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短詩五首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1.朗讀這幾首詩,體會凝練而含蓄的語言美。 2.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揣摩詩中的情感,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 3.感受詩歌的不同藝術風格,體會不同的詩味。活動一:正音正字給加點的字注音:墓畔(pàn) 寂寞(jì) 漫漫(màn màn) 一束(shù)裝飾( shì) 舵手(duò) 埋沒(mái mò)活動二:詞義梳理(1)口占:指即興作詩詞,不打草稿,隨口吟誦出來。(2)漫漫:指時間長久或空間廣遠的樣子(裝飾)打扮,修飾。(3)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領導者。(4)閑話:沒有一定中心地談無關緊要的話。(5)裝飾: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美觀。“點綴”則主要表示加以裝飾,使原有事物變得更加好看“裝飾”主要是對生活用品或生活環境進行藝術加工的手法。(6)繁多:(種類)多,豐富【辨異】“繁雜”是指(事情)多而雜亂。活動三:文學常識1.走近作者:(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吳興(今湖州吳興區)人,詩人、書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詩嘗試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雜詩》《秋明長短句》等。(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歐,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現代詩人、翻譯家代表詩作有《雨巷》《我用殘損的手掌》《煩憂》等主要作品有詩集《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3)卞之琳(1910-2000),江蘇海門人,現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被公認為是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代表詩作有《斷章》《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詩集《魚目集》《慰勞信集》《雕蟲紀歷》,合集《漢園集》等。(4)蘆荻(1912—1994),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詩人著有詩集《桑野》《馳驅集》《蘆荻詩選》等,亦有詩歌理論、鑒賞文章和著作行世。(5)聶魯達(1904—1973),智利詩人,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漫歌》等。2.了解背景(1)《月夜》寫于1917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生存環境正如詩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樣。(2)《蕭紅墓畔口占》是詩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詩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國正處于戰爭中,在戰亂的環境中,詩人走了六小時去給亡故的友人上墳,詩人飽受戰亂痛苦,友人長眠于地下,隱喻的運用和克制的反諷讓詩的韻味更為深長。(3)《斷章》創作于1935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詩據作者自云,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于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4)《風雨吟》這首詩寫于1941年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吟》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詩人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5)《統一》寫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是聶魯達晚年的作品,原收錄在詩集《世界末日》中。當時,詩人已認識到原子能時代的危險,該詩集的主題均為“啟示”。活動四:詩歌內容。(1)《月夜》以霜風、明月、挺立的高樹三種景物,烘托與高樹并立的“我”,霜風寒月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自我,充滿了美的意蘊,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與個性解放的奮斗精神。(2)《蕭紅墓畔口占》寫詩人走了六個小時去給亡故的友人上墳,詩人飽受戰亂痛苦,友人卻安適地長眠于地下,表達了詩人對逝去友人的深深懷念,以及對人生、命運的思考(3)《斷章》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橋、景、人、窗、月、夢這幾個典型意象,詩人通過調度和安排,讓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構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尋味的風物素描,闡釋了詩人智慧思考所獲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萬物乃至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中,處處都存在“相對狀態”,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4)《風雨吟》通過對風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在“大地風雨的海上”憂思滿懷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世事,產生的一種被動、困惑、無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5)《統一》是一首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這首詩通過展現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之間的對立關系,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揭示了對立之中存在著統一,透過繁多的現象窺見單一的本質。活動五:探究理解月夜1.《月夜》描繪了一幅月夜圖,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霜風猛烈地吹刮著,月光明亮地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滿美的意蘊。2.詩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義?表達了怎樣的主旨?冬夜的“霜風”“月光”代表著環境的蕭森,象征著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處境,“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和傳統,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并排立著”是思想的并立,“沒有靠著”是掙脫,是追求獨立,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主旨:在嚴寒下不妥協, 在孤獨中不退縮, 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3.