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江省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模擬試卷(含解析)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共30題;共60分)1.(2分)讀如圖,關于該國漁業的發展情況,認識正確的是( )A.國土東西狹長,海岸曲折,多優良的港灣B.擁有北海道漁場,可以任意捕撈漁業資源C.大力發展人工養殖,著力建設“海洋牧場”D.人口多國土小,可以多填海造地沿海圍墾2.(2分)下圖為“巴黎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下列對巴黎的氣候特征描述最恰當的是( )A.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B.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夏不太熱,冬不太冷,全年降水較多D.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3.(2分)下圖是隋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的①、②、③代表的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建立隋朝 ②統一南北 ③開通運河B.①統一南北 ②建立隋朝 ③開通運河C.①開通運河 ②建立隋朝 ③統一南北D.①建立隋朝 ②開通運河 ③統一南北4.(2分)科舉制度是一種:( )A.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B.監督官吏的制度C.通過門戶高低劃分官吏級別的制度D.發展教育事業5.(2分)2018年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節目帶動全民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節目如問其詩飄逸灑脫,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情懷的唐代詩人是誰?你的回答將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蘇軾6.(2分)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下列表述不屬于唐詩興盛的原因的是( )A.社會經濟的發展B.科舉制的完善C.宗教活動的盛行D.民族融合的加強和中外交往的頻繁7.(2分)《西游記》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神話小說,“唐僧取經”是書中故事情節的重要線索。“唐僧取經”的“經”是指( )A.佛教學說 B.基督教教義C.伊斯蘭教教義 D.猶太教教義8.(2分)“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的特有文化氣派。以下能體現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學習佛學 ②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來唐朝學習 ④昭君出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9.(2分)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清新飄逸,而杜甫的詩沉郁悲愴、語言精練凝重。導致二人不同創作風格的主要原因是( )A.所處的社會現實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C.仕途經歷不同 D.個性喜好的不同10.(2分)“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評價的宋代詞人是 。( )A.王安石 B.蘇 軾C.李清照 D.辛棄疾11.(2分)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方法。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是( )A. B. C. D.12.(2分)西夏效仿中原王朝表現在( )①開設科舉 ②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 ③用漢文鑄造錢幣 ④推廣漢語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3.(2分)2020 年 4 月 ,蘇州相城區成為央行數字貨幣的重要試點地區。 我國的貨幣形態曾有金屬貨幣、 紙幣等。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北宋時期在成都地區出現的( )A.交子 B.會子 C.瓦子 D.銀票14.(2分)《今日邵陽·今昔變化》稱,唐宋時期,邵陽境內的造紙業、刻書業等手工業生產有一定規模,多種果樹開始人工栽培,糧食生產發展到“稻栗再熟”。促進該時期邵陽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占城稻推廣到全國B.中亞的胡蘿卜、大蒜等開始傳入C.經濟重心逐步南移D.娛樂場所“瓦肆”遍布農村15.(2分)培根認為:“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下列能夠佐證此觀點的有( )①印刷術對人類文明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②指南針為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③火藥的發明大大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④這三大發明幫助中國抵御了西方的侵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2分)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最早是在( )A.唐末 B.北宋 C.南宋 D.元朝17.(2分)宋朝兒童念的《神童詩》,一開頭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時民間還流行著這樣的俗話“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材料主要表明宋朝實行( )A.休養生息政策 B.對外開放政策C.重農抑商政策 D.重文輕武政策18.(2分)圖中的人物是我國杰出的發明家,他的重大發明是( )A.指南針 B.雕版印刷術 C.活字印刷術 D.火藥武器19.(2分)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靖康之變是北宋結束的標志B.岳家軍紀律嚴明,維護了南方的穩定C.1141年宋金議和有利于經濟的發展D.女真族在中原地區還完整地保留著自己民族的生活習俗20.(2分)某校九年級5班學生在中考復習時對中國古代三個大一統時期(秦漢、隋唐、元明清)進行研究,得出下列結論,其中不正確的是( )A.漢朝確立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 B.唐朝完善科舉制C.明朝廢除宰相制度 D.清朝設立宣政院21.(2分)某同學搜集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玄奘西游”、“鑒真東渡”等相關資料,據此推斷可能研究的課題是( )A.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B.中華文明的起源C.統一國家的建立 D.繁榮與開放的社會22.(2分)下列關于清朝疆域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東到太平洋 B.南包南沙群島C.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 D.北至北冰洋23.(2分)下列圖示是我國歷代政府管轄某邊疆地區的行政或軍事機構,這一地區是( )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伊犁將軍A.西藏 B.蒙古 C.新疆 D.臺灣24.(2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在支援湖北高校捐贈物的包裝箱上附了一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此詩句出自唐玄宗時期日本長屋親王《繡袈裟衣緣》。當時唐朝一位高僧有感于長屋親王的一片赤誠,毅然東渡日本,弘揚佛法,傳大唐文化。這位高僧是( )A.玄奘 B.鑒真 C.蔡倫 D.畢昇25.(2分)八年級某同學用畫年代尺的方式整理了新疆地區與中央政權的關系,①處應該填的事件是( )A.冊封達賴喇嘛 B.實行改土歸流C.設置伊犁將軍 D.進行雅克薩之戰26.(2分)某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課題時,得出以下部分結論。你認為不正確的是( )A.漢朝絲綢之路的開辟推動了中外貿易的發展B.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C.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D.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27.(2分)小明同學在學習完某歷史內容后,制作了一張學習卡片。他所學習的內容是( )A.清代邊疆管理的加強 B.八股取士制度C.清代君主權力的加強 D.閉關鎖國政策28.(2分)《農政全書》中,對歷代備荒的議論、政策作了綜述,水旱蟲災作了統計,救災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資充饑的植物414種。據此可知此書( )A.側重記載手工業的生產技術 B.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C.吸納了西方科技成果 D.關注民生,重視救災防災29.(2分)明朝時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的書籍是( )A.《齊民要術》 B.《農政全書》C.《本草綱目》 D.《天工開物》30.(2分)以下示意圖中①處應填的是( )A.開創科舉制度 B.實行重文輕武C.廢除丞相制度 D.杯酒釋兵權二、非選擇題(共40分)(共3題;共48分)31.(14分)閱讀圖,回答問題.(1)(3分)圖1為我國主要山脈分布圖,其中太行山脈位于四大區域中的 地區.(2)(3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展現了我國各地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甲所在地區以 (農作物)為原料制作的風味食品(糌粑)享譽全國,該農作物主要分布在 .(3)(3分)圖2所示氣候資料對應的地區位于圖1中的 地區.