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47:概括情節和分析線索(基礎考法)學案(含答案)+ 課件(共75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47:概括情節和分析線索(基礎考法)學案(含答案)+ 課件(共75張ppt)

資源簡介

(共75張PPT)
學案47 概括情節和分析線索(基礎考法)
——緊扣變化,梳理文脈
復習目標
1.尋找并概括小說的線索。2.梳理小說的基本內容。
考向一 梳理概括情節
情節是小說所描寫的生活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有的小說前面還有序幕,后面還有尾聲,前者多為對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后者多為對故事或人物的后續交代。
[教考銜接] 閱讀部編版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祝福》,完成后面的題目。
1.《祝福》中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請概括其人生軌跡。
答案 祥林嫂一生的軌跡如下:外逃幫傭,初到魯鎮—被人劫回,被迫改嫁—喪夫失子,再到魯鎮—捐獻門檻,未能贖罪—逐出魯家,淪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解析 ①時間在變化,情節在發展,根據時間,抓住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梳理情節;②時間變化了,地點也在變化,抓住場面的變化來梳理情節;③概括時可以采用“某人+某事”的答題模式。
2.祥林嫂走近兩步之后對“我”提出的三個問題,反映了她怎樣的心理變化?
答案 ①產生懷疑。第一個問題說明祥林嫂對大家都深信不疑的“魂靈”產生了懷疑,因為絕境中的她希望通過否定“魂靈”來消除死后之憂。
②由懷疑到恐懼。第二個問題體現了她恐懼的心理,因為害怕死后被鋸開。
③又由恐懼到希望。第三個問題說明她又有點盼望死亡,因為死后可以與家人見面。
解析 關于心理變化的梳理,要比情節梳理更深一層,需要挖掘文本中的事件、現象、問題等背后隱含的人物心理狀況。
【掌握解題通法】
(一)通曉情節概括“4妙法”
類型 解題方略
明考型 結構連貫法: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按小說的敘述順序、情節發展中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結構脈絡進行梳理。(如《祝福》)
場面連貫法:小說中的場面是人物活動的重要場所,有些小說中一個場面就可以梳理為一個情節。(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酒店遇故交→市場買刀尋仇人→看管草料場→山神廟復仇)
線索連貫法:線索是串聯小說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時間或地點等。抓住線索,勾畫關聯線索的詞句,就可以圍繞線索概括出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的內容。(如《項鏈》的情節構成:借項鏈→丟項鏈→還項鏈→識項鏈)
暗考型 細節連貫法:圍繞人物活動,深入閱讀文本內容,抓住對情節推進或人物活動、心理具有表現力的細節,勾畫關鍵詞句,并進行提煉、概括。(如2018年全國Ⅲ卷中對“先行者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分析:心情復雜糾結→孤獨絕望→重燃希望)
(二)掌握情節概括答題“3步驟”
第1步:審題干,明方向。即根據題干中的關鍵詞判斷題目是直接考查型還是間接考查型,從而確定答題的方向。
第2步:依內容,理層次。即根據小說文本的具體內容,或采用結構連貫法,或采用場面連貫法,或采用線索連貫法,或采用細節連貫法,劃分段落,厘清層次結構。
第3步:巧概括,規范答。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提煉組合,規范概括。
◎答題模板
(1)明考型模板一:完整敘述,按照“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表述為:小說先寫了……,接著寫了……,又寫了……,最后寫了……。
(2)明考型模板二:從主人公的角度敘述,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表述為:主人公在……時候,……地點,做了……事情。
(3)暗考型模板:事由+情感(態度、心理)。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 米
孟憲歧
①傍晚,老林來了。老林是黨的地下交通站站長。柳溪歸老林直接領導。跟老林來的一個人挑來兩袋糧食。老林說:“清涼洞的傷員沒糧了,你把這100斤小米送過去。”柳溪點點頭。
②老林又說:“今晚就走,越快越好。”老林走后,柳溪把兩袋小米打開,他把雙手伸進小米里撫摸著,那種感覺真好!
③他家斷頓了,他已經吃了兩天野菜團了。
④10歲的兒子見到小米,高興地問:“爹爹,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飯了吧?”
⑤柳溪搖搖頭:“不可以的。這米不是咱家的,是給東家的。”
⑥兒子噘起了小嘴說:“一頓也不能吃嗎?”
⑦柳溪說:“東家的米,一粒也動不得。”
⑧老婆顫巍巍地問:“你看,咱就留一點點,給娃熬口粥喝。大人好對付,娃受不了啊,行不?”
⑨柳溪嘆口氣:“不行。這是救命糧,動不得啊!”
⑩老婆默默地給柳溪拿過兩個菜團。
柳溪裝起一個,把另一個遞給兒子:“我一個就夠了,這個給你。”
老婆又從兒子手中把菜團要過來說:“窮家富路,來回一天一宿,一個菜團咋夠?”
柳溪說:“我會在路上想法子的!”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兒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斷地挑起了兩袋米,隱進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涼洞約70里,過了喬家鎮全是山路,樹木參天,荊棘叢生。柳溪挑著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來到喬家鎮。
多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經沒有力氣了,他摸摸懷里的菜團,舍不得吃。
他知道,進了山里,才更累,這菜團可是他的救命糧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館前,進門跟掌柜說:“賞我一碗熱水吧!”
掌柜看看門口的兩袋米問:“啥呀?”
 柳溪答:“給東家還的米。”
 掌柜嘿嘿笑:“你這人真傻,拿著金碗要飯吃。這樣吧,你拿小米換我的面湯,咋樣?一斤換一碗。”
 柳溪搖頭:“東家的小米,萬萬動不得。”
 掌柜沉了臉:“你的小米動不得,我這熱湯也喝不得。”
 柳溪轉身挑起小米就走。
 掌柜喊:“還東家的小米多一斤少一斤該咋著?你死心眼啊?”
 柳溪邊走邊說:“我死心眼。反正這米不能動。”
 出了喬家鎮,就進山。
 柳溪實在是走不動了。
 路邊有小溪,他跑過去,雙手捧起水來,喝個痛快。
 喝了不少水,肚子餓的滋味小了些。
 他坐在路邊,發現了一株小黃花,一看,是苦麻子,這東西能吃,就是特別苦,管敗火的。
 柳溪樂了:嘿嘿,這里有野菜,就餓不著我。
 他吃了苦麻子,又看見了婆婆丁,還有羊媽媽,這些都是他小時候最喜歡吃的野菜,不一會兒,就吃得滿口青綠色。
 有東西填了肚子,柳溪的勁兒又來了。
 剛走幾步,柳溪見一男人一瘸一拐地走過來。
 男人問:“你挑的啥東西?”
 柳溪答:“小米。”
 男人問:“賣點給我吧?家里沒吃的了。”
 柳溪答:“東家的小米,我哪敢賣呀?”
 男人仍不死心:“你給我一半米,我給你兩塊大洋。”
 柳溪想:100斤小米也就值一塊大洋,現在50斤小米給兩塊大洋,這買賣合適呀。
 柳溪說:“這樣吧,今兒這米不能動,明兒我給你送來,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行不?”
 男人面露難色:“可是,我這會兒缺糧啊。”
 柳溪只好說:“這我可幫不了你。”
 男人一瘸一拐地走了。
 柳溪心里難受。
 他想,這小米如果不是送給八路軍傷員的,他說啥也要賣給這男人點兒,一家人挨餓,那滋味他嘗過啊。
 柳溪望一眼前面的大梁,拿出菜團,大口吃起來。
 他知道,翻過大梁,就到了清涼洞。
 吃完菜團,他頓覺又來了勁,挑起小米,跨步翻梁。
 站崗放哨的戰士發現了柳溪。
 10多個傷病員一同來到洞口迎接他。
 陳連長握著柳溪的手說:“柳哥,你辛苦了!我代表大家謝謝你!”
