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四節 升華和凝華復習導入固態 液態 氣態熔化凝固吸熱放熱汽化液化吸熱放熱物質能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變化嗎?需要條件是什么?思考探究:是怎樣形成的?是由什么狀態變成什么狀態?雪霜在秋末、初冬時節,你見過嗎?它是怎樣形成的?霧凇俗稱樹掛,是嚴冬時節出現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長堤的自然現象,與桂林山水、長江三峽、云南石林并稱為中國四大奇觀。新課探究在我國北方的冬季,我們會看到如圖所示的現象:冰凍的衣服也能變干,“雪人”沒有熔化卻變小了。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實驗探究:探究碘的物態變化點擊圖片播放視頻實驗:加熱碘錘資料:碘的熔點為 113.60 ℃、沸點為 184.25 ℃,酒精燈火焰的溫度可達 400 ℃。分析論證:碘真的沒經歷液態直接變成碘蒸氣了嗎?會不會液態物質存在的時間極短,我們沒有觀察到?實驗改進:水浴法加熱點擊圖片播放視頻資料:碘的熔點為 113.60 ℃、沸點為 184.25 ℃,水的沸點約為 100 ℃。分析論證:水浴法加熱,溫度不能達到碘的熔點,因此碘不可能熔化。看到的紫色是碘的蒸氣。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升華需要吸熱。升華和凝華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凝華需要放熱。交流討論如圖是幾種物質的升華或凝華現象,請你說出圖中各是什么物質發生了升華或凝華。樟腦球變小霧凇窗戶上的冰花站崗軍人帽子上的霜思考:“霧凇”是怎樣形成的?由水蒸氣凝華而成的微小冰晶或冰粒。思考:舞臺煙霧從何而來?干冰是固態二氧化碳,熔點-78.5 ℃。干冰在常溫下直接升華為無色的二氧化碳氣體。干冰瞬間升華的同時吸收了周圍空氣的熱量,導致溫度下降,空氣中的水蒸氣被降溫液化成小液滴(“煙霧”)。實踐活動:人造霧凇準備一個耐熱的玻璃瓶、一小段松枝、樟腦球適量。把樟腦球放在紙上,碾成粉末,倒入玻璃瓶中。將小松枝放進玻璃瓶里,用蓋子擰緊。用蠟燭或酒精燈對玻璃瓶緩慢加熱。一段時間后,你就可以從玻璃瓶的內壁上看到冰花一樣的東西,同時玻璃瓶里的小松枝上也會掛滿潔白的“霜”,就像霧凇一樣。點擊圖片播放視頻三態變化(熔化)吸熱固態液態氣態(凝固)放熱(凝華)放熱(升華)吸熱(汽化)吸熱(液化)放熱課堂小結1.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升華過程需要吸熱。2.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凝華過程需要放熱。自我檢測1.如圖所示的冰雕作品連續一個月放置在-20 ℃以下的環境中展示,其體積和質量會逐漸變小,這是因為該冰雕發生了_______現象(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升華2.判斷下列現象屬于什么物態變化,并說明哪些過程吸熱,哪些過程放熱。A.冰塊化了B.灑水的地面變干C.樟腦球越放越小D.樹枝上生成霜E.用鐵水澆鑄工件F.蒸鍋上方生成“白氣”熔化現象,熔化過程吸熱。汽化現象,汽化過程吸熱。升華現象,升華過程吸熱。凝華現象,凝華過程放熱。凝固現象,凝固過程放熱。液化現象,液化過程放熱。3.北宋人宋敏求在《春明退朝錄》中記載,青州“盛冬濃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狀”。這里“百花”狀的霜是怎么形成的 其形成過程是吸熱還是放熱 冬季,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較冷的“屋瓦”,凝華成“百花”狀的霜。凝華過程需要放熱。4.將剛從電冰箱冷凍室取出的碎冰塊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適量的食鹽。用筷子攪拌碎冰塊,同時用溫度計測量易拉罐中冰與鹽水混合物的溫度,你會看到溫度計所測出的冰和鹽水混合物的溫度值低于0 ℃。過一會兒,在易拉罐下部和底部的外表面會出現一層白霜。請你分析形成白霜的原因。易拉罐中冰與鹽水混合物的溫度低于0℃,所以易拉罐下部和底部的溫度也很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很低的易拉罐,在易拉罐下部和底部的外表面凝華成固態的白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干冰升華.mp4 水浴加熱碘錘.mp4 碘的升華和凝華現象.mp4 碘錘加熱.mp4 第四節 升華和凝華.pptx 自制霧凇.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