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歷史復習綱要、選必整合思維導圖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歷史復習綱要、選必整合思維導圖

資源簡介

舊石器時代:打制方法制作工具;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學會用火。代表遺址有元謀人和北京人。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開始栽培谷物(南稻北粟),飼養(yǎng)家畜,過定居生活。
遺址有仰韶、河姆渡,后期有大汶口、龍山、紅山、良渚等。數量眾多,分布廣泛。
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母系氏族時期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時期社會貧富分化出現,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中華文明的起源特點:多元一體,中原核心;兼容并蓄、延綿不斷。
部落聯盟:三皇五帝為遠古祖先,神話色彩濃厚。傳說的炎黃部落聯盟被尊為華夏始祖。舜繼堯位被稱為禪讓。
“萬邦”時代: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邦國林立,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
國家產生:BC2070年禹建夏。啟繼位后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興衰:約BC1600年,商湯滅夏建商,也稱殷朝。BC1046年,周武王率眾伐紂,商朝滅亡。
文明成就: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甲骨文,是商人的占卜記錄,已是一種成熟文字。還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商朝歷史因青銅器、甲骨文和傳世文獻的相互印證而成為信史。
國家管理:地方實行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qū)稱為內服,外服是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 興衰:BC1046年,武王伐紂,定都鎬京。BC841年厲王暴虐,引發(fā)了“國人暴動”,后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和行政”。BC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國家管理:實行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分封制旨在周王與諸侯的權力分配;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旨在權力繼承;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制禮作樂,構建權力認同。
農業(yè):主要使用木、石等材質的工具;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國人集體勞作。
手工業(yè):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養(yǎng)蠶繅絲業(yè)出現;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
商業(yè):商人出現,但“工商食官”;使用銅鑄幣;集鎮(zhèn)出現、城市興起。
列國紛爭:“春秋五霸”: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春秋五霸 ”。
“戰(zhàn)國七雄”: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最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
華夏認同:春秋時期在密切聯系中,戎狄蠻夷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zhàn)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農業(yè):①農業(yè)技術: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②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③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興起;④勞作方式:男耕女織的家庭式勞作普遍。
工商業(yè):多種樣式貨幣流通;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實物借貸形式較普遍。
措施: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限制貴族特權;“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土地私有;在基層實行什伍連坐;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影響:國富兵強,為秦統(tǒng)一奠定基礎;推動社會轉型,分封的貴族政治向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轉變。
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士階層崛起;學在官府被打破;各國爭相變法促進政治轉型
含義:社會大變革,士階層從不同的立場、角度,為安定民心、治國救世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派別 代表 主張或特點
儒家 孔子 仁者愛人;恢復周禮;為政以德;有教無類,推行私學
孟子 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荀子 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
道家 老子 道是萬物本源;樸素辯證;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
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
墨家 墨子 提倡節(jié)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
法家 韓非 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代表:
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
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發(fā)了德治與法治辯論(選必1)
條件:人民渴望統(tǒng)一;地域經濟的發(fā)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秦國地理位置優(yōu)越;商鞅變法奠定的基礎。
過程:前221年滅掉東方六國,定都咸陽。后征服越族地區(qū),加強對西南夷的控制;擊退匈奴進攻,筑起萬里長城。
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嬴政自稱“始皇帝”,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
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分掌具體事務。
地方實行郡縣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文字、交通、貨幣:統(tǒng)一文字、貨幣(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五尺道,開鑿靈渠。
文書制度:軍國要事以皇帝的名義頒發(fā)詔令一類的文書來進行處理。
法治、戶籍、賦役制度:頒行《秦律》;實行戶籍分類登記制度;泰半之賦
基層治理:鄉(xiāng)里亭制度,建立什五組織,兼具區(qū)劃和基層管理性質,任務是征發(fā)賦役和維護穩(wěn)定,鄉(xiāng)設三老、嗇夫等
民族事務:設典客、典屬國管理民族事務
大一統(tǒng)從思想觀念轉變?yōu)楝F實,奠定中國版圖的基本輪廓;中央集權制度成為后世政治制度的藍本;統(tǒng)一車軌、文字、貨幣、度量衡,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延續(xù)和傳播。
征發(fā)繁重,田賦、口賦稅率極高;大興土木,濫用民力;刑法嚴苛,矛盾激化;“焚書坑儒”,鉗制思想
農民起義: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建“張楚”,不久兵敗。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
秦的速亡: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占咸陽,秦朝滅亡
西漢建立:公元前202年,經歷四年楚漢戰(zhàn)爭,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文景之治:漢初尊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輕徭薄賦,約法省刑,提倡節(jié)儉。文、景帝在位期間,經濟恢復,社會穩(wěn)定
“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漢初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地方采取郡國并行制。漢景帝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fā)了吳、楚等七國叛亂
政治上:①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②設內外朝制削弱相權。③以察舉制選拔官吏,以上計制管理官員。④各州設刺史,負責巡視監(jiān)察官吏。⑤任用酷吏打擊豪強、游俠。
經濟上:①改革幣制(五銖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②實行鹽鐵官營。③推行均輸平準,國家經營商業(yè)貿易,增加收入④抑制工商業(yè)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算緡錢、稅民資)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設立五經博士,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成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
北擊匈奴: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將三次反擊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
張騫通西域:鑿空“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邊疆治理:前60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邊疆推行屯戍政策。東北設護烏桓校尉
王莽政權: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3年,王莽政權被綠林、赤眉起義軍推翻
政權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
疆域開拓: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刻銘燕然山。97年甘英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
“光武中興”: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釋放奴婢。重視儒學。社會經濟發(fā)展,政局穩(wěn)定。
衰敗:后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制造“黨錮之禍”;豪強地主勢力發(fā)展,土地兼并嚴重,184年張角“太平道”起義。
文學:漢賦、樂府詩、五言詩等; 史學:西漢司馬遷著《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從黃帝到漢武帝間的史事;班固著《漢書》
醫(yī)學: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奠定中醫(yī)理論基礎。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yī)臨床學基礎;華佗創(chuàng)麻沸散和五禽戲。 思想:漢武帝時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董仲舒與漢代經學;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
科技:《九章算術》;西漢四川老官山漢墓提花機;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杜詩發(fā)明水力風箱——水排
背景: 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fā)展的潮流。439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
措施:(1)馮太后:推行俸祿制、均田制、租調制、三長制。(選必1第4課)
(2)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等。
影響:加快了各族人民的交融,縮小了南北差距,為后來隋唐統(tǒng)一及盛世局面奠定基礎。
選官制度: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根據家世評定資品,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局面。
土地與賦役制度:均田制與租調制(馮太后改革)
戶籍制度:東晉實行“黃”(南方土著)、“白”(南渡北人)籍,后期白籍人口土著化稱作“土斷”。
法治與教化:魏明帝設律博士,推動律令儒家化。重視家訓的教化。
對外交往: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fā),經西城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生產技術:三國馬鈞改進翻車進行農業(yè)灌溉。南朝用匣缽制作陶瓷,用灌鋼法制作農具(選必2)
江南開發(fā):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實了勞動力。南方土地大量開墾;紡織、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yè)都有明顯進步。促進了山區(qū)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江南的開發(fā),南北經濟趨向平衡
思想:道教廣為傳播。出現儒道兩家結合起來的玄學。佛教在中國盛行,漸趨本土化。南朝范縝著《神滅論》。
文學藝術:建安文學、田園詩、駢文和民歌。王羲之世稱“書圣”。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廣泛修造石窟。
科技:南朝祖沖之與圓周率。北朝賈思勰著農書《齊民要術》。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
581 年,外戚楊堅代北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開皇之治。589 年隋滅陳,結束分裂。
618 年,李淵太原起兵,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國家政治: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確立了三省六部。隋煬帝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
戶籍制度與社會保障:“大索貌閱”核定戶籍。廣設倉庫,積谷備荒,鼓勵義倉。
經濟與生活:隋煬帝興建洛陽城,開通大運河
民族關系:589年,冊封百越首領冼夫人為譙國夫人。三次派人抵達流求(臺灣)。
對外交流: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通商;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今馬來半島)。三征高麗。