 說罷,陳連長給他敬了一個軍禮。
 陳連長吩咐趕緊熬小米粥,柳大哥一定餓急了。
 這時,一個男人一瘸一拐地走進來,柳溪一看,是路上遇見的那人。
 陳連長說:“這是新來的張排長,糧食沒運來,肯定是有困難,我們自己也得想法子,我就派他出山買糧。”
 張排長把經過一說,大家都哄堂大笑。
 柳溪喝了一頓香噴噴的小米粥。
(選自《民間故事選刊》,有刪改)
1.閱讀全文,請簡要梳理出小說的行文思路。
【解題思維】
第一步:審題干,明方向。本題考查梳理文章思路,依據小說的情節先后,梳理概括段落層意,歸納整合。
第二步:依內容,理層次。
第①~②段, 黨的地下交通站站長老林交給地下工作者柳溪給八路軍傷員送糧的任務;
第③~ 段,柳溪忍痛拒絕妻兒的討米請求,親自去送糧;
第 ~  段,柳溪拒絕掌柜的換米要求;
第  ~  段,柳溪拒絕一陌生男人重金買米的要求;
第  ~  段,柳溪最后將米安全地送到八路軍手里,原來買糧人是八路軍自己人。
第三步:巧概括,規范答。在對小說層次進行切分的基礎上,鎖定文中對應的關鍵信息,梳理出“柳溪”送糧的過程,然后提煉、概括。
答案 ①地下工作者柳溪接受黨組織交給的給八路軍傷員送米的任務;②柳溪拒絕妻兒的討米請求;③柳溪拒絕掌柜的換米要求;④柳溪拒絕一男人重金買米的要求;⑤柳溪最后將米安全地送到八路軍手里。
[拓展訓練] 
2.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D
解析 D項,“說明他確實死心眼”分析不當,應是體現了他作為一個革命者堅持原則的精神。
A.小說在開頭交代了柳溪的黨員身份和他送大米的用途,這為柳溪后面拒絕別人的行為提供了思想支撐。
B.柳溪“把雙手伸進小米里撫摸著,那種感覺真好”一句,既暗示了其家庭貧困,又體現了糧食的無比珍貴。
C.柳溪從妻子給他的兩個菜團中拿出一個給兒子,而自己寧可路上挖野菜吃,這說明他是關愛家人的好男人。
D.柳溪其實完全可用賣50斤小米的兩塊大洋為隊伍再多買一些糧食,但他沒有這么做,說明他確實死心眼。
3.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C
解析 C項,“對比”說法錯誤,兩者之間不是對比,兩人都是為了傷員所需的糧食,其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不是對比。
A.“全是山路,樹木參天,荊棘叢生”的環境描寫,既突出了送米路途的艱辛,也突出了柳溪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
B.“菜團”對于柳溪來說,極其重要。文中寫他先舍不得吃,后來又大口吃了,這看起來矛盾,實際不矛盾。
C.小說將張排長花大價錢買米與柳溪舍不得動一點米進行對比,從而突出主要人物柳溪的優秀品質。
D.小說的情節雖然簡單但很集中,敘述簡潔,不枝不蔓;對話雖簡潔,但寥寥數語就將人物形象的特點凸顯了出來。
考向二 分析整體構思
所謂情節構思,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寫小說,怎么布局小說的結構,它涉及以情節結構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這種多要素的整體鑒賞題,須從情節結構出發,綜合思考推進情節、表現人物、表達主旨及讀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處。
情節結構安排
(一)傳統小說模式(線性結構模式)
常見模式 解讀
單線結構 基本模式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完整模式前面還會有序幕,后面還會有尾聲。目前高考選文多為這樣的結構模式
雙線結構 由兩條線索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
常見模式 解讀
搖擺式(一 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說的“一波三折”。大多數小說的情節發展軌跡并不呈現為一條直線,不會很順利地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行進,而往往會在發展或高潮處橫生枝節,使情節發生波折,經歷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軌,這就出現了情節的搖擺。情節的搖擺往往賦予小說更為攝人心魄的魅力
對話式 以人物在特定場景中富有個性的對話構成作品的主體。言為心聲,這種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結構簡潔明快。采用對話的模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橫斷面,透視人物的精神世界,將他們各自所持生活態度的差異顯示出來;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較豐富的思想
(二)外國小說模式
常見模式 解讀
“延遲”式 作者竭力給故事、人物設置障礙,又不使讀者覺得希望完全破滅,在這種捉迷藏式的游戲中,一環扣一環,實現小說的結構張力。如《牲畜林》:朱阿·德伊·菲奇五次準備開槍打德國兵都沒有成功,作者一次又一次推遲小說的高潮和結局。這種情節設置,作為小說的一種結構特點,叫作“延遲”
“突轉”式 (歐·亨 利式) 在結尾處情節突然向相反方向轉變,揭示真相,而這個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節早已埋下伏筆,照應前面的情節,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從而增加小說情節的生動性
常見模式 解讀
“橫截 面”式 將時空濃縮到一個小小的點上,在精巧的結構中展開漫長的時間和立體的無限空間。如《半張紙》:小切口深掘進,著眼點不在于這個切口,而在于它投射出來的生活記憶。作品巧妙地以半張紙上的名字、電話號碼等為順序,一一展開對往事的回憶,將一個個并不連貫的生活片段連綴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圖景
意識流 它打破了時間這一恒常的維度,讓人物的意識在超時間的空間里按照心理時序任意往來。如《墻上的斑點》: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墻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和易于變化。伍爾芙的小說不注重表現事件、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現上,講究環境和景物描寫的印象效果
[教考銜接] 3.《百合花》的情節結構有著怎樣的特點?
答案 小說的情節結構單純而有很強的節奏感。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個性特征也逐漸展現。“我”起初對小通訊員生氣,接著發生了興趣,到后來從心底里愛上這傻乎乎的小同鄉,直到最后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著那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筆調起伏跌宕,結構單純而又縝密,耐人尋味。《百合花》可以說是在結構上最細致、嚴密,同時也是最富有節奏感的。
解析 本篇小說的情節結構單純而有很強的節奏感。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個性特征也逐漸展現。“我”起初對小通訊員生氣,接著發生了興趣,到后來從心底里愛上這傻乎乎的小同鄉,直到最后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著那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筆調起伏跌宕,結構單純而又縝密,耐人尋味。《百合花》可以說是在結構上最細致、嚴密,同時也是最富有節奏感的。可據上述分析作答。
【掌握解題通法】
解答情節整體構思“2關鍵”
1.準確判斷情節構思的技巧與特點
情節安排的中心;敘述角度(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線索特點(單線與復線、明線與暗線);敘述人稱(第一、二、三人稱);安排技巧(對比、懸念、抑揚、襯托、突轉等)。
2.全面、具體分析表達效果
(1)在準確判斷后,就要結合情節的具體內容作出解釋,如“突轉”,應指出它原先的情節是什么,“突轉”成什么情節。
(2)分析表達效果雖然要從人物、主題、環境等方面進行,但宜更多地考慮這種技巧自身帶來的審美效果,且這種效果最好用術語表達出來,如懸念迭起,激發興趣,增加神秘感,使情節簡潔、曲折等。
[邊練邊悟] 閱讀《送米》,完成后面的題目。(文本見“本學案·考向一·邊練邊悟”)
4.小說在謀篇布局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說明。
【解題思維】
第1步:審題干,明方向。“謀篇布局上有何特點”明確了答題對象,“簡要說明”指出了答題要求。
第2步:明思路,細分析。
答案 ①巧設“送米”線索,使敘事更集中,使人物形象更突出。②多使用對話推動情節的發展,展現主人公的內心世界。③使用襯托、對比手法,通過妻兒、掌柜、八路軍排長的襯托,使主人公的革命品質更加突出。
[拓展訓練] 
5.(分析情節作用)請分析開頭一段的作用。
答案 ①交代柳溪的黨員身份和他送小米的用途。②照應題目“送米”。③為柳溪后面拒絕別人的行為提供思想支撐。
