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31:理解詩句含意和概括思想內容 學案(含答案)+ 課件(共43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31:理解詩句含意和概括思想內容 學案(含答案)+ 課件(共43張ppt)

資源簡介

(共43張PPT)
學案31 理解詩句含意和概括思想內容
——知人論世,品悟情理
復習目標
1.能夠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把握詩的詩句含意與內容主旨,并能提煉其哲理啟示。
2.理解概括思想內容。
鏈接高考
卷別 篇名 題干表述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
2023新課標Ⅰ卷 《答友人論學》林希逸 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理解詩句含意 ①與傳統命題重視古詩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現在命題越來越重視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概括,這幾乎是一個熱點與重點。
②考查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分析與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讀懂了詩歌,更在于是否能夠深入理解詩句,是否能從整體上把握并提煉出哲理。這也是考生復習的重點。
③高考對詩歌思想內容的重視自然引起選詩的變化:偏重“理趣”的宋詩居多。
2023新課標Ⅱ卷 《湖上晚歸》林逋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6分) 理解思想內容和遷移理解文外觀點
卷別 篇名 題干表述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
2022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魏了翁 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詩句含意理解 ①與傳統命題重視古詩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現在命題越來越重視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概括,這幾乎是一個熱點與重點。
②考查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分析與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讀懂了詩歌,更在于是否能夠深入理解詩句,是否能從整體上把握并提煉出哲理。這也是考生復習的重點。
③高考對詩歌思想內容的重視自然引起選詩的變化:偏重“理趣”的宋詩居多。
2021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馬》楊巨源 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 詩句含意理解
2021新高考Ⅱ卷 《示兒子》陸游 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詩句含意理解
考向一 精準理解詩句
詩句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理解詩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讀懂詩歌之道。近幾年,高考命題加大了對詩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過去考查如何賞句,而是重在對詩句內容、觀點乃至與全篇的關聯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詩句的含意到考查詩句的觀點,由理解一句到理解兩句,考查越來越深入。對此,考生應高度重視。
1.準確理解字面意。一首詩詞,我們想要領會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文字的意思。通過填充省略、調整語序、詞語活用等手法準確理解字面意義。
2.結合語境,聯系表達,揣摩深層含意。結合該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該句的意象及其所用的用典、雙關等表達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層意蘊,尤其是背后的情感。
[教考銜接] 1.(必修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試結合全詞分析。
答案 第一步:這一句的意思是,孫權的風流余韻現已不復存在。“舞榭歌臺”是承平氣象的象征。孫權處在群雄紛爭的時代,而吳國能出現承平氣象,是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家不受外敵侵犯。“風流”,指孫權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樹,這里引申為孫權的遺跡。“雨打風吹”,指的是歷史的風雨,自孫權以后,京口一帶屢遭兵燹,到辛棄疾時已將近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內容)
第二步:詞人慨嘆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孫權,又為當前的時局擔憂,忠義之心耿如日月。(情感)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邊練邊悟] 1.(2023·北京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五①)
杜 甫
錦官城西生事微,烏皮幾②在還思歸。
昔去為憂亂兵入,今來已恐鄰人非。
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③。
