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冊知識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冊知識提綱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舊石器時代特征:
從事采集和魚獵 2.過著群居生活 3.學會用火 4.使用骨器
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
在長江黃河流域 2.分布廣泛
中國古代文化特征:
多元一體 2.兼收并蓄 3.綿延不斷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距今7000-5000年前 黃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繪陶器、粟
黃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長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養蠶、繅絲
距今約5000年前 黃河中下游 龍山文化 黑陶
遼河上游 紅山文化 玉器、祭壇、神廟
長江下游 良渚文化
早期國家起源標志:
金屬器具的使用 2.貧富分化產生 3.文字產生 4.城的出現 5.禮治的出現
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不同說法?
在當時禪讓制有很大的影響力 2.存在著權益的斗爭
商王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度?
商王無能力對王畿之外廣大地區進行控制 2.當時生產力不高,血緣關系尚未打破
分封制的目的:
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宗法制的目的:
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夏朝
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
政治上:王權與神權相結合,帶有強烈的神權色彩
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家國同構”的政治局面
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經濟上:青銅鑄造
土地國有制
思想上:呈現較濃厚的鬼神迷信色彩
西周時期已經產生了早期的“民本”思想
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諸侯紛爭的積極作用:
促進中國的統一 2.促進民族交融 3.促進各國社會制度改革
這一時期階段特征:
1.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 2.逐漸由分裂趨向統一 3.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政治上:周王室室衰微、宗法制瓦解
經濟上:鐵犁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小農經濟產生
階級上:士階層活躍、新興地主階級興起與強大、自耕農階級產生
思想上:法家思想為變法提供理論依據
商鞅變法:
目的:富國強兵
意義: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影響:使得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百家爭鳴出現因素:
經濟原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士人階層:舊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會主張和要求,試圖影響現實政治
教育因素:學在官府傳統被打破、私學興起、文化知識向民間普及
政治因素:各國統治者出現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
根本因素:社會大變革決定的
百家爭鳴的代表: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
政治思想:為政以德
孟子 人性善、仁政
荀子 人性惡、隆禮重法
道家 老子 “道”,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莊子 崇尚逍遙自在
法家 韓非子 以法工具管理國家
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陰陽家 鄒衍 《五行終始說》、相生相勝
百家爭鳴的意義: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不僅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而且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源頭活水,影響十分深遠
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秦統一的條件:
1.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2.商鞅變法富國強兵,奠定基礎
3.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勵志較為清明 4.采取遠交進攻的政策
中國歷史為什么會走向統一?
1.以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2.各地域經濟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3.應對頻發大規模自然災害的需要
4.抵御外族入侵
5.保護農耕文明的需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 -秦朝
秦朝最早確立皇帝制度:
1.皇權至上 2.皇帝獨尊 3.皇位世襲
三公九卿制:
丞相(行政) 御史大夫(監察) 太尉(軍事)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
1.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運行體制 2.充分體現家天下的特點 3.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郡縣制: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 2.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秦統一的意義:
中國成為了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歷代疆域基本版圖
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的管理體系,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促進了各民族的社會交流,有利于華夏民族進一步融合
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奠定了中國古代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沿用,影響后世深遠
秦滅亡的原因:
暴政激化矛盾,引發農民起義 2.指導思想僵化,兼并戰爭期間與和平治國期間應采取不同主導思想
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管理方式 中央集權
政治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嚴峻刑法
經濟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重農抑商
文化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軍事 銷毀兵器、征南越擊匈奴、修筑長城
交通 修馳道、直道、統一車軌、開靈渠
社會管理 頒行法律、編纂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整頓社會風俗
第四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劉邦吸取秦滅亡的教訓:
采取與民休息政策 2.尊奉黃老無為思想 3.輕徭薄賦 4.地方采取郡國并行制
漢武帝實行的政策:
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設立中朝、尚書令提升作用、確立察舉制選官
將全國劃分了13州部并設刺史
經濟上: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平抑物價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
劉秀加強皇權(光武中興):
增強尚書臺的作用 2.嚴格控制外戚干政 3.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4.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5.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6.釋放奴婢 7.重視儒學
兩漢的文化:
《史記》 紀傳體通史
《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
《神農本草經》 中國古代第一步藥物巨著
《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世界數學占有重要
造紙術 蔡倫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
第五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三國:
魏(曹丕)、蜀(劉備)、吳(孫權)
五胡(西晉時內遷的五大少數民族):
匈奴、羯、氐、羌、鮮卑
影響:有利于民族融合(積極)、民族矛盾激化(消極)
為什么西晉王朝統一如此短暫?
