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37:梳理行文脈絡、分析論證結構和論證思路 學案(含答案)+課件(共77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37:梳理行文脈絡、分析論證結構和論證思路 學案(含答案)+課件(共77張ppt)

資源簡介

(共77張PPT)
學案37 梳理行文脈絡、分析論證結構和  論證思路
——把握特征,精準論證
復習目標
1.理解什么是“論證”;認識論證的兩種主要目的——證明和解釋。
2.熟悉思辨文常用的論證方法,并學會概括與提取“有用信息”。
3.學會分析論證,并能夠準確辨析命題選項中的“邏輯謬誤”。
鏈接高考
考向一 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思路)
1.明晰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
關系類型 子類型 具體特點
相承關系 承接關系 由觀點到分析是承接或層層遞進的;段落之間是承接或層層遞進的
遞進關系
相并關系 并列關系 文章段落之間是平行的,它們之間或并列或對照
對照關系
相屬關系 總分關系 分總、總 分總關系 先總說再分說;或者相反;或者先總說后分說再總說
2.行文思路
[教考銜接] 1.(必修上冊《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請簡要概括課文第二段的論述思路。
《說文》里講:“匠,木工也?!苯裉斓摹敖场?,已成為心思巧妙、技藝精湛、造詣高深的代名詞。職業(yè)與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人與人卻從來都有職業(yè)品質、專業(yè)精神的差別。工匠精神厚植的企業(yè),一定是一個氣質雍容、活力涌流的企業(yè)。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huán)境和深厚人文素養(yǎng)的國家。“將產品當成藝術,將質量視為生命”,正是這樣的極致追求,將我們帶往一個更為不凡的世界。
解析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首先寫到“《說文》里講:‘匠,木工也’”,這是對“匠”的含義做了解釋;然后,作者提出了“職業(yè)與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人與人卻從來都有職業(yè)品質、專業(yè)精神的差別”,這一議論,指出了工匠精神的可貴。最后,作者指出“工匠精神厚植的企業(yè),一定是一個氣質雍容、活力涌流的企業(yè)。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huán)境和深厚人文素養(yǎng)的國家”,強調了工匠精神對于企業(yè)和國家的意義。
答案 首先解釋“匠”的含義,接著說明人的職業(yè)品質、專業(yè)精神的差別,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對于企業(yè)和國家的意義。
【掌握解題通法】
把握行文思路“4步驟”
[邊練邊悟] 1.(2020·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歷史地理學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實際產生在戰(zhàn)國后期。《禹貢》雖以記載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狀況為主,但也包含了對以往地理現(xiàn)象的追溯,含有歷史地理學的成分。
成書于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對見于典籍記載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國、歷史政區(qū)、地名、河流、山嶺、古跡等都做了記載和簡要考證,并不局限于西漢一朝。作者班固比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記載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初具雛形。同樣,成書于公元6世紀的《水經注》也從傳世的數(shù)百種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證和研究。今天,我們之所以還能知道先秦的某一個地名在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漢以降的疆域范圍,能夠大致了解黃河早期的幾次改道,都離不開這兩種著作。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權的興衰、疆域的盈縮、政區(qū)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斷發(fā)生;黃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頻繁決溢改道又經常引起有關地區(qū)地貌及水系的變遷,給社會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繁榮的文化使這些變化大多得到了及時而詳盡的記載,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中所發(fā)生的變化是如此復雜,已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隨意涉足,因而產生了一門專門學問——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關系到國計民生,也是治學的基礎,例如歷史地名的注釋和考證、歷代疆域和政區(qū)的變遷、黃河等水道的變遷,特別是與儒家經典和傳統(tǒng)正史的理解有關的地理名稱和地理知識,都被看成是治學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達到高峰,很多乾嘉學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歷史地理學,二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qū)別。就研究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區(qū)、地名和水道的變遷,后者卻涉及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對現(xiàn)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后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xiàn)象,而且要尋找它們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規(guī)律。由于產生于西方的現(xiàn)代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很遲,加上我國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科學基礎,中國沿革地理雖然早已成為專門學問,卻一直未形成新的學科。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xiàn)代地理學的一部分。
顯然,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fā)展的一個決定因素是現(xiàn)代地理學的建立,中國到20世紀初葉才逐漸具備這一條件。中國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是30年代以后才開始的。由顧頡剛等發(fā)起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及其主辦的《禹貢》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發(fā)展沿革地理為宗旨。1935年,《禹貢》開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國歷史地理)作為刊物的英語名稱,這說明禹貢學會的學者們已經受到現(xiàn)代地理學的影響,產生了將傳統(tǒng)的沿革地理向現(xiàn)代的歷史地理學轉化的愿望。新中國成立后,對學科發(fā)展?jié)M懷熱情的學者及時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學的歷史系以歷史地理學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機構和專業(yè)人員已經粗具規(guī)模。改革
開放以來,我國的歷史地理學者繼承和發(fā)揚沿革地理注重文獻考證的傳統(tǒng),充分運用地理學和相關學科的科學原理,引入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不斷開拓新的學科分支,擴大研究領域,在歷史地圖編繪、行政區(qū)劃史、人口史、區(qū)域文化地理、環(huán)境變遷、歷史地理文獻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有的已居國際領先地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在整體上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標志著這門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學科迎來了一個向現(xiàn)代化全面邁進的新階段。
(摘編自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基礎和前景》)
材料二:
歷史地理學在以空間為研究對象的地理學的龐大家族中,具有獨特性,即空間過程和時間過程相結合。英國近代地理學創(chuàng)建人麥金德,主張地理學者應當嘗試重建過去的地理,如果不是這樣,地理學就只是當代現(xiàn)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時間的尺度,才能考察變化的過程,并顯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過是一系列階段的最新一個階段。
歷史地理學把空間和時間結合起來的特征,體現(xiàn)了發(fā)生學原理的應用,意味著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的空間關系的研究,要從產生、形成、演變的過程來探尋其規(guī)律,這是近現(xiàn)代科學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環(huán)境的演變往往需要經歷
漫長的時間過程,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時間之漫長達到十萬至數(shù)千萬年;我國許多城市的興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漢如從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達4 000~5 000年,從原始城址的出現(xiàn)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這種形成的演變過程,只有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觀察和研究,才能探尋出規(guī)律性的內容。有了客觀的規(guī)律,方能預測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摘編自劉盛佳《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答案 ①首先對歷史地理學進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獻引出傳統(tǒng)的沿革地理;②進而將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學對比,指出歷史地理學依托現(xiàn)代科學;③按年代介紹我國歷史地理學在現(xiàn)代以來的發(fā)展,以及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 材料一主要涉及兩個概念:一是歷史地理學,二是沿革地理。由此可以梳理材料一的內容:第一段追溯歷史地理學的起源,引出對《禹貢》的介紹;第二段介紹了《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第三段引出“沿革地理”的概念;第四段介紹了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和成就等;第五段將沿革地理和歷史地理學進行了比較;第六段介紹了歷史地理學在現(xiàn)代以來的發(fā)展以及改革開放后取得的成就。據(jù)此尋找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劃分層次即可。
考向二 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表1 思辨性文本的常見結構