共說總戎云鳥陣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 ①此詩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營建草堂。762年,嚴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綿州。其后,成都發生兵亂,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嚴武封鄭國公、拜劍南節度使,再次鎮守成都。②烏皮幾:包著黑皮的小桌。③息機:熄滅用世之心。④總戎:主帥。云鳥陣:一種作戰的陣法。
杜甫的詩內涵深刻而豐富,往往一聯就有多重意蘊。此詩“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一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分析這一聯有哪些內涵。
答案 對戰亂的痛恨;對國家、百姓的擔憂;壯志難酬的無奈與隱痛。
解析 “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大意是,惶恐置身于天地之間更懷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戰亂過程便甘愿熄滅機心不入世。“更懷古”,懷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達出對當下戰亂的厭惡,戰亂不僅讓杜甫這樣的百姓流離失所,戰戰兢兢生活,擔心隨時失去生命,更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破壞,由此看出詩人對戰亂的痛恨,對國家、百姓的擔憂。“甘息機”表面意思是熄滅入世之心。但對于杜甫這樣的人來說,真的甘心做一個隱士,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嗎?不見得,因此這里的“甘息機”,一方面可見出戰亂對杜甫心態的打擊,另一方面也可視作無奈之語,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為,只是苦于沒有機會,壯志難酬的隱痛躍然紙上。
考向二 概括提煉主旨或哲理
古代詩人以詩言志,詩歌中所表達的理想志向,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所蘊含的美好情操,或對社會、對人生、對歷史進行的總結等就是我們要揣摩的詩歌的主旨。有的詩歌主旨表達得含蓄隱晦,有的詩歌則表達得直白張揚,掌握一定的概括詩歌主旨的方法至關重要,這些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更全面地切入詩歌,把握主旨,完成鑒賞評價的目的。
一、提煉哲理
1.要注意形與神
哲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們應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
2.要注意情與理
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3.要善于化實為虛
要從詩中所描寫的具體形象和過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來。展現統一對立的普遍性,展現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揭示新事物終將代替舊事物的歷史趨勢。
4.要化形象為抽象
表達具有普遍性或者規律性的道理,揭示事物之間普遍的聯系與原則,告誡后人看問題要全面,展示出矛盾對立的兩者會在某一特定條件下進行轉化的道理,表現事物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曲折前進的。
二、概括主旨
1.借助詩歌題目,理解主旨
詩的題目往往是這首詩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內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調,或表明其文體特點,可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及作者情感。
2.關注小序注釋,體會主旨
一般序在詩前,注在詩后,有時會巧妙地安排在題干中。它們有的交代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創作的背景、詩人的遭遇,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情感基調,幫助理解作品思想內容。
3.借助關鍵詞句,揭示主旨
關鍵字詞最能體現作者情感,最能體現作品意境,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抓住了它們,就抓住了全篇。關鍵性句子有時出現在詩詞的中間,多出現在詩末,直接或間接點題。詞眼多為議論、直接抒情句。
4.品評詩歌意象,領會主旨
通過品評“意象”寓意,感知詩人情感。古詩中常見意象所蘊含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5.結合詩人經歷,知人論世
分析詩歌的內容、主旨時,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作的主要風格來分析。
6.梳理結構層次,抓住關鍵
古詩多卒章顯志,要多抓尾句、尾聯等關鍵句子,以此準確把握主旨。
[教考銜接] 2.(初中教材《游山西村》)當你的朋友因身處困境而煩悶失意時,你認為這首詩中的哪一聯最適合用來勸慰朋友?并說明理由。
答案 第一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話既寫景,又蘊含了哲理:當人生陷入某種困境的時候,如果能鍥而不舍,繼續前進,往往會豁然開朗,發現一片新天地。(觀點)
第二步:這句話能給人以希望,能給人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勇氣,所以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適。(分析)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邊練邊悟] 2.(2021·北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和陶歸園田居(其一)①