《月夜》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我”是一個五四運動前期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我”不畏懼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強大的獨立自主的意識,追求人格獨立,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我”期待通過詩喚起國人的覺醒,民族的覺醒。蕭紅墓畔口占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為了說明什么?“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2.詩中寫“我等待著”,“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現,民族解放斗爭取得勝利。3.如何理解“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所表達的情感?①有傷悼之情,感傷蕭紅不幸被黑暗勢力和坎坷生活奪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嘆惋蕭紅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發出更多的光和熱;③有羨慕之情,羨慕蕭紅已實現了永恒的超越,無須再在長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斷 章1.《斷 章》這首詩雖短,卻有很多意象,由這些意象構成了一種朦朧的意境,請找出這些景象。詩人在剎那的觀賞中提煉出的意象:“站在橋上的你”“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等。2.這首詩中有四幅畫面,請你說說這四幅畫面之間的聯系。前兩幅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為“看風景”這個動作發生了聯系。后兩幅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3.四幅畫面相互聯系,說明了什么道理?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裝飾別人的夢。世間萬物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4.《斷章》一詩給予你怎樣的人生啟迪?示例1:物與我,我與他,他與你之間都有著內在的關系,每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我們在被別人影響,同樣也影響著別人。示例2:靜靜地看風景,靜靜地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風景,不也很快樂嗎 示例3:“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不必追問,無須深究,此時無聲勝有聲,只是此刻,就很美。示例4:若能成為你眼中的風景,若能裝飾你的夢,也是我小小的價值的體現。風雨吟1.朗讀詩歌,描繪詩歌畫面。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征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并做描繪。明確:“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征意義,理解作者情感。(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達效果?明確:“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蕩、不安定和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沖過來的動態。(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么象征意義?“大地”又有什么深層內涵?明確: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于“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里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一層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明確:“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統 一1.怎樣理解“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葉,又寫到了花,然而葉、花不論擁有怎樣的萬千姿態,它們的本質都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葉、花、果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的傳遞角度而言,這本質也并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統一的。2.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體現“統一”這一思想的。所有的葉和一片葉,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樹和一棵樹,它們都是“多”與“一”的關系。“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活動六:總結主旨1.《月夜》表現了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2.《蕭紅墓畔口占》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去拜謁蕭紅墓的經歷和感想,表達了對逝去友人的懷念之情。3.《斷章》 詩人通過描繪四幅人物與事物的剪影,帶給我們豐富的哲思,啟迪我們: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轉化的,并不是絕對和孤立存在的。4.《風雨吟》通過描繪暴風驟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沒的景象,展現了“我”愿做年輕舵手的決心,充分體現了“我”面對風雨的勇氣和責任感。5.《統一》通過對“多”與“一”的關系的論證,意在告訴我們:對立之中存在統一,透過繁多的表象就能窺見單一的本質。對比閱讀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舉例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明確: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松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②在語言上: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并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著”“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③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文體知識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后產生的、有別于古典詩歌的、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詩歌(包括詩、賦、詞、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詩歌的創作逐漸走向僵化,“濫調套語”充斥,“無病呻吟”的傾向相當普遍,古典詩歌所使用的詞匯與現代口語嚴重脫節,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對仗用典以及平仄韻律上)的種種嚴格限制,對詩歌表現不斷變化而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人們真實的思想感情,造成極大的束縛。