(4)(5分)圖3為我國某地傳統民居景觀圖片,多出現在圖1中的 地區,這種民居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具有 顯著特點.32.(2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材料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材料三: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以上皆出自《貞觀政要》(1)(5分)從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認識到什么實質性問題?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認識?(2)(5分)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很重視什么?(3)(5分)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對治國安民有何進一步的認識?(4)(7分)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什么治世局面?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治世局面?33.(12分)清朝那些事兒,有輝煌,有凄慘,讓我們回味。自從《正說清朝十二帝》在《百家講壇》播出后,小張同學對這個朝代產生了濃厚興趣。以下是他為自己的習作擬定的部分提綱,請你幫他補充完整。(1)(2分)清朝是哪一民族建立的?寫出此民族的一位杰出首領。(2)(2分)此政權在哪一年遷都北京,從而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3)(2分)哪一機構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皇權的進一步強化?(4)(2分)清朝時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其法律依據是什么文件?這一文件是在哪次戰爭后簽訂的?(5)(2分)清政府設置在西藏、新疆的官職和臺灣的機構分別是什么?(6)(2分)哪一政策的推行,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日本——耕海牧漁【解析】【分析】根據圖片,可判斷出該國是日本,可用排除法。日本國土南北狹長,所以A選項表述不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面臨漁業資源短缺的問題,日本采取“耕海牧漁”的措施,不能任意捕撈漁業資源,所以B選項不正確;雖然日本國土面積小,但是過度的填海造地會帶來生態環境惡化,所以D選項不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關于日本的區域地理,要了解有利于日本發展漁業的自然和人文條件,理解合理發展產業的重要性。2.【答案】C【知識點】法國巴黎【解析】【分析】巴黎屬于全年溫和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不會太熱,冬季不會太熱,降水均勻,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巴黎的氣候特征是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平均氣溫10℃,平均降雨量619毫米。3.【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581年,楊堅奪取北周的政權,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統一了全國,609年,隋煬帝命令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正式開通,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隋朝(581年—618年),前后共經歷37年。 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到618年隋朝滅亡,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 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隋朝建立者,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14年。 隋恭帝楊侑(605年-619年),隋煬帝之孫,李淵攻入長安后擁立他為帝。618年楊侑被廢。4.【答案】A【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點評】考查科舉制度5.【答案】A【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2016年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帶動全民分享詩詞之美為切入點,主要考查“詩仙”李白。6.【答案】C【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經濟發展、科舉制的推動和中外文化交流是唐詩繁榮的重要原因。唐詩的繁榮與宗教活動無關。ABD三項都是唐詩興盛的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宗教活動的盛行不是唐詩興盛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詩興盛的原因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相關知識即可作答。7.【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佛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僧取經”的人物原型是玄奘.貞觀初年(唐太宗時),他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險,前往天竺,在那爛陀寺游學,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貞觀后期,攜帶大量佛經回國,之后他專心翻譯佛經。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佛教的了解。8.【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昭君出塞發生在漢朝,與唐朝無關,據此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能體現唐朝“有容乃大”,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唐朝開放的交往。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9.【答案】A【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一生寫下了不少謳歌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人們稱他為“詩仙”。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深刻反映了那個動蕩的歷史時代,真摯地表現了他關心國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們稱之為“詩史”。杜甫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簡練,被后人尊為“詩圣”。導致二人不同的創作風格的主要原因是所處的社會現實不同。排除BCD,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以唐詩中李白、杜甫的詩的特點為依托,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李白、杜甫的不同的創作風格及出現的主要原因。10.【答案】B【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我國古代主要文人的概況的識記。題干中”學士“所指為蘇軾,因其官翰林學士,故名。”大江東去“指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大江東去是此作品中的一句詞句,因膾炙人口,故又稱《大江東去》等。故答案為B。【點評】了解我國古代主要文人特別是蘇軾的概況,學會提取關鍵詞獲取有效信息。11.【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ABD三項示意圖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示意圖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大體方位,根據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大體方位進行回答即可。12.【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西夏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有:西夏皇帝十分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書;仿效中原王朝開設科舉;用漢文鑄造錢幣;模范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C項①②③是西夏效仿中原王朝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夏仿效中原王朝采取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A【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交子,需要學生識記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為與銅錢并行的貨幣。交子從出現,有利于商業活動,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 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交子,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答關鍵在學生數量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C【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唐宋時期促進邵陽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依據所學知識,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我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唐朝中后期,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我國經濟重心是在南宋時完成南移。