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1張PPT)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課內(nèi)課外結(jié)合,分類強化記憶復習目標1.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2.掌握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的解題方法。鏈接高考卷別 題號 題干表述 變化2023新課標Ⅰ卷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圍、勸、具臣、誣說) 第11題,三年設題方式?jīng)]有變化,都是對材料中加點詞語進行考查,題干問法雖一樣,考點卻不同:(1)2021年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2)2022年、2023年跳出了只考文化常識,而轉(zhuǎn)向?qū)ξ难栽~語的理解。(關聯(lián)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及現(xiàn)代漢語用法等。)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A、B兩項與統(tǒng)編教材中初中(《孟子》三章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高中(選必上墨子的《兼愛》)內(nèi)容銜接,C項可以通過上下文聯(lián)系材料一和二進行推斷,D項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語(誣蔑之辭)相比較。2023新課標Ⅱ卷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平易、聞金則止、片善、果)2022新高考Ⅰ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寡人、百乘、蔽、國門)卷別 題號 題干表述 變化2022新高考Ⅱ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銜枚、差強人意、尊重、車駕) 第11題,三年設題方式?jīng)]有變化,都是對材料中加點詞語進行考查,題干問法雖一樣,考點卻不同:(1)2021年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2)2022年、2023年跳出了只考文化常識,而轉(zhuǎn)向?qū)ξ难栽~語的理解。(關聯(lián)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及現(xiàn)代漢語用法等。)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A、B兩項與統(tǒng)編教材中初中(《孟子》三章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高中(選必上墨子的《兼愛》)內(nèi)容銜接,C項可以通過上下文聯(lián)系材料一和二進行推斷,D項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語(誣蔑之辭)相比較。2021新高考Ⅰ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甲子、宗室、海內(nèi)、庶務)2021新高考Ⅱ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京口、遺民、部曲、傳檄)古代文化知識囊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時代背景、文化習俗、政治變更、歷史變遷等。常見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機構(gòu);②官職的升降;③古代的禮法習俗;④古代的時間與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稱謂;⑥文學典故與常識等。了解古代文化常識題常見的“7個設誤角度”和解題方法(一)辨識設誤角度1.擴大官職職權(quán)范圍??疾槟骋还俾毣虿块T的職責時,添加了不屬于它的職責范圍。2.古今地名識別不清??疾楣糯乩沓WR時,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識去闡釋古代的地理知識,弄錯古代地名的說法或范圍。3.弄錯官職任、免、辭、調(diào)。考查官職知識時,往往會涉及任、免、辭、調(diào)官職的文言詞。命題人常常將表示任官與升遷的詞混為一談,或改變?nèi)?、免、辭、調(diào)官職的說法進行設誤。4.弄錯宗法禮俗等級??疾樽诜?、祭祀、禮儀知識時,將相似宗法、禮儀內(nèi)容范圍和等級,天子祭祀與諸侯祭祀的等級或犧牲標準混淆一起。5.混淆名字稱謂常識。將古人的字、號用法混淆,將帝王的年號、謚號、廟號的說法以及官職等方面的稱謂張冠李戴。6.混淆考試級別名第。考查科舉制度時,往往將科舉考試的不同級別及對應名第混淆在一起。7.打亂典籍對應搭配??疾榈浼R時,將幾種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亂,隨意搭配。[邊練邊悟] 1.指出下列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中的錯誤之處。(1)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2)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xiàn)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3)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quán)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4)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jié)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5)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6)《春秋》是儒家的經(jīng)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國別體史書。答案 (1)“土地、戶籍”事務不歸禮部掌管,應歸戶部掌管。(2)“京”字單用固然可以稱國都,但“師”字單用,是不可以稱國都的。(3)“實際是官員受到權(quán)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錯,移疾指上疏稱病,為居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說法。(4)“血親”指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是以具有共同祖先為特征的親屬關系。“姻親”指由婚姻而結(jié)成的親戚,包括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以及配偶的血親的配偶。也有直系與旁系、尊親屬與卑親屬之分,均以配偶為標準。所以,“姻親”與“血親”不同。(5)封建時代只有“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才能稱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兒子”則不能稱為“太子”。(6)“國別體”錯誤,《春秋》是編年體史書。