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梅嶺三章(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梅嶺三章(導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第2課 梅嶺三章(學案)
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1.結合注釋自主閱讀小序和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三首詩,關注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人熾烈的情感和豪壯的情懷。 3.品味詩句的藝術感染力,體會全詩的意蘊內涵。
活動一:正音正字
給加點的字注音:
叢莽(mǎng) 旋(xuán) 旌旗(jīng) 閻羅(yán) 捷報(jié) 血雨腥風(xuè)
活動二:詞義梳理
(1)叢莽:樹叢草莽莽,密生的草。
(2)得詩:作詩。
(3)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
(4)舊部:過去的部下,這里指為革命犧牲的同志。
(5)閻羅:即閻羅王,也稱“閻王”,民間傳說中掌管陰間的神這里比喻兇惡殘暴的人。
(6)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烽火臺上點起的報警用的煙火,后泛指戰火或戰爭這里指1927年以后的國內革命戰爭。
(7)國門:城門。
(8)血雨腥風:借喻大革命失敗后,反動派對革命人民的血腥鎮壓。
(9)取義成仁:即“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為了成全仁義,不惜犧牲生命這里指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勇于犧牲。
活動三:文學常識
1.走近作者:
陳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國共內戰時期的重要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主要著作有遺作專集《陳毅詩詞選集》。
2.了解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出發長征紅軍開始長征時,陳毅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任軍事指揮,并主持政府工作,后來突圍到江西、廣東交界的梅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敵軍得知這里有一個“大人物”,就派重兵圍山、搜山和放火燒山陳毅在幾十天里,隱藏在山林草叢之中此時他大腿上的槍傷發了炎,又化了膿,還發著高燒,又沒有醫藥,只好用刀子把傷口拉開,擠出膿血,然后用鹽水洗一洗他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不是被敵人搜出殺頭,就是因傷病折磨而死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了《梅嶺三章》,準備留做“遺詩”。
活動四:詩歌內容。
第一章:詩人回顧艱難創業的征戰歷程,表現了至死不渝、誓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第二章:詩人回顧過去,正視現實,展望未來,從而激勵同志們堅持斗爭,將革命進行到底。
第三章:詩人投身革命,四海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了他樂觀的革命信念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
活動五:探究理解
1.讀出動詞之勁
自由朗讀并完成:
(1) 畫出文中的動詞。
斷、創、去、招、斬、懸、飛、投、取、成、種
(2) 分析這些動詞富有表現力的地方。
這三首七絕中,每一首都有動詞。第一章開頭第一個字就是動詞,“斷”意思是斷頭,也就是身首異處,將形勢的險惡表露了出來。緊接著用“創”來寫出革命事業的艱難。第三句的“去”寫出了從容不迫、視死如歸的狀態。和“招”一起展現了作者即使到陰間也要登高一招,成為“鬼雄”的氣概。動詞“斬”則是斬盡殺絕,要掃除一切反動力量。
第二章的“懸”照應第一章的“斷”,只有斷了才能夠懸掛起來。這說明了作者不達目的,誓死不瞑目的意志。而動詞“飛”寫出了勝利消息數量之多和傳播之快。
第三章的“投”意思是投入、投進去,投身即全部身心陷入給革命事業。而取義成仁中的“取”和“成”。
是作者面對革命事業勇于犧牲的進一步闡述。
2.讀好修辭之妙。
(1)組內朗讀,找出詩歌所使用的修辭方法。
用典、借代、比喻。
(2)合作探究,依次品析該修辭方法的妙處。
用典:“此頭須向國門懸”運用了典故。據《史記》記載:伍子胥遭讒言被夫差所殺,臨死留下遺言“抉吾眼于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其言耿直激情悲憤溢于言表。陳毅活用這個典故,寫出了“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的豪邁詩句。反其意而用之,翻出新意,弘揚了革命正氣。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運用了典故。“取義成仁“”就是“舍生取義”和“殺身成仁”的縮語。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義,亦無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和《論語·衛靈公》“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而成仁”。而這里的含義是全新的,經過提煉后的典故。更顯出深沉而凝重的表現力。
借代:“旌旗十萬斬閻羅”“旌旗”意思是旗幟,這里借指軍隊。這是一種以特征代替本體的方法。旌旗搖動,遠遠望去,有千軍萬馬之動態,顯示出正義的力量之大。