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 2.八王之亂耗竭國力 3.少數民族內遷使得民族矛盾激化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只看家世門第)
政治上:門地高地分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
經濟上:士族占大量土地、莊園經濟建立
文化上:崇尚清淡
社會生活:不與庶族通婚、坐不同席
南朝:
宋、齊、梁、陳
東晉時期的士族專權被稱為:
門閥政治:瑯琊王氏最為著名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開發的原因有哪些?
北民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2.經濟發展、環境穩定
3.南方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 4.南方統治者的重視
376年(前秦的)符堅攻打東晉,東晉以少勝多- -淝水之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舉措:
1.遷都洛陽 2.移風易俗: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通婚姻、定門第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促進了北魏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繁榮 2.促進了民族融合 3.為以后的隋唐統一奠定了基礎
第六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稱帝、史稱“開皇之治”,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
589年,正式完成統一
隋朝的建設:
廣設糧倉庫 2.興建洛陽城 3.開通大運河
隋朝的滅亡:
三征高麗 2.修建東都洛陽 3.修大運河
大運河的影響:
利:政治上: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上: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保障糧食供應
弊: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引發農民起義
唐朝三位皇帝政策:
唐太宗的政策(貞觀之治)
1.輕徭薄賦 2.勸課農桑 3.戒奢從簡 4.知人善任 5.虛懷納諫
武則天的政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1.勸課農桑 2.開創殿試、武舉選拔人才
唐玄宗的政策(開元盛世)
1.選賢任能 2.改革吏治 3.發展生產 4.大興文治 5.改革兵制
唐朝經濟的發展:
農業上:筒車、曲轅犁
經濟上:越州青瓷、邢州白瓷、唐三彩
商業上:新興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治的表現:
1.華夷觀念淡薄 2.尊重少數民族固有生活習俗及宗教信仰 3.和親政策 4.貢賜和互市
5.兼容并包 6.胡漢交融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治的意義:
擴大了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壯大發展
促進邊疆地區開發
促進了民族交融
唐蕃會盟碑有什么意義價值
是研究藏文化與藏族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 2.是漢族與藏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
安史之亂的影響:
中央集權被削弱 2.經濟受到破壞,人口銳減
3.邊防空虛 4.北民南遷明顯,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第七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九品中正制的影響:
初期:1.為朝廷選拔大量人才 2.評議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后期:1.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2.被門閥士族所把握“上品無寒門、下品士族”
科舉制的影響:
積極:1.有利于打破士族壟斷,擴大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2.讀書、考試、做官相聯系,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3.促進文化教育發展,有益于社會形成重學風氣
4.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消極:1.科舉制選拔標準單一,壓抑個性
2.考試以儒學為主,忽視實用性,不利于科技發展
3.片面應試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
三省六部制的影響:
1.相權三分、彼此牽制、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2.三省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一定程度上節制君權,減少決策失誤 4.是中國政治制度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影響深遠
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書省(草擬詔令) 門下省(審核詔令) 尚書省(頒布詔令)
六部:工部、禮部、吏部、刑部、戶部、兵部
賦稅制度:
魏晉時期:租調制
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唐初:租庸調制
唐中后期:兩稅法
兩稅法的影響:
1.以財產為主要征收目標,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體現社會公平,同時減輕政府對人民人身控制
2.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3.擴大稅收對象,保證國家財政收入
4.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
第八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儒學道教佛教的發展:
儒學(孔子--戰國) 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道教(東漢) 本土宗教 主張“貴儒”“尊道”
佛教(東漢)
宗教學派不同時期的發展:
隋朝 三教合歸儒
唐朝 三教并行政策
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 反對: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 《神滅論》
唐中期:韓愈 復興儒學、《天命論》封建綱常
文學藝術:
曹操父子 建安文學
陶淵明 田園詩
南朝 駢文
南北朝 民歌
李白、杜甫 詩仙、詩圣
魏晉南北朝 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王羲之 書圣
唐朝 顏真卿、柳公權
顧愷之“以形寫神”--《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吳道子“畫圣”--《送子天王圖》