6.(分析情節作用)小說中,柳溪家人、面館掌柜以及張排長都向柳溪要米,這樣安排情節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
解析 從情節上看,柳溪送米的過程中,安排了柳溪家人、面館掌柜以及張排長向柳溪要米的情節,正是這些情節組成了這篇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因此這些內容豐富了小說情節,并一次次考驗著柳溪,使得情節曲折有致。
從人物上看,從家人挨餓要米,到面館掌柜要拿面湯換米,到張排長要拿大洋買米,誘惑逐步升級,但是柳溪始終堅持原則,沒有為利益所動。在一次次矛盾沖突中塑造了柳溪一心為公、堅持原則的優秀品質。
從主題上看,這樣的情節設置能夠突顯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對小說主題的展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答案 ①豐富了文章內容。小說就是借一次次要米的情形,使故事情節得以展開。②突出了主人公不為自己、一心為公的形象特征。一次次的要米,使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以在一次次的矛盾沖突中完成,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優秀品質。③揭示了小說主旨,高度贊揚了主人公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
考向三 分析線索
[線索特點和分類]
1.單線型結構
這類作品的情節單純,線索明晰,自始至終都是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情節,這是最簡單也最常用的一種線型結構。常用于中、短篇小說中。
從人物上說,這種結構一般有一兩個主要人物;從情節安排上也只有一條線索。情節的發展過程是由開始、展開、結局直至尾聲,鏈條式展開,環環相扣。
2.雙線型結構
(1)主次線:主次偕行,相輔相成。一條線索占主導地位,起重要作用,這條線索稱為“主線”;另一條線索占次要地位,起輔助作用,稱為“次線”。
判斷線索孰主孰次的標準,不是作者所花筆墨的多少,而是每條線索關涉的情節、人物、場景對于主題表現作用的大小、輕重。如歐·亨利的名篇《最后的常春藤葉》,老貝爾曼描繪藤葉是文章的主線,蘇艾幫助瓊珊是文章的次線。
(2)明暗線:顯隱結合,搖曳多姿。明暗線是從落筆角度(寫法)而言的。明線是文中直接呈現出來的貫串始終的線索。在明線上,故事情節從正面展開,人物活動、場面從正面描寫。暗線則是間接呈現出來的貫串全文的線索,在暗線上,人物活動、情節、場面等都從側面處理。明線是顯性的,暗線是隱性的。如《藥》《馬蘭花》,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暗交織的雙線必須是由一個共同點來連接的。
小說明線所敘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線則能夠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揭示出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的焦點。使故事情節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說矛盾和主題更加突出。
3.多線型結構
多線型結構是三條以上線索互相交叉、盤根錯節構成的一種結構。其特點是作品中需獨自表現的相對并列的人物眾多,或是各自代表著一種勢力,但又不可或缺。如《水滸傳》中的108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隨故事情節的發展交織出現的,而省略了部分章節。這種結構一般比較適用于篇幅較長的小說。不過,雖然幾條線索看似無緣,但最終都會因圍繞主題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沖突的爆發,最終的結局往往都會聯系在一起。
[教考銜接] 4.《促織》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兩篇小說在線索設置上各有特色,請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填寫下面的空缺內容。
答案 (1)線索梳理:抓 卜 得 失 化 斗 獻 線索類型:物線/單線
(2)線索梳理:①買刀尋仇 ②雪夜復仇 ③火燒草料場 ④山神廟被殺 線索類型:事線/雙線
課文 線索梳理 線索類型
(1)《促織》
(2)《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掌握解題通法】
確定線索并分析作用 線索安排“4作用” 結構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動情節發展,使情節集中緊湊完整。(情節)
可通過線索巧妙安排結構,揭示主題。(主題)
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突出,更鮮明。(人物)
兩條線索并行,豐富拓展作品內容。(效果)
尋找線索“5關注” 分析文章的標題
各段反復出現的事物
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邊練邊悟] 閱讀《送米》,完成后面的題目。(文本見“本學案·考向一·邊練邊悟”)
7.小說的線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解題思維】
第1步:審題干,明方向。“線索”“作用”明確了答題對象。
第2步:明思路,細分析。
答案 (1)線索是“送米”。(2)作用:①全文圍繞“送米”展開情節,結構清晰,情節集中;②借“送米”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狀況,表現柳溪作為革命者的原則,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③“送米”過程中,展示了非常時期百姓的困難生活,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拓展訓練] 8.(考查段落作用)小說結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案 ①用“喝了一頓香噴噴的小米粥”突出了柳溪不辱使命后的愉悅心情,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②用語雖然十分簡潔,但照應題目“送米”,并交代了故事結局,使故事情節更為完整。③故事由“送米”開始,到“喝粥”結束,既平淡樸素,又耐人尋味。
解析 結尾是“柳溪喝了一頓香噴噴的小米粥”。從情節上來看,結尾的“喝粥”既照應了標題“送米”,又呼應了文中“送米”的過程,屬于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嚴謹;從人物上來看,“香噴噴”是人物喝粥的感受,體現出柳溪愉快的心情;一路忍受饑餓和勞累,把米送到清涼洞,人物的愉快不僅僅是吃飽,更是對勝利完成任務的自豪,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從效果上看,這個結尾簡單、質樸,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空間,自己去品味這未盡的余味,反而更有滋味。
測 評 練 案
(滿分:32分)
一、(2024·云南師大附中調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6分)
人 生(節選)
路 遙
劉巧珍刷牙了。這件事本來很平常,可一旦在她身上出現,立刻便在村里傳得風一股雨一股的。在村民們看來,刷牙是干部和讀書人的派勢,土包子老百姓誰還講究這?讀書人高加林刷牙,巧珍的妹妹巧玲刷牙,大家誰也不奇怪,唯獨不識字的女社員劉巧珍刷牙,大家感到又新奇又不習慣。
“哼,劉立本的二女子能翹得上天呀!好好個娃娃,怎突然學成了這個樣子?”
“一天門外也沒逛,斗大的字不識一升,倒學起文明來了!”
“衛生衛生,老母豬不講衛生,一肚子下十幾個胖豬娃哩!”
“哈呀,你們沒見,一早上圪蹴在鹼畔上,滿嘴血糊子直淌!看這洋不洋?”
……
村里少數思想古舊、不習慣現代文明的人,在山里,在路上,在家里,紛紛議論他們村新出現的這個“西洋景”。
劉巧珍根本不管這些議論,她非刷牙不可!因為這是親愛的加林哥要她這樣做的啊!癡情的姑娘為了讓心愛的男人喜歡,任何勇氣都能鼓起來。她根本不管世人的譏笑;她為了加林的愛情什么都可忍受。
這天早晨,她端著牙缸,又蹲在他們家的鹼畔上刷開了牙,沒刷幾下,生硬的牙刷很快就把牙床弄破了,情況正如村里人傳說的“滿嘴里冒著血糊子”。但她不管這些照樣使勁刷。巧玲告訴她,剛開始刷牙,把牙床刷破是正常的,刷幾次就好了。
這時候,碰巧幾個出山的女子路過她家門前,嬉皮笑臉地站下看她出“洋相”、另外一些村里的碎腦娃娃看見這幾個女子圍在這里,不知出了啥事,也跑過來湊熱鬧了;緊接著,幾個早起拾糞路過這里的老漢也過來看新奇。
這些人圍住這個刷牙的人,稀奇地議論著,聲音嗡嗡地響成一片。那幾個拾糞老頭竟然在她前面蹲下來,像觀察一頭生病的牛犢一樣,互相指著她的嘴巴各抒己見。后面來的一個老漢看見她滿嘴里冒著血沫子,還以為得了啥急癥,對其他老漢驚呼:“還不趕快請個醫生來?”逗得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了。
巧珍本來想和周圍的人辯解幾句,大大方方開個玩笑解脫自己,無奈嘴里說不成話。她也不管這些了,照樣不慌不忙刷她的牙。她本來想結束了,但又賭氣地想:我多刷一會讓他們看,叫他們看得習慣著!