“南國烽煙正十年”之“烽煙”是古代邊境敵人入侵在烽火臺上點起的報警的煙火,后來泛指戰火或戰爭。這種修辭手法使事物的特征和語言形象更加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比喻:“旌旗十萬斬閻羅”“閻羅”本是民間傳說中的陰間的神,這里比喻為蔣介石等一切反動勢力,感彩明顯有憎惡之情。
“血雨腥風應有涯”中的“血雨腥風”比喻為革命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作者的憤慨之情溢于言表。
“人間遍種自由花”比喻解放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美好理想。生動形象地寫出無盡的生命力和活力。
3.讀懂結構之美。
這幾首詩歌之間的關系。
詩 歌 情 感
第一首 起于現在的時間,面對當時必死的險境,抒發死后還要繼續戰斗,至死不渝的強烈感情。
第二首 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戰爭,再面對當時必死的險境,抒發死不瞑目,激勵后死同志英勇戰斗的強烈感情。
第三首 追溯參加革命即為推翻反動統治而戰斗,再面對當時必死的險境,表達革命理想必將實現的堅定革命信念和樂觀革命精神。
活動六:總結主旨
第一首詩表明了詩人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至死不渝的心跡;第二首詩抒寫詩人壯志未酬,死難瞑目的情懷,以及對戰友滿懷激情的鼓勵;第三首詩表達了詩人面對死亡的坦蕩胸懷和共產主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
1.詩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九三六年冬天,“我”在梅山被圍困,“我”受傷病重潛伏在茂盛的草叢間二十多天,考慮到不能脫險,寫了三首詩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圍困被解除了。
小序交代了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以及當時的環境、背景,這三首“絕命詩”表現出了詩人的從容鎮定和大義凜然。
2.詩(一)首句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首句“斷頭今日意如何”是一個設問句,是說“我”今日面臨死亡的威脅,想些什么呢?“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強調“斷頭”,寫出了詩人處境的險惡,表現出詩人大義凜然的氣概。余下的詩句均由此句生發,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調。當時斗爭環境極為惡劣,死亡近在眼前,但詩人竟能以高度的革命理智向自己提出問題,集中展現了他冷靜的神態、清醒的和堅毅的斗志。這正是一個革命者視死如歸、英勇不屈的光輝形象的寫照。后三句是對首句的回答。
3.“此頭須向國門懸”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運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吳將伍子胥“眼懸國門”的典故,意為死不瞑目,忠誠可鑒。寫出詩人即使死后仍然關心革命,要看到同志們怎樣取得戰斗的勝利,敵人怎樣遭到失敗的。表現出詩人視死如歸,為革命英勇殉難的精神。
4.“捷報飛來當紙錢。”句中的“飛”能否換成“飄”或“傳”?為什么?
【答案】不能。“飛”字顯得輕快,歡欣,聯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飄”太緩慢,令人不耐煩;用“傳”無形象感。這一句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的想象,表達作者樂觀的革命主義情懷,加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5.第三首前兩句中“投身”“應有涯”有什么含義?
【答案】“投身”表現出詩人全部身心都獻給了革命;“應有涯”表明詩人堅信反動派的血腥統治會有盡頭,表現出為推翻反動統治而堅持斗爭的精神。
6.“人間遍種自由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案】表明詩人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詩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樂觀的革命精神。
7.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答案】運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辭手法。“血雨腥風”借喻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堅信革命一定能取得勝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取義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語“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指作者為真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8.《梅嶺三章》這三首詩抒發感情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答案】第一首,面臨犧牲的考驗,抒發死后還要繼續戰斗,至死不渝的強烈感情;第二首,回憶十年革命征程,抒發死不瞑目,激勵戰友英勇戰斗的強烈感情;第三首,展望未來,表達革命理想必將實現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9.這三首詩之間構成了怎樣的關系?