建立: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繁榮: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武則天時期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
唐玄宗李隆基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經濟有很大發(fā)展,社會空前繁榮。
衰落:755-763年“安史之亂”由盛轉衰,此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
滅亡: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fā)。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五代十國開始。
政治制度:①完善三省六部制:設立政事堂為三省議事的地方。中書省草擬詔令;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分工明確提高辦事效率,集體議事減少決策失誤,又彼此制約加強了皇權
②地方上: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jiān)察區(qū),委派監(jiān)察官巡回監(jiān)察;唐朝中期設置節(jié)度使。
官員選拔與管理:①發(fā)展科舉: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取士人數,首創(chuàng)了武舉和殿試。使普通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tǒng)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吏部考核和御史臺監(jiān)察,并在地方設十道監(jiān)察區(qū)。
法律與教化:《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是禮法結合的典范。
《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禮儀制度的集大成;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①突厥:俘獲東突厥可汗,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朝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tǒng)轄天山南北。
②吐蕃: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唐蕃和親;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長慶會盟”)。
③靺鞨:唐玄宗封東北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④對外交往:陸上絲綢之路臻于全盛,海上絲綢之路發(fā)達。造紙術等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qū)(大食)。東亞文化圈形成,如日本遣唐使、空海長安求法、鑒真六次東渡。玄奘到天竺那爛陀寺取經;長安是國際化的大都市。
貨幣與賦役制度:①唐初鑄行“開元通寶”錢;②實行租庸調制,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保證農時,增加政府財稅。③780年楊炎實行兩稅法,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人;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基層治理:在鄉(xiāng)里制基礎上在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建立鄰保制度,彼此之間相互監(jiān)督。
生產技術:灌溉工具有筒車,耕作工具有曲轅犁,制瓷工具有支丁。
發(fā)展概況:陶瓷業(yè)以唐三彩尤為著名;南方開發(fā),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對外貿易繁榮;出現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
思想: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佛教中國化;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挑戰(zhàn),韓愈領導儒學復興運動。
文藝:李白“詩仙”,杜甫“詩圣”;吳道子為“畫圣”;書法以“顏筋柳骨”最為著名。四大石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科技:隋朝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雕版印刷術發(fā)達。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子午線長度。“藥王”孫思邈著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中外文化交流:空海長安求法、鑒真六次東渡,東亞文化圈形成;玄奘到天竺那爛陀寺取經;造紙術等傳到了阿拉伯地區(qū)(大食)
景教、伊斯蘭教、祆教等傳入,佛教完成本土化等
政治上:政權更迭頻繁,戰(zhàn)爭頻繁,國家由長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統(tǒng);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
經濟上:由于江南的開發(fā),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南北經濟趨向平衡。
文化上:科技持續(xù)領先世界,儒、釋、道三教共同發(fā)展,玄學產生,文學承上啟下,豐富多彩。
民族關系上:繼春秋戰(zhàn)國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制度建設頗有建樹,影響深遠,如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兩稅法、《唐律疏議》等
經濟繁榮:先后出現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盛世景象;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文化璀璨:思想多元、開放;科技、文藝繁榮
民族政策開明、靈活:因俗而治,與少數民族的地方政權關系密切,推動了民族融合,大一統(tǒng)國家發(fā)展(單元標題)。
對外開放:絲綢之路全盛、海上絲路發(fā)展。中國文化輻射東亞、遠播西方,中外交流頻繁,成就大唐氣象。
背景:960年后周禁軍統(tǒng)帥趙匡胤陳橋兵變建宋。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措施:(1)強干弱枝:①文官任知州,增設“四監(jiān)司”和通判進行監(jiān)督;②設轉運司統(tǒng)管地方財政;
③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且定期更換駐地。
分化相權:①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二府三司制);
②樞密院與“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tǒng)兵,后者統(tǒng)兵但無權調兵。
(3)重文輕武:①罷免宿將兵權,文官任樞密院長官;②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guī)模,抬高士人地位。
影響: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強化了中央集權。但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
邊疆壓力:發(fā)起奪回被契丹控制的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后簽訂《澶淵之盟》北部邊防基本安定。
與西北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發(fā)生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后簽訂宋夏和議,每年給西夏“歲賜”。
財政危機:軍隊不斷擴編,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冗官、冗兵加上歲幣(給遼國)和歲賜導致冗費。
慶歷新政:宋仁宗時,范仲淹發(fā)起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的改革,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很快失敗
王安石變法:針對三冗兩積的局面,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為了富國強兵,加強國家對農業(yè)、商業(yè)、軍事、科舉、教育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
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負擔,引發(fā)黨爭而失敗。
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靖康之變”),同年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定都臨安。
紹興和議:“岳家軍”抗金大捷后,1141年訂立和議,以大散關-淮河為界,對金稱臣,向金朝“歲貢”。
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如《宋刑統(tǒng)》、天一閣所藏《天圣令》。理學以鄉(xiāng)約形式面向底層百姓宣講,朱熹的《家禮》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guī)范,呂大鈞的《呂氏鄉(xiāng)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
發(fā)行交子、會子等紙幣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宋承唐制,征收兩稅。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推行方田均稅法增加財政收入。
西夏崛起,陸路受阻;經濟重心南移;外貿增加財政收入,設市舶司進行有效管理;指南針等用于航海。
貿易范圍、貿易規(guī)模、商品種類、貿易頻次等都超過前代。廣州、泉州、明州是重要貿易港口。(綜合知識)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基層沿襲鄉(xiāng)里制度,王安石變法實施保甲制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jiān)督機制。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chuàng)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
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實行南、北面官制。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在興慶建大夏
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建大金,實行猛安謀克制。1125、1127先后滅遼、北宋后定都中都(燕京)。12世紀后期“小堯舜”金世宗改革,出現“大定之治”局面,進入鼎盛時期
興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征戰(zhàn):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還三次西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qū)(詳見P28)
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定國號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1276年占領南宋都城臨安
1279年在崖山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tǒng)一,文天祥被俘就義。
政治: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民族: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管理佛教和西藏事務。設宣慰司等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設澎湖巡檢司以經略臺灣。推行“四等人制”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回回人形成。
對外: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陸來海還,列班.掃馬見到教皇,色目人來中原
交通:驛道、驛站,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海運航線南糧北調。
貨幣與賦役制度:元朝將紙幣“寶鈔”作為主幣發(fā)行。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新設“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
戶籍制度與社會保障:按職業(yè)定籍,稱為“諸色戶計”。設眾濟院優(yōu)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
農業(yè):稻麥復種制。出現固定經濟作物的種植,傳統(tǒng)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棉花種植始于宋,推廣于元。
手工業(yè):北宋瓷器以五大名窯聞名,元朝有青花瓷和釉里紅。用煤作燃料。印刷業(yè)發(fā)展帶動了造紙業(yè)。
商業(yè)繁榮:基層市場活躍。榷場進行互市交易頻繁。紙幣出現,元朝還成為主幣。
外貿發(fā)展:外貿稅收成為重要財源,設市舶司掌管外貿。輸出絲、茶、瓷,輸入特產和奢侈品(見海上絲路)
集鎮(zhèn)、城市興盛:兩宋時期工商業(yè)集鎮(zhèn)興起與發(fā)展。元朝漕運和海運沿岸興起很多工商業(yè)集鎮(zhèn)。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多時均超過百萬,打破市坊限制。元朝時杭州被外國旅行家稱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魏晉南北朝趨于平衡→唐中期開始南移→兩宋完成南移,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xù)擴大,從而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長途海運航線,南糧北調。江浙一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qū),促使朝廷在科舉考試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
門第觀念淡化、人身束縛削弱、國家控制逐漸松弛
背景:經學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佛教和道教。從北宋中期起,一批學者致力復興儒學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主要思想: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人生的目標是“存天理,滅人欲”。認識途徑是“格物致知”
理學影響:“四書”成為先于“五經”的儒家基礎讀物。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
文學藝術:宋詞、元曲四大家、書法宋四家、繪畫以山水畫最為突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尤為著名。
科學技術: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fā)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發(fā)展出管形射擊火器。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
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總結當時的科技成果。元朝郭守敬編定《授時歷》,王禎編撰《農書》集南北農業(yè)技術
