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遼宋金夏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知識清單 --2024-2025學年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遼宋金夏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知識清單 --2024-2025學年高一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1.北宋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2)統一: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目的:改變唐朝后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維護政權穩定。
(1)加強地方控制: “削實權”、“制錢谷”、“收精兵”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重文輕武)
(知州掌握一路或數路財賦,兼領考察地方官吏、維持治安、清點刑獄、舉賢薦能等職責。)
②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③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和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守內虛外,強干弱枝;地方軍隊戰斗力削弱。)
(2)分化事權
①在中央:相權勢大,分權為二府三司
a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b、樞密院與“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
(中書門下主行政,樞密院主兵,三司(鹽鐵、度支、戶部)主財,各不相知。體現了“分權”的特色。)
②在地方:四機構分權
a、 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 b、州一級增設通判(具有監察職能),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
(3)抑制武將權力——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防止了武將專權、藩鎮割據,但也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
①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宋朝歷代皇帝不僅仿書、刻書,而且帶頭讀書,提倡讀書,文武大臣讀書蔚然成風。創立了彌封和譽錄制度等。)
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影響
1)特點:(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2)分化事權、內外相制(分割中央地方權力) (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2)影響:積極影響: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
消極影響: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重要原因。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一)邊防壓力
1.宋遼(契丹族建立)關系
(1)遼的興起:916年,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遼太宗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
(2)宋遼戰爭:北宋統一后,宋太宗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
(3)宋遼和議:宋真宗時,1004年 “澶淵之盟”
①內容: 遼宋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仍以此論;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稱為“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②影響:北宋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基本安定。
2.宋夏(黨項族建立)關系
(1)宋夏戰爭:北宋在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的戰爭中屢戰屢敗。
(2)宋夏和議: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 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
【知識點撥】 ★除遼、北宋、西夏外,還有大理、黑汗、西州回鶻諸政權,以及處于分裂狀態的吐蕃。
認識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宋遼、宋夏之間有戰有和。戰是短暫的,是歷史的支流;和是長久的,是歷史的主流。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了民族間的交融,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
二)財政危機
(1)原因:根本原因是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冗官沉兵冗費”問題。
(2)影響:造成北宋“積貧”局面的出現,威脅北宋政權的安危。
三、王安石變法---“祖宗之法”的變更
1.慶歷新政
1)背景: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過程:1043年,宋仁宗時期,任參知政事,以副宰相的身份主持變法。中心:以整頓官僚隊伍為宗旨。 3) 結局:觸犯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觸。慶歷五年(1045年)正月,反對派攻擊革新派為“朋黨”,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敗告終。
2.王安石變法
(1)時間: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2)目的:擺脫積貧積弱,實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
(3)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實質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4)內容
①富國方面: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②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領域 措施 內容 作用
富國(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錢財來源于錢的大地主、大官僚) 青苗法 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募役法 納錢代役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
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保證灌溉,防洪賑災
均輸法 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節省費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對守舊勢力打擊最大)
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強兵 實行“省兵”措施,精簡軍隊,縮減編制 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保甲法最能體現變法本質屬性)
推行強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 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注重實用人才的培養)
批判“恩蔭”制度,選拔人才貫徹擇優錄取的原則
★實質:封建社會內部一場挽救統治危機的改革
(5)影響
①積極影響:達到了富國的目的,財政收入增加;軍事力量有所增強一定程度改善積貧積弱局面;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②消極影響:強兵效果并不明顯;執行不善,用人不當,加重人民負擔;導致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北宋逐漸走向衰亡;沒有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
【課堂探究】王安石變法緣何失敗?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1)失敗原因:
