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鞏固培優學案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調整帝國主義在歐洲的關系(1)時間:1919年1—6月(2)地點: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3)目的(會議的主要內容):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4)操縱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 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主要是英法)(5)實質:帝國主義分贓會議。(6)結果:通過《凡爾賽條約》:(眼熟內容,注意與雅爾塔會議決定分區占領德國區分)①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②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有空軍、限制陸軍人數;④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⑤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總數;⑥德國海外殖民者由英、法、日等國瓜分(突出分贓性質)。(7)影響:協約國還同其他戰敗國簽訂一系列條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巴黎和會還決定建立國際聯盟。(美國提出但未加入,后被聯合國取代)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調整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關系(1)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2)時間:1921—1922年(3)地點:中國等9國代表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主導國是美國。(4)目的: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特別是美、日矛盾。(5)操縱國:美國(6)結果:通過《九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所標榜的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只是表面文章,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7)評價:《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擴大了美國的侵略權益,美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8)影響: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9)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比較相同點:目的:都是戰后調整列強關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結果:都暫時協調矛盾,又埋下隱患;都損害中國主權。性質:都是帝國主義大國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操縱國:都是大國操縱,體現強權政治;不同點:巴黎和會是戰勝國懲治戰敗國的會議,針對德國,明顯的分贓性質;華盛頓會議是戰勝國之間相互協調的會議,圍繞中國問題,具有爭霸性質;兩會確立秩序的地域不同。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下列史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 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②"(八日)彼得格勒戍軍已推翻克倫斯基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③"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 中國的一部分)不提出異議。"④"德國將按照與中國所訂條約,及關于山東省之其他文件所獲得之一切權利、所有權 名義及特權,其中關于膠州領土、鐵路、礦產及海底電纜為尤要,放棄以與日本。"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答案】D【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A:①②③④,排序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B:④②③①,排序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C:②①④③,排序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D:根據所學可知,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會晤,發表《開羅宣言》,規定日本所竊據的中國領土,例如中國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必須歸還中國。《開羅宣言》為二戰后中國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領土和處置日本法西斯提供了依據,①是《開羅宣言》。1917年彼得格勒起義者沖進冬宮,逮捕了臨時政府主要領導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②是1917年十月革命。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 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③是中美關系正常化。1919年巴黎和會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全部轉給日本,④是巴黎和會,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考査二戰的進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考査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時空觀念。2.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在一戰后曾說:“我愿意在和平的最前線提出,一旦德國接受我們的條款,尤其是賠款條款,我們就應在平等的地位上對德國開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場,并將盡可能使德國人民重新恢復生機。”他這樣說的主要原因是( )A.博取德國好感來獲得更多賠償 B.反對法國全面肢解削弱德國C.幫助德國爭取重建復興的機會 D.防止德國與布爾什維克聯手【答案】B【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解析】A:陪款的數額已經確定,不存在博取德國好感來獲得更多賠償,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根據題干“我們就應在平等的地位上對德國開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場,并將盡可能使德國人民重新恢復生機。”和結合所學可知,勞合·喬治反對法國全面肢解削弱德國,B項符合題意;C:勞合·喬治主張不過分削弱德國是為了讓德國牽制法國,不是幫助德國爭取重建復興的機會,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防止德國與布爾什維克聯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巴黎和會的相關史實,難度適中,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學生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結合所學回答。3.某歷史公眾號準備推送專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下素材可以選用的是( )① 圖片《巴黎和會三巨頭》 ② 視頻《新中國的成立》 ③ 文件《九國公約》 ④ 文章《法國大革命》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③ D.② ④【答案】C【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協約國列強于1919年召開了巴黎和會,通過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條約》等條約,確立了凡爾賽體系,隨后在美國的主持下,有關國家又于1921-1922年間召開了華盛頓會議,通過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等條約,確立了華盛頓體系,從而共同構成了一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新中國的成立和法國大革命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無關,②④不符合題意。