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案例】初中音樂八年級下冊《打支山歌過橫排》【教材分析】《打支山歌過橫排》出自人音版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山野放歌”。勞動號子、山歌、小調是中國民歌中的三種重要體裁,是初中生有必要親身感受、體驗、學習的基本內容。在人音版教材七年級上冊、下冊“勞動的歌”、“小調集萃”單元的學習活動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中國民歌中的勞動號子和小調兩種體裁,為本單元的學習奠定了一定基礎。山歌是中國民歌中的核心體裁之一,也是中國民歌中最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體現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一種體裁。從山歌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歌者強烈的愛憎和對生活鮮明的態度。“山野放歌”單元學習對于加深中學生對中國民歌的體驗和認識有著重要作用。《打支山歌過橫排》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興國山歌, 2/4拍,節奏自由,五聲羽調式,屬于非方整性的“四句頭”結構。整首歌曲給人以暢快、明亮、豪邁之感,其風格醇厚,山野氣息十足。歌曲具有濃郁的興國山歌特點,歌曲以引腔“哎呀嘞哎”開頭,音調高揚,聲音綿長,熱情奔放,具有強烈的音樂旋律感,起到先聲奪人或呼喚的藝術效果,以感嘆語來提示對方歌唱即將開始的方式,強化了山歌的抒詠性,更是興國山歌特有的一種標志。歌曲中運用ldr三音列,倚音、波音和客家方言,體現出典型的山歌風格的藝術特征,生動地表現了客家人明快、爽朗、豪放的山野氣息。【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樂有自己一定的見解,能表述歌曲的情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參與意識、有探索意愿,但在表現方面,主動性還有待加強,需要教師給予積極的引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本課設計多種形式的音樂體驗,使學生通過體驗來完成對歌曲的學習,感知歌曲風格與情緒。【教學分析】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多方位地讓學生自主體驗和學習探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獲得情感體驗。通過合理科學的學習環節,學唱興國山歌《打支山歌過橫排》,并為歌曲設計演唱形式,激發學生了解中國民歌體裁之一山歌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山歌的熱愛之情。【教學突破】本課從中國民歌體裁入手,通過回顧七年級上冊、下冊“勞動的歌”、“小調集萃”單元中勞動號子和小調的相關知識,聽辨歌曲體裁,不僅了解學生掌握程度,也為本課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幫助學生積累民歌學習經驗,加深相關知識間的聯系。在歌曲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感受客家方言,引導學生想象山路崎嶇陡峭,唱出山里人的辛勞、豪氣和膽魄,身臨其境設計演唱方式,了解興國山歌文化等,讓學生感受由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碰撞而產生的色彩斑斕的民歌文化,領略興國山歌的魅力。【教學目標】1.審美感知:了解山歌的主要表現形式和音樂特點,并引導學生用優美豪放的聲音演唱《打支山歌過橫排》,感受和體驗“興國山歌”的意境、情緒和風格。2.藝術表現: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參與、體驗,有韻味地演唱歌曲《打支山歌過橫排》,或與他人合作對唱表現歌曲。3.創意實踐:演唱歌曲,并為歌曲設計演唱形式或有設計地表現歌曲。4.文化理解:了解歌曲《打支山歌過橫排》和“興國山歌”的相關文化及其內涵,能對中國民歌中的山歌產生興趣。【教學重難點】重點:用有感情、優美豪放的聲音去演唱歌曲,采用合作與交流的方法來創作、表現“興國山歌”,進而感受和體驗“興國山歌”的意境、情緒和風格。難點:唱好開腔調“哎呀嘞哎”,掌握歌曲中的裝飾音和弱位起唱的演唱方法,唱出歌曲風格。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師:同學們好,在我們之前的學習中,已經累積了不少有關民歌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中國民歌三大主要體裁?現在,讓我們來聽兩首歌曲片段,說一說歌曲的名字,以及它的體裁。分別聆聽《軍民大生產》、《無錫景》。師:歌曲叫什么名字 屬于什么體裁 (勞動號子、小調)大家有答案了嗎?誰來說一說?簡單復習勞動號子和小調。師:回顧了中國民歌中勞動號子、小調,那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中國民歌另一種體裁——山歌。