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3張PPT)學案45 敘述順序和敘事時間、節奏(速度)——扣住敘事特點,掌握答題規范復習目標1.掌握小說敘述順序和敘事時間的敘事特點。2.掌握解答敘述順序和敘事節奏的答題規范。一、敘述順序1.順敘:①易于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脈絡分明,線索集中;②要注意剪裁得當、重點突出,使人物、事件的敘述有頭有尾,脈絡清晰,有較強的時空層次感。2.倒敘:①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②增加敘事波瀾;③使文章結構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④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3.插敘:①幫助展開事件,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對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簡要介紹,或詮釋某一細節;②或使文章波瀾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讀性增強。4.補敘:①對原來的敘述起豐富、補充作用;②造成懸念,增加敘事波瀾;③深化主旨,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二、敘事時間1.敘述頻率故事中事件與敘述的重復關系:①單一型,故事中發生過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只講述一次;②概括型,故事中發生過很多次的事件在文中只敘述一次;③重復型,故事中只發生過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重復多次敘述。2.敘事節奏敘事節奏指敘事速度的快慢疾緩,包括等敘、概敘、擴敘、靜敘與省略五種形式。①快,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節,一筆帶過,是跳躍,是略寫;②慢,減速,一般用于關鍵情節、精彩之處,減速是慢行,是工筆般的細致描繪。考向一 敘述順序1.敘述順序敘述順序 概念內涵 作用效果 高考典型例題順敘 按時間(空間)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 情節發展脈絡分明,文氣自然貫通,文章顯得層次清晰。 2013·重慶卷《槍口下的人格》倒敘 1.定義。不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敘述,而是把某些發生在后面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順序敘述下去。 2.分類。①把結局提前。②把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三是為了表現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敘述順序 概念內涵 作用效果 高考典型例題插敘 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著原來的事件寫。插敘的內容,只是和原來的敘述相關但不能相連,相連就成了倒敘。主要分類有:①轉述式,即借助作品中人物的敘說進行插敘。這種方式往往用“聽人說”“據說”“有人說”等引入插敘。②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的任何人的口述或聯想,直接在文中插敘一件事,多用“原來”“過去”這些表時間概念的詞來引入插敘部分。③聯想式,指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聯想引出插敘的內容,一般在插敘前,都用“想起”“眼前浮現出”“腦海里閃過”這類的話進行過渡。 ①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使內容更加充實、豐滿。②補充交代內容情節,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曲折有序。 ③襯托、表現人物形象。④為后文做鋪墊。⑤突出文章的中心。 2008·江蘇卷《侯銀匠》敘述順序 概念內涵 作用效果 高考典型例題補敘 補敘,也叫追敘,指在文中對前面所說的人或事進行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機組成部分。補敘實際上是在敘述時,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適當的地方再把這些片段“亮”出來,使讀者恍然大悟。 ①通過一“藏”一“亮”,造成敘事的波瀾。②運用補敘,有助于更好地表達主題,表現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014·遼寧卷《數學家的愛情》2014·全國Ⅱ卷《鞋》平敘 (并敘) 平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即先說甲的事,再說乙的事,兩邊都交代清楚;一種是時而說甲,時而說乙,按照情節發展的需要輪番敘述,使讀者對甲和乙的命運都處于關心的狀態中。 可以把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情,寫得眉目清楚,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便于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拓展作品容量。 2018·全國Ⅰ卷《趙一曼女士》2.插敘與補敘的區別類別 插敘 補敘內容上 插敘材料刪去,原有的故事情節仍舊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線索仍舊清楚明朗,讀者不會產生疑問。 補敘片段刪去,讀者會產生疑問。形式上 插敘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 補敘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現結果之后,交代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類別 插敘 補敘篇幅上 插敘的文字一般較多,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 補敘的文字一般較少,多則一段,少則一句話, 對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補充說明。效果上 插敘是作者為人物經歷和事件發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結構更緊密,人物性格更鮮明。 補敘是將事件的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的某個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懸念,讓讀者產生錯覺,到一定的時候“亮”出來,這樣通過“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瀾起伏,增強藝術感染力。【教考銜接】敘述順序 教材篇目 敘事效果順敘 《百合花》 本文按時間順序來寫,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倒敘 《祝福》 將祥林嫂悲慘的結局放在開頭,巧妙地設置了懸念,使讀者想要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插敘 《故鄉》 當母親和“我”提到閏土時,作者寫道:“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接著便記敘了一段三十年前“我”與少年閏土交往的故事。此處插敘是為了充實內容,刻畫少年閏土天真活潑、機智勇敢的形象,這與“我”眼前所見的閏土形成鮮明的對比。【掌握解題通法】精準審題 題干中有“順序”之類的文字。①小說采用了怎樣的敘述順序,運用這種方式有什么好處?②小說哪些內容詳寫,哪些情節略處理,這樣處理的效果是什么?思考角度 ①從敘事的順序安排方面分析。②從敘事節奏的快慢方面分析。③從敘事情節詳略處理方面分析。④從敘事手法安排方面分析。答題模板 敘述順序+分析;時間、空間順序+分析;情節詳略+分析。[邊練邊悟] 閱讀《長跪大別山(節選)》,完成后面的題目。(文本見“學案44·考向二·邊練邊悟”)1.(分析插敘段落的作用)第九段的插敘內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解題思維】第一步:精準審題。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第六段”明確了答題區間,“插敘內容”指明了答題指向,“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限制了答題角度,“簡要分析”提出了答題要求。第二步:規范答題。從結構上分析,第六段的插敘內容對前后文的情節發展起到了承接開啟作用;從內容上分析,插敘的內容使得“干爹”這一人物形象逐漸走近讀者,給人以真切感、真實性,更有利于表現主題,便于表達情感。第三步:組織答案。答案 ①結構上承上啟下。