四大名窟: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
科技:
南朝祖沖之 精確圓周率3.1415926--3.1415927之間(數學)
北朝賈思勰 《齊民要術》(農業) 中國現存最早一部完整農書
西晉裴秀 《禹貢地域圖》(地理)
隋朝李春 趙州橋(建筑)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唐朝僧一行 測算地球子午線(地理)
唐朝孫思邈 《千金方》(醫學)
唐高宗 《唐本草》(醫學) 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法典
中外文化交流:
東晉法顯 收集大批梵文經典
唐朝玄奘 天竺取經 《大唐西域記》
唐朝鑒真 六次東渡 唐招提寺
日本空海
天竺鳩摩羅什 《金剛經》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九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加強地方的控制措施:
1.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長官做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
2.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交朝廷
3.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宋朝措施的影響:
1.這些措施強化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內亂,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2.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助長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3.重文輕武,守內虛外
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不可取:屈辱求和、財政受損、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可取:受損有限、社會安定、榷場貿易、民族交融、生產發展
王安石變法:
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
目的:富國強兵
富國方面: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影響:積極: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消極:強兵效果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
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負擔,也引起了激烈爭議
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失敗的原因:
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與破壞
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現象
改革設計面過廣,頭緒過多,推行操之過急
北宋和其他國家的往來:
北宋與遼 北宋兩次奪取燕云十六州失利 “檀淵之盟”兄弟相稱,“歲幣”
北宋與西夏 慶歷和議、西夏與北宋稱臣,保持帝號,“歲賜”
北宋與金 紹興和議、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歲貢”
第十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三足并立:
遼(契丹族)—耶律阿保機(上京) 南北面官制度 (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四時捺缽制度 (因俗而治、藩漢分治)
西夏(黨項族)—李元昊(興慶府) 基本模仿唐宋,一套制度兩套稱呼
金(女真族)—完顏阿骨打(會寧) 1153遷都燕京,稱金中都 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 基本沿襲唐宋制度 猛安謀克 特點:兵民合一 既是軍事組織,又是政治組織 作用:保持了女真的歷史傳統,又兼顧了新貴族的利益,提高了女真族的軍事實力,促進女真族社會發展
金世宗“大定之治”又稱小堯舜
蒙古汗國(蒙古族)—成吉思汗 元(蒙古族)—忽必烈
遼夏金制度上有哪些相同之處?影響是什么?
相同:同俗而治、藩漢分治,既學習漢族制度,又保持了本民族特色
影響:1.鞏固了統治
2.推動了少數民族漢化,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
3.有利于社會穩定,推動了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4.加快了民族交融
5.對后世的政治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元朝的統一:
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交通方面:1.修筑驛道,設立驛站 2.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
作用:1.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2.促進了交通運輸發展
3.推動了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
4.有利于商品經濟繁榮和對外貿易發展
行省制度的影響:
1.提高行政效率,實現權力集中
2.加強中央集權
3.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
4.加強民族融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5.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元朝對邊疆/中央地區的管理:
中央 中書省(行政)御史臺(監察)樞密院(軍事)
地 方 宣政院--西藏、吐蕃
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臺灣
北庭都元帥府--西域
元朝人的四等人制:
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第十一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農業之變:
耕作制度:一年兩熟,一年三熟 土地利用率提高,糧食產量增產,人口增多
經濟結構:出現固定種植經濟作物農戶 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
棉花種植:宋朝開始,元朝普遍 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棉布逐漸成為人們主要衣料
邊疆開發:遼宋夏金元統治下邊疆農業有顯著進步 邊疆地區進一步發展,中原農耕文明向周邊擴展
科技:
北宋畢昇 活字印刷術
元朝王禎 創木活字、發明轉輪排子盤
意義:印刷是在宋元時期發展迅速,有力推動文化普及,進一步帶動造紙業發展
宋代出現紙幣的原因:
直接原因:銅錢鐵錢攜帶不便,不利于大宗貿易進行
根本原因:宋代商品經濟繁榮
如何認識北宋后期科舉考試對北方考生單獨分配錄取名額的方法?
