片判斷小球是否做勻速運動的標準是觀察在相等的時間內小球通過的距離是否發生變化。
【解答】解:①A→C的過程中,AB段距離大于BC段距離,而時間間隔是相同的,說明開始速度大,后來速度變小,不是勻速運動;故①是錯誤的。
②B→D的過程中,BC段和CD段的距離相同,時間間隔一樣,說明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距離相等,是勻速運動,故②是正確的。
③A→C中,因為SAC=3a,tAC=2Δt,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是:vAC==,故③是正確的。
④小球在BD段勻速運動,可通過速度公式計算出BD之間的速度,經過D點后速度可能會變,但在通過D點時瞬間的速度是平均速度。故④是正確的。
故選:D。
【點評】該題通過物體的運動照片(軌跡)來考查物體的運動情況,有一定的難度,解題的關鍵是觀察在相同時間段內物體通過的距離是否相等。
5.小明在上學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則他在上學的全程中平均速度為(  )
A.v= B.v=
C.v= D.v=
【答案】B
【分析】平均速度等于總路程和總時間的比值,先根據速度公式求出物體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運動時間,得出全程用的時間,再利用總路程除以總時間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設全程路程為s,
則物體在前一半路程的運動時間:t1==,
物體在后一半路程的運動時間:t2==,
物體全程用的時間:t=t1+t2=+=,
∴物體全程的平均速度:
v==。
故選:B。
【點評】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總路程和總時間的比值,即根據V=計算平均速度。
1.寧波市機場高架建成后,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小軒駕駛一輛汽車在高架橋上由南向北行駛,則(  )
A.以該汽車為參照物,司機是運動的
B.以高架橋參照物,該汽車是靜止的
C.以橋上路燈為參照物,該司機向南運動
D.以司機為參照物,橋上路燈是運動的
【答案】D
【分析】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這個物體與所選參照物之間是否有位置變化;若位置有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運動的;若位置沒有變化,則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是靜止的。
【解答】解:A、小軒駕駛一輛汽車在高架橋上由南向北行駛,以該汽車為參照物,司機小軒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是靜止的,故A錯誤;
B、汽車與高架橋的相對位置不斷變化,以高架橋參照物,該汽車是運動的,故B錯誤;
C、司機由南向北行駛,以橋上路燈為參照物,該司機向北運動,故C錯誤;
D、司機與橋上路燈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以橋上路燈為參照物,司機是運動的,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直接考查參照物的概念以及對運動靜止相對性的理解,屬于基礎題目。
2.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若馬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邊的花
【答案】A
【分析】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關鍵是看被研究的物體與所選的標準,即參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發生了改變,如果發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如果未發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
【解答】解:以馬上的人為參照物,馬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馬是靜止的;以身后的房屋、路面、路邊的花為參照物,馬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所以馬是運動的。
故選:A。
【點評】此題考查了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在判斷物體運動和靜止時,關鍵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了變化。
3.神舟十七號于2021年10月26日發射,在火箭加速上升階段,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感覺自己是靜止不動的,他們選擇的參照物是(  )
A.地面上的指揮人員 B.火箭發射塔
C.火箭 D.地球
【答案】C
【分析】在研究機械運動時,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相對于哪一個物體在運動,就要看這個物體相對于哪個物體位置發生變化。
【解答】解: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他們相對于地面上的指揮人員、火箭發射塔和地球的位置在發生變化,是運動的,相對于火箭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靜止的,因此他們選擇的參照物是火箭,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點評】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選擇的參照物,參照物不同,物體運動狀態可能不同。
4.“蜻蜓點水”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蜻蜓點水后在平靜的水面上會出現波紋。某同學在研究蜻蜓運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張蜻蜓點水的俯視照片,照片反映了蜻蜓連續三次點水后某瞬間的水面波紋。如果蜻蜓飛行的速度恰好與水波的傳播速度相等,不考慮蜻蜓每次點水所用的時間,在下列四幅圖中,與照片相吻合的是(  )
B. C. D.
【答案】A
【分析】由于蜻蜓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每一次點水的時候都會在上一個水波的邊線上。
【解答】解:因為蜻蜓飛行的速度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的每一次點水的時候都會是在上一個水波的邊線上,而第二個水波和第一個水波都在以相同的速度運動,所以每個圓都應該是內切的。
故選:A。
【點評】該題考查了運動的同步性,前提是運動的速度和方向均相等。
5.小綿同學在校運動會100m比賽中成績優異。他在比賽中經歷了加速起跑、勻速途中跑和略有降速的沖刺三個階段。下列速度﹣時間圖像能正確反映比賽過程的是(  )