她右手很不靈巧地拿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陣后,然后取出牙刷,喝了一口缸子里的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起來。周圍一圈人的眼光就從那牙缸子里看到她的嘴上,又從她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這時候,巧珍她爸趕著兩頭牛正從河溝里上他家的鹼畔。這個莊稼人兼生意人前幾天又買了兩頭牛,還沒轉手賣出去,剛才吆著牲口到溝里飲水去。
立本五十來歲,臉白里透紅,皺紋很少,看起來還年輕。他穿一身干凈的藍咔嘰衣服,不過是莊稼人的式樣;頭上戴著白市布瓜殼帽。看起來不太像個農民,至少像是城里機關灶上的炊事員。劉立本吆牛上了鹼畔,見一群人圍住巧珍看她刷牙,早已氣得鬼火冒心了!他發現巧珍這幾天衣服一天三換,頭梳個沒完沒了,竟然還能翹得刷起了牙。他前兩天早想發火了,但覺得女子大了,怕她吃消不了,硬忍著沒吭聲。
現在他看見巧珍在一群人面前丟人敗興,實在起火得不行了。他丟下兩頭牛不管,滿臉通紅,豁開人群,大聲喝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還不快滾回去!給老子跑到門外丟人來了!”
劉立本一聲喝罵,趕散了所有看熱鬧的人。娃娃女子們先跑了,幾個老漢慌忙提起拾糞筐,尷尬地出了他們本不該來的這個地方。
巧珍手里提著個刷牙缸子,眼里噙著兩顆淚珠說:“爸,你為啥罵人哩!我刷牙講衛生,有什么不對?”
“狗屁衛生!你個土包子老百姓,滿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話你這個敗家子!你羞先人哩!”
“不管怎樣,刷個牙算什么錯!”巧珍嘴硬地辯解說,“你看你的牙,五十來歲就掉了那么多,說不定就是因為沒……”
“放屁!牙好牙壞是天生的,和刷不刷有屁相干!你爺一輩子沒刷牙,活了八十歲還滿口齊牙,臨歿的前一年還咬得吃核桃哩!你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了!”
“那巧玲刷牙你為什么不管?”
“巧玲是巧玲,你是你!人家是學生,你是個老百姓!”
“老百姓就連衛生也不能講了?”巧珍一下委屈得哭開了。她大聲和父親嚷著說:“你為什么不供我上學?你就知道個錢!你再知道個啥?你把我的一輩子都毀了,叫我成了個睜眼瞎子!今兒個我刷個牙,你還要這樣欺負我……”她一下背過身,雙手蒙住臉哭得更厲害了。
劉立本一下子慌了。他很快覺得他剛才太過分——他已經好多年不這樣對待孩子了,他趕忙過來乖哄她說:“爸爸不對,你別哭了,以后要刷,就在咱家灶火圪坳里刷,不要跑到鹼畔上刷嘛!村里人笑話哩……”
“讓他們笑話!我什么也不怕!我就要到鹼畔上刷!”巧珍狠狠地對父親說。
劉立本嘆了一口氣,回頭向院子后面看了看,立刻驚叫一聲,撒開腿就跑——他的那兩頭牛已快把他辛苦養起來的幾畦包心菜啃光了!
巧珍擦去淚水,委屈地轉身回了家。她先洗了臉,然后對著鏡子認真地梳起了頭發。她把原來的兩根粗黑的短辮,改成像城里姑娘們正時興的那種發式:把頭發用花布手帕在腦后扎成蓬蓬松松的一團。穿什么衣服呢?她感到苦惱起來。
(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D
A.“洋不洋”“西洋景”“洋相”等詞,表明刷牙在當時的農村還是一件新奇事,表現出村里人對文明、先進生活的向往。
B.巧珍之所以“不慌不忙刷她的牙”,還想“多刷一會兒讓他們看”,是因為她大方開朗、不拘小節,沒看出村民的譏笑。
C.劉立本“看起來不太像個農民,至少像是城里機關灶上的炊事員”,表明他與其他村民不同,暗示他最終會支持女兒刷牙。
D.從“委屈得哭開了”到“雙手蒙住臉哭得更厲害了”,寫出巧珍因父親不供自己上學而成了“睜眼瞎子”的委屈與心酸。
解析 A項,“表現出村里人對文明、先進生活的向往”錯,這些詞語體現的是村民對“刷牙”的不解和新奇。B項,“沒看出村民的譏笑”錯,原文是“她本來想結束了,但又賭氣地想:我多刷一會讓他們看,叫他們看得習慣著!”,她不是沒有看出村民的譏笑,而是想要叫他們看習慣。C項,“表明他與其他村民不同,暗示他最終會支持女兒刷牙”錯,原文“不要臉的東西,還不快滾回去!給老子跑到門外丟人來了!”“狗屁衛生!你個土包子老百姓,滿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話你這個敗家子!你羞先人哩!”,可見他認為女兒刷牙丟人,叫人看笑話,并不支持女兒刷牙,他與其他村民沒有不同。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C
A.本文注重從小事中感受大時代,刷牙看似是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但人們異乎尋常的反應,卻讓尋常故事有了歷史感,凸顯出了時代特色。
B.本文以刷牙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從描寫村民圍觀巧珍刷牙,到敘述父親與巧珍爭吵,“刷牙”貫穿全文,推動情節發展,使情節更集中緊湊。
C.“像觀察一頭生病的牛犢一樣”一句,以生病的牛犢來比喻滿嘴血糊子的巧珍,貼合觀察者拾糞老頭的身份,突出了他們對巧珍的嘲弄與鄙夷。
D.本文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特點,如劉立本與巧珍的對話,既表現出劉立本粗鄙、好面子的一面,也表現了他對女兒慈愛溫和的一面。
解析 C項,“嘲弄與鄙夷”錯,這個比喻表現的是村民對巧珍刷牙的不解、對新事物的好奇,并不是對巧珍的嘲弄與鄙夷。
3.請結合巧珍刷牙的經過,簡要分析小說所揭示的村民面對新奇事物的具體心態。(4分)
解析 由“這時候,……幾個早起拾糞路過這里的老漢也過來看新奇”可知,巧珍刷牙引得人們圍觀,村民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覺得巧珍是“出洋相”;由“這些人圍住這個刷牙的人,……逗得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了”可知,人們議論紛紛,幾個拾糞的老頭還觀察巧珍的嘴巴,甚至看到她嘴巴冒著血沫子以為她得了絕癥,這都表現了村民對新事物的好奇和不解,想要一探究竟;由“狗屁衛生!……你羞先人哩!”“巧玲是巧玲,……你是個老百姓!”可知,巧珍父親劉立本覺得巧珍丟人現眼,認為老百姓不能跟學生比,思想保守,觀念落后。
答案 ①村民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覺得巧珍是“出洋相”;②村民對新事物的好奇和不解,想要一探究竟;③劉立本覺得巧珍丟人現眼,認為老百姓不能跟學生比,思想保守,觀念落后。
★4.小說以“劉巧珍刷牙了”開篇,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解析 從情節上看,“劉巧珍刷牙了”簡潔地交代了核心事件,使之成為了故事情節的線索,引發了后續一系列情節,如巧珍刷牙被圍觀“這時候,……幾個早起拾糞路過這里的老漢也過來看新奇”,父親責罵巧珍“不要臉的東西,還不快滾回去!給老子跑到門外丟人來了!”“巧玲是巧玲,……你是個老百姓!”,巧珍辯解“爸,……有什么不對?”“不管怎樣,刷個牙算什么錯!”巧珍嘴硬地辯解說,“你看你的牙,……說不定就是因為沒……”等,使文章情節集中緊湊。從人物形象上看,“劉巧珍刷牙了”這是一個爆炸性事件,因為這里的村民一輩子沒有刷過牙,正如劉立本所說“你爺一輩子沒刷牙,活了
八十歲還滿口齊牙,臨歿的前一年還咬得吃核桃哩!”,因此對于這“新生事物”,他們好奇,不解,由此更能夠突出巧珍的與眾不同,盡管巧珍刷牙是出于對愛情的守護,“為了讓心愛的男人喜歡,……她為了加林的愛情什么都可忍受”,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巧珍并不像其他村民那樣保守、落后,她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向世俗觀念挑戰,不認為她和妹妹身份不同就不能刷牙,向著新生活勇敢地邁出了一步。從主題上看,巧珍的做法讓村民感覺新奇、不解,“哼,……怎突然學成了這個樣子?”“一天門外也沒逛,……倒學起文明來了!”“衛生衛生,老母豬不講衛生,一肚子下十幾個胖豬娃哩!”“哈呀,你們沒見,……看過洋不洋?”恰恰反映出當時農民思想的保守和落后,而巧珍“刷牙了”,則象征進步的潮流不可阻擋。
答案 ①從情節上看,“劉巧珍刷牙了”簡潔地交代了核心事件,使之成為了故事情節的線索,引發了后續一系列情節,使文章情節集中緊湊。②從人物形象上看,塑造了巧珍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向世俗觀念挑戰、向著新生活勇敢地邁出了一步的新形象;③從主題上看,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農民思想的保守和落后,另一方也象征進步的潮流不可阻擋;④從效果上看,簡潔地交代特殊事件,引發讀者閱讀興趣。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16分)
文本一:
伯 樂
陳振林
他已經成為大將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名不知名的小將。
但當初小將的心就不小,他一心要收復國土,迎回被敵軍擄走的君王。他誓死殺敵,在一次與敵決戰時,深入敵軍內營,帶領八百勇士干掉了敵軍的八千大軍。但是就因為此次不聽將令,他被遣往他處。好在有朋友,小將拿著朋友的介紹信,來到了大將這里。
大將問:“你能帶多少人馬?”