文字:畏兀體蒙古文著《蒙古秘史》。八思巴創(chuàng)造出一套拼音符號,用以拼寫漢語等多民族語言,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
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強化;宋朝重文輕武,文官體制;政治中心東移格局確立。
經濟上:經濟重心南移;農業(yè)、手工業(yè)不斷發(fā)展,商業(yè)和城市繁榮;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發(fā)達。
思想文化上:儒學發(fā)展到理學(哲學化),正統(tǒng)地位進一步穩(wěn)固。科技大發(fā)展時期,世界領先。文藝市民化、多元化。
民族關系:多民族政權并立到國家統(tǒng)一。各民族政權之間“和”是主流。內遷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對外關系:海上絲路繁榮,對外交流范圍廣、規(guī)模大、種類多、頻次繁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同年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統(tǒng)治
政治制度: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倍增。
明成祖選拔文官入值文淵閣充當秘書,替皇帝“票擬”奏章處理意見,形成內閣制度
司禮監(jiān)獲得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并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wèi),出現宦官專權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為鄉(xiāng)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從四書五經中命題。考滿和考察,“科道”對官員進行監(jiān)察。
法治與教化: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chuàng)律例合編;鄉(xiāng)約宣講明太祖的“六諭”,約律合流。
貨幣與賦役制度:明朝中期起白銀成為基本支付手段。征稅從實物到貨幣轉變,明初有“金花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張居正改革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
基層治理:繼承了元朝以職業(yè)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冊稱“黃冊”。基層組織是里甲制,王守仁任南贛巡撫時,推行十家牌法的民眾自我管理與相互監(jiān)督機制。優(yōu)撫高年平民,慈善組織開始興起。
鄭和下西洋:為了宣揚國威,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七次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在裝備、技術等方面領先歐洲遠航半個多世紀,但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繼無力。
戚繼光抗倭:重創(chuàng)倭寇,東南沿海的形勢穩(wěn)定下來,朝廷逐漸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歐洲殖民者東來:隨著新航路開辟,殖民者東來,1553年葡萄牙騙據澳門,17世紀初荷蘭占據臺灣
早期西學東漸: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傳教士東來。代表人物是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繪制《坤輿萬國全圖》,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開闊國人眼界。也使儒學西傳。
白銀貿易網:葡萄牙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的大量白銀進入中國
美洲高產作物傳入: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最初多是作為觀賞和藥用的植物
維護朝貢體系: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貢品等有嚴格規(guī)定,實行厚往薄來的原則,重政治、輕經濟。
蒙古:重修長城,設“九邊”軍鎮(zhèn)防御蒙古。韃靼首領俺答汗接受明朝冊封,擴大互市。
西藏:封授烏思藏僧俗首領法王等稱號。設立了了宣慰司、元帥府等機構
東北: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衛(wèi)、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
西南:設土司。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
滿洲興起:1616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大金。1636年皇太極將族名改為滿洲,國號為大清。
明朝滅亡:1644 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朝滅亡
清軍入關:多爾袞統(tǒng)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逐漸確立在全國的統(tǒng)治
鼎盛——“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
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設立軍機處:雍正時在寢宮旁邊設立,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
大興文字獄:加強思想文化的控制,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沿襲明朝的科舉方式。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將六科并入都察院。
法治與教化:制定了《大清律例》。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宣講康熙“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圣諭廣訓》,約律合流。
貨幣與賦役制度: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康熙帝規(guī)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將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戶籍制度:乾隆年間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量。
基層組織:兼具區(qū)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xiāng)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社會保障:設養(yǎng)濟院優(yōu)撫弱勢群體。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
臺灣: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遠征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
東北:康熙前期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
西北: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后設烏里雅蘇臺將軍。
1762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
西藏:冊封達賴和班禪。雍正派駐藏大臣。1793 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以法律確權
西南: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
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因俗而治,內地設18省,余設在將軍和辦事大臣轄區(qū)
內部危機:人口膨脹、資源危機、政治腐敗,白蓮教等農民起義不斷,其支派的天理教起義攻入了北京皇宮。
外部危機: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開拓中國市場(如乾隆時馬戛爾尼訪華)。僅保留廣州一處為對外通商口岸,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huán)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農業(yè):明朝后期,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等輸入并推廣種植。農業(yè)多種經營興盛,農產品商品化提高。
手工業(yè):自由雇傭勞動生產的手工工場出現和發(fā)展。手工業(yè)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商業(yè):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有利于商業(yè)資本的集聚。明朝中期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清朝出現本票性質的莊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成全國范圍的商業(yè)貿易網絡,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徽商和晉商。在工商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和交通要沖,興起一大批專門化的工商業(yè)市鎮(zhèn)。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yōu)勢。專制統(tǒng)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陸王心學: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離經叛道的李贄: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tǒng)倫理道德標準。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他還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顧炎武、王夫之也對宋明以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進行了批判,主張經世致用。
小說: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羅貫中《三國演義》是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chuàng)了章回體體裁。明中期吳承恩《西游記》是神話小說杰作;清中期吳敬梓《儒林外史》是諷刺小說杰作,曹雪芹《紅樓夢》是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戲曲:代表劇作家有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昆曲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清朝道光年間京劇形成。
科技:總結性著作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早期西學東漸,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開闊國人眼界。
政治上:政治制度、教育科舉、文化政策使君主專制臻于頂峰
經濟上:農產、手工業(yè)品商品化提高;高產作物引進;手工工場出現和發(fā)展;商業(yè)范圍擴大,商幫興起,專門化市鎮(zhèn)出現;
白銀成為主要貨幣,錢鋪、莊票等金融發(fā)展。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占主導。
民族邊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奠定現代中國版圖
對外關系:明朝戚繼光抗倭后逐漸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但清朝走向海禁和閉關鎖國的道路。極力維護朝貢貿易。
殖民者東來,出現反侵略的斗爭
思想上:明末出現的思想解放在清朝文字獄之下被禁錮
科技:出現總結性科技著作,傳統(tǒng)科技仍然領先世界;早期西學東漸,西方科技引入開闊視野,但曇花一現
文藝:大眾化、市民化
世界:工業(yè)革命,發(fā)展迅速;殖民擴張,開拓市場;政治民主,社會穩(wěn)定;歷經啟蒙,思想解放
中國:小農經濟,停滯不前;閉關鎖國,落后潮流;強化專制,危機四伏;搞文字獄,思想禁錮
導火線——虎門銷煙: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海灘把收繳的鴉片銷毀,英國政府借此對華發(fā)動戰(zhàn)爭
過程:1840年懿律率軍艦開進廣州,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1842年軍艦開進南京,道光皇帝議和
結果:先后簽訂《南京條約》《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內容涉及五口通商、議定關稅、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元、通商口岸租地傳教、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等
影響:中國的領土、司法、關稅等主權開始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沖擊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淪為半封建社會。
中國人民開始肩負起反侵略和反對本國專制統(tǒng)治的雙重任務,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一些人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fā),邁開了學習西方的腳步。
林則徐: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
魏源:編成《海國圖志》,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一書,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原因: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列強要求修約,被清政府拒絕
經過: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后,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
結果:沙俄趁火打劫迫簽《璦琿條約》《北京條約》搶占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
影響:英、法獲得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權益;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使中國山河更破碎、主權更殘缺、經濟受掠奪更嚴重,進一步淪為半殖民社會。
也使得一些廷臣疆吏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先進,開始了洋務運動,開啟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過程:洪秀全、馮云山創(chuàng)拜上帝會→1851年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金田村發(fā)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1853年定都天京,頒布綱領《天朝田畝制度》,絕對平均陷于空想→北伐、西征,軍事上達到鼎盛→
1856年天京變亂,走向衰落→后期防御中陳玉成、李秀成取得三河大捷,在安慶戰(zhàn)役中敗于湘軍,洪仁玕作《資政新編》提出發(fā)展資本主義→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洋槍隊進攻下,天京陷落。