【答案】這三首詩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鋪開,從眼前寫到過去、未來,三首詩之間構成了回環遞進的關系,形式上可以獨立成篇,內容上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在這層層深化的詩文中越來越清晰。
10.合作探究本課的寫作特點。
【答案】①現實、想象、理想相結合充分表達了詩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氣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寫了創業艱難的現實。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臺”“招舊部”“斬閻羅”來抒發豪邁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報飛來當紙錢”“人間遍種自由花”,都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的浪漫主義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加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辭手法。“閻羅”是舊時所說的地獄之王,作者用來借喻人間的反動統治者;“旌旗”原是旗幟的通稱,這里借來指代軍隊或武裝力量;“烽煙”原是古代邊境用以報警的煙火,這里借來指代戰爭。“取義成仁”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寫,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論語·衛靈公》。這些修辭的運用,形象貼切,暗含了詩人愿意為了革命做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和堅信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11.詩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有什么好處?
【答案】詩中寫到的泉臺、閻羅、燒紙錢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傳說和行為。而詩人將閻羅和陰間地府比作國民黨反動政府統治下的人間地獄,用紙錢來代指革命軍隊的勝利捷報,賦予并傳達出一種全新的含義。
借用伍子胥“眼懸國門”的典故不僅表現了陳毅元帥不親眼目睹國民黨反動派的徹底滅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現了他堅信革命必勝,希望在勝利之日能夠親眼看到捷報,分享勝利喜悅的心愿。
此外,取義成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被捕就義前藏于衣帶中的《自贊》詩里,寫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的詩句。陳毅在詩中熔鑄了《論語》《孟子》中有關仁、義的論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義詩中“取義成仁”的說法。典故的運用,增強了詩的表現力,使其意義深遠,感情強烈。
文體知識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格律詩是唐以后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自由詩是沒有規則的音節、韻律及其他正規設計的詩它追求“有機形式”,依靠言語的自然節奏《梅嶺三章》從形式看是絕句。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每首詩四句,每句有七字的稱“七絕”,每句有五個字稱“五絕”。
一、選擇題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是( )
A.旌(shēng)旗 艱(jiān)難 投身(shēn)革命
B.閻(yán 羅 捷(jié)報 腥(xīn)風血雨
C.諸(zū)君 烽(fēng)煙 取義成仁(rén)
D.創(chuàng)業 懸 (xuán)掛 人間遍種(zhòng)
【答案】D
【詳解】A.旌——jīng;
B.腥——xīng;
C.諸——zhū;
故選D。
2.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捷(jié)報 旌(shěng)旗 取義成仁(rén)
B.閻(yán)羅 艱(jiān)難 血雨腥(xīn)風
C.諸(zū)君 懸(xuán)掛 人間遍種(zhòng)
D.烽(fēng)煙 創(chuàng)業   投身(shēn)革命
【答案】D
【詳解】A.旌讀作jīng;
B.腥讀作xīng;
C.諸讀作zhū;
故選D。
3.下列句子書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取義成人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B.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繞、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C.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
D.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需向國門懸。
【答案】C
【詳解】A.人—仁;B.繞—饒;D.需—須
4.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投身革命/即/為家 B.取義/成仁/今日/事
C.血雨腥風/應/有涯 D.人間遍種/自由/花
【答案】D
【詳解】D.自由花在這里是比喻,指人民大眾自由解放后的美好前景,不可分開。正確的劃分是:人間/遍種/自由花;
故選D。
5.下邊句子中朗讀節奏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投身革命/即為家 B.血雨腥風/應有涯
C.取義/成仁/今日/事 D.人間遍種/自由/花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句子朗讀節奏。根據所學所記,理解詩句的意思,分析句子的結構,判斷停頓。D項朗讀停頓有誤,應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的停頓來劃分,斷句為:人間/遍種/自由花。故選D。
6.下列對課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從內容上看,第一章側重描寫今日面臨的危難,第二章側重回顧革命經歷,第三章側重展望未來,具有一定的時間順序。
B.從結構上看,第一章首句反問,作用是總領全篇;第三章末句回答第一章首句提出的問題,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C.“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句化用伍子胥“懸昭東門”的典故,表現了詩人視死如歸、對革命忠貞不貳的崇高品質。
