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資源簡介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1.冷熱與溫度
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水的冷熱,知道用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可以用溫度計測量物體的溫度。
2.學習溫度計的使用方法,能連續測量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的溫度,并運用圖表將數據記錄下來。
3.通過分析圖表,發現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律。
教學重點 學會正確使用溫度計。
教學難點 在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連續測量溫度,并發現溫度變化的規律。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玻璃溫度計、燒杯、鐵架臺、夾子、石棉網、三腳架。
學生分組材料:實驗記錄單。
一、導入新課
回顧: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有什么特點?
思考:你知道什么是溫度嗎?
(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越冷,溫度越低;越熱,溫度越高)
二、講授新課
1.感受水的冷熱差別,形成溫度的概念。
猜測:
你能判斷出1號杯和3號杯,哪杯是熱水,哪杯是冷水嗎?
方法 觀察現象
1號杯 3號杯
體驗:
先將兩手的食指分別放入1號杯熱水和3號杯冷水中,5秒后再同時放入2號杯溫水中,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放入熱水中的手指感覺冷,放入冷水中的手指感覺熱。同一杯溫水中,兩只手的感覺并不一樣。僅憑自己的感覺不能準確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
總結:
怎樣可以準確地知道水的溫度
(溫度計可以準確測出物體的溫度。)
2.學會正確使用溫度計,并熟練使用溫度計測量水溫。
認識結構:
曾經學過用來測量氣溫的寒暑表,它的結構是怎樣的?(包括液泡、液柱、刻度等。)
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專門是用來測量液體溫度的。它的結構和寒暑表一樣,包括三部分:液泡、刻度和液柱。溫度單位:攝氏度(℃)
【資料】攝氏溫度的由來:攝氏溫度是18世紀瑞典天文學家攝爾修斯提出來的。后人為了紀念攝爾修斯,用他的名字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
觀察量程:
溫度計的量程不同,要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溫度計。觀察回答:
①溫度計能測量的最低溫度和最高溫度分別是多少?
②測量溫度超過最大值或最小值會怎樣?
③溫度計上每一個刻度表示多少度?
使用方法:
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溫度計上端。
②將溫度計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沒在液體中,溫度計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側壁。
③待溫度計的液柱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資料】歌謠
測量溫度要注意,輕拿輕放不易碎;
液泡全插液體中,不碰容器底和壁;
等到液柱不動時,視線要與液柱平。
練習使用:
測一測前面三杯水的溫度,然后記錄下來。
3.探究一杯熱水在變涼過程中水溫變化的規律。
(1)提出假設:
熱水在變涼過程中,水溫是勻速下降,還是先快后慢地下降,或是其他?請做出自己的假設。
(2)實驗器材:
鐵架臺、燒杯、熱水、溫度計、秒表、石棉網、三腳架
(3)實驗設計:
①擺好鐵架臺、三腳架、石棉網、燒杯,把溫度計吊在鐵架臺上。
②在燒杯內倒上半杯熱水,并調整燒杯與溫度計的位置,使溫度計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熱水中,不要接觸到杯壁和杯底。
③等溫度計的液柱上升到最高點時,讀出此時的溫度,并將讀數填寫到表格的0分鐘格內。從此時起每隔2分測量水溫,知道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變化規律。每2分鐘記錄一次,連續記錄6次。
時間
(分鐘) 0 2 4 6 8 10
溫度
(攝氏度)
(4) 實驗結論:
熱水變涼的過程,溫度的變化是先快后慢。
(5)實驗討論:
①實驗結論與你的假設一致嗎
②溫度為什么會這樣變化
(熱水剛倒入杯中時,與周圍環境的溫度相差很大,熱量散發得很快;當逐漸與周圍環境的溫差變小時,熱量的散發速度就減慢了。)
③假如繼續觀測下去,水溫會怎樣變化
(我的預測是水溫繼續下降,直到與室內溫度相同為止。)
三、拓展提高
觀察各種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特點和用途。
生活中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用途。
紅外線溫度計:測量溫度時不需要接觸被測物,更方便、快捷。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僅憑感官不能準確判定物體溫度,必須借助實驗用的溫度計。我們探索出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規律:先快后慢。
2.熱脹冷縮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與實踐,掌握酒精燈的使用方法。
2.通過實驗與分析,知道絕大多數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3.能夠運用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學重點 認識到液體、氣體、固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驗證液體、氣體、固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水槽、燒瓶、膠塞、細玻璃管、高錳酸鉀水溶液、氣球、溫度計、銅球實驗裝置、酒精燈、火柴。
學生分組材料:實驗記錄單。
一、導入新課
回顧:
實驗室用的溫度計具有怎樣的結構特點?
觀察:
把兩支刻度一樣的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會發生什么現象?
(熱水中的溫度計,液柱上升;冷水中的溫度計,液柱下降。)
原因:
液泡和玻璃管中裝著紅色液體。當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時,液面會隨著水的冷熱變化而變化,從而顯示水的準確溫度。
想一想,紅水增加或減少了嗎?為什么?
(在密封的玻璃管里,紅水不可能增加或減少,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是怎么回事呢?)
猜測:
液泡里的紅水受熱時體積增大,遇冷時體積變小。
二、講授新課
1.研究液體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
水在受熱和遇冷時,體積會有什么變化?你能設計一個實驗進行觀察嗎?
(1)實驗材料:
紅墨水、水、熱水、冷水、帶塞的玻璃瓶、細管等
(2)實驗設計:
①準備一個中間插有空心管的膠塞(可以自制)和配套的燒瓶。
②往燒瓶里加滿染了顏色的水,用膠塞塞緊瓶口。
③記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
④把燒瓶放入熱水中,觀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⑤再把燒瓶放入冷水中,觀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變化。
(3)實驗記錄表1
液體名稱 液體受熱時發現 液體遇冷時發現
液面變化 體積變化 液面變化 體積變化
紅墨水
像水這樣受熱體積就增大,受冷體積就縮小的現象,我們把它叫做熱脹冷縮。
溫度計就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4)實驗結論:
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研究氣體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
你能根據所提供的材料,設計出研究空氣加熱或冷卻后體積變化的實驗嗎?
(1)實驗設計:
①用氣球嘴套住燒瓶瓶口。
②將燒瓶放入熱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
③再將燒瓶放入冷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
(2)實驗記錄表2
瓶子所在地方 熱水中 冷水中
氣球變化
(3)實驗結論:
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3.研究固體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
(1)觀察演示實驗回答:
①觀察常溫下,鐵球能否剛好通過鐵圈。
②用酒精燈給銅球加熱后,觀察銅球是否能通過鐵圈。
③將銅球放入水中冷卻,觀察銅球是否能通過鐵圈。
(2)實驗記錄表3
物體名稱 常溫下 加熱后 冷卻后
氣球變化
(3)實驗結論:
固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溫馨提示:
①銅球加熱后不要觸摸,以免燙傷。
②用酒精燈加熱時,要按正確的方法操作。
(5)酒精燈的使用方法:
①打開燈帽,將燈帽豎放在燈旁。
②用點著的火柴從燈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點燃酒精燈。
③用外焰加熱物體。
④加熱完成后,用燈帽自燈芯右上方斜向蓋滅火焰,然后取下燈帽再蓋一次。
(6)酒精燈結構:
酒精燈由燈帽、燈芯和盛酒精的燈壺三部分組成。酒精燈的火焰分三層:外焰、內焰和焰心。外焰溫度最高。
(7)討論:
絕大多數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物體為什么會熱脹冷縮呢?(播放視頻)
三、拓展提高
你能解釋生活中的這些現象嗎
1.夏天輪胎容易爆胎(輪胎內氣體受熱體積增大)
2.癟的乒乓球放到熱水里能夠復原(球內氣體受熱體積增大)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做實驗進行觀察,認識到加熱和冷卻可以改變物體的形態,認識到物體的熱脹冷縮體積發生變化現象,知道溫度計是利用物質熱脹冷縮的原理做成的,物體的熱脹冷縮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五、作業布置
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熱脹冷縮現象?
