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野望王績(585—64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弟。常居東皋,號東皋子。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后棄官還鄉。放誕縱酒,其詩多以酒為題材,贊美嵇康、阮籍和陶潛,嘲諷周、孔禮教,流露出頹放消極思想,表現對現實不滿。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東皋子集》(一名《王無功集》)。王績一生(三仕三隱)一仕一隱 少年得志:15歲客游長安,被重臣楊素稱為“神仙童子”。嗜酒棄官:隋朝大業年間,應孝廉舉,授秘書正字,不久托病去官,后求為揚州六合丞,任上嗜酒遭彈劾而棄官。二仕二隱 斗酒學士:622年,唐朝新立第五年,被征為門下省待詔,享有“斗酒學士”之名。稱病辭官:貞觀初年,稱病辭職,恐與其兄王凝彈劾侯君集獲罪有關。三仕三隱 家貧赴選:637年,因家貧赴選,聽聞太樂署史焦革擅長釀酒,求為太樂丞。掛冠歸田:焦革夫婦相繼去世,無佳釀可飲,又一次掛冠歸田。王績入唐后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于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頗濃的山野景色,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詞句注釋】1.《野望》選自《東皋子集》卷中。王績(約589—644),字無功,絳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2.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3.薄暮:傍晚。4.徙倚(xǐyǐ):徘徊,來回的走。5.依:歸依。6.落暉:落日。7.犢:小牛,這里指牛群。8.禽:鳥獸,這里指獵物。9.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賞析】詩句 賞析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表達方式 敘事內容理解 “東皋”點明賞景地點,“薄暮”點明賞景時間。煉字 徙倚:徘徊,寫出了詩人彷徨的情態,表達出百無聊賴的情感。抒發情感 表達詩人的悵惘、孤寂之情。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表達方式 寫景內容理解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寫出夕陽余暉的暈染下,每一棵樹,每一座山,都呈現著濃濃的秋意。“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描寫出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歡快的趕著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手法 動靜結合:“樹樹”和“山山”為靜景,“牧人”和“獵馬”為動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描繪出一幅山林晚秋蕭瑟恬靜的畫面。視角轉換:“樹樹”和“山山”為近景,牧人”和“獵馬”為遠景,遠近視角轉換,描繪出一幅靜逸安閑、自然和諧的鄉村美景圖。抒發情感 以樂襯哀,反襯出詩人的郁悶孤寂的心境。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表達方式 抒情內容理解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林中。手法 使用典故。引用“采薇”中伯夷、叔齊采薇而食的典故,“采薇”比喻隱居不仕。抒發情感 抒發作者放聲高歌,追懷古人之情。【中心思想】《野望》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全詩于蕭瑟恰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和自己避世退隱的愿望。【拓展鏈接】律詩章法·起承轉合“起承轉合”為律詩章法之一,《辭海》解釋: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合在內; 中間用承用轉,皆兼顧起、合也。此章法體現出律詩的結構工整之美。需要注意的是,王夫之早就指出:“起承轉收,一法也。”也就是說“起承轉合”只是律詩的一種章法,并非所有律詩都符合此章法。【首聯-起】破題,點明時間地點、事件起因等,具有總領全詩、奠定基調、鋪墊渲染等作用。“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解析:“東皋望”破題,點明賞景地點,“薄暮”點明賞景時間,總領全詩,渲染秋季傍晚蕭瑟恰靜的氛圍。【頷聯-承】緊承起句,接著起句進一步描寫、敘事等。可以對景物進行細致描摹,對事件進行詳細記敘。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解析:緊承起句,接著起句進一步描寫“東皋野外”的景色,抓住典型景物“山”和“樹”,夕陽余暉的暈染下,每一棵樹,每一座山,都呈現著濃濃的秋意。【頸聯-轉】在結構和內容上進行轉換,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解析:在內容上由景及人進行轉折,由寫山景轉為寫人,由靜景到動靜。【尾聯-合】總結全詩,收束,點明主旨,抒發情感。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解析:使用典故,收束全詩,抒發作者放聲高歌,追懷古人之情。閱讀下面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該詩是現存較早的五言律詩,格律嚴整,開唐代律詩風氣之先。B.首聯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C.頸聯中的“返”與“歸”,重在暗示詩人找到了內心的歸宿。D.尾聯詩人放聲高歌,懷念伯夷和叔齊,希望與他們為伍。2.賞析“山山唯落暉”中“唯”字運用的妙處。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野望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3.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所展現的畫面。4.結合全詩內容說說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5.引用典故是詩歌創作常用的手法,結合知識卡片,回答問題。知識卡片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對“典故”的解釋為:詩文等所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故”往往語言精練,含義深厚雋永,表達情感豐富。請你說說王績《野望》中“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兩句所引用的典故及表達效果。6.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問題。【甲】野望 王績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乙】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小組合作中,大家就這兩首詩進行交流,請你參與其中。小平:《野望》的頷聯和頸聯寫得真好,可是背誦時,我總是背了上句忘了下句。你:我有好辦法,根據律詩頷聯、頸聯 的特點來記憶,用上句推導下句。小山:我默寫時總把“暉”寫成“輝”,你們有什么好辦法避免出錯嗎?