影響: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tǒng)治。引起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
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
目的:“自強”“求富”。
代表人物:主要有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洋務派。
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安慶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漢陽鐵廠等。
創(chuàng)辦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yè):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等。
培養(yǎng)近代化人才:創(chuàng)辦培養(yǎng)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如京師同文館。派留學生出國
籌劃近代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結局:1895年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洋務運動破產。
評價:引進西方機器生產技術(器物),培養(yǎng)了人才,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開端。但片面的學習西方器物而不改變專制制度,失敗是必然的
1878年左宗棠平定入侵新疆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1881年收復被沙俄侵占的伊犁,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
1884年法軍偷襲馬尾,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1885年馮子材取得鎮(zhèn)南關大捷→簽《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
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壯大,蓄謀侵華。朝鮮發(fā)生農民起義,日本趁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zhàn)爭。
過程:1894年(甲午年)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平壤戰(zhàn)役清軍失利,退回國內→黃海戰(zhàn)役重創(chuàng)日本艦隊后“避戰(zhàn)保船”,失去了制海權。→1895年威海衛(wèi)戰(zhàn)役,北洋艦隊覆滅。
結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
影響: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促進民族意識覺醒,救亡圖存高漲。以劉永福為首的留臺清軍堅持反割臺斗爭,表明了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
背景: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后,為了向日本交出3000萬兩贖遼費及2億兩賠款,向列國高息借款。
瓜分方式:劃分勢力范圍:如沙俄以長城以北為勢力范圍等。
強租租借地: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wèi)、新界,德國租膠州灣,法國租廣州灣。
目的:進行資本輸出,列強在中國大量開礦、設廠、筑路、辦銀行。
影響:強化了半殖民地秩序。1899年美國趁機提出“利益均沾”、“門戶開放”,列強共同支配中國。
救亡圖存高漲:百日維新開始,義和團運動興起
背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民主制度
序幕——“公車上書”:日本逼簽《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舉人上書
發(fā)展——維新宣傳:康有為撰《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啟超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呼吁變法圖存;鄭觀應著《盛世危言》;嚴復翻譯《天演論》呼吁“保國保種”;主張興民權,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
高潮——百日維新:1898年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
落幕——戊戌政變:9月慈禧將光緒囚禁,殺害譚嗣同等六君子。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
失敗原因:守舊勢力強大。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操之過急,策略失當。
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
背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xiāng)村后引發(fā)了一系列沖突。
過程:1899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興起于山東→1900年在慈禧的“招撫”下進入京津,焚教堂、殺傳教士等引發(fā)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被中外勢力聯合鎮(zhèn)壓。
評價: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沉重打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但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
借口:義和團運動危害列強在華利益。
經過:廊坊阻擊戰(zhàn)→天津保衛(wèi)戰(zhàn)→慈禧宣戰(zhàn),但南方督撫“東南互保”→北京失陷→帝后出逃西安。
結果:1901年奕劻和李鴻章與11國簽《辛丑條約》。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錢)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禁)
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qū)駐兵(兵)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qū),各國可派兵駐守(館)
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懲兇)
影響: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禁止反帝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駐兵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完整;“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社會的深淵。
辛亥革命運動進一步發(fā)展,清廷也展開“清末新政”的自救。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了革命道路
1901年開始清政府試圖通過 “新政”進行“自救”,內容涉及改官制、練新軍、倡實業(yè)。1905年廢科舉,設學部,訂癸卯學制,實行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yè)生選官
1903年鄒容著《革命軍》,成為仁人志士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燈
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在東京創(chuàng)建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后在機關刊物《民報》發(fā)刊詞中,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
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現代政治的基本框架出現。
1911年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立憲派大失所望轉而支持革命。林覺民等發(fā)動黃花崗起義。
導火線: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抽調去鎮(zhèn)壓
過程: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起義,成立軍政府(黎元洪),各省響應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共和政體建立
2月《清帝遜位詔書》頒布,清王朝結束。
3月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實行責任內閣制,限制袁世凱專權。其內容體現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tǒng),北洋政府統(tǒng)治開始。
性質: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進步性: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2)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3)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4)風俗文化:頒布一系列移風易俗、思想文化的法令,促進社會平等、進步。
局限性: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1912年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各黨派參與政府,政黨政治開始。
1913年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建立文官考試制度;解散國民黨,刺殺宋教仁引發(fā)二次革命。
1914年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討伐袁世凱;日本借對德宣戰(zhàn)占領山東。
1915年與日本簽《民四條約》賣國,復辟帝制搞獨裁,引發(fā)蔡鍔等在云南率先發(fā)起" 護國運動"。
1916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然后死去。
經濟:發(fā)行銀元“袁大頭”。1915年反對“二十一條”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興起。
文化:1912年京師大學堂(戊成變法時創(chuàng)立)更名為北京大學,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
1915年由于辛亥革命喚起的希望與社會黑暗現實的反差,陳獨秀等人認為要從精神層面改造國人才能鞏固民主共和,于是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發(fā)起新文化運動。
社會:承襲南京臨時政府的除舊布新,易服飾、廢跪拜、改稱謂、倡女權等促進平等、進步。
1916年袁世凱死后,陷入軍閥割據和混戰(zhàn)局面,著名派系有直系(馮)、皖系(段)和奉系。
1917年“府院之爭”與張勛復辟;孫中山開展“護法運動”。
勞工赴歐加入協約國,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
1919年作為戰(zhàn)勝國參加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把山東轉讓給日本引發(fā)五四運動。
1921-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簽《九國公約》,會后收回山東主權;中共一大、二大召開
1924-1927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進行東征和北伐,北洋軍閥基本消滅。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繼續(xù)北伐 ,奉系張學良“東北易幟”,北洋統(tǒng)治結束。
原因:民國建立,掃除政治上的障礙和束縛,頒布獎勵實業(yè)的法令;列強忙于一戰(zhàn)經濟控制削弱,戰(zhàn)爭特需訂貨使國際市場廣闊;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使國內市場擴大。
表現:榮氏兄弟的面粉廠、紗廠;范旭東的永利堿廠等
影響:隨著民族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中國產業(yè)工人壯大,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發(fā)展:1916年9月,陳獨秀將《青年雜志》第二卷改名為《新青年》。
主要陣地:蔡元培主政的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等。
內容:擁護“德先生”,反對孔教、舊倫理、舊政治;擁護“賽先生”,反對舊藝術、舊宗教;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推動文學革命,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發(fā)起白話文運動
1919年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
影響:白話文逐漸普及。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
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解放與革新。但忽視甚至否定文化的傳承性和民族性,帶有絕對化和簡單化的傾向
文化傳承事業(yè)發(fā)展:1916年京師圖書館成立;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開館。
轉型原因:在西力東侵下,為救亡圖存而進行一系列現代化運動,具有外源性
經濟形態(tài):自然經濟→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從農業(yè)文明走向
勞作方式:手工勞作→機器生產 工業(yè)文明
政治制度:從傳統(tǒng)的君主專制轉型到近代憲政民主制度(帝制向民治)
思想潮流的演進由淺入深,逐次遞進; 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
文化變遷:近代科技的引進,西書的翻譯和出版,報刊業(yè)的繁榮
(如《申報》), 促進了中國科技和文化的發(fā)展
社會生活:交通、通訊手段的改進、城市發(fā)展、民間社團的建立、
社會習俗的變革,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
對外觀念:天朝上國→平等示人
外交體系:朝貢體系→條約體系
外交政策:閉關鎖國→被迫開放
外在壓力下被迫轉型,具有外源性(外源性)
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淺入深,逐次遞進。(漸進性)
轉型的不平衡。城市和農村、沿海和內地、南方與北方的不平衡。
轉型曲折、艱難,屢屢被中斷。在曲折中前進。(曲折性)
歷史因素: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高度成熟,小農經濟根深蒂固,難于實現自身的轉型
現實原因:處于半殖半封社會,既得利益勢力、外來殖民勢力的阻礙
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過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集會、游行、罷課,6月3日后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
結果: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性質: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意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
