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8張PPT)學案30 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結構技巧——精準判斷,賞析效果復習目標1.掌握表現手法與結構技巧。2.掌握表達技巧題的審答規范。鏈接高考卷別 篇名 題干表述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2019全國Ⅱ卷 《投長沙裴侍郎》 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景物描寫作用 ①相對于其他省市卷,表達技巧并非全國卷的高頻考點,而是輪考點,近年來呈淡化趨勢。②就現有的考查題目看,其考法相對靈活:提問較寬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描寫手法與結構技巧,而且重在賞析其效果。2017全國Ⅰ卷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6分) 賞句之妙2016全國甲卷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節選)》 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作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6分) 結構技巧考向一 鑒賞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表現手法,等同于表達技巧;狹義的表現手法常常指襯托、對比、象征、渲染、想象等。一、常見的表現手法及效果1.對比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詩歌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2.襯托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對立的事物當作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可以使被陪襯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鮮明。3.渲染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來突出形象的一種表現手法。營造某種氛圍,表現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強藝術感染力。4.用典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的表現手法。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5.比興“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興”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聯想。比興常連用。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6.動靜結合一首詩中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多以動態的景物來反襯靜態的景象,烘托出一種更寧靜的環境。也有動靜互襯,營造意境。7.虛實結合“實”指的是眼前的、現實的景、物、人、事;“虛”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實,為心中所想、夢中所見。虛和實之間或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強烈對比,從而突出中心。8.點面結合“點”的詳細描寫和“面”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的有機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9.調用多種感官視覺描寫為主,輔之以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增強描寫的立體感,多方面表現所寫之物的特點,更加方便抒發感情。二、解題步驟1.明手法:明確指出詩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2.釋運用:結合詩句闡釋是怎樣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3.析效果(作用):寫出這種表現手法有什么好處、作用,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教考銜接] 1.辨別下面詩句的表現手法,并加以分析。(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渲染。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悅的情感。(2)烘托。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別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邊練邊悟]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宿揚州李 紳江橫渡闊煙波晚,潮過金陵落葉秋。嘹唳塞鴻經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今日市朝風俗變,不須開口問迷樓【注】。【注】 迷樓:隋煬帝命人在揚州建造的一座宮樓,在此蓄養數千宮女,過著奢靡的生活。本詩與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相比,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處?解析 李詩頷聯“嘹唳塞鴻經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寫景,動靜結合,以聲寫靜,“嘹唳塞鴻”為聽覺、動景,“淺深紅樹”為視覺、靜景,同時,“嘹唳塞鴻”恰恰襯托出夜晚的寧靜;“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兩句寫夜晚橋梁上的燈火闌珊接連著星光,城外河水中游船上的桅桿靠近了斗牛的美景,表現詩人對揚州城繁盛的喜愛。