邵陽地處我國南方,經濟重心南移是唐宋時期邵陽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故答案選C。【點評】 掌握唐宋時期邵陽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15.【答案】A【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16.【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早在戰國時期,人們根據磁石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13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B項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指南針的相關知識。17.【答案】D【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當中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可知宋朝實行的是重文輕武的政策,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宋朝統治者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一方面,對在從事國家政治活動中的武將實行鎮壓與制衡;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文官士大夫的社會等級地位,讓那些沒有反抗之力的文人去鎮壓那些將領。18.【答案】C【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畢昇的相關知識,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種方法即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后來陸續傳播到世界各地。故答案為C。【點評】學生要分清唐朝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宋朝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本題難度適中。19.【答案】D【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生對于我國兩宋時期民族政權概況的了解。靖康之變金滅北宋,之后,金與南宋多年征戰,岳飛是著名抗金將領,維護南方穩定。1141年宋金議和,對峙局面形成。之后,金實施漢化改革,中原女真人與漢族沒有什么區別。所以,根據題干中“不正確”一詞可知答案為D。【點評】掌握我國兩宋時期民族政權概況。20.【答案】D【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科舉制的創立;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元朝設立宣政院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所以D錯誤。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元朝設立宣政院的識記。21.【答案】D【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唐朝繁榮的認識,根據所學知識,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反映了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展,民族關系和諧的史實,玄奘西游,鑒真東渡反映了唐朝的對外關系發達,因此這位同學研究的課題是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唐朝文化兼容并蓄,全面開放,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全面繁榮,唐朝經濟和文化處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對外交通比過去發達,統治者能實行較開放的對外政策,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為繁華、最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唐朝的開放傳播了唐朝文化,不僅影響到亞洲文明的發展,而且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也促進了本國經濟文化的繁榮。22.【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的疆域版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的疆域東到太平洋,南包南沙群島,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所以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簡單,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疆域版圖的了解。23.【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管理西域地區的事務。唐太宗設置了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置了北庭都護府,分別管理今新疆地區。清朝乾隆帝時期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立伊犁將軍,加強了對新疆地區的管轄。ABD三項和題干圖示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新疆和題干圖示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我國歷代加強對新疆地區管轄措施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掌握我國歷代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措施。24.【答案】B【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A.玄奘,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高僧鑒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到達日本后,他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文化,故選項B符合題意;C.蔡倫,不符合題意;D.畢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25.【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清朝時期,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后,在此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A項冊封達賴喇嘛是對西藏的管轄措施,不符合題意;B項實行改土歸流是在西南地區,不符合題意;C項設置伊犁將軍是①處應該填的事件,符合題意;D項進行雅克薩之戰是對俄國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清政府對新疆的管轄。識記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措施。26.【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隋的興亡;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B項錯誤。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到南方。故選B項。【點評】本題是逆向思維題,關鍵要看到“不”字。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可以簡單記為:魏晉以前——南輕北重;唐朝中后期——南北平衡;南宋時期——南重北輕;本題還可以改為:以下是我國經濟重心變化示意圖,與這三幅圖相對應的大致時期依次是( )A.魏晉時期、唐朝中后期、南宋 B.南宋、唐朝中后期、魏晉時期C.魏晉時期、南宋、唐朝中后期 D.南宋、魏晉時期、唐朝中后期27.【答案】D【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根據圖片中的內容“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只允許廣州一地對外通商”可知,這是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海外貿易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這一政策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中國在世界上開始落伍。AB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學生還要掌握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和危害。本題難度適中。28.【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根據“對歷代備荒的議論、政策作了綜述,水旱蟲災作了統計,救災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資充饑的植物414種”可知,《農政全書》關注民生,重視救災、防災。故D正確。《農政全書》是農業著作,并沒有側重記載手工業的生產技術,故A錯誤;材料突出的是救災防災理念,并沒有涉及到加強君主專制統治內容,故B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及吸納西方科技成果。故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 《農政全書 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明朝末年徐光啟編著的《農政全書》是一部實用性很強的農業百科全書,書中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29.