B. C. D.
【答案】A
【分析】物體進行直線運動時,在運動過程中速度總是保持不變是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斷變化是變速直線運動。
【解答】解:小綿同學的“100m跑”經歷了起跑、途中跑和沖刺等過程,起跑是加速過程,途中速度不變,沖刺過程中是略有降速的,在整個過程中,做變速直線運動,大致如圖A所示,故A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變速運動,難變不大。
6.圖是某物體做直線運動時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由圖象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15s時,物體通過的路程為30m
B.整個20s時間內,物體的平均速度為2m/s
C.物體在20s內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D.物體在0~5s時間內的速度比10~20s內的速度大
【答案】C
【分析】在路程﹣﹣時間圖象中,水平直線表示物體靜止,而傾斜的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答】解:由圖象知,
A、物體運動15s對應的路程是30m,所以15s通過的路程是30m。故A正確;
BCD、前5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為20m,則速度為:v===4m/s,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5至10s內物體靜止;
而10至20s時物體也是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v===2m/s。所以在20s的過程中物體做的變速直線運動。故C錯誤;
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2m/s。故B正確;
物體在0~5s時間內的速度比10~20s內的速度大。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圖象的認識,應能通過圖象得出物體所做的運動狀態和各段及所經歷的時間。
(6題圖) (7題圖)
7.AB是一條平直公路上的兩塊路牌,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由右向左經過B路牌時,一只小鳥恰自A路牌向B路牌勻速飛去,小鳥飛到汽車正上方立即折返,以原速率飛回A,過一段時間后,汽車也行駛到A。它們的時間與位置的關系如圖所示,圖中t2=2t1,由圖可知(  )
A.小鳥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兩倍
B.相遇時小鳥與汽車通過路程之比是3:1
C.小鳥飛行的總路程是汽車的3倍
D.小鳥和汽車在0~t2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答案】B
【分析】本題初看感覺很難,主要原因同學們似乎很難找到解題的突破口,但只要仔細一考慮便不難發現,小鳥飛向B的時間和飛回的時間相同均為,故有v1+v2=s,而對于汽車來說有s2=v2t2,再根據t2=2t1,便可輕松解決本題。
【解答】解:設AB之間的距離為s,小鳥的速率是v1,汽車的速率是v2,
由于小鳥飛到汽車正上方立即折返,以原速率飛回A,所以小鳥從出發到與汽車相遇的時間與汽車返回的時間相同,
故它們相向運動的時間為,
則在小鳥和汽車相向運動的過程中:
v1+v2=s,
即(v1+v2)=s ①
對于汽車來說:
v2t2=s ②
又由題目知:
t2=2t1 ③
聯立①②③可得:
v1=3v2,故A錯誤;
小鳥和汽車相遇的時間為t,則相遇時汽車通過的路程:
s2=v2t
相遇時小鳥飛行通過的路程:
s1=v1t=3v2t=3s2,故B正確,
汽車通過的總路程:
s2′=v2t2
小鳥飛行的總路程:
s1′=v1t1=3v2=s2′,故C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解決相遇問題的突破口是找出兩個物體的路程關系、時間關系和速度關系.
8.世界上奔跑最快的動物是獵豹,它快跑時速度可達40米/秒:游得最快的魚是旗魚,速度可達108千米/時,飛得最快的鳥是褐海燕,它1分鐘能飛5千米。那么三者速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是(  )
A.獵豹、旗魚、褐海燕 B.褐海燕、獵豹、旗魚
C.褐海燕、旗魚、獵豹 D.獵豹、褐海燕、旗魚
【答案】B
【分析】根據v=求出獵豹、旗魚和褐海燕的運動速度,將速度單位換算統一,進行比較。
【解答】解:獵豹的速度v1=40m/s;
旗魚的速度v2=108km/h=108×m/s=30m/s;
褐海燕的速度v3==≈83.3m/s。
比較可知,褐海燕的速度最大,旗魚的速度最小,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物體運動速度的比較,解題的關鍵是物體速度的單位統一。
9.如圖所示是道路旁某監控時隔2s拍攝到的兩張照片,小明正騎著自行車由西向東行駛,以地面為參照物,道路旁的樹是    (填“靜止”或“運動”)的;小明認為樹是向西運動的,則小明選擇的參照物是    ;以小轎車為參照物,則大卡車是向    (選填“東”或“西”)運動的。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必須首先選擇參照物,才可以做出判斷。運動和靜止時相對的,當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時,得出的物體運動情況有可能不同。結合圖片可逐一分析判斷。
