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33:詩歌比較閱讀鑒賞 學案(含答案)+ 課件(共59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33:詩歌比較閱讀鑒賞 學案(含答案)+ 課件(共59張ppt)

資源簡介

(共59張PPT)
學案33 詩歌比較閱讀鑒賞
——析同辨異,聯想遷移
復習目標
1.分析詩歌比較的角度,理解詩歌內容。
2.掌握比較鑒賞詩歌的方法。
在近年的古代詩歌的鑒賞題目中,比較鑒賞因其更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而逐漸成為新寵。
從大方面看,比較鑒賞題一般從“求同”“求異”兩個方面來設計問題;從小方面看,可以從詩歌的體裁、題材、形象、語言、感情、思想內容、表達技巧等方面設題。
考向一 詩歌形象異同比較
對于詩歌形象的對比鑒賞,往往著眼于不同詩歌選用的同一意象(形象),但是這個意象又擁有不同的內涵,承載著不同的情感內容。
形象異同比較有兩個層面:一是形象內涵、特點的異同比較,二是形象作用的異同比較。形象內涵、特點的異同比較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內涵比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點的分析比較。對于前者,先要看意象選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點與表情達意兩方面的異同,或者表層義與深層義有何異同;對于后者,要注意從外在形象與內在性格品質兩方面比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較。
形象異同題大都是“求異”比較,這是答題需要注意的地方。形象作用的異同主要從寫景、狀物、造境、抒情、結構等方面解答。
釋義 詩歌形象的對比鑒賞往往著眼于不同詩歌選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這個形象(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內涵,承載著不同的情感內容。有不同詩歌對相同意象的比較、不同詩歌對同一意象(景、物、人、事)描寫優劣的比較。
解題 方法 第一步:審題干,明方向
明確題目比較的具體方向,一是弄清比較的對象,是比較人物形象,還是比較物象;二是弄清比較形象哪方面的特點;三是弄清是比較相同之處,還是比較相異之處,還是二者皆比。
第二步:找意象,品內涵
找出詩歌中刻畫意象的詞句,看其刻畫了意象怎樣的特點和蘊含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第三步:做整合,規范答
按照同類合并的方式將品味到的意象特征合并,然后選用術語分點分條作答。
答題 規范 這兩首詩都寫了××形象(意象);前者側重寫了××,抒發了××情感,而后者則著重寫了××,抒發了××情感。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村 行
杜 牧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娉娉垂柳風,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
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B
解析 B.“農家女隔籬窺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態”錯,“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意思是披著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隔著籬笆可窺及籬內村女絢麗的衣裙。放牛娃唱著動聽的歌,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從外邊可以窺及籬內村女絢麗的衣裙,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用人物的風情動態美去表現農村的人情美。
A.詩前兩聯寫景,動態地展現了農村仲春時節的美好春光,巧妙地呼應了詩題。
B.頸聯刻畫了牧童愉快歌唱的細節和農家女隔籬窺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態,充滿了田園生活氣息。
C.尾聯以行客解濕衣衫,在村里歇腳,農人用“雞黍”招待行客這一場景,表現了淳樸的人情。
D.本詩不是靜止的田園畫,而是動態的春光圖。著一“行”字,帶動全篇,既是一次視聽盛宴,又給人以味覺、觸覺上的享受。
2.本詩尾聯與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雞黍”這一意象,請結合詩歌,從結構技巧的角度分析兩者的不同。
解析 ①孟詩中“雞黍”出現在首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由此引出下文,為描寫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蓄勢、張本:“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寫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寫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共飲美酒,閑談農務,體現出濃烈的鄉村風味和勞動生產的氣息。②杜詩的“雞黍”出現在尾聯“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意思是我走進農家脫下半濕的衣裳,主人擺出豐盛的飯菜招待我。與
前三聯構成一幅淳樸的畫卷,仲春季節,南陽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時,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陽西”中,隱約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榮,著一“過”字,境界全出?!叭嵘_^村塢”,在動態中,柔桑生長的姿態和鮮嫩的形狀,活現在眼前,這就把春天的鄉村,點綴得更美。加之垂柳扶風,娉娉裊裊,春雨點點,回落塘中,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情趣。那農家牧童,披著蓑衣,愉快地唱著歌;竹籬笆內,可窺見那穿著絳黃色裙子的農家女的倩影。據此看出,全詩共同表現出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風光,又美在人情。
答案?、倜显娭小半u黍”出現在首聯,引出下文,為描寫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蓄勢、張本;②杜詩的“雞黍”出現在尾聯,與前三聯構成一幅淳樸的畫卷,共同表現詩歌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風光,又美在人情。
考向二 語言藝術異同比較