C項①③可以選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4.如圖是一幅刊于1921年的英國漫畫(重繪版),漫畫中英國人正在拆卸德國機器。這反映了( )A.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 B.《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掠奪C.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 D.華盛頓會議的決議【答案】B【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凡爾賽條約》中指出,要破壞德國的工業基礎,肢解德國,所以對德國進行大肆的掠奪,材料中的賠償就是從德國生產中直接獲取的,表現了對德國的大肆掠奪。A項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材料沒有涉及,不符合題意;B項《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掠奪理解正確,符合題意;C項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圖片沒有反映,不符合題意;D項華盛頓會議的決議與“1921年的英國漫畫”不符,華盛頓會議是1922年開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條約》的內容及影響。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圖片。5.“1922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該“公約”是( )A.《凡爾賽條約》 B.《九國公約》C.《開羅宣言》 D.《波茨坦公告》【答案】B【知識點】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根據題干材料“1922年”、“華盛頓九國會議”可知,該公約是《九國公約》,是華盛頓會議簽訂的,B項正確;《凡爾賽條約》是1919年巴黎和會簽訂的對德和約,排除A項;《開羅宣言》是1943年簽訂的,均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波茨坦公告》主要是敦促日本投降,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九國公約》的把握,同時注意把握華盛頓會議的內容、實質以及影響,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先后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分別調整和重建了戰勝國在歐洲、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這一戰后世界的新秩序通常被稱為( )A.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B.雅爾塔體系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D.兩極格局【答案】C【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析】答題關鍵信息“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結合所學可知,1919年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形成了調整帝國主義在歐洲、中東秩序的凡爾賽體系;1922年,華盛頓會議形成了帝國主義協調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形成華盛頓體系,所以一戰后世界的新秩序通常稱之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故選C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對峙集團,排除A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蘇為主導,形成了維持戰后秩序的雅爾塔體系,排除B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分割世界,形成了以美蘇冷戰對峙的兩極格局,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歷史知識。7.1918 年,美國駐北京公使芮恩施指 :“中國在威脅下被迫加強和擴充了日本在滿洲和蒙古的特權地位,并且預先同意它在山東建立類似滿洲的特權制度……現在當壓力終于解除的時候,美國同歐洲各國一樣必須面對這個已經造成的局面。”這表明美國( )A.對戰后東亞和平深表關切 B.傾向于聯合日本制衡歐洲C.意欲借中國問題遏制日本 D.對日本在華現狀表示不滿【答案】D【知識點】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依據題干信息“ 中國在威脅下被迫加強和擴充了日本在滿洲和蒙古的特權地位,并且預先同意它在山東建立類似滿洲的特權制度……現在當壓力終于解除的時候,美國同歐洲各國一樣必須面對這個已經造成的局面 ”,可以看出,美國對日本侵占中國的現狀表示不滿,故選項D符合題意;A. 對戰后東亞和平深表關切 ,1918年11月一戰才結束,不符合題意;B. 傾向于聯合日本制衡歐洲 ,題干中沒有提及制衡歐洲,不符合題意;C. 意欲借中國問題遏制日本 ,題干中沒有顯示意欲借中國問題遏制日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8.1921年在德國一家雜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畫,該漫畫將英、法、美、意、日 比作一只五頭怪獸,它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這一漫畫適合用來( )A.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B.揭示巴黎和會的實質C.說明召開華盛頓會議的目的 D.說明經濟危機的影響【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析】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為了處置戰敗德國,在英、法、美、意的操縱中召開了巴黎和會,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進行了苛刻的制裁。從《凡爾賽和約》的內容來看,巴黎和會的性質是一次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作出了規定,其中關于殖民地問題,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能體現會議的性質,漫畫將英、法、美、意、日比作一只五頭怪獸,它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適合用來揭示巴黎和會的實質,選項B正確;選項ACD與題意表述不符,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和認識。9.1899年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規定,在整個中國范圍,各國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1922年《九國公約》規定,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材料強調《九國公約》( )A.抵制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B.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目的C.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平等D.使中國擺脫被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答案】B【知識點】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形成日本獨占中國的局面,1922年,在美國主持下,華盛頓會議通過《九國公約》,實現美國追求的“門戶開放”,B項正確;《九國公約》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抵制”表述不恰當,排除A項;《九國公約》形式上是尊重中國領土、主權,使中國回到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沒有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的支配,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九國公約》,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有學者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通過國際聯盟所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是殘缺不全的,這個國際秩序無法完成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宗旨與任務。”