(二)掌握文化常識答題“兩清”“四法”1.兩清(1)清楚常見知識點。古代的文化常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禮俗、民俗和節(jié)日、天文和歷法、文史和典故等。(2)清楚易混易錯點。古代文化常識中有一些易混知識點要分清,如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謚號,如文帝、武帝;唐朝以后,由于謚號文字加長,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因帝王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才用年號來稱呼帝王。2.四法(1)調(diào)動積累直接判斷。該方法是主要依據(jù)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如生活常識、歷史知識和教材中的知識,直接判斷選項的正誤。(2)剖析詞語進行推斷。有些文化常識的詞語可通過對構(gòu)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jié)構(gòu)方式的分析,或聯(lián)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nèi)涵,解讀詞義,推斷題目的正誤。(3)結(jié)合語境加以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有關文化常識的詞語的含義,需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4)生疏知識靈活推斷。因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若出現(xiàn)則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教考銜接] 1.指出下列相關詞語的表述的錯誤之處。(1)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2020·全國Ⅲ卷)(可聯(lián)系課文《陳情表》《孔雀東南飛并序》)(2)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史。(2019·全國Ⅱ卷)(可聯(lián)系課文《屈原列傳》)(3)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2016·新課標Ⅰ卷)(可聯(lián)系課文《答司馬諫議書》)(4)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2019·全國Ⅰ卷)(可聯(lián)系課文《過秦論》)(5)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2018·全國Ⅲ卷)(可聯(lián)系課文《鴻門宴》《屈原列傳》)答案 (1)“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錯誤,太守不掌管軍事、科舉事務,其職責為治民、進賢、決訟、檢奸、任免。(2)“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錯誤,湯武分別指滅夏和滅殷的商湯和周武王。(3)“有司”應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4)“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錯誤,傳統(tǒng)認為諸子百家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是“儒、道、法”三家。(5)“尹”是官的通稱,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而不是知府的簡稱,并且知府晚至元明時期才成為官員的正式稱謂。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長官,地位相當于其他諸侯國的百官之首——相。[邊練邊悟] 角度1 常見實詞含義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nèi)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解析 兩個“與”字意思不同。文中的“與”,不是給予之意,而是參與;“呼爾而與之”的“與”是“給予”。判斷:與,給予,與《魚我所欲也》中“呼爾而與之”的“與”意思相同。( )√解析 “以興利除弊”的“弊”是“弊病,弊端”的意思。兩個“弊”字意思不同。判斷:弊,指困乏、疲憊,與《答司馬諫議書》中“以興利除弊”的“弊”意思不同。( )√解析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的“蹙”是“聚攏,皺”的意思。兩個“蹙”字意思不同。判斷:蹙,指窘迫,與《紅樓夢》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的“蹙”意思不同。( )√解析 “郊鄙相望”的“鄙”,邊遠地區(qū);“越國以鄙遠”的“鄙”,把……當作邊邑。兩個“鄙”字意思不同。判斷:郊鄙相望,意為城郊邊遠地區(qū)互相接壤,形容封丘面積很小,其中“鄙”與“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的“鄙”意思不同。( )角度2 結(jié)合詞語用法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nèi)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解析 兩句中的“厭”都是通假字,同“饜”,滿足,意思相同。判斷:“善人雖多而不厭也”與“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厭”意思不同。( )√解析 “然則君何不相之”中的“相”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為相”“任命……為相”;“舉匏樽以相屬”中的“相”,相互。兩者含義不同。判斷:“然則君何不相之”與“舉匏樽以相屬”(《赤壁賦》)兩句中的“相”含義不同。( )角度3 結(jié)合古今異義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nèi)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解析 “李憑中國彈箜篌”中的“中國”指國中,即國都長安之中,兩處的“中國”含義不同。判斷:中國,此處指中原地區(qū)。與《李憑箜篌引》“李憑中國彈箜篌”中“中國”的含義相同。( )√解析 “其與交通”中“交通”是結(jié)交、交往的意思;“阡陌交通”中“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兩者含義不同。判斷:“其與交通”與“阡陌交通”(《桃花源記》)兩句中的“交通”一詞,含義不同。( )√解析 “御史張舜民乞?qū)嬑飨姆鈨浴敝?,“寢”是擱置、停止的意思;“然后得一夕安寢”中,“寢”是睡的意思。兩者含義不同。判斷:“御史張舜民乞?qū)嬑飨姆鈨浴钡摹皩嫛辈煌凇读鶉摗分小叭缓蟮靡幌Π矊嫛钡摹皩嫛薄? )√解析 “其不企是選者為散馬”中的“企”的意思是趕上;“不可企及”中的“企”的意思是盼望。兩者含義不同。判斷:“其不企是選者為散馬”中的“企”與“不可企及”(成語)中的“企”字含義不同。( )角度4 結(jié)合成語、俗語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nèi)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解析 “不遺余力”中的“遺”是保留、留下的意思。