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統編教材中程度性敘述(中國史部分)知識整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統編教材中程度性敘述(中國史部分)知識整合

資源簡介

緣起:有一位歷史特級教師曾經說過,歷史高考所有選擇題都是程度性選擇題。實事上程度性表述在高考選擇題中運用廣泛,地位重要。而很多學生對教材中有關程度性表述難以把握精準,所以特意把統編材料中關于程度性表述,將綱要和三本選擇性必修融合,分歷史階段進行整理。
統編教材中關于程度性表述(綱要和選必融合):中國史部分
先秦時期(170萬年前—公元前221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約一萬年前 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2 約5000 年前 新石器時代晚期,遼河上游紅山文化,長江下游良渚文化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
3 新石器時代晚期 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4 新石器時代晚期 龍山文化時代,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5 原始社會末期 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
6 商朝 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7 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8 西周 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9 商周 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
10 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
11 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
12 商朝時,城市已初具規模,統治者的宮殿和宗廟位于城市的中心。至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
13 春秋戰國以前 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14 春秋時期 鄭國的子產“鑄刑書”,把刑法澆鑄在金屬器皿上,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15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宗法血緣關系的瓦解,貴族等級分封制開始解體。
16 私學產生于春秋時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
17 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
18 春秋戰國 鐵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
19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20 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21 戰國時期 為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各國在政治上進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
22 國家開始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
23 戰國以后出現了大量鐵農具的范。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
24 戰國-西漢 《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
25 先秦 先秦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秦朝 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將戰國時已經形成的郡縣制在全國推廣,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 秦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
3 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也就是要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
4 公元前209年 在陳勝、吳廣領導下“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5 文景時期 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6 漢武帝時期 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為鞏固大一統局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7 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8 為了加強集權,設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轉移到皇帝親信手中,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
9 中央官學之外,還有自漢朝開始設立的地方官學。
10 漢朝對外已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
11 東漢時期 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12 東漢初期 至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
13 東漢 班固撰寫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14 105 年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15 兩漢時期 積功勞為官和征辟等也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
16 秦漢到隋唐時期 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
17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 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
19 東漢晚期 張仲景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20 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21 東漢末年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年-589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三國(220-280) 東漢滅亡后出現三國鼎立局面,隨后西晉短暫統一。
2 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蜀、吳兩國則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3 316年 西晉亡滅后,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
4 東晉(317-420) 逃到南方的幾家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他們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
5 東晉南朝(317-589) 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
6 東晉南朝之交(420前后) 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水一線。
7 陳朝(557-589) 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8 北方十六國(316-439) 北方少數民族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9 383年 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曾經稍顯緩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劇了。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471-499) 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縮小了南北差距,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11 曹魏到西晉(220-316) 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從初創時期的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
12 魏晉(220-420) 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變化。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
13 魏晉南北朝(220-589) 東漢末興起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在中國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作為主流統治思想的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14 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雖然曹魏、西晉、北朝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
15 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
16 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17 當鋪興起
18 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
19 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此后,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20 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1 東晉(317-420) 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所畫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
22 北朝(439—581) 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23 南北朝以來(420以來) 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
24 東晉后期和南朝(5-6世紀) 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581年-960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589年 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
2 隋朝時期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 武則天時 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的修行比較簡便,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
4 唐玄宗 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
5 9世紀中期 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
6 唐玄宗后期 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
7 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 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這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8 780年 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9 875年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
10 唐朝中期以后 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
11 唐朝以后 私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12 唐末 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
13 唐朝 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14 政事堂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15 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不過,受田不足是較普遍的。
16 《唐律疏議》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如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要求維護“孝”的倫理的相關律文有數十條之多。
17 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它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且有許多創新。
18 大唐開元禮》分吉、賓、軍、嘉、兇五禮,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19 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20 唐朝的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
21 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影響到周邊國家。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22 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23 隋唐時期 中國古代建筑的成熟期。
24 三省六部制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
25 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
26 佛教出現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27 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但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仍然十分流行。
28 五代十國后期 后周世宗柴榮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29 三國到五代 以闡釋經書字句為主的儒家學說日益僵化,社會影響總體來說不及佛教和道教。
遼宋夏金元時期(916年-1368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宋初 統治者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成功地維護了政權的穩定。
2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但“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也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3 1004年 通過“澶淵之盟”,北宋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
4 北宋 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
5 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6 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
7 自北宋起形成慣例,新鑄銅錢上統一鑄印當時的年號,如宋朝的“淳化元寶”“崇寧重寶”
8 煤的開采量很大,都城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
9 北宋呂大鈞兄弟是鄉約的創造者,呂大鈞撰寫的《呂氏鄉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
10 宋朝 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
11 宋朝因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路轉趨發達,不僅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
12 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
13 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理學從北宋周敦頤開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逐步確立統治地位,
14 自唐朝中葉以來,南方的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滅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進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
15 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
16 宋朝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雇傭。宋朝無地農民通常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也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
17 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
18 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被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
19 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
20 從隋唐到兩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21 12 世紀后期 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