“兵不在多,而在勇。”不過七個字,小將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將拍著小將的肩膀,知道小將是個將才。大將立即分給小將一千軍士,小將喜笑顏開,他看到了自己的未來。
小將和當初一樣,仍舊拼命殺敵,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牛頭山一戰,是最大的一次勝利,狠狠地挫敗了敵軍的士氣。捷報傳到大將耳中,大將很是高興。大將召來小將,和小將對飲了三大碗酒慶功。小將解開了自己的戰袍,在他的背部,清晰現出“盡忠報國”四個字。這四個字,是他十八歲那天,母親為他刺上的。看到這四個字,大將感動了,他輕輕為小將套上了戰袍。晚上,大將和小將促膝夜談。大將因為自己識才而自豪,小將因為遇到伯樂而感到幸運。天明的時候,兩人和衣臥在一張床鋪上。大將一次又一次地將戰功如實上報,在上報的捷報榜上,小將的名字顯眼地擺在最前邊。
小將在大將的鼓勵下,殺敵更加英勇。在小將的心里,收復失地一直是自己的夢想。他有了更大的計劃。他想要招募軍士,并向皇上報告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招募軍士是與朝廷規矩不符的,他也擔心皇上會疑心自己日后反叛,于是專門向皇上作出承諾,讓自己的家人留在朝廷,算作人質。皇上答應了小將的計劃,讓他招募軍士。一支鐵軍在小將的精心打理下,迅速形成。
有了自己的部隊,小將的戰斗力更強,接連打了好幾次大勝仗。他抗擊外敵,也平息內亂。在洞庭湖,他繳獲亂軍好幾艘大戰船。這些大戰船,都是前方將軍們沒有見過的稀罕物。戰船借助特殊的裝置,可以在大江大湖上行駛如飛。戰船上邊也可以自由跑馬,還有裝置能夠發射石頭做成的子彈。
小將想起了自己的伯樂,那位大將,還有那一直在前線征戰的韓將軍。他選了最好的兩艘戰船,分別送給他們一人一艘。戰船送到了,回營的兵士向小將報告:接到戰船的韓將軍很是開心,只是您的那位伯樂大將陰沉著臉。
小將猛然想起,這時的自己,已是兩鎮節度使。自己的那位伯樂大將,是三鎮節度使。
“他的地位也還是比我高啊。”已是兩鎮節度使的小將對自己說。
“但,您的名氣已經比他大了。”小將身邊親近的軍士小聲對他說。
小將是不管什么名氣與地位的,他的心里,只是想著殺敵,想著收復失地,迎回被擄走的君王。他帶領著他的軍隊,不停地馳騁在戰場上。
在前方不停殺敵的小將聽說,自己的伯樂大將正在家里宴請皇上。皇上進門,“初坐”時就上了七輪小吃,每輪十道品種;之后名之“再坐”,上了六輪果品,每輪十一個品種;接著是“歇坐”,算御筵才開始,單單為皇上就上了下酒菜十五盞,每一盞是兩道菜,共是三十道,光是吃螃蟹,就有洗手蟹、螃蟹釀橙、螃蟹清羹和蝤蛑簽等四種吃法。不過,不到一個時辰,大將就讓太監三番五次地將皇上請回了皇宮。
“您為什么不讓皇上在府上多待會兒?”太監不解。
“你想想啊,”大將慢悠悠地說,“上次皇上到秦太師府上,吃了午飯就回宮了。這次在我家的時間,當然不能超過在秦太師家的時間。”
宴席散了,正在前方戰場的小將也接到了班師回朝的圣旨。圣旨一道接一道,傳來了十二道。小將長嘆一聲,帶回了自己的軍隊。
他的伯樂大將,正和皇上、秦太師在一起,悠閑地端著酒杯。
小將抬眼望著北方,仰天長嘯。
這一年的農歷除夕夜,他被賜死于風波亭。
(有刪改)
文本二:
我國古代小說理論家似乎已經覺察出在塑造歷史人物形象中存在的史實與虛構的矛盾,并試圖對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如金豐在《新鐫精忠演義說本岳王全傳序》中提出歷史小說創作應依照虛實相結合的原則,既要不違背彰明的史實,又要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這樣才能服“考古之心”,又可“動一時之聽”,既說服人,又感動人。而金豐所謂“實”就是指那些在史書中記載的確鑿而詳細的內容,為了既不違背歷史的真實,又不至于把歷史小說寫成歷史,就要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和藝術創造,增添豐富的但又合乎情理、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情節和細節。比如《說岳全傳》,對岳飛性格類型的刻畫,基本保留了歷史的原貌,而對他的抗金活動的描寫,則虛構了不少次要人物和故事情節,這些正是金豐這一理論主張的體現。
(節選自徐鵬緒《魯迅小說理論探微》,有刪改)
5.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B
A.小將一心為國,不惜深入敵營,但縱使他立下赫赫戰功,也無法抵消他違抗將令的過失,也正是這次機緣使他和大將相遇。
B.大將初見小將,就立即派給他千名軍士,讓小將有可以再次立功的機會,這是因為小將前來投靠時,拿有朋友的介紹信。
C.小將念起大將和在外征戰的韓將軍,于是將繳獲到的戰船送給他們一人一艘,但伯樂大將因為此次送禮對他心生不滿。
D.“宴席散了,正在前方戰場的小將也接到了班師回朝的圣旨”,暗示了皇上連發十二道圣旨催促小將班師回朝與大將有關。
解析 B項,“這是因為小將前來投靠時,拿有朋友的介紹信”錯誤,大將派給小將千名軍士主要是因為兩人在交談時,大將發現小將是可造之材。
6.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C
A.文本一以“伯樂”為標題,極具諷刺意味,小將名不見經傳時大將是他的伯樂,小將聲名鵲起時大將卻不再是他的伯樂。
B.文末“小將抬眼望著北方,仰天長嘯”與前文“小將喜笑顏開,他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形成對比,突出了小將的悲劇命運。
C.文本一運用插敘手法來寫大將在家里宴請皇上的盛況,其中對上菜環節和菜品數量的詳細描寫表明大將深受皇帝重用。
D.“這次在我家的時間,當然不能超過在秦太師家的時間”耐人尋味,表明了大將的顧慮,也從側面刻畫出大將為官十分圓滑。
解析 C項,“其中對上菜環節和菜品數量的詳細描寫表明大將深受皇帝重用”錯誤,詳細描寫上菜環節和菜品數量是為了說明大將宴請皇上的細致和用心,表現的是大將的逢迎和朝廷的奢侈腐化。
★7.“生死謀報國,存亡系伯樂”,大將作為伯樂,對小將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文中相關情節簡要分析。(4分)
解析 第一步:化繁為簡,讀透題干。題干實際上問的是大將對小將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且要求“結合文中相關情節簡要分析”。那么,就要回到文本一,梳理大將與小將相處的相關情節,然后從中分析大將的態度變化。
第二步:梳理情節,抓住關鍵。梳理文本一中大將與小將相處的相關情節可以發現,其情緒變化可分為三個階段。初識時:由“大將拍著小將的肩膀”“大將立即分給小將一千軍士”可知,大將對小將的態度是賞識的。小將有戰功之后:由“大將很是高興”“和小將對飲了三大碗酒慶功”“大將因為自己識才而自豪”“天明的時候,兩人和衣臥在一張床鋪上……小將的
名字顯眼地擺在最前邊”可知,大將對小將的態度是欣賞鼓勵的。小將名氣大過大將后:由“只是您的那位伯樂大將陰沉著臉”“他的伯樂大將,正和皇上、秦太師在一起,悠閑地端著酒杯”可知,大將對小將名氣超過自己心生不快,并對小將暗加迫害。
第三步:合理歸納,分點作答。分析這三個階段,可分別將之歸納為“大將賞識小將”“大將欣賞鼓勵小將”“大將忌憚小將”,按照這三個階段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①初識時,大將賞識小將。通過交談,大將認定小將是個將才,能委以重任。②小將頻立戰功時,大將欣賞鼓勵小將。大將如實上報小將的戰功,把小將的名字寫在捷報榜的最前邊。③小將名氣變大后,大將忌憚小將。大將因小將名氣超過自己心生不快,和秦太師站在同一陣營迫害小將。
8.文本一是依照虛實結合原則創作的歷史小說,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依照虛實結合原則創作的。(6分)