【解答】解:以地面為參照物,道路旁的樹相對于地面的位置沒有改變,道路旁的樹是靜止的;
小明正騎著自行車向東運動,小明認為樹是向西運動的,他選擇自己或自行車為參照物;
以小轎車為參照物,大卡車的位置向東發生了改變,因此是向東運動的。
故答案為:靜止;他自己(自行車);東。
【點評】本題考查參照物的選擇和對物體運動狀態的判斷,需要結圖片對物體運動情況進行仔細分析。
10.新加坡圣淘沙島iFly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室內跳傘模擬裝置。體驗者在風洞內憑借風力懸空飛行,進而擺出各種造型、做出各種動作,以此獲得高空跳傘的刺激體驗。
(1)體驗者獲得高空跳傘的刺激體驗,原因是以流動的空氣為參照物,人是向   運動的。
(2)在風洞中,人受到空氣向上的作用力會隨著風速的增大而增大。迎風面積是指人受到風的正面作用面積,已知在風速相同時人受到空氣向上的作用力和人的迎風面的面積成正比,根據以下甲、乙兩圖可以判斷體重相同的A、B同學,   同學的迎風面積大。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判斷運動與靜止時,要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是否發生改變;
(2)根據在風速相同時人受到空氣向上的作用力和人的迎風面的面積成正比,分析出迎風面積的大小。
【解答】解:
(1)空氣是向上流動的,以流動的空氣為參照物,人與空氣之間發生了位置變化,人是向下運動的;
(2)由圖可知,A的高度高,由于AB的重力相同,高度越高,風速越小,則迎風面積越大。
故答案為:(1)下;(2)A。
【點評】本題考查了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迎風面積大小的判定,屬于基礎知識,要熟練應用。
11.如圖為甲、乙兩位同學在某景區河流內漂流時的位置——時間圖像。據圖分析。
(1)甲同學在出發    分鐘后和乙同學位于同一個地方。
(2)該源流河段距起點    m處水流開始比較湍急。
【答案】(1)10;(2)150。
【分析】(1)位置——時間圖像相交,則位置相同;
(2)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圖像的斜率越大速度越大。
【解答】解:(1)由圖象可以看出兩同學在10min時圖像相交,通過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時相遇;
(2)該源流河段距起點150m處,圖像的斜率變大,漂流的速度變大,說明水流開始比較湍急。
故答案為:(1)10;(2)150。
【點評】本題考查了由s﹣t圖象比較物體的速度大小、判斷兩物體的位置關系等內容,由圖象判斷物體的運動性質、找出物體的路程與所對應的時間,是解題的關鍵。
12.如圖所示,在比較游泳運動員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中:甲圖是用相同的    比較誰在前面;乙圖是用相同的    比較所用的時間。在物理學中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這種方法與    圖的方法相同。
【答案】時間;路程;甲。
【分析】(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兩種:一是運動相同路程,比較時間;二是運動相同時間,比較路程;
(2)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解答】解:
(1)從甲圖可以看出運動員運動相同的時間,利用相同的時間比較經過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中間泳道的運動員通過的路程最長,運動最快。
(2)從乙圖可以看出運動員運動相同的路程,利用通過相同的路程比較時間的長短來比較快慢,通過相同的路程,中間泳道的運動員所用的時間最短,運動最快。
在物理學中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的大小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種方法與甲圖方法相同。
故答案為:時間;路程;甲。
【點評】我們通常是用兩種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①相同時間比較路程,路程長的運動快;②相同路程比較時間,時間短的運動快。由于我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需要同時考慮路程和時間這兩個物理量,所以在物理學中,我們就引入了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即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13.快速公交“BRT”項目試運營,從起點站到終點站全長約為24km,據測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約為30km/h,車輛配備了智能化的車輛調度和信息服務中心,通過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蹤記錄并實時傳遞每臺營運車輛的各種信息。
(1)“BRT”從起點站到終點站需要多少分鐘?