王詩前三聯寫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描寫了冬末春初時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表現了對沿途所見美景的喜愛;“海日”象征光明,“殘夜”象征黑暗,“江春”象征新,“舊年”象征舊,兩兩對仗,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積極向上的態度、對未來的期望和樂觀心態;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運用設問、用典等手法,抒發了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據此分別從情感和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即可。答案 ①李詩表現了對揚州城繁盛的喜愛、對百姓生活情趣的肯定;王詩表現了對沿途所見美景的喜愛、對未來的期望和樂觀心態、對家鄉的思戀和對親人的想念。②李詩采用了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夸張等手法;王詩采用了比擬、設問、借代、象征、用典等手法。考向二 鑒賞構思技巧詩歌構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結構的技巧體現出來。詩詞的篇章結構即詩詞的行文脈絡以及情感內容的起伏變化。具體的構思技巧主要指卒章顯志、以景結情、抑揚、鋪墊等。一、常見的結構技巧及效果1.卒章顯志:在詩歌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增加詩文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2.以景結情: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3.抑揚:對要褒揚的人或物先寫其不足,對要貶損的人或物先寫其長處。無論先揚后抑還是先抑后揚,都是突出強調后者。4.伏筆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增加張力,制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形象更鮮明。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系、逆轉人物關系的作用。5.開門見山: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開宗明義,直接點題。6.曲筆入題:不馬上觸到本題,開頭先來一個發端。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懸念,吸引讀者。7.照應:篇章間的呼應。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二、解題步驟1.明技巧:準確指明詩歌所運用的結構技巧。2.釋運用:結合具體詩句,闡釋是如何運用這種結構技巧的。3.析效果(作用):寫出這種結構技巧有什么效果、作用,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教考銜接] 2.“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有什么作用?答案 “江山如畫”總結前文所描繪的雄奇壯麗的赤壁之景;“一時多少豪杰”既照應開頭“千古風流人物”,也為下闋寫周瑜作了鋪墊,由寫景過渡到寫人。解析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是詞的上闋中的最后一句,它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具體來說,“江山如畫”上承前文雄奇壯麗的赤壁之景;“一時多少豪杰”中的“豪杰”,既指開頭的“風流人物”,又指下闋的周瑜。這兩句,由景及人,既為下闋寫周瑜作鋪墊,又表明了上闋寫景、下闋寫人的寫作思路。[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2~3題。赴邠寧【注】留別李 益身承漢飛將,束發即言兵。俠少何相問,從來事不平。黃云斷朔吹,白雪擁沙城。幸應邊書募,橫戈會取名。【注】 邠寧:唐代方鎮名,治所在邠州(今陜西彬縣)。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解析 B.“激起了作者對世道不公的憤慨”理解有誤。“事不平”本意為打抱不平,“從來事不平”一句指詩人一直以來都有抗擊邪惡、鏟除不平的正義感,也指前往邊鎮、抗擊外敵入侵、保家衛國的正義行為。A.作者自言為飛將軍李廣之后,年少就習兵法,流露出對軍事才華的高度自信。B.俠少的問詢,激起了作者對世道不公的憤慨,暗示了前往邠寧從軍的緣由。C.作者慶幸能響應招募,前往邊鎮征戰,并堅信自己將橫戈沙場、贏得功名。D.作者前往邊鎮之際作詩留別,卻不為離別而感傷,慷慨豪邁之情溢于言表。★3.本詩頸聯有何作用?請結合作品簡要賞析。答案 內容上:①展開想象(通過虛寫),描繪了烈烈北風吹散黃云、皚皚白雪掩映沙城的奇偉壯闊/雄渾的邊鎮風光,②營造了蒼涼壯闊的意境/渲染了蒼涼壯闊的氛圍,③抒發了對戍邊征戰的向往。結構上:為尾聯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作鋪墊。解析 頸聯的意思是:朔風吹散了層層黃云,白雪簇擁著邊塞沙城。這兩句是寫景,寫出了塞外邊關黃云蔽日、朔風勁吹、白雪皚皚、沙城矗立的雄渾景象,展現出一派邊塞城鎮獨特的風光,“黃云”“朔風”“白雪”“沙城”等富有邊塞特色的意象,作者刻意選擇了“黃”“白”等單調色彩,構成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畫面。這兩句也流露出詩人對于邊關風光、戍守征戰的向往之情,為尾聯“幸應邊書募,橫戈會取名”中表達自己有幸響應招募、一定會在邊塞征戰中取得功名、建功立業的豪情作鋪墊。測 評 練 案(滿分:54分)一、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2題。(9分)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唐]李 白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其一)[宋]陸 游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1.