表現: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學
1920年李大釗在北京發(fā)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投身其中
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xù)發(fā)展。 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外部條件:共產國際的幫助。
誕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后轉移至嘉興南湖的游船上。確定黨名,提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選舉陳獨秀任書記。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發(fā)展:1922年在上海召開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背景:開展工人運動時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
標志: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意義: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
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通過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
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從珠江流域發(fā)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tǒng)治。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4.12政變;7月15日汪精衛(wèi)在武漢“分共”。國共合作破裂
1927年蔣介石于南京建立國民政府,7.15后”寧漢合流”,國民政府統(tǒng)一。
1927-1937年“剿匪戡亂”。
1928年繼續(xù)北伐,日本制造“濟南慘案”和“皇姑屯事件”,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政府統(tǒng)一中國。
1928年通過《訓政綱領》,軍政結束,訓政開始;與英美等改訂新約,收回關稅主權
1929年頒布《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
1930年頒布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保護文物的法律《古物保護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沈陽,柳條湖),局部抗戰(zhàn)開始。楊靖宇等領導東北人民革命軍抗戰(zhàn)
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寄希望于國聯調查團;上海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抗擊日本
1933年長城抗戰(zhàn)(大刀隊)。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確立公務員制度
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引發(fā)“一二.九”運動,要求“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經濟:全國統(tǒng)一的實現,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yè)的熱情有所提高;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機遇。1935年為了應對全球蕭條將白銀收歸國有,進行法幣改革促進經濟發(fā)展。
文化:1928年“清華學校”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1930年頒布《古物保護法》。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中共創(chuàng)建軍隊的開始。
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糾正陳獨秀的右傾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決定向農村進軍。
開辟井岡山道路:
創(chuàng)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壯大——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影響: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工農武裝割據:
建立根據地: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
建立紅色政權: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毛澤東當選為會主席。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廣大農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fā)展生產,支持革命。
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犯了“左”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fā)開始長征,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紅軍損失巨大。
轉折: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勝利會師:紅一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與陜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實現了紅軍的戰(zhàn)略大轉移;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局部抗戰(zhàn):見南京國民政府的內政與外交
全面抗戰(zhàn)的開始: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借口一士兵失蹤,向宛平城射擊,炮轟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 “七七事變”。中國全面抗戰(zhàn)由此開始。
全面抗戰(zhàn)的基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1935年《八一宣言》和瓦窯堡會議中共決定建立。
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
1937年8月,中共洛川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zhàn)路線的形成。
1937年8月下旬西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蔣介石承認中共合法。正式形成。
1937年底南京大屠殺,被殺軍民達30萬以上。
1938-1943年對陪都重慶實行長達5年的無差別轟炸。
1940年扶植汪精衛(wèi)成立偽南京國民政府,實行“以華制華”策略。
在占領區(qū)實行“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
對敵后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進行瘋狂“掃蕩”。
踐踏國際公法,實行細菌戰(zhàn),推行“慰安婦”制度。
1937年淞滬會戰(zhàn)粉碎日軍“三個月亡華”的企圖,為戰(zhàn)略物資、人才內遷贏得時間。
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后,日軍進行大屠殺,國府遷都重慶
忻口會戰(zhàn)中林彪率部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1938年徐州會戰(zhàn)中李宗仁指揮取得臺兒莊大捷,抗戰(zhàn)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武漢會戰(zhàn)、廣州會戰(zhàn)后,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
1941年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勝利,贏得廣泛的國際聲譽
戰(zhàn)術-——游擊戰(zhàn):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麻雀戰(zhàn)、夜襲戰(zhàn)等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寫成《論持久戰(zhàn)》,提供抗戰(zhàn)戰(zhàn)略指導
1940年開展破壞日軍交通線為目標的“百團大戰(zhàn)”,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
1941年“皖南事變”后加強根據地建設:陜甘寧邊區(qū)等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民主選舉
1942年年元旦《聯合國家宣言》簽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國戰(zhàn)場成為東方主戰(zhàn)場
1942年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zhàn),戴安瀾將軍壯烈犧牲
1943年中、美 、英首腦簽署《開羅宣言》,規(guī)定日本竊取領土歸還中華民國
與美、英等10余國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
中共七大:1945年4月在延安召開,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使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fā)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臺灣光復:1945年10月25日,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回到祖國懷抱。
意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
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945年8月-10月,毛澤東與蔣介石進行重慶和談,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
1946年1月10日,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等五項協議。
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qū),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
1946年7至10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
1947年粉碎了國民黨對陜北解放區(qū)(青化砭戰(zhàn)役)和山東解放區(qū)(孟良崮戰(zhàn)役)的重點進攻。
1947年5月1日在剛剛解放的內蒙古地區(qū)成立內蒙古自治區(qū)
1947年夏,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使億萬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
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發(fā)行人民幣
1948.9-1949.1先后發(fā)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摧毀國軍主力
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提醒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
1949年4月周恩來和張治中北平和談破裂
1949年4月21日至23日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在大陸的統(tǒng)治覆滅
1949年6月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勝利意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1945年8月-10月,蔣介石與毛澤東進行重慶和談,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
1946年1月10日,重慶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等五項協議。
1946年底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
1948年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正副總統(tǒng),憲政開始(軍政-訓政-憲政)
1948年發(fā)行金圓券、銀圓券,導致更加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
籌備:1949年9月一屆政協會議在北平開幕。通過了《共同綱領》,確立政治協商、民族區(qū) 域自治等制度,是共和國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成立: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
意義: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追殲殘敵: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
土地改革:1950年頒布《土地改革法》。解放農村生產力,為逐步實現工業(yè)化掃除了障礙。
穩(wěn)定財政經濟:進行“銀元之戰(zhàn)”和“米棉之戰(zhàn)”,統(tǒng)一全國財政
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
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即一化三改造。
1953-57實施發(fā)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建立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基礎
1956年底基本完成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標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yōu)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
1954年一屆人大在北京舉行。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政協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構成了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
第一次建交高潮:按照“一邊倒”方針,與蘇聯、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
按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同印、緬、巴、瑞、丹等建交。
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討論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得到印度方面贊同。
參加萬隆會議:即1955年亞非會議,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中國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