3.水受熱以后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描述,知道水受熱以后形態會發生變化。
2.通過測量與分析,知道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時,水會沸騰。
3.通過比較冰、水、水蒸氣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知道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
教學重點 了解融化和沸騰的條件。
教學難點 利用曲線圖分析冰融化和水沸騰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律。
教學準備 鐵架臺、三腳架、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冰塊、秒表、實驗記錄單。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圖片。
引導學生看一看,知道我們的地球上絕大多數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蘊藏著大量的各種形態的水。
2.猜測水受熱以后的變化。
水受熱后會有什么變化呢
學生匯報。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板書課題:3水受熱以后
二、探究新課
1.交流冰、水和水蒸氣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嗎?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出示圖片對比分析
從冰、水、水蒸氣三者的轉化現象判斷,三者是同一種物質
冰、水、水蒸氣的相同之處:無色、無味、透明…
冰、水、水蒸氣的不同之處:冰有固定形狀,不會流動,是固體;水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是液體;水蒸氣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是氣體。
2.分組實驗:研究冰融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
冰受熱以后從固態變成液態,這種現象叫作融化。
分組活動
步驟1:取少量冰,測量它的溫度。
步驟2:用酒精燈加熱冰,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直到燒杯中的水溫達到10℃時為止。
實驗注意點:
強調酒精燈的使用。
強調溫度計的使用。
學生動手實驗完成活動手冊3頁第一題。
問題1.冰融化前,溫度是否持續上升
問題2.冰融化時的溫度是( )
問題3.冰融化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規律是( )
分組匯報結果。
小結:冰融化前,溫度度持續上升。冰融化時的溫度是0℃。冰融化的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
3.再次分組實驗:繼續給水加熱,研究水沸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
講解: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時,水會沸騰,并產生大量氣泡。水沸騰時的溫度叫作水的沸點。
分組活動
步驟1.加熱前,記錄燒杯中水面的位置
步驟2.用酒精燈繼續加熱燒杯中的水,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水溫,直到水沸騰后4分鐘,停止加熱。
步驟3.待水面平靜后,觀察、記錄燒杯中水面的位置。
學生動手實驗完成活動手冊3頁第二題。
分組匯報結果。
問題1.水沸騰前,溫度是否持續上升
問題2.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
問題3.水沸騰以后,停止加熱前,溫度是否繼續上升 - 停止加熱后,燒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實驗注意點:在本次實驗中,給水加熱到沸騰狀態,一定要注意安全。
分組匯報結果。
小結:水沸騰前,溫度持續上升。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水沸騰以后,停止加熱前,溫度不再繼續上升。停止加熱后,燒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說明產生了水蒸氣。
滿壺的水燒開后會產生哪些現象 為什么?
現象:水壺里的水變少了,產生了大量氣泡;在壺蓋和壺把手上有水珠形成。(原因;分別發生了沸騰和凝結。對于凝結,只要能說出有水珠出現即可,為下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水受熱以后形態的變化,認識了融化,沸騰等這些現象,并且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過程和原因。現在,請談談今天的學習讓你有哪些收獲?又產生了哪些困惑呢?
4.水遇冷以后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態會發生變化。
2.通過測量與分析,知道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0℃時,水會結冰。
3.知道水會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并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學重點 了解凝結和凝固的條件。
教學難點 利用曲線圖,分析水結冰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律。
教學準備 鐵架臺、酒精燈、溫度計、燒杯、鋁箔紙、玻璃棒、冰塊、試管、試管夾、秒表、實驗記錄單。
一、導入新課
1.猜謎語(打一自然物)。
小珍珠,真可愛,花兒草兒身上戴。太陽公公一出來,急急忙忙都躲開。(謎底:露水)
2.師生交流:
你在什么時候見過露水 那時的氣溫在一天中是高還是低 (露水,出現在氣溫較低的清晨或傍晚。多出現在溫差較大的凌晨時分。這時的氣溫在一天中比較低。)那同學們知道露水是怎樣形成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露水的科學知識。
3.板書課題:4.水遇冷以后
二、探究新課
1.研究水蒸氣遇冷以后的變化。
(1)出示實驗方法及注意事項。
步驟1.在燒杯中加溫水,用鋁箔紙包住燒杯口,并在鋁箔紙上開個小洞。
步驟2.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水,直到水沸騰。
步驟3.在鋁箔紙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溫度較低的玻璃
棒,觀察發生的現象。
教師強調:在實驗過程中,要正確使用酒精燈,避免意外的發生,時刻注意安全,不要被水蒸氣燙傷。
(2)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小組實驗,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同時完成實驗報告。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作相應的指導。
(3)全班交流總結。
組織學生圍繞“從玻璃棒上流下了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展開分析,交流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玻璃棒的時候,就從氣態變成了液態,從而在玻璃棒上凝結成了水滴。像水蒸氣遇冷以后從氣態變成液態這種現象,我們把它叫作凝結。
2.研究水結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
(1)出示實驗方法及注意事項。
步驟1.在試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溫度計,再記下水面的位置。
步驟2.把試管連同溫度計放到加了鹽的碎冰中,每隔1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直到溫度降到-2℃時為止。
步驟3.觀察試管中冰面的位置與原來水面的位置有
什么不同。
教師強調:在本次實驗中,要注意溫度計不能碰到試管的底部和內壁,水要浸沒溫度計底部的紅色液泡。完成試驗后,要在活動手冊上繪制水結冰前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分析并回答問題。
問題1.水結冰時的溫度是多少℃
問題2.水結冰的過程中,溫度是怎樣變化的
(2)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小組實驗,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做好實驗記錄。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作相應的指導。
(3)全班交流總結。
學生匯報,教師小結: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0℃時,水會結冰。水結冰時,體積會增大。
3.解釋生活現象。
(1)看圖思考。
出示課本第12頁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以下這些現象。
(2)交流總結。
問題1.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瓶子外壁時凝結成水珠。)
問題2.屋檐下掛滿冰凌。
(融化的雪水在下流的過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
問題3.冬天進入室內,鏡片上出現小水珠。
(室內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
問題4.缸里的水結冰后水缸裂開。
(冬天室外溫度比較低,當達到0℃時,水會結冰,體積膨脹,缸就會被撐破。)
問題5.瓶里的水結冰后塑料瓶鼓脹。
(水結冰后體積變大)
問題6.冬天水管容易爆裂。
(水結冰后體積變大)
總結: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態、氣態、固態三種狀態存在。當環境溫度發生變化且達到一定程度時,水會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
(3)拓展運用。
你能從生活中再找出水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的例子嗎?
學生自由匯報。
三、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水遇冷以后形態的變化,認識了凝結和凝固現象,并且分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過程和原因。
現在,請談談今天的學習讓你有哪些收獲?又產生了哪些困惑呢?
學生匯報總結。
5.地球
教學目標
1.知道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球形天體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陸分布等基本信息。
2.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科學史資料,知道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經歷了從簡單直觀的想象到根據經驗、事實進行推測,最后通過實踐證實的過程,體會隨著經驗和實踐的深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
教學重點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
教學難點 將“地球是球形”的常識回溯到歷史情境,讓學生重新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教學準備 課件、模擬球面實驗儀、氣球、氣筒、陸地板塊貼紙。
一、導入新課
1.猜謎語(打一自然物)。
有個圓球真好看,不用發動自己轉。
一天能行八萬里,春夏秋冬輪流變。
(謎底:地球)
2.師生交流:
同學們,你了解地球嗎?地球到底有多大?人類是怎樣在地球上生活的呢?地球上有哪些資源?你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樣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近地球,探索其中的奧秘。
3.板書課題:5.地球
二、探究新課
1.閱讀資料,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1)出示資料。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4頁有關文字,結合插圖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思考:這些解釋是否合理?
(2)師生交流。
學生思考后師生交流:你認為這些解釋合理嗎?(蓋天說是中國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為符合觀察,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是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圓之間如何結合;古希臘人根據船只進出港時的現象作出的猜測,超越了人眼所見;張衡的渾天說和現代宇宙觀最接近,但是難以解釋日月星辰的周期運動現象;亞里士多德的推測是有依據的,解釋也是合理的。)
教師小結:經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觀,知道古人因為科學條件的限制,對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隨著人們觀察的深入,古人逐漸認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
2.在球面上模擬帆船回港的情況。
(1)教師引導,明確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師出示藍色卡紙和小船,引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怎么做?實驗時應注意什么?為什么?
