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赤 壁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晚唐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一生出身名門才華早露 關心國事 803年出生,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于治亂與軍事。825年,23歲作出《阿房宮賦》進士及第步入仕途 828年,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833年,被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后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835年,被朝廷征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838年,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839年,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840年,升官為膳部員外郎。陷入黨爭仕途坎坷 841年,調任比部員外郎。842年,在牛李黨爭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被李德裕排擠,外放為黃州刺史。844年,杜牧遷池州刺史。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人生暮年請求外調 重修樊川別墅 849年,請求外放杭州刺史,未被批準。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獲批準。851年,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852年,遷中書舍人,重修祖上的樊川別墅。852年,冬天病重逝世。《赤壁》是杜牧在唐武宗會昌二年(842)至四年間出任黃州刺史時游赤壁磯作。赤壁,其地有很多處,杜牧詩中的赤壁,并非赤壁大戰的赤壁,而是在湖北黃岡市,屹立長江濱,土石皆帶血色,名赤壁山,又名赤壁磯或赤鼻磯,借黃州赤壁磯以詠赤壁之戰的史事。赤 壁[唐] 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注釋】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銷:銷蝕。將:拿起。磨洗:磨光洗凈。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東風:指火燒赤壁事。【譯文】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理解默寫】1、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跡的感慨: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2、作者用形象思維,用假設語氣提出的議論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3、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且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之情的詩句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4、借古諷今,告誡統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僥幸的句子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5、本詩中用典的語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內容結構】【賞析】詩句 賞析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表達方式 敘事內容理解 寫詩人從前朝舊物睹物興感,不禁“發古思之幽情”,浮想聯翩。抒發情感 表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表達方式 議論內容理解 由敘事引發議論,詩人就赤壁之戰發表個人議論,他認為赤壁之功出于僥幸,若非東風之便,則國破家亡。借“銅雀春深鎖二喬”說來,便覺風華蘊藏,增人百感,此正詩人巧于立言處。手法 以小見大,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抒發情感 告誡統治者不要有僥幸心理,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且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之情。【中心】這首詩體裁是七言絕句,從內容(題材)上看是詠史詩。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拓展鏈接】古詩里的赤壁人文小知識: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部,赤壁之戰的古戰場。赤壁之戰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戰役,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戰役,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占據荊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擊劉備,劉備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協議結盟,孫權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軍與劉備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此戰后,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歷代文人,每每登臨此地 欣賞壯闊風景的同時,往往也會緬懷英雄豪杰,因此寫過不少關于赤壁的詠史懷古詩。【贊美英雄形象】二龍爭戰決雌雄 , 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云海, 周瑜于此破曹公。 ——李白《赤 壁歌送別》解析:描寫赤壁之戰的場面,贊美周瑜的英雄形象。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解析:以小喬的美麗來襯托周瑜的年華方盛,風流倜儻。【表達歸隱之心】千秋人物三分國 ,一片山河百戰場。今日經過已陳跡 ,月明漁父唱淪浪 。—— 趙翼《赤壁》解析:前兩句緬懷歷史,點明赤壁之戰的歷史地位,并道出此地曾經是經歷百場戰爭的地方,而如今已經都是陳跡。給人以物是人非之感,最后一句引用《孟子》里頭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灌我足”的意思,表達自己棄官歸隱的志向。【道盡歷史滄桑】水軍東下本雄困,千里長江隘觸臚。諸葛心中空有漢,曹瞞眼里已無吳。兵銷炬影東風猛,夢斷簫聲夜月孤。過此不堪回首處,荒磯鷗鳥滿煙蕪。——明·杜庠《赤壁》解析:本首詩既寫出曹操的驕兵必敗,諸葛亮雖在赤壁之戰中勝利了,但是最終為漢室鞠躬盡瘁依舊無力回天,同時又聯想到大蘇泛赤壁的遺事,悵惘而凄清。尾聯以景結情,詩人的百般感觸盡在不言中,給全詩籠上了一層由歷史的滄桑感和宇宙的蒼涼感交織而成的凄愴意緒。1.理解性默寫填空 杜牧《赤壁》(1)詩中起鋪墊作用,將歷史遺跡帶到現實之中的詩句是“ , ”。(2)杜牧在《赤壁》中強調天時重于人謀的句子是: , 。2.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什么意思?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什么觀點?(2)體會詩人借歷史故事所抒發的感情。(3)這首詩是一首詠史絕句,立意新奇,意在說明一個什么道理?【甲】題烏江亭杜 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乙】赤壁杜 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3.兩首詩都是懷古詩,前詩涉及的歷史人物是 ,后詩中的銅雀臺為 所建。4.兩首詩議論戰爭成敗之理,詩人分別提出了怎樣的假設性推想?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甲】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乙】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5.選出對這兩首詩詞理解有誤的一項。( )A.【甲】是一首絕句,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乙】是張養浩在赴任途中寫的一首元曲。B.【甲】由“折戟”這一小物引發思古之幽情,用“二喬”的命運來折射東吳命運,體現了“大中取小,小中見大”的寫法。C.