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9張PPT)學案17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著眼結構,體會用法復習目標1.掌握理解五類虛詞(代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的方法以及掌握18個文言虛詞(見《知識清單》)。2.掌握推斷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方法。鏈接高考卷別 相關題目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2023新課標Ⅰ卷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虛詞:唯、是以、之;而、其、焉 ①虛詞全部放在翻譯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虛詞的意義。③虛詞考查重點放在高頻虛詞及副詞上。2023新課標Ⅱ卷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虛詞:而、乎、與;之、斯2022新高考Ⅰ卷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虛詞:矣、而、以、且;以、與卷別 相關題目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2022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 虛詞:其、數、鮮、者;之、何 ①虛詞全部放在翻譯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虛詞的意義。③虛詞考查重點放在高頻虛詞及副詞上。2021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虛詞:多、之;其、則、為2021新高考Ⅱ卷 (1)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 虛詞:而、其;遂文言虛詞是與文言實詞相對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文中只起結構與語法語氣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在近年高考全國卷中,文言虛詞一直沒有單獨直接考查,往往是融合到翻譯題和斷句題中隱性考查;但在理解文意、翻譯語句中作用重大。因此,了解文言虛詞的類型與特點,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虛詞,對準確快速閱讀文言文至關重要。一、了解五類常見文言虛詞(一)副詞副詞是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語氣等的詞。一般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副詞按用法可以分為四類。1.表程度用法辨析 ①表示“稍微”之意。例如:少、稍、略。②表示“更加”之意。例如:益、彌、愈、更。③表示“非常、尤其”之意。例如:最、極、甚、至、尤、良、絕、頗。教考融通 ①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項脊軒志》) 稍:略微,稍微。②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彌:更加。愈:更加。2.表范圍用法辨析 ①表示“全、都、一起”之意。例如:悉、皆、咸、俱、舉、凡、共、并。②表示“只、不過”之意。例如: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顧。教考融通 ①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 咸:都。②但見悲鳥號古木。(《蜀道難》) 但:只。3.表時間用法辨析 ①表示“曾經、已經”之意。例如:既、已、曾、嘗、向、初、始、昔。②表示“經常、一向”之意。例如:常、素、雅、恒。③表示“不久”之意。例如:尋、旋、既而、未幾。④表示“正、恰好”之意。例如:會、正、適、方、屬。⑤表示“將要”之意。例如:將、且。⑥表示“終于、最后”之意。例如:終、卒、竟。教考融通 ①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嘗:曾經。②尋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記》)向:以前。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且:將要。4.表語氣用法辨析 ①表肯定,“的確、實在”之意。例如:必、誠、信、良、固、果。②表推測,“大概、恐怕”之意。例如:其、蓋、殆、庶。③表否定,“不、沒有”之意。例如: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教考融通 ①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信:實在。②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 殆:恐怕,可能。③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 弗:沒有。[邊練邊悟]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D解析 A項,“將”都是時間副詞,將要;B項,“共”都是范圍副詞,一同;C項,“復”都是副詞,又;D項,前者動詞,適宜;后者副詞,應該。(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臣不敢以王國為戲也,臣笑臣鄰之祠田也,以奩飯與一鮒魚。答案 我不敢拿大王的國家當兒戲,我笑我的鄰居用一盒飯和一條鮮魚祭祀田神。【參考譯文】楚王、魏王在晉陽會盟,打算攻打齊國,齊王憂慮這件事,派人召來淳于髡并對他說:“楚、魏兩國合謀,想要攻打我們齊國。希望先生與我一起分擔其憂?!贝居邝章牶蟠笮Χ鴽]有回應。過了會兒,齊王再次問他,淳于髡又一次大笑而不應,第三次問他還是沒有回應。齊王臉上現出憤怒之色,對他說:“先生拿我的國家當兒戲嗎?”淳于髡回答說:“我不敢拿大王的國家當兒戲,我笑我的鄰居用一盒飯和一條鮮魚祭祀田神。他禱告說:‘地勢低洼、容易積水的劣田,(讓我)收獲百車谷子,高地也適宜種植莊稼。’我笑話他用來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東西多啊。”齊王說:“你講得好。”賞賜淳于髡一千金、一百輛兵車,并封他為上卿。(二)代詞代詞是用來代替詞、短語或句子的詞,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復,使文章簡潔。具體用法和例句如下。[邊練邊悟]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B解析 A項,“其”,前者代詞,那,那個;后者副詞,表祈使語氣;B項,“何”在這里都是疑問代詞,什么,是“為”的賓語;C項,“或”,前者代詞,指人;后者代詞,指物(山峰);D項,“之”,前者代詞,這人;后者代詞,這事。(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答案 凡是別人同你發生沖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參考譯文】長洲尤翁開錢莊營生。年末,聽到門外有吵鬧聲,出門一看,原來是鄰居。司典者(管理典當的職員)上前對尤翁訴說:“此人拿衣服來典押借錢,現在卻空手前來贖取,反而出口罵人,有這種道理嗎?”此人還是一副剽悍不馴的樣子。尤翁慢慢地告訴他說:“我知道你的心意,不過是為新年打算而已,這種小事何必爭吵?”就命家人檢查他原來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著棉衣道:“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庇种钢L袍道:“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這里?!边@個人拿了兩件衣服,默默地離去。但是當夜竟然死在別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來這個人負債太多,已經服毒還沒有發作,打算自殺訛詐人錢財,心想尤翁有錢,好做訛頭,既然不成,又轉移到別人家。有人問尤翁:“為什么事先知道而強忍著?”尤翁說:“凡是別人同你發生沖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比巳硕寂宸囊娮R。(三)連詞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短語或句子,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系的詞。具體用法和例句如下:[邊練邊悟]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C解析 A項,“以”,前者連詞,因為;后者介詞,把。B項,“而”,前者連詞,表并列;后者連詞,表轉折。C項,“然”,都是連詞,表轉折。D項,“雖”,前者連詞,即使;后者連詞,雖然。(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召為主爵都尉,治務在無為而已,引大體不拘文法。答案 朝廷召他回朝任主爵都尉,他處理事務仍是重在無為罷了,處事援引治國原則而不拘泥于法令條文。【參考譯文】汲黯,字長孺,是濮陽人。為人正直,因辦事嚴格而被人敬畏,漢武帝征召他為中大夫。因為多次直言進諫,不能長久地留在朝中做事,外調為東??さ奶亍<橱鲈鴮W習黃帝、老子的學說,治理民眾好用清靜無為的辦法,對大體有所要求,而不苛求細節。汲黯經常有病,躺在寢室里不出門。過了一年多,東??ぐ捕ㄌ健3⒄偎爻沃骶舳嘉?,他處理事務仍是重在無為罷了,處事援引治國原則而不拘泥于法令條文。一次皇上問:“汲黯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呢?”嚴助回答說:“讓汲黯做官辦事,沒有用來超過別人的地方,然而說到他輔助少年的君主,即使自認為有孟賁、夏育那樣勇力的人也不能使他改變??!”武帝說:“對。古代有所謂的身負國家重任的大臣,像汲黯這樣的人,也近似他們了?!?br/>(四)介詞介詞是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以表示與之有關的時間、處所、方式、原因、對象等的詞。具體用法和例句如下。[邊練邊悟]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B解析 A項,“與”,和,前者介詞,后者連詞。B項,“于”,都是介詞,表處所。C項,“為”,前者動詞,變成;后者介詞,表被動。D項,“以”前者介詞,用(此);后者介詞,憑借。(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遁者無罪,則后世之為君臣者,皆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答案 (如果)逃跑的人沒有罪過,那么后世做國君與臣子的,都會用于國不利的名義來仿效我逃跑。【參考譯文】楚國將與吳國開戰,楚軍兵少而吳軍兵多,楚國將軍子囊說:“我們攻擊吳國必定失敗,使國君受辱,使國土受損,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彼懔T兵撤退?;氐搅藝冀纪?,他派人向國君復命說:“請求賜我一死。”國君說:“你逃跑,是對國家有利。而今看來確實有利,你不必死。”子囊說:“(如果)逃跑的人沒有罪過,那么后世做國君與臣子的,都會用于國不利的名義來仿效我逃跑。如果像這樣,那么楚國終究會成為天下的弱國了。我請求賜死?!彼讼聛砭头鼊ψ员M。國君說:“果真如此,就讓我成全你的大義?!庇谑蔷徒o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把鐵砧放在棺材之上,以此在國都向眾人宣示。(五)助詞助詞是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具體用法和例句如下。1.結構助詞2.語氣助詞3.音節助詞音節助詞是指沒有實義、只起調節音節作用的助詞。常見的音節助詞有:之、者、其、言、有、止。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其中的“之”是詞綴,湊足音節,無實際意義。特別提示復音虛詞和文言兼詞1.復音虛詞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常常兩兩結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結合得相當穩固,因此,人們把兩個結合得穩固的虛詞稱為“固定結構”。這類虛詞統稱為“復音虛詞”。