因此,新詩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學運動最先開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派——這一流派的詩歌成就較大,對后世的影響也比較深遠。他們堅持“純詩”的概念,主張借鑒西方現代藝術手法,重視詩的思維、情緒,但并不注重詩的音樂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代表詩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廢名、徐遲、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蟄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斷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殘損的手掌》,何其芳《預言》《花環》,廢名《十二月十九夜》等。七月派——這一流派的詩人大多經歷過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新時期得以“鮮花重放”,是跨越了三個時代的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牛漢、艾青、羅洛、曾卓、綠原、魯藜、彭燕郊、鄒荻帆、胡風等。代表作品:牛漢《我的家》《半棵樹》《華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礁石》,鄒荻帆《花與果實》《走向北方》,曾卓《欄桿與火》《懸崖邊的樹》,胡風《為祖國而歌》,綠原《驚蟄》,魯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九葉派——顧名思義由九位詩人組成。他們努力融合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現代詩歌的語言風格,追求詩歌的現實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詩人內心獨特的感受。代表詩人有辛笛、陳敬容、鄭敏、杜運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陳敬容《珠和覓珠人》,穆旦《贊美》《森林之魅》等。一、選擇題1.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B.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C.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D.所有樹木/無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詩句朗讀節奏的劃分。作答時可結合語法結構來分析。C.“風”在句子里做主語,“從大地卷來”是介賓短語,在句子里做謂語;“雨”在句子里做主語,“從大地奔來”是介賓短語,在句子里做謂語;通常主謂之間應斷開;因此正確的節奏劃分應為: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故選C。2.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不恰當的一項是( )A.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B.風從/大地/卷來。C.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D.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答案】B【詳解】B.有誤。正確的朗讀節奏應為:風/從大地/卷來。故選B。3.下列對詩歌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斷章》一詩中,詩人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這一哲理命題。B.《月夜》一詩中,“我”孤獨地站在寒風中,卻并不靠那高樹,顯示出“我”獨立的人格和強烈的自我意識。C.《統一》中,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統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D.《風雨吟》這首詩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會”“民族”,由虛而實,給讀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閱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D.《風雨吟》這首詩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會”“民族”,“由實而虛”,選項“由虛而實”表述有誤;故選D。4.下面關于作家作品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統一》的作者是匈牙利詩人聶魯達,他曾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漫歌》等。B.《蕭紅墓畔口占》的作者戴望舒被稱為“雨巷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C.《風雨吟》的作者蘆荻,原名陳培迪,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D.卞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與李廣田、何其芳合稱漢園三詩人。其主要作品有詩集《魚目集》《慰勞信集》《雕蟲紀歷》等。【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A.聶魯達是智利詩人,不是匈牙利詩人;故選A。5.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B.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判斷。B.運用頂針的修辭手法;C.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D.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故選A。6.下列對課文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月夜》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意境的創造,顯得清新質樸,含而不露。B.《風雨吟》一詩中,“大地風雨的海”是一個獨特的意象,它實際上是詩人用主觀情緒折射客觀現象所得到的結果。C.《斷章》雖然只有四句,但它卻寫出了世間人事的相互獨立、相互作用的關系。D.《蕭紅墓畔口古》一詩中,首句中詩人“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專程來拜謁蕭紅墓,足見詩人對她友情之深摯。【答案】C【詳解】C.《斷章》雖然只有四句,但它卻蘊含著世間人事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哲理,選項表述錯誤;故選C。7.(獨家原創試題)下列關于作家作品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統一》---詩的作者是匈牙利詩人聶魯達,他曾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漫歌》等。B.《蕭紅墓畔口占》---詩的作者戴望舒被稱為“雨巷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C.《風雨吟》---詩的作者蘆荻,原名陳培迪,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與李廣田、何其芳合稱“漢園三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魚目集》《慰勞信集》《雕蟲紀歷》等。【答案】A【詳解】A.