(2)該“BRT”在某一地段運行時,先以72km/h的速度運行60s,停車10s,再以54km/h的速度運行30s,求“BRT”在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答案】(1)“BRT”從起點站至終點站需要48min;
(2)“BRT”在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6.5m/s。
【分析】(1)已知路程與速度,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車的行駛時間;
(2)由速度公式求出車的路程,然后應用平均速度公式求出車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1)由速度公式v=可知快速公交“BRT”運行的時間:
t0===0.8h=48min;
(2)54km/h=15m/s,由v=可知,
快速公交“BRT”運行的路程:
s=s1+s2=v1t1+v2t2=72×m/s×60s+15m/s×30s=1650m,
平均速度:v====16.5`m/s;
故答案為:(1)“BRT”從起點站至終點站需要48min;
(2)“BRT”在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6.5m/s。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根據題意應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即可解題,本題是一道基礎題。
14.光電門是物理實驗中用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常用設備,如圖甲所示,S是光源,K是光接收器,當有不透明物體通過光電門時,物體會遮住光源,接收器K接收不到光信號,計時器便開始計時,當物體通過后,接收器K重新接收光信號,計時結束,即可記錄物體通過光電門所用的時間。如圖乙所示,某同學用光電測量小車沿斜面向下運動的速度,小車上安裝有遮光板,A、B是安裝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兩個光電門。
(1)若小車上的遮光板寬度為d,小車通過光電門時,計時器記錄的時間為t,則小車通過光電門的速度v=  ;
(2)若已知遮光板寬度d=1cm。讓小車從斜面頂端以一定的初速度開始沿斜面向下運動,兩光電門計時器記錄的時間分別為tA=0.1s,tB=0.05s,則小車通過A、B兩位置的速度分別為vA=   m/s,vB=   m/s;
(3)由實驗可知:小車沿斜面向下做    (選填“勻速”、“加速”或“減速”)運動。
【答案】(1);(2)0.1;0.2;(3)加速。
【分析】(1)根據v=計算小車通過光電門的速度;
(2)把數據代入速度公式即可計算出小車通過A、B兩位置的速度;
(3)比較A和B兩位置的速度可知小車沿斜面的運動情況。
【解答】解:(1)小車通過光電門的速度就是小車通過光電門時的平均速度,即v=;
(2)已知d=1cm=0.01m,則vA===0.1m/s,vB===0.2m/s;
(3)小車沿斜面下滑,根據(2)可知vB>vA,所以小車沿斜面向下做加速運動。
故答案為:(1);(2)0.1;0.2;(3)加速。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計算的過程中注意單位的換算。
15.小明一甲駕車旅游,在高速公路上發現一個交通指示牌,如圖中所示。高速公路上還設有“區間測速”,就是在兩個監測點安裝監控探頭,測出車輛通過兩個監測點時的時間,再根據兩點間的距離,算出該車在這一區間路段的平均速度,以此來判斷是否超速。若監測點A、B相距22km,小明爸爸的車通過兩個監測點時的時間如圖乙所示。求:
(1)圖甲中“100”的單位是什么?
(2)在遵守交通規則的前提下,從交通指示牌所處的位置到廣州市最快需要多長時間?
(3)小明爸爸的車在這一區間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
【答案】(1)圖甲中“100”的單位是為km/h;
(2)從交通標志牌所處的位置到廣州市最少需要0.6h時間;
(3)平均速度大小為110km/h,超速。
【分析】(1)圖甲中數字“100”是限速牌,表示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
(2)由交通標志牌可知從交通標志牌所處的位置到廣州市的路程和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利用v=可得出從交通標志牌所處的位置到廣州市最少需要的時間;
(3)已知監測點A、B相距的距離,由圖乙知小明爸爸駕車通過兩個監測點的時間,利用v=可求出小明爸爸駕駛汽車在這一區間路段的平均速度,與區間限速比較即可知道是否超速。
【解答】解:(1)圖甲中“100”表示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為100km/h,故圖甲中“100”的單位是km/h;
(2)由圖可知從交通標志牌所處的位置到廣州市的路程為s=60km,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v=100km/h,
由v=可知從交通標志牌所處的位置到廣州市最少需要的時間為:
v===0.6h;
(3)已知監測點A、B相距的距離為s′=22km,由圖乙可知小明爸爸駕車通過兩個監測點的時間為:t′=10:43﹣10:31=12min=0.2h,
則小明爸爸駕駛汽車在這一區間路段的平均速度為:v′===110km/h>100km/h,因此小明爸爸駕駛汽車在這一區間路段超速。
答:(1)圖甲中“100”的單位是為km/h;
(2)從交通標志牌所處的位置到廣州市最少需要0.6h時間;
(3)平均速度大小為110km/h,超速。
【點評】本題考查了參照物的理解和速度公式及其應用,理解交通標志牌的含義是解題的關鍵。
16.小金發現很多科學知識都源于生活,請你利用學過的科學知識幫助小金解決五一假
期里遇到的一些問題。
(1)小金在彩虹快速路上行駛時,發現交警在路邊設置了如圖甲所示的交通標志,其中“80”的含義是     。此時小金看了看轎車的速度盤如圖乙所示,則轎車的速度為    。
(2)小金到達目的地后,需要步行通過一條長度為40米的雙向車道(含中間綠化帶)的斑馬線。一輛汽車在該路段的行駛速度大約為54km/h。人行道綠燈亮后,小金在斑馬線道口步行通過馬路,步行速度是2m/s,要求橫穿馬路后預留5s安全時間,如圖丙小金步行通過馬路前,行駛過來的汽車至少要離人行橫道多少米小金才能安全通過?