承接上文白軍追殺年輕人、年輕人被救的情節,啟示下文,交代故事的來龍去脈。②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插敘的內容使得“干爹”這一人物形象逐漸走近讀者,給人以真切感、真實性。③便于抒發情感。“干爹”對當年發生的事情充滿遺憾、懊悔和愧疚,表現出極度的悲痛之情。[拓展訓練] 閱讀《石門陣》,完成后面的題目。(文本見“學案44·考向一·邊練邊悟”)2.(原創)本文在敘述順序上有什么特點?試結合文本分析。解析 敘述順序 文本相關內容 分析補敘 “王木匠手巧……他的手藝不止見長于他的本行。” 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插敘 中間胡老三的話,說出了故事之外的故事,也就是第五段中王木匠說的“一點新聞”。日本鬼子掃蕩被抗戰軍民擊敗,這樣驚心動魄的戰爭在王木匠嘴中竟成了故事,這是樂觀情緒的表現,是對抗戰必勝的信心 選擇這種角度寫,更添風趣,更有戲劇性,主題也更加深刻答案 ①補敘:宕開一筆,從其本行本業寫起,交代王木匠手巧,會發明。②插敘:插敘戰爭現實,驚心動魄的戰爭和王木匠石門陣的故事形成鮮明反差,如此敘述,更添風趣,更有戲劇性,主題也更加深刻考向二 敘事節奏(速度)項目 具體內容敘事節奏的概念內涵 敘事節奏指敘事速度的快慢疾緩(敘事的詳略)。(1)“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節,一筆帶過。加速是“張”,是跳躍,是略寫,多用敘述手法,讀者一般用快速閱讀,粗略品味。(2)“慢”指減速,一般用于關鍵情節、精彩之處。減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筆般細致地描繪,多用描寫手法,讀者要用慢速閱讀,細細品味。小說的閱讀魅力就體現在加速與減速交織上,一張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敘述與描寫是控制小說速度的法寶。當小說加快敘事速度時,往往用簡約的概括性敘述;當小說要放慢敘事速度時,往往用大量的詳盡描寫。(3)等敘、概敘、擴敘、靜敘、省略。①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相等或大致相等就是等敘。②敘事時間短于故事時間,比如身世介紹或說明那些并無重大事件發生的歲月,將漫長的故事壓縮成幾個簡短的句子,這就是概敘。③敘事時間長于故事時間,細致描述事件的發展過程和人物的動作心理等敘事就是擴敘。④敘事時間無窮大故事時間為零,比如用于景物和人物肖像的描繪、社會習俗的介紹,就是靜敘。⑤敘事時間為零,但我們可以從文本的邏輯中推出某些故事是發生過的。這種情形叫省略。項目 具體內容改變敘述節奏的方法 (1)延緩敘述節奏的手法:①鋪張敘述(情節延遲、搖擺等手法);②增加抒情、議論、描寫等;③插入回憶、敘說歷史、展開聯想(如插入有關聯的或類似的神話、童話、民間傳說)等。(2)加快敘述節奏的手法:①概括敘述,減少描寫,②利用對話、書信等方式(含現實與回憶交錯)等。控制小說節奏的作用 (1)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用到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還可能插入回憶、敘說歷史、展開聯想(如插入有關聯的或類似的神話、童話、民間傳說)等。這些手法的運用,能舒緩原本緊張的情節,能更充分地抒發情感、表達觀點,能豐富小說內容,也能更好地引發讀者的思考與共鳴。(2)搖擺、延遲等手法,也能起到調節敘述速度、調整情節的作用。搖擺是適度偏離,即在事件的敘述中交代與事件相關的另一件事;延遲則是在層層推進的情節中,故意給故事、人物心理等設置障礙。敘事藝術 敘述順序 教材篇目 敘事效果敘述頻率 重復。指故事中事件與敘述的重復關系 《祝福》 往往具有渲染、強調的作用。祥林嫂反復講述阿毛的故事:①體現出祥林嫂鮮明的人物特點。②既突出了阿毛的死對祥林嫂的打擊之大,又強化了魯鎮人的麻木的看客心理。重復中變化 《老人與海》 ①以鯊魚接連不斷的進攻,表現老人處境的艱難;②在力量的懸殊對比中,凸顯老人的堅毅和勇氣。敘述節奏 快慢交織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加速與減速的交織,使情節波瀾起伏,既有驚心動魄的場面,也有舒緩平和的情境,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期待。《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在敘述林沖尋敵時敘事節奏較快(加速),在山神廟痛殺陸虞候時敘事節奏較慢(減速)。【掌握解題通法】精準 審題 題干中有“重復”“延宕”“節奏”“快慢”之類的文字。①小說采用了怎樣的敘述方式?運用這種方式有什么好處?②小說哪些內容詳寫?哪些情節略處理?這樣處理的效果是什么?思考 角度 ①從敘事的順序安排方面分析。②從敘事節奏的快慢方面分析。③從敘事情節詳略處理方面分析。④從敘事手法安排方面分析答題 模板 敘述順序+分析;敘述速度+分析;時間、空間順序+分析;情節詳略+分析[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奎 生劉震云房東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來了,臉上都帶著紅暈和興奮,興奮之中有企盼的滿足。房東家的二女兒說:奎生來了。我驚奇:奎生是誰?奎生一來大家就這么興奮?二女兒不高興地說:你連奎生都不知道哇?這時房東大哥告訴我,奎生是當地有名的金鼓樂鼓手。我問為什么敲鼓,房東大哥:村里死了人了。于是,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晚,奎生在山西南部的李堡村為老太太王枝花的喪殯敲起了他的震動土塬和鄉親的路行鼓。后來奎生告訴我,他五歲喪父,六歲隨母嫁于河東。上了三年學就輟學了,從此割草,放牛,吃剩飯。九歲離家,拜當地著名藝人為師。一九七八年,奎生的師傅因病逝世,十九歲的奎生,從此成了這個松散藝班的班主。第二年,奎生因率班在一次喜宴上敲喧天的威風鑼鼓連續七個小時將幾千名村民震呆,從此名聲大噪。奎生個頭不高,像所有名人一樣,沒開始敲鼓點之前,他坐在條凳上不理人,對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充耳不聞,只是偶爾與身旁掌板的同伴低聲說一句什么。天黑了下來,一個三百瓦高挑的大電燈泡亮了。奎生向身邊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掌板的同伴將他的板子舉了起來,立即,像音樂廳穿著燕尾服指揮手中的指揮棒高舉起來一樣,班中所有的藝人都各就各位,抱起自己的笙、笛、鐃、鈸、嗩吶、大鼓,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伴手中高舉的板子。終于,高舉的板子落下了。隨著一聲清脆的竹板響起,六七個人手中的笙、笛、鐃、鈸、嗩吶、大鼓同時響起。音樂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音樂,是伴隨幾代人成長的,幾代人都從音樂中得到了滿足。幾千人屏聲靜氣,聽得如醉如癡。聽了一段,又是一段;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奎生仍在條凳上坐著默默不語地抽著自己的香煙。終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時,奎生扔掉煙屁股,站起來,從同伴手中拿過一桿嗩吶。他一站起,連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聽眾都一下覺出,他所有同伴剛才聲音嘹亮、爭奇斗艷、百花齊放的吹奏,都一下子成了伴奏。所有伴奏的聲音,一下子壓低許多,緩慢許多,在等待奎生嗩吶的吹出。由于有了這壓低與緩慢,使奎生嗩吶中發出的第一聲聲響,就格外嘹亮、徹底,撕裂金帛與撕裂云霄,把我們等待已久的心靈,一下子消解和冰釋。他吹奏的是什么,已顯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們切切實實看到他在吹,聽到他吹出的聲音,看到他吹奏的風采,我們就滿足,得到安慰,與他融為一體,甘愿做他音樂的奴隸,愿意為這一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氣氛對于我們是多么重要啊,在一種氣氛下我們可能是懦夫,在另一種氣氛下我們就是英勇無畏的戰士。我們甘愿沉浸在這種音樂中,去生,去死,去隨這音樂的吹奏者爬過一道又一道的高山、一座又一座的土塬,過一道又一道的冰河,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燦爛的花朵。但是,奎生沒有讓我們興奮過久,一曲終了,他把嗩吶放到了桌子上。他沒有在乎我們興奮沉浸的情緒,任我們在興奮的泥潭中掙扎,不能自拔。這時,他的同伴又繼他之后吹起來,唱起來,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已經走到了路的盡頭,應該在另一種音樂的撫慰下往回走了。于是,我們神經也都松弛下來,笑了。奎生的吹奏既然聽過,同伴的吹奏對于我們已不在話下。我們一下似乎成了奎生的知心朋友也可以和他平等相處然后和他一樣俯視他的同伴了。于是,人群中松動了,咳嗽聲,議論聲,像蜜蜂一樣“嗡嗡”響起。這時我們又感謝奎生。奎生是神,我們是人,我們還是回到“嗡嗡”的人的議論聲中去吧。這樣“嗡嗡”了一個鐘點,輕松了一個鐘點,等我們把松弛的唾沫都咽回肚里,把興奮的汗水晾干甩凈,這時奎生又出場了。他將一面大鼓掛到了自己脖子上,他的幾個同伴也都將大鼓掛到了自己脖子上。人們又提起心,屏息靜氣。奎生將鼓槌舉到了空中,所有同伴都看著他,也將手中的鼓槌如樹林般舉向空中。