常見的有:奈何、無乃、有以(無以)、所以、是故、既而、而況、俄而、無何、相與、至于、于是、孰與等,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譯。2.文言兼詞所謂文言兼詞,是指古代漢語中某一類詞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字的意義和用法,這種詞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字的聲音的拼合,例如“諸”是“之”與“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兼詞雖數量不多,但遍貫古籍,長盛不衰。常見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譯。[邊練邊悟]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B解析 A項,“之”均為定語之間的結構助詞,譯為“的”;B項,“矣”均為語氣助詞,但前者表陳述,后者表感嘆;C項,“耳”均為語氣助詞,表限止語氣,罷了;D項,“也”均為陳述語氣,同時兼有判斷的意思。(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答案 這幾類人,當那幾位君主沒有出現時,他們大概也是不會顯露的。【參考譯文】唉!如今天下還有人擔心沒有人才可以使用。我聽說過,戰國時六國聯合之際,于是辯論、游說的人才就出來了;劉邦、項羽并存于世,于是籌畫的謀士、打仗的武將這類人物就出來了;唐太宗希望把國家治理好,于是運籌謀略、敢于直諫的輔臣就出來了。這幾類人,當那幾位君主沒有出現時,他們大概也是不會顯露的;君主們想得到他們,這些人就出來了。今天也是這樣,值得擔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罷了。憑著天下這樣廣大,人物這樣眾多,而偏要說真的是沒有人才可用,我不相信。二、最易混淆的四個虛詞辨析(一)而“而”作為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它的主要用法是作為兩項內容的連接詞,表明前后內容或上下句之間的關系,但是作為連詞,構成的關系較為復雜。以下三種情況最容易辨析不清,我們重點加以講解。[教考銜接] 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義和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而:____________。(2)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 而:____________。(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而:____________。(4)今人有大功而擊之。(《鴻門宴》) 而:____________。(5)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而:____________。(6)項王按劍而跽曰。(《鴻門宴》) 而:____________。(7)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而:____________。(8)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赤壁賦》) 而:____________。答案 (1)表并列關系 和,或不譯 (2)表順承關系 就,接著,或不譯 (3)表遞進關系 并且,而且 (4)表轉折關系 卻 (5)表因果關系 因而 (6)表修飾關系,用于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可不譯 (7)表目的關系 來 (8)表方式或狀態 不譯(二)以“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廣泛的一個虛詞,在其眾多的義項中,我們重點區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時的兩類詞性。[教考銜接] 2.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義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蘇武傳》) 以:____________。(2)但以劉日薄西山。(《陳情表》) 以:____________。(3)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以:____________。(4)臣以供養無主。(《陳情表》) 以:____________。答案 (1)介詞,因為 (2)連詞,因為 (3)介詞,因為 (4)介詞,因為(三)與“與”作“和、跟、同”時,既可以作介詞,又可以作連詞。在某些試題中,此類“與”屬于意義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別區分。另外,如何分清“與”是實詞還是虛詞,這也是個關鍵問題。[教考銜接] 3.指出下列各句中“與”的意義和用法。(1)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與:____________。(2)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賦》) 與:____________。(3)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與:____________。(4)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與:____________。(5)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與:____________。(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與:____________。答案 (1)介詞,和、跟、同 (2)連詞,和、同 (3)動詞,給予、授予 (4)動詞,贊成 (5)動詞,等候,等待 (6)連詞,和、跟(四)焉如何區分“焉”作代詞或兼詞還是作語氣助詞?我們只要注意辨別,就有規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為語氣助詞,否則就是代詞或兼詞。[教考銜接] 4.指出下列各句中“焉”的意義和用法。(1)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退秦師》) 焉:____________。(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____________。(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焉:____________。(4)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焉:____________。(5)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師》) 焉:____________。(6)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焉:____________。答案 (1)表陳述語氣的助詞,啊 (2)表疑問的代詞,哪里 (3)兼詞,于此,在這里 (4)表反問的語氣助詞,呢 (5)表疑問的代詞,哪里 (6)代詞,代指老師三、理解推斷虛詞用法6技法(一)標志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為”表判斷,用“見”“于”“為”“為所”表被動,用“之”“是”表賓語前置。此外,還有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譯為“沒有用來……的”;“無乃……乎”譯為“恐怕……吧”;“其……之謂也(乎)”根據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教考銜接] 5.運用標志識別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答案 (1)賓語前置標志 (2)被動句標志 (3)固定短語,沒有(辦法)用來[邊練邊悟] 6.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標志性虛詞。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節儉也,則雖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窮臺榭之高,極污池之深而不止,務于刻鏤之巧、文章之觀而不厭,則亦與民而仇矣。若臣之慮,恐國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節選自《晏子春秋》)答案 (1)現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飾,不效法他們的制度,如果效法他們的節儉,那么即便達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還是有益的。(“之”,助詞“的”;“若”,如果;“則”,那么;“庶其”,差不多,大概)(2)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也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乃”,卻,竟然;“不亦……乎?”反問句標志,“不也……嗎?”)(二)對稱分析法[教考銜接] 6.運用對稱分析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答案 (1)“因”與“乘”對稱,“因”的意思就是“趁著”“乘著” (2)“以”和“而”對稱,“以”的用法同“而” (3)“畢”和“咸”對稱,“畢”的意思就是“咸”,“全部”[邊練邊悟] 7.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虛詞的翻譯。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雖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節選自《說苑》)答案 (1)士大夫的志向不因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轉移,不因為禍患災難而改變初衷。(“以”,因為;“為”,因為)(2)擁有大智慧卻用來謀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鈍卻用于為公共利益的,所以說虛假巧妙的偽裝比不上守拙的誠心。(“而”,轉折連詞,卻)(三)語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虛詞在句子結構中有著特殊的語法功能,因此根據語境認定這些虛詞的特殊語法功能,就可以推斷出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下面以“之”為例結合例句作具體分析:[教考銜接] 7.運用語法分析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答案 (1)“為”處在謂語位置,應為動詞“是” (2)處在謂語位置,應為動詞“到” (3)處在名詞前,狀語位置,應是介詞短語作狀語,翻譯為“因”“因為”[邊練邊悟] 8.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虛詞的語法作用。(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皆秦之罪也?!蹦艘拱l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節選自《戰國策·秦策》)答案 (1)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注意“以”“為”“之”“也”的用法)(2)哪有去游說國君,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繡,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注意“安”“乎”“之”“者”的用法)(四)詞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下面以“之”為例結合例句作具體分析:[教考銜接] 8.運用詞性界定法,推斷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答案 (1)代詞,指代老師,譯為“他” (2)語氣詞,陳述語氣 (3)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4)疑問副詞,怎么[邊練邊悟] 9.