【答案】(1)限速80km/h;90km/h;
(2)行駛過來的汽車至少要離人行橫道375米小金才能安全通過。
【分析】(1)由圖甲可知,標志牌上“80”的含義是限速標志,指汽車的最大速度是80km/h;由圖乙可知,速度表的分度值是5km/h,由此可知,汽車的速度;
(2)1m/s=3.6km/h,據此換算汽車的速度;由人行道的寬度和人步行的速度可以計算出人步行過人行道所需要的時間,因為要預留5s安全時間,所以汽車到人行道的時間等于人通過人行道的時間與預留安全時間之和,再利用s=vt計算出小明步行通過馬路前行駛過來的汽車至少要離人行道的距離。
【解答】解:(1)由圖甲可知,標志牌上“80”的含義是限速標志,指汽車的最大速度是80km/h;由圖乙可知,速度表的分度值是5km/h,汽車的速度是90km/h;
(2)由v=可知,人步行過人行道所需要的時間t===20s,
因為要預留5s安全時間,汽車到人行道的時間等于人通過人行道的時間與預留安全時間之和,即汽車到人行道的時間t′=t+t安全=20s+5s=25s,
汽車速度v′=54km/h=15m/s,所以小明步行通過馬路前行駛過來的汽車至少要離人行道的距離s′=v′t′=15m/s×25s=375m。
答:(1)限速80km/h;90km/h;
(2)行駛過來的汽車至少要離人行橫道375米小金才能安全通過。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交通標志的含義,其中速度公式及變形公式的應用是本題的重點。
17.一輛汽車向山崖開去,在離山崖540m時司機按了一下喇叭,經過了3秒鐘他聽到了回聲,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求:
(1)汽車的速度是多少?
(2)當司機所到回聲時離山崖多遠?
【答案】(1)汽車的速度是20m/s;
(2)當司機聽到回聲時離山崖480m。
【分析】首先需要明確汽車的速度小于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汽車在某處按喇叭后到聽到回聲,汽車行駛的路程和聲音傳播的路程之和是540m的2倍;即汽車和聲音的速度和與3s的乘積就是離山崖540m的2倍,即可求出車速。根據時間3s,求出汽車行駛的總路程,根據A點離山崖540m,就可以求出B點離山崖的距離。
【解答】解:(1)設汽車的速度為v,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根據題意得:
(340m/s+v)×3s=540m×2
解得:v=20m/s。
(2)汽車行駛路程s=vt=20m/s×3s=60m,
汽車聽到回聲時和山崖之間的距離是:540m﹣60m=480m。
答:(1)汽車的速度是20m/s;
(2)當司機聽到回聲時離山崖480m。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聲測距離的應用,解題的關鍵是弄清聲音和汽車行駛的路程之和是鳴笛時汽車與山崖距離的2倍。
18.殲20是由我國自主飛機設計和制造的中國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其部分技術參數如表所示:
空載質量 最大飛行速度 作戰半徑 最大飛行高度
17噸 2.8馬赫 2200千米 18500米
其中,最大飛行速度2.8馬赫,表示殲20的最大飛行速度是空氣中聲速的2.8倍。
(1)若空氣中聲速取340m/s,求殲20以2馬赫的速度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
(2)“作戰半徑”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后,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殲20以2馬赫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標恰好在作戰半徑處的任務,請問需要多長時間(近似到小數點后面一位)?
【答案】(1)殲20以2馬赫的速度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為2.04×105m;
(2)需要1.8h的時間。
【分析】(1)根據題意求出殲20飛行的速度,利用s=vt求出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
(2)求出“殲﹣20”一個作戰半徑的飛行路程、最大飛行速度,利用t=求需要的時間。
【解答】解:(1)殲20飛行的速度:
v=2×340m/s=680m/s,
由v=可得,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
s=vt=680m×5×60s=2.04×105m;
(2)“殲20”一個作戰半徑的飛行路程s′=2×2200km=4400km,
由v=可得飛行一個作戰半徑的來回需要的時間:
t′==≈6470.6s≈1.8h。
答:(1)殲20以2馬赫的速度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為2.04×105m;
(2)需要1.8h的時間。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利用“馬赫”的含義是關鍵。
19.發生交通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況時車不能立即停止。發現情況時,司機從視覺感知到踩制動器剎車的這段時間叫反應時間;在反應時間內汽車保持原速前進的一段距離叫反應距離。某司機沒有飲酒時的反應時間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在尚能駕車的情況下反應時間變為0.7s.求:
(1)若他駕車以20m/s的速度行駛,沒有飲酒時的反應距離是多少?
(2)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的反應距離是多少?