該學者指的“國際秩序”是( )A.世界殖民體系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雅爾塔體系 D.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析】根據題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通過國際聯盟所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可知,該國際秩序是一戰后,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起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B項正確;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聯系在一起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排除A項;雅爾塔體系是雅爾塔會議上所確立的二戰后國際政治格局和秩序,排除C項;多極化趨勢出現的時間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于蘇聯的解體,東歐形勢的劇變,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壟斷國際政治的局面被打破,標志世界格局正向多極化發展,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戰后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1.20世紀早期日本出版的《如果日本同美國發生戰爭》一書,指出:“日本帝國也只有當它的根延伸到大陸上的時候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生長,它離開了大陸就必然會死亡。可是美國卻殘忍的企圖砍掉這些根,并企圖取代日本并在東亞大陸上推行自己的帝國主義。”此書出版的背景是( )A.巴黎和會后 B.1921-1922華盛頓會議后C.慕尼黑會議后 D.雅爾塔會議后【答案】B【知識點】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日本帝國也只有當它的根延伸到大陸上的時候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生長,它離開了大陸就必然會死亡。可是美國卻殘忍的企圖砍掉這些根,并企圖取代日本并在東亞大陸上推行自己的帝國主義”表明美國為了自身利益對日本的打壓,根據20世紀早期這個時間,可知這種情況出現在1921-1922華盛頓會議后。巴黎和會主要是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西方的關系。而它們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尤其是美日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在美國的倡議下,1921年-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國在華盛頓召開舉行會議。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表面上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實際上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又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宰割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B項正確;巴黎和會后不是《如果日本同美國發生戰爭》出版的背景,排除A項;慕尼黑會議后不是《如果日本同美國發生戰爭》出版的背景,排除C項;雅爾塔會議后不是《如果日本同美國發生戰爭》出版的背景,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華盛頓會議的主要內容與影響。12.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1922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一個公約”指的是( )A.《凡爾賽條約》 B.《九國公約》C.《國際聯盟盟約》 D.《開羅宣言》【答案】B【知識點】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1922年2月6日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九國公約”,條約規定“維護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中國之門戶開放”的“原則”。此條約是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粗暴侵犯,故B正確;《凡爾賽條約》是1919年巴黎和會簽訂的對德和約,故A錯誤;1919年,各國在巴黎和會上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它被列入同年通過的《凡爾賽條約》的第一部分,故C錯誤;《開羅宣言》是1943年簽訂的,故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九國公約》的認識。13.有人評論說,巴黎和會就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凡爾賽條約》中最能體現此會議這一性質的是( )A.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B.德國承認奧地利等國獨立C.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D.德國支付大量賠款給戰勝國【答案】C【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解析】1919年1月,在一戰中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做出安排,在巴黎召開了會議,這就是巴黎和會.巴黎和會上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中的“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最能體現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這一性質。選項C符合題意;選項AB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凡爾賽條約》的相關史實。14.華盛頓會議結束后,-位記者分別用了幾個四字詞語來形容下列國家代表的心情,其中不貼切的一項是( )A.美國代表情緒高昂 B.日本代表面色嚴峻C.中國代表欣喜不已 D.英國代表面無表情【答案】C【知識點】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2年華盛頓會議簽署的《九國公約》表面上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獨立及領土和行政的完整,實質上為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了便利,所以當時的中國不可能欣喜不已,C項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華盛頓會議的認識。15.1919年3月25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你可以把德國的殖民地剝奪,把它的軍隊減到僅夠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軍減到五等國家的地位,但結果還是平等的,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它將會對戰勝國進行報復。”這段材料表明( )①英國反對締結處置德國的和約②英國認為《凡爾賽條約》是不公平的③勞合·喬治預感到德國復仇主義者的威脅④《凡爾賽條約》將導致戰勝國和戰敗國的矛盾激化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D【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解析】根據材料“ 你可以把德國的殖民地剝奪,把它的軍隊減到僅夠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軍減到五等國家的地位,但結果還是平等的,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它將會對戰勝國進行報復 ”可知,喬治言論反映了他擔心過分削弱德國,會引起德國的復仇;導致戰勝國和戰敗國間矛盾, ③④ 符合題意,D項正確;英國并不反對對德國的處置以及并不認為該條約是不公平的, ①② 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凡爾賽條約》的認識。