①觸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 ②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立場動搖,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且變法過程中操之過急,用人不當,危害百姓利益。 ③變法本身只是局部調整,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農民的支持。(根本原因)
(2)啟示: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會弊端,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興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阻撓,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要體現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徽、欽二帝被擄北去,史稱“靖康之變”(靖康,欽宗年號)。“靖康之變”后, 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稱帝,改年號為建炎,是為宋高宗。后定都臨安(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2.南宋抗金
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
3.紹興和議
①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 ②內容: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稱為“歲貢”。 ③主觀上是簽訂屈辱性條約,給南宋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客觀上,使宋金之間保持了一定時期的和平,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 ④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相較于北宋疆域進一步縮小,偏安東南,與金、西夏政權并立
宋金對峙:紹興和議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簽訂了一些條約,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一.遼與西夏
1.遼的統治(契丹族)
1)起源 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9世紀后期,契丹已經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產業,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
2)建國與遼宋對峙: 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共傳九帝,享國219年,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遼與北宋長期對峙,維持了長期和平,通使頻繁,貿易活躍。
(少數民族政權與北宋的關系特點:戰是短暫的,是歷史的支流;和是長久的,是民族關系的主流。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3)政治制度
①概況:a南北面官制: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b四時捺缽制: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
②特點:因俗而治、蕃漢分治。既學習漢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實質上是一種階級統治。
③影響:緩和民族矛盾,穩定了契丹的統治;加速了契丹封建化進程,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快了民族交融;為后世提供了借鑒。(一國兩制等)
2、西夏的統治(黨項族)
(1)興起: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封夏國公。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
(2)建國:1038年,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3)西夏統治:一制二稱——雙軌官制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創制西夏文字。北宋滅亡后,西夏向金朝稱臣,仍然保持事實上的獨立。
二.金朝入主中原
1.興起: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
2.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1115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也稱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3.對峙:1125年,金滅遼;1127年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
4.遷都:1153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是北京建都史的開始。(后來元朝在金中都東北興建大都。明朝前期遷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間,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區域由此形成。)
★遷都燕京原因:①燕京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②便于南下。
5.制度建設:猛安謀克制度
①性質: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由氏族部落組織到軍事組織再到地方行政組織。)
②內容與職能:凡女真民戶,每三百戶編為一謀克,十謀克編為一猛安。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兵民合一)。
③特點: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
④效果:不僅節約了財政開支,而且保證了較強的戰斗力。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加速了女真的封建化。
6.從鼎盛到衰落
(1)鼎盛: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譽為 “小堯舜”。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后被蒙古汗國所滅。
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1.民族崛起
(1)建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號。
(2)擴張: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歐亞)
2.元朝的建立
(1)1260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 (2)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3)蒙古在其他統治地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
3.元朝統一
(1)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
(2)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從容就義。
★元朝統一的意義; 1)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
2)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
3)促進了國內各民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4)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50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
4.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交通:驛傳制度
①修筑驛道,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也用來運輸官府物資。
②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
(2)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①含義:行省制是一種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主輔結合的新模式。行省制并不是對郡縣制的否定,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反映了古代行政區化的進一步發展。
②性質: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又是中央派出機構(雙重性)