1.順應了文化中心南移趨勢,有利于兼顧地區平衡,改變了官隊伍中南強北弱的現象
2.對南方考生不公平,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視,易引起南北矛盾
宋代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
經濟:1.農業、手工業、商品經濟的發展
2.海上貿易利益巨大
3.經濟重心南移
政治:4.為增加政府收入,統治者的支持、鼓勵
科技:5.選官、航海技術進步、指南針用于航海
宋朝南移的過程:
魏晉南北朝 永嘉之亂、江南開發
唐中葉后 安史之亂、南方逐漸超過北方
宋 靖康之變
南宋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南移的影響:
經濟: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使之成為了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交通:促進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運輸的發展
人口:南方人口迅速膨脹,在全國總人口比重不斷增長
民族關系:民族交融加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統一性發展
文化教育:文化中心南移,促進了南方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科舉趨勢被迫采取南北分科
城市的興盛:
城市格局:打破時空限制
城市功能:經濟功能增強
城市管理:政府對商業控制放松
重要城市:東京、臨安、元大都
宋朝社會新變化:
門第觀念淡化,平民社會到來
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人身依附關系削弱
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第十二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
“存天理、滅人欲”的意義:
積極:反映一種對人高標準,嚴要求的修養理念
要求人棄過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體現道德的自律精神
消極:扼殺人性,易成為統治者束縛人民的精神工具
程朱理學(程顥、程頤、朱熹)影響:
積極:提高了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扼殺人的自然追求
重男輕女的思想
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
第十三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
歷史原因:前朝丞相權勢過重的教訓 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專權
內閣:
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沒有行政上的決策權
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稱為“票擬”
皇帝用紅筆批復奏章稱為“批紅”
影響:1.加強皇權 2.政務繁忙效率低、易決策失誤
明朝的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
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特點: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領先世界
影響:積極: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地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
消極:給明朝帶來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
海禁的影響:
正常的貿易被終止,走私貿易興盛;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南沿海的倭患
明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
藏族(烏斯藏) 行都指揮使司
黑龍江 奴兒干都司
1616年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稱汗、國號大金
1636年,皇太極將米女真族改名為滿洲、稱帝、改國號大清
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攻占北京
第十四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奏折制度:
特點:迅速,機密
作用:1.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2.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雍正設立軍機處:
直接原因:督辦西北軍務
根本原因:加強君主專制
性質:中樞秘書機構,無決策權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到達頂峰
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
新疆 伊犁將軍
西藏 金瓶掣簽
少數民族 理藩院
文字獄:
思想文化的控制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意義:
政治:維護國家統一,有利于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統一
經濟:推動了邊疆地區發展,有利于邊疆與內地經濟往來
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強文化認同感
閉關鎖國的原因:
政治:統治者害怕臺灣鄭氏集團和西方侵略者的勾結,危及領土的主權以及統治
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到了主導地位
客觀: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者的沿海侵擾
主觀:統治者的盲目自大
第十五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社會經濟的局限性:
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
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社會進步與轉型
思想領域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政局: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士階層進行反思
制度:君主專制高度強化,引發統治危機
經濟:商品經濟發達,追求物欲和個性解放
思想:程朱理學僵化,長期的思想文化專制壓抑人的思想自由
陸王新學(陸九淵、王守仁)特點:
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意志
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
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李贄: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
黃宗羲:稱帝王“天下之大害”、重農抑商“工商皆本”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文學藝術:
元末明初施耐庵 《水滸傳》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寫作體裁
元末明初羅貫中 《三國志通俗演義》
明朝中期吳承恩 《西游記》 神話小說
清朝中期吳敬梓 《儒林外史》 諷刺小說
清朝中期曹雪芹 《紅樓夢》 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高峰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東方醫藥巨典
徐光啟 《農政全書》 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
宋應星 《天工開物》 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
徐弘祖 《徐霞客游記》 地理和地質學名著
明成祖 《永樂大典》 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
清高宗 《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
西學東漸:
意大利:利瑪竇--傳播西方知識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十六課:兩次鴉片戰爭
虎門銷煙與鴉片戰爭的關系?
影響: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對華發動戰爭
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①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②內容: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
危害:1.開了割讓土地的先例,破壞中國領土和主權完整
2.開了勒索賠款的先例,加劇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階級矛盾尖銳
3.破壞了關稅主權,便利了資本主義列強傾銷商品
4.打開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門戶,便利了資本主義列強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破壞了中國貿易主權
影響:1.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小農經濟開始解體),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危害:1.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
2.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
俄國借機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并承認此前的《璦琿條約》(1858年),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
影響:
1.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
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2.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林則徐 《四洲志》
魏源 《海國圖志》
徐繼畬 《瀛寰志略》
影響: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
長技:西方先進軍事技術
目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抵御外來侵略,維護清朝統治
第十七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1851—1864):
為什么貧苦農民愿意加入太平天國起義?
