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新課標Ⅱ卷文言文挖空練習(解析版)一、2024新課標Ⅱ卷文言文閱讀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節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三: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文侯曾經師從子夏學習儒家經藝,他崇禮敬賢,在諸侯之中享有美譽。每次乘車經過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時,他一定會行禮致意。B.漢高祖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呂后為此十分恐慌,派人強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認為如請到漢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賢人,將會對太子有利。C.四位賢人表示太子仁孝愛士,漢高祖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希望他們好好輔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親自招來的,這也是沒有另立太子的一個因素。D.王充認為,假如有兒童持刀與孟賁相斗,兒童肯定不能取勝;如果兒童對孟賁恭敬有加,孟賁就不忍心傷害,魏國與秦國的情況正與此相類似。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2)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14.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3分)【答案】10. CEH11. A 12. C13. (1)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我,現在先生們為何自愿跟隨我兒交游呢?(2)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14. 敬賢禮士: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禮敬段干木,都是通過尊重賢士來贏得他們的支持。化解危機:太子通過敬重四皓,化解了漢高祖廢太子的危機;魏文侯通過禮敬段干木,使得秦國不敢輕易進攻魏國。德行感化:太子和魏文侯都通過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賢士,使得他們愿意為其效力,從而達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賢人是禮”是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禮賢人”,做“魏君”的謂語和賓語,在后面C處斷開。“國人稱仁”是主謂賓結構,在后面的E處斷開。“上下和合”是主謂結構,在后面的H處斷開。故選CEH。【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和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錯誤。同“宴”,宴飲/同“宴”,安樂,歡樂。句意: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宴。/棄婦訴說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后反其意,用作慶賀新婚之辭。形容新婚時的歡樂。B.正確。怪,以……為怪,意動用法/恥,以……為恥,意動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學習為恥。C.正確。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句意: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劉邦獻上一杯酒向項伯祝酒。D.正確。同“軾”,車前橫木。此用為動詞,古人立而乘車,低頭扶軾以表敬意的禮節。句意: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留侯親自招來的”錯誤,“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說這四個人原本是留侯推薦,呂后“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最終招致而來的,不是“留侯親自招來的”。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辟”,通“避”,逃避,躲避;“自”,自愿;“游”,交游。(2)“……者,……也”,……的原因是……,……是因為;“賢”,以……為賢;“高”,形容詞做動詞,推崇。【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概括分析、比較材料的能力。王充的觀點從行動、效果、策略上點明了二者的相似之處。從行動上看,“太子敬厚四皓”,材料二指出“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四皓是當時著名隱士;“魏文式段干木之閭”,材料一指出“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子夏是“孔門十哲”之一。“太子”“文侯”都禮敬賢士。從效果上看,“以消高帝之議”,材料二指出“上欲廢太子……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竟不易太子”;“卻強秦之兵”,材料一指出“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材料三補充說明“秦兵為之不至”。二人都巧妙化解了危機。從策略上看,王充認為“強弱不敵,眾寡不同”“力少則修德”。“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消高帝之議”和“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都是采用了“修德”的策略,達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參考譯文:材料一:文侯師從子夏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干木,經過他的鄉里,沒有一次不憑軾敬禮的。秦國曾想進攻魏國。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譽。(節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二: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留侯說:“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恭,駕著(用四匹馬拉的)安車,趁機派能言善辯之士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皇上知道這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大幫助。”漢十二年,皇上隨著擊敗黥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發想更換太子。等到宴飲的時候,設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上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我,現在先生們為何自愿跟隨我兒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道義,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來。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皇上說:“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地好好調教保護太子吧。”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皇上起身離去,一直到酒宴結束,皇上最終沒有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生了效力。(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三:議論者中有人說:“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秦軍因此不去攻打魏國,并不是法制的功效。雖然在保全國家方面有好處,也不值得重視。”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養活三軍士兵,明確賞罰法令,嚴厲刑法,富國強兵,這就是法制。六國滅亡,都滅亡在秦國的軍隊。六國的軍隊并非不精銳,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強,然而甚至于被打敗滅亡,這是因為強弱不相當,多少不一樣,即使明確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處呢?假使小孩違背了大力士孟賁的心意,孟賁發怒,小孩持刀跟孟賁對打,小孩肯定不能取勝,因為力量遠遠不如孟賁。要是孟賁發怒,而小孩講究禮節,對他非常恭敬,孟賁才會不忍加害。秦國與魏國,就像孟賁與小孩一樣。力量弱小就該修養德行,軍隊強大就該發揚威力。秦國憑借軍隊強大,威力無窮戰無不勝。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漢高皇帝主張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很擔憂,張子房(張良)教太子用謙恭的態度去迎請四皓,并豐厚地禮遇他們。