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提出國內主要矛盾;切實制定主要任務是把農業(yè)國變?yōu)楣I(yè)國。
1957年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
1958年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guī)律,1959至1961年,我國經濟發(fā)生了嚴重困難
1961年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
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經驗。
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wěn)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原因:毛澤東認為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發(fā)動“文化大革命”
過程:1966年夏全面發(fā)動→1967年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1969年中共九大→1971年林彪集團奪權失敗→1972年、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整頓,經濟形勢好轉→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
性質: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fā)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工業(yè):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通過三線建設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yè)布局。
國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fā)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
農業(yè):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
社會生活: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事業(yè)長足進步,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時代精神: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
外交新突破: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成功的原因:從基本國情出發(f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尊重客觀規(guī)律;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等。
失誤的原因:工作脫離實際;違背客觀規(guī)律;脫離人民群眾等。
背景: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十年文革使國民經濟陷于崩潰;
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解放了思想
內容:把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作出改革開放決策
意義: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平反冤假錯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事求是、有錯必糾進行撥亂反正。
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為改革開放打下思想基礎。
《82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的新規(guī)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1978年首先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則逐步擴大國有企業(yè)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
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qū),吸引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
1982年十二大,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理論
1987年十三大,提出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制定“三步走”戰(zhàn)略
1992年鄧小平南巡闡述計劃與市場關系。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1997年十五大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
2002年十六大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007年十七大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加快推進民生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十五大)→江澤民“三個代表”(十六大)→胡錦濤科學發(fā)展觀(十七大)
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經濟實力、基礎設施、人民生活、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科技國防
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取得進展:在“一國兩制”構想下香港、澳門回歸;《反分裂國家法》遏制臺獨
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建立全方面多層次的對外關系。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中蘇正常化
2001年成立上合組織,2009年建立金磚國家會晤機制。
2012年十八大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出兩個100年
2017年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2年二十大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經濟實力、基礎設施、人民生活、社會保障、文化教育、科技國防
在應對風險挑戰(zhàn)中推進各項事業(yè):中美摩擦、香港修例、臺獨猖獗、新冠疫情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互利共贏;全球治理中國方案
農業(yè)畜牧業(yè)的產生:西亞最早培植大麥、小麥和豆類;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先后培育芋頭、水稻、粟、玉米、南瓜等。以上地區(qū)還馴養(yǎng)了羊、豬、牛等動物。促使手工業(yè)的產生,商業(yè)發(fā)展,腦力勞動者的出現和城市的出現。
階級和奴隸制的出現:社會分工的發(fā)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剩余產品→私有制逐漸產生→社會分化成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兩大階級。
國家形成:在階級矛盾和部落戰(zhàn)爭的作用下,出現政府、軍隊和監(jiān)獄等強制機關,國家形成
文字產生: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
地理位置:西亞的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希臘人稱“美索不達米亞”)
政權演變:蘇美爾人城市國家→君主專制的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
政治: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經濟:青銅器;飼養(yǎng)羊、牛等;最早發(fā)明輪車;最早出現墻連墻的村落和城市
文化: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60進制;烏爾王陵;亞述王宮人首飛牛及圖書館
擴展與交流:古巴比倫王國伸展到地中海東岸;亞述帝國征服小亞細亞和埃及
地理位置:北非尼羅河下游
政治:法老專制統(tǒng)治
經濟:青銅器;椰子葉屋頂
文化:金字塔,太陽歷;莎草紙、那爾邁調色板與象形文字;卡爾納克、阿布辛拜勒神廟
擴展與交流:埃及新王國勢力到達兩河流域
地理位置:南亞的印度河、恒河流域
政治:雅利安人征服后出現貴賤分明、職業(yè)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種姓制度
經濟:最早培育芋頭
文化:《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婆羅門教與佛教(桑奇大塔);數字;印章文字
擴展與交流:公元前后巴利文伴隨佛教傳播至東南亞(又見第27頁“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赫梯:發(fā)源于小亞細亞半島。小麥、大麥原產地;最早冶鐵,被“海上民族”沖擊而瓦解,被亞述帝國滅亡
腓尼基:發(fā)源于地中海東岸。最早橫渡地中海的民族;發(fā)明腓尼基字母,向東、西演化為阿拉馬和希臘字母
地理位置:中心在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周圍
文明演變:克里特、邁錫尼文明→前8-6城邦發(fā)展→前5-4城邦繁榮的“古典時代”→馬其頓
政治: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政治制度以斯巴達寡頭政治與雅典民主政治為代表
經濟:最早種植葡萄和橄欖
文化:希羅多德與《歷史》、修昔底德是政治史傳統(tǒng)的奠基人;悲劇與喜劇、三大哲人、
米隆《擲鐵餅者》、《荷馬史詩》、雅典衛(wèi)城帕特農神廟、雅典柏拉圖學園
擴展與交流: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qū)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
古代文明發(fā)展特征:由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古代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fā)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
農耕文明憑借生產率、組織管理等優(yōu)勢以武力擴張的方式向周邊擴展;
海洋文明憑借航海技術、武器等優(yōu)勢以移民的方式向周邊殖民。
影響:使不同文明區(qū)域連接起來,促進大帝國的興起
早期帝國:赫梯、埃及新王國和公元前8世紀以后的亞述
波斯帝國:前 6 世紀興起于伊朗高原,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實行君主專制,地方行省制。前330亡于馬其頓
馬其頓帝國:BC334-323亞歷山大率軍先后征服小亞細亞、腓尼基、埃及、巴比倫、波斯及印度。所到之處因俗而治并推廣希臘文化,開啟“希臘化時代”。前323年在巴比倫染疫而亡后帝國分裂成托勒密埃及等三個王國。“希臘化時代”促進了希臘文化主導的希臘、埃及、西亞文明交融;傳承了希臘文化并促進文學、科學的發(fā)展;促進希臘人與馬其頓人的融合;使得希臘文化中心東移。 托勒密埃及亞歷山大博物館(繆斯宮)世界最早
政權演變:羅馬城邦→羅馬共和國→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帝國建立。地中海成為內海→1—2世紀空前繁榮→395年帝國分裂 →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
文明成就: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羅馬法誕生;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392年成為帝國國教。
史學家有李維《羅馬史》、塔西佗《編年史》;萬神殿、競技場;凱撒著儒略歷;文學家西塞羅、維吉爾等;居住形式以列柱中庭民居,高層建筑聞名,城市建設中的道路系統(tǒng)、給排水系統(tǒng)發(fā)達
(注:古希臘羅馬文化又見P27,略有不同,如羅馬的龐貝古城。)
交流途徑:人口遷徙(印歐人、希臘人、亞歐游牧民族)、商貿(如絲綢之路)、戰(zhàn)爭(如亞歷山大東征)等
技術:西亞的農耕技術,傳到中亞、 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qū)。冶鐵技術起源于赫梯,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
文化:西亞的神話、埃及的雕塑傳入希臘;希臘文化傳至希臘化世界;腓尼基字母在東西傳播等;巴利文
思想:佛教、基督教的傳播等
漢朝與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的間接交流: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產生: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滅亡,羅馬帝國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相結合
封君封臣制度:在契約基礎上,以土地為紐帶建立起來的一套統(tǒng)治秩序,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領主在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一度建立龐大帝國,死后又陷于分裂。
莊園與農奴制度:莊園是中古西歐基本的經濟組織,農奴集體勞作。以自給自足,相對封閉為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權軟弱
等級君主制下王權加強:14世紀法國出現三級會議的等級君主制,英國產生議會君主制
君主專制下王權強化:15世紀晚期英國都鐸王朝建立,法國完成統(tǒng)一,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家出現
王權與教權關系:相互依存,教權大于王權→分庭抗禮
王權強化的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復興:10-11世紀,隨著工商業(yè)的復興和繁榮,西歐城市復興
取得途徑:與領主談判,金錢贖買,武裝暴動
影響:市民階級壯大,與王權合作,推動等級君主制形成,王權得以加強。
商品經濟發(fā)展,促進資本主義萌芽,推動大學的興起
政治上形成等級制度,最大的有組織力量。經濟上是最大的封建主,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精神上控制教徒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fā)展。
中古西歐文化:形成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地域文化,經典是《圣經》;神學家托斯·阿奎那著《神學大全》;有騎士文學《羅蘭之歌》,市民文學有《列那狐的事》。
政權演變:即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后的東羅馬帝國,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滅亡
經濟特點:首都君士坦丁堡;壟斷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
文化成就:信仰東正教,有圣索菲亞大教堂。查士丁尼時編《羅馬民法大全》,羅馬法體系完善
政權演變:9世紀的基輔羅斯→13世紀蒙古金帳汗國臣屬→1547年莫斯科公國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
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響;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反映了斯拉夫民族傳說,是基輔羅斯時期杰出文學作品