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虛詞的翻譯。太祖嘗彈雀于后園,有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于彈雀?!鄙嫌e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耶?”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上既懼又悅,賜金帛慰勞之。(選自《涑水記聞》,有刪改)答案 (1)有個臣子說有急事求見,宋太祖急忙召見了他,(但)他上奏的卻是普通的事情。(2)宋太祖生氣了,責問這是為什么。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情比彈捕鳥雀還緊急?!?br/>(五)位置推斷法有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和意義也會不同。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關系、搭配習慣等,來推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下面以“其”為例結合例句作具體分析:[教考銜接] 9.運用位置推斷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答案 (1)介詞,在 (2)語氣詞,表疑問語氣 (3)語氣詞,與“哉”同 (4)前者介詞,在;后者介詞,表比較[邊練邊悟] 10.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虛詞的位置與譯法。畿內有蝗。上入苑中,見蝗,掇數枚,舉手欲吞之,左右諫曰:“惡物或成疾?!鄙显唬骸半逓槊袷転?,何疾之避!”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上曰:“朕每臨朝,欲發一言,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敝鹁邮露耪齻愒唬骸俺悸氃谟浹?,陛下之言失,臣必書之,豈徒有害于今?亦恐貽譏于后?!鄙蠍偅n帛二百段。(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有刪改)答案 (1)唐太宗說:“我為百姓受苦受災,逃避什么疾病呢?”于是,吞下去了。這一年,蝗蟲沒有成災。(2)陛下的言論有過失,我一定會記錄下來,(陛下的錯誤言論)難道僅僅對現在有害?恐怕也會留給后人笑柄。(六)句意推斷法句意推斷法就是根據句子的大意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根據文章的上下文,在總體把握句意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教考銜接] 10.根據這段文字的語境,推斷下列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答案 ①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動詞,成為;③副詞,表推測語氣,恐怕;④介詞,表對象;⑤代詞,他的;⑥代詞,他,指代兒子;⑦介詞,對于;⑧代詞,指代自己;⑨語氣詞,表陳述語氣;⑩語氣詞,表感嘆語氣。[邊練邊悟] 11.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語境對虛詞的作用。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對曰:“甚于婦人?!碧笮υ唬骸皨D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弊髱煿唬骸案改钢異圩樱瑒t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M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節選自《戰國策》)答案 (1)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后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2)您送燕后出嫁的時候,拉著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并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1)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2)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模擬訓練]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關注虛詞的翻譯)1.(2023·新課標Ⅰ卷)張孟談曰:“晉陽之事,(高)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br/>(節選自《韓非子·難一》)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 我的大臣們沒有一個不對我表現出驕橫輕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間的禮節,因此先賞賜他。【虛詞】 是以:連詞,因此。2.(2023·全國甲卷)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 楊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或譯為“不再考察別的”),只根據自己所聽聞的情況舉薦周堯卿。【虛詞】 復:副詞,再,又。他,代詞,別的,其他的。第:副詞,只,只管。3.(2022·全國甲卷)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背醪宦?,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br/>(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 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辦好了!你還是閉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br/>【虛詞】 其:副詞,還是。4.(2022·全國乙卷)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本肮唬骸爸Z?!庇谑抢先跤叙B,鰥寡有室。(節選自《說苑·貴德》)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 現在請讓我尋找老弱而無人供養的人,孤苦而沒有成家的人,評定后供給用度。【虛詞】 者:助詞,……的人。5.(2022·新高考Ⅰ卷)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 我國收成不好已經兩年了,如今又要行軍數千里去援助魏國,將怎么辦呢?【虛詞】 以:連詞,表目的,去。且:副詞,將要。6.(2021·全國乙卷)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br/>(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譯文】 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虛詞】 既:副詞,已經。測 評 練 案(滿分:94分)一、專項練(一)對點練習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4分,共24分)1.(2023·西安五區預測)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蹦概唬骸按笳煞虿荒茏允常岚鯇O而進食,豈望報乎?”(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虛詞】 而:連詞,表因果關系。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呢”“嗎”。【譯文】 大丈夫不能自己謀生,我可憐公子你才給你飯吃,哪是指望你報答我呢?2.(2023·廣東深圳模擬)自古帝王凡有興造,必須貴順物情。秦始皇營建宮室,而人多謗議者,為徇其私欲,不與眾共故也。(節選自《貞觀政要》)【虛詞】 為:因為。其:代詞,自己的。【譯文】 而百姓有很多非議,這是因為(秦始皇)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不和大家一同享用的緣故。3.(2023·湖北荊州四校聯考)上謂劉基曰:“曩者群雄角逐,生民涂炭。今天下次第已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對曰:“生民之道,在于寬仁。”(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開國規?!?【虛詞】 所以:用來……的,……的辦法。何如:怎么樣,怎么辦。【譯文】 如今天下已經依次平定,思考使百姓生存的辦法,應該怎么做?4.(2023·福建三明質檢)時范仲淹意欲復古勸學,數言興學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學校,事不察于鄉里,則不能核名實。有司束以聲病,學者專于記誦,則不足盡人材?!钡蹚闹?。(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學??婆e之制》)【虛詞】 以:介詞,用。則:連詞,表假設結果,就,那么。【譯文】 有關部門如果只局限于用詩文聲律取士的規定標準,學生只專心于記述背誦,就不能真正選拔出人才。5.(2023·陜西西安仿真檢測)承宗果大恐,上表請割德、棣二州以獻。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為人隸者,公皆計傭以償其直而出歸之。(節選自唐代李翱《韓公行狀》)【虛詞】 者: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相當于“的”。【譯文】 (韓愈)調任袁州刺史,有把兒女賣給人當奴隸的百姓,他都計算他們做工的報酬來抵償其賣身的錢,放他們出去回到各自家中。6.(2023·湖北黃岡模擬)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富家大姓、黠吏惡少,惴惴焉不獨以得罪于令為憂,而又以污穢善政為恥。(節選自《宋史·周敦頤傳》)【虛詞】 焉:形容詞詞尾,譯為“……的樣子”“地”,或不譯。而:連詞,表遞進,而且。【譯文】 那些富豪大族名門大姓、狡詐的官吏、品行惡劣的年輕人,都(顯出)惶恐不安的樣子,不僅擔憂被縣令判為有罪,而且又把玷污清廉的政治作為恥辱。(二)情境訓練(2022·新高考Ⅱ卷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5題。(48分)7.【夯基精練】(原創題) (19分)(1)文言實詞(6分)答案?、倜~作狀語,在夜里。②同“披”,穿上。③忠實,忠誠。④使……激奮昂揚。⑤妻子兒女。⑥(病勢)沉重。(2)文言虛詞(3分)答案 ①動詞,擔任、是。②好像。③卻。(3)文言句式(8分)①吳子顏,奇士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倥袛嗑?。吳子顏,是一位有奇才的人士。②省略句。他的夫人先去世,(他)簡單地安葬了夫人,(他給夫人)修造了小墳,沒有為夫人建造祠堂。(4)文化常識(對的打“√”,錯的打“×”)(2分)①昆弟,指同輩的兄弟,比喻親密友愛。( )②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后來“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也可以泛指官吏。( )√√8.(虛詞原創題)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與“以其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以”字含義不同。B.“漢遂斬幽州牧苗曾”與“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兩句中的“遂”字含義相同。C.“吳漢與蘇茂、周建戰”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相同。D.“后至者斬”與“后秦擊趙者再”(《六國論》)兩句中的“者”字含義不同。解析 C項,兩句中的“與”字含義不同,第一個“與”是介詞“和”,第二個“與”是動詞“親附、結交”。9.(虛詞原創題)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遂鼓而進”與“吾嘗跂而望矣”(《勸學》)兩句中的“而”字含義相同。B.