非選擇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減少對抗 倡導和平】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戰中,俄國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使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人民喊出“打倒沙皇”“土地、面包與和平”等口號材料二:勞合﹒喬治:“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是如何實現材料一人民的愿望的?材料二中的“和約”指的是什么?從材料二“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可以看出,簽署這份“和約”的這次會議的是實質是什么?材料二中“對戰勝國進行報復”,說明由這份“和約”為核心而建立的新秩序,是否能真正起到和平的效果?對此你有何看法?【答案】(1)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實現了人民“打倒沙皇”的愿望;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了人民“和平”的愿望;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實現了人民對“面包與土地”的愿望。(2)《凡爾賽和約》 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3) 不能。 引起列強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 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 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平”只是短暫的穩定,是一種表象; 列強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和平” 之下暗藏著更深的危機,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知識點】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解析】(1)本題考查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內容。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成立了蘇維埃政府,實現了人民“打倒沙皇”的愿望;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實現了人民“和平”的愿望;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實現了人民對“面包與土地”的愿望。(2)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和約》及巴黎和會的實質。材料二中的“和約”指的是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材料二“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是指和約規定,瓜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這說明了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3)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體系的相關內容。一戰后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形成了國際新秩序——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不能維持世界和平,因為引起列強矛盾的根源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巴黎和會是一次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凡爾賽體系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平”只是短暫的穩定,是一種表象;列強矛盾并未消除,反而加深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和平”之下暗藏著更深的危機,不可能永久維持下去。【點評】動蕩與變革·俄國向何處去·俄國十月革命; 動蕩與變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和約》; 動蕩與變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體系近代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期間,上演了一幕幕大國興衰的悲喜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讓別的國家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人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皮洛夫)材料二:第一百五十六條:德國將按照1898年3月6日與中國所訂條約及關于山東省及其它文件所獲得之一切權利、所有權及特權,其中關于膠州領土、鐵路、礦產及海底電線尤為重要,放棄以與日本。材料三:規定日本將膠州灣租借地歸還中國,撤退駐青島、膠濟鐵路沿線的日軍,膠濟鐵路由中國出錢贖回。“別的國家”主要指哪個國家? “陽光下的地盤”指的是什么? 爭奪“陽光下地盤”的結果導致了怎樣的國際關系格局?材料二的內容出自哪次國際會議簽訂的哪個條約?材料三“讓日本將膠州灣租借地歸還中國”是在什么國際會議上提出的?此次會議還簽訂了與中國有關的什么條約?這兩次會議對中國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答案】(1)英國;英國的殖民地;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形成(2)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3)華盛頓會議(4)《九國公約》(5)巴黎和會引發了中國國內的五四愛國運動;華盛頓會議使中國重新回到列強宰割的局面【知識點】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1)本小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世紀末,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帝國主義間的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局面越來越嚴重。德國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強國,英國則變成世界第三位。德國由于是后起之秀,其占有的海外殖民地最少,這與它的實力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于是它們極力要求擴大自己的勢力,它們把矛頭指向了擁有最多殖民地且實力比它弱的英國,要求過分英國的海外殖民地,英國當然不愿意,因此,雙方的矛盾逐漸激化,成為眾多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焦點。在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意奧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戰爭一觸即發。(2)本小題考查的是巴黎和會。1919年1月,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了巴黎和會,有英法美等27個國家參加了會議。這是一次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分贓會議,被英美法三巨頭操縱。經過巴黎和會的爭吵,同年6月,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做出了規定。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給日本繼承,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反對,中國代表拒絕在該合約上簽字。1919~1920年,協約國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確立了凡爾賽體系。(3)本小題考查的是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和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在《九國公約》中,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表面上是尊重中國,但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面,使中國恢復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后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4)本小題考查的是華盛頓會議。