③內容:A在當時,大都及其周圍地區(山東、山西和河北)由中書省直接管轄(腹里);B其他地區,除了吐蕃、畏兀兒地區之外,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行省,由中書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執政。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置路、府州、縣;C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
④特點: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行省受制于中央,權力大而不專,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
打破“山川形便”,采取 “犬牙交錯”政區劃分方式。使地方失去了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加強了中央集權)
⑤意義: 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3)中央:一省兩院制
宰相機構是中書省;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佛教、吐蕃);御史臺(監察)
(4)邊疆治理
①對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②對吐蕃: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西藏自此正式成為中國的一個地放行政區。
③對臺灣:在澎湖設置巡檢司,隸屬于江浙行省,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
四.元朝的民族關系
1、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
1)蒙古族的形成: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形成了蒙古民族。
2)回族的形成:元朝時,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2、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1)目的:保障蒙古統治者的利益。 (2)性質:元朝實施的民族差別對待政策。
(3)內容: ①蒙古人為一等人,指的是蒙古民族的人;②色目人為二等人,指的是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 ③漢人為三等人,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④南人為四等人,指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
(4)影響: 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同時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民族間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交往與聯系,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動中華民族的形成;但是民族矛盾更加尖銳,加速的元朝的滅亡。
3、元朝的滅亡
1)原因:民族矛盾逐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日益嚴重;自然因素、統治階級腐敗等。
2)概況: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爆發。原屬紅巾軍的朱元璋獨樹旗幟,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1368年8月,明軍攻陷元大都,元朝滅亡。
3)結果:元朝滅亡后,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融合。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一.經濟的發展
1.迅速發展的農業
(1)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還可以一年兩熟、一年三熟,提高了糧食產量。
(2)經濟結構: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生產專業化;南方種植茶樹和棉花)
(3)棉花種植:在內地始于宋,在元朝時得到大力推廣,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元朝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
(4)邊疆農業:在遼夏金元統治之下,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云南等地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
2.異彩紛呈的手工業
(中國古代手工業沒有像西方那樣進行技術革命,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社會缺乏革新動力)
1)制瓷業:
①宋朝出現五大名窯,風格各異的瓷器,色彩多變,質感渾厚(記憶五大名窯:軍官定汝哥)。②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③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繼絲綢之后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制瓷業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外貿易的需求,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2)礦冶業:
①北宋煤的開采量很大,首都東京居民大量使用煤作燃料,礦冶業在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②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
(漢代人們就已開始用煤作燃料,但未大規模開采。)
3)印刷業:(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印刷業在宋元發展迅速,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促進了學校和書院的興盛,推動了文化的普及。
3.繁榮的商貿和城市
1)國內貿易: 商品經濟在宋朝發展到一個高峰,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2)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 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
3)商業媒介-紙幣的產生與發展:
北宋開始出現紙幣——交子(四川);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推動了商業的發展。(紙幣的出現、使用還與印刷術的進步有重要關系,反映了商業的興盛、經濟的繁榮。交子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貨幣經濟發展的產物)
4)城市興盛:宋:東京、臨安;元:大都。人口繁多、交易頻繁、市場活躍、交通便利、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北宋城市相比于唐朝城市:打破了時空限制,出現早市夜市。)
(5)海外貿易發展:①宋元時期,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
②進出口商品:大型遠洋海船裝載絲織品、瓷器等,遠銷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等為主。③主要外貿港口:廣州、泉州、明州等。(宋朝設市舶司專門管理對外貿易)
4.經濟重心南移
1)表現:①唐中安史之亂以來,開始南移,南方經濟實力漸超北方。 ②北宋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寡格局定型。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南宋完成。 ③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對隋唐時期的大運河進行取直(漕運)。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
2)原因:①自然條件: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②社會環境:北方動蕩不安,南方相對安定。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權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 ④人口因素:北民南遷,增加勞動力,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 ⑤經濟因素:區域經濟發展的多樣性、不平衡性與互補性日益突出。
3)、影響: ①交通貿易的發展:大運河(漕運)促進了南北交流,海運發展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繁榮。