【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農政全書》也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全書60卷,約70萬字,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制造、荒政等大類。《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題干選項中《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ACD三項都不符合題意;B項《農政全書》是明朝時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的書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農政全書》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農政全書》的相關史實。30.【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A.開創科舉制度,不符合題意;B.實行重文輕武,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示意圖顯示的是唐朝以來,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其中到了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把丞相權利分到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故選項C符合題意;D.杯酒釋兵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看出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再結合其中的明朝來分析思考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看看哪一個備選項是明朝實行的回答。31.【答案】(1)北方(2)青稞;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3)丁(4)乙;墻薄,窗大等【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1)太行山脈位于河北省與山西省之間,位于我國北方地區;(2)從圖中看出,甲是我國的青藏地區,該區域地高天寒,主要農作物是青稞,是制作糌粑的原料;青稞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對較低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3)從圖2所示氣候資料看出,該區域1月平均氣溫低,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氣候干旱,應位于深居內陸,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區(丁區域);(4)從圖3看出,該區域民居墻體窗大、墻薄,屋脊坡度大,多出現在我國降水豐富的南方地區(乙區域).故答案為:(1)北方;(2)青稞;雅魯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3)丁;(4)乙;墻薄,窗大等.【點評】中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區域.在中國地圖上,按照秦嶺﹣淮河線、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和青藏高原邊緣線這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并根據實際情況作一定的調整,把中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32.【答案】(1)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王朝更替的決定力量;因為唐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朝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迅速崩潰的現實,親眼看到了隋煬帝由于昏庸、腐敗被人民推翻的事實。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訓,注意處理與民眾的關系。(2)說明唐太宗很重視吸取歷史教訓,虛心納諫,聽取別人的意見。(3)進一步認識到了君主要以民為本,要讓百姓休養生息,不擾民,不加重人民的負擔。(4)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因為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所以,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增強,文教昌盛。【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1)從材料一中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反映了唐太宗看到民眾力量的強大,是民本思想的體現,因為唐太宗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強大。唐太宗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吸取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因此,他實行了開明的政策,注意處理與民眾的關系。(2)由材料“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注意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他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他還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進諫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諫臣。(3)由材料“夫治國猶如裁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可知,唐太宗進一步認識到了君主要以民為本,要讓百姓休養生息,不擾民不加重人民的負擔。(4)依據所學,唐太宗統治時期,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因唐太宗的年號貞觀,因此被譽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所以,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故答案為:(1)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王朝更替的決定力量;因為唐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朝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迅速崩潰的現實,親眼看到了隋煬帝由于昏庸、腐敗被人民推翻的事實。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訓,注意處理與民眾的關系。(2)說明唐太宗很重視吸取歷史教訓,虛心納諫,聽取別人的意見。(3)進一步認識到了君主要以民為本,要讓百姓休養生息,不擾民,不加重人民的負擔。(4)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因為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所以,在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增強,文教昌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貞觀之治等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貞觀之治等相關史實,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3.【答案】(1)滿族;努爾哈赤、皇太極等(2)1644年(3)軍機處(4)《尼布楚條約》;雅克薩之戰(5)駐藏大臣,伊犁將軍,臺灣府(6)閉關政策【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是由滿族的前身女真族建立起來的,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2)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44年,清朝入關,滅明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3)本題考查的是軍機處設置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大臣地位雖高,但是軍機處的任何決定都要皇帝通過,軍機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至此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標志著我國封建皇權的進一步強化。(4)本題考查的是中俄雅克薩之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和俄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西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于中國領土,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國。這一文件是在雅克薩之戰中國戰勝的情況下簽訂的。(5)本題考查的是明清時期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建立后,為加強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在臺灣設立臺灣府,通此加強中央對這些地方的管理。(6)本題考查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本著天朝上國的態度,同時避免在與外國交往中出現摩擦,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與外部世界交往,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的建立及鞏固統一政權措施、軍機處設立、閉關鎖國政策的了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