1921-1922年美、英、日、法、意、荷、比、葡、中九國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和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在《九國公約》中,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表面上是尊重中國,但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面,使中國恢復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條約,所形成的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特別是通過華盛頓會議,美國取得了外交上的極大勝利,這對戰后美國在全球勢力的迅速膨脹具有重大影響。(5)本小題考查的是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美等國操縱會議,無視中國作為戰勝國的地位,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強行把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轉給日本,結果引發了五四運動。而在華盛頓會議上,通過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使中國恢復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列寧評說:“《凡爾賽和約》不過是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材料二:華盛頓會議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澤東材料三:1938年9月,英法意德四國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內把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請回答: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什么?這次會議引發了中國的什么運動?在華盛頓會議會議簽訂的條約中,能體現毛澤東這句話的是哪個?誰又是最大受益國?一戰后列強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能否長久維持世界和平?為什么?你認為以上材料涉及的三次會議有什么共同之處?【答案】(1)分贓會議;五四運動(2)《九國公約》;美國(3)不能;沒有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4)都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分贓會議【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析】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對巴黎和會的準確認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19年1月到6月,一戰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形成了凡爾賽體系,確定了一戰后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是協約國一方的分贓會議。中國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了五四運動。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對華盛頓會議相關史實的準確認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22年2月6日美、英、比、法、意、日、荷、葡和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在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九國公約”, 使中國回復到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或侵略擴張比較好提供了方便。第(3)問,主要考查學生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準確認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最大問題是,它不但沒有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特別是激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第(4)問,主要考查學生分析與歸納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明確三次會議,即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以及慕尼黑會議,聯系已學知識可知三次會議都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換取暫時的和平,都是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分贓會議。【點評】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古代歷史上,日本在亞洲拜認了第一位老師,向老師學習。但后來日本拜認了歐美為老師,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日本就對他的第一位老師發動戰爭,逼老師簽訂不平等條約,收錢占地。20世紀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師發動戰爭。材料二: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4月24日表示,參拜靖國神社是“理所應當的事”。面對中國和韓國的抗議,安倍態度強硬。日本政府26日就此前公布的將明確把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及竹島(韓國稱獨島)稱為“日本領土”的教科書審定結果,確定了將要求中韓兩國冷靜對應此事的方針。 ——摘自共同網材料三:1月27日是一年一度的“大屠殺紀念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為此發表談話,宣稱德國對納粹罪行“永久擔責”。 ——摘自人民網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日本“拜認了歐美為老師”的那次改革指的是什么?這是改革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是什么?“20世紀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師發動戰爭。”是什么戰爭?面對這場侵略戰爭中國人民取勝的根本原因?歷史上,一戰后的美日在亞太地區矛盾激化,通過哪次會議帝國主義重新確立了對亞太地區的統治新秩序?針對中國簽訂的條約是什么?由材料二、材料三可以看出,戰后德日兩國對戰爭態度存在什么不同?給我們什么啟示?【答案】(1)明治維新 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2)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侵華戰爭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抗戰。(3)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4)德國敢于反省,勇于承擔戰爭的責任,值得肯定。日本仍為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和殖民統治歷史狡辯,應受到譴責;歪曲歷史,否定戰爭。啟示:堅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歷史態度,正確的認識和對待歷史;日本要想得到國際社會的信任,只有以史為鑒,誠懇、深刻地反省歷史,勇于承擔戰爭罪責;以史為鑒,避免戰爭。【知識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日本明治維新;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解析】第(1)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明治維新的識記。特別注意材料中“拜認了歐美為老師”的那次改革這句話,日本兩次改革都是向外國學習,其中向歐美學習的是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是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對日本侵華戰爭有關知識識記和認識。