有誤。聶魯達是智利詩人。故選A。二、填空題8.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歐,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現代詩人、翻譯家。因 一詩傳誦一時,他被稱為“ ”。主要作品有詩集《舒望草》《舒望詩稿》《災難的歲月》等。A.《雨巷》 B.《尋夢者》 C. 夢之詩人 D.雨巷詩人【答案】 A D【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戴望舒,筆名有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為中國現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因《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被稱為“雨巷詩人”。早年就讀于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曾因宣傳革命被捕。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戴望舒詩集》,另有譯著等數十種。據此選AD。9.結合語境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1)霜風呼呼的吹著。 霜風:(2)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閑話:(3)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裝飾:【答案】 刺骨的寒風 閑談時所說的話 點綴、裝點【詳解】本題考查對詞語語境義的理解能力。要結合全句大意及上下文文意,并聯系生活實際推測詞義。(1)下霜時,天是冷的,因此“霜風”可理解為“寒風”。(2)“閑話”有多種意思:閑談:與正事無關的話;不滿意的話。此處根據“臥聽”表現出的適意,可確定為“閑談時所說的話”。(3)“裝飾”可采用換詞法解釋,意為“裝點”。三、語言表達10.詩歌語言精粹,富含哲理。小江在南通群英館讀到卞之琳《斷章》,有了寫詩的沖動。請學寫一首小詩,六行以內。【答案】示例:冬冬天的腳步輕輕輕輕地,她微笑著前行北風帶來久違的浪漫飛雪孕育著新春的夢【詳解】本題考查語言表達。解答時,選取典型意象,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擬寫即可。注意行數要求。《斷章》是現代詩人卞之琳于1935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于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于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詩人將人生哲理與詩歌意象融合起來,表現了自己對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詩人融會了傳統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義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現代詩風。示例:《生命》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我伸向綠葉,他親吻我的指尖,我仿佛感受到他綠衣下,流淌迸發的血液。11.《風雨吟》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征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畫面并做描繪。【答案】“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詳解】考查對詩歌畫面的描繪。解答時,首先要了解詩歌的意思,然后發揮合理的想象,生動描寫畫面的內容。《風雨吟》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這首詩描繪的自然景觀極有氣勢,“卷”字充分體現了自然的力量,而“海”與“舟”在空間、力量之間的對比又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及精神沖擊,“我有年輕舵手的憂懷”一句,充分體現了“我”面對風雨的勇氣和責任感,也暗示出“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風雨,更是社會的、人生的風雨。據此分析,根據詩歌意思進行描繪,如:風雨狂卷而來,大地變得一片昏暗,就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屋,如同飄搖在大海上的小船,起伏不定,面對洶涌大海一般的大地,“我”就像一個沒有閱歷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小船的方向。12.找出詩歌《斷章》中出現的意象。【答案】詩人在剎那的觀賞中提煉出八個意象:“站在橋上的你”“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別人”“夢”。【詳解】考查對詩歌意象的提煉能力。意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在詩歌中常常作為抒情的載體。仔細閱讀《斷章》一詩,結合“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內容可知,作者寫到了“站在橋上的你”“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別人”“夢”這幾個意象,表達出了剎那間的感悟。13.朗讀詩歌《統一》,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答案】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它們都是多對一的關系,“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詳解】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統一》通過寫自然界花草樹木本質的同一性,從而推理出對立之中存在統一,透過繁多的現象窺見單一的本質,同時表達了作者對世界和平統一的向往和追求。聯系“所有的葉是這一片,所有的花是這一朵,繁多是個謊言。因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所有的樹木無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的內容可知,作者認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花,又寫到了葉,花、葉不論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花、葉、果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質,就生命傳承而言,這本質并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統一的。據此分析作答即可。14.朗讀詩歌,體會詩《蕭紅墓畔口占》中“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的情感表達。【答案】“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寂寞”既是詩人當時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詳解】考查對詩句情感的理解。解答時,首先要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蕭紅墓畔口占》是戴望舒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詩,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國正處于戰爭中,在戰亂的環境中,詩人走了六個小時去給亡故的友人上墳。