解析 題干要求結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虛實結合”的特點。解答此題,首先就要理解文本二中虛實結合原則創作的特點:既要不違背彰明的史實,又要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和藝術創造,增添豐富的但又合乎情理、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情節和細節。然后,將文本一中的小說情節和以上理論結合進行分析,找出哪些情節是“不違背彰明的史實”的、哪些情節是“必要的藝術虛構和藝術創造”、哪些是“合乎情理、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情節和細節”。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①文本一以史實為素材,如小將勇猛善戰、背上有其母親刺上的“盡忠報國”四字、最終被十二道圣旨召回等,符合南宋名將岳飛的人物事跡,貼合史實;②文本一又有一定的藝術虛構,如大將和小將相處、小將送船、大將宴請皇上等,這些情節和細節的設計合乎情理,且小將的行事風格也符合岳飛的性格特征。
本節內容結束
THANKS學案47 概括情節和分析線索(基礎考法)——緊扣變化,梳理文脈
復習目標 
1.尋找并概括小說的線索。2.梳理小說的基本內容。
考向一 梳理概括情節
情節是小說所描寫的生活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有的小說前面還有序幕,后面還有尾聲,前者多為對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后者多為對故事或人物的后續交代。
[教考銜接] 閱讀部編版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祝福》,完成后面的題目。
1.《祝福》中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請概括其人生軌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祥林嫂走近兩步之后對“我”提出的三個問題,反映了她怎樣的心理變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題通法】
(一)通曉情節概括“4妙法”
類型 解題方略
明考型 結構連貫法: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按小說的敘述順序、情節發展中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結構脈絡進行梳理。(如《祝福》)
場面連貫法:小說中的場面是人物活動的重要場所,有些小說中一個場面就可以梳理為一個情節。(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酒店遇故交→市場買刀尋仇人→看管草料場→山神廟復仇)
線索連貫法:線索是串聯小說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時間或地點等。抓住線索,勾畫關聯線索的詞句,就可以圍繞線索概括出情節發展的各個階段的內容。(如《項鏈》的情節構成:借項鏈→丟項鏈→還項鏈→識項鏈)
暗考型 細節連貫法:圍繞人物活動,深入閱讀文本內容,抓住對情節推進或人物活動、心理具有表現力的細節,勾畫關鍵詞句,并進行提煉、概括。(如2018年全國Ⅲ卷中對“先行者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分析:心情復雜糾結→孤獨絕望→重燃希望)
(二)掌握情節概括答題“3步驟”
第1步:審題干,明方向。即根據題干中的關鍵詞判斷題目是直接考查型還是間接考查型,從而確定答題的方向。
第2步:依內容,理層次。即根據小說文本的具體內容,或采用結構連貫法,或采用場面連貫法,或采用線索連貫法,或采用細節連貫法,劃分段落,厘清層次結構。
第3步:巧概括,規范答。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提煉組合,規范概括。
◎答題模板
(1)明考型模板一:完整敘述,按照“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表述為:小說先寫了……,接著寫了……,又寫了……,最后寫了……。
(2)明考型模板二:從主人公的角度敘述,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表述為:主人公在……時候,……地點,做了……事情。
(3)暗考型模板:事由+情感(態度、心理)。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 米
孟憲歧
①傍晚,老林來了。老林是黨的地下交通站站長。柳溪歸老林直接領導。跟老林來的一個人挑來兩袋糧食。老林說:“清涼洞的傷員沒糧了,你把這100斤小米送過去。”柳溪點點頭。
②老林又說:“今晚就走,越快越好。”老林走后,柳溪把兩袋小米打開,他把雙手伸進小米里撫摸著,那種感覺真好!
③他家斷頓了,他已經吃了兩天野菜團了。
④10歲的兒子見到小米,高興地問:“爹爹,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飯了吧?”
⑤柳溪搖搖頭:“不可以的。這米不是咱家的,是給東家的。”
⑥兒子噘起了小嘴說:“一頓也不能吃嗎?”
⑦柳溪說:“東家的米,一粒也動不得。”
⑧老婆顫巍巍地問:“你看,咱就留一點點,給娃熬口粥喝。大人好對付,娃受不了啊,行不?”
⑨柳溪嘆口氣:“不行。這是救命糧,動不得啊!”
⑩老婆默默地給柳溪拿過兩個菜團。
柳溪裝起一個,把另一個遞給兒子:“我一個就夠了,這個給你。”
老婆又從兒子手中把菜團要過來說:“窮家富路,來回一天一宿,一個菜團咋夠?”
柳溪說:“我會在路上想法子的!”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兒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斷地挑起了兩袋米,隱進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涼洞約70里,過了喬家鎮全是山路,樹木參天,荊棘叢生。柳溪挑著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來到喬家鎮。
多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經沒有力氣了,他摸摸懷里的菜團,舍不得吃。
他知道,進了山里,才更累,這菜團可是他的救命糧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館前,進門跟掌柜說:“賞我一碗熱水吧!”
掌柜看看門口的兩袋米問:“啥呀?”
柳溪答:“給東家還的米。”
掌柜嘿嘿笑:“你這人真傻,拿著金碗要飯吃。這樣吧,你拿小米換我的面湯,咋樣?一斤換一碗。”
柳溪搖頭:“東家的小米,萬萬動不得。”
掌柜沉了臉:“你的小米動不得,我這熱湯也喝不得。”
柳溪轉身挑起小米就走。
掌柜喊:“還東家的小米多一斤少一斤該咋著?你死心眼啊?”
柳溪邊走邊說:“我死心眼。反正這米不能動。”
出了喬家鎮,就進山。
柳溪實在是走不動了。
路邊有小溪,他跑過去,雙手捧起水來,喝個痛快。
喝了不少水,肚子餓的滋味小了些。
他坐在路邊,發現了一株小黃花,一看,是苦麻子,這東西能吃,就是特別苦,管敗火的。
柳溪樂了:嘿嘿,這里有野菜,就餓不著我。
他吃了苦麻子,又看見了婆婆丁,還有羊媽媽,這些都是他小時候最喜歡吃的野菜,不一會兒,就吃得滿口青綠色。
有東西填了肚子,柳溪的勁兒又來了。
剛走幾步,柳溪見一男人一瘸一拐地走過來。
男人問:“你挑的啥東西?”