【乙】詩中“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兩句,寫作者看到宮闕殘破,倍感可惜。D.【乙】這首散曲抒發了作者對統治階級殘暴貪欲的痛恨和對勞動大眾所受苦難的同情。6.任選角度賞析劃線句子。峰巒如聚,波濤如怒。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1)本詩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中“東風”指什么?簡要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8.【書法意】三名同學根據自己對《赤壁》一詩的理解,寫了以下三幅書法作品。你認為哪幅書法作品更能體現詩歌精髓?請說明理由。(提示:可從書體特點、詩歌的內容與思想情感的角度入手)我會選 號書法作品,因為9.【東風情】“東風”不僅是自然現象,更是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你準備從詩句中探究“東風”這一意象中寄托的詩人情感,請寫出你的探究結果。(任選兩空)從詩句中“識得東風面”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①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村居》) ②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③10.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問題。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1)“借物起興”是《赤壁》中的主要寫法。請你結合這首詩的首句說明這一特點?(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自身才華、命運的哪些認識?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11.“銅雀春深鎖二喬”中“鎖”字用得好,請簡要分析。12.請簡析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參考答案:1.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詳解】默寫題作答時,一要透徹理解詩文內容;二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本題中注意“戟、銷、銅雀”等字詞的正確書寫。2.(1)意思: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可能會被重寫。觀點:周瑜的勝利是由于他的運氣,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頌的對象。(2)這首詩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3)意在說明要想建立一番事業,得有一定的條件。如果條件不具備,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樣無能為力。【詳解】(1)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思是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詩人評論這次戰爭失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么,勝敗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詩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于史家的評價。他認為周瑜勝利于僥幸,曹操的才是真正的英雄。(2)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杜牧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斗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了解,并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于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于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由此可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表達了自身感慨: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同時也抒發了自己胸懷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氣。(3)考查對詩歌內容和主旨的理解。詩歌大意: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后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本詩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期人物和事件的慨嘆,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揭示了機遇造就人才的道理,意在說明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離不開機遇這一重要條件。3. 項羽 曹操 4.如果項羽回到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如果不是偶然因素幫助了周瑜,結果恐怕是曹操取勝。【解析】3.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烏江亭是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盡的地方,烏江亭由此聞名。所以,《題烏江亭》涉及的歷史人物是項羽。“銅雀春深鎖二喬”中的“銅雀”即銅雀臺,是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西建造的一座樓臺,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4.本題考查比較閱讀的能力。《題烏江亭》中的“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意思是“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這兩句是作者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赤壁》后兩句的意思是“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作者認為如果不是偶然因素幫助了周瑜,結果恐怕是曹操取勝。【點睛】《題烏江亭》杜牧于會昌中官池州刺史時,過烏江亭,寫了《題烏江亭》這首詠史詩。“烏江亭”即現在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舊傳是項羽自刎之處。項羽潰圍來到烏江,亭長建議渡江,他愧對江東父兄,羞憤自殺。在這最后關頭,如果項羽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英雄事業歸于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5.C 6.“聚”寫出了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怒”形容黃河之水奔騰澎湃,這句話從視覺和聽覺寫出了潼關的險要,暗示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解析】5.本題考查詩詞理解。C.乙詩中“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意思是“途經秦漢舊地,引出傷感無數,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秦皇漢武曾苦心營造的無數殿堂樓閣,萬千水榭庭臺,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表現出作者對朝代的更替、百姓的疾苦所發出的感嘆之情,而不是“可惜”;故選C。6.本題考查詩詞的賞析。“峰巒如聚”從視覺角度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波濤如怒”從聽覺角度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也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7.(1)借史實抒情。(2)“東風”指火燒赤壁一事。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就會改寫。這兩句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也會大有作為。【詳解】【分析】⑴ 結合全詩內容及題目赤壁、前朝、周郎、二喬,可以判斷本詩是吟詠赤壁之戰,屬詠史詩。