22 宋元 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廣,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23 在遼夏金元統治之下,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
24 印刷業在宋元時期發展迅速,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25 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
26 宋元時期,城市中說書演出非常盛行。說書底本稱為話本,實際上就是早期的白話小說。
27 北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稱為“交子”。交子與宋朝后來發行的其他紙幣,都是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元朝則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來發行,稱為“鈔”。
28 宋代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
29 元朝 元朝的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
30 元朝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
31 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等。
32 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創造出一套拼音符號,用以拼寫蒙古語,也用來廣泛拼寫漢語等多民族語言。這也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
33 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
34 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
35 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
36 元朝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37 元朝漕運和海運發達,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工商業集鎮。
38 蒙古西征還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由東向西遷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大批移民自西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他們來自不同地域,說著不同的語言,被稱為“色目人”,意即各色名目的人。蒙古西征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
39 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40 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加上大一統帶來的穩定局面和交通系統的發展,都推動了商業的發展。
41 1314年 恢復了科舉制,但仍然時斷時續。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者在官員隊伍中的人數比例也不高。元朝的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
42 元朝建立后 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
明清時期(1368年-1840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宋明時期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 明成祖 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從此,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形成,稱“內閣”,其官員稱為某殿或某閣大學士。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
3 明成祖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4 1571年 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5 明朝中期以后 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
6 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
7 明朝后期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其中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8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
9 以李贄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
10 明朝 比較而言,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11 陸王心學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12 明朝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了律例合編的體例。
13 明朝時,磚木結構的民居建筑開始普及。現存的明清民居類型主要有北方的窯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樓等。
14 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15 明清 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
16 在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的背景下,明清的小說和戲曲取得了重要成就。
17 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18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
19 明清時期,集鎮進一步發展并出現專業分工。
20 明末清初社會的劇烈動蕩,促進了思想界的活躍。
21 明 末 清 初, 西 醫 傳 入 中 國,但影響有限。
22 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
23 16—18世紀,在西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華文化在歐洲也得到傳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
24 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25 康乾盛世 形成了奏折制度。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26 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
27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已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
28 清朝 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29 1689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30 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31 1741年,統計全國人口達到1.4億,到1840年已增至4.1 億。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加上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
32 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及其與中國商民的交往,都受到嚴格約束。民間船只出海貿易,更在嚴厲禁止之列。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33 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
34 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白銀貨幣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推動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
35 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攤丁入畝”。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36 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
37 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38 除傳統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貸也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
晚清前期(1840年-1894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19世紀40年代 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了中國。
2 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3 兩次鴉片戰爭 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 鴉片戰爭后 西方列強與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廣州等成為通商口岸,逐漸發展起資本主義工商業。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
5 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西醫院校也建立起來。它們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西醫人才。
6 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推廣自來水、改善食品衛生狀況、處理垃圾與糞便等,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
7 隨著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8 林則徐、魏源是近代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
9 《瀛寰志略》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0 1856年 太平軍北伐、西征,占領湖北、江西、安徽的許多地方,軍事上達到鼎盛,但領導集團日漸腐敗。
11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2 洋務運動時期(1861年-1895年) 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
13 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
14 19世紀中后期,清朝洋務派創辦了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后來,張謇、范旭東等一批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救國,也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
15 19世紀70年代,隨著官督商辦與官商合辦的民用股份制企業出現,股票也開始走向市場,其中較著名的有1872年開業的輪船招商局發行的股票和1876年開始籌辦的開平礦務局發行的股票。
16 1872 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17 1881 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
18 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
19 晚清時,政府開始鑄造銀元。
晚清后期(1894年-1911年)和民國前期(1912年-1927)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1894年 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從孫中山開始的。孫中山首先興起反清革命的大旗。
2 1895年 《馬關條約》喪權辱國,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 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雖未送達光緒皇帝,但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4 1897 年 創辦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其業務范圍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辦理匯兌等。
5 1898年 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6 京師大學堂創建于戊戌維新運動中,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
7 1898-1901 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
8 1900年 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9 1901年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0 1901-191 “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
11 1904年 自20世紀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學制”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12 1905年 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 1000 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13 20世紀初 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有取名為“孔子”的中國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國服裝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裝,有雜糅了日本和服樣式的午茶便裝。這些服裝大膽采用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
14 1911年 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這些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
15 1912年元旦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
16 1912年3月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17 1912年-1919年 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
18 辛亥革命后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盡管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僅存在數月,文官選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紙面上,但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19 隨著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也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20 1912 年 中華民國建立后,貨幣政策延續了清朝的傳統,以銀元為法定貨幣。
21 民國早期 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穿著方便,同時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22 1913年初 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23 1913年 鎮壓二次革命后,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24 1915年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動下,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
25 1916年起 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
26 1917年 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得到廣泛響應。經過新文化運動的倡導,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
27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從俄國十月革命后開始的,北京與上海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中心。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28 1919年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29 1924年1月 在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的主張。大會實際上通過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30 1926年 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31 1927年4月-7月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國民革命失敗。
民國后期(1927年-1949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1927年秋 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
2 1928年 張作霖之子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3 民國時期 國民政府通過這些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