柳溪答:“小米。”
男人問:“賣點給我吧?家里沒吃的了。”
柳溪答:“東家的小米,我哪敢賣呀?”
男人仍不死心:“你給我一半米,我給你兩塊大洋。”
柳溪想:100斤小米也就值一塊大洋,現在50斤小米給兩塊大洋,這買賣合適呀。
柳溪說:“這樣吧,今兒這米不能動,明兒我給你送來,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行不?”
男人面露難色:“可是,我這會兒缺糧啊。”
柳溪只好說:“這我可幫不了你。”
男人一瘸一拐地走了。
柳溪心里難受。
他想,這小米如果不是送給八路軍傷員的,他說啥也要賣給這男人點兒,一家人挨餓,那滋味他嘗過啊。
柳溪望一眼前面的大梁,拿出菜團,大口吃起來。
他知道,翻過大梁,就到了清涼洞。
吃完菜團,他頓覺又來了勁,挑起小米,跨步翻梁。
站崗放哨的戰士發現了柳溪。
10多個傷病員一同來到洞口迎接他。
陳連長握著柳溪的手說:“柳哥,你辛苦了!我代表大家謝謝你!”
說罷,陳連長給他敬了一個軍禮。
陳連長吩咐趕緊熬小米粥,柳大哥一定餓急了。
這時,一個男人一瘸一拐地走進來,柳溪一看,是路上遇見的那人。
陳連長說:“這是新來的張排長,糧食沒運來,肯定是有困難,我們自己也得想法子,我就派他出山買糧。”
張排長把經過一說,大家都哄堂大笑。
柳溪喝了一頓香噴噴的小米粥。
(選自《民間故事選刊》,有刪改)
1.閱讀全文,請簡要梳理出小說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訓練] 
2.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在開頭交代了柳溪的黨員身份和他送大米的用途,這為柳溪后面拒絕別人的行為提供了思想支撐。
B.柳溪“把雙手伸進小米里撫摸著,那種感覺真好”一句,既暗示了其家庭貧困,又體現了糧食的無比珍貴。
C.柳溪從妻子給他的兩個菜團中拿出一個給兒子,而自己寧可路上挖野菜吃,這說明他是關愛家人的好男人。
D.柳溪其實完全可用賣50斤小米的兩塊大洋為隊伍再多買一些糧食,但他沒有這么做,說明他確實死心眼。
3.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是山路,樹木參天,荊棘叢生”的環境描寫,既突出了送米路途的艱辛,也突出了柳溪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
B.“菜團”對于柳溪來說,極其重要。文中寫他先舍不得吃,后來又大口吃了,這看起來矛盾,實際不矛盾。
C.小說將張排長花大價錢買米與柳溪舍不得動一點米進行對比,從而突出主要人物柳溪的優秀品質。
D.小說的情節雖然簡單但很集中,敘述簡潔,不枝不蔓;對話雖簡潔,但寥寥數語就將人物形象的特點凸顯了出來。
考向二 分析整體構思
所謂情節構思,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寫小說,怎么布局小說的結構,它涉及以情節結構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這種多要素的整體鑒賞題,須從情節結構出發,綜合思考推進情節、表現人物、表達主旨及讀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處。
情節結構安排
(一)傳統小說模式(線性結構模式)
常見模式 解讀
單線結構 基本模式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完整模式前面還會有序幕,后面還會有尾聲。目前高考選文多為這樣的結構模式
雙線結構 由兩條線索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
搖擺式(一 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說的“一波三折”。大多數小說的情節發展軌跡并不呈現為一條直線,不會很順利地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行進,而往往會在發展或高潮處橫生枝節,使情節發生波折,經歷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軌,這就出現了情節的搖擺。情節的搖擺往往賦予小說更為攝人心魄的魅力
對話式 以人物在特定場景中富有個性的對話構成作品的主體。言為心聲,這種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結構簡潔明快。采用對話的模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橫斷面,透視人物的精神世界,將他們各自所持生活態度的差異顯示出來;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較豐富的思想
  (二)外國小說模式
常見模式 解讀
“延遲”式 作者竭力給故事、人物設置障礙,又不使讀者覺得希望完全破滅,在這種捉迷藏式的游戲中,一環扣一環,實現小說的結構張力。如《牲畜林》:朱阿·德伊·菲奇五次準備開槍打德國兵都沒有成功,作者一次又一次推遲小說的高潮和結局。這種情節設置,作為小說的一種結構特點,叫作“延遲”
“突轉”式 (歐·亨 利式) 在結尾處情節突然向相反方向轉變,揭示真相,而這個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節早已埋下伏筆,照應前面的情節,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從而增加小說情節的生動性
“橫截 面”式 將時空濃縮到一個小小的點上,在精巧的結構中展開漫長的時間和立體的無限空間。如《半張紙》:小切口深掘進,著眼點不在于這個切口,而在于它投射出來的生活記憶。作品巧妙地以半張紙上的名字、電話號碼等為順序,一一展開對往事的回憶,將一個個并不連貫的生活片段連綴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圖景
意識流 它打破了時間這一恒常的維度,讓人物的意識在超時間的空間里按照心理時序任意往來。如《墻上的斑點》: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墻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和易于變化。伍爾芙的小說不注重表現事件、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現上,講究環境和景物描寫的印象效果
[教考銜接] 3.《百合花》的情節結構有著怎樣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題通法】
解答情節整體構思“2關鍵”
1.準確判斷情節構思的技巧與特點
情節安排的中心;敘述角度(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線索特點(單線與復線、明線與暗線);敘述人稱(第一、二、三人稱);安排技巧(對比、懸念、抑揚、襯托、突轉等)。
2.全面、具體分析表達效果
(1)在準確判斷后,就要結合情節的具體內容作出解釋,如“突轉”,應指出它原先的情節是什么,“突轉”成什么情節。
(2)分析表達效果雖然要從人物、主題、環境等方面進行,但宜更多地考慮這種技巧自身帶來的審美效果,且這種效果最好用術語表達出來,如懸念迭起,激發興趣,增加神秘感,使情節簡潔、曲折等。
[邊練邊悟] 閱讀《送米》,完成后面的題目。(文本見“本學案·考向一·邊練邊悟”)
4.小說在謀篇布局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訓練] 
5.(分析情節作用)請分析開頭一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情節作用)小說中,柳溪家人、面館掌柜以及張排長都向柳溪要米,這樣安排情節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三 分析線索
[線索特點和分類]
1.單線型結構
這類作品的情節單純,線索明晰,自始至終都是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情節,這是最簡單也最常用的一種線型結構。常用于中、短篇小說中。
從人物上說,這種結構一般有一兩個主要人物;從情節安排上也只有一條線索。情節的發展過程是由開始、展開、結局直至尾聲,鏈條式展開,環環相扣。
2.雙線型結構
(1)主次線:主次偕行,相輔相成。一條線索占主導地位,起重要作用,這條線索稱為“主線”;另一條線索占次要地位,起輔助作用,稱為“次線”。
判斷線索孰主孰次的標準,不是作者所花筆墨的多少,而是每條線索關涉的情節、人物、場景對于主題表現作用的大小、輕重。如歐·亨利的名篇《最后的常春藤葉》,老貝爾曼描繪藤葉是文章的主線,蘇艾幫助瓊珊是文章的次線。
(2)明暗線:顯隱結合,搖曳多姿。明暗線是從落筆角度(寫法)而言的。明線是文中直接呈現出來的貫串始終的線索。在明線上,故事情節從正面展開,人物活動、場面從正面描寫。暗線則是間接呈現出來的貫串全文的線索,在暗線上,人物活動、情節、場面等都從側面處理。明線是顯性的,暗線是隱性的。如《藥》《馬蘭花》,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暗交織的雙線必須是由一個共同點來連接的。
小說明線所敘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線則能夠在更廣更深的層面上揭示出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的焦點。使故事情節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說矛盾和主題更加突出。
3.多線型結構