太子的地位安穩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來消除了高皇帝廢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強大的秦軍一樣。(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二、2024年語文新高考II卷文言文挖空練習2024年語文新高考II卷文言文挖空(學生版)材料一:文侯受( )子夏經藝( ),客( )段干木①,過( )其閭( ),未嘗( )不軾( )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 ),國人稱( )仁,上下和合( ),未可圖( )也。”文侯由此( )得譽( )于諸侯。(節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 )留侯,強( )要( )( )曰:“為我畫計( )。”留侯曰:“顧( )上有不能致( )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 )能無愛( )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 ),卑辭( )安車( ),因( )使辯士( )固( )請( ),宜來。上知( )此四人賢,則一助( )也。”漢十二年,上從( )擊破布軍歸,疾( )益( )甚( ),愈( )欲易( )( )太子。及( )燕( ),置酒( ),太子侍( )。四人從( )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hào]白( ),衣冠甚偉( )。上怪( )之,問曰:“彼( )何為者( )?”四人前( )對( ),各言( )名姓。上乃( )大驚,曰:“吾求( )公數歲( ),公辟逃( )我,今公何自(自愿)從( )吾兒游( )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 )善( )罵,臣等義( )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竊( )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 ),天下莫( )不延頸( )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 )公幸( )卒( )調護( )太子。”四人為壽( )已畢,趨( )去,上起( )去,罷酒( )。竟( )不易太子者,留侯本( )招( )此四人之力也。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三:論者( )或( )曰:“魏文式( )段干木之閭( ),秦兵為( )之不至( ),非法度之功( ),雖( )全( )國有益,非所貴( )也。”夫法度之功者,謂( )何等( )也?養三軍之士( ),明( )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 )非不銳( ),士眾( )之力非不勁( )也,然而至于( )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 )哉?使( )童子變( )孟賁[bēn]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 )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力不如( )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 )盡敬( ),孟賁不忍犯( )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 )。秦以( )兵強,威( )無不勝。卻軍( )還眾( ),不犯( )魏境者,賢( )干木之操,高( )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 )欲廢太子,呂后患( )之,子房教(之)以敬( )迎四皓而厚禮( )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 )四皓,以消( )高帝之議,猶( )魏文式( )段干木之閭,卻( )強秦之兵也。(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勇士。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lù)里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因不滿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暴行而隱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來泛指有名望的隱士。2024年語文新高考II卷文言文挖空(教師版)材料一:文侯受(學習)子夏經藝(經學),客(以客禮對待)段干木①,過(經過)其閭(鄉里),未嘗(曾)不軾(憑軾致敬)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禮待),國人稱(稱贊)仁,上下和合(和睦同心),未可圖(圖謀)也。”文侯由此(因此)得譽(獲得贊譽)于諸侯。(節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脅迫)留侯,強(竭力)要(要挾)曰:“為我畫計(籌謀計策)。”留侯曰:“顧(只是,不過)上有不能致(招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如果確實)能無愛(吝惜)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寫信),卑辭(言辭謙恭)安車(準備坐乘的小車。古車立乘,此為坐乘,故稱安車。供年老的高級官員及貴婦人乘用。高官告老還鄉或徵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賜乘安車。安車多用一馬,禮尊者則用四馬),因(接續,然后)使辯士(辯才出眾之士)固(堅決)請(聘請),宜來。上知(了解)此四人賢,則一助(幫助)也。”漢十二年,上從(跟隨)擊破布軍歸,疾(病情)益(更加)甚(嚴重),愈(更加)欲易(更換)太子。及(等到)燕(同“宴”,指宴飲),置酒(置辦酒席),太子侍(侍奉)。四人從(跟隨)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hào]白(雪白),衣冠甚偉(高大,壯美)。上怪(以……為怪)之,問曰:“彼(他們)何為者(賓語前置)?”四人前(上前)對(奏對),各言(說)名姓。上乃(于是)大驚,曰:“吾求(訪求)公數歲(多年),公辟逃(逃避)我,今公何自(自愿)從(跟隨)吾兒游(交往)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輕慢士人)善(喜歡)罵,臣等義(講究義理)不受辱,故恐而亡匿(逃避)。竊(私下)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愛護士人),天下莫(沒有人)不延頸(伸長脖子)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勞煩)公幸(希望)卒(始終)調護(調教輔佐)太子。”四人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已畢,趨(小步快走)去,上起(起身)去,罷酒(結束酒席)。竟(最終)不易太子者,留侯本(原本)招(招致)此四人之力也。 (節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三:論者(評論者)或(有人)曰:“魏文式(扶軾)段干木之閭(鄉里),秦兵為(因為)之不至(到達),非法度之功(功勞),雖(雖然)全(保全)國有益,非所貴(重要)也。”夫法度之功者,謂(說)何等(什么)也?養三軍之士(將士),明(明確)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軍隊)非不銳(精銳),士眾(士兵)之力非不勁(強勁)也,然而至于(到了)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好處)哉?使(假使)童子變(違背)孟賁[bēn]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拿著)刃與孟賁戰,童子必不勝,力不如(比得上)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施行禮教)盡敬(竭盡敬意),孟賁不忍犯(冒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振奮威力)。秦以(憑借)兵強,威(威武)無不勝。卻軍(退兵)還眾(使眾還),不犯(侵犯)魏境者,賢(以……為賢,敬重)干木之操,高(以……為高,尊崇)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商議)欲廢太子,呂后患(擔憂)之,子房教(之)以敬(恭敬之禮)迎四皓而厚禮(厚禮相待)之,太子遂安(安穩)。夫太子敬厚(敬重厚待)四皓,以消(消除)高帝之議,猶(猶如)魏文式(扶軾)段干木之閭,卻(使退卻)強秦之兵也。(節選自王充《論衡·非韓》)[注]①段干木:戰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國時期勇士。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lù)里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因不滿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暴行而隱居于商山。后人用“商山四皓”來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