語言比較鑒賞題主要分“字詞句”比較題和“語言風格”比較題兩類,這兩類比較的方式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釋義 一是不同的詩歌有時候也會運用同一個詞語,但是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及效果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對比中鑒賞,體會其不同的用法,就顯得非常重要。二是同一首詩版本不同,有時用語也不同,不同用語在該詩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鑒賞的角度不同,答案就會有所不同。
解題 方法 第一步:審清題目。弄清要比較語言的哪一方面。
第二步:分析歸納?!白衷~句”比較題:先理解詩歌有關“字詞句”的表層義,再體會其深層義及其作用,后根據題目要求歸納出“字詞句”特點、作用等的相同或不同之處。
(1)從修辭手法的運用上進行比較,看哪種手法更有表現力。
(2)聯系詩歌描寫的情景進行比較,看哪種用語更符合實際。
(3)從表達思想感情上進行比較,看哪種用語更能準確地表現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
“語言風格”比較題:先品味詩歌怎樣用詞、怎樣運用句式,再總結詩歌在遣詞造句方面的共同或不同之處。注意總結時要采用術語,如樸素自然、婉約細膩、清新明麗、幽默諷刺、沉郁頓挫、悲壯慷慨等。
答題 規范 模板一:我認為××句更好,此句運用了××手法(修辭格),使句子更××(生動、凝練、具有表現力……),更能表達出詩人××的心情。
模板二:①兩詩中都寫了××字(詞)。②在前詩中,××字(詞)××(統領、引領)下文,表現出對××的××(追求、向往),抒發了××的情懷。③后詩中的××字(詞)則表現了詩人對××的××,抒發了××的情懷。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3~4題。
芭 蕉
鄭 燮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
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詠春筍
杜 甫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注】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注】 上番:初番、頭回的意思,這里指新竹。
3.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B
解析 B項,“重在寫景,寓情于景”錯誤,應該是直抒胸臆。詩人把自己主觀的情感賦予本為無情的芭蕉,詩人又用外來的風雨比喻外界對于芭蕉的摧殘,更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A.鄭詩前兩句,以比擬的手法,寫出了芭蕉葉葉遞生、生生不息的情狀,為后文的抒情作鋪墊。
B.鄭詩第三句重在寫景,寓情于景,將情具體化,表達了相思之情的悠遠纏綿、無窮無盡。
C.杜詩前兩句,用幾近夸張的筆法,描繪了春筍生機勃勃、繁密滿林的生長態勢,流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D.鄭詩由描寫到抒情,情感正面點出;杜詩由描寫到敘事,但仍以抒情為內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處。
4.兩詩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達的情感則大相徑庭。試結合詩句比較分析。
答案 鄭詩以芭蕉葉的生長情狀比喻相思之情,最后著一“怨”字,直接抒發詩人相思的愁苦。
杜詩在充分描寫春筍的喜人長勢之后,描述因春筍掩蔽阻隔而責怪主人不出迎(理解為“那些來欣賞竹林的人來這里,我都怒而不歡迎”亦可)的情形,著一“嗔”字,側面表現作者心中之喜。
解析 鄭詩尾句“卻教風雨怨秋聲”,風雨吹芭蕉一片秋聲,更能惹動無限愁思?!霸埂弊种苯邮闱椋以骨槭侨姷那楦谢{。杜詩尾句“客至從嗔不出迎”意思是客人來到我這我都怒而不歡迎他們?!班痢弊智畚竦貙懗鲈娙藢π鹿S的愛護之情,這種情感是側面表現出來的。
考向三 表達技巧異同比較
表達技巧的比較主要從三個角度考查: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寫居多)、表現手法(包括對比、襯托、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對表達技巧題的考查,有的明確了表現手法,有的沒有明確表現手法,但都需結合作品分析、比較。
釋義 不同的詩歌,在情感的表達上會有所側重,表達技巧作為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在具體運用上也有異同。
解題 方法 (1)要審清題干要求比較的方向(是求同還是求異)、角度(是從哪個角度比較),比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術語還是兼有對效果的分析)。
(2)要熟悉各種表達技巧的術語、內涵、作用以及表達效果,要結合詩歌所寫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具體分析,在分析中體現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3)組織答案時,要注意甄別易混淆的表達技巧,如甄別表現手法中的對比與襯托、修辭手法中的借代與借喻。應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繼而結合詩歌內容進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達效果。
答題 規范 前詩運用了××手法(具體分析),表現出詩人的××,抒發了××的情感;后詩則用了××手法(具體分析),表現出詩人的××,抒發了××的情感。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5~6題。
賞牡丹
王 建
此花名價別,開艷益①皇都。香遍苓菱②死,紅燒躑躅枯。
軟光籠細脈③,妖色暖鮮膚。滿蕊攢黃粉,含棱④縷絳蘇。
好和⑤薰御服,堪畫入宮圖。晚態愁新婦,殘妝望病夫。
教人知個數⑥,留客賞斯須。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
【注】 ①益:滿。②苓菱:荷花。紅燒:花色紅艷如火。躑躅:山躑躅,又名映山紅、杜鵑花。③細脈:猶言氣脈。④含棱:翻卷的花瓣。縷絳蘇:像一縷縷大紅色流蘇。⑤好和:香味和順。⑥知個數:知道花事何時將了,心中有數。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C
解析 C.“詩歌第五至八句……牡丹的華貴堪比皇家御用之物”張冠李戴,“牡丹的華貴堪比皇家御用之物”是第九至十句所描寫的內容,即“好和薰御服,堪畫入宮圖”。
A.詩歌從牡丹之貴之美,寫到牡丹之凋零,描寫了牡丹的變化,道出花時難久的悵然。
B.芬芳的苓菱與艷麗的山躑躅在牡丹面前黯然失色,詩人運用襯托手法描寫牡丹之美。
C.詩歌第五至八句,從氣質、姿色等角度描寫牡丹,牡丹的華貴堪比皇家御用之物。
D.詩人用哀愁的新婦和望病夫的女子,分別描寫牡丹的將謝與凋零,令人心生憐惜。