D.“人間遍種自由花”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詩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樂觀的革命精神。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第一章“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意思是:今日即將兵敗身死,我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多么的不容易啊!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了的同志們,率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這里的首句為設問,不是反問;
故選B。
7.詩中為了表現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用死了也要去“泉臺”集合“舊部”革“閻羅”命的說法,對這樣寫的好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用閻羅來借指世上反動勢力,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了,耐人尋味。
B.通過革命將士英魂共斬閻羅的奇思妙想,表現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層的意思。
C.鬼神怪異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比較常見的,能更容易地讓讀者理解。
D.使詩中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答案】C
【詳解】C項,本詩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作者想像豐富,是借民間說法來比喻,表達自己革命到底的決心,而不是用“鬼神怪異讓讀者理解”。本題解答關鍵是對詩句內容的準確把握,理解作者寫作方法和表達意圖,學習時要注意理解。
8.最能表現作者視死如歸氣概的是以下哪一句( )
A.此去泉臺招舊部,旗旗十萬斬閻羅。
B.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C.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D.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詩文內容理解。
A.“此去泉臺招舊部,旗旗十萬斬閻羅”的意思是,作者將要到陰間去召集犧牲的同志,組織起十萬大軍,直搗反動派的巢穴。這里用“斬閻羅”的比喻,生動地表現了作者的革命徹底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氣概。
B.“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的意思是,作者囑咐后來的革命同志們要多努力,用頻頻傳來的捷報來作為對他最好的祭奠。這里表現了詩人對革命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但是并沒有表達出視死如歸的氣概;
C.“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將革命事業當作自己的家,決心為之奮斗終身的思想。這里并沒有體現視死如歸的氣概;
D.“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的意思是,今天將要斷頭,心情怎么樣啊?創建革命事業是艱難的,要經過無數次的戰斗。這里更多地表現了革命的艱辛和不易,并沒有體現出視死如歸的氣概;
故選A。
二、基礎知識綜合
9.小序交代寫作的時間、 、緣由和 。
【答案】 地點 背景
【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小序通常用于交代寫作的時間、地點、緣由和背景等重要信息。這些信息為讀者提供了理解作品內容和作者意圖的基礎。在《梅嶺三章》的小序中,作者陳毅明確指出了寫作的時間是在被國民黨軍隊圍困的危急時刻,地點則是位于梅山。他還解釋了寫作的緣由,即為了表達自己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和對戰友的深厚情感。同時,小序也揭示了當時的背景,即國民黨軍隊對革命根據地的殘酷圍剿,以及革命戰士們所面臨的艱難困苦。
10.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崖。這是說自己從參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業當作自己的家,并決心為之奮斗終身;雖然一直處于艱難創業之中,眼前祖國大地還處于反動派的血腥殘爆之中,但黑夜即將過去,黎明必會到來。中國古代積極的人生觀素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而國家和家國恨等詞也說明家與國都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1)給這段文字中加點的詞語注音。
①腥風( ) ②截然( )
(2)這段文字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來并加以改正。
① 應改為 ② 應改為
【答案】(1) xīng jié
(2) 崖 涯 爆 暴
【詳解】(1)本題考查字音。
①腥風:xīng fēng,解釋為腥臭之風,亦喻兇殘的氣氛。
②截然:jié rán,整齊的樣子;整肅的樣子。態度嚴正的樣子。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
(2)本題考查字形。
崖——涯:水邊,泛指邊際。
殘爆——殘暴:殘忍兇惡。
11.根據要求填空。
(1)《梅嶺三章》作者是 ,四川樂至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這三首詩是詩人于 年,在江西 被困于樹叢密草間20多天時寫的一組帶有絕筆性質的詩篇。
(2)《梅嶺三章》詩前小序的作用是 。其中,“ ”一句說明小序是補寫的。
(3)李清照的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浩然正氣、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梅嶺三章》中“ , ”也同樣有這種氣勢。
(3)《梅嶺三章》中表現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幸存的同志們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告慰死者的兩句詩是: , 。
(5)“舍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是古代仁人志士推崇的一種生死觀,這首詩中的“ ”,就是這種生死觀的真情表白。
【答案】 陳毅 1936 梅嶺 交代寫作背景及緣由 旋圍解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后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取義成仁今日事
【詳解】本題考查大家對《梅嶺三章》作者、寫作背景及全詩內容的掌握情況。