日本大化改新是向中國學習,所以中國是他的第一位老師。20世紀30年代,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又發動日本侵華戰爭。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抗戰。第(3)問,主要考查學生對華盛頓會議及《九國公約》的準確識記。一戰后的美日在亞太地區矛盾激化,26國召開華盛頓會議,并在會議上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華盛頓會議重新確立了帝國主義對亞太地區的統治新秩序。第(4)問,主要考查學生對“德國和日本對戰爭問題的態度”的認識。從材料三德國總理默克爾為此發表談話,宣稱德國對納粹罪行“永久擔責”,這句話可以看出:德國敢于反省,勇于承擔戰爭的責任,值得肯定。從材料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4月24日表示,參拜靖國神社是“理所應當的事”。面對中國和韓國的抗議,安倍態度強硬,可以看出:日本仍為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和殖民統治歷史狡辯,應受到譴責;歪曲歷史,否定戰爭。戰后德日兩國對戰爭態度存在不同,給我們的啟示是:堅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歷史態度,正確的認識和對待歷史;日本要想得到國際社會的信任,只有以史為鑒,誠懇、深刻地反省歷史,勇于承擔戰爭罪責;以史為鑒,避免戰爭。【點評】無產階級斗爭與資產階級統治的加強·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血肉筑長城;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鞏固培優學案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調整帝國主義在歐洲的關系(1)時間:1919年1—6月(2)地點: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3)目的(會議的主要內容):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4)操縱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 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主要是英法)(5)實質:帝國主義分贓會議。(6)結果:通過《凡爾賽條約》:(眼熟內容,注意與雅爾塔會議決定分區占領德國區分)①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②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有空軍、限制陸軍人數;④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⑤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總數;⑥德國海外殖民者由英、法、日等國瓜分(突出分贓性質)。(7)影響:協約國還同其他戰敗國簽訂一系列條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巴黎和會還決定建立國際聯盟。(美國提出但未加入,后被聯合國取代)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調整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關系(1)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2)時間:1921—1922年(3)地點:中國等9國代表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主導國是美國。(4)目的: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特別是美、日矛盾。(5)操縱國:美國(6)結果:通過《九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所標榜的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只是表面文章,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7)評價:《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擴大了美國的侵略權益,美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8)影響: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9)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比較相同點:目的:都是戰后調整列強關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結果:都暫時協調矛盾,又埋下隱患;都損害中國主權。性質:都是帝國主義大國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操縱國:都是大國操縱,體現強權政治;不同點:巴黎和會是戰勝國懲治戰敗國的會議,針對德國,明顯的分贓性質;華盛頓會議是戰勝國之間相互協調的會議,圍繞中國問題,具有爭霸性質;兩會確立秩序的地域不同。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下列史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 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②"(八日)彼得格勒戍軍已推翻克倫斯基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③"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 中國的一部分)不提出異議。"④"德國將按照與中國所訂條約,及關于山東省之其他文件所獲得之一切權利、所有權 名義及特權,其中關于膠州領土、鐵路、礦產及海底電纜為尤要,放棄以與日本。"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2.英國前首相勞合·喬治在一戰后曾說:“我愿意在和平的最前線提出,一旦德國接受我們的條款,尤其是賠款條款,我們就應在平等的地位上對德國開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場,并將盡可能使德國人民重新恢復生機。”他這樣說的主要原因是( )A.博取德國好感來獲得更多賠償 B.反對法國全面肢解削弱德國C.幫助德國爭取重建復興的機會 D.防止德國與布爾什維克聯手3.某歷史公眾號準備推送專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下素材可以選用的是( )① 圖片《巴黎和會三巨頭》 ② 視頻《新中國的成立》 ③ 文件《九國公約》 ④ 文章《法國大革命》A.① ② B.② ③ C.① ③ D.② ④4.如圖是一幅刊于1921年的英國漫畫(重繪版),漫畫中英國人正在拆卸德國機器。這反映了( )A.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 B.《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掠奪C.戰勝國之間矛盾重重 D.華盛頓會議的決議5.“1922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該“公約”是( )A.《凡爾賽條約》 B.《九國公約》C.《開羅宣言》 D.《波茨坦公告》6.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先后召開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分別調整和重建了戰勝國在歐洲、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這一戰后世界的新秩序通常被稱為( )A.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B.雅爾塔體系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D.兩極格局7.1918 年,美國駐北京公使芮恩施指 :“中國在威脅下被迫加強和擴充了日本在滿洲和蒙古的特權地位,并且預先同意它在山東建立類似滿洲的特權制度……現在當壓力終于解除的時候,美國同歐洲各國一樣必須面對這個已經造成的局面。”這表明美國( )A.對戰后東亞和平深表關切 B.傾向于聯合日本制衡歐洲C.意欲借中國問題遏制日本 D.對日本在華現狀表示不滿8.1921年在德國一家雜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畫,該漫畫將英、法、美、意、日 比作一只五頭怪獸,它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這一漫畫適合用來( )A.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 B.揭示巴黎和會的實質C.說明召開華盛頓會議的目的 D.