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具體結構 總分結構 先總說(提出中心論點),再分說(列出幾個分論點,或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證),最后總說(總結)
層進結構 論證上由淺入深,層層深入
并列結構 幾個分論點并列,或幾個方面的論證并列
對照結構 一正一反,正反對比
駁立結構 先駁論(列出錯誤論點并否定),后立論
表2 論點、論據(jù)與論題
對象 中心論點 分論點 論據(jù) 論題
含義 中心論點是整篇文章需要表達的觀點,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分論點是從屬于中心論點并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若干思想觀點 論據(jù)是用來證明論點正確性和可行性的材料。①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的關系:歸納、演繹和類比。②論據(jù)與論據(jù)的關系:并列和對比 論題是作者所要議論的問題和有待證明的命題
對象 中心論點 分論點 論據(jù) 論題
形式 ①句式。論點的提出一般是一個較完整的判斷句、祈使句、陳述句等。②位置。論點的位置靈活,可出現(xiàn)在標題、開頭、文中、結尾。③關聯(lián)詞。通?!八?、因此、那么”等關聯(lián)詞,“顯然、由此可見、簡而言之、總而言之”等獨立成分后的語句是論點。④特征詞?!靶Q、認為、說明、建議、推測”等表示斷定的詞之后的語句可能是論點 ①各分論點也需要加以論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是被證明與證明關系。②分論點之間有并列、遞進等關系 ①事實論據(jù),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shù)據(jù)、可靠的史實等。②理論論據(jù),指經過實踐檢驗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們公認的道理等。③關聯(lián)詞。“因為、假如、由于、既然”等關聯(lián)詞后的語句是論據(jù)。④特征詞?!袄碛墒?、根據(jù)是、例如”等之后的語句一般是論據(jù);用“調查、統(tǒng)計、實驗、研究”等詞語所引導的語句,很可能是論據(jù) 論題的位置一般在標題或文首。論題的出現(xiàn)常是一個短語
對象 中心論點 分論點 論據(jù) 論題
要求 中心論點具有正確性(客觀反映)、鮮明性(不能模棱兩可)、新穎性(深刻,超出他人的見解) 服務于中心論點,各分論點之間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一是典型;二是新穎;三是能證明論點,與論點有內在聯(lián)系;四是運用事實論據(jù)要詳略得當,引用理論論據(jù)要準確恰當,論據(jù)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順序 論題只是一個概念,確定論述的話題范圍,決定外延
[教考銜接] 2.(選擇性必修中冊《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解析 文章運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①首先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經濟關系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然后分兩個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經濟關系和社會歷史的關系、經濟關系和歷史發(fā)展的關系進行論述。②先是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fā)展是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它們之間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fā)生作用。③接著分析了歷史發(fā)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闡明了偉大人物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偶然性與必然性。④最后總結全文,歸根到底要正確理解歷史就必須注重經濟史的學習,學會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史觀。
答案?、傥恼陆Y構嚴整,層次清晰,全文采取“總分總”結構。②首先闡明,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基礎;③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fā)展是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它們之間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fā)生作用,接著分析了歷史發(fā)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闡明了偉大人物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偶然性和必然性;④最后總結全文,歸根到底要正確理解歷史,就必須注重經濟史的學習,學會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史觀。
【掌握解題通法】
快速梳理論證結構“3方法”
1.抓住文體特征。
明確論點,分析觀點與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論點與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總分、并列、層進、對照)作切分。
2.尋找標志性詞語。
找出表明上下文內容間關系的標志性詞語,并仔細區(qū)別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結構的分析??梢宰鳛闃酥拘栽~語的有:關聯(lián)詞、順序詞、范圍詞、過渡詞以及表明承遞關系的其他詞語。
3.尋找關鍵語句。
論述類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起句、過渡句、設問句和小結句等,往往能體現(xiàn)文章思路,為我們劃分文章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邊練邊悟] 2.(2021·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網絡空間是將人群聚集起來的一種新型社會空間,更是年輕一代學習、娛樂和交往的平臺,為保證網絡空間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是必要的。不僅如此,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簡言之,互聯(lián)網不是法外之地。
網絡行為是由網民的觀念意識引導的,而文明的網絡行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觀念意識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網絡規(guī)范必不可少,這已是共識。但需要有什么樣的規(guī)范,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底線倫理或“負面清單”是共識性最強也是最起碼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通過明確“不能做什么”來列出的網絡行為負面清單,通常也是有法律強制性的禁區(qū),構成最低層次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
歸納學術界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五不”來認識網絡行為的底線要求,或以此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文明上網的負面清單。不傷害——網絡行為者既不要有意作惡,也不能無意為惡,如在網上進行攻擊、謾罵,詆毀他人的名譽,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隱私和利益等。不偷盜——在網絡信息空間中,要像對待現(xiàn)實世界中的商品一樣,以合法合規(guī)的方式獲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不道德行為。不造假——每一個網民要從不進行信息造假做起,確保自己在網上發(fā)送的信息是真實的,尤其是自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編造聳人聽聞或嘩眾取寵的謠言。不浪費——即不發(fā)生信息浪費的行為,向網絡發(fā)送垃圾信息不但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也會耗費網民的時間和精力。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余,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zhàn)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余。不盲從——上網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輕信網絡謠言而上當受騙,沒有造謠的網民,就沒有網謠的市場,網民就不會為網絡污染的策劃者所利用,不會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網絡圍攻。
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確立了網絡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網絡空間中產生了行為,無疑就是開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為,就必須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要求去主導人的行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而這種基準意識可以通過“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來具體體現(xiàn)。
所謂“等效意識”,就是當線上虛擬世界出現(xiàn)道德失范行為時,要將其視為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guī)范要求。所謂“反身意識”,可以說是等效意識在自我和他人關系上的延伸,即一個人的不當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他人時,轉換視角去設想當自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人時會有什么樣的切身之痛,有了這樣的反身意識,就會自覺抵制許多不良的網絡行為,就不會到網上去傳播謠言?!皟r值意識”在網絡行為中有多方面的體現(xiàn):第一,它表現(xiàn)為對他人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比
如尊重知識產權;第二,重視信息內容的文化意義,從而積極傳播內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識到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價值負載,從而關注信息技術使用的道德效應。由于技術普遍是負載價值的,不當使用網絡可能會產生出負價值,如對網絡游戲的沉迷會耽誤學業(yè)和事業(yè),此外,網絡是“內容為王”的空間,是各種思想交鋒的新的疆場,青年人尤其是被爭奪的對象。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而言具有主導性的作用。“契約意識”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約精神。網絡空間中,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中新出現(xiàn)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沖突問題,沖擊了傳統(tǒng)的信任機制,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規(guī)范各自權利和義務成為重構信任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當作為未來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網上講誠信、守契約、服從大局時,網絡中新的信任機制可隨之形成。
(摘編自肖峰《從底線倫理到擔當精神: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
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解題思維】