學生發言,師補充:我們首先把卡紙兩端往中間收攏形成拱橋狀來模擬球面,然后在球面上模擬帆船回港;操作員開船的速度要慢;同時為了觀察得更準確,觀察員要在操作員的對面,平視觀察。(PPT出示實驗記錄單)
(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集體討論交流。
同學們,你們在球面上模擬帆船回港時,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
帆船回港
先看見 后看見
球面 船帆 船身
小結:通過模擬實驗,我們驗證了古希臘人的推測是對的,地球是球形的。
3.模擬麥哲倫環球航行。
(1)閱讀麥哲倫環球航行資料,出示閱讀要求。
請同學們閱讀活動手冊第5頁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故事,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海路線的主要停靠點。在主要停靠點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線將小旗按航行路線連起來。
(2)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隨著老師的引述,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海路線的主要停靠點,并插上一面小旗。
結合學生準備情況作出如下適當提醒:起點是歐洲的西班牙,穿過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的巴西。一路南下航行4個月發現一個平靜的港灣,命名為“圣胡利安港”。探險船隊沿著南美洲海岸向南航行,發現了一條通往太平洋的海峽——“麥哲倫海峽”。穿過海峽,便到達了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前方是一片浩瀚的太平洋。1521年,麥哲倫船隊橫渡太平洋,抵達菲律賓群島。在那里,麥哲倫和當地的土著發生沖突不幸身亡。船員們繼續未完成的航程,橫渡印度洋,繞過非洲的好望角,于1522 年9月回到西班牙,歷時1082 天,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3)交流總結。
咱們用紅繩按航行的路線將小旗連起來發現起點出發又回到起點。到此,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又進了一大步,證實了地球是球體。
4.閱讀地球的相關資料,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1)出示文字資料。
出示教材第16頁關于介紹地球的文字資料,讓學生閱讀并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對地球作概括性的描述,如近似球形、自轉、圍繞太陽公轉等。
(2)出示地球和太陽關系圖。
提問:從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顆行星 行星應該如何定義
生自由發言。
(3)出示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組織學生討論。
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 藍色部分可能是什么 咖啡色和綠色部分可能是什么 比較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大 (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或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可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藍色部分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
5.在氣球上貼陸地板塊貼紙。
學生觀察地球儀,討論地球上的海陸構成。
學生比較藍色氣球和地球儀的異同,明確要在氣球上貼什么。
學生對照地球儀,在氣球上貼各陸地板塊貼紙,貼好后比較分布情況,并說說自己的發現。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了自古以來人類探索地球的歷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從來沒有停止過。通過模擬實驗,驗證了地球是球形的猜想。隨著科技的發展,衛星照片進一步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說法。
6.月球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
2.了解月球概況,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衛星。
3.知道月相名稱,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教學重點 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 知道月相名稱,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教學準備 月球儀、塑料盒、沙、石子、手電筒、排球、月相圖。
一、導入新課
1.猜謎語(打一自然物)。
三四五,像把弓,十五十六正威風。
人人說我三十壽,二十八、九便送終。
(謎底:月亮)
2.師生交流:
同學們,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關注這個離我們最近的星球,那月球有哪些奧秘,人們又是怎樣去探索認識月球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月球。
3.板書課題:6.月球
二、探究新課
1.做環形山形成和陰影變化的模擬實驗。
(1)出示閱讀資料。
出示教材第17頁伽利略觀察月球的圖片和月球表面的圖片,學生認真觀察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伽利略觀察到月球表面有什么?
伽利略通過自制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月球表面的許多環形山、高地和“月海”。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才得出新的結論:這些環形山大部分來自宇宙的流星體撞擊而形成的。
(2)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實驗器材:托盤、細沙、石子、泡沫球、手電筒。
試驗方法:①盤子里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②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③再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的石子。
注意事項:本次實驗是一個對比實驗,分別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位置往沙盤里丟大小相同的石子,再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較沙盤里沙坑的情況。
實驗現象:從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
實驗結論:月球上的環形山主要由隕石撞擊形成的。
2.模擬月球公轉,觀察月相變化。
(1)出示教材第18頁上面的模擬月球公轉的實驗圖片及文字資料。
學生閱讀相關材料,了解實驗方法及注意事項。
(2)教師進行演示實驗。
實驗材料:臺燈、排球等。
實驗步驟:①拉上窗簾,關上頂燈,打開臺燈并放在教室中央;②手臂伸直,雙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頭稍高;③原地轉動身體,讓球一直保持在身體的前方;
④觀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教師強調:在這個實驗中,落地臺燈相當于太陽,排球相當于月球,人的頭部相當于地球。地球轉動一周,相當于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臺燈的光照在排球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變化。
實驗結論:①我們可以看到8個方向的排球受光部分的情形;②可以知道月球按逆時針方向繞地球公轉。
3.閱讀月球的相關資料。
(1)出示文字資料。
在宇宙中,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天體。它還是至今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自己并不發光,但是能夠反射太陽光。
(2)出示月球圖片。
出示教材第18頁中間有關月球以及月球圍繞地球轉動的圖片,引導學生再看一看,結合有關月球的介紹,進一步體會月球的知識。
(3)討論交流。
出示教材第18頁下面一副圖片,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景。
討論交流:假如我們要登上月球或者參加月球基地建設,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需要帶哪些物品?
4.連續觀察月亮并整理月相觀察日記,總結月相變化規律。
(1)連續觀察月亮。
出示教材19頁連續觀察月亮的要求:①每晚6點對月亮進行觀察;②將觀察到的月亮形狀和位置記錄下來。
指導學生月相的畫法:先畫一個圓,再通過圓心畫圓的一條中心線,陰暗部分涂上黑色,光亮部分涂上黃色,這樣一個月相就記錄好了。
教師強調:每天觀察月相要在固定的時間觀察,要記錄月亮的相對位置,因為月亮和太陽一樣,也會東升西落,同一天中晚上6:00、9:00和夜里12:00,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樣的,因此,每天觀察月亮的時間要固定。
(2)整理月相觀察日記。
出示資料,學生閱讀了解月相觀察日記的整理要求:
①認識下圖中各種月相名稱。
②將你的記錄的月相對照下圖進行歸類。
③根據月相觀察日記,數一數兩次滿月大約間隔多少
天。
出示教材第19頁各種月相名稱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各種月相名稱及月相變化順序: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虧凸--下弦月--殘月--新月。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一個月。
(3)討論: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律?
經過月相的觀察記錄整理,每天固定觀測,月亮出現在天空的不同位置,總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現在西部天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圓,下弦月出現在東部天空或者看不見(一天比一天出現得晚);下半夜則相反,上弦月基本看不見,下弦月出現在東部天空。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了解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模擬了月球環形山的形成實驗,并且在此基礎上,觀察了環形山投影的變化。接著我們又模擬了月球的公轉,觀察了月相變化,了解月相變化規律。課后,請大家堅持每天觀察月相,做好觀察記錄。
7.太陽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太陽大小和溫度,知道太陽是一顆會自己發光、發熱的恒星。
2. 通過實驗,收集證據,驗證太陽高度角和時間的關系。
3.意識到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展,在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索。
教學重點 能夠探究太陽高度角和時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學會測量太陽高度角。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PPT課件學生材料:量角器、棉線。
一、認識太陽
1.謎語導入:
早晨跳出東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
夏天我們躲著它,冬天人人都喜歡。(謎底:太陽)
2.探究新知:
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知道關于太陽的哪些信息呢?學生自由回答。看來大家都知道一些關于太陽的信息,下面請各組閱讀資料,談談自己對太陽新的體會。
小組閱讀資料。
3.小組匯報:
太陽表面溫度約為5700℃,內部溫度可達1600萬℃,那可不就是一個大火球嘛。像太陽這種自己發光發熱的星球,科學家稱為“恒星”。
師:太陽到底有多大呢?在太陽系中,各個星球大小差別挺大的,我們可以給各個星球按大小排個順序,
4.過渡:太陽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太陽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看似再熟悉不過的太陽對于我們來說又是那么陌生,在人們的印象中它始終是那么平靜,那么明亮,但假設能靠近更多,我們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太陽。最近在歐洲有一架太陽望遠鏡拍攝到了迄今為止最清晰的照片,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視頻)
5.小結:是啊!看了視頻,讓我們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太陽的灼熱感,流光溢彩的動感讓我們看到金子一般的太陽表面。除此之外,晴朗的夜晚,我們還可以在天空中看到繁星點綴下有一條淡云薄霧般的白色光帶,那就是銀河。銀河從側面看是中間厚邊緣薄的圓盤狀,正面看是旋渦形,太陽就處在離銀河2.3萬光年的旋臂上。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恒星,在銀河系中,像太陽這樣的恒星有一千多億顆。(結合星圖講解)
二、體會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之遠
1.提問: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但我們知道實際上太陽離地球很遠很遠,那是有多遠呢?
