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 題 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實驗器材教材內容 分 析 牛頓第三定律安排在牛頓第一定律之后,學生對力的知識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了。該節內容將物體受到的力與其他物體受到的力聯系起來,可以說是他們之間的橋梁。設計理念 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發展能力,最終目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學情分析 我們學校的學生基礎一般,且自律性較差,但是對事物的好奇心較重,很喜歡對手操作,因此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小實驗讓他們做,激發他們對物理的探究愿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教學重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 難點:力的作用效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學過程教學環節(一) 師生活動 設計懸念,激起學生求知欲,從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內容“力”,再讓學生看課文“?”后面的一段內容,再讓學生說出常用“力”字的詞及其意義。(接著讓學生體驗下面的過程) 1、學生緊握拳頭。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學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學生用力搬起課桌站立10秒鐘。設計意圖 讓學生談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舉出平時用力的一些動詞,如:推、拉、壓、握……。然后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驗的結晶,如:提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覺到肌肉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課題。教學環節(二) 師生活動 1、觀察、演示:(多媒體投影——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著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物體間能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 (教師組織,學生互問互答) ③學生思考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多媒體投影)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體投影——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后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設計意圖 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教學環節 (三) 師生活動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多媒體投影) (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設計意圖 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教學環節 (四) 師生活動 觀察和體驗:(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提出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一個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來的? 1、學生實驗: ①讓全體學生舉手拍書桌 ②學生用雙手拉彈簧設計意圖 總結(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教學環節 (五) 師生活動 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重視個體,激活學生思維,并使學生獲的成就感(穿插于過程) 1.馬拉車時車,車隨馬前進,可見車受力而馬不受力對嗎? 2.腳踢球時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這時受到球作用的物體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動,人就不受力嗎? 4.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鐵釘也能吸引磁鐵嗎?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為什么會碎? 6.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設計意圖 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問學生獲得了什么啟示?板書設計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 獨存在;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接接觸的物體間可以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運用這個知識 解釋生活、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實例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教學反思 我覺得這節課要在于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 激勵性教育是一種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在實施激勵性教育的同時,時刻銘記著以師生的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為核心,時刻銘記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工頭”,不是領導,不是嚴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楷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