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李詩的第一句運用了賈誼被貶長沙的典故,使詩句內涵更加豐富。B.陸詩第一句寫出了梅花在風雪摧殘之下,仍舊傲然挺立的姿態。C.陸詩第三、四句表明梅花甘愿過時凋落,也不愿乞求司春之神的憐憫。D.兩首詩都選用了落梅這個意象,描繪出詩人看到梅花飄落時的感受。解析 D.“描繪出詩人看到梅花飄落時的感受”錯誤。李白詩中的“落梅”并非真正看到梅花,從“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可見,是詩人聽見《梅花落》的笛聲,產生了思鄉之情。★2.兩首詩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何不同?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解析 李白詩中,結合“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可見,借用賈誼被貶長沙的典故,要表達的是自己被貶、遠離長安和家鄉的愁緒。其后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采用通感手法,把聽覺的《梅花落》笛聲轉化為視覺的“梅花”之景來描述,這也是一種想象,實寫笛聲而虛寫梅花,虛實結合,手法巧妙。陸游詩中,主要是贊揚了梅花在“雪虐風饕”的情形下,依然“氣節最高堅”的品質,同時“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一句,也流露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潔氣質。作者贊揚梅花,其實是為了托物言志,贊揚文人如梅花般堅貞的品性,表達了絕不會向統治者“乞憐”的思想感情。答案 李詩:主要運用想象(或通感、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的手法,假借笛曲名《梅花落》中的梅花,想象梅花紛紛飄落的凄清景象,表達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陸詩:主要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贊美了梅花的氣節,謳歌如梅花一般堅守氣節的志士文人,表達作者不會向當權者乞憐求榮的思想感情。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3~4題。(9分)致酒行李 賀①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主父②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吾聞馬周③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我有迷魂④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注】 元和初年,李賀被剝奪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后寫下此詩,記錄朋友宴請自己喝酒一事。②主父偃擅長縱橫術,游歷入關后經人舉薦,無果。③馬周投宿新豐時被店家輕視,后替人上書言事,受唐太宗重用。④迷魂,此處指執迷不悟。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BA.致酒行,即勸酒歌,作者用“宴序”“致酒”“答謝”三段來寫。開頭兩句寫客方對酒興懷,主人奉酒為壽。B.“主父”二句運用典故,想象家人折斷門前柳,深切念及遠人,主要是表達自己對遠方親人的綿長思念。C.本詩運用主客對答的形式,曲折變化,構思別致。“吾聞”以下四句是主人運用馬周終獲賞識的典故來開解詩人。D.結尾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情感的變化,最后反問一句“誰念幽寒坐鳴呃”來表達對舊我的批判。解析 B.“主要是表達自己對遠方親人的綿長思念”錯,“主父”二句是主人的“致酒”之辭,是主人用主父偃的困厄處境勉勵詩人,所以不是表達詩人自己對親人的思念。★4.“雞”是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請分析《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與本詩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是如何借雞鳴來表達感情的。(6分)解析 本詩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意思是,我有迷失的魂魄,無法召回,但我深信雄雞一叫,天下必大亮。主人的開導使“我”這個“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頓開。作者運用擅長的象征手法,以“雄雞一聲天下白”寫主人的開導生出奇效,使詩人心胸豁然開朗。這“雄雞一聲”是一鳴驚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詩人的豪情。《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站在高山之巔,看見東海的紅日在半山腰涌出,聽見天雞在空中啼叫。天雞: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樹叫桃都,樹枝綿延三千里,樹上棲有天雞,每當太陽初升,照到這棵樹上,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都跟著它叫。這里運用虛寫,想象海日升空、天雞高唱的畫面,夸張地表現天姥山的高峻、景象雄奇壯觀,表現詩人對天姥山的贊美。答案 本詩運用象征手法,通過雄雞高唱迎來天明之景,表達詩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壯志、積極進取的凌云壯志。“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運用想象、夸張手法,描寫海日升空、天雞高唱的壯觀景象,表現詩人對天姥山雄奇景象的贊美。三、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5~6題。