生:1.5億千米。
2.測算活動:1.5億千米?那有多遠呢?我們可以以我們學校的操場來換算一下:繞操場一圈是200米,150000000000除以200等于多少圈呢?
生:750000000圈。(學生有驚訝之聲)
師:我們如果繞著操場跑這么多圈肯定是累的不行不行的,得換一個速度比較快的,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快的速度是誰的?
生:光速30萬千米每秒。
師:那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乘坐一種光速飛行器飛向太陽的話,需要多長時間?
生:1.5億千米除以30萬千米每秒等于500秒。
師:那就是說此刻照在身上的太陽光是現在發出來的嗎?什么時候發出來的
生:不是此刻發出的,此刻照在我們身上的光是太陽500秒(約等于8.3分鐘)前發出來的。
3.總結 :那我們可以再來試想一下,排除掉其他因素,假設我們可以乘坐速度為1 000千米/ 時的飛機,要連續飛行17 年;假如乘坐速度為40 000 千米/ 時的火箭,要連續飛行5 個月。
師:假如我們從地球上開車出發去太陽呢?需要多久能夠到達呢?——165年!
三、測量太陽高度角
1.提問:你們知道早晨6點,中午12點,傍晚6點的時候,太陽的位置有什么變化呢?
生自由答(關注方向和高度)
2.剛才大家都用了自己語言描述了一天中太陽的位置變化,那么如何才能更準確的描述呢?科學家用了“太陽高度角”來描述,太陽高度角就是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角。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
3.師提問:太陽高度角怎樣測量?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小組或同桌之間進行討論后回答。
生1:數學課上測量角會使用到量角器,太陽高度角的使用是不是也可以用量角器測量?
師:數學課上的角是有兩條射線和一個交點組成的,那太陽高度角的兩條邊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只要找到太陽高度角的兩條邊和交點就能進行測量。
生2:太陽高度角的定義是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那就是說地面可以看作其中的一條邊。
生3:另一條邊是陽光,但是陽光是看得到摸不著的,怎樣去測量呢?
師: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非常好,怎樣解決呢?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陽光照射到的地方與照射不到的地方有什么區別?
生4:陽光照射到的地方是一片光明,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留下一片陰影。
4.師: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用棉線和影子可以確定太陽高度角的兩條邊,在測量時需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項呢?
(1)實驗時為了安全,實驗者要背對太陽,以免眼睛被刺傷。
(2)棉線從頭頂拉到地面一定要到人影前端,并且拉直。
(3)量角器使用時要平放在地面上,眼睛與讀數保持同一平面。
(4)小組成員要明確分工,相互配合。
5.用量角器測量太陽高度角。
(1) 一名同學背對太陽站定。    
(2) 在人影前端與頭頂之間拉直一根線,測出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角度,做好記錄。
(3)一天中選擇至少3個時間段進行測量,觀察太陽高度角一天的變化。
6.小結:太陽高度角在一天中是有規律的變化的。
四、小結
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有了太陽,地球上才有了晝夜變化與四季的變換,有了太陽,我們才有了光與熱。那太陽還會在哪些方面影響到我們呢?我們下節課將會學習,利用太陽高度的原理而發明的——《太陽鐘》。
8.太陽鐘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知道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與光照射的位置有關。
2.注重實驗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及時記錄、分析數據、得出并交流結論、及時反思等。
3.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
教學重點 知道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的規律與太陽的位置有關。
教學難點 利用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的規律與太陽的位置有關制作太陽鐘。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
學生材料:手電筒、鉛筆、橡皮、竹篾、小棒、指南針、硬卡紙、白紙、直尺、筆和指南針、剪刀、雙面膠。
一、導入新課
出示皮影戲圖片,提問知道這是什么嗎?
說明: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這是我國的傳統藝術,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提問:你知道皮影戲是怎么表演的?
提問:你覺得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明確:需要有光照射物體。(板書:光、物體)
說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影子。
二、探究新知
1.說明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實驗。
出示一個固定好的鉛筆,然后拿出一個手電筒。
2.提問:如果我用手電筒來照射這支鉛筆,會出現什么現象?(教師可以演示給學生看一看)
說明鉛筆下面會出現影子。
3.接著提問:那如果把手電筒移到這邊來照射又會出現什么現象?
你覺得影子會發生什么變化?
4.明確:長短方向可能會發生變化。
研究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與什么有關。
1.提問:你覺得我們怎樣來驗證我們的猜想?
2.提問:那老師給你們提供手電筒和鉛筆,你覺得我們可以怎么設計這個實驗?
組織學生小組交流,指名學生回答。
3.再追問:那你覺得手電筒的位置該怎么變化?
明確:需要改變手電筒照射的方向和高度。
4.提問:誰能完整的說說實驗的方法?
學生小結實驗方法: 可以把鉛筆放在桌上,然后用手電筒在不同的位置照射鉛筆,并記錄下影子的長短和影子的方向。
5.教師說明實驗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6.實驗結束,交流匯報:
教師投影展示學生的學習單。
教師提問: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鉛筆的影子有什么變化。
提問:影子方向是怎樣變化的?影子的長短呢?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你能不能總結出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有什么特點?
三、太陽鐘
1.認識太陽鐘
提問:剛剛我們發現了陽光下影子的變化規律,你覺得我們的發現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幫助呢?你能不能說說你的想法?
2.出示赤道日晷
提問:看這是赤道日晷,仔細觀察這幅圖,你覺得它有什么作用?
說明:它是赤道日晷,是太陽鐘的一種。你知道它為什么叫做太陽鐘了嗎?
學生小結回答:因為它是根據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來確定時間的。
說明,下面我們就重點來研究太陽鐘。(板書太陽鐘)
3.教師說明
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陽的移動與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有關系,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計時工具。這一類計時工具在西方被稱為“太陽鐘”,在中國被稱為“日晷”。
“日晷”是觀測日影記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是我國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計時儀器。
現在史料中最早的記載是在漢朝,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使用日晷計時了。到了明朝對日晷的形制,定時之法都有詳細的記載。發展到清代,不僅可以計時用,日晷本身已成為一件裝飾藝術品。
4.認識日晷
(1)微課介紹日晷的構成
(2)讓學生根據微課標注出日晷圖片的各部分名稱,并簡要說說它的使用方法:日晷是由晷針和晷面兩部分組成,晷面是圓型的石制的,有刻度晷針是鐵制的安在晷面中心,晷針的影投在晷面上,并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而移動,人們根據晷針在晷針在晷面上的刻度,確定當時的時間。
5.制作日晷
剛剛看了這么多日晷,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制作日晷?
小組討論,制作日晷需要哪些材料?有什么好辦法?
提問:你設計的日晷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做?
提問:老師為大家準備了指南針和硬卡紙,你覺得怎么做一個地平日晷?
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需要做用卡紙做出晷面和晷針。
引導學生小結出實驗方法:
在一張半圓形的硬卡紙上按左下圖標明刻度和方向。
如右下圖所示,把一張三角形的硬卡紙豎直粘貼在半圓形硬卡紙上。
確定好方向后,根據三角形硬卡紙的投影確定時間。
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制作。
6.交流匯報
展示并向同學介紹自己的日晷是怎樣工作的?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師小結原理:當太陽光照射到晷針,晷面就出現晷針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
四、歸納鞏固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學生匯報。
(3)教師小結。
(4)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完善你們小組制作的“太陽鐘”。
9.龐大的家族
教學目標
1.昆蟲具有三個基本特點。
2.制作昆蟲模型、描述昆蟲特點,熟料掌握昆蟲的基本特征。
3.養成細致觀察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昆蟲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 甲蟲與普通昆蟲的區別。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
一、導入新課
昆蟲
它們的家族很龐大,
大到超乎你的想象!
從天空到草地,
從沙漠到森林,
從高山到平原,
從河流到海洋
……
到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到處都有它們的足跡。
猜猜看看,它們是昆蟲嗎?
二、講授新課
1.昆蟲特點
(1)你能說出這些昆蟲的名字嗎?