“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一句中,“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路途遙遠,“寂寞”寫出了詩人當時的心境,也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這一句表達了詩人對逝去的友人的深切懷念,也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15.說說對《月夜》這首詩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答案】象征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某種社會相。“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并排立著”是思想的并立。“沒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詳解】考查對詩歌象征意義和主旨的理解。《月夜》這首詩寫于1917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者的生存環境和詩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樣。面對這樣的人世,這樣的處境,詩人表現了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聯系“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的內容可知,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冬夜,“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環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正好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面對這樣的人世,這樣的處境,詩人表現了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其中“樹”具有象征意義,象征古老迂腐的舊思想;“并排立著”,象征作者與舊思想的并立;“沒有靠著”象征作者在惡劣的環境中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顯示出青年一代追求人格獨立,追求思想解放的意識。四、詩歌鑒賞16.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蕭紅墓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1)首句強調“走六小時”“長途”表明了什么?(2)談談你對“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3)賞析結尾句中“卻”字的表達效果。【答案】(1)強調“走六小時”“長途”既是寫實,更隱含著詩人對已故者友情的深厚與誠摯。(2)此句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含著對蕭紅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賦予高潔、自然、清純、樸素、秀逸等內涵,“放一束紅山茶”,以寄托對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熱烈、紅艷的生命,傳達了詩人對蕭紅的贊美與欣賞。(3)一個“卻”字表示天人永隔,表達了詩人的傷悼之情,也表明詩人體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詳解】(1)本題考查對詩句內容的理解。這首詩,是戴望舒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出口吟成。首句,“走六小時長途”專程來拜謁蕭紅墓,足見詩人對她友情之深摯。“寂寞”寫出自己生活在敵占區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戰友,心境無比孤寂、悲涼。(2)本題考查對詩句含意的理解。本首詩的次句,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著,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復雜的感情;而且,還表示蕭紅長眠地下,已無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紅山茶”,以一束紅艷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對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熱烈、紅艷的生命。(3)考查賞析重點字詞的表達效果。詩中第三句“我等待著”,進一步抒寫自己等待曙光涌觀、盼望民族解放斗爭勝利的急切心情。“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窒息的。結句“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含蘊的感情最豐富。這里有傷悼蕭紅不幸被黑暗勢力和坎坷生活奪走了生命;有惋惜蕭紅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發出更多的光和熱,不能在革命文壇上創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還有羨慕,羨慕蕭紅已實現了永恒的超越,無須再在長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可據此作答。17.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月 夜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這句詩的深刻含意?【答案】答案(1)刺骨的寒風呼呼地刮著,明亮的月亮灑下光輝,我與一棵頂天立地的大樹并排站立在曠野上接受寒風的洗禮,我卻沒有靠在大樹身上,讓它為我遮蔽風寒。(2)一個“卻”字,既沒有貶低樹的高大,又凸顯出“我”的傲然自立。身處艱難困境,詩人“并排立著”“沒有靠著”大樹,形象地表現出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詳解】(1)本題考查描述詩句內容。這首詩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用純熟的白話寫成。詩人托物詠志,以霜風、明月、挺立的高樹三種景物,烘托與高樹并立的“我”。霜風寒月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自我,充滿了美的意蘊,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強大的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強大的人格。注意把“刺骨的寒風”“明亮的月亮”“我與一棵頂天立地的大樹并排站立”的景象描述出來。(2)本題考查理解重要語句。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冬夜,“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環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正好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面對這樣的人世,這樣的處境,詩人表現了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正顯示出一代青年知識分子開始覺醒。追求人格獨立,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進而喚起國人的覺醒,民族的覺醒,乃是那個時候進步青年的人生追求。可據此做答。18.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斷 章卞之琳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1935年10月(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中形象地揭示了人與“風景”的關系:人是“風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里有了“人”,才會有靈氣、更生動。