“皆平之”與“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賦》)兩句中的“之”字含義不同。C.“分營于水南水北”與“不拘于時”(《師說》)兩句中的“于”字含義不同。D.“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兩句中的“乃”字含義相同。解析 D項,兩句中的“乃”字含義不同,第一個“乃”意思是“于是、就”,第二個“乃”意思是“你的”。10.(虛詞原創題)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A.“則側足屏息”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兩句中的“則”字含義相同。B.“上安然后退舍”與“凌萬頃之茫然”(《赤壁賦》)兩句中的“然”字含義不同。C.“閱其兵馬”與“其皆出于此乎?”(《師說》)兩句中的“其”字含義不同。D.“問所欲言”與“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所”字含義不同。解析 A項,兩句中的“則”字含義不同,第一個“則”意思是“就”,第二個“則”意思是“卻”。11.(斷句題)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CA.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B.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C.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D.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解析 “質厚少文”是穩重敦厚、樸實無華之意,這里的“文”是文采之意;“造次”在現代漢語中常作輕率、莽撞的意思,在古漢語中還有倉促、匆忙之意,但無論哪種理解,都不宜與“為人”斷在一起。據此排除A、D。“上”在原文語句中指皇上,作主語,與前句“其后勤勤不離公門”應斷開,作后句“亦以其南陽人”的主語。據此排除B、D。12.(文言詞語題)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BA.銜枚,指在口中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變為勉強令人滿意。C.尊重,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二者的意思不同。D.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解析 B項,“文中指表現較差,不能令人滿意”理解錯誤,從原文中皇帝對吳漢“隱若一敵國矣”的評價,以及給吳漢為廣平侯的封賞,能判斷皇帝對吳漢是滿意的,所以這里“差強人意”其實是令人滿意的意思。13.(概括分析題)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鄧禹向皇上推薦吳漢承擔調發幽州軍隊的任務,皇上命吳漢為大將軍,吳漢斬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B.吳漢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設大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但后來被延岑襲擊后方,吳漢落水,拉著馬尾才得以脫險。C.吳漢為人質樸,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著皇上征戰四方時,常常隨從左右,小心侍衛,總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宅業,他歸來后,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解析 D項,“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張冠李戴,原文是“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昆弟”是同輩兄弟之意;“外家”是外戚,即母親和妻子的娘家人。14.(翻譯題)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4分)(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4分)答案 (1)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談,他這個人勇猛而有智謀,眾將領中少有能比得上的?!?br/>(2)吳漢回來后,責備她說:“軍隊出征在外,官兵們用度不足,為什么買那么多田地房產呢!”15.(簡答題)《后漢書·吳漢傳》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訥之處。(3分)解析 由“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被甲持戟……賊兵大破”可以看出他作戰勇猛;由“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閱其兵馬,激揚吏士”等可以看出他剛毅之處;由“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臣愚無所識知”等,可以看出他木訥之處。答案 ①剛毅之處:吳漢與敵軍作戰時,親自披甲持戟,命令將士們拼死殺敵,最終大破敵軍;作戰后不幸落水,拉著馬尾脫險。②木訥之處:倉促之間不能用言語清楚表述自己的意思;臨終時對皇上說的仍是國家之事。【參考譯文】吳漢,字子顏,是南陽人。韓鴻做使者,(光武帝)讓他拿著旌節,招降黃河以北地界。有人對韓鴻說:“吳子顏,是一位有奇才的人士,可和他商議大事?!眳菨h為人樸實、厚道,但說話缺少文采,倉促間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圖。鄧禹和諸位將領多次舉薦吳漢,(吳漢)多次被皇上召見,這以后吳漢工作辛勤努力不離開衙署,光武帝因為他也是南陽人,逐漸與他親近。光武帝已經攻下了邯鄲,誅殺了王朗,召見鄧禹同宿,在夜里跟他交談說:“我想要向北派遣攻打幽州的精銳騎兵,各位將領誰能夠勝任?”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談,他這個人勇猛而有智謀,眾將領中少有能比得上的?!惫馕涞塾谑亲寘菨h擔任大將軍。吳漢于是斬殺了幽州牧苗曾,光武帝于是認為鄧禹能了解人才。吳漢與蘇茂、周建交戰,親自穿上鎧甲拿著戟,命令諸將說:“聽到鼓聲全部大喊前進,后退的人斬?!庇谑菗艄倪M軍,賊兵被打敗。向北進攻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的敵軍,全部平定了他們。吳漢攻打蜀地,在長江以南、以北分開扎營,北營作戰不利,于是讓士兵在口中橫銜著枚無聲前進與水南營匯合,大敗公孫述。吳漢的軍隊駐守成都,公孫述的將領延岑派遣奇兵出現在吳漢軍隊后面,襲擊并大敗了吳漢,吳漢墜落水中,拽著馬尾巴才得以上岸。吳漢性格忠厚,做事篤實,自從當初跟隨光武帝征戰以來,他常陪伴在光武帝左右,光武帝沒有安睡,吳漢就側立一旁屏息侍奉,光武帝睡得踏實了他才后退去休息。交戰出現不利,軍營武器不完備,吳漢常常獨自修繕矯正弓弩,檢閱那些兵馬,激勵將士。光武帝有時派人看吳漢在做什么,派出的人回來說(吳漢)正在準備作戰進攻的裝備,光武帝經常說:“吳漢令人滿意,他威重的樣子好像一個人可以匹敵一個國家?!狈鈪菨h為廣平侯。吳漢曾經有一次出征,妻子兒女們在他走后購置田產。吳漢回來后,責備她說:“軍隊出征在外,官兵們用度不足,為什么買那么多田地房產呢!”于是盡數把這些田產分給了兄弟和母親、妻子的娘家人。吳漢爵位奉賜尊貴顯要,然而他只修宅院,不另外在巷子里建造府第。他的夫人先去世,(他)簡單地安葬了夫人,(他給夫人)修造了小墳,沒有蓋祠堂,他就像這樣恭敬節儉。吳漢病重,皇帝親自看望,問他還有什么話想說。吳漢回答說:“我愚昧且沒有什么見識,只希望陛下能夠依據我從前犯下的罪過依法治罪而無須念及我的功勞。”吳漢逝世后,有關部門上奏謚號說:“有司商議應該用‘武’?!惫馕涞巯略t賜謚號為“忠侯”。二、綜合練(2023·全國甲卷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22分)【真題研練】1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解析 句意: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地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薄爸笔谴~,指代前文“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的內容,“母異之”主謂賓齊全,B后應斷開;“曰”是“說”的意思,習慣上“曰”后即D處斷開;“多”是“很、非?!钡囊馑?,修飾的是“知孝養”,“如此”是“這樣”的意思,從語意上看,這是周母感慨兒子對自己的關心程度竟然到了這樣的程度,因此“如此”后即G處應斷開。1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D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岸嗥缏?,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構相同。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D.逆,意為揣度、預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解析 A.正確。B.“何怨”是賓語前置的用法,應為“怨何”?!鞍苍凇币彩琴e語前置,應為“在安”?!岸嗥缏?,今安在”句意“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二者的結構是相同的。C.正確。D.錯誤。《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意思是“住在迎接客人的旅館里”,“逆”的意思是“迎接”,和文中的“逆”意思不同。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BA.周堯卿從小聰明懂事,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雖然年幼,但憂傷悲痛如同成年人。見到母親則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強忍哀痛,唯恐讓母親傷心。B.周堯卿為人簡樸持重,不喜計較,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雖然俸祿不多,但周濟宗族朋友,直到用完為止。C.周堯卿為學注重獨立思考,不迷信古人傳注,而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認為解釋《詩經》的《傳》《箋》各有得失,學習時應當加以分辨。D.周堯卿學問品行俱佳,得到當世名臣范仲淹和歐陽修嘉許。范仲淹曾舉薦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對他褒揚有加。解析 B.“對于不如自己的人,他會鄭重地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的是“有慢己者,必厚為禮以愧之”,“慢”是“輕慢、怠慢”的意思,因此周堯卿是對輕慢自己的人以禮相待,讓對方產生羞愧之心,而非“不如自己的人”。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泫然流涕曰:“過是,雖欲竭力,復可得乎?”(5分)(2)纮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5分)解析 (1)“泫然”,流眼淚的樣子;“是”,如今、現在;“復”,還、再;“……乎”,反問句,……嗎。(2)“邑”,名詞,縣;“察”,考察、訪查;“第”,只是。答案 (1)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2)楊纮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20.(原創)歐陽修在周堯卿的碑文上評價說,“君學長于毛、鄭《詩》,《左氏春秋》”,其具體依據是什么?(3分)解析 本題信息在原文中:“堯卿之學,不惑傳注,問辨思索,以通為期?!薄懊秱鳌酚啠蚬延诹x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箋》欲詳,或遠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無去取乎?”其學《春秋》,曰:“左氏記之詳,得經之所以書者。”至三傳之異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豈二致邪?”