6.韓愈“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與本詩都描寫了盛景,二者有相同的表現手法。請結合本詩歌簡要分析。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寓情于景,詩作開篇言牡丹之貴,“名價別”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貴凌駕于諸花之上。隨后作者用一個“益”字,生動地描寫了長安城內牡丹花開的盛況,偌大的長安城處處是牡丹盛開,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來一般。此“益”引申為“滿”,如同韓昌黎“絕勝煙柳滿皇都”,兩詩皆非單講數量之多,而是從更深層去講,韓詩更多的是寫春滿長安,而王建此句是講牡丹的氣質風采風靡了長安,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最末,作者用“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道出了
花時難久的悵然。開篇之盛艷,末尾之冷清,強烈的對比讓末尾仿佛一幅大留白的畫卷,意味深長,耐人尋味。清風吹過,花亦凋零,這其中是不舍,是憐惜,是冷清,種種情感由人品讀。“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的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答案?、僭⑶橛诰?,首聯生動地描寫了長安城內牡丹花開的盛況,偌大的長安城處處是牡丹盛開,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來一般,牡丹的氣質風采風靡了長安。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②使用對比手法,將長安城內牡丹花開的盛景與牡丹凋零對比,表達花時難久的悵然之情。
考向四 思想感情異同比較
不同詩人的不同作品,或者同一詩人在不同階段的作品,出現的相同或相近內容,往往寄托著不同的情感。這都是由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時代不同造成的。因此,比較詩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重視知人論世。
釋義 (1)同一詩人描寫相似內容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下,描寫了同一內容,表達的情感往往會不同。
(2)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景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的詩人,在詩歌中出現同一內容,往往寄托著不同的情感,抒發著不同的情感。這都是由個人所處時代及經歷的不同而導致的。
解題 方法 (1)注意了解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即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會蘊含截然不同的感情。
(2)注意讀詩的題目。題目往往點明了詩歌的主要內容,為整首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3)注意把握詩中的意象。詩歌往往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
(4)注意詩的最后兩句。古人寫詩常常卒章顯志,點明主旨,有的還以景結情,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
答題 規范 相同點:兩首詩都寫了××,表現出××的心情。
不同點:前詩側重表現××,后詩側重表現××。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7~8題。
踏莎行
晏 殊
祖席【注】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嬮w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注】 餞別的宴席。
7.下列關于這首詞的寫作特點和內容,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正面表現”錯,是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側面烘托了離別的愁緒。
A.首句運用多種意象營造出離別的意境,其中“香塵”寫的是離人腳步帶起的塵土仿佛還有芬芳的氣息,表現出離別的不舍。
B.“居人”句,通過對馬兒在林中嘶鳴、友人劃船離去后水波仍然在流轉等細節的描寫正面表現出別情之深。
C.尾句直抒胸臆,表現出離愁接天連地、無窮無盡,其中“遍”字的意思是“到處”,更加突出了離別的哀情無處不在。
D.全詞圍繞一個“離”字,以細膩筆觸描寫了主人公在離別時和離別后的無限愁緒,讀來讓人無限悵惋。
8.本詞下闋“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描寫了江邊送別的場景,但這兩種離情及其表現又有所區別,請分析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
解析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意思是:登上畫閣,更上高樓,為的是再見帆影??墒?,望盡天際,只見斜陽一道,平波流水,遠與天際,哪有船帆的影子!這兩句,寫“居人”登上畫閣,不禁黯然魂消,憑倚高樓,獨自含愁極望,惟見江波映照著落日余輝,伸展向遙遠的天邊,徒令人增添別恨而已?!盎晗本渲笔阈匾?,寫出自己在高樓目送友人離去的極度哀傷。又通過“畫閣”“高樓”“平波”等意象渲染了凄涼蕭瑟的送別氛圍,表達了離別的苦痛哀愁。“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思是:孤單的一只帆船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
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北砻婵磥磉@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通過分析,可知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抒情方式不同,《踏莎行》直抒胸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寓情于景;要表達的情感也不同,《踏莎行》表達了離別的苦痛哀愁,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是送別友人,但詩人心情開闊爽朗。
答案?、偾楦胁煌?,《踏莎行》用了“畫閣”“高樓”“平波”等意象渲染了凄涼蕭瑟的送別氛圍,表達了離別的苦痛哀愁?!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利用“孤帆”“遠影”“碧空”“水天相接的江水”等意象,勾勒了一幅開闊遼遠的江邊送別圖,雖是送別友人,但詩人心情開闊爽朗。②抒情方式不同,《踏莎行》直抒胸臆,“魂消”寫出自己在高樓目送友人離去的極度哀傷?!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寓情于景,通過遼遠的江景展現爽朗開闊的心境。
測 評 練 案
(滿分:54分)
一、(2024·重慶高三摸底)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夜 賦
陸 游
夜窗搔首發鬅鬙①,病不勝衣倚瘦藤②。
堪笑顏回忍饑面,常依韓愈看書燈③。
殘生已與灰俱冷,舊友誰如幾可憑?