說明經濟危機的影響9.1899年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規定,在整個中國范圍,各國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1922年《九國公約》規定,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材料強調《九國公約》( )A.抵制了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B.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目的C.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平等D.使中國擺脫被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10.有學者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通過國際聯盟所建立的戰后國際秩序是殘缺不全的,這個國際秩序無法完成維護戰后世界和平的宗旨與任務。”該學者指的“國際秩序”是( )A.世界殖民體系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雅爾塔體系 D.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11.20世紀早期日本出版的《如果日本同美國發生戰爭》一書,指出:“日本帝國也只有當它的根延伸到大陸上的時候才能夠繼續生存和生長,它離開了大陸就必然會死亡。可是美國卻殘忍的企圖砍掉這些根,并企圖取代日本并在東亞大陸上推行自己的帝國主義。”此書出版的背景是( )A.巴黎和會后 B.1921-1922華盛頓會議后C.慕尼黑會議后 D.雅爾塔會議后12.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說:“1922年美國召集的華盛頓九國會議簽訂了一個公約,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一個公約”指的是( )A.《凡爾賽條約》 B.《九國公約》C.《國際聯盟盟約》 D.《開羅宣言》13.有人評論說,巴黎和會就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凡爾賽條約》中最能體現此會議這一性質的是( )A.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B.德國承認奧地利等國獨立C.德國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D.德國支付大量賠款給戰勝國14.華盛頓會議結束后,-位記者分別用了幾個四字詞語來形容下列國家代表的心情,其中不貼切的一項是( )A.美國代表情緒高昂 B.日本代表面色嚴峻C.中國代表欣喜不已 D.英國代表面無表情15.1919年3月25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說:“你可以把德國的殖民地剝奪,把它的軍隊減到僅夠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軍減到五等國家的地位,但結果還是平等的,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它將會對戰勝國進行報復。”這段材料表明( )①英國反對締結處置德國的和約②英國認為《凡爾賽條約》是不公平的③勞合·喬治預感到德國復仇主義者的威脅④《凡爾賽條約》將導致戰勝國和戰敗國的矛盾激化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非選擇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減少對抗 倡導和平】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戰中,俄國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災難,使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人民喊出“打倒沙皇”“土地、面包與和平”等口號材料二:勞合﹒喬治:“如果德國認為1919年的和約不公平,那么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后,是如何實現材料一人民的愿望的?材料二中的“和約”指的是什么?從材料二“它將會找到對戰勝國進行報復的手段”可以看出,簽署這份“和約”的這次會議的是實質是什么?材料二中“對戰勝國進行報復”,說明由這份“和約”為核心而建立的新秩序,是否能真正起到和平的效果?對此你有何看法?近代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期間,上演了一幕幕大國興衰的悲喜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讓別的國家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人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皮洛夫)材料二:第一百五十六條:德國將按照1898年3月6日與中國所訂條約及關于山東省及其它文件所獲得之一切權利、所有權及特權,其中關于膠州領土、鐵路、礦產及海底電線尤為重要,放棄以與日本。材料三:規定日本將膠州灣租借地歸還中國,撤退駐青島、膠濟鐵路沿線的日軍,膠濟鐵路由中國出錢贖回。“別的國家”主要指哪個國家? “陽光下的地盤”指的是什么? 爭奪“陽光下地盤”的結果導致了怎樣的國際關系格局?材料二的內容出自哪次國際會議簽訂的哪個條約?材料三“讓日本將膠州灣租借地歸還中國”是在什么國際會議上提出的?此次會議還簽訂了與中國有關的什么條約?這兩次會議對中國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919年召開的巴黎和會上,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列寧評說:“《凡爾賽和約》不過是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材料二:華盛頓會議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毛澤東材料三:1938年9月,英法意德四國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內把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請回答:巴黎和會的實質是什么?這次會議引發了中國的什么運動?在華盛頓會議會議簽訂的條約中,能體現毛澤東這句話的是哪個?誰又是最大受益國?一戰后列強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能否長久維持世界和平?為什么?你認為以上材料涉及的三次會議有什么共同之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古代歷史上,日本在亞洲拜認了第一位老師,向老師學習。但后來日本拜認了歐美為老師,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日本就對他的第一位老師發動戰爭,逼老師簽訂不平等條約,收錢占地。20世紀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師發動戰爭。材料二: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4月24日表示,參拜靖國神社是“理所應當的事”。面對中國和韓國的抗議,安倍態度強硬。日本政府26日就此前公布的將明確把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及竹島(韓國稱獨島)稱為“日本領土”的教科書審定結果,確定了將要求中韓兩國冷靜對應此事的方針。 ——摘自共同網材料三:1月27日是一年一度的“大屠殺紀念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為此發表談話,宣稱德國對納粹罪行“永久擔責”。 ——摘自人民網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日本“拜認了歐美為老師”的那次改革指的是什么?這是改革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是什么?“20世紀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師發動戰爭。”是什么戰爭?面對這場侵略戰爭中國人民取勝的根本原因?歷史上,一戰后的美日在亞太地區矛盾激化,通過哪次會議帝國主義重新確立了對亞太地區的統治新秩序?針對中國簽訂的條約是什么?由材料二、材料三可以看出,戰后德日兩國對戰爭態度存在什么不同?給我們什么啟示?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冊 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鞏固培優學案(學生版).docx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冊 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鞏固培優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