隨著奎生鼓點的落下,一下,兩下,三下,眾槌紛落,如雨打芭蕉,越來越重,越來越激烈;激烈之后,又還原成整齊,成了整齊雄壯、威風八面的威風鑼鼓鼓點。十來面大鼓在一起對打,打著鼓,敲著鼓邊,聲音清脆悅耳,令人神情振奮,昂揚,沉落,感動。問:這鼓叫什么名稱?答:五虎爬山。這時所有的鼓手,真有如爬山的、山中初長成的雄虎,突然分開,又突然跳到一起對打;對打一陣,在旁邊嗩吶、笙、笛的伴奏下,又突然亮相,好不自如瀟灑。這時的奎生,還原成了兒童模樣,憨厚,天真,滿頭是汗,滿頭是土,滿頭是土與汗流成的汗道道,臉上帶著滿足與得意的傻笑。打鼓之余,鼓槌在他手上轉花,令人眼花繚亂。他們抖肩,扭腰,提腳,掀胯,每一個動作,都牽動著我們的全身。這種金鼓樂,這種路行鼓,聲聲鼓槌,都敲到我們心的深暗處。我們可以長歌當哭,我們可以撫掌大笑,我們可以就此喝醉酒……三星偏西了,散場了。散場的腳步聲、議論聲、尋子呼娘聲之后,一切都停止了。這時的村莊,顯得多么寂靜啊。(有刪改)3.在小說情節推進中,作者常常采用延宕手法,故意放慢敘述節奏,延緩事件進程,從而收到別致的藝術效果。請據此簡析小說畫橫線處句子的藝術效果。【解題思維】第一步:審題干,明考向。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及情節設置特點的能力。“簡析小說畫橫線處句子的藝術效果”,題干明確要求考查敘述特征,切入角度是“敘述速度(節奏)”等角度。第二步:抓角度,細分析。思考角度 對應分析從行文結 構來看 結合畫線句及前語境“奎生個頭不高,……只是偶爾與身旁掌板的同伴低聲說一句什么”“奎生向身邊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伴手中高舉的板子”得出答案①正當讀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時,作者借助“他坐在條凳上不理人,對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充耳不聞”將敘述節奏放慢,延緩敘述進程,為樂隊的表演蓄勢,以便突出表演效果。從敘述的 節奏上看 結合“終于,高舉的板子落下了。……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可見表演到了高潮時,觀眾聽得如癡如醉。結合“奎生仍在條凳上坐著默默不語地抽著自己的香煙”“終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時,……在等待奎生嗩吶的吹出”,可見通過奎生的“沉穩”再次將敘述節奏放慢,延緩敘述進程,為下文奎生即將帶給人們的巔峰體驗蓄勢。第三步:析效果,組答案。根據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達效果,然后分條組織答案。思考角度 對應分析從延宕手 法上看 結合“由于有了這壓低與緩慢,……一下子消解和冰釋”“他吹奏的是什么,……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燦爛的花朵”,可知兩處延宕語句的運用,形成了抑揚頓挫感,使得行文的變化為音樂充分張本鋪墊蓄勢,讓讀者在一張一弛的情節變化中增強了審美感受,使得音樂富有張力,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答案 ①正當讀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時,作者借助“他坐在條凳上不理人,對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充耳不聞”將敘述節奏放慢,延緩敘述進程,為樂隊的表演蓄勢。②正當觀眾聽得如癡如醉時,“奎生仍在條凳上坐著默默不語地抽著自己的香煙”,再次將敘述節奏放慢,延緩敘述進程,為下文奎生即將帶給人們的巔峰體驗蓄勢。③兩處延宕語句的運用,形成了頓挫疾徐的節奏變化,讓讀者在一張一弛的情節變化中增強了審美感受。[拓展訓練]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A.“他吹奏的是什么,已顯得并不重要”,表明大家為奎生的演奏技藝所折服,已不在乎吹奏的內容。B.一曲嘹亮的嗩吶聲,讓奎生收獲了大量知音,觀眾愿意為奎生去生活,去奮斗,甚或獻出自己的生命。C.“五虎爬山”歡騰活躍,雄壯動聽,表演者動作粗獷豪放,威武無比,展示了當地路行鼓的文化特色。D.“這時的村莊,顯得多么寂靜啊”,與前文奎生演奏時的熱烈氣氛形成對比,給人一種回味無窮之感。解析 B項,“愿意為奎生去生活,去奮斗,甚或獻出自己的生命”有誤,從原文“我們甘愿沉浸在這種音樂中,去生,去死”中可知,這是觀眾陶醉在奎生嗩吶聲中的審美感受,而非現實生活。5.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C解析 C項,“便于直接呈現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錯誤,第一人稱只能通過“我”對于他人神情、動作的觀察來體現出他人的內心活動,屬于間接表現。A.小說開篇寫房東一家的興奮和企盼,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收到了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為下文奎生出場作鋪墊。B.小說運用插敘的手法,補充交代奎生坎坷的童年和學藝簡況,豐富了文本內容,為下文奎生的出色表演進一步蓄勢。C.這篇小說和魯迅先生的《祝福》都采用了第一人稱視角來觀察、講述并參與故事,便于直接呈現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D.作者站在鄉土文化立場,再現中原鄉村的喪葬民俗場景,讓讀者獲得了獨特的審美體驗,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眷戀。6.無論是奎生的嗩吶聲,還是“五虎爬山鼓”的演奏,都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心旌搖曳,魂馳神往。試分析小說在音樂描寫上的藝術特色。解析 結合開頭部分人們的評價間接表現奎生演技高超神奇:“房東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來了,臉上都帶著紅暈和興奮,興奮之中有企盼的滿足”“我驚奇:奎生是誰?奎生一來大家就這么興奮?”“二女兒不高興地說:……奎生是當地有名的金鼓樂鼓手”。結合正文主體部分“班中所有的藝人都各就各位,……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伴手中高舉的板子”“終于,……六七個人手中的笙、笛、鐃、鈸、嗩吶、大鼓同時響起”“他一站起,……在等待奎生嗩吶的吹出”“音樂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音樂,……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可見眾星捧月的側面烘托效果,通過同伴的暖場樂曲讓觀眾如醉如癡,襯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結合“把我們等待已久的心靈,一下子消解和冰釋。他吹奏的是什么,已顯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們切切實實看到他在吹,聽到他吹出的聲音,看到他吹奏的風采,我們就滿足,得到安慰,與他融為一體,甘愿做他音樂的奴隸,愿意為這一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可知,通過觀眾的感受側面間接寫奎生嗩吶的藝術效果,能讓人沉醉其間,不可自拔。結合“使奎生嗩吶中發出的第一聲聲響,就格外嘹亮、徹底、撕裂金帛與撕裂云霄”,可見正面直接寫奎生演奏的技藝高亢嘹亮不同凡響;“隨著奎生鼓點的落下,……聲音清脆悅耳”,正面直接寫敲鼓的狀態和聲音、效果,贊揚了奎生水平之高。“氣氛對于我們是多么重要啊,……在另一種氣氛下我們就是英勇無畏的戰士”,對比中突出演奏效果。“我們甘愿沉浸在這種音樂中,……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燦爛的花朵”,通感比喻,把聽覺轉換為視覺,生動形象具體,表現藝術效果之奇妙無比。結合“他將一面大鼓掛到了自己脖子上”“隨著奎生鼓點的落下,一下,兩下,三下” “還原成了兒童模樣……鼓槌在他手上轉花”,可見通過正面直接描寫神態、動作等細節,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備。答案 ①襯托。通過同伴的暖場樂曲讓觀眾如醉如癡,襯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②側面烘托。“甘愿做他音樂的奴隸”“在興奮的泥潭中掙扎”,通過寫聽眾的感受烘托出奎生技藝的高超。③正面描寫(細節描寫)。“還原成了兒童模樣……臉上帶著滿足與得意的傻笑……鼓槌在他手上轉花”,通過描寫神態和動作,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備。④通感。“爬過一道又一道的高山……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燦爛的花朵”,以形象生動的視覺形象來寫聽覺,突出了音樂給聽眾帶來的奇妙享受。測 評 練 案(滿分:32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6分)文本一:壓歲錢鄭振鐸家里的幾個小孩子,老早就盼望著大年夜的到來了。他們很早地就預算著新年數日間的計劃。