月落風生忽增氣,掠檐勁翮有歸鷹。
【注】 ①鬅鬙,指頭發散亂貌。②瘦藤,手杖。③韓愈作勸學詩《符讀書城南》:“燈光稍可親,簡編可卷舒。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br/>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C
A.首聯扣題,運用動作描寫與外貌描寫塑造出一位夜中難寐、憂思重重的詩人形象。
B.頷聯用典,用顏回與韓愈的典故,寫出自己生活貧苦但依舊勤勉讀書的生活狀態。
C.頸聯詩人想憑幾寫信、傳書舊友,與《項脊軒志》中妻子“憑幾學書”的意趣一致。
D.尾聯以窗外掠檐飛過的歸鷹作結,以景結情,情由境出,也與首聯“夜窗”照應。
解析 C.“意趣一致”錯誤。本詩寫到詩人余生已經心灰意冷,只想憑幾寫信、傳書舊友,體現的是一種落寞的情感。而《項脊軒志》中妻子“憑幾學書”是歸有光回憶的夫妻恩愛的美好時光,兩者的意趣并不一致。
★2.本詩與《臨安春雨初霽》都為抒懷之作,但是在情緒的走向上有所不同,請結合兩首詩歌簡要分析。(6分)
解析 《夜賦》首聯塑造了一位頭發散亂、憂思成疾、夜中難寐的詩人形象,從而通過外貌描寫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憂愁。而頸聯寫到詩人對余生已經心灰意冷,余生只愿憑幾寫信、傳書舊友,也體現出詩人內心的憂愁以至于心灰意冷。而尾聯詩人聽到窗外的風聲忽然增強了氣勢,看到掠檐飛過的歸鷹有力的翅膀,詩人的心情又重新振作起來了?!杜R安春雨初霽》的首聯感嘆世態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紗,頷聯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使得詩人一夜未眠,并且用明媚的春光來反襯自己落寞的情懷。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只能做的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用寫草書、細乳戲分茶作為消遣,體現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而尾聯寫到應召入京,卻只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整首詩體現的是詩人不被重用的落寞無奈的情懷。
答案 《夜賦》寫到詩人憂思難寐,心灰意冷,但聽到窗外風聲忽增,看到歸鷹掠檐而過,詩人的心情又振作了起來。《臨安春雨初霽》抒發的是詩人不被重用的落寞的情懷。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3~4題。(9分)
洞庭玩月
韓 偓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細碎浪頭光。
寒驚烏鵲離巢噪,冷射蛟螭換窟藏。
更憶瑤臺逢此夜,水晶宮殿挹瓊漿。
3.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C
A.詩題點明了地點和描寫對象,“玩”字活潑靈動,增添了人與月的親近之感。
B.首聯中的“萬頃”在表現洞庭湖湖面廣闊的同時,也寫出了月光普照的情景。
C.第五句寫烏鵲因天氣寒冷而受驚離巢,與“明月別枝驚鵲”有異曲同工之妙。
D.詩人由眼前月寫到瑤臺月,使現實與想象交相輝映,拓展了詩歌的表現空間。
解析 C.“寫烏鵲因天氣寒冷而受驚離巢”錯誤。“寒驚烏鵲離巢噪”以夸飾明月之皎潔冰清,乃側寫烘托。并非是因天氣寒冷。
★4.本詩與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題材相同,但寫景的側重與用意卻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解析 本詩寫洞庭湖之景的側重和用意:首二句描述秋夜月光下,遼闊的洞庭湖一派潔白景象,為總體概寫,此下三、四兩句即細寫。第三句寫明月如沉浸湖中潭底,乃寫月之倒影,第四句刻畫湖波銀光閃爍之月景,乃寫月光照射湖面之光耀景象。五、六兩句以“烏鵲離巢噪”“蛟龍換窟藏”來夸飾明月之皎潔冰清,乃側寫烘托。末二句則為聯想之辭,以瓊樓玉宇挹酒漿之仙宮情景,以寫皎皎明月之美好。
寫景側重湖面上的月影和寬廣的湖水。其時詩人正壯年,尚在覓仕,游歷山川,見此湖光水色美景,抒發了詩人對湖水和清月的賞玩之情。
《念奴嬌·過洞庭》寫景的側重和用意:“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開頭三句即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個靜謐、開闊的畫面,與其說是實寫湖面的平靜,還不如說是有意識地要展現其內心世界的恬寧?!坝耔b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二句就隱約地暗示了這種物我“和諧”的快感,一個“著”字,表達了他如魚歸水般的無比欣喜,充溢著一種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而這種意識又在下文的“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表露得更加充分。
寫景側重月亮、銀河,把它們的光輝傾瀉入湖中,碧光粼粼的細浪中照映著星河的倒影,此時的天穹地壤之間,一片空明澄澈——就連人的“表里”都被洞照得通體透亮。
詞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凈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詞人的純潔凈化了。張孝祥此行,剛離讒言羅織的是非場不久,他有高潔的人格,有超曠的胸懷,跳出“小我”的圈子而悠然心會此間的妙處和出此瀟灑超塵的詞篇。他的“悠然”是在經歷了“世路”的坎坷艱險后才達到的一種“圓通”和“超脫”的精神境界。
答案?、俦驹妼懢皞戎睾嫔系脑掠昂蛯拸V的湖水。其時詩人正壯年,尚在覓仕,游歷山川,見此湖光水色美景,抒發了詩人對湖水和清月的賞玩之情。
②《念奴嬌·過洞庭》寫景側重月亮、銀河,把它們的光輝傾瀉入湖中,細浪中照映著星河的倒影。詞人的心,已被宇宙的空明凈化了,而宇宙的景,也被詞人的純潔凈化了,表達了經歷了“世路”的坎坷艱險后才達到的一種“圓通”和“超脫”的精神境界。
三、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5~6題。(9分)
湖中對酒作
張 謂
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
眼前一樽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閑。
主人有粟百余石,濁醪數斗應不惜。
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后相思復何益。
茱萸灣頭歸路賒,恩君且宿黃翁家。
風光若此人不醉,參差孤負東園花。
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D
A.詩歌從湖上風光寫起,“晝行”“夜坐”表現了游興之濃,“不厭”奠定了感情基調。
B.“又長滿”是形象的說法表現了內心的愜意。面對如此好景,苦悶得以消除。
C.詩中寫湖上豪飲和主人好客,沒有沉重感,也沒有狂放之態,卻因平易更顯深情。
D.本詩婉約雋永,不著力于對景物的細致描寫,表現了豪邁樂觀通達的生活態度。
解析 D項,“本詩婉約雋永”分析錯誤,這首湖上飲酒詩不大重視景物的細致描繪,它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出和平時代的人際交往和生活樂趣。