(2)仔細觀察這些昆蟲,它們有什么相同之處?
①它們的身體由幾部分組成
②它們各有幾只足
③這些足長在身體的什么部位
昆蟲觀察記錄表
明確:
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多數有一對或兩對翅。
(3)知識卡片
至今,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約150萬種動物,其中種類最多的是昆蟲,占整個動物界種數的80%以上。
昆蟲的體形一般都很小,體長一般為0.5-3厘米之間,翅展(雙翅展開時,兩前翅翅尖之間的直線長度)一般在1.5-5厘米之間。最小體長還不足0.2毫米,最長的竹節蟲的體長可達26厘米。
2.甲蟲
(1)昆蟲中種類最多的是甲蟲。
獨角仙:頭部長有一支兩邊對稱、雙分叉的巨型觭角。幼蟲是以腐葉土或朽木形成的腐殖質為食,成蟲還以樹木傷口流出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為食。生命周期約1年。常被作為寵物飼養。
金龜子:成蟲一般雄大雌小。體殼堅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屬光澤。前翅堅硬,后翅膜質,多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
天牛是人們熟知的一類昆蟲。當你抓住它時,會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企圖掙脫逃命。若在其腿上縛一根細線,任其飛翔,還能聽到"營營"之聲。
象鼻蟲:大多數種類都有翅,體長大致在0.1公分到10公分左右。其中"鼻子"占了身體的一半。看到這類昆蟲令人不由得想起大象的長鼻子,因為它們的口吻很長,所以這類昆蟲被人們稱為象鼻蟲。
(2)甲蟲有什么相同之處?
①身體外部有硬殼②前翅是角質厚而硬后翅是膜質
三、做一種昆蟲模型
①準備一些枯樹枝、開心果果殼和熱熔膠。
②用熱熔膠把頭、胸、腹三部分連接起來,把果殼粘在背部,把觸角粘在頭部。
③在胸部的兩側粘上三對足。
【溫馨提示】
①先觀察某種昆蟲的形態結構。
②每部分材料的兩端用剪刀剪齊。
③每對觸角和每對足的長短要一樣。
④頭、胸、腹的大小分別為小、中、大。
四、我描述,你來猜
描述一種你熟悉的昆蟲,讓小組其他同學猜。比比看,誰描述的準確,誰猜得快。例如,
它的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它不僅可以向前、向后、向兩側飛,還可以像直升機那樣懸停在空中。(蜻蜓)
它常常扮成綠色植物,這有利于隱蔽自己。它的前足很發達,上面長滿鋒利的尖刺,捕捉獵物很方便。(螳螂)
五、課堂練習
(一)選擇題
1.下列動物屬于昆蟲的是( )
2.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 )對足。
A.2 B.3 C.4
(二)判斷題
1.蝗蟲胸部有三對足,所以它屬于昆蟲類。( )
2.蜜蜂、蝗蟲、蚊子等都屬于昆蟲。( )
3.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尾四部分。( )
4.我們平時所見的蟲子都是昆蟲。( )
六、拓展提高:知識卡片
(1)身體小的不一定是昆蟲,例如蝸牛、蚯蚓。
(2)有很多只腳的不一定是昆蟲,例如蜘蛛、蜈蚣、蜘蛛、蝎子的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兩段,還長著8條腿,所以不是昆蟲。蜈蚣、馬陸的腿就更多了,幾乎每一環節(體節)上都有1~2對足,當然就更不是昆蟲了。
七、作業布置
用放大鏡觀察各種昆蟲,你還會發現哪些特征?(比如觸角、口器、眼睛等
10.養昆蟲
教學目標
1.昆蟲一生在形態和生活習性上有很大不同。蠶的一生經歷卵、幼蟲、蛹、蛾四個階段。
蠶與所有動物- -樣 都要經歷出生一成長一繁殖一 死亡的過程。
2.通過自己親自養蠶(或菜青蟲、面包蟲等),堅持觀察,記錄蠶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的變化。整理觀察日記,歸納蠶的四個階段及其不同特點。
3.養成堅持寫觀察日記的習慣。認識到生命不息,種族不斷繁衍。
教學重點 觀察蠶一生不同階段的形態、生活習性。。
教學難點 通怎樣記好養昆蟲的觀察日記。
教學準備 課件和視頻 蟻蠶 桑葉 紙盒 毛筆。
一、導入新課
(1) 至今,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約150 萬種動物,其中種類最多的是昆蟲,占整個動物界種數的80%以上。昆蟲具有哪三個特點
明確:
①為頭、胸、腹三部分
②頭部一.對觸角,胸部三對足
③多數有一對或兩對翅
(2)昆蟲的一生在形態、生活習性方面會有很大的不同,讓我們通過飼養昆蟲來了解它一 生的變化。選擇:任選一個來飼養:
養蠶
養菜青蟲
養面包蟲
二、新知探究
1.觀看課件后回答,你知道這些都是什么昆蟲嗎?
(這些都是同一種昆蟲——蠶,是不同階段的蠶。
思考:
蠶為什么會有不同形態的變化
不同的形態,生活習性一樣嗎
讓我們從養蠶開始吧。注意觀察記錄蠶的一生,在
形態、習性上所發生的變化。
2.養蠶步驟
①在春天天氣變暖以后,留意蠶卵的變化,等待蟻蠶孵出。
②在紙盒里鋪.上干凈的紙,在盒蓋上扎幾個孔。
③放入洗凈擦干的桑葉,再用毛筆將蟻蠶輕輕掃入盒內。
④每天清除糞便、換桑葉,觀察、記錄蠶寶寶的成長情況。
3.溫馨提示
很多科學家都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們會從日積月累的日記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發。我們通過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也會有很多發現。
4.注意事項
①保持空氣流通
②最佳溫度在20-30攝氏度之間
③最佳濕度60-90%,不要暴露在陽光底下
5.播放視頻
蠶在生長過程中會有一些不同的變化。讓我們通過視頻,來了解它的一生。
三、 觀察日記
1.蠶寶寶在不斷成長,說一說你觀察到了什么。
活動要求
在組內交流自己的觀察日記
2.小組匯總觀察結果。
形成日記卡片,擇一個階段的觀察日記向班級介紹
3.把日記卡片粘貼到黑板相應的位置。
4.知識講解。
(1)觀察蠶卵和蟻蠶的樣子蠶的生命是從卵開始的一個蠶卵就是一個生命。蠶卵近似橢圓形,淺灰色,中間凹陷,看上去認真聽講、回習性。很像細芝麻粒,寬約1毫米,厚約0.5毫米。受精的蠶卵,在溫度25'C左右,經過2周左右的時間,開始孵化出幼蟲。剛出殼的幼蟲體軀細小,呈黑褐色,布滿細毛,形似螞蟻,-般只有2-3毫米,所以習慣上稱為蟻蠶。
(2)記錄蠶寶寶身體長度的變化它是怎么鉆出來的
請看視頻。
播放視頻。
蛾,是蠶的成蟲,全身都是白的,胖胖乎乎的,頭上長一對觸角。
蠶蛾羽化不久就會交尾,一般交尾 3~4小時后,雌蛾就會產下受精卵。蠶的繁殖能力很強,一只雌蛾可產400~500粒卵,產卵后不久它們就會相繼死去。
四、觀察討論
(1)可以從哪些方面整理你的觀察日記(打開學生活動手冊第9頁)
(2)用你的一生把蠶的一 生畫下來(打開學 生活動
手冊第10頁)
(3)你發現蠶的壽命有多長
明確:
蠶的一生,從蠶卵中破殼而出開始到蠶蛾死亡終止,大約為56天。蠶與所有動物一樣 都要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過程。
五、課堂練習
(1)小明養的蠶不吃桑葉,身體發黃發亮,這是因為蠶( )
A生病了B.要皮了 C.要葉絲了
(2)蠶新的生命是從( ) 開始的。
(3)蠶的一生經歷經時間最長的是()
A成蟲期B.幼蟲期 C.蛹期
(4)蠶的一生經歷的階段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
A蠶蛾——幼蟲——蠶卵——蠶蛹
B.蠶卵——蠶蛹——幼蟲——蠶蛾
C.蠶卵——幼蟲——蠶蛹——蠶蛾
六、拓展提高
1.比較下面兩種昆蟲,它們一生的變化與蠶相比有什么異同
明確:
昆蟲一生的兩種發育形態: 一種是像菜粉蝶、蠶一樣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一種是像蜻蜓那樣不經歷蛹的階段。
七、課堂總結:
這節課, 通過養蠶,觀察蠶的一生成長變化, 我們了解了昆蟲的一生經歷著不同階段,每個階段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都有不同的特點,也經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過程,懂得堅持觀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途徑。
11.探究昆蟲的奧秘
教學目標
1.除了通過觀看、分析和整理觀看日記,還可以通過試驗探究昆蟲更多的隱秘。
2.知道什么樣的問題是可以通過觀看和試驗找到答案的。
3.能夠提出有價值、 可以討論的問題,并進行合理的試驗設計。
4.能依據試驗現象得出結論
教學重點 能夠提出有價值可以討論的問題,并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
教學難點 選一個自己想討論的問題寫出試驗設計和討論發覺。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小飼養盒、蠶寶寶、桑葉、萵筍葉。學生材料: pad、、 小飼養盒、試驗記錄單。
一、承上啟下,導入新課
(1)引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剛剛學過的一節課,我們通過觀看記錄日記的方式,探索了有關蠶寶寶的知識,知道了許多關于蠶寶寶生長發育的隱秘。處理通過觀察分析和整理觀察日記,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探究昆蟲更多的奧秘呢?今日老師也帶來了幾條蠶寶寶,你們看,是不是長的很健康 老師告知你們哦,我每天都給它們換新奇的桑葉。可有一次老師桑葉不夠,遺忘去摘了,有個鄰居告知我:沒有桑葉時,可以用這種菜葉喂蠶[出示萵筍葉]你們認識嗎 你認為可以用萵筍葉喂蠶嗎
[生:能,不能]
(2)“萵筍葉能不能代替桑葉喂蠶”這個問題,老師想先請你們依據生活閱歷和已有學問,猜想一下。
(3)那到底“萵筍葉能不能代替桑葉喂蠶”,大家猜想的對不對呢 我們可以怎樣證明
[做試驗]沒錯,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試驗來探究。今日這節課,就讓我們通過設計試驗,來探究昆蟲更多的神秘吧![板書1:探究昆蟲的神秘]
二、操作與探究
活動一:討論交流誰的實驗設計更為合理?