[精準審題] “文章”明確了答題區(qū)間,是整篇文章的結構,“論證結構”指明了答題任務對象,“簡要分析”限制了答題要求。以“論證思路”為考查對象,考查考生解讀不同類型文本的能力。
[思路分析]
答案 文本采取了總分式論證結構。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應的網絡規(guī)則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觀點,引導青年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接著從“底線意識”的角度論述“五不”的內容;再從“基準意識”的角度論述“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的具體內容。
考向三 分析論證思路
1.論證思路的要素
論證 要素 內容特點 注意點
論證 方式 立論 運用充分有力的論據(jù)從正面直接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性 ①駁論點:對文章論點中的根本性錯誤進行反駁。②駁論據(jù):既可以直接反駁,也可以通過歸納論據(jù)中的謬誤的辦法來反駁。③駁論證:針對舉例論證可以找出例子與事實情理不符的部分,針對道理論證可以用相關知識指出其錯誤
駁論 通過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論點來確立自己的論點。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反駁、反證法、歸謬法
論證 要素 內容特點 注意點
推理 方式 演繹 推理 一般性的前提——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 ①構成推理的要素有三部分,即前提(已知判斷)、結論(推出的新判斷)、推理形式(指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lián)結方式)。②根據(jù)使用的前提多少可分為直接推理法、間接推理法(如三段論法、復合判斷推理法等)
歸納 推理 特殊具體的事例——一般原理、原則
類比 推理 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論證 要素 內容特點 注意點
論證 過程 論點 提出 怎樣提出來的(如時機、位置) ①要點的表述要盡可能體現(xiàn)出文本的思路脈絡,體現(xiàn)層次之間的聯(lián)系,如“先是……再……后轉入……最后……”。②根據(jù)文本材料特征,還需要適當使用一些專業(yè)術語,如“首先(提出問題)……然后(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又如“先(列舉現(xiàn)象)……再(分析產生的原因)……然后(指出相關危害)……最后(提出解決的措施)……”等
論據(jù) 選用 用了哪些論據(jù),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論證 層次 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中間本論部分還應考慮從哪幾個方面論證及先后次序
2.論證思路標志詞語
[教考銜接] 3.必修下冊《說“木葉”》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答案 《說“木葉”》一文探討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原理,卻從“木葉”說起,旁征博引,以大量關于“木葉”的清詞麗句為例,精細辨析“木葉”與“樹葉”、“木葉”與“落木”在意境上的差別,借此闡發(fā)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解析 (1)從中心論點的角度談起;(2)結合文本所寫內容、論證方法及文章結構作答。
【掌握解題通法】
分析論證思路的技法
1.從內容要點概括和結構脈絡關系角度入手
概括段落內容。依據(jù)句段順序概括層意,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樣,分析一個段落的層次也是這樣,可以通過分析這一段落中每句話的意思,分析出段落的結構和思路。
2.從整體或局部角度分析原文的結構和行文邏輯入手
鎖定分析范圍。判斷是整體材料還是局部材料,針對本論部分各段,根據(jù)所用材料的性質、角度,我們可以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順序。常見的邏輯順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概念到應用,由總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3.從分析論證的過程入手
借助標志思路、層次的詞語和句子,理清行文脈絡。
(1)關鍵詞語。①表轉折。如:但是,反而,其實,實際上,等等。 ②表并列或遞進。如:也,又,不但……而且……,不僅如此,等等。③表分類分層。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換言之,等等。④表舉例。如:例如,如,等等。⑤表年代。如:時間多次依序出現(xiàn)。⑥表歸結。如:總之,總而言之,綜上所述,可見等等。
(2)關鍵句子。主要是論點句、論據(jù)句,以及揭示脈絡層次的過渡句等。
4.從分析論證關系入手
答題時需要表明各論證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比如,“交代了……立論背景”“確立了……立論前提”“引出后文的議論對象……”“為后文對……的論述作鋪墊”“增強了論證……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使讀者對……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等等。
5.從分析論證內容入手
答題時要交代、點明論證內容的特點。(1)結構特點:是總分式,還是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2)使用什么論證方法。(3)論證角度,即文本論證中心論點的切入點、論證角度。多以名詞性短語形式呈現(xiàn)。
6.規(guī)范答題思路模板
(1)首先,由×××(談起)【概述××;指出××】,引出×××(觀點,或論題)。
(2)其次,從×××方面闡述【論述,分析】××(觀點,或論題);再次,聯(lián)系現(xiàn)實,用××(方法)指出(強調)××【用××方法指出××結果】。
(3)最后,總結上文,提出(突出,闡明)××(結論,觀點,做法,希望)【照應開篇論點或論題】。
[邊練邊悟] 3.(2021·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十八世紀德國學者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
據(jù)傳說,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們佯逃,留著一匹腹內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內。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說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里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
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fā)現(xiàn)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辛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fā)現(xiàn)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說。
雕塑《拉奧孔》
據(jù)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
只表現(xiàn)一種輕微的嘆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
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現(xiàn)詩人所描寫的號啕呢?希臘人在詩
中并不怕表現(xiàn)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丑狀。在表現(xiàn)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據(jù)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著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xiàn)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赤裸著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著典祭官的衣服。
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全體或部分在空間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xù)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br/>換句話說,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同時并存,這種靜物不宜于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xù)的語言。比如說一張桌子,畫家只需用寥寥數(shù)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說起,說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說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詩只宜敘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后相承續(xù),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xiàn)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說,“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狗,狗見著就跑了”,用語言來敘述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
但是談到這里,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敘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么?萊辛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只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詩也能描繪物體,但是也只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
換句話說,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xiàn)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xù)暗示空間中的綿延。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材料二:
《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qū)別,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繪畫宜于表現(xiàn)“物體”或形態(tài),而詩歌宜于表現(xiàn)“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边@里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說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
但是,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xiàn)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tài)和景象,繪