★6.與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相比,“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后相思復何益”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請簡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理解詩歌意思、分析詩歌情感的能力。本題要求對比分析兩首詩中的兩句詩不同的表達效果,這就要求考生從內容、手法、情感三方面考慮。“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在盛唐人心目中,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是令人向往的壯舉?!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充滿牽掛之情,意在勸酒卻更在于抒發依依惜別的情誼?!凹唇裣鄬Σ槐M歡,別后相思復何益”兩句就像是人們席間勸酒的話,從別后相思無益的角度來談,說的是不要辜負相聚共處的時光,懇切,實際。
答案 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充滿牽掛之情,意在勸酒卻更在于抒情,既有依依惜別的情誼,也有殷勤的祝愿?!凹唇裣鄬Σ槐M歡,別后相思復何益”兩句就像是人們席間勸酒的話,從別后相思無益的角度來談,懇切、實際、平易,是一般人的現實生活場景。
四、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7~8題。(9分)
海 棠①
蘇 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看 葉
羅與之②
紅紫飄零草不芳,始宜攜杖向池塘。
看花應不如看葉,綠影扶疏意味長。
【注】 ①蘇軾謫黃州,居定慧院之東,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貴,詩人視其為知己。②羅與之:南宋詩人,曾應進士舉不第,晚年歸隱。
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B
A.《海棠》開頭兩句正側結合,調動多種感官,寫出了海棠的高潔、柔美,把讀者帶入一個優美朦朧的境界。
B.《海棠》中詩人點燃高燭,想讓海棠振奮精神,一改衰頹狀態。詩人運用擬人等手法,重在表達愛花惜花之情。
C.《看葉》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際,詩人攜杖出行,漫步池邊,感慨春天逝去,為下文“看葉”作鋪墊。
D.《海棠》《看葉》都擷取自然界時序變化中的實景,借物喻人,寫出詩人經歷人世風波的心境,典雅蘊藉。
解析 B項,“想讓海棠振奮精神,一改衰頹狀態”錯。“愛花惜花”不是詩人表達之意,根據注釋“視其為知己”可知,海棠其實就是詩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詩人自己的遭遇。詩人借物抒懷,大有良辰易逝、盛時不再之感。
★8.蘇軾獨憐海棠,可羅與之卻認為“看花應不如看葉”,你認為羅與之這種心理反常嗎?請結合《看葉》簡要分析。(6分)
答案 不反常。①春天已經逝去,惋惜無濟于事;綠葉繁密錯落,另有一番情趣。②羅與之應舉不第,倍感失意,無意賞花,而別有意味的綠葉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歷盡榮華、回歸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獨特感受”亦可。③借景說理,寫出了美麗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暫、平凡如葉的生命卻更為長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戀于人生的繁華,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與其追求顯赫榮華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長久的人生”,“人不應該只留戀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過后,照樣有令人陶醉的景色”等亦可。
五、閱讀下面兩首元詩,完成9~10題。(9分)
壽陽曲·江天暮雪
馬致遠
天將暮,雪亂舞,
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
釣魚人一蓑歸去。
江天暮雪
陳 孚
長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復見,千崖暮如曉。
漁翁寒欲歸,不記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9.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D
A.馬詩以“天將暮”起筆,點明時間,為整個畫面點染了幽深的色彩,奠定了全詩的基調。
B.陳詩“寒欲歸”三字,隱隱透出暮雪的影響;“不記”二字含有大雪彌漫迷蔽江路的意味。
C.陳詩尾聯活現出一個順應環境的漁翁形象,這與柳宗元《江雪》中“蓑笠翁”的形象不同。
D.兩首詩都“詩中有畫”,“一蓑”二字增添了畫面的縱深之感,寄托了詩人落寞悲涼的情感。
解析 陳孚的《江天暮雪》沒有落寞悲涼之感。
★10.兩首詩描摹暮雪都很傳神,有同工之妙,亦各具特色,請結合詩句進行賞析。(6分)
答案 (示例)①兩首詩動詞使用都很傳神。馬詩著一“舞”字,陳詩著一“卷”字,寫出了風助雪勢、雪花紛紛揚揚的飛舞之態。
②兩首詩都善用比喻狀寫暮雪之形態。馬詩把紛飛的雪喻為盛開的梅花和飄飛的柳絮,具體形象地寫出了“雪亂舞”的景象;陳詩以“玉”喻雪,形象地寫出了雪的晶瑩剔透之態。
③陳詩還用動靜結合、側面烘托的手法寫出暮雪的美妙?!熬碛窕ā睂懗龃笱┘姄P的動態之美,“汀洲白浩浩”寫出雪境靜寂之美,“千崖暮如曉”烘托了暮雪所特有的朦朦朧朧、半幽半明的色調與風韻。馬詩寫的是動景,正面描寫。
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1~12題。(9分)
謫官后卻歸故村,將過虎丘,悵然有作
劉長卿
萬事依然在,無如歲月何。
邑人憐白發,庭樹長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見多。
唯余舊山路,惆悵枉帆過。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C
A.首聯以萬事依然如舊,反襯歲月流逝之多,蘊含著強烈的傷感與無奈。
B.“邑人”句通過寫鄉人對詩人頭發已白的慨嘆,表現詩人對年老的哀傷。
C.“庭樹”句借景抒情,借庭樹萌生新枝之景,抒發了詩人豁達樂觀之情。
D.頸聯寫故人凋零,既闡發了首聯的人生感慨,又為尾聯抒情做了鋪墊。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抒發了詩人豁達樂觀之情”說法錯誤?!巴洹币痪湟詷肪皩懓椋娙艘酝涞纳鷻C勃發反襯自己的衰頹之態和衰老之悲。
★12.本詩尾聯與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頸聯抒發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請結合作品簡要概括。(6分)