(1) (2)考查作者、寫作背景。《梅嶺三章》做詩背景:一九三四年十月,紅軍開始長征。當時陳毅同志身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后來中央蘇區失陷,便在贛粵邊區開展游擊戰。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區檢查工作。十月,由于叛徒出賣,陳毅同志在大庾嶺遇上險情,馬上轉回梅山。回到梅山時遇上敵人搜山,他便暫時隱蔽在一個山坳里。由以上分析可得(1)三個空答案;
后來,敵人縱火燒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滅。他們圍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偽裝撤走,半夜時又如狼似虎地撲回來,但還是一無所獲。當時陳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開出一塊一尺寬、五尺長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來敵人從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圍搜“二十余日”才“解圍”,“旋圍解”看出這是后來補寫的小序,補充交代了寫作背景及緣由。可見,這三首詩就是在“慮不得脫”的情況下寫的。由以上分析可得(2)題兩空答案;
(3)(4)(5)考查的是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和默寫,理解性默寫(情景默寫)難度較大,要先根據前后文提示選準詩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現錯別字。此題要注意“部”、“旌”、“閻”、“君”、“捷”、“仁”等字的書寫。
12.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這兩句運用的 修辭手法,把閻羅王比作 ;運用 的修辭,用“旌旗”借指 ,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 的決心和 的氣概。
【答案】 比喻 兇惡殘暴的人 借代 軍士 革命到底 視死如歸
【詳解】本題考查詞句/描寫角度的賞析,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和具體的語句分析作答。
這兩句詩“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首先是通過比喻將閻羅王比作兇惡殘暴的人,這里的“閻羅”不僅指現實中的敵人,更象征著一切反動勢力。其次,詩句還運用了借代的修辭,用“旌旗”來借指軍士,形象地描繪了浩浩蕩蕩的革命隊伍。通過這些修辭手法,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和視死如歸的氣概。作者不懼生死,甚至將死亡看作是通往另一個革命戰場的必經之路,在那里他將繼續召集舊部,揮舞旌旗,斬除閻羅,這種堅定的信念和英勇的氣概令人肅然起敬。
13.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這兩句運用 的修辭手法,交代 ,表現了詩人 的氣概,奠定了全章的 。結構上起 三章的作用。
【答案】 設問 寫作背景 大義凜然 感情基調 總領
【詳解】本題考查詞句修辭手法賞析,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和具體的語句分析作答。
根據詩句“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可知,這里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第一句詩直接拋出一個問題,即詩人在面臨生死關頭時的思考和態度。第二句詩則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描述了創業的艱難和戰斗的頻繁。通過這種自問自答的方式,詩人成功地表達了自己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氣概。這兩句詩也交代了寫作背景,即在被國民黨軍隊圍困的危急時刻。這種背景的描述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使得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在結構上,這兩句詩起到了總領三章的作用。它們不僅引出了詩人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和展望,而且為整首詩的主題和情感定下了基調。因此,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全詩的開篇之作,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14.根據提示填空。
(1)第一章中表現詩人至死不渝、誓死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詩句是“ , ”。
(2)第二章中表現詩人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捷報告慰死者的詩句是“ , ”。
(3)第三章中借用典故,表現詩人決心為真理、為人民解放而獻身,預言反動派必敗、革命必勝的詩句是“ , ”。
【答案】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后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詳解】本題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寫。
默寫題作答時,一要透徹理解詩文內容;二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是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寫錯字。本題中注意“旌、旗、閻、諸、捷、義”等字的正確書寫。
三、詩歌鑒賞
(一)閱讀下面詩歌,完成文后題目。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15.這首詩從體裁來看,屬 ;從內容來看,是 。詩中押韻的字是 。
16.下邊句子中朗讀節奏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投身革命/即為家 B.血雨腥風/應有涯
C.取義/成仁/今日/事 D.人間遍種/自由/花
【答案】15. 絕句 抒情詩 家、涯、花 16.D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類型的把握。按內容分類: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從體裁來看,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1、2、4句最后一字押韻。一句五個字稱五言絕句,七字稱七言絕句。律詩:8句,4聯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韻。一句五個字稱五言律詩,七字稱七言律詩。本詩是七言絕句,抒情詩。1、2、4句最后一字押韻。
16.D項不正確,應改為“人間/遍種/自由花”。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17.“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句在本詩中表現什么?