B.人不自覺地充當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賞,人也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在人生的舞臺上,人往往想成為主動者,孰料常處于被動地位。C.全詩共四行,分為兩個段落,分別靜態地呈現一幅幅畫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詩歌在一種被分割而又體現出統一的生活時空中創造意象,這種構思方式取得了以少勝多、以簡寫繁的藝術效果。D.在“樓上人”的眼里,“你”比“風景”更美;在“樓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潔嫵媚勝過了“明月”。全詩雖無一個“美”字,但“美”的形象卻從讀者的想象中凸顯出來。(2)下面對這首詩主旨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表現了一種被別人或社會當作裝飾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B.這首詩以超然而珍貴的感情寫了一剎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C.這首詩表現了人物、事物間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D.這首詩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系。【答案】(1)B (2)A【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賞析。B.“在人生的舞臺上往往為主動者,孰料常處于被動地位”這句話,對原詩作了不恰當的解釋,詩人強調的是事物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你”與“看風景的”兩者互為風景,又都是觀看者。故選B.(2)本題考查對詩歌主旨的理解。A.這首詩告訴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著重要的位置,“你”“看風景人”“明月”“窗子”等的相互關聯,表明物與我,我與人,你與他之間都有著內在的聯系與影響。每個人都有著自身存在的價值,也可能成為別人的風景。作者并沒有流露出被別人或社會當作裝飾品的悲哀之情。故選A。第3課 短詩五首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1.朗讀這幾首詩,體會凝練而含蓄的語言美。 2.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揣摩詩中的情感,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 3.感受詩歌的不同藝術風格,體會不同的詩味。活動一:正音正字給加點的字注音:墓畔( ) 寂寞( ) 漫漫( ) 一束( )裝飾( ) 舵手( ) 埋沒( )活動二:詞義梳理(1)口占:指即興作詩詞,不打草稿,隨口吟誦出來。(2)漫漫:指時間長久或空間廣遠的樣子(裝飾)打扮,修飾。(3)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領導者。(4)閑話:沒有一定中心地談無關緊要的話。(5)裝飾:在身體或物體的表面加些附屬的東西,使美觀。“點綴”則主要表示加以裝飾,使原有事物變得更加好看“裝飾”主要是對生活用品或生活環境進行藝術加工的手法。(6)繁多:(種類)多,豐富【辨異】“繁雜”是指(事情)多而雜亂。活動三:文學常識1.走近作者:(1)沈尹默(1883—1971),原名 ,浙江吳興(今湖州吳興區)人,詩人、書法家沈尹默是 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詩嘗試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雜詩》《秋明長短句》等。(2)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現代詩人、翻譯家代表詩作有《雨巷》《我用殘損的手掌》《煩憂》等主要作品有詩集《 》《望舒詩稿》《 》等。(3)卞之琳(1910—2000),江蘇海門人,現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被公認為是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代表詩作有《 》《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詩集《 》《慰勞信集》《雕蟲紀歷》,合集《漢園集》等。(4)蘆荻(1912—1994),原名 ,廣東南海人,詩人著有詩集《桑野》《馳驅集》《蘆荻詩選》等,亦有詩歌理論、鑒賞文章和著作行世。(5)聶魯達(1904—1973), 詩人,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漫歌》等。2.了解背景(1)《月夜》寫于 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生存環境正如詩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樣。(2)《蕭紅墓畔口占》是詩人 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 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國正處于戰爭中,在戰亂的環境中,詩人走了六小時去給亡故的友人上墳,詩人飽受戰亂痛苦,友人長眠于地下,隱喻的運用和克制的反諷讓詩的韻味更為深長。(3)《斷章》創作于 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詩據作者自云,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于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4)《風雨吟》這首詩寫于 年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 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 》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詩人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5)《統一》寫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是聶魯達晚年的作品,原收錄在詩集《 》中。當時,詩人已認識到 的危險,該詩集的主題均為“啟示”。活動四:詩歌內容。(1)《月夜》以 、 、挺立的高樹三種景物,烘托與高樹并立的“我”,霜風寒月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自我,充滿了美的意蘊,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與個性解放的奮斗精神。(2)《蕭紅墓畔口占》寫詩人走了六個小時去給亡故的友人上墳,詩人飽受戰亂痛苦,友人卻安適地長眠于地下,表達了詩人對逝去友人的深深懷念,以及對人生、命運的思考(3)《斷章》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橋、景、人、窗、月、夢這幾個典型意象,詩人通過調度和安排,讓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構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尋味的風物素描,闡釋了詩人智慧思考所獲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萬物乃至人的整個生命歷程中,處處都存在“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4)《風雨吟》通過對風雨中的“ ”,大地上的“ ”以及“我”在“大地風雨的海上”憂思滿懷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年輕人面對難以預料的世事,產生的一種被動、困惑、無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5)《統一》是一首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這首詩通過展現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之間的對立關系,用“ ”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 ”的思想揭示了對立之中存在著統一,透過繁多的現象窺見單一的本質。