(3)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的反應距離比沒有飲酒時的反應距離多多少。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由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可得s=vt,利用此公式可以求解汽車行駛的距離。
(2)根據速度公式的變形公式可得s=vt;
(3)根據(1)(2)可求得反應距離之差。
【解答】解:(1)由v=可得,沒有飲酒時的反應距離:
s1=vt1=20m/s×0.3s=6m;
(2)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的反應距離:
s2=vt2=20m/s×0.7s=14m,
(3)反應距離之差:
△s=s2﹣s1=14m﹣6m=8m。
答:(1)若他駕車以20m/s的速度行駛,沒有飲酒時的反應距離是6m;
(2)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的反應距離是14m;
(3)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的反應距離比沒有飲酒時的反應距離多8m。
【點評】此題考查了結合速度公式變形求解反應距離,注意提醒同學們今后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等安全知識。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暑假復習課》浙教版科學七升八--第2講 機械運動
考點一、參照物
一.參照物
1.機械運動:空間位置不斷的發生變化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
2.參照物:描述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需要選取其他物體,選取的物體就是參照物。
3.運動的判斷:相對于參照物距離,方向沒有變化為靜止,二者只要變化一個就為運動。
4.參照物的選取:
(1)參照物的選取是隨機的:選擇一個非自身的物體做參考系
(2)參照物是假定不動的:選擇后假定參照物不動。
典型分析:
1.如果沒有參照物,則不能對物體的運動狀態進行正確描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能選擇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
B.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描述同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得出不同結論
C.地球同步衛星圍繞地球飛行時,以地面為參照物,衛星是運動的
D.人在上升電梯中,以地面為參照物,人是靜止的
舉一反三:
1.三位同學同時從東向西進行騎自行車比賽,到達終點時,甲說今天刮東風,乙說今天沒有風,丙說今天刮西風。那么當時實際刮風的風向和三人最先到達終點的分別是(  )
A.東風、甲 B.東風、丙 C.西風、甲 D.西風、丙
2.你有過登高遠眺的體驗嗎?在高山頂上眺望遠處時會看到四周有一圈“天地分界線”,這就是在高處看到的地平線,乘坐飛機時通過舷窗也可以看到這條“天地分界線”。如果飛機起飛不久還在繼續爬升階段,你通過左邊的舷窗看到的應是下圖中的哪一幅(  )
A.A B.B C.C D.D
考點二、速度
1.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大小:物體運動得越快,則速度越大;物體運動得越慢,則速度越小。
(2)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做速度。
(3)公式:速度=路程/時間
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計算速度的公式可表示為v=s/t。
(4)單位:常用的速度單位是米/秒和千米/時。“1 米/秒”的意義:如果物體在1秒內通過的路程是1米,它的速度就是1米/秒。換算關系:1米/秒=3.6千米/時。
3.路程時間圖像與速度時間圖像
(1)路程與時間圖像:斜率大小表示速度大小,水平表示靜止不動。
(2)速度與時間圖像:圖像和時間夾的面積表示路程大小,水平表示勻速,向上傾斜為加速。
典型分析:
1.甲、乙兩位同學,同時從同一地點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s﹣t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0~4s內乙的平均速度為4m/s
B.2~4s內乙做勻速直線運動
C.4s時甲、乙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D.3s時乙在甲的前方
2.如圖記錄了甲、乙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在某段時間內的運動過程,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說法正確的是(  )
A.前300米內甲車運動的時間大于乙車運動的時間
B.甲車運動的速度為20米每秒
C.乙車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D.甲、乙兩車在20秒內的平均速度相同
舉一反三:
1.甲、乙兩物體從同一地點同時向相同方向做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可知(  )
A.兩物體在0~10s內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
B.兩物體在15~20s內都做勻速運動,且v甲<v乙
C.兩物體在15s末相遇,且0~15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D.兩物體在20s末相遇,且0~20s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2.甲、乙兩車同時從P點出發,沿同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兩車的s﹣t圖象分別如圖(a)(b)所示。兩車先后到達距P點18米的Q處,時間差為Δt,則(  )
A.甲比乙先到達Q處,Δt=12s
B.甲比乙先到達Q處,Δt=18s
C.乙比甲先到達Q處,Δt=12s
D.乙比甲先到達Q處,Δt=18s
3.如圖所示,小蛟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把小車放在斜面A點,使小車從斜面A點靜止下滑,經過B點到達C點,圖中已標出小車經過A、B、C三點對應時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B段距離為4.0dm
B.BC段平均速度為6cm/s
C.為了便于計時,應將木塊向斜面底端移動
D.若小車過A點后才開始計時,測出AC段平均速度將偏大
4.如圖,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過程中拍攝的一張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塊磚的厚度為a,閃光燈每隔Δt時間閃亮一次(即拍攝一次),根據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①A→C運動是勻速運動;
②B→D運動是勻速運動;
③A→C平均速度為3a/2Δt;
④通過D點時速度為a/Δ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5.小明在上學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則他在上學的全程中平均速度為(  )
A.v= B.v=
C.v= D.v=
1.寧波市機場高架建成后,極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小軒駕駛一輛汽車在高架橋上由南向北行駛,則(  )
A.以該汽車為參照物,司機是運動的
B.以高架橋參照物,該汽車是靜止的
C.以橋上路燈為參照物,該司機向南運動
D.以司機為參照物,橋上路燈是運動的
2.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若馬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邊的花
3.神舟十七號于2021年10月26日發射,在火箭加速上升階段,航天員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感覺自己是靜止不動的,他們選擇的參照物是(  )
A.地面上的指揮人員 B.火箭發射塔
C.火箭 D.地球
4.“蜻蜓點水”是常見的自然現象,蜻蜓點水后在平靜的水面上會出現波紋。某同學在研究蜻蜓運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張蜻蜓點水的俯視照片,照片反映了蜻蜓連續三次點水后某瞬間的水面波紋。如果蜻蜓飛行的速度恰好與水波的傳播速度相等,不考慮蜻蜓每次點水所用的時間,在下列四幅圖中,與照片相吻合的是(  )