蘇 軾
環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市為不二價,農為不爭田。
周公與管蔡②,恨不茅三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③。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注】 ①此詩作于蘇軾被貶惠州時。一日蘇軾游白水山佛跡巖,夜聞其子蘇過誦陶淵明《歸園田居》,于是作此詩。②周公與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華顛:頭發花白。
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的道理。
答案 ①前兩句側重寫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心中有道,則能順應自然,與自然、外物相融相親。
②后兩句側重寫詩人的超然態度,說明盡管外物未必和諧、美好,但內心的超脫也能使人自得其樂。
解析 本題是對詩歌內容的闡發,從宋詩的特點“以理見長”出發,結合詩歌中“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四句對這一特點加以理解,進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這四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飛禽水中的游魚哪里能夠知道,“我”與萬物相適宜,悠閑自在。閑適不一定就是這樣,姑且以我所認為正確的事作為快樂吧。詩人用莊子知魚之樂的典故,表現人與外物、人與自然相親相近、物我為一的思想。這也正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蘊。
測 評 練 案
(滿分:54分)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9分)
蘇子瞻哀辭
張舜民①
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
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
滿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歸北,萬里一招魂。
【注】 ①張舜民:和蘇軾感情深厚。蘇軾知定州期間得墨石,以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為雪浪齋。后來蘇軾被貶嶺南,到宋徽宗時,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齋,而此時得知蘇軾病逝,于是寫了這首哀辭。②丈八盆:指蘇軾用來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B
A.蘇軾被貶,墨石也被貶,“石與人俱貶”中的“俱”字,道盡當時的炎涼世態。
B.首聯下句是說,蘇軾雖然已經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讓作者感到一絲欣慰。
C.“重添丈八盆”體現了作者對蘇軾遺物的珍重,表達了作者對蘇軾的思念之情。
D.尾聯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蘇軾病逝,作者只能在萬里之外的定州為其招魂。
解析 B.“足以讓作者感到一絲欣慰”錯。從詩中來看,“石與人俱貶,人亡石尚存”,人亡石存,應是充滿了物是人非之悲和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情。
★2.結合全詩內容,談談作者寫“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兩句的用意。(6分)
解析 解答此題,要考生聯系全詩思想情感,參考客觀題中部分選項的提示,把握全詩對蘇軾的緬懷和贊美之情。從詩中來看,“卻憐堅重質,不減浪花痕”的意思是可愛可敬的墨石,質地是如此地堅硬凝重,不減當年潔白的浪花狀脈痕。這句詩表面上是寫墨石堅硬、厚重的特點,但結合全詩分析,此處實則是以石喻人。“浪花痕”贊美石頭保持自身美好。“堅重質”既是寫雪浪石堅貞,又是蘇軾的象征。墨石堅重之質,不輕易改變本性。蘇軾一生愛石,在于石具有“震霆凜霜我不遷”的“節概”,也就是詩人所說的“堅重質”,而蘇軾一生在險惡的政治風浪中正具有這種堅重不遷的高貴品質。結合“人亡石尚存”可知,這兩句承接首聯,寫蘇軾被貶和死亡,石頭卻仍在,寫出了物是人非之悲。作者憐的對象不僅是石頭,還有蘇軾堅貞的品格,作者是借此句表達了對蘇軾堅貞品格的贊美及對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答案 ①作者表面上寫墨石堅硬厚重的特點,實則以石喻人;②墨石堅重之質,不輕易改變本性,這正是蘇軾堅貞品格的象征;③作者借此句表達了對蘇軾堅貞品格的贊美及對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3~4題。(9分)
同長安君鐘山望①
王安石
解裝相值得留連,一望江南萬里天。
殘雪離披山韞玉,新陽杳靄草含煙。
余生不足償多病,樂事應須委少年。
惟有愛詩心未已,東歸與續棣華②篇。
【注】 ①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本詩寫于此時。長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鐘山,位于南京東郊。②棣華:出自《詩經·棠棣》,后以“棣華”喻兄弟。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D
A.經歷兩次變法失敗,作者同胞妹一起登山遠望,足見其躊躇滿志已被絕望代替。
B.“解裝”本義指卸下行裝,此處暗指自己的被罷相賦閑,飽含辛苦之后的輕松。
C.“一望江南”句照應標題并開啟下文的寫景,“萬里”視野開闊,暗含思鄉之情。
D.作者意識到時日無多并擔心被疾病擊倒,因此希望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再次光臨。
解析 D.“希望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再次光臨”有誤,“樂事應須委少年”是說目前生活得很郁悶,那些快樂的事只存在于對年輕時代的回憶之中。