答案 ①周堯卿治學不拘泥于經傳注釋,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②周堯卿鉆研經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的得失之處;③周堯卿對于《春秋》三傳的異同都有所取舍。【參考譯文】周堯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陰人。堯卿聰明機警,博聞強記,七歲時就擅長作詩,二十歲時以學識和品行而聞名。天圣二年考中進士,歷任太常博士和饒州通判。去世時年五十三歲。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詩》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堯卿在十二歲時失去了父親,悲傷哀痛得就像成年人,見到母親就抑制情感,忍耐哀痛,不想讓母親傷心。母親對此感到詫異,對親戚說:“我的兒子這樣地關懷我,非常懂得孝順贍養我?!眻蚯浜髞砉毁狆B孝順母親,他的志向如同母親所說的那樣。他對待兄弟,尤其厚道友愛。母親去世后,他結草廬守孝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生病也不飲酒吃肉。有人勸他按照禮儀規矩適度保重,他說:“《禮記》上說‘老年多病可以不停止吃酒肉’,也許是因為忍受不了喪親之痛罷了。我雖然病了但還沒有年老,能忍心像這樣做嗎?”安葬母親時,他親自背土填埋。有人告訴他說:“古代貧窮無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許會這樣做,現在你何必自苦呢?”他淚流滿面地回答說:“過了今天,即使以后我想要像現在這樣竭盡全力,還能有機會嗎?”堯卿為人正直嚴謹,不喜計較,對于那些輕慢他的人,他必定會以豐厚的禮儀來使其慚愧。盡管擔任官職的薪俸不高,但他會傾盡所能來救助親族和朋友,直到用完為止。無論到哪里為官,他都以治理得當而受到民眾的思念。他曾在汀州寧化縣任知縣,提點刑獄楊纮剛進入境內,暗中觀察刺史行為的優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卻仍在田間勞作的農民,楊纮就靠近并詢問原因。那個人回答說:“我因為貧窮而追求利益,(知縣)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違反而我卻違反了,我又怨恨什么呢?”楊纮到達縣里后,不再另行訪查,只是將聽到的情況上報來推薦他。慶歷年間,范仲淹舉薦堯卿為可作為學習榜樣的老師,可惜周堯卿還沒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堯卿的學問,不拘泥于經傳注釋,他不斷地提問、辨析和思索,以通達文義為目的。他在學習《詩經》時,遵循孔子所說的“《詩》有三百篇,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純真無邪”,以及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的人,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才叫作有所得”。他鉆研經傳的主旨,同時也看到了毛氏和鄭氏注釋的得失之處,他說:“毛氏注想要簡潔,有時缺乏義理,不符合‘用一句話概括’的經義;鄭氏注則想要詳盡,有時偏離了情性,不算是‘推測詩人的本意’。我們還能不經過篩選地獲取知識嗎?”在學習《春秋》時,他說:“《左氏春秋》的記述詳盡,符合經典的編寫方式?!睂τ谌齻鞯漠愅?,他都有所取舍,說:“圣人的意圖,怎么可能是不一樣的呢?”歐陽修為他的墓碑撰文說:“像周君這樣的人,對待雙親恪盡孝道,處于喪期極盡哀禮,而且按禮行事。他的學識高于毛、鄭《詩》注和《左氏春秋》。”本節內容結束THANKS學案17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著眼結構,體會用法復習目標 1.掌握理解五類虛詞(代詞、副詞、連詞、介詞、助詞)的方法以及掌握18個文言虛詞(見《知識清單》)。2.掌握推斷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方法。鏈接高考 卷別 相關題目 設題角度 命題特點2023新課標Ⅰ卷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虛詞:唯、是以、之;而、其、焉 ①虛詞全部放在翻譯中考查。 ②不考用法,只考虛詞的意義。 ③虛詞考查重點放在高頻虛詞及副詞上。2023新課標Ⅱ卷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虛詞:而、乎、與;之、斯2022新高考Ⅰ卷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虛詞:矣、而、以、且;以、與2022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 (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 虛詞:其、數、鮮、者;之、何2021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虛詞:多、之;其、則、為2021新高考Ⅱ卷 (1)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 虛詞:而、其;遂文言虛詞是與文言實詞相對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文中只起結構與語法語氣作用而沒有實在意義的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在近年高考全國卷中,文言虛詞一直沒有單獨直接考查,往往是融合到翻譯題和斷句題中隱性考查;但在理解文意、翻譯語句中作用重大。因此,了解文言虛詞的類型與特點,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虛詞,對準確快速閱讀文言文至關重要。一、了解五類常見文言虛詞(一)副詞副詞是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表示程度、范圍、時間、語氣等的詞。一般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副詞按用法可以分為四類。1.表程度用法 辨析 ①表示“稍微”之意。例如:少、稍、略。②表示“更加”之意。例如:益、彌、愈、更。③表示“非常、尤其”之意。例如:最、極、甚、至、尤、良、絕、頗。教考 融通 ①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項脊軒志》) 稍:略微,稍微。 ②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六國論》) 彌:更加。愈:更加。 2.表范圍用法 辨析 ①表示“全、都、一起”之意。例如:悉、皆、咸、俱、舉、凡、共、并。②表示“只、不過”之意。例如:唯、特、徒、獨、直、第、但、止、則、僅、顧。教考 融通 ①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桃花源記》) 咸:都。 ②但見悲鳥號古木。(《蜀道難》) 但:只。3.表時間用法 辨析 ①表示“曾經、已經”之意。例如:既、已、曾、嘗、向、初、始、昔。②表示“經常、一向”之意。例如:常、素、雅、恒。③表示“不久”之意。例如:尋、旋、既而、未幾。④表示“正、恰好”之意。例如:會、正、適、方、屬。⑤表示“將要”之意。例如:將、且。⑥表示“終于、最后”之意。例如:終、卒、竟。教考 融通 ①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嘗:曾經。 ②尋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記》)向:以前。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且:將要。4.表語氣用法 辨析 ①表肯定,“的確、實在”之意。例如:必、誠、信、良、固、果。②表推測,“大概、恐怕”之意。例如:其、蓋、殆、庶。③表否定,“不、沒有”之意。例如: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教考 融通 ①煙濤微茫信難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信:實在。 ②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 殆:恐怕,可能。 ③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 弗:沒有。[邊練邊悟]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楚、魏會于晉陽,將以伐齊,齊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謀欲伐齊。愿先生與寡人共憂之?!贝居邝沾笮Χ粦M鯊蛦栔謴痛笮Χ粦龁柖粦?。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國為戲乎?”淳于髡對曰:“臣不敢以王國為戲也,臣笑臣鄰之祠田也,以奩飯與一鮒魚。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車,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蓖踉唬骸吧啤!辟n之千金,革車百乘,立為上卿。(節選自《說苑·復恩》)(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將以伐齊 醉不成歡慘將別B.愿先生與寡人共憂之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C.又復大笑而不應 今年歡笑復明年D.蟹堁者宜禾 于反覆不宜鹵莽(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臣不敢以王國為戲也,臣笑臣鄰之祠田也,以奩飯與一鮒魚。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代詞代詞是用來代替詞、短語或句子的詞,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復,使文章簡潔。具體用法和例句如下。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①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例如:吾、余、予。第二人稱代詞,例如:女、汝、爾、而、乃、若。第三人稱代詞,例如:之、其、厥、彼。表人稱復數的詞,例如:若屬、吾輩。 ①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孔雀東南飛并序》)吾:我。汝:你。 ②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師說》)彼:他。②指示代詞。近指代詞,例如:此、斯、之、是、茲。遠指代詞,例如:彼、夫、其。虛指代詞,例如:某、或、莫。 ③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夫:那。 ④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或:有的人。③疑問代詞。例如:孰、何、奚、胡、惡、安、焉。 ⑤沛公安在?(《鴻門宴》)安:哪里。[邊練邊悟]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長洲尤翁開錢典。歲底,聞外哄聲,出視,則鄰人也。司典者前訴曰:“某將衣質錢,今空手來取,反出詈語,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遜,翁徐諭之曰:“我知汝意,不過為過新年計耳。此小事,何以爭為?”命檢原質,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庇种傅琅墼唬骸芭c汝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逼淙说枚?,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訟經年。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騿栍任蹋骸昂我灶A知而忍之?”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人服其識。(馮夢龍《智囊·知微》)(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人悍然不遜 吾其還也B.何以爭為 何為其然也C.或問尤翁 或得日,或否D.何以預知而忍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連詞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短語或句子,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系的詞。