B. C. D.
5.小綿同學在校運動會100m比賽中成績優異。他在比賽中經歷了加速起跑、勻速途中跑和略有降速的沖刺三個階段。下列速度﹣時間圖像能正確反映比賽過程的是(  )
B. C. D.
6.圖是某物體做直線運動時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由圖象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15s時,物體通過的路程為30m
B.整個20s時間內,物體的平均速度為2m/s
C.物體在20s內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D.物體在0~5s時間內的速度比10~20s內的速度大
(6題圖) (7題圖)
7.AB是一條平直公路上的兩塊路牌,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由右向左經過B路牌時,一只小鳥恰自A路牌向B路牌勻速飛去,小鳥飛到汽車正上方立即折返,以原速率飛回A,過一段時間后,汽車也行駛到A。它們的時間與位置的關系如圖所示,圖中t2=2t1,由圖可知(  )
A.小鳥的速度是汽車速度的兩倍
B.相遇時小鳥與汽車通過路程之比是3:1
C.小鳥飛行的總路程是汽車的3倍
D.小鳥和汽車在0~t2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8.世界上奔跑最快的動物是獵豹,它快跑時速度可達40米/秒:游得最快的魚是旗魚,速度可達108千米/時,飛得最快的鳥是褐海燕,它1分鐘能飛5千米。那么三者速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是(  )
A.獵豹、旗魚、褐海燕 B.褐海燕、獵豹、旗魚
C.褐海燕、旗魚、獵豹 D.獵豹、褐海燕、旗魚
9.如圖所示是道路旁某監控時隔2s拍攝到的兩張照片,小明正騎著自行車由西向東行駛,以地面為參照物,道路旁的樹是    (填“靜止”或“運動”)的;小明認為樹是向西運動的,則小明選擇的參照物是    ;以小轎車為參照物,則大卡車是向    (選填“東”或“西”)運動的。
10.新加坡圣淘沙島iFly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室內跳傘模擬裝置。體驗者在風洞內憑借風力懸空飛行,進而擺出各種造型、做出各種動作,以此獲得高空跳傘的刺激體驗。
(1)體驗者獲得高空跳傘的刺激體驗,原因是以流動的空氣為參照物,人是向   運動的。
(2)在風洞中,人受到空氣向上的作用力會隨著風速的增大而增大。迎風面積是指人受到風的正面作用面積,已知在風速相同時人受到空氣向上的作用力和人的迎風面的面積成正比,根據以下甲、乙兩圖可以判斷體重相同的A、B同學,   同學的迎風面積大。
11.如圖為甲、乙兩位同學在某景區河流內漂流時的位置——時間圖像。據圖分析。
(1)甲同學在出發    分鐘后和乙同學位于同一個地方。
(2)該源流河段距起點    m處水流開始比較湍急。
12.如圖所示,在比較游泳運動員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中:甲圖是用相同的    比較誰在前面;乙圖是用相同的    比較所用的時間。在物理學中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這種方法與    圖的方法相同。
13.快速公交“BRT”項目試運營,從起點站到終點站全長約為24km,據測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約為30km/h,車輛配備了智能化的車輛調度和信息服務中心,通過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蹤記錄并實時傳遞每臺營運車輛的各種信息。
(1)“BRT”從起點站到終點站需要多少分鐘?