你:“輝”是“閃耀的光彩”的意思,漢樂府《 》中“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用的就是這個字。而本詩中“暉”是“ ”的意思,又與首聯中的“ ”呼應。小平:我認為《野望》中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與《秋思》中的“小橋流水人家”的作用一樣。你:我同意。它們都用了 手法。小山:它們都描寫了恬淡自然的田園風光,抒發的感情也一樣。你:我不同意。《野望》抒發了 ,而《秋思》抒發了羈旅的凄苦之情。二、填空題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C 2.唯,“只,只有”的意思,突出了作者所望見的群山都染上暮光的蕭瑟,襯托出作者的悵惘、孤寂之情。【解析】1.本題考查詩意理解。C.有誤,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歡快地趕著牛兒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描繪出一幅靜逸安閑、自然和諧的鄉村美景圖。結合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可知,詩人在現實中是沒有知音的,是孤寂的,頸聯以樂景寫哀請,從反面襯托出詩人的郁悶孤寂的心境;故選C。2.本題考查詩歌煉字賞析。山山唯落暉:到處是一片秋色,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唯”是“只,只有”的意思,突出了群山都染上暮光的蕭瑟,襯托出作者在觀景時的悵惘、孤寂之情。3.每一棵樹都頂著一抹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脈重巒疊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暉。樹葉黃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陽余暉落在山上。舉目四望,樹林和山巒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整個畫面蕭瑟恬靜。 4.尾聯中詩人借商末伯夷、叔齊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現了現實中的自己無相識的熟人或朋友,孤獨無依的生活狀態。表達了孤獨抑郁的心情和隱逸山林的愿望。【解析】3.本題考查詩句畫面的描繪。本題要求考生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句詩所展現的畫面。這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詩句的表面意思,更要能夠深入挖掘詩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通過描繪細節和場景,使畫面更加鮮活、立體。在描繪時,考生需要注意運用生動的語言,包括形象的比喻、細膩的描繪等手法,以展現詩句所蘊含的美感和情感。示例:每棵樹都綴滿金黃的秋意,層巒疊嶂的山脈沐浴在落日的柔光中。黃葉紛紛,悠然飄落,鋪就一地金黃。夕陽斜照,山巔灑滿余暉,秋意更濃。遠望四周,林木與山巒共繪秋色畫卷,在夕陽的映照下更顯蕭瑟之美。整幅畫面靜謐而深遠,充滿秋日的韻味。4.本題考查情感主旨。首先,“相顧無相識”一句,詩人描述了自己環顧四周,卻找不到一個相識之人。這里的“無相識”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無人相識,更深層地表達了詩人在隱居生活中感受到的孤獨和寂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與世無爭,但同時也失去了與人的交流和溝通,這種孤獨感深深地困擾著他。接著,“長歌懷采薇”一句,詩人借用了商末伯夷、叔齊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的典故,以表達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的不滿。伯夷、叔齊的故事代表了堅守氣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這正是詩人所追求的。他通過“長歌”來抒發內心的情感,懷念那種隱逸山林、與世無爭的生活。綜合來看,尾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表達了詩人在隱居生活中的孤獨抑郁心情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他渴望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時也希望能夠過上那種與世無爭、自在逍遙的生活。這種情感深深地體現在了詩人的詩句之中,使整首詩充滿了濃郁的情感色彩。5.作者借伯夷叔齊在商滅之后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終餓死的典故,表達自己苦悶、孤獨、惆悵之情。【詳解】本題考查詩句賞析。“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的意思是: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只能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運用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身邊沒有一個相識的熟人和朋友,沒有人能夠分擔這份寂寥,只能向先賢那里尋找慰藉,懷念古時的隱者伯夷和叔齊。詩人唱著《采薇》之歌,抒發自己隱逸山林之志。6. 對仗工整 長歌行 陽光 薄暮 樂景襯哀情(反襯/對比) 憂郁/彷徨/孤獨/苦悶之情【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詩文內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對比分析。① 根據甲詩頷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和頸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可知,它們對仗工整。在律詩中,頷聯和頸聯通常要求對仗,即上下兩句的詞語要相對,如“樹樹”對“山山”,“秋色”對“落暉”,“牧人”對“獵馬”,“驅犢返”對“帶禽歸”。因此,可以根據這一特點來記憶。② 根據“輝是‘閃耀的光彩’的意思”以及記憶中的漢樂府詩句“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可知,“輝”字出自漢樂府的《長歌行》。③ 根據《野望》中的詩句“山山唯落暉”可知,“暉”在這里的意思是“陽光”。因為“落暉”指的是落日的余暉,即陽光。④ 根據《野望》的首聯“東皋薄暮望”可知,“暉”(陽光)與“薄暮”(傍晚時分)相呼應。因為“落暉”出現在傍晚時分,所以與“薄暮”形成了時間上的呼應關系。⑤ 根據《野望》“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和《秋思》“小橋流水人家”可知,它們都用了樂景襯哀情的手法。這些詩句都描寫了美好的自然景色或生活場景,但與此同時也反襯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苦悶或凄苦之情。⑥ 根據《野望》中的詩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可知,《野望》抒發了詩人的憂郁、彷徨、孤獨、苦悶之情。因為詩人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無人相識的孤獨感,以及通過長歌來懷念過去的苦悶心情。而與此相比,《秋思》則主要抒發了羈旅的凄苦之情,兩者在情感表達上并不相同。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