具體用法和例句如下: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①表示并列關系。例如:以、且、而。 ①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并序》)且:表并列,并且。②表示遞進關系。例如:而、且。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而:表遞進,而且。③表示選擇關系。例如:如、抑、或、其。 ③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五代史伶官傳序》)抑:表選擇,或者,還是。④表示目的關系。例如:而、以。 ④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以:表目的,來。⑤表示轉折關系。例如:而、然、則、但、乃、雖。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而:表轉折,卻。⑥表示因果關系。例如:以、因、故。 ⑥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以:表因果,因為。⑦表示假設關系。例如:若、茍、雖、則。 ⑦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茍:表假設,如果。⑧表示修飾關系。例如:而、以。 ⑧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并序》)以:表修飾,無實義。⑨表示承接關系。例如:而、以。 ⑨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而:表承接,就。[邊練邊悟]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為人正直,以嚴見憚,武帝召為中大夫。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內,遷為東海太守。黯學黃老言,治民好清靜,責大指而不細苛。黯多病,臥閣內不出。歲余,東海大治。召為主爵都尉,治務在無為而已,引大體不拘文法。上曰:“汲黯何如人也?”嚴助曰:“使黯任職居官,亡以愈人,然至其輔少主,雖自謂賁育【注】,弗能奪也。”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汲黯,近之矣?!?br/>(節選自《群書治要·漢書》)【注】 賁育:指戰國人孟賁、夏育,有勇力。(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數切諫敢以煩執事B.責大指而不細苛今人有大功而擊之C.然至其輔少主然睹促織,隱中胸懷D.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臣雖下愚,知其不可(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召為主爵都尉,治務在無為而已,引大體不拘文法。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介詞介詞是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以表示與之有關的時間、處所、方式、原因、對象等的詞。具體用法和例句如下。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①引出動作的工具、方法、憑借。例如:以、因。 ①何以戰?(《曹劌論戰》)以:介詞,憑借。②引出動作的對象。例如:于、與、因、為、乎。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于:介詞,對于。③引出動作的原因。例如:于、以、為。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以:介詞,因為。④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例如:于、乎、自、從、緣、以。 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自:介詞,從。⑤引出主動者,表示被動。例如:于、乎、為。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于:介詞,被。[邊練邊悟]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楚人將與吳人戰,楚兵寡而吳兵眾,楚將軍子囊曰:“我擊此國必敗,辱君虧地,忠臣不忍為也。”黜兵而退。至于國郊,使人復于君曰:“臣請死?!本唬骸白哟蠓蛑菀玻詾槔?。而今誠利,子大夫毋死。”子囊曰:“遁者無罪,則后世之為君臣者,皆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楚國終為天下弱矣。臣請死?!蓖硕鼊?。君曰:“誠如此,請成子大夫之義?!蹦藶橥┕兹?,加斧質其上,以徇于國。(節選自《說苑·立節》)(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楚人將與吳人戰為吾與汝雙棲之所B.至于國郊步余馬于蘭皋兮C.則楚國終為天下弱矣既自以心為形役D.以徇于國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遁者無罪,則后世之為君臣者,皆以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助詞助詞是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具體用法和例句如下。1.結構助詞用法 辨析 ①之:常作為定語、補語、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的標志,或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所:常與后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所”字結構,表示人、事物、處所等,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教考 融通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之: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②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所聞:所知道的一切。2.語氣助詞用法 辨析 ①陳述語氣詞:也、矣、焉、耳。②疑問語氣詞:乎、與、歟、耶、邪。③感嘆語氣詞:哉、夫。④句首語氣詞:唯、夫、蓋。教考 融通 ①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②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鴻門宴》) ③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 ④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3.音節助詞音節助詞是指沒有實義、只起調節音節作用的助詞。常見的音節助詞有:之、者、其、言、有、止。例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其中的“之”是詞綴,湊足音節,無實際意義。特別提示復音虛詞和文言兼詞1.復音虛詞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常常兩兩結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結合得相當穩固,因此,人們把兩個結合得穩固的虛詞稱為“固定結構”。這類虛詞統稱為“復音虛詞”。常見的有:奈何、無乃、有以(無以)、所以、是故、既而、而況、俄而、無何、相與、至于、于是、孰與等,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譯。2.文言兼詞所謂文言兼詞,是指古代漢語中某一類詞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字的意義和用法,這種詞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字的聲音的拼合,例如“諸”是“之”與“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兼詞雖數量不多,但遍貫古籍,長盛不衰。常見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要注意其用法和翻譯。[邊練邊悟]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畫戰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可用者,吾不信也。(節選自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材論》)(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而辯說之材出 惠王用張儀之計B.人君茍欲之,斯至矣 吾屬今為之虜矣C.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 此亡秦之續耳D.吾不信也 而笑李渤之陋也(2)翻譯文中畫橫線的語句,注意句中虛詞的用法。此數輩者,方此數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最易混淆的四個虛詞辨析(一)而“而”作為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它的主要用法是作為兩項內容的連接詞,表明前后內容或上下句之間的關系,但是作為連詞,構成的關系較為復雜。以下三種情況最容易辨析不清,我們重點加以講解。[教考銜接] 1.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意義和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而: 。(2)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 而: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而: 。(4)今人有大功而擊之。(《鴻門宴》) 而: 。(5)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而: 。(6)項王按劍而跽曰。(《鴻門宴》) 而: 。(7)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而: 。(8)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赤壁賦》) 而: 。(二)以“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廣泛的一個虛詞,在其眾多的義項中,我們重點區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時的兩類詞性。[教考銜接] 2.指出下列各句中“以”的意義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蘇武傳》) 以: 。(2)但以劉日薄西山。(《陳情表》) 以: 。(3)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以: 。(4)臣以供養無主。(《陳情表》) 以: 。(三)與“與”作“和、跟、同”時,既可以作介詞,又可以作連詞。在某些試題中,此類“與”屬于意義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別區分。另外,如何分清“與”是實詞還是虛詞,這也是個關鍵問題。[教考銜接] 3.指出下列各句中“與”的意義和用法。(1)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與: 。(2)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賦》) 與: 。(3)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與: 。(4)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與: 。(5)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與: 。(6)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與: 。(四)焉如何區分“焉”作代詞或兼詞還是作語氣助詞?