1.教師引導: 一次科學課上,老師提出了“萵筍葉能不能代替桑葉喂蠶這個問題,讓同學們通過實驗去探究一下。同學們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設計了不同的實驗。以下是三位同學的實驗設計,請大家來看一看,你認為哪個同學的設計更為合理?
2.學生想一想:分別出示課本33頁三位同學的實驗設計,學生認真讀一讀,比較這三維同學的實驗設計,并想一想哪個同學的實驗設計更合理 為什么
3.全班交流: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更為合理的實驗設計,并說一說自己的理由。
4.教師小結:在這三名同學的實驗設計中,**的實驗設計更為合理,這份實驗設計考慮到了實驗的公平性,除了對比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保持一致。第一,兩個飼養盒,第二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1條蠶寶寶的實驗結果存在偶然性,而10條蠶寶寶的實驗結果則更具有說服力。
活動二:還有哪些可以通過實驗研究的問題
1.教師引導:對于昆蟲,我們有許多奧秘想要去探究。但是,有一些問題更值得我們通過實驗去探究,而有一些問題不太適合通過實驗探究。因此,我們要對提出的問題進行選擇。
2.出示課本34頁上面的三幅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這三個問題是什么問題 是針對什么而提出的問題 想-想這三個問題哪個問題通過實驗研究
問題(1):蠶寶寶喜歡生活在明亮的地方,還是黑暗的地方
問題(2):大米在什么情況下不容易生蟲子
問題(3):螞蟻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3.教師引導:這三個問題中,哪個問題是我們現在通過實驗就預設:第1個問題,蠶寶寶喜歡生活在明亮的地方還是黑暗的
4.教師強調:大米在什么情況下不容易生蟲子,也是這個問題需要一段時間才 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活動三:選擇一個你想研究的問題,寫出實驗設計和你的發現
1.教師引導:剛剛我們列舉出了三個問題,通過討論討論交流,在明亮的地方還是黑暗的地方”?
2.關于探究:“萵筍葉能不能代替桑葉喂蠶”這個問題,你們想設計一個怎樣的試驗呢 學生獨立思索。
3.學生討論:還有兩位同學也設計了試驗方案,我們一起看看,請你評價一下軒[1個飼養盒,前十天桑葉,后十天萵筍葉]和晨晨[2個飼養盒,分別裝1條蠶寶寶]的試驗方案。哪個試驗方案更合理 為什么 [由學 生說出理由,言之有據]發覺蠶寶寶數量,放在怎樣的地方飼養[相同且適合的地方]。
4.小結:我們和陽陽同學的試驗設計合理的理由是,考慮到了試驗的公平性,除了對比因素不同以外,保持了其他因素的一致: ① 兩個飼養盒.②放在相同的地方。另外,在數量上,一條蠶寶寶會存在偶然性,十條更具勸說力。
5.教師引導:依據**同學也和大家一樣愛思索,對蠶寶寶十分好奇。出示**同學的試驗方案,“蠶寶寶喜愛光明的地方還是黑暗的地方”。你們認為她的方案怎么樣。的確,樂樂同學既考慮了試驗的公平性、也考慮了重復性、精確性、愛惜小動物等。
6.小結:看來啊,設計試驗不僅可以考驗我們的智慧,還可以關心.
三、思索:還有哪些可以通過試驗討論的問題
1.思考:生活中,不僅蠶寶寶好玩,還有許多其他有意思的昆蟲,等下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常見昆蟲的視頻,請你認真觀看,并清靜思索,關于視頻中的昆蟲,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 能不能想到一些問題,讓我們同學能.↑過試驗來探究,找到答案的。[不會的字可以用拼音]
2.提問:學生小組商量,一個組一張問題單,匯總成小組問題記錄單。
3.問題單展示:展示每個小組的問題單”,匯聚成全班“問題單”
四、設計試驗:選擇一個你想討論的問題,寫出試驗設計和發覺
1.設計實驗:每位同學獨立選擇一個最想討論的問題,每人領取一張試驗報告單,設計自己的試驗。
2.小組評選:找出設計最好可行性最強的試驗單。
3.匯報:展示每個小組的優秀試驗設計,其他小組評價并提出建議。
4.小結:同學們都已經設計了自已的試驗探究方案,也展示了小組最正確方案。老師盼望同學們課后能.嘗試實踐探究,看自己試驗方案能不能施行,看看試驗結果會怎樣,有問題可以咨詢老師和同學。
12.用種子繁殖
教學目標
1.能夠提取實景和圖片中的重要信息, 知道種子的內部構造及其與萌發成的植株的關系。
2.能針對問題提出假設,探究種子萌發的特點和條件。
3.能夠根據種子的外形特點,推測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
教學重點 了解植物用種子繁殖的方式。
教學難點 猜測種孝的特點與其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雙子葉植物的種子發育成植株的快鏡頭視頻。
學生分組材料:蠶豆或玉米的種子、蒼耳種子、懸鈴木的果球、放大鏡、銀子、葵花子、玻璃瓶、紗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本上的一首小詩:(在大屏幕上顯示)
2.學生朗讀這首小詩,想想,在這首小詩里面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東西
預設:這首小詩主要向我們描述了蒲公英、柳樹、小雞繁殖后代的方法。蒲公英的種子飛向各地,到處安家。春天,把一根柳枝插在河邊,它就會長成-棵小柳樹。小雞從蛋殼里孵出來了。
這節課,我們先來探究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書課題: 12 用種子繁殖
二、探究新知
活動-:解剖種子,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
1.教師引導:種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發成新的植株與種子的結構是密不可分的。
2.出示用水浸泡過的蠶豆或玉米種子,引導學生看-看,初步了解用水浸泡過的蠶豆或玉瑪的外部特點。
提出要求:用鐵子輕輕剝開經水浸泡過的蠶豆或玉米種子,并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它的內部構造。
3.教師示范解剖種子,并且提醒學生動作要輕,要慢。
全班交流,學生說-說自己解剖種子之后,用放大鏡觀察到的種子的內部構造。 
活動二:探究種子的萌發情況
1.教師引導:我們已經知道了種子的內部構造,那么種子究竟是怎樣萌發的 對于種子的萌發,大家義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呢
2.學生提出對于種子的萌發感興趣的問題。
預設:種子的根都會向下長嗎 種子要埋在土里多深才會發芽 種子發芽需要要哪些條件 沒有土壤,種子也會發芽嗎
3.教師引導:看來,關于種子的萌發,大家有很多問題要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兩個方面的問題。
4.問題- -:把蠶豆種子按不同的方向擺,根都會向下長嗎
(1) 出示-粒蠶豆的種子,引導學生看-看,引導:我們的爸爸媽媽在種蠶豆的時候,是隨便把蠶豆種下去,還是特意的把蠶豆橫著或豎著擺下去 大家有注意過這個問題嗎
學生回答:種蠶豆的時候,蠶豆是被隨意放進泥土中去的。
那么隨意種下去的蠶豆,根都會向下長嗎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
(2)首先, 請大家對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
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預設:根都會向下長。
(3) 出示課本 37頁上面的實驗設計,引導學生看- -看,讀- -讀相關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實驗的材料及方法
(4)全班交流:實驗材料:透明的瓶子、蠶豆種子、水、紗布等等。
(5)學生分小組活動, 按照實驗方法進行實驗,在瓶子中種下蠶豆的種子。
(6)全班交流, 各小組展示本小組發芽的蠶豆種子,并且說一說得出的實驗結論。預經過實驗,我們發現瓶子中的蠶豆不管是橫著放,還是豎著放,他們的根都是向下生長,芽褂人向上生長。