活動五:探究理解《月夜》1.《月夜》描繪了一幅月夜圖,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2.詩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義?表達了怎樣的主旨?3.《月夜》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蕭紅墓畔口占》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為了說明什么?2.詩中寫“我等待著”,“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3.如何理解“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所表達的情感?《斷章》1.《斷 章》這首詩雖短,卻有很多意象,由這些意象構成了一種朦朧的意境,請找出這些景象。2.這首詩中有四幅畫面,請你說說這四幅畫面之間的聯系。3.四幅畫面相互聯系,說明了什么道理?4.《斷章》一詩給予你怎樣的人生啟迪?《風雨吟》1.朗讀詩歌,描繪詩歌畫面。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征意義,理解作者情感。(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達效果?(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么象征意義?“大地”又有什么深層內涵?(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統一》1.怎樣理解“繁多是個謊言”?2.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體現“統一”這一思想的。活動六:總結主旨1.《月夜》表現了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 、 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2.《蕭紅墓畔口占》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去拜謁蕭紅墓的經歷和感想,表達了對 。3.《斷章》 詩人通過描繪四幅人物與事物的剪影,帶給我們豐富的哲思,啟迪我們: 。4.《風雨吟》通過描繪暴風驟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沒的景象,展現了“我”愿做年輕舵手的決心,充分體現了“我” 。5.《統一》通過對“多”與“一”的關系的論證,意在告訴我們: 。對比閱讀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舉例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明確:①在形式上:不拘 ,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松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②在語言上:以 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并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著”“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③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 、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文體知識新詩——是指 前后產生的、有別于古典詩歌的、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在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詩歌(包括詩、賦、詞、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詩歌的創作逐漸走向僵化,“濫調套語”充斥,“無病呻吟”的傾向相當普遍,古典詩歌所使用的詞匯與現代口語嚴重脫節,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對仗用典以及平仄韻律上)的種種嚴格限制,對詩歌表現不斷變化而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活,表達人們真實的思想感情,造成極大的束縛。因此,新詩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學運動最先開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現代派——這一流派的詩歌成就較大,對后世的影響也比較深遠。他們堅持“純詩”的概念,主張借鑒西方現代藝術手法,重視詩的思維、情緒,但并不注重詩的音樂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代表詩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廢名、徐遲、林庚、金克木、玲君、施蟄存、路易士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斷章》,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何其芳《 》《花環》,廢名《十二月十九夜》等。七月派——這一流派的詩人大多經歷過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新時期得以“ ”,是跨越了三個時代的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牛漢、艾青、羅洛、曾卓、綠原、魯藜、彭燕郊、鄒荻帆、胡風等。代表作品:牛漢《我的家》《半棵樹》《華南虎》,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鄒荻帆《花與果實》《走向北方》,曾卓《欄桿與火》《懸崖邊的樹》,胡風《為祖國而歌》,綠原《驚蟄》,魯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九葉派——顧名思義由 組成。他們努力融合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方現代詩歌的語言風格,追求詩歌的現實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詩人內心獨特的感受。代表詩人有辛笛、陳敬容、鄭敏、杜運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代表作品:陳敬容《珠和覓珠人》,穆旦《贊美》《森林之魅》等。一、選擇題1.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B.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C.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D.所有樹木/無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2.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不恰當的一項是( )A.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B.