小妹最活潑,兩頰如蘋果般的紅潤,大哥一回家便不自禁地要去抱她,連連地親她。她常拍著兩手,咕嘟著可愛的嘴,撒嬌似的說道:“姊姊,大年夜怎么還不來?”三妹一年一年地長大了,不覺已是一個婀娜動人的女郎了,便應道:“不要性急!今天是十六,還有兩個禮拜就是大年夜了。”說到大年夜,那真是兒童們最快樂的一夜。他們見到許多激動而有趣的事與物,他們圍著火堆,戴了花面具跳舞,他們有壓歲錢,這些錢可以給他們自由花用。一切都是有味的,都是蘊蓄無窮的樂趣的。近二十時,家里開始忙亂起來了,殺魚殺雞鴨,有的用鹽腌,有的浸在醬油中,都覺得是平常所未有過的。隔了幾天,瓦檐前已掛起許多臘貨來了。家里個個人都忙著,二妹三妹也去幫忙,只有小妹小弟和倍倍旁觀,有時帶著詫異的神情望著,有時不休地問著,問得大人們也都討厭起來。地板窗戶都揩洗過了,椅上也加了紅緞墊子,桌前圍了紅緞圍布,銅的錫的燭臺都用瓦灰擦得干干凈凈;這是張媽、李媽、來喜們的成績,母親也曾親自動手過。大年夜一天天近了,孩子們一天天的益發高興起來。二十九日,廚房里燈火點得亮亮的,廚子和李媽忙得沒有一刻空閑,他們在蒸米粉做年糕。廚子拿了熱氣騰騰的大堆的糕團,在石臼中舂捶;孩子們見他執了大石捶,一下一下,很吃力地舂著,覺得他的氣力真是不可思議的大。舂完了,三妹首先問他要一點糕團來,掐做好些有趣的東西,人呀,兔呀,猴子呀,她都會做。小妹、小弟學樣,也去問廚子要糕團。“你們也要做什么?又不會做東西。”他故意的嗔責道。小弟哭喪著臉,如受了重大打擊似的,一聲不響地站著,小妹卻生氣了。“三姊有,我們為什么不能有?你怎么知道我不會做什么?告訴媽媽去,你敢不給我!”廚子帶笑摘了兩小塊糕團給他們,一人一塊,說道:“不要氣,同你玩玩,不要氣。”小弟還咕嘟著嘴不大高興。大年夜終于到來了。早上,一切的籌備都已就緒了。大家略略的覺得安閑些。大哥還要到公司里去做半天工,因為要到下午才放假。店家要賬的人,陸續地來了,母親和嫂嫂一個個地付錢,把他們打發走。到了午后,母親在房里包壓歲錢,嫂嫂和二妹三妹在祖宗牌位前面擺設香爐燭臺;廚子在劈柴。小妹、小弟和倍倍在房里圍著大哥,搶著要他剛才買回家的種種花面具。晚上,先供祭了祖先,大家都恭恭敬敬地跪拜著,哥哥卻只鞠了三下躬。倍倍拜時,幾乎是伏在地上,大家哄堂地笑了。然后,母親帶著小弟到灶下取燒著的柴來,放在天井柴堆中。這個柴堆也燒了起來。黑暗的天井中,充滿了火光、人影幢幢的往來。來喜把鹽一把一把地擲在柴堆中,它便噼啪噼啪地爆響起來。小妹也學樣,擲了不少鹽進去。大廳上擺設了桌子,大大小小都圍在桌上吃年飯。沒有在家的人,也設有座位,杯前也放著一副杯箸。天井中柴堆還只是燒著,來喜在那里照料。飯后,母親分壓歲錢了,二妹三妹都是十塊錢,小妹、小弟和倍倍則每人一塊錢,都用紅紙包了。小弟接了錢,見只有一塊,立刻失望的不高興起來。“姆媽答應給我五塊錢,去定一年《兒童畫報》,還買一部滑冰車。怎么只有一塊錢?我不要!”說時,他把錢鏘的一聲拋在桌上。母親道:“做什么?你,大年夜還要發脾氣!你看,小妹、倍倍都安安靜靜沒有說一句話。”小弟急得嘴邊扁皺起來,快要哭了。“大年夜不許哭,哭就打!”母親道。大哥連忙把小弟連勸帶騙地哄到書房里來。“不要著急,等一等我給你錢。不哭,弟弟,你知道我小時有多少壓歲錢?哪里像你們一樣,有什么一塊兩塊的!”“有一年,當我才八九歲時,我在大年夜的前幾天,就預算好新年要用的錢和要買的東西了。我和大姊道:‘去年祖母給二百錢壓歲錢,今年我大了一歲,一定可以給我五百錢。我要買花炮放,還要買糖人,還要和你及他們擲狀元紅,今年一定要贏你的。’我一切都計劃得好好的,五百錢恰好夠用。“到了大年夜了,我十分的快活,一心等候著祖母發壓歲錢。飯后,祖母拿出一包包的紅紙包,先遞一包給大姊,又遞一包給我。我一看,只有一百錢!那時,我真失望,好象跌入一個無底的暗洞中似的,覺得什么計劃都打翻了;火炮糖人都買不成,狀元紅也不配擲了。“我哭聲地問祖母道:‘今年壓歲錢怎么只有一百錢,我不要!’“祖母一句話也沒有,眉毛緊皺著,好像有滿臉心事似的。“我見祖母不答應我,知道無望了,便高聲地哭了起來。祖母道:‘你哭你哭!要討打了!大姊只有五十錢呢!她不哭,你哭!你曉得今年沒有錢嗎?’說時,她臉色凄然,好像倒也要下淚了。嬸母見我哭了,連忙把我哄到她房里,說道:‘乖乖的,不要哭,祖母今年實在沒有錢,明年正月里一定會再給你的。’“祖母在她房里自言自語道:‘三兒錢還不寄來,只有兩塊錢了,今天又換了一塊做壓歲錢,怎么過日子!’她說時,聲音有些哽咽了。那一個大年夜真是不快活的一個。后來,我見祖母開抽屜取錢打發地保上門賀喜的,去望了一望,真的,她抽屜里只有一塊錢,另外還有壓歲錢分剩的幾百錢,此外半個錢也沒了。這個印象我到現在還極深刻地留著。唉!我真不應該使祖母傷心!”弟弟在大哥懷里,默默地聽著,在燈光底下,見大哥臉色很凄慘,眼角上微微地有幾滴淚珠,書房里是死似的沉寂。外面,大廳上,小妹和倍倍喧鬧嬉笑的聲音時時地透達進來。[選自鄭振鐸小說集《家庭的故事》(1928年)]文本二:小孩子(節選)鄭振鐸如果我還是一個小孩子——終日不擔心地在草地上游逛,有許多自由的天地,隨便我們的意思行止。我們用網來捉蝴蝶,用泥沙來堆房子,也采摘了許多花,坐下來編打花圈。這是多少自由的生活呀!但現在的我是成人了,一層層的世網,已經牢牢地縛住我們的周身,不準我們自由行動了。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小說開頭交代家中小孩子對大年夜充滿期盼,這份期待源于對壓歲錢的渴望,因為這些錢他們是可以自由花用的。B.小弟是個異常頑劣的孩子。大家都在忙過年,他卻問東問西,惹人煩;母親只給了一塊錢的壓歲錢,他便大發脾氣。C.小說描寫家中為迎接大年夜,腌臘貨、掃塵、蒸米粉做年糕、祭祖、吃年夜飯等一系列情景,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D.小說以壓歲錢為中心,全篇洋溢著家庭的親情與歡樂,又通過孩子希望的笑和失望的哭,反映出舊家庭悄然衰敗的事實。解析 A項,“這份期待源于對壓歲錢的渴望”以偏概全,小孩子對大年夜充滿期盼的原因是“見到許多激動而有趣的事與物”,有壓歲錢只是其中之一。B項,“小弟是個異常頑劣的孩子”,人物形象概括不準確,大家都在忙過年,他卻問東問西,惹人煩;母親只給了一塊錢的壓歲錢,他便大發脾氣,這些是小孩子的天性,不是“異常頑劣”的表現。D項,“全篇洋溢著家庭的歡樂”錯。根據原文弟弟的壓歲錢少,大哥回憶自己小時候少得可憐的壓歲錢,反映的是社會動蕩的背景下生活的辛酸。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母親親自打掃房屋,和嫂嫂一起打發要賬的人,這些情節看似閑筆,實則暗示出家庭狀況,為后文壓歲錢減少埋下伏筆。B.文本一中畫線句子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孩童時的大哥在希望落空、所有的計劃都無法付諸實施之后失望、傷心的心理狀態。C.作者立足家庭,以富于情感的筆觸、豐富細膩的描寫,意在表現當時社會雖然人民生活窮苦,但節日文化氛圍依然濃郁。D.詩歌《小孩子》不拘格律,自由靈動,用“蝴蝶”“泥沙”“花朵”等意象,展現孩子的自由生活,與成人的困頓形成對比。解析 C項,“意在表現……”錯誤。根據文本一弟弟壓歲錢的減少和大哥回憶自己小時候祖母發壓歲錢的事,即“祖母在她房里自言自語道:‘三兒錢還不寄來,只有兩塊錢了,今天又換了一塊做壓歲錢,怎么過日子!’她說時,聲音有些哽咽了。那一個大年夜真是不快活的一個……她抽屜里只有一塊錢,另外還有壓歲錢分剩的幾百錢,此外半個錢也沒了”,分析可知,作者意在表現雖然家里充滿年味,但因為社會動蕩,日子過得還是很艱難。★3.小說敘述節奏舒緩,具有獨特魅力,這是如何實現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解析 文本一中“二十九日,廚房里燈火點得亮亮的,廚子和李媽忙得沒有一刻空閑,他們在蒸米粉做年糕。……三妹首先問他要一點糕團來,掐做好些有趣的東西,人呀,兔呀,猴子呀,她都會做。小妹、小弟學樣,也去問廚子要糕團”和“晚上,先供祭了祖先,大家都恭恭敬敬地跪拜著,哥哥卻只鞠了三下躬……這個柴堆也燒了起來。黑暗的天井中,充滿了火光、人影幢幢的往來。來喜把鹽一把一把地擲在柴堆中,它便噼啪噼啪地爆響起來。小妹也學樣,擲了不少鹽進去”為大量的場景描寫,這些描寫性文字嵌入敘事中,使敘事節奏舒緩。文本一插入大哥為了安慰弟弟,回憶自己小時候對壓歲錢的期待和因為壓歲錢少而失落的事,舒緩了敘述節奏,使得情節在沉寂中緩緩收束。全文圍繞“壓歲錢”展開情節,寫孩子們期盼壓歲錢,得壓歲錢,弟弟因壓歲錢少不滿意,大哥回憶自己小時候得壓歲錢的經歷,沖突緩緩展開,簡單不激烈。本文善于描寫,尤其是對準備年貨和過年發壓歲錢的場景的描寫敘述語言平和細膩,娓娓道來,如敘家常,不急不躁,使讀者讀來感覺敘事舒緩。答案 ①敘述時穿插大量的場景描寫:如準備年貨的忙亂場景、孩子們要糕團的場景、祭祖跪拜的場景等,延緩了小說情節的推進。②引入回憶,舒緩了敘述節奏:大哥講述自己小時候的相同經歷,平復了弟弟的情緒,使得情節在沉寂中緩緩收束。③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全文圍繞“壓歲錢”按照時間順序自然展開情節,敘寫年前的準備、大年夜的種種活動、直至壓歲錢的減少、弟弟的哭鬧,沖突緩緩展開,簡單不激烈。④敘述語言平和細膩,娓娓道來,如敘家常,不急不躁。4.如何理解文本二中的“世網”?文本一中,哪些情節能表現作為成年人的大哥被“一層層的世網”縛住?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解析 結合文本二“一層層的世網,……不準我們自由行動了”可知,“世網”指人們在成年后受到的世俗禮教(倫理道德)、現實生活等方面的束縛。文本一中體現大哥被“世網”縛住的情節:①原文說“早上,……因為要到下午才放假”,可見大哥并不十分自由,而是被現實生活束縛。②原文說“我見祖母開抽屜取錢打發地保上門賀喜的,……我真不應該使祖母傷心”,可見大哥從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艱難,以致在小弟因壓歲錢少而哭鬧時,講述自己的故事來教育小弟,可見他很早就懂事,被現實生活等方面束縛。