1.鴉片戰爭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
2.自然災害嚴重,導致人民生活困難
天京變亂:
地位: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實質:領導集團爭權奪利的內訌
《天朝田畝制度》:
革命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體現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落后性: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目標,未超越封建主義范疇
空想性:絕對平均主義成為無法實現的空想
《資政新篇》:
進步性: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
局限性: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無法調動農民積極性;處于戰爭環境未能推行,具有空想性
敗因: 1.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缺乏科學革命綱領的指導
2.客觀原因:中外反對勢力聯合絞殺
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農民階級具有局限性,缺乏科學理論指導,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影響:1.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
2.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1861—1895):
指導思想:中體西用(中體:封建制度;西用:火器)
目的:在不改變傳統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封建統治
口號:“自強、求富”
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失敗原因:單純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不變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進步性:1.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的經濟侵略;
2.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開啟了中國早期的近代化。
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影響:1.民族危機空前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拉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
2.客觀上促進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3.刺激了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社會各階層掀起了救亡圖存的運動。
瓜分中國的狂潮:
政治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經濟上:資本輸出,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
第十八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戊戌維新運動:
失敗原因:1.變法理論的自身缺陷
2.守舊勢力強大,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
3.沒有嚴密的組織,急于求成的改革方式
4.寄托于沒有實權的皇帝
5.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
義和團運動:
為什么會爆發?
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2.西方勢力深入;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 3.反洋教的斗爭
口號:“扶清滅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根本原因: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
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
影響:1.加劇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
2.出現“國中之國”,嚴重破壞主權完整
3.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最多的不平等條約)
東南互保的影響:
1.削弱了全國抗擊侵略的力量,不利于國家統治;使南方免遭戰火
2.體現地方大臣政治事務上的獨立性,為清朝滅亡埋下伏筆
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十九課:辛亥革命
1894.11 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
1905 孫中山-日本東京-中國同盟會--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
民族、民權、民生
武昌起義:
1911.10.10 武昌起義第一槍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1912.1.1 孫中山(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南京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防止袁世凱專權(直接) 維護共和制度(根本)
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
意義: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意義:
積極: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民主共和政體
思想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經濟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社會生活:沖破封建主義的藩籬,社會生活近代化
局限:
1.未能發動廣大人民群眾
2.沒有明確反帝目標,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未改變
3.缺乏先進的革命政黨的領導(科學革命綱領、發動人民群眾、組織嚴密)
第二十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袁世凱復辟帝制:
1912.3 袁世凱--北京--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5.5 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二十一條”)
1915.12 袁世凱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
失敗的原因?
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復辟帝制違背歷史潮流
孫中山等革命力量的頑強斗爭
缺乏群眾基礎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派系 代表 依附國 勢力范圍
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蘇、贛、鄂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
奉系 張作霖 日本 東三省
府院之爭:
1917.5 繼任總統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
護法運動:
段祺瑞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拒絕恢復國會、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維護共和制度
1917.8 國會議員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
結果: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
參加一戰:
目的:為爭取國際地位,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影響:1.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
2.十幾萬名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
民國社會生活的新氣象——除舊布新:
1.改用陽歷
2.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3.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
新文化運動:
提倡民主和科學
但對舊道德(封建綱常倫理),提倡新道德(自由、平等、獨立)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提出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
影響:積極:
1.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
2.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提出
3.所涉及的的內容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
4.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文學革命,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5.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
局限性:
1.對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具有片面性
2.局限于知識分子,沒有普及工農群眾
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第二十一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五四運動(1919.5.4)--此后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口號:“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意義:1.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 2.偉大的社會革命運動
3.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 4.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
5.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近代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
1980(鴉片戰爭) 舊民主主義革命 1919(五四運動)
1919(五四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 1949(新中國成立)
中共一大:
1927.7 中共一大的召開-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國共合作與國民大革命:
國共合作開始的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國共合作的形式:黨內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新三民主義
國民革命的高潮:北伐
北伐戰爭:
目的:打倒列強,除軍閥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四·一二政變”“七·一五分共”--標志著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大革命宣告失敗:
失敗原因:客觀: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主觀: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放棄領導權
教訓: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
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第二十二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1927 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寧漢合流”---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
張學良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南昌起義:
1927.8.1 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領導的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標志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八七會議”:
1927.8.7 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秋收起義:
毛澤東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10 部隊到達井岡山
建立紅色政權---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
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作用: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鞏固了革命根據地
紅軍長征:
中共中央反了“左”傾的錯誤(根本原因) 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直接原因)
遵義會議:
意義:1.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2.在及其危亡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
第二十三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局部抗戰的開始(1931.9.18“九一八事變”)
一二·九運動(愛國學生):
性質: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影響:1.宣傳了中共的救國主張
2.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
西安事變:
影響:1.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
2.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
3.為國共第二次合作打下基礎
全面抗戰的開始(1937.7.7“七七之變”)
促成中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原因:
1.隨著日本侵華的加劇,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2.局部抗戰推動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
3.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爭取
4.中國國民黨政策發生轉變,由不抵抗政策到不得不抵抗日本侵略
日軍清華的暴行:
占領區:
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方針,扶植傀儡政權
經濟上:實行“以戰養戰”,經濟掠奪;實行“糧食統制”;強迫勞動
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敵后抗日根據地:
1.日軍實施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
2.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
第二十四課: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正面戰場&敵后戰場:
正面戰場:國民黨 淞滬會戰 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
徐州會戰 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第三次長沙會戰 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 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敵后戰場:共產黨 平型關大捷 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百團大戰 1.牽制日軍華北戰場近半數的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配合正面戰場的作戰 2.駁斥了國民黨對八路軍“游而不擊”的污蔑,提高了人民抗戰的信心和共產黨的聲望,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主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基
蔣介石為何發起淞滬會戰?
1.分散日本兵力 2.爭取國際支持
《論持久戰》:
意義:《論持久戰》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工業內遷的作用:
促進西南、西北地區工業的發展
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布局
保存抗戰力量,鼓舞全國人民抗戰的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和精神基礎。
高校內遷的作用:
1.促進大后方教育的發展,為抗戰培養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2.為戰后中國經濟文化建設做了人才儲備
中共的應對日本進攻的舉措:
1.積極開展抗日宣傳
2.領導組織工人怠工、罷工,破壞日軍“以戰養戰”的部署
3.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殖民統治秩序
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
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
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
中國遠征軍開赴入緬,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為什么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1.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2.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日本主要兵力,有力支援其他盟國,對侵略者的覆滅起了決定性作用
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標志:1942以中、美、英、蘇4國為首的26個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表現:1943中、美、英政府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
分日本的基本策略
中共七大:
目的: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
召開:1945年4至6月,在延安舉行,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
內容:1.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2.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
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全民族抗戰
2.國共合作抗日,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相互配合
3.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4.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持和配合
5.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戰爭,必將取得最終勝利
第二十五課:人民解放戰爭
國民黨政權的經濟統治危機:
1.工人階級、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受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
2.民族資產階級也受到排擠和打壓
3.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
4.國民黨在人民中的信譽一落千丈
國民黨政權的政治統治危機:
1946年11月至12月,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
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是國民黨專制統治和蔣介石獨裁的裝飾品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意義: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武漢,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三大戰役——戰略決戰: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意義: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為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春,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
內容:
1.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基本方針
2.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3.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4.“兩個務必”
渡江戰役:
意義: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與意義:
原因:
國民黨方面: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民眾的支持
共產黨方面:能夠始終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意義:
1.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2.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
第九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
第二十六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成立標志:開國大典的舉行
政協的職能是什么?1949—1954年政協發揮什么樣的獨特作用?
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作用:1949—1954年代行全國人大職權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2.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土地改革(1950--1952):
1950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到1952 全國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
影響:1.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獲得土地,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
2.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穩定物價:
背景: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的不法行為造成物價上漲,市場混亂
措施:1.與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2.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
結果:1.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
2.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
抗美援朝:
背景:1.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2.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侵略朝鮮
3.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嚴重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
意義:1.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2.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針政策:
“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同時,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
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4):
特點: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
結果:因美國的阻撓,會議并未解決朝鮮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作用:顯示了新中國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12月,中印談判時,周恩來首次提出
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同兩國確認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意義: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標志著中國外交的成熟
內容: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內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
參加亞非會議(萬隆會議)(1955.4):
特點: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結果: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
影響: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進展
過渡時期:(1949-1956)從新民主主義 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
工業化:“一五計劃”(1953—1956)
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意義: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9):
1.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2.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思想領域: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憲法的頒布具有怎樣的意義?