18.“南國烽煙正十年”指哪十年?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7.死不瞑目,要親眼看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表現革命必勝的信心。 18.1927~1936,即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告慰死者。
【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把握。結合翻譯分析,“此頭須向國門懸”翻譯為:死后頭顱要掛在城門,意思是死不瞑目,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努力,一定要用勝利的消息來祭奠我。表現革命必勝的信心。
18.本題考查學生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故“十年”是指1927~1936,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結合“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分析,主旨是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告慰死者。
(三)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梅嶺三章(一)
陳 毅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別云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19.從《梅嶺三章》“ ”和《別云間》“ ”中,可以看出這兩首詩均屬絕命詩。(各填一句詩)
20.《梅嶺三章》中,“百戰多”寫戰斗之頻繁,“旌旗十萬”言犧牲之巨大,表現斗爭歷程之艱難。那么,《別云間》一詩又是怎樣表現斗爭歷程之艱難的?請結合首聯分析。
21.兩首詩,一首想象人去陰間,一首想象魂歸人間。請結合“去”“來”的目的,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9. 斷頭今日意如何(或“此去泉臺招舊部”); 已知泉路近。 20.首聯敘述了詩人三年輾轉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生活。其中“羈旅”一詞將詩人從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敵手這三年輾轉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斗爭生活作了高度簡潔的概括,深含著詩人滿腔心酸和深切感嘆。 21.人去陰間,是為
了“招舊部”“斬閻羅”,以此表達同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或“不屈不,撓的戰斗意志”);魂歸人間,是為了看戰旗在空中飄揚,以此表達壯志未酬的悲憤(或“表達對山河故鄉的無限留戀”,或“表達對勝利的渴盼”)
【分析】19.考查比較閱讀。第一首詩中的“斷頭今日意如何?”的意思是即將犧牲,我在想些什么呢?“此去泉臺招舊部”的意思是我這一去黃泉,定經召集舊部。第二首詩中的“已知泉路近”的意思是已經知道了黃泉之路不遠。這三句話點明了這兩首詩歌都是絕命詩。
20.考查對重點詩句的理解。“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的意思是三年為抗清兵輾轉飄零,今天兵敗被俘成為階下囚。“三年”寫時間之長,“羈旅客”點明自己的身份,多年漂泊,為了反清四處奔走;“又”說明作者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捕了,“南冠”,運用典故,抒發了詩人苦戰被捕后的沉痛、憤懣之情。這兩句自敘抗清斗爭經歷,從中可見詩人激越翻滾的情感波瀾,亦可見其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
21.考查賞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第一首詩中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可知作者身去陰間也不會放棄斗爭,而是會召集舊部,一起把陰間的統治者閻羅斬于馬下。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戰斗意志和誓與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根據第二首詩中的“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可知作者毅魄歸來,是為了在空中看一看靈旗。生前未能完成大業,死后也要親自看到后繼者率部起義,恢復大明江山。既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悲憤,也表達了作者對勝利的渴望。第2課 梅嶺三章(學案)
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1.結合注釋自主閱讀小序和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三首詩,關注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人熾烈的情感和豪壯的情懷。 3.品味詩句的藝術感染力,體會全詩的意蘊內涵。
活動一:正音正字
給加點的字注音:
叢莽( ) 旋( ) 旌旗( )
閻羅( ) 捷報( ) 血雨腥風( )
活動二:詞義梳理
(1)叢莽:樹叢草莽莽,密生的草。
(2)得詩:作詩。
(3)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
(4)舊部:過去的部下,這里指為革命犧牲的同志。
(5)閻羅:即閻羅王,也稱“閻王”,民間傳說中掌管陰間的神這里比喻兇惡殘暴的人。
(6)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烽火臺上點起的報警用的煙火,后泛指戰火或戰爭這里指1927年以后的國內革命戰爭。
(7)國門:城門。
(8)血雨腥風:借喻大革命失敗后,反動派對革命人民的血腥鎮壓。
(9)取義成仁:即“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為了成全仁義,不惜犧牲生命這里指為人民的解放事
業而勇于犧牲。
活動三:文學常識
1.走近作者:
