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春望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工部員外郎之職,故世稱杜工部。后世尊他為“詩圣”,其詩為“詩史”,作品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杜甫風格沉郁頓挫,融合眾長,兼備諸體。杜甫的一生出身名門 名將杜預之后——魏晉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軍事家祖父杜審言——“文章四友”之一 父親杜閑——時任兗州司馬 母親崔氏在當時也是名門望族之女 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少懷大志 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漫游吳越 二十歲時,杜甫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首次落榜 736年,杜甫第一次在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落榜。初逢李白 744年,杜甫在洛陽與辭職的李白相識。再度落榜 747年,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因為當朝宰相李林甫從中作梗,這年的科舉,無人考中。掛職工部 受嚴武舉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虛職。獻文玄宗 750年,唐玄宗在長安的南郊舉行大祭,杜甫寫了《三大禮賦》獻給玄宗,后聲名大噪。但因為李林甫對唐玄宗說“野無遺賢”,令杜甫再度失去機會。授職小官 755年,朝廷派杜甫到河西縣擔任縣尉,756年朝廷給他另安排了兵曹參軍。倉皇逃難 安史之亂爆發后,正在奉先探親的杜甫,倉皇加入了逃難的人流。授左拾遺 757年,肅宗李亨從靈武遷到鳳翔。朝廷草創,正是用人之際,肅宗被杜甫的忠心所感動,封他做左拾遺。蜀中漂泊 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舟中長逝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冬天的時候漂泊到湖南岳陽,泊舟岳陽樓下。由于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769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 公元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去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死因至今為謎。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春望[唐]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注釋】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火。白頭:這里指白頭發。搔:用手指輕輕的抓。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經受,承受。簪:一種束發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后束發于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因為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因為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內容結構】【賞析】詩句 賞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結構 首聯內容理解 景物描寫,寫出國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舊在;春天又來到長安城,只有荒草叢生。煉字 破”:“攻破”,寫出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觸目驚心之景色,渲染悲涼氣氛,體現詩人對國都殘破荒涼的痛心,“深”,“茂密”,寫出長安城令人滿目凄涼,到處草木叢生之景,渲染悲涼氣氛。抒發情感 表達詩人憂國思家、感時傷懷的情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結構 頷聯內容理解 以“感時”承上,感傷時局的動蕩,“恨別”啟下,悵恨離別之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手法 運用擬人的修辭和樂景寫哀情的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鮮花盛開聲使我的淚水飛濺,鳥鳴聲使我的心驚動的情景,情景交融。抒發情感 反襯詩人感時傷懷、久別思家的痛苦心情,從而表現詩人憂國憂民、思念親人的情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結構 頸聯內容理解 一寫出戰亂時間之長,二寫寫出家書的珍貴。修辭 運用夸張、對偶、借代的修辭,“連三月”寫出戰亂時間之長,“抵萬金”寫出家書的珍貴。寫戰火直到春天三月仍然連續不斷,一封家書抵得上萬兩黃金,突出戰禍時間之長和家書極其難得,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家人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抒發情感 真切地表達了戰亂中人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的心情。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結構 尾聯煉字 “搔”字鮮明生動地再現了詩人是詩人想解愁而不得的動作形態,是一處細節描寫,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愁苦與蒼老。“不勝簪”更表明國家的不安定給詩人帶來難以排遣的愁苦。內容理解 再現了詩人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的場景。抒發情感 傳達出詩人憂國思家之情。【中心思想】《春望》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城破敗荒涼的景象,塑造了一位面對春城敗象,心念國家興衰,思家戀親,老淚縱橫,白發蕭疏,憂心如焚的詩人形象;是感時恨別的形象,是憂國思親的形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和平,向往的愿望。【拓展鏈接】古詩中的抒情方式古詩鑒賞一般可以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三個角度來進行。其中表達方式中的抒情是重點鑒賞角度,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含遠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解析:本詩尾聯直抒胸臆,沾襟的別淚與散絲般的密雨相交織,表達了詩人的送別之情。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解析:本詩后兩句直接抒情,抒發詩人感時傷事的情懷,想著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獨愴然而涕下”。間接抒情托物言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一解析:作者借花落歸根,化為春泥,抒發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借景抒情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春行即興(李華)解析: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助綠草、芳樹、澗水和春山等意象描繪出詩人行經宜陽時即目所見的荒涼凋敝的暮春景, 透露出詩人傷春的凄涼之情,以及對國事的憂慮。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染力強。借事抒情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解析:這首詩運用了借事抒情手法,描繪了日常生活中寄家書時害怕“說不盡”“臨發又開封”的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現了作客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深切思念的情感。 1.閱讀下面三首詩,完成小題。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參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春行即興①李華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注】①該詩作于安史之亂后作者春天經由宜陽時。下列選項中對《春望》《山房春事二首》《春行即興》三首詩歌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春行即興》觸景生情,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體現了詩人對國家戰亂的痛惜和立志報國的熱情。