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 我為媽媽織圍巾內容解析總體概述手工編織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藝,學生在本次勞動中,能感受到傳統手工針織的魅力,學習棒針編織的基本技法,親手為媽媽編織一條圍巾。學生可以在正確使用編織工具和掌握棒針編織圍巾的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來設計圍巾,樹立“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1.教學目標(1)了解編織的分類、工具和材料。(2)正確掌握棒針編織的方法和步驟,親手為媽媽編織圍巾。(3)珍惜勞動果實,懂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學會關愛他人,體會分享勞動成果的快樂。2.教學內容與活動安排勞動基礎部分為基礎知識,這一部分安排了解編織的種類,手工編織需要的工具、材料等,使學生對手工編織和機器編織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不同編織方法的特點,能分辨出編織作品所運用的方法。勞動過程為實踐部分。首先要規范操作,學生學習基本的編織技法,教師要起到示范指導的作用,學生反復練習,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再進行項目實踐,完成勞動任務?!盀閶寢尵幙棁怼钡膭趧尤蝿漳芗ぐl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整體構思,自主創新設計。學生在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中,錘煉了意志品質。欄目解析1.勞動基礎讓學生了解編織分為手工編織和機器編織,掌握手工編織的分類,認識編織材料,能辨別不同作品使用的編織方法;初步了解機器編織。2.勞動場域(1)提出勞動任務:為媽媽手工編織一條圍巾。(2)準備編織材料:毛線和棒針。教師提示如何選擇適合編織圍巾的工具。3.勞動過程這部分是實踐操作,教師示范指導棒針的基本編織方法,注重從基本編織程序學起,按照圖例編織,避免主觀隨意。要強化學生的規范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細節,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要精準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礎上,可以自主探究不同的針法,從針法和毛線色彩上進行創新,設計一條適合媽媽系的圍巾。強調一定要關注成品品質,完成編織,做到有始有終。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基本勞動技能的過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形成勤儉、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4.勞動成果本欄目是成果展示部分,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展示勞動成果,懂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勞動果實,學會關愛他人,體會分享勞動成果的快樂。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和借鑒他人的豐富經驗和技藝,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5.勞動評價本主題活動采取自評、組員評、家長評、師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從“獨立完成”“美觀大方”“堅持針織”“主動提問”等角度進行評價。評價時,不能過分關注活動結果,應遵循過程性評價標準,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學生可以從參與活動的行為、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較強的成就感。6.勞動日志指導學生思考勞動過程,交流分享勞動的體驗和收獲,使學生在勞動中成長。教學建議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對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去“做”、去經歷、去感受,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積極勞動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使用演示法進行教學。教學資源1.毛衣編織的歷史毛衣編織的歷史非常久遠。在原始社會,人類利用樹葉、獸皮來蔽體,后來逐步發展,出現了紡織品。最早的手編毛衣,大概出自古代游牧部落的牧羊人之手。一天,北風漸緊,天快冷了,一個牧羊人,也許是一個奴隸,沒有氈做的衣服可以御寒,于是他找了幾根樹枝,想方設法將手里的毛線結成一片像麻布一樣可以裹在身上御寒的東西,之后他反復纏繞實踐,終于找到了訣竅,便有了后來的毛衣。在中亞游牧民族地區,紡織品的原材料是毛,以羊毛為主。另一種重要的紡織原材料——棉花原產于中南美洲,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才流行世界各地,進入中國也是明朝末年的事情。毛絨線傳到中國,是在鴉片戰爭以后。最先編織毛衣的是來華的外國人,慢慢地很多女性也開始學習手工編織毛衣。到了20世紀初,像上海和天津這樣的沿海租界城市,編織毛衣已經成了一種時尚。一團絨線,兩根竹針,閑坐在起居室的窗下,陽光透過繡花的白色窗紗,照在女人的肩上,那種舒適嫻靜是說不出來的。2.常用棒針針號不同的毛線編織時要選擇不同的棒針型號,常用的國標棒針型號有哪些?如何根據毛線選擇棒針型號呢?常用棒針種類分為四種:2根針、4根針(長或短)、5根針、環形針。棒針編織使用的線,從極細到超粗,包括夏季紗線、花式紗線、馬海毛等,只有配合線的粗細選擇使用合適型號的棒針才能編織出漂亮的織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