陳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國共內戰時期的重要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主要著作有遺作專集《陳毅詩詞選集》。
2.了解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蘇區的主力紅軍出發長征紅軍開始長征時,陳毅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任軍事指揮,并主持政府工作,后來突圍到江西、廣東交界的梅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敵軍得知這里有一個“大人物”,就派重兵圍山、搜山和放火燒山陳毅在幾十天里,隱藏在山林草叢之中此時他大腿上的槍傷發了炎,又化了膿,還發著高燒,又沒有醫藥,只好用刀子把傷口拉開,擠出膿血,然后用鹽水洗一洗他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不是被敵人搜出殺頭,就是因傷病折磨而死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了《 》,準備留做“ ”。
活動四:詩歌內容。
第一章:詩人回顧艱難創業的征戰歷程,表現 、誓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第二章:詩人回顧過去,正視現實,展望未來,從而激勵同志們堅持斗爭,將革命進行到底。
第三章:詩人投身革命,四海為家,預言反動派必將失敗,自由之花必將盛開,表現了他 和甘為信仰犧牲的革命精神。
活動五:探究理解
1.讀出動詞之勁
自由朗讀并完成:
(1) 畫出文中的動詞。
(2) 分析這些動詞富有表現力的地方。
2.讀好修辭之妙。
(1)組內朗讀,找出詩歌所使用的修辭方法。
(2)合作探究,依次品析該修辭方法的妙處。
3.讀懂結構之美。
這幾首詩歌之間的關系。
詩 歌 情 感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活動六:總結主旨
第一首詩表明了詩人對革命事業 , 的心跡;第二首詩抒寫詩人 , 的情懷,以及對戰友滿懷激情的鼓勵;第三首詩表達了詩人面對死亡的坦蕩胸懷和 。
1.詩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2.詩(一)首句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3.“此頭須向國門懸”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捷報飛來當紙錢。”句中的“飛”能否換成“飄”或“傳”?為什么?
5.第三首前兩句中“投身”“應有涯”有什么含義?
6.“人間遍種自由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7.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8.《梅嶺三章》這三首詩抒發感情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9.這三首詩之間構成了怎樣的關系?
10.合作探究本課的寫作特點。
11.詩中運用了大量的典故,有什么好處?
文體知識
格律詩,也稱 ,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格律詩是唐以后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 和 ,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自由詩是沒有規則的音節、韻律及其他正規設計的詩它追求“有機形式”,依靠言語的自然節奏《梅嶺三章》從形式看是絕句。絕句是格律詩的一種每首詩四句,每句有七字的稱“ ”,每句有五個字稱“ ”。
一、選擇題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是( )
A.旌(shēng)旗 艱(jiān)難 投身(shēn)革命
B.閻(yán 羅 捷(jié)報 腥(xīn)風血雨
C.諸(zū)君 烽(fēng)煙 取義成仁(rén)
D.創(chuàng)業 懸 (xuán)掛 人間遍種(zhòng)
2.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捷(jié)報 旌(shěng)旗 取義成仁(rén)
B.閻(yán)羅 艱(jiān)難 血雨腥(xīn)風
C.諸(zū)君 懸(xuán)掛 人間遍種(zhòng)
D.烽(fēng)煙 創(chuàng)業 投身(shēn)革命
3.下列句子書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取義成人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B.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繞、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C.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余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
D.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需向國門懸。
4.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投身革命/即/為家 B.取義/成仁/今日/事
C.血雨腥風/應/有涯 D.人間遍種/自由/花
5.下邊句子中朗讀節奏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投身革命/即為家 B.血雨腥風/應有涯
C.取義/成仁/今日/事 D.人間遍種/自由/花
6.下列對課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從內容上看,第一章側重描寫今日面臨的危難,第二章側重回顧革命經歷,第三章側重展望未來,具有一定的時間順序。
B.從結構上看,第一章首句反問,作用是總領全篇;第三章末句回答第一章首句提出的問題,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C.“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句化用伍子胥“懸昭東門”的典故,表現了詩人視死如歸、對革命忠貞不貳的崇高品質。