B.《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前兩句寫園林之蕭條,后兩句寫庭樹春花開放的明麗春景,表達了詩人物是人非的感慨。C.“城春草木深”和“宜陽城下草萋萋”都是借草木茂盛來寫環境的荒涼破敗,和《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表達效果相似。D.三首詩都用到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2.《春望》作者 ,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 代偉大的 詩人,與 并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 ”,他的詩被稱為“ ”。3.杜甫的《春望》是一首飽含深厚家國情懷的詩作。請參照示例,從下面的詩歌中任選一聯,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示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聯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破敗的荒涼之景,痛切地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春 望杜 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4.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一個“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 及 ,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鳥。5.對《春望》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B.這首詩的首聯表面描寫都城破敗、人煙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涼景象,實際深藏詩人的無限感慨。C.這首詩的頷聯借對花鳥的感覺,將詩人抑制不住的感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D.這首詩的頸聯、尾聯極力渲染詩人在戰火連綿時期收到家書時的無比喜悅之情。6.小語同學搜集了有關“春天”的詩句,請你幫他回答其它同學提出的問題。(1)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問題:作者眼前的場景是怎樣的?(2)如此春來春又去,白了人頭。(歐陽修《浪淘沙·今日北池游》)問題: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B【詳解】本題考查對比閱讀。A.“體現了詩人對國家戰亂的痛惜和立志報國的熱情”的理解不正確。《春行即興》觸景生情,抒發了“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體現了詩人對國家戰亂的痛惜和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全詩表達了作者面對城破人稀的情景而產生的感世傷懷之情;詩中并未體現“立志報國的熱情”;C.“和《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表達效果相似”的理解不正確。《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描繪了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并未像“城春草木深”和“宜陽城下草萋萋”一樣,借草木茂盛來寫環境的荒涼破敗;D.“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說:我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這聯通過景物描寫,移情于物,以樂景寫哀情,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表現了詩人憂國傷時之情。“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寫春山之中,樹木繁茂芬芳,然空無一人,花兒自開自落,一路上鳥兒空自鳴啼。描寫了原野春光,花香鳥語的佳景,以樂寫哀,以鬧襯寂,顯示了山路的荒寞,塑造了一種寂靜清幽的意境,抒發了詩人國破山河在、花落鳥空啼的愁緒。“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寫梁園之中夕陽已西下,只有點點亂飛的烏鴉,放眼望去滿目的蕭條,零零落落三兩戶人家。詩人極力描繪了梁園的凄涼之景,“日暮”時分,眾鳥投林,少見行人,烘托出蕭瑟冷清的氣氛,引發了詩人的吊古之情。這是“以哀景寫哀情”,并不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反襯手法。故選B。2. 杜甫 唐 現實主義 李白 詩圣 詩史【詳解】此題考查文學常識。文學常識的識記點是:作者名(字、號)、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作品主題及風格等,要隨學隨記,做到積少成多,常讀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題時才能信手拈來,得心應手。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于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春望》選自《杜詩詳注》。此詩為杜甫安史之亂時期在長安所作。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八月,杜甫將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陜西富縣),只身前往靈武(今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遂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3.示例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與家人互通書信十分艱難的情況,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強烈思念。示例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刻畫了詩人白發稀疏、愁苦不堪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內心難以排遣的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詳解】本題考查對詩句情感的分析。作答時,可從詩句的內容入手,分析詩人的情感。《春望》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家之情。據此分析作答即可。示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中,詩人因感時傷別,見到春花而落淚,聽到鳥鳴而驚心。“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通過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詩句深刻地表達出詩人面對國家殘破、百姓流離失所時的悲痛之情,以及與親人離散的痛苦和對戰爭的痛恨。4. 望 遠 近 5.D【解析】4.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思是: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開頭四句描寫了所見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因此見花開卻流淚,望春鳥而心悸。結合題目“春望”可知,前四句描繪的便是作者在春日所望見的長安城的景象,因此一個“望”字統領詩的前四句內容,從“國破”“山河”到“城春”“草木”,再到“花”和“鳥”,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鳥。可據此作答。5.本題考查詩歌賞析。D.“家書抵萬金”寫出 了消息隔絕、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并非是詩人在戰火連綿時期收到家書時的無比喜悅之情;故選D。6.(1)描寫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描寫了安史之亂后長安城內,雖然已是春天,滿目雜草叢生的景象)。(2)詞人對歲月匆匆、白發已生的感慨,心中涌起沉重與無奈。【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為: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到來,長安城里的雜草和樹木茂盛地瘋長。此句寫詩人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2)本題考查情感分析。“如此春來春又去,白了人頭”意為:就這般,就這樣春來了又去了,人也白了兩鬢發。“如此”二句,感嘆春來春去,美好年華逝去,白了人頭。在這年華之嘆中,蘊含著詞人的理想落空之悲。政治上的失意讓詞人即便是面對大好春光也難以釋懷。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