兩者意思不同。判斷:“遺”在文中是“贈送”的意思,與成語“不遺余力”中的“遺”意思不同。( )√解析 “吃一塹,長一智”的“塹”是困難、挫折的意思。兩者意思不同。判斷:塹,文中指“護城河,壕溝”,與俗語“吃一塹,長一智”的“塹”意思不同。( )測 評 練 案(滿分:50分)一、專項練(一)選擇題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A.“政長”,古代稱君主或各級行政長官,與下文“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的“正長”的意思相同。B.“天子”,對古代帝王的敬稱,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quán)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人們稱皇帝為“天子”。C.“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尚書大傳》《禮記》等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周禮》則稱“太師”“太傅”“太?!睘椤叭薄?br/>D.“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統(tǒng)稱。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解析 “正長”一詞,可聯(lián)系到《兵車行》《促織》中的“里正”,是春秋時期開始使用的一種基層官職,主要負責掌管戶口和納稅,明代改名里長。語境中“正長”為“諸侯國君”所設,故“正長”不可能含有“君主”;天下之亂,“生于無政長”,可知“政長”可包含“君主或各級行政長官”??梢姟罢L”和“正長”意思不完全相同。【參考譯文】明白了天下大亂的原因,在于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拔賢能可任用的人,立他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認為他的能力還不夠,又選拔天下賢能可任用的人,把他們立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以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于遠方異地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別,還不能一一了解,所以把天下劃分為很多諸侯國,然后設立各個諸侯國的國君。諸侯國的國君已經(jīng)設立,又認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在他們國家中選擇一些賢能可任用的人,把他們立為各級長官。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始設于漢武帝時期,明清時成為舉人雅稱。B.受禪,本為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后來王朝更替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quán)之實的。C.豪右,西漢時期出現(xiàn)的豪族,東漢勢力進一步擴張,是此后門閥士族的雛形。D.鼓吹,與管弦義同,是指由鼓與簫、笳等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組成的樂隊。解析 D項,“與管弦義同”錯,“管弦”指的是管樂器和弦樂器,“鼓吹”不包括弦樂器。【參考譯文】劉毅字仲雄,是東萊掖縣人。劉毅幼年有孝順父母的品行,從小就磨礪高潔的情操,然而喜歡品評人物,王公貴族一看到他就懼怕。魏末年,本郡推舉他為孝廉,征召他任司隸都官從事,京都秩序良好。晉武帝即帝位,劉毅升任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武帝認為劉毅忠貞正直,讓他擔任諫官。咸寧初年,劉毅轉(zhuǎn)任司隸校尉,糾發(fā)檢舉豪門貴族的不軌行為,京師安定平靜。聞風到司部投印綬自首的郡守縣令很多。當時的人將劉毅比作諸葛豐、蓋寬饒?;侍由铣?,樂隊準備進東掖門,劉毅認為這是對皇帝不敬,將樂隊阻止在門外,上奏彈劾太子太保、太傅以下官員。皇帝下詔赦免,太子才得以入朝。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BA.二府三司,是宋代為削弱相權(quán)、加強君權(quán)設立的官府機構(gòu);“二府”指管政務的中書門下和管軍事的樞密院,“三司”指管財政的鹽鐵、戶部、度支。B.旬休,中國古代官員例行休假制度。不同朝代休假時日有些不同,漢代稱“休沐”,應“洗沐歸謁親”;《滕王閣序》中“十旬休假”與本文意思不同。C.河東,古代指山西西南部,位于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qū),因在黃河以東,故稱河東。D.經(jīng)筵,漢唐以來歷代帝王為講論經(jīng)史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正式制度化,主要以翰林學士置講官,經(jīng)筵制度是與頂層統(tǒng)治者密切相關的一項教育制度。解析 《滕王閣序》中“十旬休假”是古代官吏的旬休制度,十天中休息一天以洗沐。由文本中“請給假如故”可知“旬休”也是假日制度名詞,“旬”為十天。故意思相同。【參考譯文】丁度,字公雅,是開封祥符人。當時西疆騷亂不寧,二府三司,雖休假日也不停工作。丁度說:“請給官吏照常放假,不讓外夷窺探我朝廷的實際情況。”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慶歷年間,做杜衍的副手到黃河以東傳達皇帝命令并安撫軍民、處置事宜。較長時間后,主管審刑院。丁度性格淳厚質(zhì)樸,不故作威儀之態(tài),獨居一室達十多年,身邊沒有姬妾侍奉。但喜歡辯論事物,在為皇帝講解經(jīng)史的時間長久后,皇帝常稱他為“學士”而不稱他的姓名。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元和,是用帝王年號紀年,此外還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B.四鼓,也叫四更,是凌晨1至3點。古代把一夜分五段,稱為五更。C.擊柝,俗稱打更,指敲梆子巡夜,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D.晡時,以地支命名為酉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是古人吃第二頓飯之時。解析 “晡時,以地支命名為酉時”解說錯誤。應該是“晡時,以地支命名為申時”。酉時是指每日的17~19時。【參考譯文】元和十二年十月壬申(十六日)四更時分,李愬軍隊抵達城下,城里沒有一個人知道。李祐、李忠義用鋤頭在城墻上鑿出一個一個坎,搶先攀登,戰(zhàn)士們在后面緊跟而上。守衛(wèi)城門的士兵還在熟睡,就全部被殺死了,只留下巡街打更的人,命令他們像平常一樣,繼續(xù)敲梆報時。于是,李祐等人打開城門,迎接主力軍隊進城。又進入到內(nèi)城,也是采用這種方法,內(nèi)城的人都在熟睡,沒有人發(fā)覺。這個時候,公雞開始啼叫,風雪也停止了。李愬進入?yún)窃獫氽〉耐馕?。李愬派遣李進誠進攻牙城,搗毀牙城外門,占領軍械庫,取出武器、鎧甲。癸酉(十七日),又發(fā)動攻擊,縱火焚燒南門。蔡州的居民紛紛背著木柴枯草,增加火勢。官軍密集射擊城上叛軍,飛箭多得就像刺猬的毛一樣。下午四點前后,南門全部被毀,吳元濟在城上認罪投降,李進誠用梯子將他接下來。甲戌(十八日),李愬將吳元濟裝進囚車,押往京城,并且報告裴度。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篡虐,指徐羨之等人在文帝剛剛當皇帝時有奪取君位和殘暴肆虐的思想行為。