(9分)送房明府①罷長寧令湖州客舍李嘉祐君為萬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滿先求退,歸閑不厭貧。遠峰晴更近,殘柳雨還新。要②自趨丹陛,明年雞樹③親。【注】 ①明府:唐時對縣令的通稱。②要:應該。③雞樹:古代中書省的別稱。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首聯對仗,意境闊大,句中“萬里”言距離之遙遠,“五湖”言恩澤之廣大。B.“未滿”句寫房明府任期未滿而求退,“歸閑”句寫他要歸家過閑居生活。C.頸聯寫遠峰因晴顯得更近、柳樹因雨顯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襯托凄惻別情。D.本詩運用敘述、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表現出作者與朋友間的深情厚誼。解析 C.“襯托凄惻別情”錯誤,本詩雖是送別詩,但并沒有過多地寫別情,而是重在表達對房明府的贊美和期望。全詩的情調較為歡快,別情并不凄惻。第三聯的寫景,景色優美,是對送別之地周圍環境的描寫,它襯托的應該是較為歡快的情緒,含有對房明府的祝福。★6.元人范德璣說:“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本詩頸聯為“轉”,體現怎樣的變化?有怎樣的表達效果?(6分)解析 “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起,開頭;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轉,轉折;合,結束。“轉”是接“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頸聯“遠峰晴更近,殘柳雨還新”寫遠峰因晴顯得更近、柳樹因雨顯得清新。這句內容上是寫景,而前兩聯“君為萬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滿先求退,歸閑不厭貧”的內容卻是寫景記敘和議論,所以這是一轉。“君為萬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滿先求退,歸閑不厭貧”表達的是對朋友的贊美,而“遠峰晴更近,殘柳雨還新”通過對送別之地周圍環境的描寫,來表達對房明府的不舍和祝福,這是又一轉。效果:“轉”就是為了避免平鋪直敘,制造一些波瀾,為表達主題準備。可從這幾個角度分析。如由上文的記敘、議論結合轉為寫景,使全詩更富波瀾變化,避免平鋪直敘;通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來含蓄地表達情感,使表達的情感含蓄而鮮活生動。答案 變化:①表達上,由上文記敘、議論結合轉為寫景;②情感上,由上文對朋友的贊美,轉為表達對朋友的深情與不舍,以及對朋友的美好祝福。效果:①使全詩更富波瀾變化,避免平鋪直敘;②融情于景,含蓄動人,使詩意鮮活生動。四、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7~8題。(9分)落日悵望馬 戴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注】 馬戴,晚唐詩人,早年屢試落第,困于場屋將近30年。直至武宗會昌四年登第,后仕途多波折不順。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首聯以“千里”與“片時”作強烈比照,寫出云、鳥的自由無礙和飛行之速。B.頷聯中的內容對應題目“悵望”,首聯中的“歸鳥”和頸聯中的“微陽”對應“落日”。C.頸聯“下”“入”二字寫出夕照的逐漸暗淡,詩人內心的惆悵也隨之平息、淡然。D.詩中“久未還”“不敢照”,既有作者情感的直接抒發又有含蓄復雜的表達。解析 C.“詩人內心的惆悵也隨之平息、淡然”表述不當,“下”“入”二字寫出夕照的逐漸暗淡,也表明了詩人佇望之久、憶念之殷。不僅如此,這種夕陽西下余暉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地觸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情緒。★8.清代沈德潛評此詩:“意格俱好。”請從情感與謀篇(情景相間)兩個方面來賞析本詩。(6分)解析 先看情感。開頭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日落之時,滿懷惆悵地遙望鄉關,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仰視所見的景物,晚云孤飛于天際,歸鳥投宿于林間,憑著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里之遠也片時可達。詩以“千里”與“片時”作強烈比照,寫出云、鳥的自由無礙和飛行之速;這種景物又是觸發詩人情思的契機和媒介:“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原來,詩人久客異地,他的鄉關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積在胸中了。“留滯”“久未還”寫出仕途不順的悵惘與仕途坎坷的憂傷。不僅如此,這種夕陽西下余暉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一層地觸發了詩人內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客中久滯,漸老歲華;日暮登臨,益添愁思,徘徊水邊,不敢臨流照影,恐怕照見自己顏貌非復平昔而心驚。其實詩人何嘗不知自己容顏漸老,其所以“臨水不敢照”者,怕一見一生悲,又增悵悶耳。“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再看謀篇。情景分寫確是此詩謀篇布局上的一個特點。全篇是寫“落日悵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云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詩句稍顛倒次序可作:“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寫法,但顯得稍平,沒有上述那種層層遞進、曲達其意的好處。答案 情感:①思念家鄉的惆悵:借孤云、歸鳥片刻即可抵達千里之遙,反襯自己離家已久、歸去之難。②對時光流逝、容顏漸衰的惆悵:借“臨水不敢照”,引發對容顏衰老的感慨。