★4.作者在尾聯中為什么強調自己“惟有愛詩心未已”?請結合全詩簡析。(6分)
解析 “惟有愛詩心未已”,作者說現在只剩下對詩歌的喜愛之情了,聯系作者變法失敗被二次罷相的經歷,作者言外之意是說已無心政治了,其躊躇滿志已被絕望代替,作者無心做事,也絲毫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結合前文“余生不足償多病,樂事應須委少年”,作者意識到時日無多并擔心被疾病擊倒,那些快樂的事只存在于對年輕時代的回憶之中,作者心情郁悶,以詩抒情,重溫年輕時的快樂時光。“東歸與續棣華篇”,“東歸”與上文“萬里”都表達了作者希望能回歸故里,用寫詩來重溫兄妹親情,并借此安慰因變法失敗而苦悶的心情。
答案 (示例一)①作者變法失敗被二次罷相,無心做事,也絲毫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②在風燭殘年只希望能回歸故里,以詩抒情,重溫年輕時的快樂時光;③用親情來安慰自己失落苦悶的心情。
(示例二)同長安君在鐘山上遙望萬里之外的故鄉,但自己衰老的身體無法再承受任何的疾病的折磨,年輕時那些快樂的往事只在回憶之中,惟有用寫詩來重溫兄妹親情,并借此安慰因變法失敗而苦悶的心情。
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9分)
與東吳生相遇
韋 莊
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
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唯覺酒多情。
貧疑陋巷春偏少,貴想豪家月最明。
且對一尊開口笑,未衰應見泰階【注】平。
【注】 泰階,古星座名。古人認為泰階星現,預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C
A.本詩寫與朋友相遇,“各如萍”的情感內涵與文天祥“身世浮沉雨打萍”略有不同。
B.詩人綜合運用了對比、比喻、借代等多種手法,使情感表達鮮明、生動。
C.詩人人生起伏跌宕,但仍然尋“春”賞“月”,追求美好、詩意的生活。
D.頷聯描摹心理,生動地刻畫了詩人歷經滄桑、年華蹉跎、辛酸悲苦的形象特點。
解析 C項,“仍然尋‘春’賞‘月’,追求美好、詩意的生活”理解錯誤。根據“陋巷春偏少”“豪家月最明”可知詩句是對上層統治者飽含淚水的控訴,也是對自己“十年身事”的不平之鳴。
★6.詩歌尾聯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尾聯的意思是:姑且對著這樽美酒大笑,未衰之年應見海內清平。趁未衰之年,暫拚一醉,而破涕為笑,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國泰民安,這是自許和自慰。詩人就是懷著這樣美好的愿望而開懷一笑。這一笑,既透露著老當益壯的激情,也透露著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
答案 尾聯的意思是姑且拼得一醉,破涕為笑,趁著未及衰老,應該可以看到國泰民安的那一天。這既是對自己的開解和安慰,也流露出隱憂、無奈和不安,也表現了對國泰民安、海晏河清的期望。
四、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7~8題。(9分)
過沙頭
楊萬里
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
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 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B
A.楊詩前兩句的意思是:過了沙頭漸漸看到了村莊,這里地勢低平,江水廣闊,氣候涼爽。
B.楊詩雖只有四句,但也遵循著“起、承、轉、合”的結構章法,其中轉句有畫龍點睛之妙。
C.從題目看,陸詩是寫給子女的,飽含了對子女的殷切期望,體現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D.陸詩前兩句告誡子女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否則將來可能一事無成,后悔莫及。
解析 B.“其中轉句有畫龍點睛之妙”錯。有畫龍點睛之妙的是合句,即最后一句“只有篙師識水痕”,這句詩具有豐富的哲理意味,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實踐出真知。
★8.這兩首詩的后兩句所表現的哲理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這與我們高中學過的哪篇文言文哪句話所蘊含的哲理意味相同?(6分)
解析 《過沙頭》前兩句描寫船行過沙頭之后,就能遠遠地看到村莊,此處江面開闊,氣候溫潤,后兩句則寫,但常人卻不知道,暗潮已然來到,因為他們沒有水上的生活經驗,對潮水漲落的規律不知曉;而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由此可見,詩中能幫我們體會其中哲理的是最后兩句“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暗潮到了卻無人知道,只有篙師能通過水痕判斷出暗潮的到來,為什么只有篙師能知道呢?因為他天天在水里勞作、實踐,從而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詩歌前兩句,贊揚了古人刻
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扎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但全詩重點則是在最后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指出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問,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因為那只是書本知識,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不能紙上談兵,要“親身躬行”。由此可見,兩首詩相同之處是都表達了“實踐出真知”的哲理。而回顧原文,我們不難發現,蘇軾在《石鐘山記》中也曾說過“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表達了要探求真理,必須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追本溯源,避免主觀臆斷的求實精神。