B.朝服,指在重大典禮時所穿的禮服,主要用于朝會,是君臣百官的議政之服。C.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選僚屬之意,漢朝三公等可以開府,后來開府資格有時會放寬。D.封邑,指君主賜以領地或者食邑,并將封邑內(nèi)的所有權(quán)力轉(zhuǎn)讓給封君作為獎賞。解析 D項,從“復封邑,固辭”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種封賞、賞賜。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給予親屬或臣僚;“邑”指城鎮(zhèn)。由此判斷,“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賜給領地等。再聯(lián)系封建中央集權(quán)的政權(quán)特點,可知選項中的“將封邑內(nèi)的所有權(quán)力轉(zhuǎn)讓給封君作為獎賞”中的“所有權(quán)力”錯誤。【參考譯文】到彥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認為徐羨之等人有篡位謀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彥之帶兵擔任先鋒去攻打(他們)。彥之說:“如果對對方非常信任,便應該放手讓對方發(fā)展;如果使對方有憂慮,這樣的軍隊是不值得依靠的,還開啟了對方心里的疑慮,這不符合遠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彥之暫時鎮(zhèn)守襄陽。元嘉三年,皇上對彥之非常恩待,將加封他為開府,想先讓他立功。七年,派彥之等人北伐,等到敗歸,各種物資蕩然無存。文帝抓彥之入獄,撤職。九年,又恢復他的封邑,彥之堅決推辭。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詔獄,指皇帝下令查辦的案件或關押欽犯的牢獄。文中指后者。B.奪俸,官吏因過失而被罰扣其俸祿?!百骸奔促旱?,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領的薪金。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兵械、軍令等,其長官為兵部尚書。D.存問,指慰問并進行請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對臣下的一種關心和虛心納諫。解析 D項,拆分“存問”,“存”有慰問、省視的意思,“問”有問候、慰問的意思。從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請求退休,并得到準許判斷,朝廷只是通過慰問表示關心,所以選項中的“進行請教”“虛心納諫”的表述錯誤。【參考譯文】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的進士。提拔為御史。宗皋勸說皇帝推崇(崇尚)寬容敦厚,考察采納忠誠的言論,不要只是把嚴明作為治理的標準。皇帝大怒,把他關進牢獄,打四十大板釋放了他。被判罰剝奪兩月俸祿。不久進封兵部右侍郎。隆慶改元,從戍衛(wèi)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協(xié)助處理軍政。很快進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職改任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宗皋也自認為年老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準許他的請求。萬歷年間,(皇帝)兩次慰問(他),每年供給糧食、奴仆。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B(節(jié)選自《明史·郝杰傳》)A.“杰舉嘉靖三十五年進士”中“舉”與“殺人如不能舉”(《鴻門宴》)中“舉”字含義不同。B.進士,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明清殿試后錄取考生分為三等,也稱三甲,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C.行人,官職名。春秋戰(zhàn)國時各國都有設置,明代屬行人司,掌管傳旨、冊封等事。D.畿輔,畿,取其“京畿”一詞中的含義;輔,相當于漢代所說的“三輔”之地。合指京都附近地區(qū)。解析 進士分三甲,一甲三名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通過殿試者,被稱為“進士”,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參考譯文】郝杰,字彥輔,是蔚州人。父親郝銘,擔任過御史。郝杰考中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進士,被授予行人一職,后被提拔為御史。隆慶元年(1567)任都城近地的巡撫。8.(2023·深圳檢測)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釁鼓,指古代戰(zhàn)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B.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C.閏月,農(nóng)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D.輜重,文中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解析 C項,“閏月”要聯(lián)系積累內(nèi)容,“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那個月”錯誤,加于某月之后的那個月叫“閏某月”。【參考譯文】寇準說:“我想要找到這個獻策之人,斬殺他們,用他們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罷了!陛下英明神武,將軍大臣團結(jié)協(xié)作,如果陛下御駕親征,敵人應當自己逃跑;不這樣的話,用奇計來阻撓他們的陰謀,堅守城池來使他們軍隊疲敝,彼勞我逸,我方自然得到勝算。為什么要拋棄宗廟社稷,想要駕臨楚地、蜀地?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潰,敵人乘勝深入腹地,天下還可以再保住嗎?”……閏月乙亥日,憑借參知政事的身份,王欽若做天雄軍判官,兼任都部署。契丹國主隆緒和他的母親蕭氏派遣他們統(tǒng)領軍隊的順國王蕭撻覽攻打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都打敗了他們,斬殺了偏將,獲取了他們的糧草輜重。又進攻北平砦和保州,再次被州砦兵打敗。(二)判斷題9.(2023·湖南郴州6月四模)自太平興國以來,至于咸平,可謂天下大治,千載一時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夕者,何哉?(節(jié)選自蘇軾《田表圣奏議敘》)判斷:大治,指治理得好,其中“治”與《出師表》中“不效,則治臣之罪”的“治”含義不同。( )(1分)√解析 “大治”的“治”是“治理”的意思;“不效,則治臣之罪”的“治”的含義為“處罰,懲治”。兩個“治”字含義不同。【參考譯文】自從太平興國以來,一直到咸平年間,可以說是天下最太平的時期,千載難遇啊。然而田錫的諫言,常常好像有難以預測的憂患,(仿佛憂患)近在一朝一夕之間,為什么呢?10.