③仕途坎坷、抱負未展的憂傷:“留滯”“久未還”寫出仕途不順的悵惘。謀篇特征:詩歌一、三聯寫景,二、四聯抒情,先是孤云、歸鳥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余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使得詩歌情感的表達富有層次感。五、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9~10題。(9分)游金山寺①(節選)蘇 軾我家江水初發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盤陀③,古來出沒隨濤波。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注】 ①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②蘇軾的家鄉在四川眉山,古書稱長江之水發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宦游直送江入海”寫“人送江水”,筆調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詩人經歷的寫照。B.三至六句,描述了詩人登臨所見的景象。詩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驚濤駭浪的沖擊。C.最后兩句呼應首句“我家”,詩人登上山頂遙望家鄉,看見青山密布,詩人贊嘆景色之美。D.這首詩以“江”貫穿首尾,“鄉思”是詩人極力渲染的內容,詩歌將寫景、詠懷融為一體。解析 C項,“詩人贊嘆景色之美”說法有誤。“江南江北”一句寫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嘆望鄉不見。青山擋住了詩人的視線,“山多”即愁多,苦多也。★10.這首詩第三至六句虛實結合手法運用得非常巧妙,請簡要分析。(6分)解析 詩歌第三至六句以豐富的想象描述登臨所見的壯麗景色。三、四句中,“聞道”說明是聽來的,這樣“潮頭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蘇軾以“一丈高”畫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壯觀,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時洶涌的潮頭如今已經銷聲,但卻并未匿跡,即“沙痕在”。盡管時令變遷,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歷歷可見。這兩句是前虛后實,極寫江水之氣勢。妙在從沙痕引起聯想,感嘆大自然的無窮威力和變化。五、六兩句前實后虛,“石盤陀”引起了作者“古來出沒隨濤波”的遐想:這一堆堆的巨石,水漲而“沒”,水落而“出”,依然故我,豈不是歷史的見證。詩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漲潮落那樣浮沉不定。那在驚濤駭浪的沖擊下,那巋然不動的“石盤陀”正是象征著歷盡磨難的詩人不愿順乎上下而變其操守、變其品德。答案 三、四兩句中,“潮頭一丈高”是虛寫,“沙痕在”是實寫,前者乃是詩人看到現實中的沙痕而產生的想象,表現詩人對壯闊景象的想象與贊嘆。五、六兩句中,“中泠南畔石盤陀”是詩人眼前的現實景物,屬于實寫,而詩人由石盤陀聯想到古往今來的潮漲潮落,聯想到“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屬于虛寫。這四句,虛實結合非常巧妙,且轉換自如。六、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1~12題。(9分)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垅高低紫燕飛。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首聯點明出郊時的情況,“失”字凸顯霧之大,“雨腳微”則寫細雨蒙蒙的場景。B.頷聯運用擬人、比喻,賦予山、云和石以生命,流露出詩人對眼前之景的喜愛。C.頸聯寫“黃鸝語”“紫燕飛”,并以鳥之樂襯托人之樂,勾勒出一幅農家歡樂圖。D.尾聯運用反問的修辭,語意委婉,含蓄表現了田家苦中作樂、迫不得已的無奈。解析 D項,“含蓄表現了田家苦中作樂、迫不得已的無奈”錯誤,詩歌整體的感情基調是愉快歡樂的,并沒有苦中作樂、迫不得已的無奈。尾聯是抒寫田家早耕歸來的愉快心情,抒發了詩人對自然風光和農家生活的喜愛之情。★12.這首詩寫景很有層次,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解析 從時間順序來看,首聯“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意思是“太陽將出而未出的時分,大霧遮住了江城,又變成細雨霏霏”,前一句點明剛出郊時的情況,太陽要出還沒有出,第二句寫滿天大霧,以致城都隱在霧里看不見了,寫出了太陽未出時山城在霧中的特有景色。從空間順序來看,頷聯“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是寫霧消天晴之景,天忽然“作晴”,山原來被霧幔遮住,現在山都把簾幔卷起來了,而天雖然晴了,但許多云還未散去,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這一聯寫的是遠景;頸聯“煙村南北黃鸝語,麥垅高低紫燕飛”意思是“村落間到處聽到黃鸝囀鳴,麥垅間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飛”,黃鸝語,紫燕飛,一片春日生機,這是近景。從尾聯來看,“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意思是“誰能像農人一樣知道此中樂趣?他們正招呼兒童騎牛吹笛把家歸”,這是寫農家之樂,是寫人的行為,而上文寫的是黃鸝、紫燕,這是由物寫到人。答案 ①從時間順序來看,首聯寫太陽將出未出時,霧中山城的特有景色。②從空間順序來看,由遠及近。頷聯寫遠景:霧消天晴,但云還未散去;頸聯寫近景,黃鸝語,紫燕飛,一片春日生機景象。③尾聯從物寫到人,寫田家早耕完畢,呼兒吹笛騎牛回家之景。本節內容結束THANKS學案30 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結構技巧——精準判斷,賞析效果復習目標 1.掌握表現手法與結構技巧。2.掌握表達技巧題的審答規范。