政權演變: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8世紀中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13世紀亡于蒙古西征
制度特點:最高統(tǒng)治者稱哈里發(fā),政教合一
經濟成果:阿拉伯商人活躍于歐亞非;首都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成就:伊斯蘭教;《天方夜譚》;克爾白神廟的懸詩;伊本.西那《醫(yī)典》等
繼承并融合東西方文化。是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如把中國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度數字傳播。
政權演變:13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人在小亞細亞興起→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16世紀后期地跨三洲
制度特點:最高統(tǒng)治者稱蘇丹,政教合一
經濟特點:伊斯坦布爾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控制歐亞商路影響東西方貿易
4世紀恒河中游興起笈多帝國,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為主要宗教
13世紀初,突厥人在南亞建立德里蘇丹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政權演變:秦漢之際中國移民帶來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646年孝德天皇仿唐制“大化改新”→12C源賴朝建鐮倉幕府
→17世紀德川幕府頒布鎖國令→1853年佩里叩關→1868年武裝倒幕,還政天皇
文化成果:神道融合佛教、儒學等形成了武士道;詩歌《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繪畫有浮世繪;
建筑代表法隆寺;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創(chuàng)制了平假名與片假名
政權演變:4C高句麗、百濟、新羅→7C新羅朝→10C王建高麗朝→14C李氏朝鮮→明將鄧子龍與李舜臣抗擊豐臣秀吉
文化成果:瞻星臺;《三國史記》是朝鮮現存最早的史書;根據漢字發(fā)展出諺文
文明基礎:西非班圖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馴養(yǎng)了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鐵技術
東非: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亞地區(qū)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4世紀進入鼎盛
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產生桑給巴爾、蒙巴薩和摩加迪沙國家,受伊斯蘭教影響,以園藝業(yè)為主,對外貿易發(fā)達
西非:8—15世紀先后興起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盛產黃金,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廷巴克圖成是文化中心
南部非洲: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津巴布韋國家,14—15世紀進入鼎盛,以巨石建筑群聞名。
瑪雅文明: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建立眾多城市國家;培育了玉米;發(fā)明“瑪雅歷”,知道“0”,羽蛇神金字塔用于祭祀
阿茲特克:14世紀在今墨西哥地區(qū)建帝國。農業(yè)上發(fā)明“浮動園地”;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島上
印加文明: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帝國,全國分為四大政區(qū),有道路系統(tǒng)和人口調查表。馴養(yǎng)駱馬。有山脊之城馬丘比丘城
根本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發(fā)展,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對新市場的開拓意愿日益迫切
社會原因:《馬可·波羅行紀》的誘導。
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tǒng)東西方商路。
思想原因:希望通過向海外擴張來傳播基督教。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航海經驗的積累(如指南針的應用);造船技術的提高;地理知識的積累(如地圓學說流行)
時間 人物 國別 到達地點 開辟航線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發(fā)現好望角 從歐洲繞道非洲到達印度和東方,開辟歐亞新航路
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到達印度
1492年 哥倫布 意大利(西班牙支持) 到達美洲大陸 歐美新航路
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 葡萄牙(西班牙支持) 完成環(huán)球航行 環(huán)球航行線路
北大西洋海上航線的開辟:卡伯特父子、法國人卡蒂埃、荷蘭人巴倫支、英國人哈得遜等
南太平洋上航線的開辟:英國人德雷克、荷蘭人塔斯曼
印第安人銳減:由于屠殺、奴役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
歐洲人和黑人激增:殖民、移民、傳教和三角貿易販賣黑奴
改變人口結構形成新族群:美、加白人為主;加勒比黑人居多;拉美大多混血
大西洋人口結構的改變:最初是英國犯人流放地,白人逐漸成為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文化主流
原因:19世紀奴隸貿易受限,尋找新勞動力;1860年《北京條約》允許列強招募華工
概況:是美洲、大洋洲金礦和鐵路工地的主要勞動力
影響:促進經濟、文化發(fā)展;“唐人街”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
美洲物種外傳:玉米、番茄、辣椒等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帶到歐洲,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
明朝時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最初多是作為觀賞和藥用的植物。
其他地區(qū)物種在美洲的推廣:小麥和水稻經歐洲人帶到美洲,成為美洲的主要農作物。
咖啡的世界旅行:原產非洲,經歐洲殖民者傳遍世界
影響:提高糧食產量,世界人口激增。改變人們飲食習慣。推進經濟和貿易發(fā)展。對環(huán)境產生一定影響
各種疾病的傳播:歐洲人把多種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當地原住民大量死亡。
傳統(tǒng)印度洋貿易:歐洲商人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yōu)勢。
大西洋貿易:歐洲人從事“三角貿易”
路線:葡萄牙人主導的澳門中轉貿易,中日絲銀貿易
西班牙主導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影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
葡萄牙把巴西變?yōu)橹趁竦兀诜侵扪匕丁⒐ⅰⅠR六甲和澳門建立據點和商站。
西班牙把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以及亞洲的菲律賓淪為殖民地。
17世紀,荷蘭、英國、法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
改變世界格局: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fā)展進程,沖擊亞洲古老帝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歐洲逐漸成為世界主導。
歐洲社會變化:歐洲出現商業(yè)革命和價格革命,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促進西歐資本主義發(fā)展
商業(yè)革命,表現在貿易規(guī)模擴大,商業(yè)經營方式變化,商貿中心轉移,商業(yè)強國崛起。
價格革命,指歐洲由于黃金、白銀大量流入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依賴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資產階級實力上升。
含義: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發(fā)生在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首先發(fā)生在意大利。表面上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實際上是宣傳以人文主義為內核的資產階級性質新文化。
代表:文學三杰:但丁、傅伽丘、彼特拉克;美術三杰: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其羅;后期代表是莎士比亞
開始:1517年德意志人馬丁 路德撰寫《九十五條論綱》
發(fā)展:瑞士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產生
內容:信仰得救、因信稱義;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
影響:新教形成;解放了人們思想,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和民族國家的形成。
開端:16世紀初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教會“地心說”,建立新的宇宙觀
體系建立:17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確立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
含義: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tǒng)治帶來的黑暗
階段:17世紀在英國興起;18世紀法國成為中心;18世紀后期,擴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地區(qū)。
共性:提出天賦人權、平等自由、法治和權力制衡等政治思想
法國:伏爾泰主張君主立憲制;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英國的亞當 斯密被尊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主張自由競爭
德國哲學家康德是啟蒙運動的集大成者,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影響:為即將到來的美國獨立戰(zhàn)爭和法國大革命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也提供了系統(tǒng)的政治構想。
也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變革的精神武器
過程:1640年議會挑戰(zhàn)王權→1644年馬斯頓荒原戰(zhàn)役→1688年光榮革命,革命成果鞏固
領導:資產階級與新貴族,代表人物是克倫威爾
結果-君主立憲制確立: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議會高于王權;
1701年通過《王位繼承法》,規(guī)定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領導: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代表人物是華盛頓
經過: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戰(zhàn)爭開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fā)表《獨立宣言》宣告獨立→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軍向華盛頓投降→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總統(tǒng)制的聯邦共和制確立:1787年定《合眾國憲法》,確立三權分立與制衡、聯邦共和等原則
爆發(fā):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綱領:議會頒布《人權宣言》,明確自由平等、人權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
制憲: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政權演變:1799年政變上臺→1804年稱帝→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滅
《民法典》:1804年頒布,明確保護私有財產,鞏固法國大革命成果
對外戰(zhàn)爭重構了歐洲文化:
推行《拿破侖法典》,成為后來歐洲大陸各國立法的藍本
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啟蒙思想,如“十二月黨人”
促使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如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的統(tǒng)一
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最終確立:《1875年憲法》
領導:亞歷山大二世
內容: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通過贖買得到土地等
評價: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但沒有觸及專制制度,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原因:北方工業(yè)資本主義與南方種植園經濟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
經過:1861年內戰(zhàn)爆發(fā)→林肯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865年內戰(zhàn)結束
影響: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解決了農民土地問題,解放了黑奴,為美國迅速崛起奠定基礎
1861-1870意大利統(tǒng)一:1861年建意大利王國,后不斷收復失地,1870年統(tǒng)一,實行君主立憲制
領導:普魯士國王起用俾斯麥為首相,實行“鐵血政策”
過程:1864-1870年發(fā)動三次王朝戰(zhàn)爭,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
結果: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皇帝掌握實權,專制色彩濃厚
背景:1853年美國佩里叩關日本面臨民族危機。1868年武裝倒幕成功,恢復天皇權威
內容: 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
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仿效西方制定憲法,實行君主立完制,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天皇統(tǒng)攬
評價:使日本擺脫民族危機,走上資木主義道路;保留大量封建勢力,成為軍國主義的基礎
經濟制度: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私有制、市場經濟制度)
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德意志帝國憲法》、《大日本帝國憲法》
民主共和制:《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法國《1875年憲法》
議會內閣制:18世紀20年代,英國多數黨領袖沃波爾組閣,責任內閣制開始形成