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我聯(lián)想起唐代的傳說:“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彼未蚶ā秹粝P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為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薄爸鼓墚嬕宦暋蔽遄忠矌椭覀兞私庖皇滋圃姟P炷队^釣臺畫圖》:“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崒白云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碑嫾彝诳招乃?,終畫不出“三聲”連續(xù)的猿啼,因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說圖畫只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萊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xù)“三聲”難。
(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解題思維】
[精準審題] “材料一和材料二”明確了答題區(qū)間,“論證思路”指明了答題任務,“簡要分析”限制了答題要求。以“論證思路”為考查對象,考查考生解讀不同類型文本的能力。
[思路分析] 能夠從“論證思路”的角度解讀文本,具備較強的文意概括能力。在答案表達上,既要緊扣“論證思路”規(guī)范使用語言,又要做到言簡意賅,條理清晰。
(1)材料一中對應的段落以及思路信息要點
(2)材料二中對應的段落以及思路信息要點
答案?、俨牧弦皇紫忍岢觥霸姰嫯愘|”的論點,接著通過對比拉奧孔在詩歌和雕塑中的不同形象,探討詩畫并不同質的原因,得出“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的結論,最后補充說明詩畫雖不同質但可以互補。
②材料二先通過《拉奧孔》所講的繪畫與詩歌的區(qū)別引出了中國古人對該問題的看法,接著通過沈括、徐凝對相關問題的分析間接論證了該觀點。
特別提醒:  
行文脈絡(行文思路)VS論證思路VS論證結構
行文脈絡(行文思路) 論證思路 論證結構
1.行文脈絡(行文思路)主要是答寫作內容——從作者的角度,把文章推進的思路講述清楚。 2.行文脈絡(行文思路)答主干,要重點梳理主要觀點。 3.格式:首先……,然后……,接著……,最后……。 1.論證思路主要答如何論證中心論點——觀點是什么,通過什么方法、步驟去論證觀點。 2.論證思路強調構思,除梳理主要觀點外,還要考慮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3.格式:行文脈絡+論證方法。 1.指出總體結構(總分式、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
2.分析局部結構(某段落或某一部分),局部結構的分析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如并列、因果、假設、條件、遞進、轉折、目的等。
3.格式:總體結構(局部結構)+解釋每部分是怎樣體現(xiàn)這樣的結構的。
測 評 練 案
(滿分:26分)
一、專項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4分)
中國古代詩學以“文如其人”說作為風格論的核心命題。這一命題既從先秦時期孟子開創(chuàng)的“知人論世……知言養(yǎng)氣”的批評傳統(tǒng)導出,也在魏晉時期的人物品藻之風中得到支撐,最終發(fā)展為“以氣論文”的風格學說,形成了以詩觀人、以人論詩的批評傳統(tǒng)。
西方的“風格即人”說出現(xiàn)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辭特點論風格之后,才真正關注藝術家的氣質個性與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內在聯(lián)系的。歌德曾指出:“一個作家的風格是他的內心生活的準確標志。所以一個人如果想寫出明白的風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偉的人格?!?br/>耐人尋味的是,“文如其人”與“風格即人”這兩個十分相近的風格論命題產生于東西方兩個各自獨立發(fā)展的文化系統(tǒng)和原創(chuàng)性詩學體系,又在比較視域中成為中西詩學風格論匯通性的鮮明表征。兩個命題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運用不同的例證和表述方式,卻共同揭示著文學風格的內在特性,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學規(guī)律”,當然,這兩個命題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錢鍾書曾經做過辨析,認為文如其人“乃讀者由文以知人”,而風格即人“乃作者取諸己以成文”。這種內在差異的存在恰恰顯示出其間互識和互補的可能性,也體現(xiàn)著不同民族詩學并非趨同的獨特性。
(摘編自徐放鳴、徐熙《文學風格論與當下文學實踐》)
1.請簡要分析材料的論證思路。
解析 材料由三個自然段構成,按照論證思路的先后順序整理如下:首段指出,中國古代詩學以“文如其人”說作為風格論的核心命題,其理論淵源為孟子;然后第二段從西方詩學提倡“風格即人”的角度論述,指出其提出時間晚于我國,在超越了以修辭特點論風格之后才真正關注藝術家的氣質個性與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內在聯(lián)系。最后第三段將中西方的兩種觀點進行比較,指出二者之間有相近之處,這一點被著名學者錢鍾書敏銳地發(fā)現(xiàn)過。
答案 先指出中國古代詩學以“文如其人”說作為風格論的核心命題,起源于先秦;然后談論西方“風格即人”說出現(xiàn)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辭特點論風格之后,才真正關注藝術家的氣質個性與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內在聯(lián)系;最后通過比較指出中西方風格論的相似、相近之處。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4分)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高瞻遠矚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和人類命題,反映了人類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聲,日益產生廣泛而強烈的國際共鳴。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智慧。中國哲學文化十分崇尚“天下為公”“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觀念,主張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個人與社會的和諧?!按蟮乐幸?,天下為
公”,出自中國古代典籍《禮記》。這里面有兩個詞非常重要:一個是“大道”,指的是普遍接受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另一個是“天下為公”,這個“公”與共同的“共”含義基本相通,對應的是“私”,指的是不把國家或者權力當作一己之私?!按蟮乐幸玻煜聻楣背休d了中華民族對以人為本、以民為根、天下大同的根本認識和精神追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華文化源泉。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xiàn)了交流互鑒的文明觀念。“和而不同”出自《論語》,這其中的“和”在中國文化中最初的本義是指各種音調相互應和,強調既承認事物的多樣性與差異性,又追求整體的和諧性與統(tǒng)一性?!昂汀痹谥袊幕袃群S富,體現(xiàn)的是經過復雜的平衡、協(xié)調后達到的一種完美的境
界。《說文解字》曰:“和,相應也?!币怨糯庣姙槔?,不同的聲音相互激蕩,才會組合產生美妙的樂曲?!蹲髠鳌分姓f,“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中國古人將音樂的和諧作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的模型?!渡袝分械摹皡f(xié)和萬邦”、《周禮》中的“以和邦國”等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追求外部世界和諧的文化傳統(tǒng)?!昂汀迸c“不同”雖然是兩個概念,但重點強調的是事物之間的相互適應性,而非相互差異性。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習近平主席強調,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xiàn)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
(摘自徐步《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明目標前進》)
2.請簡述材料的論證結構。
解析 從第一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人類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聲,日益產生廣泛而強烈的國際共鳴”可知,首先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總領下文。從第二、三、四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智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xiàn)了交流互鑒的文明觀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可知,接著分別從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智慧、體現(xiàn)交流互鑒的文明觀念、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三個角度深入展開論證??梢姡牧喜捎昧丝偡值恼撟C結構。
答案?、俨捎每偡值恼撟C結構。②首先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總領下文。接著分別從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智慧、體現(xiàn)交流互鑒的文明觀念、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三個角度深入展開論證。
二、綜合練
(根據(jù)2024年九省聯(lián)考原創(chuàng))閱讀下面材料,完成3~7題。(18分)
材料一:
在我國傳統(tǒng)美學和文論中,“意象”是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是一個出現(xiàn)得很早并富有深廣文化底蘊的重要概念,是主觀情志與外界客觀物象相撞而契合的產物,其在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學鑒賞中的作用與地位都是不可忽視的。
將“意”和“象”引進文學領域并實現(xiàn)其根本性語義轉換的是晉代的摯虞,而南朝梁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則第一次將“意”和“象”合為一詞而又引進文學理論,使它具有了美學意義。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審美意象的營構是藝術家們必須要經過的一個步驟,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即“意象”成為現(xiàn)實生活向藝術作品轉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藝術欣賞中,“意象”也起著一個讀者從作品中獲得審美感受的橋梁作用,讀者要運用自己的還原能力、再創(chuàng)造能力去復現(xiàn)、補充甚至豐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為一個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重要概念、范疇,它經歷了由哲學、文化概念向文藝理論和美學范疇演變的過程。以“意象”品評文學作品,更能準確地表述作家構思謀篇過程中的審美心理活動及其呈現(xiàn)在作品中的形態(tài)與情態(tài),也更能準確地表述讀者閱讀鑒賞時所獲得的審美快感。
總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體形象,或者說是顯現(xiàn)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與“象”的融合,是一種在一瞬間呈現(xiàn)的理智與感情的復合體?!耙庀蟆比缤墙M件、基礎、構架,不同的“意象”有機結合而組成文學作品,作品的意義和整體審美效應也由具體可感的“意象”生發(fā)而來。我國浩瀚的古典文學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為評論文學作品的重要標準之一。
(取材于雷江紅的相關文章)
材料二:
意境為什么能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