我們只要注意辨別,就有規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為語氣助詞,否則就是代詞或兼詞。[教考銜接] 4.指出下列各句中“焉”的意義和用法。(1)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退秦師》) 焉: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 。(3)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焉: 。(4)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焉: 。(5)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師》) 焉: 。(6)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焉: 。三、理解推斷虛詞用法6技法(一)標志識別法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為”表判斷,用“見”“于”“為”“為所”表被動,用“之”“是”表賓語前置。此外,還有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譯為“沒有用來……的”;“無乃……乎”譯為“恐怕……吧”;“其……之謂也(乎)”根據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教考銜接] 5.運用標志識別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夫晉,何厭之有 (2)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3)不積小流,無以成江?! ?br/>[邊練邊悟] 6.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標志性虛詞。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節儉也,則雖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窮臺榭之高,極污池之深而不止,務于刻鏤之巧、文章之觀而不厭,則亦與民而仇矣。若臣之慮,恐國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節選自《晏子春秋》)(1)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節儉也,則雖未成治,庶其有益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對稱分析法對稱分析法就是根據句子的對稱關系來推斷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文言文尤其駢體文特別講究整齊、對稱,因此,我們可從一個比較熟悉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疑難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歸去來兮辭并序》)中“以”和“而”處于對稱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飾關系的連詞,由此可推斷“而”也是表修飾關系的連詞。[教考銜接] 6.運用對稱分析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3)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邊練邊悟] 7.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虛詞的翻譯。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雖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節選自《說苑》)(1)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虛詞在句子結構中有著特殊的語法功能,因此根據語境認定這些虛詞的特殊語法功能,就可以推斷出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下面以“之”為例結合例句作具體分析: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如果處于謂語位置,可視為動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之:動詞,到。如果處在賓語部分的兩個名詞之間,則譯為指示代詞“這樣”。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之:這樣。如果處在主謂之間,則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 鵬之徙于南冥也。(《逍遙游》)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教考銜接] 7.運用語法分析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2)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 (3)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 [邊練邊悟] 8.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虛詞的語法作用。(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皆秦之罪也?!蹦艘拱l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節選自《戰國策·秦策》)(1)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皆秦之罪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詞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下面以“之”為例結合例句作具體分析:詞性 例句及分析動詞詞性 “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齊桓晉文之事》)之:動詞,去,往。助詞詞性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之:助詞,無實義。 蚓無爪牙之利。(《勸學》)之:助詞,定語后置標志。代詞詞性 我欲因之夢吳越。(《夢游天姥吟留別》) 之:代詞,這,指代越人關于天姥山的傳說。[教考銜接] 8.運用詞性界定法,推斷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猶且從師而問焉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3)于我心有戚戚焉 (4)焉用亡鄭以陪鄰 [邊練邊悟] 9.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虛詞的翻譯。太祖嘗彈雀于后園,有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于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耶?”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鄙霞葢钟謵偅n金帛慰勞之。(選自《涑水記聞》,有刪改)(1)有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于彈雀。”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位置推斷法有些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和意義也會不同。因此,我們可以根據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關系、搭配習慣等,來推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下面以“其”為例結合例句作具體分析: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詞。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其:代詞,指項莊。用在句首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其:表揣測語氣。用在動詞后一般作代詞。 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代詞,指藺相如。用在名詞(或代詞)后一般作語氣副詞,表商量、期望、祈使語氣。 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其:副詞,表祈使,還是。[教考銜接] 9.運用位置推斷法,推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1)相與枕藉乎舟中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噫吁嚱,危乎高哉 (4)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邊練邊悟] 10.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虛詞的位置與譯法。畿內有蝗。上入苑中,見蝗,掇數枚,舉手欲吞之,左右諫曰:“惡物或成疾?!鄙显唬骸半逓槊袷転?,何疾之避!”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上曰:“朕每臨朝,欲發一言,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敝鹁邮露耪齻愒唬骸俺悸氃谟浹?,陛下之言失,臣必書之,豈徒有害于今?亦恐貽譏于后?!鄙蠍?,賜帛二百段。(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有刪改)(1)上曰:“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陛下之言失,臣必書之,豈徒有害于今?亦恐貽譏于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句意推斷法句意推斷法就是根據句子的大意來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即根據文章的上下文,在總體把握句意的基礎上來確定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教考銜接] 10.根據這段文字的語境,推斷下列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圣人之( ① )所以為(?、凇?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③ )皆出于( ④ )此乎?愛其(?、荨?子,擇師而教之(?、蕖?;于(?、摺?其( ⑧ )身也,則恥師焉( ⑨ ),惑矣(?、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邊練邊悟] 11.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語境對虛詞的作用。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觸龍)對曰:“甚于婦人?!碧笮υ唬骸皨D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弊髱煿唬骸案改钢異圩?,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br/>(節選自《戰國策》)(1)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模擬訓練]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注意關注虛詞的翻譯)1.(2023·新課標Ⅰ卷)張孟談曰:“晉陽之事,(高)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br/>(節選自《韓非子·難一》)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3·全國甲卷)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詢其故。