本詩借吟詠歷史,抒發自己對歷史、現實的情感體驗及認知。⑵ 《赤壁》一詩圍繞著周瑜火燒赤壁的歷史來寫,所以“東風”應指火燒赤壁一事; 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抒發了作者感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而自己卻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思想感情。故答案為:⑴ 借史實抒情⑵ “東風”指火燒赤壁一事。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就會改寫。這兩句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也會大有作為。【點評】⑴ 本題考查詩歌類別及其特點的理解分析 。注意本篇是一首詠史之作,詩人借古戰場遺物——沉沙的“折戟”,詠嘆歷史,抒發現實情懷,感慨曹操兵敗赤壁實則天不作美。⑵ 此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詩句含義及寫法的理解。注意整體感知詩歌的大意,掌握詩歌常見的寫作手法,結合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經歷分析詩句的含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運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以二喬的命運代表東吳的命運,曲折地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8. 示例:①號書法作品 ①作品使用草書,肆意揮灑,行筆奔放,符合詩歌中表現出的詩人對周瑜的不屑和嘲諷,以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示例:②號書法作品示例:②作品使用隸書,筆勢沉著,筆力遒勁渾厚,符合詩歌中表現的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9.示例:①“東風”暗指成功機遇,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氣②“東風”代表新生和希望(春天的生機),流露出飽覽明媚春景的喜悅之情③“東風”原指春天的生機,這里的“東風無力”則暗示了春天即將過去,表達了詩人與親友的離別之痛、相思之苦(或“無法相守的無奈與痛苦”)【解析】8.本題考查書法特點和詩歌內容與情感的理解分析。解答時,首先,要深入分析給出的詩歌《赤壁》,理解其表面意思及深層含義。《赤壁》借古戰場的遺物“折戟”引發對歷史的回顧,通過假設“東風不與周郎便”來探討歷史的偶然性,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英雄命運的感慨。接著,要了解并對比不同書法體的特點。草書自由靈動,適宜表達激情與個性;隸書穩重渾厚,適合展現古樸與莊重;楷書規整清晰,常用于表現正式與嚴謹。然后,將詩歌內容、情感與不同書法風格的特點相對照,分析哪種書法風格最能與詩歌的核心情感和藝術氛圍相匹配。比如,如果詩歌情感激昂、思緒飛揚,草書的自由形態可能更適合作品精髓的體現;如果詩歌傳達的是沉穩的歷史感或深沉的思考,則隸書或楷書可能更為合適。最后,基于以上分析,選定一個書法作品,并詳細闡述為什么這種書法風格能更好地體現詩歌的精髓。理由應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情感色彩以及書法風格的視覺效果和文化內涵進行論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③號書法作品 作品采用楷書,其工整結構與《赤壁》內斂的理性思考相吻合。盡管詩述歷史風云與英雄成敗,楷書的規范嚴謹卻巧妙反映了詩人冷靜的視角——以微小折戟洞悉宏大的歷史偶然。通過嚴謹的字體,傳遞出詩人對歷史事件的客觀評價及對世事無常的精細諷刺,使讀者在每一筆一劃間感受到深邃的歷史洞察與獨特見解。9.本題考查古詩意象和情感分析。①根據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句,可知“東風”在此處象征著影響戰局的關鍵因素,即機遇或外力的幫助。詩中表達了如果周瑜沒有得到東風的助力,歷史可能改寫的設想,流露出詩人對歷史偶然性的深刻反思以及個人才華未得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氣。②根據高鼎《村居》“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一句,可知“東風”在這里象征著溫暖和煦的春風,代表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詩句描繪了孩童們利用放學后的閑暇時間,在春風的吹拂下快樂地放風箏的情景,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美景的喜愛以及對童真樂趣的向往,飽含著對新生和希望的喜悅之情。③根據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可知,此處的“東風無力”借指春天即將消逝,花朵因之凋零,象征美好時光的短暫與易逝。“東風”原是春天生命力的象征,而這里卻形容其“無力”,進一步強化了與愛人相見無期、離別傷感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離別之痛、相思之苦以及對無法長相廝守的無奈與哀愁。10.(1)(1)前兩句由折戟引出“認前朝”——“三國赤壁”,借物起興來對前朝人物和事跡作慨嘆,為后兩句作鋪墊。(2)杜牧借對三國史事的遐想,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空有才華抱負卻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無奈。【詳解】(1)本題考查寫作手法。“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的意思是: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銹盡的斷戟。自己磨洗后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詩歌使用的“借物興嘆”的手法,借“折戟”嘆指當年的赤壁之戰。借“沉沙”嘆指英雄無用武之地,暗諷當朝昏庸。借“鐵未銷”嘆指英雄壯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2)本題考查詩人的情感。這是詩人憑吊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意思是:倘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取勝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作者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詩人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于自負知兵,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氣,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空有才華抱負卻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無奈。11.“鎖”字寫出了重臺密閣,更加重了曹操金屋藏嬌之意,也進一步把硝煙彌漫的戰爭的勝負寫得更加含蓄。 12.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暗含對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的感慨,為下文的議論作鋪墊。【解析】11.本題考查詞語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意思是: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鎖”字凸顯了曹操金屋藏嬌之意,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非常含蓄,以“二喬”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耐人尋味。12.此題考查對詩歌重點詩句的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題,需要反復誦讀詩歌,初步感知詩意,根據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按照題目要求,仔細品味詩句,準確理解詩句的意思,結合整首詩歌,分析詩句在全詩中的表達作用。“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后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戰載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引發后文對歷史的詠嘆,為后文詠史抒懷作了鋪墊。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