答案 ①相同之處是都表達了“實踐出真知”的哲理。②楊萬里詩的最后兩句的意思是:一股暗潮已然來到,一般人卻無從發覺,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詩歌形象生動地告訴人們,真理是在大膽實踐反復實踐中摸索出來的。③陸游詩的后兩句,詩人進一步指出實踐經驗的重要性。“紙上得來”,指的是書本知識。“絕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蘊。“躬行”,就是指親自去實踐,眼見為實。指出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身實踐。與《石鐘山記》中“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哲理意味相同。
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9分)
江亭晚望
宋之問
浩渺浸云根,煙嵐出遠村。
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
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
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B
A.首聯上句寫煙波浩渺,浸透了天邊云的深處;下句寫村中炊煙冉冉,遠遠地飄出寧靜的村莊,寫出了江村的寧靜之美。
B.頷聯將“鳥歸有跡”與“帆過無痕”進行對比,由遠及近地寫出浩渺江面鳥歸巢和千帆過的黃昏之景。
C.頸聯寫詩人一“望”一“看”,并沒有明寫“山”之壯美,而是以“水”之“柔性”襯托“山”之“壯美”。
D.尾聯寫詩人被眼前的景象感染,回去時已到黃昏時分,讓詩人頓生遺憾,表達了詩人對韶華易逝的感慨。
解析 B項,“由遠及近”說法錯誤,應是由近及遠,寫鳥兒歸巢,千帆競過的情景。
★10.有人說宋之問的這首詩含有深刻的哲理,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解析 頷聯寫鳥兒飛過在沙灘上留下痕跡,但是,倏忽而過,這痕跡也就沒有了;而船駛過的痕跡也是不能長久留存的,因而這兩句寫出了人生的虛無之感。頸聯寫水的柔性,“看山欲斷魂”中的“斷魂”是被山的雄壯所感染的情感,這兩句中一柔一剛,寫出了詩人對人生剛柔并濟的喟嘆。尾聯“縱情”還沒有停止,然而黃昏卻已經到了,讓詩人頓生遺憾,時間過得真快啊,人生的青春年華太短暫了,這兩句寫出詩人對韶華易逝的感慨。
答案 ①以“沙有跡”“浪無痕”寫人生的虛無。②以水之柔性寫山之壯美,寫人生的剛柔并濟。③以“縱情未已”“回馬黃昏”寫人生苦短,韶華易逝。
六、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1~12題。(9分)
題姚顯叔南嶼書院
戴復古
朝夕置身書卷間,紛華滿眼幾曾看。
山林不受塵埃涴,屋宇無多氣象寬。
立腳怕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
漫山桃李爭春色,輸與寒梅一點酸。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D
A.詩人為南嶼書院題寫此詩,詩歌內容包括書院環境、求學態度與為人處世。
B.詩歌首聯敘寫書院的讀書人從早到晚埋首于書卷之中,未曾關注人間繁華。
C.山林不受塵俗污染,房屋不多但氣象宏大,景物描寫表達了對書院的贊美。
D.尾聯將漫山桃李與寒梅對比,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書院桃李滿天下的期許。
解析 D項,“對書院桃李滿天下的期許”錯誤,尾聯中“桃李”是貶抑的對象,詩人肯定的是無意爭春的“寒梅”。
★12.詩歌頸聯廣受人們推崇,它有何含意?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6分)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詩句含義的能力。“立腳怕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意思是:人生活在世上,應當站穩腳跟,有自己的志向、操守,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在學院之中,應當留心學習,但是古人的境界很難達到。從中可以看出,頸聯蘊含深刻的哲理:“立腳”即立足于世,“怕隨流俗轉”用一個“怕”字告誡學院學子,應當堅守自我,不隨波逐流,否則就會失去自我。“學到古人難”指出學到古人的境界確實很艱難,但是應當在學習上留心、認真,不因“難”而放棄,否則學習只能淺嘗輒止,難有大成。
答案 ①立足于世,最怕隨波逐流。②古人的東西,即使留心學習,也很難達到他們的境界。③詩人用這兩句話告誡書院學子:為人處世要堅定立場,堅持操守,不盲從,不隨流俗;學無止境,切忌淺嘗輒止。
本節內容結束
THANKS學案31 理解詩句含意和概括思想內容——知人論世,品悟情理
復習目標 
1.能夠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把握詩的詩句含意與內容主旨,并能提煉其哲理啟示。
2.理解概括思想內容。
鏈接高考 
卷別 篇名 題干表述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
2023新課標Ⅰ卷 《答友人論學》林希逸 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理解詩句含意 ①與傳統命題重視古詩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現在命題越來越重視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概括,這幾乎是一個熱點與重點。 ②考查古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分析與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讀懂了詩歌,更在于是否能夠深入理解詩句,是否能從整體上把握并提煉出哲理。這也是考生復習的重點。 ③高考對詩歌思想內容的重視自然引起選詩的變化:偏重“理趣”的宋詩居多。