意境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動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現(xiàn)實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喚起人某種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要經過情感的過濾,是情中景。藝術家抓住了自然形象中那種富有詩意的特征來創(chuàng)造意境,所以意境能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
意境之所以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還因為形象中寄托了藝術家的感情,形象成為藝術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來自自然,又能超脫自然,從屬于表現(xiàn)情感。自然的特征和藝術家情感的特征是統(tǒng)一的,而且前者從屬于后者。當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藝術作品中時,它就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種藝術語言,透過自然景物表現(xiàn)了藝術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一種創(chuàng)造。“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這個“鬧”字,就體現(xiàn)了運用語言技巧的創(chuàng)造,這個“鬧”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開,雀鳥喧叫,自然從寒冬中蘇醒,一切都活躍起來,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心中的喜悅。如果沒有筆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對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正是這種創(chuàng)造使得意境能夠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
意境中的含蓄,給人以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強烈的藝術美感。意境的這種特性是和它對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開的。所謂“意則期多,字惟求少”,這是說以最少的筆墨表現(xiàn)最豐富的內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現(xiàn)豐富的內容,關鍵在于抓住境中那能夠喚起人的情感的特征,
而不必羅列全部細節(jié)。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鮮明,又不是一覽無余。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體驗,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喚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夠調動讀者的想象,發(fā)揮意境感人的力量。
(取材于楊辛、甘霖的《美學原理》)
材料三:
意象是關于美的本體形態(tài)的指稱。審美主體對自然物象、社會事象和藝術品等的鑒賞,以意象的創(chuàng)構為旨歸。陸時雍說:“詩之可觀者,意象之間而已?!卑岩庀罂闯稍姼杩捎^的風采。羅庸則將其推及一切藝術,認為:“意象是一切藝術的根源,沒有意象就沒有藝術?!痹谖乃噭?chuàng)作中,藝術家的感發(fā)在意象創(chuàng)構中起著主導作用。意象中的象,既包括藝術家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象和事象,也包括藝術家的擬象。意與象交融為一,正是藝術家的情意與藝術家所體悟的物象、事象和擬象的渾然一體。
審美主體通過意象建構的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就是意境。境在審美對象中通過“象”得以呈現(xiàn),經由審美主體基于感性又不滯于感性的超感性體悟在心中成就意境。境既有疆域、界限的意思,也有層次的意思。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并在意象所依托的時空中得以體現(xiàn)。意境中的形象包含著真情實感,創(chuàng)作者情真意切,方能創(chuàng)構真境界。
總而言之,意境是意象的境界,是審美主體在欣賞中由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所創(chuàng)構的整體效果。藝術家通過情景交融創(chuàng)構了意象,而意境則是意象或意象群作為具體感性形態(tài)在特定時空氛圍中所呈現(xiàn)的整體效果。意境以意象的具體感性形態(tài)為基礎,乃是藝術家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產物。意境側重于意象內在的度,是對其抽象特質的指稱,從而有力地拓展了意象范疇。
(取材于朱志榮的相關文章)
3.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B
A.“意象”的作用與地位體現(xiàn)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xiàn)在文學鑒賞中。
B.早在晉代,摯虞就提出了“意象”這一概念,可見它出現(xiàn)得很早。
C.“意象”先是哲學、文化概念,后演變到了文藝理論和美學范疇。
D.“意象”不是那種一般意義的具體形象,而是有意味的具體形象。
解析 摯虞并沒有提出“意象”這一概念,他是只將“意”和“象”這兩者引進文學領域并實現(xiàn)其根本性語義轉換的人,而南朝梁代的劉勰才是第一次將“意”和“象”合為一詞而又引進文學理論,使它具有了美學意義的人。
4.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A.沒有經過情感的過濾的景物不能成為意境中的景物。
B.意境中的形象來自自然,所以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
C.意境創(chuàng)造中,只要有思想感情,自然會有筆墨技巧。
D.意境的高低,關鍵在字數(shù)的多少,字數(shù)少則意境高。
解析 B項,意境中的形象雖然來自自然,但又能超脫自然,它從屬于表現(xiàn)情感,所以說“自然是它的根本特性”錯。C項,思想感情與筆墨技巧之間不存在這種條件關系。D項,雖有“意則期多,字惟求少”之說,但字數(shù)的多少不是評判意境的高低的標準,至少不能說“關鍵在”,字數(shù)少而意境低甚至無意境的文字也是有的。
5.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jù)支撐材料三“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營造出獨特的意境”觀點的一項是(  )(3分)
A
A.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B.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C.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D.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解析 該選項主要是客觀地敘述了主、客的行蹤及狀態(tài),雖隱含著一定的“意”,但缺少“象”,不能體現(xiàn)“意象或意象群及其背景的整合可以營造出獨特的意境”。
6.根據(jù)以上三則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
C
A.材料三中,羅庸認為意象是“一切藝術”的根源,可見材料一從文學評論角度來談意象有些狹窄。
B.材料三中談到的“擬象”可以理解為材料一中所說的藝術家們營構審美意象過程中的“胸中竹”。
C.材料三中所說的意境中的形象所包含的“真情實感”與材料二里形象中寄托的藝術家的感情暗合。
D.材料三中談到的意境是“即心即境、即象即境”的產物,印證了材料二中運用技巧創(chuàng)造意境之說。
解析 A項,材料一中不只是從文學評論角度談意象,也包括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談意象,而該選項卻說“材料一從文學評論角度來談意象”,這是該選項的第一個錯誤點;再有,材料一主要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及鑒賞角度切入來談意象的,這是作者對談該問題的角度的選擇,與材料三中談到的羅庸將意象推及到一切藝術不在同一個出發(fā)點上,不顧出發(fā)點的不同而隨意地將二者放在一起談論是該選項的第二個錯誤點。B項,據(jù)材料三中將“物象”“事象”“擬象”并列地提出,及前面的“主體所體悟的”這一修飾語來看,這里的“擬象”應指材料一中的“眼中竹”,而不是“胸中竹”。D項,材料三中談“即心即境、即象即境”是在表明心、象、境之間的關系,而材料二中談到的運用技巧創(chuàng)造意境是在說創(chuàng)造意境需要語言技巧,二者并無關聯(lián)。
7.請綜合以上三則材料,概括地說明杜甫《登高》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這句詩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的原因。(6分)
答案 這句詩中,詩人營構了急疾的風、高遠的天、哀切的猿嘯聲等能喚起讀者審美感受的意象,讀者在欣賞這句詩時通過這些密集的意象建構了一個滿含真情的意境,這意境中包含著風、天、猿嘯等生動形象的情中景,寄托著詩人感時傷世的感情,是詩人用三個緊湊的主謂短語組合起來的藝術創(chuàng)造,含蓄而意蘊豐富,所以這句詩能引起讀者強烈的藝術美感。
本節(jié)內容結束
THANKS學案37 梳理行文脈絡、分析論證結構和論證思路——把握特征,精準論證
復習目標 
1.理解什么是“論證”;認識論證的兩種主要目的——證明和解釋。
2.熟悉思辨文常用的論證方法,并學會概括與提取“有用信息”。
3.學會分析論證,并能夠準確辨析命題選項中的“邏輯謬誤”。
鏈接高考 
精準審題 規(guī)范答題
提問方式 題干表述
定向 提問 論證 結構 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2021·新高考Ⅱ卷第4題) ①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②注意結構特點,如總分、層遞、并列、破立等。 ③注意總體結構和局部結構安排特點的不同。
論證 思路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2021·新高考Ⅰ卷第4題) ①注意論證方式,如立論與駁論、正面與反面。 ②注意結構特點的安排。 ③注意采用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④按照論述的順序,用“先……再……后……”銜接語組織答案。
行文 思路 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2020·新高考Ⅰ卷第5題) ①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②按照論述的順序,用“先……再……后……”銜接語組織答案。
考向一 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思路)
1.明晰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
關系類型 子類型 具體特點
相承關系 承接關系 由觀點到分析是承接或層層遞進的;段落之間是承接或層層遞進的
遞進關系
相并關系 并列關系 文章段落之間是平行的,它們之間或并列或對照
對照關系
相屬關系 總分關系 分總、總 分總關系 先總說再分說;或者相反;或者先總說后分說再總說
2.行文思路
[教考銜接] 1.(必修上冊《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請簡要概括課文第二段的論述思路。
《說文》里講:“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為心思巧妙、技藝精湛、造詣高深的代名詞。職業(yè)與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人與人卻從來都有職業(yè)品質、專業(yè)精神的差別。工匠精神厚植的企業(yè),一定是一個氣質雍容、活力涌流的企業(yè)。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huán)境和深厚人文素養(yǎng)的國家?!皩a品當成藝術,將質量視為生命”,正是這樣的極致追求,將我們帶往一個更為不凡的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題通法】
把握行文思路“4步驟”
[邊練邊悟] 1.(2020·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歷史地理學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實際產生在戰(zhàn)國后期。《禹貢》雖以記載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狀況為主,但也包含了對以往地理現(xiàn)象的追溯,含有歷史地理學的成分。