(2)該“BRT”在某一地段運行時,先以72km/h的速度運行60s,停車10s,再以54km/h的速度運行30s,求“BRT”在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14.光電門是物理實驗中用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常用設備,如圖甲所示,S是光源,K是光接收器,當有不透明物體通過光電門時,物體會遮住光源,接收器K接收不到光信號,計時器便開始計時,當物體通過后,接收器K重新接收光信號,計時結束,即可記錄物體通過光電門所用的時間。如圖乙所示,某同學用光電測量小車沿斜面向下運動的速度,小車上安裝有遮光板,A、B是安裝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兩個光電門。
(1)若小車上的遮光板寬度為d,小車通過光電門時,計時器記錄的時間為t,則小車通過光電門的速度v=  ;
(2)若已知遮光板寬度d=1cm。讓小車從斜面頂端以一定的初速度開始沿斜面向下運動,兩光電門計時器記錄的時間分別為tA=0.1s,tB=0.05s,則小車通過A、B兩位置的速度分別為vA=   m/s,vB=   m/s;
(3)由實驗可知:小車沿斜面向下做    (選填“勻速”、“加速”或“減速”)運動。
15.小明一甲駕車旅游,在高速公路上發現一個交通指示牌,如圖中所示。高速公路上還設有“區間測速”,就是在兩個監測點安裝監控探頭,測出車輛通過兩個監測點時的時間,再根據兩點間的距離,算出該車在這一區間路段的平均速度,以此來判斷是否超速。若監測點A、B相距22km,小明爸爸的車通過兩個監測點時的時間如圖乙所示。求:
(1)圖甲中“100”的單位是什么?
(2)在遵守交通規則的前提下,從交通指示牌所處的位置到廣州市最快需要多長時間?
(3)小明爸爸的車在這一區間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
16.小金發現很多科學知識都源于生活,請你利用學過的科學知識幫助小金解決五一假
期里遇到的一些問題。
(1)小金在彩虹快速路上行駛時,發現交警在路邊設置了如圖甲所示的交通標志,其中“80”的含義是     。此時小金看了看轎車的速度盤如圖乙所示,則轎車的速度為    。
(2)小金到達目的地后,需要步行通過一條長度為40米的雙向車道(含中間綠化帶)的斑馬線。一輛汽車在該路段的行駛速度大約為54km/h。人行道綠燈亮后,小金在斑馬線道口步行通過馬路,步行速度是2m/s,要求橫穿馬路后預留5s安全時間,如圖丙小金步行通過馬路前,行駛過來的汽車至少要離人行橫道多少米小金才能安全通過?
17.一輛汽車向山崖開去,在離山崖540m時司機按了一下喇叭,經過了3秒鐘他聽到了回聲,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求:
(1)汽車的速度是多少?
(2)當司機所到回聲時離山崖多遠?
18.殲20是由我國自主飛機設計和制造的中國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其部分技術參數如表所示:
空載質量 最大飛行速度 作戰半徑 最大飛行高度
17噸 2.8馬赫 2200千米 18500米
其中,最大飛行速度2.8馬赫,表示殲20的最大飛行速度是空氣中聲速的2.8倍。
(1)若空氣中聲速取340m/s,求殲20以2馬赫的速度飛行5min運動的路程。
(2)“作戰半徑”是指戰機攜帶正常作戰載荷,在不進行空中加油,自機場起飛,沿指定航線飛行,執行完任務后,返回原機場所能達到的最遠距離。殲20以2馬赫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標恰好在作戰半徑處的任務,請問需要多長時間(近似到小數點后面一位)?
19.發生交通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況時車不能立即停止。發現情況時,司機從視覺感知到踩制動器剎車的這段時間叫反應時間;在反應時間內汽車保持原速前進的一段距離叫反應距離。某司機沒有飲酒時的反應時間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在尚能駕車的情況下反應時間變為0.7s.求:
(1)若他駕車以20m/s的速度行駛,沒有飲酒時的反應距離是多少?
(2)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的反應距離是多少?
(3)喝了一瓶啤酒半個小時后的反應距離比沒有飲酒時的反應距離多多少。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南岸区| 同江市| 胶州市| 浮山县| 化州市| 商洛市| 涿州市| 巴林右旗| 洞口县| 尖扎县| 肃北| 德令哈市| 永靖县| 京山县| 怀来县| 湟中县| 灌云县| 香格里拉县| 乌拉特前旗| 白水县| 依安县| 宣恩县| 灵宝市| 丹棱县| 水富县| 清涧县| 鄂州市| 澄城县| 金堂县| 武冈市| 东乡| 文昌市| 古丈县| 云霄县| 石河子市| 吴堡县| 隆德县| 大庆市| 巴彦淖尔市|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