(7)教師小結: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發現植物的種子,不管怎樣擺放在泥土中,種子萌發的時候,根都是向下生長,芽都是向上生長的。
5.問題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1) 教師引導: 葵花子就是向日葵的種子。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現在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請同學們先對這個問題作出自己的預測。
(2)學生預測, 教師引導:我們仍然要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
(3)出示課本37頁下面有關葵花子的實驗,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認真讀- -讀相關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實驗的材料及方法。
(4)全班交流:實驗材料:葵花子、水、盆子、泥土等
實驗方法:
①選擇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②2粒葵花子為- -組,尖頭朝下分別插入不同深度的濕潤松軟的土里。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標記。④10天后,觀察哪些深度的種子發芽了,哪些沒有發芽。
(5)學生分小組活動,按照實驗的方法進行實驗,將葵花子按照要求種在盆子里。
(6)教師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葵花子的發芽情況,并且填寫好種植記錄。
活動三:交流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
1.教師引導:各種各樣的植物,它們傳播種子的方式是不-樣的
2.出示課本38頁上面的5幅圖,學生仔細觀察,分別了解鳳仙花、蒲公英、椰子、野櫻桃、鬼針草等5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
鳳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彈力傳播種子的;
蒲公英是借助風傳播種子的;
野櫻桃是借助動物傳播種子的,因為野櫻桃的種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鳥比較喜愛吃,小鳥吃進野櫻桃的果實,會排出種子一
鬼針草是借助動物傳播種子的,因為鬼針草種子的外面長著尖刺,可以掛在動物的身上,利用這一點,鬼針草才得以傳播種子。
1.出示課本38頁懸鈴木、蒼耳兩種植物的種子,學生仔細觀察,了解這兩種植物種子的特點。預設:懸鈴木種子外面長有冠毛,容易被風吹走。蒼耳種子外面長有帶鉤的尖刺,容易掛在動物的皮毛上,到達遠處。
2.教師小結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發現,種子傳播的方式與種子本身的特點存在著關系,可以這樣說種子本身的特點決定了種子傳播的方式。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植物種子的內部構造,探究了種子的萌發情況,并且還了解了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認識到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與種子的特點有很大的關系。
13.用根莖葉繁殖
教學目標
1.能提取文字或圖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營養器官——根、莖、葉來繁殖。
2.能用紅薯的根、菊花的莖、寶石花的葉來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3.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成功經驗或失敗原因。
教學重點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莖、葉來繁殖。
教學難點 分析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成功經驗或失敗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能用根、莖、葉繁殖的植物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學生材料:紅薯、菊花、寶石花、花盆。
一、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了解到植物依靠種子繁殖后代,植物除了依靠種子繁殖后代之外,還可以依靠什么來繁殖后代呢。
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外,還可以用營養器官來繁殖。
板書課題:13.用根莖葉繁殖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莖、葉繁殖
1.教師引導
剛剛我們知道,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之外,還可以用營養器官來繁殖。那么,植物的營養器官有哪些呢?
植物的營養器官主要包括根、莖、葉。
2.提問
哪些植物可以分別利用自己的根、莖、葉來繁殖后代呢?
出示課本39頁上面的6幅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6幅圖片,了解這六幅圖片上的植物分別是什么?了解這6種植物分別利用什么來繁殖后代的?
圖片1:紅薯的塊根可以長出新的紅薯苗;
圖片2:薊的根鉆出地面,長成一株新的植物;
圖片3:生姜塊莖上的小芽能繼續萌發;
圖片4:把水仙的球莖浸入水中,水仙就能生根、發芽;
圖片5:落地生根的幼芽落到土里就能長出新苗;
圖片6:長壽花的葉子插在土里就能成活。
3.教師進一步引導
這些植物分別利用什么營養器官來繁殖后代?
第1行的紅薯和薊是用根繁殖后代,第2行的生姜和水仙是用莖繁殖后代,第3行的落地生根、長壽花是用葉繁殖后代。
4.交流討論
除了書上列舉的這6種植物之外,還有哪些植物也可以利用根、莖、葉繁殖?
預設:
用根繁殖的植物:薔薇、茶花、杜鵑、胡蘿ト、郁金香……
用莖繁殖的植物:紫藤、桂花、夜來香、杜鵑、山茶花、吊蘭、草莓、荸薺、山藥……
用葉繁殖的植物:燕子掌、石蓮花、長生草、寶石花、神刀、玉扇、萬象……
活動二:用根、莖、葉繁殖植物
1.教師引導
剛剛我們了解了哪些植物是利用根、莖、葉來繁殖后代的,下面我們就用植物的根、莖、葉來繁殖植物。
2.用紅薯的根繁殖
出示紅薯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了解紅薯的根的特點,明確紅薯是利用根來繁殖后代的。
出示利用紅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
把紅薯浸在水中,當長出小牙之后,用小刀切下帶芽的小塊,埋入土中。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利用紅薯的根繁殖后代的方法,并且回家在父母的幫助之下,利用紅薯的根繁殖紅薯植物。
3.利用菊花或其它植物的莖繁殖
引導:同學們,如此美麗的菊花,你們知道是用什么來繁殖的嗎?(菊花的莖。)
是的,菊花是利用莖來繁殖后代的。我們只要從一棵健康的菊花主莖上剪下一根枝條,插入一盆松軟的土中,精心照料,就可以長出一盆新的菊花了,大家愿意試一試嗎?
教師發放菊花的莖,學生準備好花盆、泥土、水等等,然后分小組活動,按照要求將菊花的莖插入土中。
教師小結:我們的菊花已經栽種下去了,接下來的幾天,請同學們認真照料我們的菊花,相信不久之后,我們的菊花就會成活了。
4.用寶石花等多肉植物的葉繁殖
教師出示一盆寶石花,引導學生觀察寶石花,特別引導學生觀察寶石花的葉子,說一說寶石花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預設:寶石花的葉子比較肥厚。
教師引導:寶石花被稱之為多肉植物。大家知道寶石花是依靠什么來繁殖的嗎?(葉子。)
是的,寶石花是靠葉子來繁殖后代的。大家知道如何利用寶石花的葉子來繁殖后代嗎?