成書于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對見于典籍記載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國、歷史政區(qū)、地名、河流、山嶺、古跡等都做了記載和簡要考證,并不局限于西漢一朝。作者班固比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記載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初具雛形。同樣,成書于公元6世紀的《水經注》也從傳世的數(shù)百種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證和研究。今天,我們之所以還能知道先秦的某一個地名在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漢以降的疆域范圍,能夠大致了解黃河早期的幾次改道,都離不開這兩種著作。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權的興衰、疆域的盈縮、政區(qū)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斷發(fā)生;黃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頻繁決溢改道又經常引起有關地區(qū)地貌及水系的變遷,給社會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繁榮的文化使這些變化大多得到了及時而詳盡的記載,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中所發(fā)生的變化是如此復雜,已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隨意涉足,因而產生了一門專門學問——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關系到國計民生,也是治學的基礎,例如歷史地名的注釋和考證、歷代疆域和政區(qū)的變遷、黃河等水道的變遷,特別是與儒家經典和傳統(tǒng)正史的理解有關的地理名稱和地理知識,都被看成是治學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達到高峰,很多乾嘉學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歷史地理學,二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qū)別。就研究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區(qū)、地名和水道的變遷,后者卻涉及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對現(xiàn)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后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xiàn)象,而且要尋找它們變化發(fā)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規(guī)律。由于產生于西方的現(xiàn)代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很遲,加上我國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科學基礎,中國沿革地理雖然早已成為專門學問,卻一直未形成新的學科。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xiàn)代地理學的一部分。
顯然,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fā)展的一個決定因素是現(xiàn)代地理學的建立,中國到20世紀初葉才逐漸具備這一條件。中國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是30年代以后才開始的。由顧頡剛等發(fā)起的學術團體禹貢學會及其主辦的《禹貢》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發(fā)展沿革地理為宗旨。1935年,《禹貢》開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國歷史地理)作為刊物的英語名稱,這說明禹貢學會的學者們已經受到現(xiàn)代地理學的影響,產生了將傳統(tǒng)的沿革地理向現(xiàn)代的歷史地理學轉化的愿望。新中國成立后,對學科發(fā)展?jié)M懷熱情的學者及時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學的歷史系以歷史地理學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機構和專業(yè)人員已經粗具規(guī)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歷史地理學者繼承和發(fā)揚沿革地理注重文獻考證的傳統(tǒng),充分運用地理學和相關學科的科學原理,引入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不斷開拓新的學科分支,擴大研究領域,在歷史地圖編繪、行政區(qū)劃史、人口史、區(qū)域文化地理、環(huán)境變遷、歷史地理文獻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有的已居國際領先地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在整體上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標志著這門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學科迎來了一個向現(xiàn)代化全面邁進的新階段。
(摘編自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基礎和前景》)
材料二:
歷史地理學在以空間為研究對象的地理學的龐大家族中,具有獨特性,即空間過程和時間過程相結合。英國近代地理學創(chuàng)建人麥金德,主張地理學者應當嘗試重建過去的地理,如果不是這樣,地理學就只是當代現(xiàn)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時間的尺度,才能考察變化的過程,并顯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過是一系列階段的最新一個階段。
歷史地理學把空間和時間結合起來的特征,體現(xiàn)了發(fā)生學原理的應用,意味著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xiàn)象的空間關系的研究,要從產生、形成、演變的過程來探尋其規(guī)律,這是近現(xiàn)代科學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環(huán)境的演變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過程,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長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變,時間之漫長達到十萬至數(shù)千萬年;我國許多城市的興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漢如從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達4 000~5 000年,從原始城址的出現(xiàn)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這種形成的演變過程,只有全面系統(tǒng)地進行觀察和研究,才能探尋出規(guī)律性的內容。有了客觀的規(guī)律,方能預測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摘編自劉盛佳《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二 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表1 思辨性文本的常見結構
基本結構 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具體結構 總分結構 先總說(提出中心論點),再分說(列出幾個分論點,或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證),最后總說(總結)
層進結構 論證上由淺入深,層層深入
并列結構 幾個分論點并列,或幾個方面的論證并列
對照結構 一正一反,正反對比
駁立結構 先駁論(列出錯誤論點并否定),后立論
表2 論點、論據(jù)與論題
對象 中心論點 分論點 論據(jù) 論題
含義 中心論點是整篇文章需要表達的觀點,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分論點是從屬于中心論點并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若干思想觀點 論據(jù)是用來證明論點正確性和可行性的材料。①論點與論據(jù)之間的關系:歸納、演繹和類比。②論據(jù)與論據(jù)的關系:并列和對比 論題是作者所要議論的問題和有待證明的命題
形式 ①句式。論點的提出一般是一個較完整的判斷句、祈使句、陳述句等。②位置。論點的位置靈活,可出現(xiàn)在標題、開頭、文中、結尾。③關聯(lián)詞。通?!八浴⒁虼?、那么”等關聯(lián)詞,“顯然、由此可見、簡而言之、總而言之”等獨立成分后的語句是論點。④特征詞?!靶Q、認為、說明、建議、推測”等表示斷定的詞之后的語句可能是論點 ①各分論點也需要加以論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是被證明與證明關系。②分論點之間有并列、遞進等關系 ①事實論據(jù),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shù)據(jù)、可靠的史實等。②理論論據(jù),指經過實踐檢驗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們公認的道理等。③關聯(lián)詞?!耙驗?、假如、由于、既然”等關聯(lián)詞后的語句是論據(jù)。④特征詞?!袄碛墒恰⒏鶕?jù)是、例如”等之后的語句一般是論據(jù);用“調查、統(tǒng)計、實驗、研究”等詞語所引導的語句,很可能是論據(jù) 論題的位置一般在標題或文首。論題的出現(xiàn)常是一個短語
要求 中心論點具有正確性(客觀反映)、鮮明性(不能模棱兩可)、新穎性(深刻,超出他人的見解) 服務于中心論點,各分論點之間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一是典型;二是新穎;三是能證明論點,與論點有內在聯(lián)系;四是運用事實論據(jù)要詳略得當,引用理論論據(jù)要準確恰當,論據(jù)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順序 論題只是一個概念,確定論述的話題范圍,決定外延
[教考銜接] 2.(選擇性必修中冊《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題通法】
快速梳理論證結構“3方法”
1.抓住文體特征。
明確論點,分析觀點與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論點與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總分、并列、層進、對照)作切分。
2.尋找標志性詞語。
找出表明上下文內容間關系的標志性詞語,并仔細區(qū)別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們對文章結構的分析??梢宰鳛闃酥拘栽~語的有:關聯(lián)詞、順序詞、范圍詞、過渡詞以及表明承遞關系的其他詞語。
3.尋找關鍵語句。
論述類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起句、過渡句、設問句和小結句等,往往能體現(xiàn)文章思路,為我們劃分文章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邊練邊悟] 2.(2021·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網絡空間是將人群聚集起來的一種新型社會空間,更是年輕一代學習、娛樂和交往的平臺,為保證網絡空間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是必要的。不僅如此,網絡空間還需要每個人對網上的其他人給予應有的尊重。簡言之,互聯(lián)網不是法外之地。