(2023·安徽阜陽3月質(zhì)檢)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判斷:陰,是暗中的意思,與《岳陽樓記》中“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陰”字含義不同。( )(1分)解析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陰”是“陰天”的意思。兩個“陰”字含義不同。【參考譯文】(魏征)看到太宗與太子暗中互相傾軋奪權(quán),常常勸太子建成早做打算。√11.(2023·廣州6月沖刺訓練)明日,出吊于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判斷:吊,指祭奠死者或?qū)υ獾絾适碌娜思?、團體給予慰問,與《陳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同義。( )(1分)解析 “形影相吊”中的“吊”是“安慰”的意思。既不指“祭奠死者”,也與“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沒有關系?!靶斡跋嗟酢敝干眢w和自己的影子相互慰問,形容孤獨。兩者不同義。【參考譯文】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里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您托辭生病謝絕了齊王的召見,今天卻又去東郭大夫家里吊喪,這或許不太好吧?”12.(名詞作動詞)(2023·黑龍江哈爾濱九中6月五模)吾則搜摩刮剔,視其軌而足其跡,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顏色。(節(jié)選自宋濂《拙庵記》)判斷:足,文中為名詞作動詞,與《齊桓晉文之事》中“樹之以?!钡摹皹洹庇梅ㄏ嗤?。( )(1分)解析 “樹之以?!钡摹皹洹保~作動詞,種植。兩者用法相同。√【參考譯文】我卻能搜尋揣摩切磋剔除,觀察它的軌跡踏尋它的蹤跡,進入孔子孟子的門庭承蒙他們的教誨。13.(通假字)(2023·江西南昌部分學校6月模擬示范卷)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麾下;否則必為二子所禽矣。(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二》)判斷:“否則必為二子所禽矣”與“獵馬帶禽歸”(《野望》)兩句中的“禽”字含義不同。( )(1分)解析 “否則必為二子所禽矣”的“禽”同“擒”,擒拿;“獵馬帶禽歸”的“禽”,禽獸,代指獵物。兩者含義不同。√【參考譯文】他們向前不得戰(zhàn)斗,向后無法后退,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后路,使他們在荒野什么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14.(動詞的使動用法)(2023·河南南陽一中5月三模)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莞蘇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于以開后嗣,覺來世,猶愈沒身不寤者也。(節(jié)選自《新序·雜事》)判斷:“覺來世”與“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并序》)兩句中的“覺”字含義不同。( )(1分)解析 “覺來世”的“覺”意為“使……醒悟”;“覺今是而昨非”的“覺”意為“覺得”。兩者含義不同。√【參考譯文】第二天楚恭王去世了,令尹就馬上拜管蘇為卿,把申侯伯趕出國境。(這做法)可以啟發(fā)子孫,使后輩醒悟,還是勝過那些至死不悟的人。二、綜合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題。(20分)材料一:材料二:遣監(jiān)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進戶部尚書郭資太子太師,命致仕。蹇義、夏原吉言其偏執(zhí)妨事,且多病。上問楊士奇,對曰:“資強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執(zhí),甚至沮格恩澤,不得下究。”上問其故。對曰:“詔書數(shù)下蠲免災傷租稅。不聽開除,必令有司依額征納,此其過之大者?!彼煊惺敲?br/>青州民劉中等奏:“自永樂中歲歉,流徙畿南棗強縣凡二百余戶,居二十年,已成家業(yè)。今有司遣還山東,乞附籍棗強?!鄙现^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唐宇文融括流民,過期不首者謫邊。州縣承風勞擾百姓逃竄爾其申飭有司以此為戒。”車駕巡邊,發(fā)京師,英國公張輔、陽武侯薛祿帥師從。駐蹕虹橋,諭諸將曰:“朕深居九重,豈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經(jīng),皆水潦之后,秋田無獲,朕甚憫焉。其將士有擾民者,殺無赦!”(節(jié)選自《明史紀事本末》)1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黑。(3分)解析 句意:州縣迎合上官意圖煩勞打擾百姓,百姓逃竄。你一定告誡主管官員,把這件事作為警戒?!鞍傩铡弊鳌疤痈Z”的主語,故“百姓”應與前文斷開;“爾”是“你”的意思,作后文的主語,故“爾”應與前文斷開;“申飭有司”為完整的動賓結(jié)構(gòu),“有司”作“申飭”的賓語,故“有司”應與后文斷開。■ ■ ■1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A.與,指給予,與《六國論》中“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的“與”字意思相同。B.修,指修治修造,與《過秦論》中“修守戰(zhàn)之具”的“修”字意思相同。C.市,指買,與《望海潮·東南形勝》中“市列珠璣”的“市”字意思不同。D.卒,指最終,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卒獲有所聞”的“卒”意思相同。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項“意思相同”錯?!芭c嬴而不助五國也”的“與”,親附、親近。句意: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B項“修”都是“修治、修造”。句意:整修防守和進攻的器械裝備。C項“市列珠璣”的“市”的意思是“市場”。句意:市場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珠玉珍寶。D項“卒”都是“最終”。句意: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BA.皇上認為主管官吏不去調(diào)查出產(chǎn)的物品,全都令郡縣向百姓征斂,官吏趁機行奸作惡。這些要全部禁止。B.楊士奇認為郭資不遵詔書,令地方官員仍按舊額征稅,這是他為政最大的過錯。皇上取消他晉升的任命。C.青州百姓請求將已成家業(yè)的二百多戶附入棗強戶籍,皇上認為都是自己的國土,只要百姓安居樂業(yè)即可。D.皇上同侍臣談論歷朝歷代戶口,他認為戶口繁盛是因為休養(yǎng)生息,戶口減少一定是因為大興土木和戰(zhàn)爭。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項“皇上取消他晉升的任命”錯。原文“進戶部尚書郭資太子太師,命致仕”說的是晉升戶部尚書郭資為太子太師,命他退休?!八煊惺敲闭f的是皇上認可了楊士奇的回答,應是贊成晉升戶部尚書郭資為太子太師,命他退休。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資強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執(zhí),甚至沮格恩澤。