解析 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本題是一道比較類鑒賞題目,作答時首先要明確需要比較的詩句內容:本詩的尾聯“唯余舊山路,惆悵枉帆過”,《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然后分別分析兩聯各自表達了什么感情:本詩的尾聯表達的是對時光如水一般流逝、生命易逝的感傷;《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頸聯表達的是不沉淪于生命困境的豁達樂觀,對新事物蓬勃發展的喜悅。據此作答即可。
答案 本詩的尾聯“唯余舊山路,惆悵枉帆過”,寫山路依舊,歲月流逝,表達的是對時光如水一般流逝、生命易逝的感傷;《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表達的是不沉淪于生命困境的豁達樂觀,對新事物蓬勃發展的喜悅。
本節內容結束
THANKS學案33 詩歌比較閱讀鑒賞——析同辨異,聯想遷移
復習目標 
1.分析詩歌比較的角度,理解詩歌內容。
2.掌握比較鑒賞詩歌的方法。
在近年的古代詩歌的鑒賞題目中,比較鑒賞因其更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較分析能力而逐漸成為新寵。
從大方面看,比較鑒賞題一般從“求同”“求異”兩個方面來設計問題;從小方面看,可以從詩歌的體裁、題材、形象、語言、感情、思想內容、表達技巧等方面設題。
考向一 詩歌形象異同比較
對于詩歌形象的對比鑒賞,往往著眼于不同詩歌選用的同一意象(形象),但是這個意象又擁有不同的內涵,承載著不同的情感內容。
形象異同比較有兩個層面:一是形象內涵、特點的異同比較,二是形象作用的異同比較。形象內涵、特點的異同比較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內涵比較,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特點的分析比較。對于前者,先要看意象選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自身特點與表情達意兩方面的異同,或者表層義與深層義有何異同;對于后者,要注意從外在形象與內在性格品質兩方面比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較。
形象異同題大都是“求異”比較,這是答題需要注意的地方。形象作用的異同主要從寫景、狀物、造境、抒情、結構等方面解答。
釋義 詩歌形象的對比鑒賞往往著眼于不同詩歌選用的同一形象(意象),但是這個形象(意象)又具有不同的內涵,承載著不同的情感內容。有不同詩歌對相同意象的比較、不同詩歌對同一意象(景、物、人、事)描寫優劣的比較。
解題 方法 第一步:審題干,明方向 明確題目比較的具體方向,一是弄清比較的對象,是比較人物形象,還是比較物象;二是弄清比較形象哪方面的特點;三是弄清是比較相同之處,還是比較相異之處,還是二者皆比。 第二步:找意象,品內涵 找出詩歌中刻畫意象的詞句,看其刻畫了意象怎樣的特點和蘊含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第三步:做整合,規范答 按照同類合并的方式將品味到的意象特征合并,然后選用術語分點分條作答。
答題 規范 這兩首詩都寫了××形象(意象);前者側重寫了××,抒發了××情感,而后者則著重寫了××,抒發了××情感。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村 行
杜 牧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娉娉垂柳風,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
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前兩聯寫景,動態地展現了農村仲春時節的美好春光,巧妙地呼應了詩題。
B.頸聯刻畫了牧童愉快歌唱的細節和農家女隔籬窺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態,充滿了田園生活氣息。
C.尾聯以行客解濕衣衫,在村里歇腳,農人用“雞黍”招待行客這一場景,表現了淳樸的人情。
D.本詩不是靜止的田園畫,而是動態的春光圖。著一“行”字,帶動全篇,既是一次視聽盛宴,又給人以味覺、觸覺上的享受。
2.本詩尾聯與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都用了“雞黍”這一意象,請結合詩歌,從結構技巧的角度分析兩者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二 語言藝術異同比較
語言比較鑒賞題主要分“字詞句”比較題和“語言風格”比較題兩類,這兩類比較的方式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釋義 一是不同的詩歌有時候也會運用同一個詞語,但是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及效果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對比中鑒賞,體會其不同的用法,就顯得非常重要。二是同一首詩版本不同,有時用語也不同,不同用語在該詩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鑒賞的角度不同,答案就會有所不同。
解題 方法 第一步:審清題目。弄清要比較語言的哪一方面。 第二步:分析歸納。“字詞句”比較題:先理解詩歌有關“字詞句”的表層義,再體會其深層義及其作用,后根據題目要求歸納出“字詞句”特點、作用等的相同或不同之處。 (1)從修辭手法的運用上進行比較,看哪種手法更有表現力。 (2)聯系詩歌描寫的情景進行比較,看哪種用語更符合實際。 (3)從表達思想感情上進行比較,看哪種用語更能準確地表現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 “語言風格”比較題:先品味詩歌怎樣用詞、怎樣運用句式,再總結詩歌在遣詞造句方面的共同或不同之處。注意總結時要采用術語,如樸素自然、婉約細膩、清新明麗、幽默諷刺、沉郁頓挫、悲壯慷慨等。
答題 規范 模板一:我認為××句更好,此句運用了××手法(修辭格),使句子更××(生動、凝練、具有表現力……),更能表達出詩人××的心情。 模板二:①兩詩中都寫了××字(詞)。②在前詩中,××字(詞)××(統領、引領)下文,表現出對××的××(追求、向往),抒發了××的情懷。③后詩中的××字(詞)則表現了詩人對××的××,抒發了××的情懷。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3~4題。
芭 蕉
鄭 燮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
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詠春筍
杜 甫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注】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注】 上番:初番、頭回的意思,這里指新竹。
3.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鄭詩前兩句,以比擬的手法,寫出了芭蕉葉葉遞生、生生不息的情狀,為后文的抒情作鋪墊。
B.鄭詩第三句重在寫景,寓情于景,將情具體化,表達了相思之情的悠遠纏綿、無窮無盡。
C.杜詩前兩句,用幾近夸張的筆法,描繪了春筍生機勃勃、繁密滿林的生長態勢,流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D.鄭詩由描寫到抒情,情感正面點出;杜詩由描寫到敘事,但仍以抒情為內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處。