D.“人間遍種自由花”預言革命理想必將實現,表現了詩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樂觀的革命精神。
7.詩中為了表現作者革命到底的決心,用死了也要去“泉臺”集合“舊部”革“閻羅”命的說法,對這樣寫的好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用閻羅來借指世上反動勢力,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了,耐人尋味。
B.通過革命將士英魂共斬閻羅的奇思妙想,表現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層的意思。
C.鬼神怪異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比較常見的,能更容易地讓讀者理解。
D.使詩中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8.最能表現作者視死如歸氣概的是以下哪一句( )
A.此去泉臺招舊部,旗旗十萬斬閻羅。
B.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C.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D.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二、基礎知識綜合
9.小序交代寫作的時間、 、緣由和 。
10.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崖。這是說自己從參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業當作自己的家,并決心為之奮斗終身;雖然一直處于艱難創業之中,眼前祖國大地還處于反動派的血腥殘爆之中,但黑夜即將過去,黎明必會到來。中國古代積極的人生觀素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而國家和家國恨等詞也說明家與國都是不能截然分開的。
(1)給這段文字中加點的詞語注音。
①腥風( ) ②截然( )
(2)這段文字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來并加以改正。
① 應改為 ② 應改為
11.根據要求填空。
(1)《梅嶺三章》作者是 ,四川樂至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這三首詩是詩人于 年,在江西 被困于樹叢密草間20多天時寫的一組帶有絕筆性質的詩篇。
(2)《梅嶺三章》詩前小序的作用是 。其中,“ ”一句說明小序是補寫的。
(3)李清照的詩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浩然正氣、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梅嶺三章》中“ , ”也同樣有這種氣勢。
(3)《梅嶺三章》中表現詩人死不瞑目、勉勵幸存的同志們努力作戰,以勝利捷報告慰死者的兩句詩是: , 。
(5)“舍生而取義”“殺身以成仁”是古代仁人志士推崇的一種生死觀,這首詩中的“ ”,就是這種生死觀的真情表白。
12.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這兩句運用的 修辭手法,把閻羅王比作 ;運用 的修辭,用“旌旗”借指 ,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 的決心和 的氣概。
13.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這兩句運用 的修辭手法,交代 ,表現了詩人 的氣概,奠定了全章的 。結構上起 三章的作用。
14.根據提示填空。
(1)第一章中表現詩人至死不渝、誓死與反動派血戰到底的詩句是“ , ”。
(2)第二章中表現詩人勉勵幸存者努力作戰,以捷報告慰死者的詩句是“ , ”。
(3)第三章中借用典故,表現詩人決心為真理、為人民解放而獻身,預言反動派必敗、革命必勝的詩句是“ , ”。
三、詩歌鑒賞
(一)閱讀下面詩歌,完成文后題目。
投身革命即為家,
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
人間遍種自由花。
15.這首詩從體裁來看,屬 ;從內容來看,是 。詩中押韻的字是 。
16.下邊句子中朗讀節奏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投身革命/即為家 B.血雨腥風/應有涯
C.取義/成仁/今日/事 D.人間遍種/自由/花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17.“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句在本詩中表現什么?
18.“南國烽煙正十年”指哪十年?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三)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梅嶺三章(一)
陳 毅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別云間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19.從《梅嶺三章》“ ”和《別云間》“ ”中,可以看出這兩首詩均屬絕命詩。(各填一句詩)
20.《梅嶺三章》中,“百戰多”寫戰斗之頻繁,“旌旗十萬”言犧牲之巨大,表現斗爭歷程之艱難。那么,《別云間》一詩又是怎樣表現斗爭歷程之艱難的?請結合首聯分析。
21.兩首詩,一首想象人去陰間,一首想象魂歸人間。請結合“去”“來”的目的,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隆县| 兴文县| 贵德县| 海宁市| 多伦县| 洪洞县| 新安县| 高雄县| 巴林左旗| 永年县| 安国市| 乌鲁木齐县| 武鸣县| 西华县| 北宁市| 阿克苏市| 绥中县| 壤塘县| 辽阳市| 长宁县| 方山县| 龙山县| 马公市| 嵊州市| 尼玛县| 天津市| 丰城市| 垦利县| 威海市| 佛冈县| 衡阳市| 惠州市| 寿光市| 佳木斯市| 陵川县| 遂溪县| 太仆寺旗| 兰州市| 邳州市| 汕头市|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