卷別 篇名 題干表述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2019全國Ⅱ卷 《投長沙裴侍郎》 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景物描寫作用 ①相對于其他省市卷,表達技巧并非全國卷的高頻考點,而是輪考點,近年來呈淡化趨勢。 ②就現有的考查題目看,其考法相對靈活:提問較寬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描寫手法與結構技巧,而且重在賞析其效果。2017全國Ⅰ卷 《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 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6分) 賞句之妙2016全國甲卷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節選)》 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畫技,詩人作了哪些鋪墊?請簡要分析。(6分) 結構技巧考向一 鑒賞表現手法表現手法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表現手法,等同于表達技巧;狹義的表現手法常常指襯托、對比、象征、渲染、想象等。一、常見的表現手法及效果1.對比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詩歌的表達效果和感染力。2.襯托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對立的事物當作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可以使被陪襯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鮮明。3.渲染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來突出形象的一種表現手法。營造某種氛圍,表現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強藝術感染力。4.用典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的表現手法。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和表達的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5.比興“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興”是托物寓情,是寄托也是聯想。比興常連用。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歌的韻味和形象感染力。6.動靜結合一首詩中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多以動態的景物來反襯靜態的景象,烘托出一種更寧靜的環境。也有動靜互襯,營造意境。7.虛實結合“實”指的是眼前的、現實的景、物、人、事;“虛”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實,為心中所想、夢中所見。虛和實之間或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強烈對比,從而突出中心。8.點面結合“點”的詳細描寫和“面”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的有機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9.調用多種感官視覺描寫為主,輔之以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增強描寫的立體感,多方面表現所寫之物的特點,更加方便抒發感情。二、解題步驟1.明手法:明確指出詩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2.釋運用:結合詩句闡釋是怎樣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3.析效果(作用):寫出這種表現手法有什么好處、作用,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教考銜接] 1.辨別下面詩句的表現手法,并加以分析。(1)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邊練邊悟]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宿揚州李 紳江橫渡闊煙波晚,潮過金陵落葉秋。嘹唳塞鴻經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今日市朝風俗變,不須開口問迷樓【注】。【注】 迷樓:隋煬帝命人在揚州建造的一座宮樓,在此蓄養數千宮女,過著奢靡的生活。本詩與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相比,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 鑒賞構思技巧詩歌構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結構的技巧體現出來。詩詞的篇章結構即詩詞的行文脈絡以及情感內容的起伏變化。具體的構思技巧主要指卒章顯志、以景結情、抑揚、鋪墊等。一、常見的結構技巧及效果1.卒章顯志:在詩歌結尾時,用一兩句話點明中心、主題的手法。增加詩文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2.以景結情: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3.抑揚:對要褒揚的人或物先寫其不足,對要貶損的人或物先寫其長處。無論先揚后抑還是先抑后揚,都是突出強調后者。4.伏筆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增加張力,制造懸念,使情節具有合理性,形象更鮮明。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部聯系、逆轉人物關系的作用。5.開門見山: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開宗明義,直接點題。