網絡行為是由網民的觀念意識引導的,而文明的網絡行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觀念意識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網民的主體,其網絡行為對網絡空間的文明狀況有極大影響,因此引導他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網絡規(guī)范必不可少,這已是共識。但需要有什么樣的規(guī)范,則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底線倫理或“負面清單”是共識性最強也是最起碼的網絡行為規(guī)范,通過明確“不能做什么”來列出的網絡行為負面清單,通常也是有法律強制性的禁區(qū),構成最低層次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
歸納學術界對網絡失范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五不”來認識網絡行為的底線要求,或以此作為網民尤其是青年們文明上網的負面清單。不傷害——網絡行為者既不要有意作惡,也不能無意為惡,如在網上進行攻擊、謾罵,詆毀他人的名譽,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隱私和利益等。不偷盜——在網絡信息空間中,要像對待現(xiàn)實世界中的商品一樣,以合法合規(guī)的方式獲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識產權的不道德行為。不造假——每一個網民要從不進行信息造假做起,確保自己在網上發(fā)送的信息是真實的,尤其是自媒體,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編造聳人聽聞或嘩眾取寵的謠言。不浪費——即不發(fā)生信息浪費的行為,向網絡發(fā)送垃圾信息不但會造成網絡資源的浪費,也會耗費網民的時間和精力。信息時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來使我們獲得了認知盈余,但網上的垃圾信息造謠與辟謠之間的拉鋸戰(zhàn)又無端消耗了我們的認知盈余。不盲從——上網時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不輕信網絡謠言而上當受騙,沒有造謠的網民,就沒有網謠的市場,網民就不會為網絡污染的策劃者所利用,不會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網絡圍攻。
底線意識主要是從否定性的角度確立了網絡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網絡空間中產生了行為,無疑就是開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為,就必須有一定的規(guī)范和要求去主導人的行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義上的網絡行為意識。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說是形成積極網絡行為的基準意識,而這種基準意識可以通過“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來具體體現(xiàn)。
所謂“等效意識”,就是當線上虛擬世界出現(xiàn)道德失范行為時,要將其視為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為具有等效的實際影響,因此需要一視同仁地對我們線上和線下的行為提出道德規(guī)范要求。所謂“反身意識”,可以說是等效意識在自我和他人關系上的延伸,即一個人的不當行為有可能損害到他人時,轉換視角去設想當自己是這種行為的受害人時會有什么樣的切身之痛,有了這樣的反身意識,就會自覺抵制許多不良的網絡行為,就不會到網上去傳播謠言?!皟r值意識”在網絡行為中有多方面的體現(xiàn):第一,它表現(xiàn)為對他人信息勞動的價值認同,比如尊重知識產權;第二,重視信息內容的文化意義,從而積極傳播內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識到網絡作為信息技術的價值負載,從而關注信息技術使用的道德效應。由于技術普遍是負載價值的,不當使用網絡可能會產生出負價值,如對網絡游戲的沉迷會耽誤學業(yè)和事業(yè),此外,網絡是“內容為王”的空間,是各種思想交鋒的新的疆場,青年人尤其是被爭奪的對象。因此,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而言具有主導性的作用?!捌跫s意識”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約精神。網絡空間中,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和使用中新出現(xiàn)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沖突問題,沖擊了傳統(tǒng)的信任機制,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來規(guī)范各自權利和義務成為重構信任機制的重要方式之一。當作為未來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網上講誠信、守契約、服從大局時,網絡中新的信任機制可隨之形成。
(摘編自肖峰《從底線倫理到擔當精神:
當代青年的網絡文明意識》)
請簡要分析文章的論證結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三 分析論證思路
1.論證思路的要素
論證 要素 內容特點 注意點
論證 方式 立論 運用充分有力的論據(jù)從正面直接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性 ①駁論點:對文章論點中的根本性錯誤進行反駁。②駁論據(jù):既可以直接反駁,也可以通過歸納論據(jù)中的謬誤的辦法來反駁。③駁論證:針對舉例論證可以找出例子與事實情理不符的部分,針對道理論證可以用相關知識指出其錯誤
駁論 通過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論點來確立自己的論點。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反駁、反證法、歸謬法
推理 方式 演繹 推理 一般性的前提——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
歸納 推理 特殊具體的事例——一般原理、原則
類比 推理 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①構成推理的要素有三部分,即前提(已知判斷)、結論(推出的新判斷)、推理形式(指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lián)結方式)。②根據(jù)使用的前提多少可分為直接推理法、間接推理法(如三段論法、復合判斷推理法等)
論證 過程 論點 提出 怎樣提出來的(如時機、位置) ①要點的表述要盡可能體現(xiàn)出文本的思路脈絡,體現(xiàn)層次之間的聯(lián)系,如“先是……再……后轉入……最后……”。②根據(jù)文本材料特征,還需要適當使用一些專業(yè)術語,如“首先(提出問題)……然后(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又如“先(列舉現(xiàn)象)……再(分析產生的原因)……然后(指出相關危害)……最后(提出解決的措施)……”等
論據(jù) 選用 用了哪些論據(jù),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論證 層次 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中間本論部分還應考慮從哪幾個方面論證及先后次序
2.論證思路標志詞語
[教考銜接] 3.必修下冊《說“木葉”》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解題通法】
分析論證思路的技法
1.從內容要點概括和結構脈絡關系角度入手
概括段落內容。依據(jù)句段順序概括層意,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樣,分析一個段落的層次也是這樣,可以通過分析這一段落中每句話的意思,分析出段落的結構和思路。
2.從整體或局部角度分析原文的結構和行文邏輯入手
鎖定分析范圍。判斷是整體材料還是局部材料,針對本論部分各段,根據(jù)所用材料的性質、角度,我們可以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順序。常見的邏輯順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概念到應用,由總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3.從分析論證的過程入手
借助標志思路、層次的詞語和句子,理清行文脈絡。
(1)關鍵詞語。①表轉折。如:但是,反而,其實,實際上,等等。 ②表并列或遞進。如:也,又,不但……而且……,不僅如此,等等。③表分類分層。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換言之,等等。④表舉例。如:例如,如,等等。⑤表年代。如:時間多次依序出現(xiàn)。⑥表歸結。如:總之,總而言之,綜上所述,可見等等。
(2)關鍵句子。主要是論點句、論據(jù)句,以及揭示脈絡層次的過渡句等。
4.從分析論證關系入手
答題時需要表明各論證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系。比如,“交代了……立論背景”“確立了……立論前提”“引出后文的議論對象……”“為后文對……的論述作鋪墊”“增強了論證……的現(xiàn)實針對性”“使讀者對……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等等。
5.從分析論證內容入手
答題時要交代、點明論證內容的特點。(1)結構特點:是總分式,還是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2)使用什么論證方法。(3)論證角度,即文本論證中心論點的切入點、論證角度。多以名詞性短語形式呈現(xiàn)。
6.規(guī)范答題思路模板
(1)首先,由×××(談起)【概述××;指出××】,引出×××(觀點,或論題)。
(2)其次,從×××方面闡述【論述,分析】××(觀點,或論題);再次,聯(lián)系現(xiàn)實,用××(方法)指出(強調)××【用××方法指出××結果】。
(3)最后,總結上文,提出(突出,闡明)××(結論,觀點,做法,希望)【照應開篇論點或論題】。
[邊練邊悟] 3.(2021·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材料一:
十八世紀德國學者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
據(jù)傳說,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們佯逃,留著一匹腹內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內。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說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里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
雕塑《拉奧孔》
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fā)現(xiàn)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辛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fā)現(xiàn)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說。
據(jù)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現(xiàn)一種輕微的嘆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現(xiàn)詩人所描寫的號啕呢?希臘人在詩中并不怕表現(xiàn)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攣曲的丑狀。在表現(xiàn)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據(jù)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著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xiàn)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xiàn)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赤裸著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著典祭官的衣服。