③原文說“晚上,……哥哥卻只鞠了三下躬”,可見大哥即使心中對這些繁文縟節不贊同,也屈從于禮教而鞠了三下躬,他被世俗禮教(倫理道德)束縛。答案 (1)“世網”指人們在成年后受到的世俗禮教(倫理道德)、現實生活等方面的束縛。(2)文本一中體現大哥被“世網”縛住的情節:①在大年夜這一天,大家都安閑些。只有大哥迫于生計還要到公司里去做半天工,因為要到下午才放假。②成年后的大哥已經懂得人生有很多無奈,懂得為錢發愁的苦楚,所以在小弟因壓歲錢少而哭鬧時,講述自己的故事來教育小弟,理解成年人的不易與艱辛。③在供祭祖先時,大哥即使心中對這些繁文縟節不贊同,也屈從于禮教而鞠了三下躬。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16分)一湯陳王瓊華裕后街有很多吃飯的館子,好吃的菜也多,但裕后街有一句口頭禪:吃遍整條街,不如喝口湯。這一口湯還得上“一湯陳”去喝。“一湯陳”是一間館子的店名。店子原來叫“陳八碗”,老板姓陳,祖上傳承下來的“八碗菜”。細眼一看,都是他老家宴席上幾碗有頭有臉的菜,一時生意紅火。陳八碗接手館子時,裕后街吃飯的地方越來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陳八碗只得把幾個小工辭了。一個月后,掌勺師傅也走了。一天沒兩桌客,館子養不起小工和掌勺師傅。陳八碗自己掌勺洗碗了。這天傍晚,有個瓜臉女子上門,問:“老板,要小工嗎?”一天沒半個客人來吃飯。陳八碗脫口:“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臉女子便往店門走去,她走了幾步,又轉過身說:“老板,點菜!”“你,你吃飯——”陳八碗有點意外。瓜臉女子點點頭。“我第一次上館子,好讓你老板今天開個張吧。”陳八碗心里不由一熱。瓜臉女子點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進鍋里。炒好后,瓜臉女子說打包,拿回去給兒子吃。陳八碗便問了個明白。原來,瓜臉女子進城陪兒子讀書,家底又不厚實,便想來城里最熱鬧的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陳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啊。”就在這時,八九個客人嚷嚷鬧鬧進來。瓜臉女人馬上跟陳八碗進了廚房,幫他洗菜切菜。菜炒好后,她又把菜端上桌。陳八碗見她做事利落,一張笑臉,嘴巴爽甜,便跟她說:“你是一個帶財來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點事吧。不過,工錢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點。”“好好好,謝謝老板!”第二天,瓜臉女子便來上班了。但接連幾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這天晚餐,好容易才來了三四個客人。瓜臉女子見他們點菜差不多了,就說:“我們店子的湯更是一絕,不妨點一個湯。”“什么湯?”有個胖男子問道。“魚頭湯,這湯你們喝了覺得一般般,算我請客唄。”陳八碗聽到瓜臉女子這么一說,吃了一驚。客人倒是很樂意,馬上加了一份魚頭湯。不過客人結賬時也沒說什么,直接便把魚頭湯的賬也給結了。第二天中午,又來了十幾個客人。帶頭的就是昨晚的胖男子。他跟朋友說:“今天,我請你們喝魚頭湯。如果這魚頭湯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魚頭湯,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魚骨頭統統吞下去!”一碗魚頭湯讓客人們喝得連聲叫好,還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來,來吃飯的人越來越多。每撥客人第一個點的菜就是魚頭湯。陳八碗有點莫名其妙,這魚頭湯自己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歡上了?他嘗了一口湯,驚呆了。這湯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鮮而不膩,回味無窮。呵,看來自己要走運了吧。很快,他給瓜臉女子加工錢了。第二年,陳八碗把店門口的“陳八碗”的招牌換了,取名“一湯陳”。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這年冬,陳八碗上街買魚頭時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頭全裂開了,店子只好交給兒子去打理。小老板走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臉女子辭了,理由就是一個,瓜臉女子年齡大了一點,有損店面形象。他又花大價錢找了幾個如花似玉的姑娘來當服務員。陳八碗一陣唏噓,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幾年后,瓜臉女子來找“一湯陳”店子,結果發現,店子不知道什么時候倒閉了。她敲了半天門,才見陳八碗拄著拐杖把門打開。瓜臉女子稱,她兒子已在北京上大學,便想上門來答謝店老板前幾年的幫助。又問:“怎么館子不開了?”“你說奇怪不奇怪,你走后,這魚頭湯就沒人喝了。我嘗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魚頭湯的方法一五一十傳給了兒子,怎么湯就是不好喝了?”瓜臉女子說:“老板,我不瞞您了。在魚頭湯里我加了兩味中藥粉末,魚湯才特別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傳給我的秘方,不僅好喝,還補身子。”“天吶,原來這樣!”陳八碗才明白一切,又說,“當初多虧有你,謝謝你呀。”沒多久,“一湯陳”又開張了,顧客盈門,可老板換了,瓜臉女子做老板。不過,店名并沒換。因為女老板也姓陳。她把陳八碗請來坐收銀臺,還開了很高的工錢。女老板在魚頭湯里放了兩味什么中藥,至今仍是街坊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謎。(選自《微型小說選刊》2019年第12期,有刪改)5.下列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文章以“一湯陳”為標題,包含小說所述事實,瓜臉女子以一湯贏得口碑,同時告訴我們傳統技藝不能丟。B.老陳在給瓜臉女子炒菜時多抓了一把五花肉,這一動作描寫表現了陳八碗對“瓜臉女子”的感激,因為“瓜臉女子”給了他作為老板的自信,還特意在他店里消費。C.這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這樣既便于鋪開情節,讓作者自由把控,又將人物情感和作者立意交給讀者感悟和體會,給讀者更大的自由及閱讀空間。D.本文的語言通俗簡潔,將大量的情境對話和敘述語言融為一體,構筑了小說的情節框架和故事內容,形成獨特的敘事風格。解析 C項,文章在敘述中反復出現“瓜臉女子”和“陳八碗”,說明使用的是第三人稱,而不是第一人稱。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BA.小說以瓜臉女子指稱女主人公,故意隱去真實姓名,看似俚俗隨意,其實是匠心獨運,便于刻畫像她一樣有美好品德的底層民眾的群像。B.“陳八碗聽到瓜臉女子這么一說,吃了一驚”,這既是他擔心客人借故不付魚頭湯錢的表現,也是對瓜臉女子自作主張的不解和委婉的批評。C.小說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陳八碗”由盛轉衰,“一湯陳”起落易主,在情節設計和敘事策略上體現了作者的智慧構思。D.“一湯陳”的倒閉有陳八碗摔跤致傷這一偶然因素,也有小老板經營理念不當、不善用人的過失,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缺少了撐起店子的熬湯絕招。解析 B項,“這既是他擔心客人借故不付魚頭湯錢的表現,也是對瓜臉女子自作主張的不解和委婉的批評”分析錯誤,根據當時瓜臉女子的話語“這湯你們喝了覺得一般般,算我請客唄”可知,不存在無人付錢的情況,老板不會有任何損失,也就沒有批評的道理。實際上令陳八碗吃驚的是瓜臉女子的自信。★7.小說結尾“奶奶傳給我的秘方”和“湯里兩味中藥是個謎”的補敘各有何作用?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4分)解析 第一處補敘“奶奶傳給我的秘方”,交代了秘方的來歷,解開了故事的懸念,在瓜臉女子熬湯與瀕臨倒閉的餐館紅火,以及紅火后又倒閉間建立起因果關系,解開了讀者心中的謎團,讓故事更合理;第二處補敘“湯里兩味中藥是個謎”,從結尾“女老板在魚頭湯里放了兩味什么中藥,至今仍是街坊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謎”可知,這一補敘內容,并沒有說出最終答案,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增添了作品的審美意趣。答案 第一處補敘作用:①魚頭湯與瀕臨倒閉的餐館生意紅火以及紅火之后又倒閉之間建立了因果關系,補敘解開了故事的懸念。②瓜臉女子用奶奶傳授的熬湯秘方兩度盤活了餐館,體現了瓜臉女子的善良、懂得感恩。第二處補敘作用:“湯里兩味中藥是個謎”,是作品的“留白”,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增添了作品的審美趣味。8.