1.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2.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3.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
4.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我國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
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4)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54)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1998)
第二十七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中共八大(1956):
內容:
1.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主要任務: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
意義: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探索失誤;
大躍進:特點:以大煉鋼鐵為中心,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速度
表現: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盛行,并擴展到文化領域
錯誤實質:發展社會生產力違背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左”傾冒進錯誤)
口號:超英趕美、以鋼為綱、以糧為綱、放高產衛星,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人民公社化:特點:“一大二公”(公社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錯誤實質:生產關系發展超越生產力水平,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挫傷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
影響: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客觀經濟規律,再加上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以及當時的自然災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
政策調整:
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調整
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重要成果
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文化大革命:
原因:1.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2.毛澤東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
3.黨內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發展
4.受復雜嚴峻的國際外部環境影響,美、蘇對中國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壓力
影響:“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1.民主與法制遭到肆意踐踏 2.科教文化事業遭到嚴重摧殘 3.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損失
4.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
偉大的建設成就:
原因:1.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各種困難
2.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帶動作用
“鐵人”王進喜 “解放軍好戰士”雷鋒 “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地質之光”李四光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兩彈元勛”鄧稼先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
工業:
1.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2.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
國防和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
農業: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
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教育和醫療: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外交:建交國數量:由1965年的49個增加到1976年的111個
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第二十八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
指導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改革開放進程: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意義:生產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形勢和社會面貌
鄧小平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1992-鄧小平南方講話--為中共十四大做召開做思想準備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意義:企業活力增強,效益提高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迅速提升
我國對外開放進程: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
海南島--經濟特區
開放14個沿海城市
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多層次-多渠道
“引進來、走出去”
2001.12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一國兩制:
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7.1 香港回歸 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12.20 澳門回歸 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意義: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海峽兩岸:
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
1992.11-“九二共識”
1993.4-汪辜會談
2005.3-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反分裂國家法》
2015.11.7-習近平、馬英九新加坡會面--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
第二十九課: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
中國特赦誰會主義理論體系: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總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對外關系:
按照“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
對非洲“真、實、親、誠”原則,形成中非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
中國倡導“一帶一路”
復習:小專題
分封制&郡縣制:
分封制 郡縣制
官位世襲 中央任命
獨立性強 聽命中央
不利于中央集權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時期 夏商周 戰國至秦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襲世祿制 軍功爵制 察舉制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方式 世襲 任命 自下而上推薦 評定授官 分科考試
標準 血緣 軍功 品行 門第 才學
歷代中樞機構演變:
時期 政權組織 權力分配 趨勢
西漢 漢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軍政大權于一身 相權不斷削弱 皇權不斷加強
漢武帝后 內外朝制 中朝決策外朝執行
東漢 三公、尚書臺 三公榮譽、尚書臺決策執行
魏晉南北朝 三省的雛形 共同輔助決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各司其職
租庸調制&兩稅法:
唐朝時期 租庸調制 兩稅法
標準 人丁、土地 人丁、財產
項目 租庸調、雜役 戶稅、地稅
對象 受田農民 不分主客農商一律納稅
次數 一次征收 夏秋兩季
方式 征收實物 概以錢計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秦 西漢 隋唐 宋 元 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加強 發展 頂峰
三公九卿制 內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兩院制 廢宰相、設內閣、軍機處
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
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和影響:
戰爭 條約 影響
第一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 《北京條約》 進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化程度
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大大加劇了半殖民化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完全陷入半殖民化半封建深淵
第 頁,共 頁
第 32 頁,共 3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津县| 聂荣县| 甘孜| 广宁县| 卓尼县| 会同县| 长春市| 大连市| 阿拉善左旗| 绥化市| 大渡口区| 宝兴县| 陇南市| 玛纳斯县| 建水县| 宜宾县| 英山县| 长兴县| 连南| 滨州市| 大理市| 专栏| 犍为县| 武川县| 西华县| 梨树县| 抚远县| 福州市| 庐江县| 万州区| 平顺县| 金川县| 孟津县| 松桃| 昌邑市| 丰台区| 阿克苏市| 揭阳市| 娄烦县| 大余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