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w或部分在空間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xù)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br/>換句話說,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同時并存,這種靜物不宜于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xù)的語言。比如說一張桌子,畫家只需用寥寥數(shù)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說起,說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說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詩只宜敘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后相承續(xù),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xiàn)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說,“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狗,狗見著就跑了”,用語言來敘述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
但是談到這里,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敘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么?萊辛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只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娨材苊枥L物體,但是也只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
換句話說,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xiàn)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xù)暗示空間中的綿延。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材料二:
《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qū)別,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繪畫宜于表現(xiàn)“物體”或形態(tài),而詩歌宜于表現(xiàn)“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边@里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說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
但是,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xiàn)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tài)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我聯(lián)想起唐代的傳說:“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為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薄爸鼓墚嬕宦暋蔽遄忠矌椭覀兞私庖皇滋圃姟P炷队^釣臺畫圖》:“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崒白云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畫家挖空心思,終畫不出“三聲”連續(xù)的猿啼,因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說圖畫只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萊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里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xù)“三聲”難。
(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別提醒:  
行文脈絡(行文思路)VS論證思路VS論證結構
行文脈絡 (行文思路) 論證思路 論證結構
1.行文脈絡(行文思路)主要是答寫作內容——從作者的角度,把文章推進的思路講述清楚。 2.行文脈絡(行文思路)答主干,要重點梳理主要觀點。 3.格式:首先……,然后……,接著……,最后……。 1.論證思路主要答如何論證中心論點——觀點是什么,通過什么方法、步驟去論證觀點。 2.論證思路強調構思,除梳理主要觀點外,還要考慮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3.格式:行文脈絡+論證方法。 1.指出總體結構(總分式、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 2.分析局部結構(某段落或某一部分),局部結構的分析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如并列、因果、假設、條件、遞進、轉折、目的等。 3.格式:總體結構(局部結構)+解釋每部分是怎樣體現(xiàn)這樣的結構的。
學案37 梳理行文脈絡、分析論證結構和論證思路
教考銜接
1.解析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首先寫到“《說文》里講:‘匠,木工也’”,這是對“匠”的含義做了解釋;然后,作者提出了“職業(yè)與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人與人卻從來都有職業(yè)品質、專業(yè)精神的差別”,這一議論,指出了工匠精神的可貴。最后,作者指出“工匠精神厚植的企業(yè),一定是一個氣質雍容、活力涌流的企業(yè)。崇尚工匠精神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huán)境和深厚人文素養(yǎng)的國家”,強調了工匠精神對于企業(yè)和國家的意義。
答案 首先解釋“匠”的含義,接著說明人的職業(yè)品質、專業(yè)精神的差別,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對于企業(yè)和國家的意義。
邊練邊悟
1.解析 材料一主要涉及兩個概念:一是歷史地理學,二是沿革地理。由此可以梳理材料一的內容:第一段追溯歷史地理學的起源,引出對《禹貢》的介紹;第二段介紹了《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第三段引出“沿革地理”的概念;第四段介紹了沿革地理研究的內容和成就等;第五段將沿革地理和歷史地理學進行了比較;第六段介紹了歷史地理學在現(xiàn)代以來的發(fā)展以及改革開放后取得的成就。據(jù)此尋找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劃分層次即可。
答案 ①首先對歷史地理學進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獻引出傳統(tǒng)的沿革地理;②進而將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學對比,指出歷史地理學依托現(xiàn)代科學;③按年代介紹我國歷史地理學在現(xiàn)代以來的發(fā)展,以及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考銜接
2.解析 文章運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①首先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經濟關系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然后分兩個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經濟關系和社會歷史的關系、經濟關系和歷史發(fā)展的關系進行論述。②先是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fā)展是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它們之間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fā)生作用。③接著分析了歷史發(fā)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闡明了偉大人物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偶然性與必然性。④最后總結全文,歸根到底要正確理解歷史就必須注重經濟史的學習,學會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史觀。
答案?、傥恼陆Y構嚴整,層次清晰,全文采取“總分總”結構。②首先闡明,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性基礎;③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fā)展是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它們之間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fā)生作用,接著分析了歷史發(fā)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闡明了偉大人物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偶然性和必然性;④最后總結全文,歸根到底要正確理解歷史,就必須注重經濟史的學習,學會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史觀。
邊練邊悟
2.【解題思維】
[精準審題] “文章”明確了答題區(qū)間,是整篇文章的結構,“論證結構”指明了答題任務對象,“簡要分析”限制了答題要求。以“論證思路”為考查對象,考查考生解讀不同類型文本的能力。
[思路分析]
答案 文本采取了總分式論證結構。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應的網絡規(guī)則的必要性;然后亮出觀點,引導青年們樹立文明的網絡行為觀,無疑有助于網絡行為失范的校正和網絡空間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接著從“底線意識”的角度論述“五不”的內容;再從“基準意識”的角度論述“等效意識”“反身意識”“價值意識”和“契約意識”的具體內容。
教考銜接
3.解析 (1)從中心論點的角度談起;(2)結合文本所寫內容、論證方法及文章結構作答。
答案 《說“木葉”》一文探討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原理,卻從“木葉”說起,旁征博引,以大量關于“木葉”的清詞麗句為例,精細辨析“木葉”與“樹葉”、“木葉”與“落木”在意境上的差別,借此闡發(fā)古典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邊練邊悟
3.【解題思維】
[精準審題] “材料一和材料二”明確了答題區(qū)間,“論證思路”指明了答題任務,“簡要分析”限制了答題要求。以“論證思路”為考查對象,考查考生解讀不同類型文本的能力。
[思路分析] 能夠從“論證思路”的角度解讀文本,具備較強的文意概括能力。在答案表達上,既要緊扣“論證思路”規(guī)范使用語言,又要做到言簡意賅,條理清晰。
(1)材料一中對應的段落以及思路信息要點
(2)材料二中對應的段落以及思路信息要點
答案?、俨牧弦皇紫忍岢觥霸姰嫯愘|”的論點,接著通過對比拉奧孔在詩歌和雕塑中的不同形象,探討詩畫并不同質的原因,得出“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的結論,最后補充說明詩畫雖不同質但可以互補。
②材料二先通過《拉奧孔》所講的繪畫與詩歌的區(qū)別引出了中國古人對該問題的看法,接著通過沈括、徐凝對相關問題的分析間接論證了該觀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石家庄市| 淳安县| 益阳市| 仁怀市| 临猗县| 咸阳市| 江都市| 太仆寺旗| 姜堰市| 馆陶县| 疏附县| 嘉禾县| 桐城市| 广南县| 弥勒县| 额济纳旗| 疏勒县| 登封市| 历史| 光泽县| 商洛市| 朝阳县| 颍上县| 屏山县| 耿马| 五原县| 长岭县| 大安市| 平原县| 平果县| 望城县| 当阳市| 武平县| 九台市| 噶尔县| 滁州市| 台山市| 宣武区| 滦平县|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