總統(tǒng)制:美國
半總統(tǒng)制:現代法國
政黨政治:兩黨制或多黨制,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zhí)政
含義: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作,現代工廠取代手工工場的過程,首先開始并完成于英國
主要驅動力: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
政治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國內政局穩(wěn)定,政府積極推動經濟發(fā)展。
經濟條件:英國“圈地運動”為工業(yè)發(fā)展提供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通過殖民擴張,促進資本原始積累,獲得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資本、勞力、原料、市場)
科技條件:英國手工工場發(fā)達,提供熟練技術工人和勞動分工。17世紀英國是歐洲科技中心之一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fā)明珍妮紡紗機
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
工廠制的特點:實行倒班制;規(guī)章制度嚴格;實行流水線生產;原料統(tǒng)一管理
工廠制的影響: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但含有壓迫和剝削因素;人成為機器的附庸,一定程度使人出現異化。
發(fā)展——動力革命:1782年瓦特試制“復動式蒸汽機”,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深入——交通運輸革命: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fā)明了汽船;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
完成:19世紀中葉,英國的機器制造業(yè)也實現了機械化。
擴展: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工業(yè)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
背景: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fā)和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愛迪生的電燈、貝爾發(fā)明電話
內燃機的創(chuàng)制和應用,汽車、飛機等應運而生。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本次發(fā)明了汽車;1908 年美國的福特T型汽車誕生,世界上第一款量產車;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
化學工業(yè)的興起;舊產業(yè)部門煥發(fā)新的活力
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從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到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發(fā)生國從英國一馬當先到各國齊頭并進,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
能源材料從煤鐵為主到石油鋼鐵為主;主要標志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生產組織從現代工廠到壟斷組織
生產力:生產機械化、工業(yè)化,使生產力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人類先后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
生產組織: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fā)生重大變革,建立了大工廠制度,出現壟斷組織
階級結構:工業(yè)資產階級和工業(yè)無產階級逐漸為社會的兩大階級。
思想文化: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病逐漸顯現,社會主義思潮應運而生并發(fā)展;自由資本主義思想發(fā)展
國際關系:伴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列強為了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展開新一輪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為了資本輸出進行全球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列強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改變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聯系日益緊密。
城市化進程加快,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居住條件改善、基礎設施發(fā)展
交通運輸業(yè)進步,縮短人流和物流時間,人們時間觀念增強
鄉(xiāng)村農業(yè)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
但環(huán)境污染嚴重;工作與生活環(huán)境惡劣;職業(yè)病頻發(fā);犯罪率上升、失業(yè)者增加、人際關系淡漠等
經濟因素: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逐漸顯現。如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貧富分化嚴重、工人階級苦難深重等。
階級條件: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迫切需要革命理論的指導。
思想來源:法國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歐文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揭露資本主義弊端,但沒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途徑
社會實踐:馬克思、恩格斯建立共產主義者通訊委員會,加入“正義者同盟”,并將其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性質: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為在倫敦召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二大起草的綱領
內容:肯定資本主義進步性;論證共產主義必勝規(guī)律;肯定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作用等
意義: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標志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誕生。
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的秘密
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辯證關系
第一國際: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在倫敦成立,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和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階段
經過:1871年巴黎人民建立巴黎公社。5月28日被臨時政府和普魯士聯合鎮(zhèn)壓
措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國家機器
意義: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向實踐;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第一塊殖民地圣多明各
18世紀晚期被完全殖民:葡萄牙占巴西;絕大部分被西班牙殖民,小部分被荷、英和法國占據。
政治上: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建立總督轄區(qū)進行管理,實行專制統(tǒng)治,推行農奴制。
經濟上:發(fā)展種植園經濟、開采金銀礦;發(fā)展黑奴貿易;禁止同其他國家貿易。
對拉美:給印第安人帶去深重災難。種族融合現象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
形成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的多元文化,拉丁舞成為重要文化符號。
對歐洲: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16世紀建立據點,控制商路。如:葡萄牙占據澳門、果阿;西班牙控制菲律賓
17世紀為了壟斷貿易。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荷蘭侵入印尼,建立巴達維亞殖民地和荷屬東印度公司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法、俄搶占奧斯曼帝國勢力范圍,英、俄在伊朗劃分勢力范圍
工業(yè)革命時期為了商品輸出,發(fā)動對中國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英國控制了印度全境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為了資本輸出,英國占緬甸和馬來半島,法國侵占印度支那,美國從西班牙奪得菲律賓
1898年在中國掀起瓜分狂潮,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
15-18世紀中,為了黑奴貿易主要控制西非、東非、南非等沿海地區(qū)
18世紀末-19世紀末,英、法爭奪控制蘇伊士運河;英國占領埃及、蘇丹;法國侵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
沖突:英國的2C計劃,法國的2S計劃,德國的赤道計劃
協調:1884年召開柏林會議,由俾斯麥主持,規(guī)定“有效占領”“地圖上作業(yè)”原則。
大大加快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到19世紀晚期,列強侵占幾乎整個非洲
開始形成:1500年前后,新航路開辟后為了掠奪金銀進行資本原始積累,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拉美。
初步形成:17-18世紀,荷蘭、英國、法國為了壟斷貿易展開殖民爭霸,如三角貿易、建東、西印度公司等。
基本形成:1765-1870,工業(yè)革命時期隨著火車和輪船改善交通條件,為了工業(yè)品市場和原料產地而展開新一輪擴張,如英國基本控制印度,美國佩里叩關日本,兩次鴉片戰(zhàn)爭,荷蘭占領了整個印尼等。
最終形成:1870-1914,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形成,為了資本輸出進行全球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如瓜分非洲、瓜分中國等。
對列強:提供了資本、勞力、原料、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促進列強經濟發(fā)展,并建立全球統(tǒng)治。
但列強間的爭奪日益激烈,矛盾加劇,埋下世界大戰(zhàn)的隱患
對殖民地:一方面是巨大災難(山河破碎、主權淪喪、經濟受掠奪),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
破壞當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結構,“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客觀上帶來西方技術、制度、觀念推動在地近代化進程。在回應殖民者文化侵略的過程中,被殖民者不同程度地接受外來文化,也努力保護傳統(tǒng)文化,其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
對世界:各國和各地區(qū)聯系性加強,世界越來越變成一個整體。多元文明格局演變成歐洲為中心
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識日益增長;
法國大革命削弱了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統(tǒng)治;
美國獨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1804年海地獨立,揭開序幕。
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統(tǒng)治,建君主立憲
1826年西屬拉美在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下基本獨立
內:獨立后的拉美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tǒng)治(即考迪羅)
外:受英美控制,手段有門羅主義、金元外交、大棒政策等
事件: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1910-1917年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頒布憲法
背景: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民族民主意識加強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1905年提拉克領導的國大黨主張一切形式的斗爭,1908年孟買工人大罷工
伊朗立憲革命:1905-1911年制定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憲法,在政府、俄、英等聯合鎮(zhèn)壓下失敗
中國辛亥革命: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埃及抗英斗爭:1882年祖國黨領袖阿拉比領導,以“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為口號,最后失敗。
蘇丹馬赫迪起義:1881年起義領導人以宗教號召人民反英,持續(xù)近20年,最后失敗。
埃塞俄比亞抗意戰(zhàn)爭:1894年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發(fā)表《告人民詔書》,號召人民抗擊意大利侵略,勝利!
歷史意義: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fā)展。
經濟不平衡:美、德迅速,英、法緩慢→殖民地占有不平衡
政治不平衡:英、美、法相對民主,德、日、俄專制色彩濃厚
矛盾:英德爭奪世界霸權;法德領土恩怨;俄奧爭奪巴爾干(火藥桶)
三國同盟:德、意、奧匈,核心是德國
三國協約:英、法、俄,核心是英國
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
開始:7月28日, 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zhàn)。德、俄、法、英相繼參戰(zhàn)
戰(zhàn)線: 英法軍隊與德軍——西線,德奧聯軍與俄軍——東線,奧軍與俄軍——南線。西線是決定性戰(zhàn)場
大事記:1914年,馬恩河戰(zhàn)役,德軍“速決戰(zhàn)”破產。日本占領了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山東半島
1916年,凡爾登戰(zhàn)役(絞肉機)、索姆河戰(zhàn)役(地獄);日德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永安市| 密山市| 莱芜市| 兴仁县| 长岛县| 开江县| 孟州市| 长沙县| 平邑县| 临武县| 岳西县| 昔阳县| 通州区| 丘北县| 徐汇区| 巧家县| 建德市| 名山县| 东至县| 津市市| 桐梓县| 沿河| 尚志市| 元谋县| 双桥区| 若尔盖县| 民勤县| 巴塘县| 喜德县| 丰都县| 肃宁县| 肃南| 西盟| 邵阳市| 哈尔滨市| 四川省| 罗城| 福建省| 胶州市|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