(4分)(2)車駕巡邊,發(fā)京師,英國公張輔、陽武侯薛祿帥師從。(4分)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干”,求請、求?。弧案梢运健?,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以私干”;“沮格”,阻止、阻撓。(2)“車駕”,帝王坐的車,也用作帝王的代稱;“發(fā)京師”,省略了“于”的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京師發(fā)”,從京城出發(fā);“帥”,率領。答案 (1)郭資堅決剛毅,能保持廉潔,別人不能拿私事來請求他。只是性格偏執(zhí),甚而至于阻礙皇上的恩惠。(2)皇上巡視邊防,從京城出發(fā),英國公張輔、陽武侯薛祿率領軍隊跟從。19.武王向太公詢問的“治國之道”在材料二中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jié)合內(nèi)容加以概括。(3分)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原文“上念山林川澤,皆與民共,命自居庸以東,與天壽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可知,與民共享山林川澤;由材料二原文“工部奏修軍器,請征布漆于民。上命給鈔市之”“古者土賦,隨地所產(chǎn),不強其所無……其一切禁止”可知,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由材料二原文“青州民劉中等奏:‘……乞附籍棗強’”,“上謂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可知,讓流徙的百姓附籍棗強;由材料二原文“今渡河道路所經(jīng),皆水潦之后,秋田無獲,朕甚憫焉。其將士有擾民者,殺無赦”可知,嚴禁將士擾民。答案 與民共享山林川澤;禁止向百姓征收布漆等;讓流徙的百姓附籍棗強;嚴禁將士擾民。【參考譯文】材料一:周武王向姜太公詢問說:“治理國家的方法是怎樣的?”姜太公回答說:“治理國家的方法,不過是愛民罷了?!?br/>周武王又問:“怎樣愛民呢?”姜太公回答說:“使人民獲利而不要使他們受到傷害,使他們獲得成功而不要使他們失敗,使他們生存下去而不要殺害他們,給他們財物而不要奪取他們的財物,使他們歡樂而不要使他們受苦,使他們高興而不要使他們憤怒,這就是治理國家的方法,治理人民的方法,也就是愛他們罷了?!?br/>材料二:皇上想山林川澤都與百姓共有,下令從居庸關以東,與天壽山相交接的地方,禁止砍柴,其他地方都解除禁令。工部上奏(朝廷)修造兵器,請求向百姓征收布漆。皇上命令供給錢鈔購買布漆。皇上說:“古代的地方賦稅,按照土地所生產(chǎn)的(征收),不強迫百姓繳納沒有的東西。近年像丹漆、石青之類,主管官吏不去調(diào)查出產(chǎn)的物品,全都下達郡縣(向百姓)征斂。百姓只得聚斂金錢,交易換取來繳納,而官吏趁機做違法的事。這一切全部禁止?!?br/>(皇上)派遣監(jiān)察御史分別巡視全國各地,考察地方官吏。晉升戶部尚書郭資為太子太師,命他退休。蹇義、夏原吉上奏說他固執(zhí)、妨礙政事,而且身體多病。皇上詢問楊士奇,楊士奇回答說:“郭資堅決剛毅,能保持廉潔,別人不能拿私事來請求他。只是性格偏執(zhí),甚而至于阻礙皇上的恩惠,使皇恩不能下及百姓。”皇上詢問其中的緣故。楊士奇回答說:“詔書多次下令要免除受災受傷百姓的稅賦,可是郭資執(zhí)意不聽從免除的命令,一定讓地方主管官員按照原先的數(shù)目征收繳納,這是他最大的過錯?!庇谑蔷陀辛诉@樣的命令。青州百姓劉中等上奏:“從永樂年間年成歉收,流動轉(zhuǎn)徙到國都南部棗強縣一共二百多戶,居住二十年,已經(jīng)擁有家產(chǎn)。如今主管官員要把他們遣送回山東,請求附入棗強戶籍?!被噬蠈ο脑f:“那里這里都是我的國土,只要能讓百姓安居就可以了。唐朝宇文融搜求流亡的百姓,超過時限不自首的就發(fā)配到邊境。州縣迎合上官意圖煩勞打擾百姓,百姓逃竄。你一定告誡主管官員,把這件事作為警戒。”皇上駕臨文華殿,同侍臣談論歷朝歷代戶口繁盛減少的事情?;噬险f:“戶口的盛衰問題,完全能夠看出這個國家是太平盛世還是亂世。戶口繁盛源于采用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戶口減少一定有大興土木之事和戰(zhàn)爭。漢武帝承襲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煬帝繼承隋文帝之后,開元盛世之后,終有安史之亂,難道不是依仗富庶繁榮而不知戒備警惕嗎?漢武帝末年就后悔用兵輪臺,隋煬帝最終也因此而亡國,唐玄宗最終到了遷徙流離的境地,都完全可作為后世引以為戒的教訓?!?br/>皇上巡視邊防,從京城出發(fā),英國公張輔、陽武侯薛祿率領軍隊跟從。駐扎在虹橋,皇上告訴眾將領說:“朕深居宮中,難道不安逸?只是時時考慮安養(yǎng)百姓,所以才有這次出行。現(xiàn)在渡過黃河所經(jīng)過的道路,都是大雨之后,秋天的田地里沒有收獲,朕非常同情他們。如果有擾民的將士,殺無赦。”本節(jié)內(nèi)容結(jié)束THANKS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課內(nèi)課外結(jié)合,分類強化記憶復習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2.掌握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的解題方法。鏈接高考 卷別 題號 題干表述 變化2023新課標Ⅰ卷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圍、勸、具臣、誣說) 第11題,三年設題方式?jīng)]有變化,都是對材料中加點詞語進行考查,題干問法雖一樣,考點卻不同: (1)2021年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2)2022年、2023年跳出了只考文化常識,而轉(zhuǎn)向?qū)ξ难栽~語的理解。(關聯(lián)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及現(xiàn)代漢語用法等。) 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 A、B兩項與統(tǒng)編教材中初中(《孟子》三章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高中(選必上墨子的《兼愛》)內(nèi)容銜接,C項可以通過上下文聯(lián)系材料一和二進行推斷,D項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語(誣蔑之辭)相比較。2023新課標Ⅱ卷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平易、聞金則止、片善、果)2022新高考Ⅰ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寡人、百乘、蔽、國門)2022新高考Ⅱ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銜枚、差強人意、尊重、車駕)2021新高考Ⅰ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甲子、宗室、海內(nèi)、庶務)2021新高考Ⅱ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京口、遺民、部曲、傳檄)古代文化知識囊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時代背景、文化習俗、政治變更、歷史變遷等。