4.兩詩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達的情感則大相徑庭。試結合詩句比較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三 表達技巧異同比較
表達技巧的比較主要從三個角度考查: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寫居多)、表現手法(包括對比、襯托、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對表達技巧題的考查,有的明確了表現手法,有的沒有明確表現手法,但都需結合作品分析、比較。
釋義 不同的詩歌,在情感的表達上會有所側重,表達技巧作為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在具體運用上也有異同。
解題 方法 (1)要審清題干要求比較的方向(是求同還是求異)、角度(是從哪個角度比較),比較到哪一步(是只要答出術語還是兼有對效果的分析)。 (2)要熟悉各種表達技巧的術語、內涵、作用以及表達效果,要結合詩歌所寫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具體分析,在分析中體現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3)組織答案時,要注意甄別易混淆的表達技巧,如甄別表現手法中的對比與襯托、修辭手法中的借代與借喻。應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繼而結合詩歌內容進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達效果。
答題 規范 前詩運用了××手法(具體分析),表現出詩人的××,抒發了××的情感;后詩則用了××手法(具體分析),表現出詩人的××,抒發了××的情感。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5~6題。
賞牡丹
王 建
此花名價別,開艷益①皇都。
香遍苓菱②死,紅燒躑躅枯。
軟光籠細脈③,妖色暖鮮膚。
滿蕊攢黃粉,含棱④縷絳蘇。
好和⑤薰御服,堪畫入宮圖。
晚態愁新婦,殘妝望病夫。
教人知個數⑥,留客賞斯須。
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
【注】 ①益:滿。②苓菱:荷花。紅燒:花色紅艷如火。躑躅:山躑躅,又名映山紅、杜鵑花。③細脈:猶言氣脈。④含棱:翻卷的花瓣。縷絳蘇:像一縷縷大紅色流蘇。⑤好和:香味和順。⑥知個數:知道花事何時將了,心中有數。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從牡丹之貴之美,寫到牡丹之凋零,描寫了牡丹的變化,道出花時難久的悵然。
B.芬芳的苓菱與艷麗的山躑躅在牡丹面前黯然失色,詩人運用襯托手法描寫牡丹之美。
C.詩歌第五至八句,從氣質、姿色等角度描寫牡丹,牡丹的華貴堪比皇家御用之物。
D.詩人用哀愁的新婦和望病夫的女子,分別描寫牡丹的將謝與凋零,令人心生憐惜。
6.韓愈“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與本詩都描寫了盛景,二者有相同的表現手法。請結合本詩歌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四 思想感情異同比較
不同詩人的不同作品,或者同一詩人在不同階段的作品,出現的相同或相近內容,往往寄托著不同的情感。這都是由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時代不同造成的。因此,比較詩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重視知人論世。
釋義 (1)同一詩人描寫相似內容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下,描寫了同一內容,表達的情感往往會不同。 (2)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景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的詩人,在詩歌中出現同一內容,往往寄托著不同的情感,抒發著不同的情感。這都是由個人所處時代及經歷的不同而導致的。
解題 方法 (1)注意了解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即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會蘊含截然不同的感情。 (2)注意讀詩的題目。題目往往點明了詩歌的主要內容,為整首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3)注意把握詩中的意象。詩歌往往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 (4)注意詩的最后兩句。古人寫詩常常卒章顯志,點明主旨,有的還以景結情,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
答題 規范 相同點:兩首詩都寫了××,表現出××的心情。 不同點:前詩側重表現××,后詩側重表現××。
[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7~8題。
踏莎行
晏 殊
祖席【注】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注】 餞別的宴席。
7.下列關于這首詞的寫作特點和內容,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運用多種意象營造出離別的意境,其中“香塵”寫的是離人腳步帶起的塵土仿佛還有芬芳的氣息,表現出離別的不舍。
B.“居人”句,通過對馬兒在林中嘶鳴、友人劃船離去后水波仍然在流轉等細節的描寫正面表現出別情之深。
C.尾句直抒胸臆,表現出離愁接天連地、無窮無盡,其中“遍”字的意思是“到處”,更加突出了離別的哀情無處不在。
D.全詞圍繞一個“離”字,以細膩筆觸描寫了主人公在離別時和離別后的無限愁緒,讀來讓人無限悵惋。
8.本詞下闋“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描寫了江邊送別的場景,但這兩種離情及其表現又有所區別,請分析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案33 詩歌比較閱讀鑒賞
邊練邊悟
1.B [B.“農家女隔籬窺看行人及山村春景的神態”錯,“蓑唱牧牛兒,籬窺蒨裙女”意思是披著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隔著籬笆可窺及籬內村女絢麗的衣裙。放牛娃唱著動聽的歌,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從外邊可以窺及籬內村女絢麗的衣裙,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用人物的風情動態美去表現農村的人情美。]