對曰:“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復他察,第以所聞薦之。(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2·全國甲卷)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22·全國乙卷)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本肮唬骸爸Z?!庇谑抢先跤叙B,鰥寡有室。(節選自《說苑·貴德》)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2·新高考Ⅰ卷)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1·全國乙卷)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br/>(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案17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邊練邊悟1.(1)D [A項,“將”都是時間副詞,將要;B項,“共”都是范圍副詞,一同;C項,“復”都是副詞,又;D項,前者動詞,適宜;后者副詞,應該。](2)我不敢拿大王的國家當兒戲,我笑我的鄰居用一盒飯和一條鮮魚祭祀田神。【參考譯文】楚王、魏王在晉陽會盟,打算攻打齊國,齊王憂慮這件事,派人召來淳于髡并對他說:“楚、魏兩國合謀,想要攻打我們齊國。希望先生與我一起分擔其憂?!贝居邝章牶蟠笮Χ鴽]有回應。過了會兒,齊王再次問他,淳于髡又一次大笑而不應,第三次問他還是沒有回應。齊王臉上現出憤怒之色,對他說:“先生拿我的國家當兒戲嗎?”淳于髡回答說:“我不敢拿大王的國家當兒戲,我笑我的鄰居用一盒飯和一條鮮魚祭祀田神。他禱告說:‘地勢低洼、容易積水的劣田,(讓我)收獲百車谷子,高地也適宜種植莊稼。’我笑話他用來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東西多啊?!饼R王說:“你講得好。”賞賜淳于髡一千金、一百輛兵車,并封他為上卿。2.(1)B [A項,“其”,前者代詞,那,那個;后者副詞,表祈使語氣;B項,“何”在這里都是疑問代詞,什么,是“為”的賓語;C項,“或”,前者代詞,指人;后者代詞,指物(山峰);D項,“之”,前者代詞,這人;后者代詞,這事。](2)凡是別人同你發生沖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參考譯文】長洲尤翁開錢莊營生。年末,聽到門外有吵鬧聲,出門一看,原來是鄰居。司典者(管理典當的職員)上前對尤翁訴說:“此人拿衣服來典押借錢,現在卻空手前來贖取,反而出口罵人,有這種道理嗎?”此人還是一副剽悍不馴的樣子。尤翁慢慢地告訴他說:“我知道你的心意,不過是為新年打算而已,這種小事何必爭吵?”就命家人檢查他原來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著棉衣道:“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庇种钢L袍道:“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這里。”這個人拿了兩件衣服,默默地離去。但是當夜竟然死在別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來這個人負債太多,已經服毒還沒有發作,打算自殺訛詐人錢財,心想尤翁有錢,好做訛頭,既然不成,又轉移到別人家。有人問尤翁:“為什么事先知道而強忍著?”尤翁說:“凡是別人同你發生沖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比巳硕寂宸囊娮R。3.(1)C [A項,“以”,前者連詞,因為;后者介詞,把。B項,“而”,前者連詞,表并列;后者連詞,表轉折。C項,“然”,都是連詞,表轉折。D項,“雖”,前者連詞,即使;后者連詞,雖然。](2)朝廷召他回朝任主爵都尉,他處理事務仍是重在無為罷了,處事援引治國原則而不拘泥于法令條文。【參考譯文】汲黯,字長孺,是濮陽人。為人正直,因辦事嚴格而被人敬畏,漢武帝征召他為中大夫。因為多次直言進諫,不能長久地留在朝中做事,外調為東海郡的太守。汲黯曾學習黃帝、老子的學說,治理民眾好用清靜無為的辦法,對大體有所要求,而不苛求細節。汲黯經常有病,躺在寢室里不出門。過了一年多,東??ぐ捕ㄌ?。朝廷召他回朝任主爵都尉,他處理事務仍是重在無為罷了,處事援引治國原則而不拘泥于法令條文。一次皇上問:“汲黯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呢?”嚴助回答說:“讓汲黯做官辦事,沒有用來超過別人的地方,然而說到他輔助少年的君主,即使自認為有孟賁、夏育那樣勇力的人也不能使他改變??!”武帝說:“對。古代有所謂的身負國家重任的大臣,像汲黯這樣的人,也近似他們了。”4.(1)B [A項,“與”,和,前者介詞,后者連詞。B項,“于”,都是介詞,表處所。C項,“為”,前者動詞,變成;后者介詞,表被動。D項,“以”前者介詞,用(此);后者介詞,憑借。](2)(如果)逃跑的人沒有罪過,那么后世做國君與臣子的,都會用于國不利的名義來仿效我逃跑。【參考譯文】楚國將與吳國開戰,楚軍兵少而吳軍兵多,楚國將軍子囊說:“我們攻擊吳國必定失敗,使國君受辱,使國土受損,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彼懔T兵撤退。回到了國都郊外,他派人向國君復命說:“請求賜我一死。”國君說:“你逃跑,是對國家有利。而今看來確實有利,你不必死。”子囊說:“(如果)逃跑的人沒有罪過,那么后世做國君與臣子的,都會用于國不利的名義來仿效我逃跑。如果像這樣,那么楚國終究會成為天下的弱國了。我請求賜死?!彼讼聛砭头鼊ψ员M。國君說:“果真如此,就讓我成全你的大義?!庇谑蔷徒o他做了三寸厚的桐木棺材,把鐵砧放在棺材之上,以此在國都向眾人宣示。5.(1)B [A項,“之”均為定語之間的結構助詞,譯為“的”;B項,“矣”均為語氣助詞,但前者表陳述,后者表感嘆;C項,“耳”均為語氣助詞,表限止語氣,罷了;D項,“也”均為陳述語氣,同時兼有判斷的意思。](2)這幾類人,當那幾位君主沒有出現時,他們大概也是不會顯露的。【參考譯文】唉!如今天下還有人擔心沒有人才可以使用。我聽說過,戰國時六國聯合之際,于是辯論、游說的人才就出來了;劉邦、項羽并存于世,于是籌畫的謀士、打仗的武將這類人物就出來了;唐太宗希望把國家治理好,于是運籌謀略、敢于直諫的輔臣就出來了。這幾類人,當那幾位君主沒有出現時,他們大概也是不會顯露的;君主們想得到他們,這些人就出來了。今天也是這樣,值得擔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罷了。憑著天下這樣廣大,人物這樣眾多,而偏要說真的是沒有人才可用,我不相信。教考銜接1.(1)表并列關系 和,或不譯 (2)表順承關系 就,接著,或不譯(3)表遞進關系 并且,而且 (4)表轉折關系 卻 (5)表因果關系 因而 (6)表修飾關系,用于連接狀語和中心語 可不譯 (7)表目的關系 來 (8)表方式或狀態 不譯2.(1)介詞,因為 (2)連詞,因為 (3)介詞,因為 (4)介詞,因為3.(1)介詞,和、跟、同 (2)連詞,和、同 (3)動詞,給予、授予 (4)動詞,贊成 (5)動詞,等候,等待 (6)連詞,和、跟4.(1)表陳述語氣的助詞,啊 (2)表疑問的代詞,哪里 (3)兼詞,于此,在這里 (4)表反問的語氣助詞,呢 (5)表疑問的代詞,哪里 (6)代詞,代指老師5.(1)賓語前置標志 (2)被動句標志 (3)固定短語,沒有(辦法)用來邊練邊悟6.(1)現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飾,不效法他們的制度,如果效法他們的節儉,那么即便達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還是有益的。(“之”,助詞“的”;“若”,如果;“則”,那么;“庶其”,差不多,大概)(2)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也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乃”,卻,竟然;“不亦……乎?”反問句標志,“不也……嗎?”)教考銜接6.(1)“因”與“乘”對稱,“因”的意思就是“趁著”“乘著” (2)“以”和“而”對稱,“以”的用法同“而” (3)“畢”和“咸”對稱,“畢”的意思就是“咸”,“全部”邊練邊悟7.(1)士大夫的志向不因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轉移,不因為禍患災難而改變初衷。(“以”,因為;“為”,因為)(2)擁有大智慧卻用來謀取私利,比不上那些愚鈍卻用于為公共利益的,所以說虛假巧妙的偽裝比不上守拙的誠心。(“而”,轉折連詞,卻)教考銜接7.(1)“為”處在謂語位置,應為動詞“是” (2)處在謂語位置,應為動詞“到” (3)處在名詞前,狀語位置,應是介詞短語作狀語,翻譯為“因”“因為”邊練邊悟8.(1)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注意“以”“為”“之”“也”的用法)(2)哪有去游說國君,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繡,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注意“安”“乎”“之”“者”的用法)教考銜接8.(1)代詞,指代老師,譯為“他” (2)語氣詞,陳述語氣 (3)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4)疑問副詞,怎么邊練邊悟9.(1)有個臣子說有急事求見,宋太祖急忙召見了他,(但)他上奏的卻是普通的事情。(2)宋太祖生氣了,責問這是為什么。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情比彈捕鳥雀還緊急?!?br/>教考銜接9.(1)介詞,在 (2)語氣詞,表疑問語氣 (3)語氣詞,與“哉”同 (4)前者介詞,在;后者介詞,表比較邊練邊悟10.(1)唐太宗說:“我為百姓受苦受災,逃避什么疾病呢?”于是,吞下去了。這一年,蝗蟲沒有成災。(2)陛下的言論有過失,我一定會記錄下來,(陛下的錯誤言論)難道僅僅對現在有害?恐怕也會留給后人笑柄。教考銜接10.①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動詞,成為;③副詞,表推測語氣,恐怕;④介詞,表對象;⑤代詞,他的;⑥代詞,他,指代兒子;⑦介詞,對于;⑧代詞,指代自己;⑨語氣詞,表陳述語氣;⑩語氣詞,表感嘆語氣。邊練邊悟11.(1)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后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2)您送燕后出嫁的時候,拉著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并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模擬訓練1.【虛詞】 是以:連詞,因此。【譯文】 我的大臣們沒有一個不對我表現出驕橫輕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沒有失掉君臣間的禮節,因此先賞賜他。2.【虛詞】 復:副詞,再,又。他,代詞,別的,其他的。第:副詞,只,只管。【譯文】 楊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或譯為“不再考察別的”),只根據自己所聽聞的情況舉薦周堯卿。3.【虛詞】 其:副詞,還是。【譯文】 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辦好了!你還是閉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4.【虛詞】 者:助詞,……的人。【譯文】 現在請讓我尋找老弱而無人供養的人,孤苦而沒有成家的人,評定后供給用度。5.【虛詞】 以:連詞,表目的,去。且:副詞,將要。【譯文】 我國收成不好已經兩年了,如今又要行軍數千里去援助魏國,將怎么辦呢?6.【虛詞】 既:副詞,已經。【譯文】 但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處置,再依法裁決,這是忍下了小的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17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含答案).docx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課件17 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共119張ppt).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