【設計意圖】回顧中國民歌的主要體裁,通過已學知識勞動號子、小調及歌曲片段導入,使學生回憶勞動號子具有很強的律動性,小調婉轉清麗的特點,從而讓學生感受《打支山歌過橫排》與勞動號子、小調不同的風格特點,為山歌的學習作鋪墊。二、學習民歌《打支山歌過橫排》(一)初聽,感受歌曲風格特點首先,聆聽一首江西民歌《打支山歌過橫排》,感受歌曲風格特點:山歌的風格與勞動號子、小調有什么不同。這里“打支山歌”的意思是唱支山歌,“橫排”指的是兩山之間崎嶇的山路。我們一起安靜聆聽。同學們感受到了嗎?我們剛剛聽的這首民歌不像勞動號子那樣具有鮮明的律動,也不同于小調的婉轉清麗。通過聆聽和觀察樂譜,我們發現有很多裝飾音,延長音、倚音記號。(二)認識山歌1.山歌:指在山間野外從事勞動的人們抒發感情即興編創的民歌。我國山歌豐富多彩、分布很廣,其節奏大多舒展自由,旋律高亢、奔放、悠長,常加入襯詞、襯句。我國幅員遼闊,山歌分布很廣,不同地區的山歌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可謂精彩紛呈。在我國南方地區,經常會有冠以地名之稱的山歌類型。2.興國山歌我們剛剛聽的這首江西民歌就屬于山歌中的興國山歌。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素有“山歌之鄉”的美譽。興國山歌流傳很廣,曾是戰斗的號角,在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復聽,思考:哪些字的發音與普通話不同?發現了嗎?在剛才體驗歌曲學唱中,個別字音與普通話發音不一樣。這首興國山歌原本是用客家話演唱的,客家話我們平常接觸很少,為了便于學習,我們僅選擇了個別典型而簡單的字詞來體驗。橫(wang)、崖(ai)、鞋(hai)【設計意圖】感受歌詞有助于學生理解歌曲內容和情感,因此在學唱之前先欣賞歌詞,從歌詞入手有利于提高學唱效率。(四)第三次聆聽,哪句印象深刻?樂句劃分,觀察譜面,裝飾音。(五)學唱,感受歌曲的旋律特點。民歌的學唱更多的是口傳心授,下面請同學們跟隨老師學唱歌曲,并請你關注歌曲的旋律特點。1.引腔①發聲練習我們唱山歌呀,要有飽滿的氣息支持,用腹部的力量,可以模仿山里人挑擔子的感覺,向下運氣,唱“哎”。發聲時力量用在上牙上,抬上腭,模仿咬蘋果的狀態,唱“呀”。歌唱中口型張合時,要保持內口的張開,后咽壁直立,位置統一,氣息通暢,唱“嘞”。②師范唱最后一個音加了一個裝飾音——倚音,演唱時要求快速而準確。學唱一,歌唱時注意氣息的控制。③提醒學生演唱狀態,坐姿,引導正確的發聲(氣息飽滿,用力均勻,高音要有支持感,身體放松。“哎呀嘞哎”元音ai a ei a 從開口音——閉口音——開口音狀態。力量著重在大牙上,模仿咬蘋果的狀態,運氣可以模仿山里人挑擔時力量下沉的感覺)。④學唱二,思考:引腔的作用一種以感嘆語來提示對方歌唱即將開始的方式,大家想象一下,這就好比你在這個山頭跟對面另一個山頭的人對歌,你要告訴對方你要開始歌唱了,你得提前跟人家打一聲招呼。這也是興國山歌特有的一種標志。2.學唱第一、二樂句。①區別兩個樂句的節奏。×× ×× 丨×× ×丨試著走一走,和生活中什么節奏相似?(在起伏的山間小路上行走)【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受樂句就是整體把握歌曲塑造的音樂形象,通過問題指向幫助學生發現樂句特點,逐步完成從生活經驗到音樂經驗的轉化過程。對比第一句和第二句開頭的不同,練習后半拍起節奏。②思考:這兩句的旋律有哪些音構成?發現了嗎?這兩句的旋律是由哪些音構成的呢?學唱第一段歌詞,起始音、速度,沉穩有力、緊湊有流動感。學唱第二段歌詞,起始音、速度。3.學唱第三樂句請你關注這一句出現了哪些裝飾音,又該怎么來演唱呢?(前倚音、波音121,和倚音一樣,同樣要求唱得迅速而準確)旋律骨干音還是ldr。4.第四樂句有什么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骨干音仍然是ldr三個音構成。學唱1、2段歌詞 起始音、速度。5.小結:除引腔外,四個樂句的骨干音都是由612這三個音構成。(六)完整演唱歌曲。(七)處理問題,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想象山路崎嶇陡峭,不僅要走遠路還要走夜路,除了要唱出山里人的辛勞,還要唱出他們的豪氣和膽魄!(八)用優美豪放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三、拓展環節總結興國山歌的特點。歌曲以“哎呀嘞哎”開腔,旋律起伏較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且常由三音列612構成。非方整性“四句頭”結構。【設計意圖】領略中國民歌的魅力,感受由中原文化與當地土著文化碰撞而產生的色彩斑斕的民歌文化。四、小組活動(一)為歌曲設計演唱形式或以不同方式表現歌曲。(二)小組展示。五、課堂檢測聽音頻,選擇哪首歌曲屬于興國山歌?A《上去高山望平川》 B 《蘇區干部好作風》六、結語了解中國民歌中山歌體裁及音樂特點,感受山歌的獨特魅力,學唱歌曲《打支山歌過橫排》,感受興國山歌悠揚綿長的音樂特征。中國民歌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瑰寶,也是新民歌的創作源泉。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喜愛我國的民歌,以后有能力將她傳承和發揚下去,讓她枝繁葉茂、芳香四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