②經濟格局的變化:促進了江南經濟發展,南方成為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 ③人口分布變化: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客觀上推動了勞動力向工商業的轉移。 ④民族關系融合:促進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⑤文化教育變化: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文化影響力上升(南北分卷制度);媽祖文化。
二.社會的變化
1.門第觀念的變化:婚姻重財不重身份,科舉選士不重家世。
(1)原因 ①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給政治增添活力。
(2)表現:人們的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不再關心祖先名望。縱向的階層流動性增強。
2.人身關系松弛,社會成員身份日趨平等
1)賤民階層顯著減少。
2)宋以前,家內服役大都用世襲奴婢承擔,宋朝更多地來自雇傭。
3)宋朝無地農民通常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
(租佃成為除自耕之外最常見的土地經營方式,佃戶在戶籍中被列為“客戶”,獲得了較多的人身自由)
3.政府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1)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
(2)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更為松弛。
三.儒學的復興
1.背景: 1)儒學危機:三國到五代,儒學日益僵化,面臨佛道挑戰。 2)三教合一:唐宋出現“三教合一”潮流,儒學開始融合佛道思想。 3)政治需要:專制集權政治,需要強化倫理綱常、樹立基本價值觀。 4)文化環境:重文輕武的文化環境。
(佛教、道教的興盛一方面給儒學帶來危機,另一方面也給儒學的新生提供了借鑒和動力。)
理學興起: ①興起:從北宋中期起,一批學者掀起儒學復興運動 。 ②目的:力圖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希望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③代表:北宋五子,開創者--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 ;朱熹-集大成者。
④含義:抨擊佛道活動,但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源。
3.理學主張
理學,是一套包括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1)宇宙觀:“理”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2)社會觀: 理體現在社會上即“三綱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倫理和等級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人生觀:“存天理,滅人欲”。(人欲是指那些超出社會道德規范的過度欲望。“存天理,滅人欲”,它反映了一種對人高標準、嚴要求的修養理念,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另一面,它禁錮合理欲望、扼殺了人性。)
4)價值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口號推動了知識分子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形成)
5)方法論:“格物致知”獲得“理”。(“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認識天理,從而獲得知識。強調日積月累與循序漸進,帶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
4.理學的影響
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1)積極影響: ①豐富了儒家思想,使其更加哲學化、思辨化、世俗化。《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儒學的基本讀物,朱熹的《家禮》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 ②利于中華民族重氣節、重道德、重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
2)消極影響:
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工具。
四.文學藝術和科技
(農牧文化交融,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理學興起,推動了宋元文學藝術的發展,呈現平民化、世俗化趨勢)
1.文學:1)宋詞 ①產生:唐朝后期出現的一種新詩體——詞,到宋朝進入鼎盛時期。②特點:句子長短不等,用來配樂歌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 ③代表: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和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2)元曲(社會矛盾的尖銳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①特點:A散曲:比詞更靈活、更通俗的長短句配樂詩歌體裁,更加適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B雜劇:將成套的散曲連綴在一起歌唱,輔以音樂、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元雜劇標志著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
②代表作家:元曲大家:關漢卿《竇娥冤》;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趙氏孤兒》關漢卿、王實甫《西廂記》等。
話本:宋元時期,說書演出非常盛行。說書底本即話本,實際上就是早期的白話小說。(白話小說具有通俗性、故事性)
2、書法、繪畫
1)書法:宋元時期書法名家輩出。北宋四大書法家是: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都以行書名世,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元朝書法家首推趙孟頫(《漢汲黯傳》 《閑居賦》行書)
2)繪畫:① 繪畫成就高。山水畫最為突出, 花鳥畫 水平也很高,風俗畫流行。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②文人畫,是北宋以后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鼻祖是唐朝的王維。在創作上強調意境,追求抒情寫意,抒發個人情感。“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3.科技:(以應用型科技為主,強調實用性,服務生活)
1)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
①印刷術:雕版印刷已經相當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雕版印刷術更加成熟,但并沒有被完全取代。) ②火藥:被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朝時各政權并立紛爭,推動了火器的廣泛應用,由燃燒型火器逐步發展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擊火器。 ③指南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 ④地位:三大發明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其他成就:
①北宋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
②元朝的郭守敬 ①設計和監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②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其中測定的數據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③元朝農學家王禎編撰的《農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其中關于農業工具的記載尤為豐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乾安县| 鲁山县| 绥阳县| 嵊泗县| 江源县| 碌曲县| 靖安县| 子洲县| 杂多县| 娱乐| 黄浦区| 禹城市| 桃江县| 夏津县| 龙井市| 蚌埠市| 肇州县| 布尔津县| 荣昌县| 鄂托克旗| 岑巩县| 多伦县| 顺昌县| 大洼县| 枣阳市| 莫力| 永城市| 东丽区| 中超| 永州市| 澄迈县| 尉犁县| 乃东县| 冕宁县| 社会| 徐闻县| 锦州市| 若尔盖县| 南安市| 大竹县| 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