常見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機構(gòu);②官職的升降;③古代的禮法習俗;④古代的時間與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稱謂;⑥文學典故與常識等。了解古代文化常識題常見的“7個設誤角度”和解題方法(一)辨識設誤角度1.擴大官職職權(quán)范圍??疾槟骋还俾毣虿块T的職責時,添加了不屬于它的職責范圍。2.古今地名識別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識時,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識去闡釋古代的地理知識,弄錯古代地名的說法或范圍。3.弄錯官職任、免、辭、調(diào)。考查官職知識時,往往會涉及任、免、辭、調(diào)官職的文言詞。命題人常常將表示任官與升遷的詞混為一談,或改變?nèi)巍⒚狻⑥o、調(diào)官職的說法進行設誤。4.弄錯宗法禮俗等級??疾樽诜?、祭祀、禮儀知識時,將相似宗法、禮儀內(nèi)容范圍和等級,天子祭祀與諸侯祭祀的等級或犧牲標準混淆一起。5.混淆名字稱謂常識。將古人的字、號用法混淆,將帝王的年號、謚號、廟號的說法以及官職等方面的稱謂張冠李戴。6.混淆考試級別名第??疾榭婆e制度時,往往將科舉考試的不同級別及對應名第混淆在一起。7.打亂典籍對應搭配。考查典籍知識時,將幾種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亂,隨意搭配。[邊練邊悟] 1.指出下列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中的錯誤之處。(1)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2)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xiàn)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3)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quán)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4)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jié)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5)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6)《春秋》是儒家的經(jīng)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國別體史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掌握文化常識答題“兩清”“四法”1.兩清(1)清楚常見知識點。古代的文化常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禮俗、民俗和節(jié)日、天文和歷法、文史和典故等。(2)清楚易混易錯點。古代文化常識中有一些易混知識點要分清,如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謚號,如文帝、武帝;唐朝以后,由于謚號文字加長,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因帝王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才用年號來稱呼帝王。2.四法(1)調(diào)動積累直接判斷。該方法是主要依據(jù)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如生活常識、歷史知識和教材中的知識,直接判斷選項的正誤。(2)剖析詞語進行推斷。有些文化常識的詞語可通過對構(gòu)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jié)構(gòu)方式的分析,或聯(lián)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nèi)涵,解讀詞義,推斷題目的正誤。(3)結(jié)合語境加以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有關文化常識的詞語的含義,需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4)生疏知識靈活推斷。因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若出現(xiàn)則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教考銜接] 1.指出下列相關詞語的表述的錯誤之處。(1)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2020·全國Ⅲ卷)(可聯(lián)系課文《陳情表》《孔雀東南飛并序》)(2)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史。(2019·全國Ⅱ卷)(可聯(lián)系課文《屈原列傳》)(3)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2016·新課標Ⅰ卷)(可聯(lián)系課文《答司馬諫議書》)(4)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2019·全國Ⅰ卷)(可聯(lián)系課文《過秦論》)(5)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2018·全國Ⅲ卷)(可聯(lián)系課文《鴻門宴》《屈原列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邊練邊悟] 角度1 常見實詞含義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nèi)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2.(2023·牡丹江模擬預測)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節(jié)選自《說苑·立節(jié)》)判斷:與,給予,與《魚我所欲也》中“呼爾而與之”的“與”意思相同。( )3.(2023·福建漳州四模)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中)》]判斷:弊,指困乏、疲憊,與《答司馬諫議書》中“以興利除弊”的“弊”意思不同。( )4.(2023·廣東東莞三模)(公孫)瓚乃止。紹漸相攻逼,瓚眾日蹙。(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八·袁紹討公孫瓚》)判斷:蹙,指窘迫,與《紅樓夢》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的“蹙”意思不同。( )角度2 結(jié)合詞語用法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nèi)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5.(名詞的意動用法)(2023·廣州6月沖刺)公名縉,本朝壬辰成進士,授封丘令。時豫州遭流寇蹂躪,決河敗城郭宮室。封其屬邑,郊鄙相望。(節(jié)選自《大觀堂文集·御史余公傳》)判斷:郊鄙相望,意為城郊邊遠地區(qū)互相接壤,形容封丘面積很小,其中“鄙”與“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的“鄙”意思不同。