瓜臉女子與陳八碗身份的反轉,體現了作品豐富的意蘊,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解析 從瓜臉女子點菜、幫忙、使用秘方招攬客人,可見瓜臉女子具有勤勞、善良、感恩的傳統美德,瓜臉女子使店鋪起死回生表現了瓜臉女子的精明、能干,同時表明傳統技藝在商業競爭中的獨特優勢。從全文情節發展分析,瓜臉女子與陳八碗身份的反轉,集中體現了善良、感恩、幫人即幫己的主題。答案 ①借瓜臉女子從員工到老板身份的轉變,贊揚了勤勞、善良、感恩的傳統美德,也表現了瓜臉女子的精明、能干。②瓜臉女子從員工到老板身份的變化,表明傳統技藝(關鍵技術)在現代商業競爭中有其獨特優勢。③陳八碗從老板到員工身份的轉變,說明人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經營理念要與時俱進。④二人身份的反轉,集中體現了善良、感恩的主題。陳八碗的兒子不懂感恩趕走瓜臉女子,但瓜臉女子為人善良、懂得感恩,讓陳八碗成為高薪收銀員。⑤揭示出人生可能有波瀾起伏,但只要心存善根,好心就會有好報、幫人即幫己的道理。本節內容結束THANKS學案45 敘述順序和敘事時間、節奏(速度)——扣住敘事特點,掌握答題規范復習目標 1.掌握小說敘述順序和敘事時間的敘事特點。2.掌握解答敘述順序和敘事節奏的答題規范。一、敘述順序1.順敘:①易于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脈絡分明,線索集中;②要注意剪裁得當、重點突出,使人物、事件的敘述有頭有尾,脈絡清晰,有較強的時空層次感。2.倒敘:①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②增加敘事波瀾;③使文章結構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④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3.插敘:①幫助展開事件,或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或對主要人物的身份作簡要介紹,或詮釋某一細節;②或使文章波瀾起伏,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讀性增強。4.補敘:①對原來的敘述起豐富、補充作用;②造成懸念,增加敘事波瀾;③深化主旨,形成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二、敘事時間1.敘述頻率故事中事件與敘述的重復關系:①單一型,故事中發生過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只講述一次;②概括型,故事中發生過很多次的事件在文中只敘述一次;③重復型,故事中只發生過一次的事件,在文本中重復多次敘述。2.敘事節奏敘事節奏指敘事速度的快慢疾緩,包括等敘、概敘、擴敘、靜敘與省略五種形式。①快,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節,一筆帶過,是跳躍,是略寫;②慢,減速,一般用于關鍵情節、精彩之處,減速是慢行,是工筆般的細致描繪。考向一 敘述順序1.敘述順序敘述 順序 概念內涵 作用效果 高考典型例題順敘 按時間(空間)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 情節發展脈絡分明,文氣自然貫通,文章顯得層次清晰。 2013·重慶卷《槍口下的人格》倒敘 1.定義。不按時間先后順序進行敘述,而是把某些發生在后面的情節或結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順序敘述下去。 2.分類。①把結局提前。②把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三是為了表現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插敘 在敘述主要事件的過程中,插入另一與之有關的事件,然后再接著原來的事件寫。插敘的內容,只是和原來的敘述相關但不能相連,相連就成了倒敘。主要分類有:①轉述式,即借助作品中人物的敘說進行插敘。這種方式往往用“聽人說”“據說”“有人說”等引入插敘。②直述式,就是不借助作品中的任何人的口述或聯想,直接在文中插敘一件事,多用“原來”“過去”這些表時間概念的詞來引入插敘部分。③聯想式,指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聯想引出插敘的內容,一般在插敘前,都用“想起”“眼前浮現出”“腦海里閃過”這類的話進行過渡。 ①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進行必要的補充說明,使內容更加充實、豐滿。②補充交代內容情節,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曲折有序。③襯托、表現人物形象。④為后文做鋪墊。⑤突出文章的中心。 2008·江蘇卷《侯銀匠》補敘 補敘,也叫追敘,指在文中對前面所說的人或事進行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機組成部分。補敘實際上是在敘述時,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適當的地方再把這些片段“亮”出來,使讀者恍然大悟。 ①通過一“藏”一“亮”,造成敘事的波瀾。②運用補敘,有助于更好地表達主題,表現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014·遼寧卷《數學家的愛情》 2014·全國Ⅱ卷《鞋》平敘 (并敘) 平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即先說甲的事,再說乙的事,兩邊都交代清楚;一種是時而說甲,時而說乙,按照情節發展的需要輪番敘述,使讀者對甲和乙的命運都處于關心的狀態中。 可以把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情,寫得眉目清楚,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便于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拓展作品容量。 2018·全國Ⅰ卷《趙一曼女士》2.插敘與補敘的區別類別 插敘 補敘內容上 插敘材料刪去,原有的故事情節仍舊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線索仍舊清楚明朗,讀者不會產生疑問。 補敘片段刪去,讀者會產生疑問。形式上 插敘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 補敘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現結果之后,交代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篇幅上 插敘的文字一般較多,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 補敘的文字一般較少,多則一段,少則一句話, 對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補充說明。效果上 插敘是作者為人物經歷和事件發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結構更緊密,人物性格更鮮明。 補敘是將事件的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的某個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懸念,讓讀者產生錯覺,到一定的時候“亮”出來,這樣通過“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瀾起伏,增強藝術感染力。[教考銜接] 敘述順序 教材篇目 敘事效果順敘 《百合花》 本文按時間順序來寫,情節發展脈絡分明,層次清晰。倒敘 《祝福》 將祥林嫂悲慘的結局放在開頭,巧妙地設置了懸念,使讀者想要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插敘 《故鄉》 當母親和“我”提到閏土時,作者寫道:“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接著便記敘了一段三十年前“我”與少年閏土交往的故事。此處插敘是為了充實內容,刻畫少年閏土天真活潑、機智勇敢的形象,這與“我”眼前所見的閏土形成鮮明的對比。【掌握解題通法】精準審題 題干中有“順序”之類的文字。 ①小說采用了怎樣的敘述順序,運用這種方式有什么好處? ②小說哪些內容詳寫,哪些情節略處理,這樣處理的效果是什么?思考角度 ①從敘事的順序安排方面分析。②從敘事節奏的快慢方面分析。③從敘事情節詳略處理方面分析。④從敘事手法安排方面分析。答題模板 敘述順序+分析;時間、空間順序+分析;情節詳略+分析。[邊練邊悟] 閱讀《長跪大別山(節選)》,完成后面的題目。(文本見“學案44·考向二·邊練邊悟”)1.(分析插敘段落的作用)第九段的插敘內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訓練] 閱讀《石門陣》,完成后面的題目。(文本見“學案44·考向一·邊練邊悟”)2.(原創)本文在敘述順序上有什么特點?試結合文本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 敘事節奏(速度)項目 具體內容敘事節奏的概念內涵 敘事節奏指敘事速度的快慢疾緩(敘事的詳略)。 (1)“快”指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節,一筆帶過。加速是“張”,是跳躍,是略寫,多用敘述手法,讀者一般用快速閱讀,粗略品味。 (2)“慢”指減速,一般用于關鍵情節、精彩之處。減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筆般細致地描繪,多用描寫手法,讀者要用慢速閱讀,細細品味。小說的閱讀魅力就體現在加速與減速交織上,一張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敘述與描寫是控制小說速度的法寶。當小說加快敘事速度時,往往用簡約的概括性敘述;當小說要放慢敘事速度時,往往用大量的詳盡描寫。 (3)等敘、概敘、擴敘、靜敘、省略。①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相等或大致相等就是等敘。②敘事時間短于故事時間,比如身世介紹或說明那些并無重大事件發生的歲月,將漫長的故事壓縮成幾個簡短的句子,這就是概敘。③敘事時間長于故事時間,細致描述事件的發展過程和人物的動作心理等敘事就是擴敘。④敘事時間無窮大故事時間為零,比如用于景物和人物肖像的描繪、社會習俗的介紹,就是靜敘。⑤敘事時間為零,但我們可以從文本的邏輯中推出某些故事是發生過的。這種情形叫省略。改變敘述節奏的方法 (1)延緩敘述節奏的手法:①鋪張敘述(情節延遲、搖擺等手法);②增加抒情、議論、描寫等;③插入回憶、敘說歷史、展開聯想(如插入有關聯的或類似的神話、童話、民間傳說)等。 (2)加快敘述節奏的手法:①概括敘述,減少描寫,②利用對話、書信等方式(含現實與回憶交錯)等。控制小說節奏的作用 (1)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用到抒情、議論、描寫等表達方式,還可能插入回憶、敘說歷史、展開聯想(如插入有關聯的或類似的神話、童話、民間傳說)等。這些手法的運用,能舒緩原本緊張的情節,能更充分地抒發情感、表達觀點,能豐富小說內容,也能更好地引發讀者的思考與共鳴。 (2)搖擺、延遲等手法,也能起到調節敘述速度、調整情節的作用。搖擺是適度偏離,即在事件的敘述中交代與事件相關的另一件事;延遲則是在層層推進的情節中,故意給故事、人物心理等設置障礙。[教考銜接] 敘事藝術 敘述順序 教材篇目 敘事效果敘述頻率 重復。指故事中事件與敘述的重復關系 《祝福》 往往具有渲染、強調的作用。祥林嫂反復講述阿毛的故事:①體現出祥林嫂鮮明的人物特點。②既突出了阿毛的死對祥林嫂的打擊之大,又強化了魯鎮人的麻木的看客心理。重復中變化 《老人 與海》 ①以鯊魚接連不斷的進攻,表現老人處境的艱難;②在力量的懸殊對比中,凸顯老人的堅毅和勇氣。敘述節奏 快慢交織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加速與減速的交織,使情節波瀾起伏,既有驚心動魄的場面,也有舒緩平和的情境,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期待。《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在敘述林沖尋敵時敘事節奏較快(加速),在山神廟痛殺陸虞候時敘事節奏較慢(減速)。【掌握解題通法】精準 審題 題干中有“重復”“延宕”“節奏”“快慢”之類的文字。 ①小說采用了怎樣的敘述方式?運用這種方式有什么好處? ②小說哪些內容詳寫?哪些情節略處理?這樣處理的效果是什么?思考 角度 ①從敘事的順序安排方面分析。②從敘事節奏的快慢方面分析。③從敘事情節詳略處理方面分析。④從敘事手法安排方面分析答題 模板 敘述順序+分析;敘述速度+分析;時間、空間順序+分析;情節詳略+分析[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奎 生劉震云房東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來了,臉上都帶著紅暈和興奮,興奮之中有企盼的滿足。房東家的二女兒說:奎生來了。我驚奇:奎生是誰?奎生一來大家就這么興奮?二女兒不高興地說:你連奎生都不知道哇?這時房東大哥告訴我,奎生是當地有名的金鼓樂鼓手。我問為什么敲鼓,房東大哥:村里死了人了。于是,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九日晚,奎生在山西南部的李堡村為老太太王枝花的喪殯敲起了他的震動土塬和鄉親的路行鼓。后來奎生告訴我,他五歲喪父,六歲隨母嫁于河東。上了三年學就輟學了,從此割草,放牛,吃剩飯。九歲離家,拜當地著名藝人為師。一九七八年,奎生的師傅因病逝世,十九歲的奎生,從此成了這個松散藝班的班主。第二年,奎生因率班在一次喜宴上敲喧天的威風鑼鼓連續七個小時將幾千名村民震呆,從此名聲大噪。奎生個頭不高,像所有名人一樣,沒開始敲鼓點之前,他坐在條凳上不理人,對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充耳不聞,只是偶爾與身旁掌板的同伴低聲說一句什么。天黑了下來,一個三百瓦高挑的大電燈泡亮了。奎生向身邊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掌板的同伴將他的板子舉了起來,立即,像音樂廳穿著燕尾服指揮手中的指揮棒高舉起來一樣,班中所有的藝人都各就各位,抱起自己的笙、笛、鐃、鈸、嗩吶、大鼓,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伴手中高舉的板子。終于,高舉的板子落下了。隨著一聲清脆的竹板響起,六七個人手中的笙、笛、鐃、鈸、嗩吶、大鼓同時響起。音樂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音樂,是伴隨幾代人成長的,幾代人都從音樂中得到了滿足。幾千人屏聲靜氣,聽得如醉如癡。聽了一段,又是一段;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奎生仍在條凳上坐著默默不語地抽著自己的香煙。終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時,奎生扔掉煙屁股,站起來,從同伴手中拿過一桿嗩吶。他一站起,連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聽眾都一下覺出,他所有同伴剛才聲音嘹亮、爭奇斗艷、百花齊放的吹奏,都一下子成了伴奏。所有伴奏的聲音,一下子壓低許多,緩慢許多,在等待奎生嗩吶的吹出。由于有了這壓低與緩慢,使奎生嗩吶中發出的第一聲聲響,就格外嘹亮、徹底,撕裂金帛與撕裂云霄,把我們等待已久的心靈,一下子消解和冰釋。他吹奏的是什么,已顯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們切切實實看到他在吹,聽到他吹出的聲音,看到他吹奏的風采,我們就滿足,得到安慰,與他融為一體,甘愿做他音樂的奴隸,愿意為這一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氣氛對于我們是多么重要啊,在一種氣氛下我們可能是懦夫,在另一種氣氛下我們就是英勇無畏的戰士。我們甘愿沉浸在這種音樂中,去生,去死,去隨這音樂的吹奏者爬過一道又一道的高山、一座又一座的土塬,過一道又一道的冰河,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燦爛的花朵。但是,奎生沒有讓我們興奮過久,一曲終了,他把嗩吶放到了桌子上。他沒有在乎我們興奮沉浸的情緒,任我們在興奮的泥潭中掙扎,不能自拔。這時,他的同伴又繼他之后吹起來,唱起來,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已經走到了路的盡頭,應該在另一種音樂的撫慰下往回走了。于是,我們神經也都松弛下來,笑了。奎生的吹奏既然聽過,同伴的吹奏對于我們已不在話下。我們一下似乎成了奎生的知心朋友也可以和他平等相處然后和他一樣俯視他的同伴了。于是,人群中松動了,咳嗽聲,議論聲,像蜜蜂一樣“嗡嗡”響起。這時我們又感謝奎生。奎生是神,我們是人,我們還是回到“嗡嗡”的人的議論聲中去吧。這樣“嗡嗡”了一個鐘點,輕松了一個鐘點,等我們把松弛的唾沫都咽回肚里,把興奮的汗水晾干甩凈,這時奎生又出場了。他將一面大鼓掛到了自己脖子上,他的幾個同伴也都將大鼓掛到了自己脖子上。人們又提起心,屏息靜氣。奎生將鼓槌舉到了空中,所有同伴都看著他,也將手中的鼓槌如樹林般舉向空中。隨著奎生鼓點的落下,一下,兩下,三下,眾槌紛落,如雨打芭蕉,越來越重,越來越激烈;激烈之后,又還原成整齊,成了整齊雄壯、威風八面的威風鑼鼓鼓點。十來面大鼓在一起對打,打著鼓,敲著鼓邊,聲音清脆悅耳,令人神情振奮,昂揚,沉落,感動。問:這鼓叫什么名稱?答:五虎爬山。這時所有的鼓手,真有如爬山的、山中初長成的雄虎,突然分開,又突然跳到一起對打;對打一陣,在旁邊嗩吶、笙、笛的伴奏下,又突然亮相,好不自如瀟灑。這時的奎生,還原成了兒童模樣,憨厚,天真,滿頭是汗,滿頭是土,滿頭是土與汗流成的汗道道,臉上帶著滿足與得意的傻笑。打鼓之余,鼓槌在他手上轉花,令人眼花繚亂。他們抖肩,扭腰,提腳,掀胯,每一個動作,都牽動著我們的全身。這種金鼓樂,這種路行鼓,聲聲鼓槌,都敲到我們心的深暗處。我們可以長歌當哭,我們可以撫掌大笑,我們可以就此喝醉酒……三星偏西了,散場了。散場的腳步聲、議論聲、尋子呼娘聲之后,一切都停止了。這時的村莊,顯得多么寂靜啊。(有刪改)3.在小說情節推進中,作者常常采用延宕手法,故意放慢敘述節奏,延緩事件進程,從而收到別致的藝術效果。請據此簡析小說畫橫線處句子的藝術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訓練]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他吹奏的是什么,已顯得并不重要”,表明大家為奎生的演奏技藝所折服,已不在乎吹奏的內容。