風從/大地/卷來。C.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D.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3.下列對詩歌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斷章》一詩中,詩人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這一哲理命題。B.《月夜》一詩中,“我”孤獨地站在寒風中,卻并不靠那高樹,顯示出“我”獨立的人格和強烈的自我意識。C.《統一》中,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對統一的美好世界的期待。D.《風雨吟》這首詩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會”“民族”,由虛而實,給讀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閱歷可以解讀、想象的空間。4.下面關于作家作品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統一》的作者是匈牙利詩人聶魯達,他曾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漫歌》等。B.《蕭紅墓畔口占》的作者戴望舒被稱為“雨巷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C.《風雨吟》的作者蘆荻,原名陳培迪,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D.卞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與李廣田、何其芳合稱漢園三詩人。其主要作品有詩集《魚目集》《慰勞信集》《雕蟲紀歷》等。5.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B.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6.下列對課文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月夜》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突出特點是意境的創造,顯得清新質樸,含而不露。B.《風雨吟》一詩中,“大地風雨的海”是一個獨特的意象,它實際上是詩人用主觀情緒折射客觀現象所得到的結果。C.《斷章》雖然只有四句,但它卻寫出了世間人事的相互獨立、相互作用的關系。D.《蕭紅墓畔口古》一詩中,首句中詩人“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專程來拜謁蕭紅墓,足見詩人對她友情之深摯。7.(獨家原創試題)下列關于作家作品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統一》---詩的作者是匈牙利詩人聶魯達,他曾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漫歌》等。B.《蕭紅墓畔口占》---詩的作者戴望舒被稱為“雨巷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C.《風雨吟》---詩的作者蘆荻,原名陳培迪,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詩人,與李廣田、何其芳合稱“漢園三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魚目集》《慰勞信集》《雕蟲紀歷》等。二、填空題8.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歐,浙江杭縣(今杭州)人。現代詩人、翻譯家。因 一詩傳誦一時,他被稱為“ ”。主要作品有詩集《舒望草》《舒望詩稿》《災難的歲月》等。A.《雨巷》 B.《尋夢者》 C. 夢之詩人 D.雨巷詩人9.結合語境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1)霜風呼呼的吹著。 霜風:(2)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閑話:(3)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裝飾:三、語言表達10.詩歌語言精粹,富含哲理。小江在南通群英館讀到卞之琳《斷章》,有了寫詩的沖動。請學寫一首小詩,六行以內。11.《風雨吟》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征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畫面并做描繪。12.找出詩歌《斷章》中出現的意象。13.朗讀詩歌《統一》,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14.朗讀詩歌,體會詩《蕭紅墓畔口占》中“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的情感表達。15.說說對《月夜》這首詩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四、詩歌鑒賞16.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蕭紅墓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1)首句強調“走六小時”“長途”表明了什么?(2)談談你對“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3)賞析結尾句中“卻”字的表達效果。17.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月 夜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這句詩的深刻含意?18.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斷 章卞之琳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1935年10月(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中形象地揭示了人與“風景”的關系:人是“風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里有了“人”,才會有靈氣、更生動。B.人不自覺地充當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賞,人也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在人生的舞臺上,人往往想成為主動者,孰料常處于被動地位。C.全詩共四行,分為兩個段落,分別靜態地呈現一幅幅畫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詩歌在一種被分割而又體現出統一的生活時空中創造意象,這種構思方式取得了以少勝多、以簡寫繁的藝術效果。D.在“樓上人”的眼里,“你”比“風景”更美;在“樓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潔嫵媚勝過了“明月”。全詩雖無一個“美”字,但“美”的形象卻從讀者的想象中凸顯出來。(2)下面對這首詩主旨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表現了一種被別人或社會當作裝飾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B.這首詩以超然而珍貴的感情寫了一剎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C.這首詩表現了人物、事物間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D.這首詩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課 短詩五首(導學案)(學生版).docx 第3課 短詩五首(導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