( )6.(通假字)(2023·西安師大附中6月模擬)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節(jié)選自歐陽修《朋黨論》)判斷:“善人雖多而不厭也”與“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厭”意思不同。( )7.(名詞的使動用法)(2023·南昌6月模擬)(魏文侯)曰:“……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其仆曰:“然則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期賢》)判斷:“然則君何不相之”與“舉匏樽以相屬”(《赤壁賦》)兩句中的“相”含義不同。( )角度3 結(jié)合古今異義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nèi)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8.(2023·沈陽6月模擬)公子成再拜曰:“中國者,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判斷:中國,此處指中原地區(qū)。與《李憑箜篌引》“李憑中國彈箜篌”中“中國”的含義相同。( )9.(2023·河南信陽6月考前檢測)自光武以來,諸王有制,惟得自娛于宮內(nèi),不得臨民,干與政事,其與交通,皆有重禁。(節(jié)選自《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判斷:“其與交通”與“阡陌交通”(《桃花源記》)兩句中的“交通”一詞,含義不同。( )10.(2023·湖南部分名校5月壓軸沖刺)御史張舜民乞?qū)嬑飨姆鈨?,舜民坐左遷,臺諫上章營救。(節(jié)選自《東都事略·呂陶傳》,有刪改)判斷:“御史張舜民乞?qū)嬑飨姆鈨浴钡摹皩嫛辈煌凇读鶉摗分小叭缓蟮靡幌Π矊嫛钡摹皩嫛薄? )角度4 結(jié)合成語、俗語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nèi)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11.(2023·廣西玉林質(zhì)檢)其不企是選者為散馬,散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為民馬,弗齒于官牧。(節(jié)選自《郁離子·八駿》)判斷:“其不企是選者為散馬”中的“企”與“不可企及”(成語)中的“企”字含義不同。( )12.(2023·淄博檢測)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實遺之,雖楚有材,不能用也。(節(jié)選自《國語·楚語上》)判斷:“遺”在文中是“贈送”的意思,與成語“不遺余力”中的“遺”意思不同。( )13.(2023·廣東六校聯(lián)考)魏軍士度塹牽其轡,至白馬寺北,奪其所乘駿馬,以駑馬代之,遣長壯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謹,胡人牽帝使拜。(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判斷:塹,文中指“護城河,壕溝”,與俗語“吃一塹,長一智”的“塹”意思不同。( )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邊練邊悟1.(1)“土地、戶籍”事務不歸禮部掌管,應歸戶部掌管。(2)“京”字單用固然可以稱國都,但“師”字單用,是不可以稱國都的。(3)“實際是官員受到權(quán)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錯,移疾指上疏稱病,為居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說法。(4)“血親”指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是以具有共同祖先為特征的親屬關系?!耙鲇H”指由婚姻而結(jié)成的親戚,包括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以及配偶的血親的配偶。也有直系與旁系、尊親屬與卑親屬之分,均以配偶為標準。所以,“姻親”與“血親”不同。(5)封建時代只有“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才能稱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兒子”則不能稱為“太子”。(6)“國別體”錯誤,《春秋》是編年體史書。教考銜接1.(1)“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錯誤,太守不掌管軍事、科舉事務,其職責為治民、進賢、決訟、檢奸、任免。(2)“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錯誤,湯武分別指滅夏和滅殷的商湯和周武王。(3)“有司”應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4)“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錯誤,傳統(tǒng)認為諸子百家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是“儒、道、法”三家。(5)“尹”是官的通稱,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而不是知府的簡稱,并且知府晚至元明時期才成為官員的正式稱謂。令尹,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長官,地位相當于其他諸侯國的百官之首——相。邊練邊悟2.× [兩個“與”字意思不同。文中的“與”,不是給予之意,而是參與;“呼爾而與之”的“與”是“給予”。]3.√ [“以興利除弊”的“弊”是“弊病,弊端”的意思。兩個“弊”字意思不同。]4.√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的“蹙”是“聚攏,皺”的意思。兩個“蹙”字意思不同。]5.√ [“郊鄙相望”的“鄙”,邊遠地區(qū);“越國以鄙遠”的“鄙”,把……當作邊邑。兩個“鄙”字意思不同。]6.× [兩句中的“厭”都是通假字,同“饜”,滿足,意思相同。]7.√ [“然則君何不相之”中的“相”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為相”“任命……為相”;“舉匏樽以相屬”中的“相”,相互。兩者含義不同。]8.× [“李憑中國彈箜篌”中的“中國”指國中,即國都長安之中,兩處的“中國”含義不同。]9.√ [“其與交通”中“交通”是結(jié)交、交往的意思;“阡陌交通”中“交通”是交錯相通的意思。兩者含義不同。]10.√ [“御史張舜民乞?qū)嬑飨姆鈨浴敝?,“寢”是擱置、停止的意思;“然后得一夕安寢”中,“寢”是睡的意思。兩者含義不同。]11.√ [“其不企是選者為散馬”中的“企”的意思是趕上;“不可企及”中的“企”的意思是盼望。兩者含義不同。]12.√ [“不遺余力”中的“遺”是保留、留下的意思。兩者意思不同。]13.√ [“吃一塹,長一智”的“塹”是困難、挫折的意思。兩者意思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含答案).docx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課件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共71張ppt).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