B.一曲嘹亮的嗩吶聲,讓奎生收獲了大量知音,觀眾愿意為奎生去生活,去奮斗,甚或獻出自己的生命。C.“五虎爬山”歡騰活躍,雄壯動聽,表演者動作粗獷豪放,威武無比,展示了當地路行鼓的文化特色。D.“這時的村莊,顯得多么寂靜啊”,與前文奎生演奏時的熱烈氣氛形成對比,給人一種回味無窮之感。5.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寫房東一家的興奮和企盼,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收到了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為下文奎生出場作鋪墊。B.小說運用插敘的手法,補充交代奎生坎坷的童年和學藝簡況,豐富了文本內容,為下文奎生的出色表演進一步蓄勢。C.這篇小說和魯迅先生的《祝福》都采用了第一人稱視角來觀察、講述并參與故事,便于直接呈現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D.作者站在鄉土文化立場,再現中原鄉村的喪葬民俗場景,讓讀者獲得了獨特的審美體驗,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眷戀。6.無論是奎生的嗩吶聲,還是“五虎爬山鼓”的演奏,都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心旌搖曳,魂馳神往。試分析小說在音樂描寫上的藝術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案45 敘述順序和敘事時間、節奏(速度)邊練邊悟1.【解題思維】第一步:精準審題。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第六段”明確了答題區間,“插敘內容”指明了答題指向,“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限制了答題角度,“簡要分析”提出了答題要求。第二步:規范答題。從結構上分析,第六段的插敘內容對前后文的情節發展起到了承接開啟作用;從內容上分析,插敘的內容使得“干爹”這一人物形象逐漸走近讀者,給人以真切感、真實性,更有利于表現主題,便于表達情感。第三步:組織答案。答案 ①結構上承上啟下。承接上文白軍追殺年輕人、年輕人被救的情節,啟示下文,交代故事的來龍去脈。②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插敘的內容使得“干爹”這一人物形象逐漸走近讀者,給人以真切感、真實性。③便于抒發情感。“干爹”對當年發生的事情充滿遺憾、懊悔和愧疚,表現出極度的悲痛之情。2.解析 敘述 順序 文本相關內容 分析補敘 “王木匠手巧……他的手藝不止見長于他的本行。” 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插敘 中間胡老三的話,說出了故事之外的故事,也就是第五段中王木匠說的“一點新聞”。日本鬼子掃蕩被抗戰軍民擊敗,這樣驚心動魄的戰爭在王木匠嘴中竟成了故事,這是樂觀情緒的表現,是對抗戰必勝的信心 選擇這種角度寫,更添風趣,更有戲劇性,主題也更加深刻答案 ①補敘:宕開一筆,從其本行本業寫起,交代王木匠手巧,會發明。②插敘:插敘戰爭現實,驚心動魄的戰爭和王木匠石門陣的故事形成鮮明反差,如此敘述,更添風趣,更有戲劇性,主題也更加深刻3.【解題思維】第一步:審題干,明考向。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及情節設置特點的能力。“簡析小說畫橫線處句子的藝術效果”,題干明確要求考查敘述特征,切入角度是“敘述速度(節奏)”等角度。第二步:抓角度,細分析。思考角度 對應分析從行文結 構來看 結合畫線句及前語境“奎生個頭不高,……只是偶爾與身旁掌板的同伴低聲說一句什么”“奎生向身邊掌板的同伴示意一下。……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伴手中高舉的板子”得出答案①正當讀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時,作者借助“他坐在條凳上不理人,對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充耳不聞”將敘述節奏放慢,延緩敘述進程,為樂隊的表演蓄勢,以便突出表演效果。從敘述的 節奏上看 結合“終于,高舉的板子落下了。……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可見表演到了高潮時,觀眾聽得如癡如醉。結合“奎生仍在條凳上坐著默默不語地抽著自己的香煙”“終于,在一支曲子演奏到一半時,……在等待奎生嗩吶的吹出”,可見通過奎生的“沉穩”再次將敘述節奏放慢,延緩敘述進程,為下文奎生即將帶給人們的巔峰體驗蓄勢。從延宕手 法上看 結合“由于有了這壓低與緩慢,……一下子消解和冰釋”“他吹奏的是什么,……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燦爛的花朵”,可知兩處延宕語句的運用,形成了抑揚頓挫感,使得行文的變化為音樂充分張本鋪墊蓄勢,讓讀者在一張一弛的情節變化中增強了審美感受,使得音樂富有張力,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步:析效果,組答案。根據第二步的分析,概括出表達效果,然后分條組織答案。答案 ①正當讀者渴望看到奎生演奏時,作者借助“他坐在條凳上不理人,對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充耳不聞”將敘述節奏放慢,延緩敘述進程,為樂隊的表演蓄勢。②正當觀眾聽得如癡如醉時,“奎生仍在條凳上坐著默默不語地抽著自己的香煙”,再次將敘述節奏放慢,延緩敘述進程,為下文奎生即將帶給人們的巔峰體驗蓄勢。③兩處延宕語句的運用,形成了頓挫疾徐的節奏變化,讓讀者在一張一弛的情節變化中增強了審美感受。4.B [B項,“愿意為奎生去生活,去奮斗,甚或獻出自己的生命”有誤,從原文“我們甘愿沉浸在這種音樂中,去生,去死”中可知,這是觀眾陶醉在奎生嗩吶聲中的審美感受,而非現實生活。]5.C [C項,“便于直接呈現每個角色的內心世界”錯誤,第一人稱只能通過“我”對于他人神情、動作的觀察來體現出他人的內心活動,屬于間接表現。]6.解析 結合開頭部分人們的評價間接表現奎生演技高超神奇:“房東大哥及他的一家都回來了,臉上都帶著紅暈和興奮,興奮之中有企盼的滿足”“我驚奇:奎生是誰?奎生一來大家就這么興奮?”“二女兒不高興地說:……奎生是當地有名的金鼓樂鼓手”。結合正文主體部分“班中所有的藝人都各就各位,……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伴手中高舉的板子”“終于,……六七個人手中的笙、笛、鐃、鈸、嗩吶、大鼓同時響起”“他一站起,……在等待奎生嗩吶的吹出”“音樂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音樂,……走了一山,又是一山”,可見眾星捧月的側面烘托效果,通過同伴的暖場樂曲讓觀眾如醉如癡,襯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結合“把我們等待已久的心靈,一下子消解和冰釋。他吹奏的是什么,已顯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吹奏。我們切切實實看到他在吹,聽到他吹出的聲音,看到他吹奏的風采,我們就滿足,得到安慰,與他融為一體,甘愿做他音樂的奴隸,愿意為這一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可知,通過觀眾的感受側面間接寫奎生嗩吶的藝術效果,能讓人沉醉其間,不可自拔。結合“使奎生嗩吶中發出的第一聲聲響,就格外嘹亮、徹底、撕裂金帛與撕裂云霄”,可見正面直接寫奎生演奏的技藝高亢嘹亮不同凡響;“隨著奎生鼓點的落下,……聲音清脆悅耳”,正面直接寫敲鼓的狀態和聲音、效果,贊揚了奎生水平之高。“氣氛對于我們是多么重要啊,……在另一種氣氛下我們就是英勇無畏的戰士”,對比中突出演奏效果。“我們甘愿沉浸在這種音樂中,……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燦爛的花朵”,通感比喻,把聽覺轉換為視覺,生動形象具體,表現藝術效果之奇妙無比。結合“他將一面大鼓掛到了自己脖子上”“隨著奎生鼓點的落下,一下,兩下,三下” “還原成了兒童模樣……鼓槌在他手上轉花”,可見通過正面直接描寫神態、動作等細節,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備。答案 ①襯托。通過同伴的暖場樂曲讓觀眾如醉如癡,襯托出奎生演技的高超。②側面烘托。“甘愿做他音樂的奴隸”“在興奮的泥潭中掙扎”,通過寫聽眾的感受烘托出奎生技藝的高超。③正面描寫(細節描寫)。“還原成了兒童模樣……臉上帶著滿足與得意的傻笑……鼓槌在他手上轉花”,通過描寫神態和動作,突出奎生表演的形神兼備。④通感。“爬過一道又一道的高山……看遍一山又一山的漫山遍野的燦爛的花朵”,以形象生動的視覺形象來寫聽覺,突出了音樂給聽眾帶來的奇妙享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45 敘述順序和敘事時間、節奏(速度)(含答案).docx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課件45 敘述順序和敘事時間、節奏(速度)(共73張ppt).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