6.曲筆入題:不馬上觸到本題,開頭先來一個發端。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懸念,吸引讀者。7.照應:篇章間的呼應。照應能使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二、解題步驟1.明技巧:準確指明詩歌所運用的結構技巧。2.釋運用:結合具體詩句,闡釋是如何運用這種結構技巧的。3.析效果(作用):寫出這種結構技巧有什么效果、作用,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教考銜接] 2.“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邊練邊悟]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2~3題。赴邠寧【注】留別李 益身承漢飛將,束發即言兵。俠少何相問,從來事不平。黃云斷朔吹,白雪擁沙城。幸應邊書募,橫戈會取名。【注】 邠寧:唐代方鎮名,治所在邠州(今陜西彬縣)。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自言為飛將軍李廣之后,年少就習兵法,流露出對軍事才華的高度自信。B.俠少的問詢,激起了作者對世道不公的憤慨,暗示了前往邠寧從軍的緣由。C.作者慶幸能響應招募,前往邊鎮征戰,并堅信自己將橫戈沙場、贏得功名。D.作者前往邊鎮之際作詩留別,卻不為離別而感傷,慷慨豪邁之情溢于言表。★3.本詩頸聯有何作用?請結合作品簡要賞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案30 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結構技巧教考銜接1.(1)渲染。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悅的情感。(2)烘托。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別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邊練邊悟1.解析 李詩頷聯“嘹唳塞鴻經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寫景,動靜結合,以聲寫靜,“嘹唳塞鴻”為聽覺、動景,“淺深紅樹”為視覺、靜景,同時,“嘹唳塞鴻”恰恰襯托出夜晚的寧靜;“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兩句寫夜晚橋梁上的燈火闌珊接連著星光,城外河水中游船上的桅桿靠近了斗牛的美景,表現詩人對揚州城繁盛的喜愛。王詩前三聯寫景,“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描寫了冬末春初時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壯麗之景,表現了對沿途所見美景的喜愛;“海日”象征光明,“殘夜”象征黑暗,“江春”象征新,“舊年”象征舊,兩兩對仗,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積極向上的態度、對未來的期望和樂觀心態;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運用設問、用典等手法,抒發了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據此分別從情感和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即可。答案 ①李詩表現了對揚州城繁盛的喜愛、對百姓生活情趣的肯定;王詩表現了對沿途所見美景的喜愛、對未來的期望和樂觀心態、對家鄉的思戀和對親人的想念。②李詩采用了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夸張等手法;王詩采用了比擬、設問、借代、象征、用典等手法。教考銜接2.解析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是詞的上闋中的最后一句,它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具體來說,“江山如畫”上承前文雄奇壯麗的赤壁之景;“一時多少豪杰”中的“豪杰”,既指開頭的“風流人物”,又指下闋的周瑜。這兩句,由景及人,既為下闋寫周瑜作鋪墊,又表明了上闋寫景、下闋寫人的寫作思路。答案 “江山如畫”總結前文所描繪的雄奇壯麗的赤壁之景;“一時多少豪杰”既照應開頭“千古風流人物”,也為下闋寫周瑜作了鋪墊,由寫景過渡到寫人。邊練邊悟2.B [B.“激起了作者對世道不公的憤慨”理解有誤。“事不平”本意為打抱不平,“從來事不平”一句指詩人一直以來都有抗擊邪惡、鏟除不平的正義感,也指前往邊鎮、抗擊外敵入侵、保家衛國的正義行為。]3.解析 頸聯的意思是:朔風吹散了層層黃云,白雪簇擁著邊塞沙城。這兩句是寫景,寫出了塞外邊關黃云蔽日、朔風勁吹、白雪皚皚、沙城矗立的雄渾景象,展現出一派邊塞城鎮獨特的風光,“黃云”“朔風”“白雪”“沙城”等富有邊塞特色的意象,作者刻意選擇了“黃”“白”等單調色彩,構成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畫面。這兩句也流露出詩人對于邊關風光、戍守征戰的向往之情,為尾聯“幸應邊書募,橫戈會取名”中表達自己有幸響應招募、一定會在邊塞征戰中取得功名、建功立業的豪情作鋪墊。答案 內容上:①展開想象(通過虛寫),描繪了烈烈北風吹散黃云、皚皚白雪掩映沙城的奇偉壯闊/雄渾的邊鎮風光,②營造了蒼涼壯闊的意境/渲染了蒼涼壯闊的氛圍,③抒發了對戍邊征戰的向往。結構上:為尾聯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作鋪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30 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結構技巧(含答案).docx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課件30 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結構技巧(共48張ppt).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