2023新課標Ⅱ卷 《湖上晚歸》林逋 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6分) 理解思想內容和遷移理解文外觀點
2022新高考Ⅰ卷 《醉落魄·人日南山約應提刑懋之》魏了翁 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 詩句含意理解
2021新高考Ⅰ卷 《寄江州白司馬》楊巨源 前人論此詩,認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對這一觀點應怎樣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 詩句含意理解
2021新高考Ⅱ卷 《示兒子》陸游 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詩句含意理解
考向一 精準理解詩句
詩句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理解詩句到理解全篇正是讀懂詩歌之道。近幾年,高考命題加大了對詩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過去考查如何賞句,而是重在對詩句內容、觀點乃至與全篇的關聯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詩句的含意到考查詩句的觀點,由理解一句到理解兩句,考查越來越深入。對此,考生應高度重視。
1.準確理解字面意。一首詩詞,我們想要領會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確理解文字的意思。通過填充省略、調整語序、詞語活用等手法準確理解字面意義。
2.結合語境,聯系表達,揣摩深層含意。結合該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該句的意象及其所用的用典、雙關等表達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層意蘊,尤其是背后的情感。
[教考銜接] 1.(必修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試結合全詞分析。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邊練邊悟] 1.(2023·北京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五①)
杜 甫
錦官城西生事微,烏皮幾②在還思歸。
昔去為憂亂兵入,今來已恐鄰人非。
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③。
共說總戎云鳥陣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 ①此詩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營建草堂。762年,嚴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綿州。其后,成都發生兵亂,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嚴武封鄭國公、拜劍南節度使,再次鎮守成都。②烏皮幾:包著黑皮的小桌。③息機:熄滅用世之心。④總戎:主帥。云鳥陣:一種作戰的陣法。
杜甫的詩內涵深刻而豐富,往往一聯就有多重意蘊。此詩“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一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分析這一聯有哪些內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二 概括提煉主旨或哲理
古代詩人以詩言志,詩歌中所表達的理想志向,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所蘊含的美好情操,或對社會、對人生、對歷史進行的總結等就是我們要揣摩的詩歌的主旨。有的詩歌主旨表達得含蓄隱晦,有的詩歌則表達得直白張揚,掌握一定的概括詩歌主旨的方法至關重要,這些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快、更準確、更全面地切入詩歌,把握主旨,完成鑒賞評價的目的。
一、提煉哲理
1.要注意形與神
哲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我們應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
2.要注意情與理
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3.要善于化實為虛
要從詩中所描寫的具體形象和過程中抽取、提取出普遍的道理來。展現統一對立的普遍性,展現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揭示新事物終將代替舊事物的歷史趨勢。
4.要化形象為抽象
表達具有普遍性或者規律性的道理,揭示事物之間普遍的聯系與原則,告誡后人看問題要全面,展示出矛盾對立的兩者會在某一特定條件下進行轉化的道理,表現事物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曲折前進的。
二、概括主旨
1.借助詩歌題目,理解主旨
詩的題目往往是這首詩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內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調,或表明其文體特點,可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及作者情感。
2.關注小序注釋,體會主旨
一般序在詩前,注在詩后,有時會巧妙地安排在題干中。它們有的交代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創作的背景、詩人的遭遇,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情感基調,幫助理解作品思想內容。