2.解析?、倜显娭小半u黍”出現在首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由此引出下文,為描寫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蓄勢、張本:“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寫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寫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共飲美酒,閑談農務,體現出濃烈的鄉村風味和勞動生產的氣息。②杜詩的“雞黍”出現在尾聯“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意思是我走進農家脫下半濕的衣裳,主人擺出豐盛的飯菜招待我。與前三聯構成一幅淳樸的畫卷,仲春季節,南陽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時,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陽西”中,隱約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榮,著一“過”字,境界全出。“柔桑過村塢”,在動態中,柔桑生長的姿態和鮮嫩的形狀,活現在眼前,這就把春天的鄉村,點綴得更美。加之垂柳扶風,娉娉裊裊,春雨點點,回落塘中,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情趣。那農家牧童,披著蓑衣,愉快地唱著歌;竹籬笆內,可窺見那穿著絳黃色裙子的農家女的倩影。據此看出,全詩共同表現出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風光,又美在人情。
答案?、倜显娭小半u黍”出現在首聯,引出下文,為描寫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蓄勢、張本;②杜詩的“雞黍”出現在尾聯,與前三聯構成一幅淳樸的畫卷,共同表現詩歌的主旨:山村之美,既美在風光,又美在人情。
3.B [B項,“重在寫景,寓情于景”錯誤,應該是直抒胸臆。詩人把自己主觀的情感賦予本為無情的芭蕉,詩人又用外來的風雨比喻外界對于芭蕉的摧殘,更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
4.解析 鄭詩尾句“卻教風雨怨秋聲”,風雨吹芭蕉一片秋聲,更能惹動無限愁思?!霸埂弊种苯邮闱?,而且怨情是全詩的情感基調。杜詩尾句“客至從嗔不出迎”意思是客人來到我這我都怒而不歡迎他們。“嗔”字曲折委婉地寫出詩人對新筍的愛護之情,這種情感是側面表現出來的。
答案 鄭詩以芭蕉葉的生長情狀比喻相思之情,最后著一“怨”字,直接抒發詩人相思的愁苦。
杜詩在充分描寫春筍的喜人長勢之后,描述因春筍掩蔽阻隔而責怪主人不出迎(理解為“那些來欣賞竹林的人來這里,我都怒而不歡迎”亦可)的情形,著一“嗔”字,側面表現作者心中之喜。
5.C [C.“詩歌第五至八句……牡丹的華貴堪比皇家御用之物”張冠李戴,“牡丹的華貴堪比皇家御用之物”是第九至十句所描寫的內容,即“好和薰御服,堪畫入宮圖”。]
6.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寓情于景,詩作開篇言牡丹之貴,“名價別”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貴凌駕于諸花之上。隨后作者用一個“益”字,生動地描寫了長安城內牡丹花開的盛況,偌大的長安城處處是牡丹盛開,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來一般。此“益”引申為“滿”,如同韓昌黎“絕勝煙柳滿皇都”,兩詩皆非單講數量之多,而是從更深層去講,韓詩更多的是寫春滿長安,而王建此句是講牡丹的氣質風采風靡了長安,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最末,作者用“一夜輕風起,千金買亦無”道出了花時難久的悵然。開篇之盛艷,末尾之冷清,強烈的對比讓末尾仿佛一幅大留白的畫卷,意味深長,耐人尋味。清風吹過,花亦凋零,這其中是不舍,是憐惜,是冷清,種種情感由人品讀。“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的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答案 ①寓情于景,首聯生動地描寫了長安城內牡丹花開的盛況,偌大的長安城處處是牡丹盛開,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來一般,牡丹的氣質風采風靡了長安。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②使用對比手法,將長安城內牡丹花開的盛景與牡丹凋零對比,表達花時難久的悵然之情。
7.B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正面表現”錯,是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側面烘托了離別的愁緒。]
8.解析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意思是:登上畫閣,更上高樓,為的是再見帆影??墒?,望盡天際,只見斜陽一道,平波流水,遠與天際,哪有船帆的影子!這兩句,寫“居人”登上畫閣,不禁黯然魂消,憑倚高樓,獨自含愁極望,惟見江波映照著落日余輝,伸展向遙遠的天邊,徒令人增添別恨而已?!盎晗本渲笔阈匾?,寫出自己在高樓目送友人離去的極度哀傷。又通過“畫閣”“高樓”“平波”等意象渲染了凄涼蕭瑟的送別氛圍,表達了離別的苦痛哀愁?!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思是:孤單的一只帆船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拔ㄒ婇L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北砻婵磥磉@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通過分析,可知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抒情方式不同,《踏莎行》直抒胸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寓情于景;要表達的情感也不同,《踏莎行》表達了離別的苦痛哀愁,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是送別友人,但詩人心情開闊爽朗。
答案?、偾楦胁煌短ど小酚昧恕爱嬮w”“高樓”“平波”等意象渲染了凄涼蕭瑟的送別氛圍,表達了離別的苦痛哀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利用“孤帆”“遠影”“碧空”“水天相接的江水”等意象,勾勒了一幅開闊遼遠的江邊送別圖,雖是送別友人,但詩人心情開闊爽朗。②抒情方式不同,《踏莎行》直抒胸臆,“魂消”寫出自己在高樓目送友人離去的極度哀傷?!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寓情于景,通過遼遠的江景展現爽朗開闊的心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泉县| 张家港市| 彭山县| 高要市| 瓦房店市| 葵青区| 曲松县| 西平县| 布拖县| 涿州市| 灵丘县| 天津市| 留坝县| 当阳市| 方正县| 晋江市| 江西省| 定西市| 南乐县| 柯坪县| 隆安县| 托克逊县| 蒲江县| 莫力| 闻喜县| 信丰县| 红安县| 阆中市| 昌都县| 镇安县| 工布江达县| 太和县| 巴塘县| 陆丰市| 临邑县| 江华| 洞头县| 广南县| 东至县| 南部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