多線型結構是三條以上線索互相交叉、盤根錯節構成的一種結構。其特點是作品中需獨自表現的相對并列的人物眾多,或是各自代表著一種勢力,但又不可或缺。如《水滸傳》中的108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隨故事情節的發展交織出現的,而省略了部分章節。這種結構一般比較適用于篇幅較長的小說。不過,雖然幾條線索看似無緣,但最終都會因圍繞主題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沖突的爆發,最終的結局往往都會聯系在一起。
[教考銜接] 4.《促織》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兩篇小說在線索設置上各有特色,請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填寫下面的空缺內容。
課文 線索梳理 線索 類型
(1)《促織》
(2)《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掌握解題通法】
確定線索并分析作用 線索安排“4作用” 結構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動情節發展,使情節集中緊湊完整。(情節)
可通過線索巧妙安排結構,揭示主題。(主題)
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突出,更鮮明。(人物)
兩條線索并行,豐富拓展作品內容。(效果)
尋找線索“5關注” 分析文章的標題
各段反復出現的事物
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邊練邊悟] 閱讀《送米》,完成后面的題目。(文本見“本學案·考向一·邊練邊悟”)
7.小說的線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訓練] 8.(考查段落作用)小說結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案47 概括情節和分析線索(基礎考法)
教考銜接
1.解析 ①時間在變化,情節在發展,根據時間,抓住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梳理情節;②時間變化了,地點也在變化,抓住場面的變化來梳理情節;③概括時可以采用“某人+某事”的答題模式。
答案 祥林嫂一生的軌跡如下:外逃幫傭,初到魯鎮—被人劫回,被迫改嫁—喪夫失子,再到魯鎮—捐獻門檻,未能贖罪—逐出魯家,淪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2.解析 關于心理變化的梳理,要比情節梳理更深一層,需要挖掘文本中的事件、現象、問題等背后隱含的人物心理狀況。
答案 ①產生懷疑。第一個問題說明祥林嫂對大家都深信不疑的“魂靈”產生了懷疑,因為絕境中的她希望通過否定“魂靈”來消除死后之憂。
②由懷疑到恐懼。第二個問題體現了她恐懼的心理,因為害怕死后被鋸開。
③又由恐懼到希望。第三個問題說明她又有點盼望死亡,因為死后可以與家人見面。
邊練邊悟
1.【解題思維】
第一步:審題干,明方向。本題考查梳理文章思路,依據小說的情節先后,梳理概括段落層意,歸納整合。
第二步:依內容,理層次。
第①~②段, 黨的地下交通站站長老林交給地下工作者柳溪給八路軍傷員送糧的任務;
第③~ 段,柳溪忍痛拒絕妻兒的討米請求,親自去送糧;
第 ~段,柳溪拒絕掌柜的換米要求;
第~段,柳溪拒絕一陌生男人重金買米的要求;
第~段,柳溪最后將米安全地送到八路軍手里,原來買糧人是八路軍自己人。
第三步:巧概括,規范答。在對小說層次進行切分的基礎上,鎖定文中對應的關鍵信息,梳理出“柳溪”送糧的過程,然后提煉、概括。
答案 ①地下工作者柳溪接受黨組織交給的給八路軍傷員送米的任務;②柳溪拒絕妻兒的討米請求;③柳溪拒絕掌柜的換米要求;④柳溪拒絕一男人重金買米的要求;⑤柳溪最后將米安全地送到八路軍手里。
2.D [D項,“說明他確實死心眼”分析不當,應是體現了他作為一個革命者堅持原則的精神。]
3.C [C項,“對比”說法錯誤,兩者之間不是對比,兩人都是為了傷員所需的糧食,其目的是一致的,因此不是對比。]
教考銜接
3.解析 本篇小說的情節結構單純而有很強的節奏感。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個性特征也逐漸展現。“我”起初對小通訊員生氣,接著發生了興趣,到后來從心底里愛上這傻乎乎的小同鄉,直到最后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著那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筆調起伏跌宕,結構單純而又縝密,耐人尋味。《百合花》可以說是在結構上最細致、嚴密,同時也是最富有節奏感的。可據上述分析作答。
答案 小說的情節結構單純而有很強的節奏感。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個性特征也逐漸展現。“我”起初對小通訊員生氣,接著發生了興趣,到后來從心底里愛上這傻乎乎的小同鄉,直到最后懷著崇敬的心情看著那條棗紅底色上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筆調起伏跌宕,結構單純而又縝密,耐人尋味。《百合花》可以說是在結構上最細致、嚴密,同時也是最富有節奏感的。
邊練邊悟
4.【解題思維】
第1步:審題干,明方向。“謀篇布局上有何特點”明確了答題對象,“簡要說明”指出了答題要求。
第2步:明思路,細分析。
答案 ①巧設“送米”線索,使敘事更集中,使人物形象更突出。②多使用對話推動情節的發展,展現主人公的內心世界。③使用襯托、對比手法,通過妻兒、掌柜、八路軍排長的襯托,使主人公的革命品質更加突出。
5.①交代柳溪的黨員身份和他送小米的用途。②照應題目“送米”。③為柳溪后面拒絕別人的行為提供思想支撐。
6.解析 從情節上看,柳溪送米的過程中,安排了柳溪家人、面館掌柜以及張排長向柳溪要米的情節,正是這些情節組成了這篇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因此這些內容豐富了小說情節,并一次次考驗著柳溪,使得情節曲折有致。
從人物上看,從家人挨餓要米,到面館掌柜要拿面湯換米,到張排長要拿大洋買米,誘惑逐步升級,但是柳溪始終堅持原則,沒有為利益所動。在一次次矛盾沖突中塑造了柳溪一心為公、堅持原則的優秀品質。
從主題上看,這樣的情節設置能夠突顯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對小說主題的展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答案 ①豐富了文章內容。小說就是借一次次要米的情形,使故事情節得以展開。②突出了主人公不為自己、一心為公的形象特征。一次次的要米,使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以在一次次的矛盾沖突中完成,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優秀品質。③揭示了小說主旨,高度贊揚了主人公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
教考銜接
4.(1)線索梳理:抓 卜 得 失 化 斗 獻 線索類型:物線/單線
(2)線索梳理:①買刀尋仇 ②雪夜復仇 ③火燒草料場 ④山神廟被殺 線索類型:事線/雙線
邊練邊悟
7.【解題思維】
第1步:審題干,明方向。“線索”“作用”明確了答題對象。
第2步:明思路,細分析。
答案 (1)線索是“送米”。(2)作用:①全文圍繞“送米”展開情節,結構清晰,情節集中;②借“送米”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狀況,表現柳溪作為革命者的原則,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③“送米”過程中,展示了非常時期百姓的困難生活,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有力地表現了主題。
8.解析 結尾是“柳溪喝了一頓香噴噴的小米粥”。從情節上來看,結尾的“喝粥”既照應了標題“送米”,又呼應了文中“送米”的過程,屬于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嚴謹;從人物上來看,“香噴噴”是人物喝粥的感受,體現出柳溪愉快的心情;一路忍受饑餓和勞累,把米送到清涼洞,人物的愉快不僅僅是吃飽,更是對勝利完成任務的自豪,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從效果上看,這個結尾簡單、質樸,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空間,自己去品味這未盡的余味,反而更有滋味。
答案 ①用“喝了一頓香噴噴的小米粥”突出了柳溪不辱使命后的愉悅心情,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②用語雖然十分簡潔,但照應題目“送米”,并交代了故事結局,使故事情節更為完整。③故事由“送米”開始,到“喝粥”結束,既平淡樸素,又耐人尋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绩溪县| 寿阳县| 万州区| 郓城县| 台南市| 沁水县| 六枝特区| 固阳县| 巨野县| 抚州市| 安远县| 龙江县| 龙里县| 荣成市| 东乌珠穆沁旗| 深泽县| 兴安县| 巴青县| 比如县| 和平区| 六安市| 孟津县| 万山特区| 铁力市| 长沙市| 资兴市| 四川省| 定南县| 东丰县| 娱乐| 峨眉山市| 随州市| 将乐县| 申扎县| 大连市| 荆州市| 太保市| 罗源县| 蓬安县|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