3.借助關鍵詞句,揭示主旨
關鍵字詞最能體現作者情感,最能體現作品意境,一般為動詞、形容詞,抓住了它們,就抓住了全篇。關鍵性句子有時出現在詩詞的中間,多出現在詩末,直接或間接點題。詞眼多為議論、直接抒情句。
4.品評詩歌意象,領會主旨
通過品評“意象”寓意,感知詩人情感。古詩中常見意象所蘊含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5.結合詩人經歷,知人論世
分析詩歌的內容、主旨時,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作的主要風格來分析。
6.梳理結構層次,抓住關鍵
古詩多卒章顯志,要多抓尾句、尾聯等關鍵句子,以此準確把握主旨。
[教考銜接] 2.(初中教材《游山西村》)當你的朋友因身處困境而煩悶失意時,你認為這首詩中的哪一聯最適合用來勸慰朋友?并說明理由。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邊練邊悟] 2.(2021·北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和陶歸園田居(其一)①
蘇 軾
環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
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
市為不二價,農為不爭田。
周公與管蔡②,恨不茅三間。
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
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③。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
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注】 ①此詩作于蘇軾被貶惠州時。一日蘇軾游白水山佛跡巖,夜聞其子蘇過誦陶淵明《歸園田居》,于是作此詩。②周公與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③華顛:頭發花白。
宋詩以理見長,蘇軾這首詩也有此特點,請分析詩歌最后四句說出了怎樣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案31 理解詩句含意和概括思想內容
教考銜接
1.第一步:這一句的意思是,孫權的風流余韻現已不復存在。“舞榭歌臺”是承平氣象的象征。孫權處在群雄紛爭的時代,而吳國能出現承平氣象,是因為他能確保自己的國家不受外敵侵犯。“風流”,指孫權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樹,這里引申為孫權的遺跡。“雨打風吹”,指的是歷史的風雨,自孫權以后,京口一帶屢遭兵燹,到辛棄疾時已將近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蕩然無存。(內容)
第二步:詞人慨嘆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孫權,又為當前的時局擔憂,忠義之心耿如日月。(情感)
邊練邊悟
1.解析 “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大意是,惶恐置身于天地之間更懷念古代的太平日子,反思戰亂過程便甘愿熄滅機心不入世。“更懷古”,懷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更表達出對當下戰亂的厭惡,戰亂不僅讓杜甫這樣的百姓流離失所,戰戰兢兢生活,擔心隨時失去生命,更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破壞,由此看出詩人對戰亂的痛恨,對國家、百姓的擔憂。“甘息機”表面意思是熄滅入世之心。但對于杜甫這樣的人來說,真的甘心做一個隱士,過自己的太平日子嗎?不見得,因此這里的“甘息機”,一方面可見出戰亂對杜甫心態的打擊,另一方面也可視作無奈之語,并非不想入世,并非不想有所作為,只是苦于沒有機會,壯志難酬的隱痛躍然紙上。
答案 對戰亂的痛恨;對國家、百姓的擔憂;壯志難酬的無奈與隱痛。
教考銜接
2.第一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話既寫景,又蘊含了哲理:當人生陷入某種困境的時候,如果能鍥而不舍,繼續前進,往往會豁然開朗,發現一片新天地。(觀點)
第二步:這句話能給人以希望,能給人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勇氣,所以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適。(分析)
邊練邊悟
2.解析 本題是對詩歌內容的闡發,從宋詩的特點“以理見長”出發,結合詩歌中“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四句對這一特點加以理解,進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理。這四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飛禽水中的游魚哪里能夠知道,“我”與萬物相適宜,悠閑自在。閑適不一定就是這樣,姑且以我所認為正確的事作為快樂吧。詩人用莊子知魚之樂的典故,表現人與外物、人與自然相親相近、物我為一的思想。這也正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蘊。
答案 ①前兩句側重寫人與自然的關系,說明心中有道,則能順應自然,與自然、外物相融相親。
②后兩句側重寫詩人的超然態度,說明盡管外物未必和諧、美好,但內心的超脫也能使人自得其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垣县| 郯城县| 博客| 临西县| 湖南省| 南宫市| 海盐县| 来宾市| 同仁县| 墨脱县| 衡阳县| 晋城| 于都县| 鹤峰县| 怀化市| 北流市| 应城市| 樟树市| 高雄市| 彭山县| 余干县| 长丰县| 新乡县| 恭城| 铜山县| 宝鸡市| 新和县| 彰武县| 怀化市| 祥云县| 城固县| 嘉黎县| 兰州市| 镇原县| 定结县| 恩平市| 凤城市| 郁南县| 长春市| 南木林县| 洞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