4 中華民國建立后,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后來的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但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5 民國后期 國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6 1927年8月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7 1927年 10月,毛澤東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8 1929 年 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試法》,此后又頒布一系列法規。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確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關法規,《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9 1931年 九一八事變。這一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
10 1931 年 11 月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11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12 1935年 一二·九運動。這一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
13 1936年 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4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它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
15 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16 1937年 中國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
17 1937年 七七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
18 1937年 8 月下旬,陜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
19 1937年 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20 1937年 1937年8月13日到11月中旬,日軍占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21 1937年9月-11月 太原會戰中的忻口會戰歷時近一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
22 1938年1月-5月 徐州會戰。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一萬余人,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23 1938年6月-10月 武漢會戰結束。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共斃傷日軍近四萬人。與此同時,南部重鎮廣州也被日軍占領。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24 1942年初 ,以中、美、英、蘇為首的26個參加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的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25 抗戰時期 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這些壯舉,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
26 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7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28 在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上,中國共產黨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同時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這些措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29 1945年 中共七大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30 1945年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1 解放戰爭期間 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上采取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的辦法,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東北、華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區先后建立起來。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32 全面內戰后 國統區財政經濟逐漸陷入崩潰的境地。
33 1946年 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民主同盟堅決反對,拒絕出席。會議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不過是國民黨專制統治和蔣介石獨裁的裝飾品,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當局堅持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
34 1947年6月 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12萬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南京、武漢,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35 1948年9月-11月 遼沈戰役東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優勢。
36 1948年9月-1949年1月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4萬余人,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7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
38 新中國成立前夕 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資產階級共和國應讓位給人民共和國,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39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 法幣急劇貶值,最終徹底崩潰,國民政府被迫于 1948 年再次進行幣制改革,開始發行金圓券。金圓券的貶值速度比法幣更快,各地紛紛拒用金圓券,民間自動重新使用銀元。于是,國民政府又發行銀圓券,仍以失敗告終。
40 1948年12月1日 華北人民政府于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
建國后改革開放前(1949年-1978年)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建國綱 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 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 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 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起來, 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逐漸建立 起來。
5 1978年前 中國造船業主要是為國防建設服務,此后逐漸融入市場。
6 1949年上半年 毛澤東先后 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 條方針,為新中國建立后開創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7 到1950年春 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 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 的信任。
8 到1952年底 經過一系列努力,,解放前 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9 除一部分少數民族 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約三億無地少地的 農民共獲得約七億畝土地。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 化掃除了障礙。
10 1953年 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11 1954年9月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 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 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起來。大會 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 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 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
12 1955年 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
13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出現 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
14 1956年底 基本上完成了對農 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 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15 1956年 中共八大召開。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6 1957年 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 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 水平得到提高。
17 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 的主題。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
18 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 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 思想的影響,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 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19 1959至1961年 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
20 20世紀60年代 國家已經把城鎮工作人員納入公費醫療系統
21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 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22 1964年 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 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 積極性。
23 “一五”時期起到“四五”時 期 我國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 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 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 濟體系。
24 1964--1980年 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 善了工業布局。
25 1970年以前 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 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后來,國家還提出了受教育者要 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經過十幾年的 努力,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 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半工半讀、 業余教育共同發展,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 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26 20世紀70年代 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 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27 1972年 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 態,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
28 20世紀70年代 開始采用 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社會主義現代代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序號 時間 程度性表述
1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 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 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 1978 年后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加快。
3 1979年 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4 1980年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 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
5 1981年6月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 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對統一全黨思想, 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6 1982年底 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憲法》。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 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7 1989年 中蘇兩國實現國家 關系正常化。
8 20世紀90年代 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9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
10 1993年4月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臺灣海基會董事長 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汪辜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 邁出了重要一步。
11 1993年 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12 20世紀90年代 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 設,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3 21 世紀以來 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
14 中醫藥蓬勃發展,走向世界。
15 2000年10月 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走出 去”戰略,后來發展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的開放戰略。
16 2001年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經濟在 全球化進程中獲得參與制定規則和競爭的有利位置,從而 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對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 產生深刻影響,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7 2005 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 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18 到 2010年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19 2014年 “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百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創世界紀錄。雜交育種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20 2015年11月7日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
21 十八大以來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
22 2020年 中國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 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中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和硕县| 泸西县| 大埔区| 迁安市| 安阳县| 鹤壁市| 明溪县| 平陆县| 曲松县| 平凉市| 荣成市| 永年县| 大冶市| 文山县| 油尖旺区| 义马市| 大兴区| 云阳县| 翼城县| 句容市| 庆安县| 龙井市| 西华县| 自贡市| 炎陵县| 哈尔滨市| 长春市| 观塘区| 大邑县| 开原市| 博客| 文登市| 张家口市| 双流县| 昌江| 彭泽县| 长寿区| 江津市| 电白县|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