預設:從寶石花植株上摘下一片葉子,放在花盆的土上,澆上水,過幾天寶石花的葉子上就會長出小根,一顆新的寶石花就長出來了。
5.教師小結
其實除了寶石花,其他的很多多肉植物,都可以用葉子來繁殖后代。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后代,還可以用根、莖、葉這些營養器官來繁殖后代。課后,請同學們任選一種植物的營養器官來繁殖后代,并且記錄下它的繁殖過程。兩個星期之后我們來交流。
四、兩個星期之后的交流活動
1.教師引導
上一次我們布置大家利用植物的一種營養器官來繁殖后代,并且記錄下它的繁殖過程,今天一起交流。
2.學生出示自己繁殖的植物
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拍攝的圖片。
3.學生分小組活動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活動記錄,說一說自己繁殖的植物是什么?是用什么營養器官來繁殖的?再說一說自己記錄的繁殖過程,在交流中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活動記錄。
4.小結
教師對利用植物的營養器官繁殖植物成功的同學進行表揚,同時引導繁殖失敗的同學思考一下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并且鼓勵這一部分學生吸取失敗的教訓,重新再做一次。
14.動物的繁殖
教學目標
知道動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產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復雜的本能行為。知道動物的兩種主要繁殖方式。說出一些動物繁殖的方式和特點。
教學重點 了解動物繁殖的一系列復雜行為。
教學難點 看圖片猜它們分別是哪種動物的孩子。
教學準備 介紹動物求偶的視頻資料、動物繁殖圖、雞繁殖圖卡、胎兒發育圖卡受精的雞蛋、未受精的雞蛋、玻璃碗。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兩課我們探討了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種子繁殖后代,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營養器官,也就是根、莖、葉來繁殖后代。大家知道動物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嗎?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書課題:14.動物的繁殖
二、教學新課
活動一:交流動物的求偶方式
1.出示課41頁上面的一段文字
在自然條件下,大多數動物通過雌雄結合產生后代。動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產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是動物與生俱來的本領。
2.學生認真讀一讀,了解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1)交流: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主要是什么?(雌雄結合)
(2)提問:動物的繁殖又包括些行為呢?
動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產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復雜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是動物與生俱來的本領。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些動物的求偶方式。
3.出示課本41頁的四幅圖片
學生仔細觀察,了解這四幅圖片上分別描述了哪4種動物?他們是利用什么方式求偶的?
教師引導:動物求偶成功之后,就會進行交配。然后以不同的方式產生后代。
活動二:觀察打開的雞蛋,看蛋黃上有沒有一個明顯的小白點。
1.教師引導
雞蛋是我們常見的食物,也是雞繁殖后代的卵。是不是所有的雞蛋都能夠孵出小雞來呢?
3.教師出示兩枚雞蛋,引導
同學們,老師這里有兩枚雞蛋,一枚是可以孵出小雞的,另一枚是孵不出小雞的。下面老師將這兩枚雞蛋打開,請大家比較一下,這兩枚雞蛋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教師打開兩枚雞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這兩枚雞蛋的不同之處:
預設:一個雞蛋黃上有明顯的小白點,另一個雞蛋黃上沒有小白點。
活動三;給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排序
1.教師引導
我們每個人都是爸爸媽媽結合之后生下來的,大家知道我們在媽媽肚里是怎樣生長發育的嗎?
2.出示課本42頁下面的5幅圖片
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們在媽媽肚里的生長發育情況。
3.提出要求
這五幅圖片是我們在媽媽子宮里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圖,請按照發育的先后給這些圖片排序。
4.學生觀察這五幅圖片
初步了解我們在媽媽肚子里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情況,且把這些圖片按照先后順序排列。
預設:把上面5幅圖片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編號為1-5,則排序的結果是25431。
5.播放人類胎兒在母親子宮里發育的視頻
引導學生了解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生長發育的情況。
6.認識胎生和卵生
(1)教師引導
剛剛我們了解了小雞的孵化過程和我們人類在媽媽了宮里的生長發育的過程。大家想一想小雞繁殖后代和人類繁殖后代的方式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預設:小雞繁殖后代是用雞蛋繁殖,而人類繁殖后代是直接生出嬰兒。
(2)教師出示卵生和胎生的概念
像魚和鳥那樣產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
像人、馬、貓等哺乳動物那樣直接生出胎兒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3)出示課本43頁上面4幅圖片
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辨別這四幅圖片中的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卵生還是胎生?
圖片1是鱷魚卵和小鱷魚,鱷魚是卵生的。
圖片2是青蛙卵,青蛙是卵生的。
圖片3是鳥蛋和剛孵出來的小鳥,小鳥是卵生的。
圖片4鮭魚正在產卵,鮭魚是卵生的。
(4)除了鱷魚、青蛙,小鳥、鮭魚之外,大家還知道哪些動物也是卵生的
預設:鴨、鵝、企鵝、蛇等。
(5)教師出示鴨子、鵝、企鵝以及蛇等動物的圖片
引導學生了解這些動物,進一步認識卵生。
教師出示一些胎生動物圖片,引導學生認識更多的胎生動物。
活動四:閱讀介紹動物保護卵、孵化卵,哺育后代行為的資料
1.教師引導
有些動物產卵以后,卵會在適合的環境里自然孵化,而有些動物產卵以后,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保護卵、孵化卵。
2.出示課本企鵝孵化卵的圖片
引導學生看一看,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了解企鵝孵化卵的辛苦。引導學生了解南極地區的惡劣氣候以及企鵝孵化后代的辛苦。
3.教師引導
很多動物的父母不僅要承擔繁重的哺育任務,還要教會小動物生存的本領。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知道在自然界中,大多數動物是通過雌雄結合產生后代的,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胎生和卵生兩種。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收集更多的有關動物繁殖后代的知識,去看一看。
15.生物與非生物
教學目標
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
2.能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和關系。
3.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重點 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點。
教學難點 認識生物與非生物密切而復雜的關系。
教學準備 學習資料、景色圖片、教學視頻。
一、創設情景、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頭腦風暴
激活生活經驗:說一說植物、動物的生命特點
(用我是……我需要……)說一說
舉例:
我是西紅柿,我能長大,我能繁殖,我需要陽光、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我是小狗,我能長大,我能繁殖,我需要吃食物、喝水、呼吸空氣、還會運動……
植物組:能夠長大、會繁殖、不能運動
動物組:能夠長大、會繁殖、能運動、需要食物
小結:有生命的物體又稱為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會生長,會繁殖,會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幾乎都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
我要辨一辨:教師出示石筍和青苔的資料圖片,請學生判斷誰是生物,并說出理由。
小結:青苔需要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營養,會生長、繁殖。會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所以青苔符合生物的特征,它是生物。石筍會“長高”,但不是靠自身吸收營養長高,會長出小石筍,但不是大石筍上出來的、也不是種子長成的。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是石筍反射不同顏色的光形成的,不是自身發生了變化,所以石筍不符合生物的特征,它屬于非生物。
總結:有生命的物體是生物,沒有生命的物體是非生物。
我要說一說:說說你認識的生物與非生物,并說明你的判斷理由。
小結:看來同學們是真的會推斷生物和非生物了。(出示地衣、松蘿、水綿)請同學們看,這三種是大家比較生疏的物體名稱分別是地衣、松蘿、水綿,我們先來觀看地衣誰來說說你覺得它是什么樣的?
再來觀看松蘿,覺得它是什么樣的?最終還有一個水綿,誰來形容一下它的樣子?
通過初步的觀看和描述,你們覺得他們是生物還是非生物呢?要想做出正確的推斷,我們還需要做什么
是的,可以通過查找資料來繼續了解他們的特征,才能做出正確的推斷。接下來,請同學們課前自查資料,進行學習并完成相應的推斷。
觀看:播放《地衣、松蘿、水綿》視頻,確定它們都是生物,因為它們都會生長和繁殖,需要空氣、水、陽光等。
二、完成學習單、了解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
出示課內景色圖片,讓學生分類,并說明依據
生物 依據 非生物 依據 疑惑 補充
松樹 巖石
山羊 高山
青草 白云
魚 陽光
烏龜 空氣
老鷹 雪
溪流
土壤
過渡:這一群山羊要能在這個環境中能很好的生活,它們會需要自然界中哪些東西的存在?(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貼)
小結:山羊的生存,與草地上的草、四周的空氣、陽光和水,都有很大的關系。接下來請同學們完成活動,根據老師剛剛的方法,先出一個生物,然后把與這個生物有關系的物體都找出來,進行連線,比一比,哪一小組能夠找的精確并全面。
出示活動要求
①小組成員一起找出圖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用黑筆寫出生物的名稱
鉛筆寫出非生物的名稱。
②逐一思索每種生物與四周環境中其他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
③用連線的方法,把有關系的生物與非生物聯系起來。
④要仔細思索、分析,實事求是地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完成活動單學生小組內活動并展示。
通過同學們的溝通,我們發現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存在的冗雜而親密的關系。
思索并認識到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有著親密而冗雜的關系,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四周的非生物。
小結:通過學生的交流與探索,我們發現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而又密切的關系。生物的生存依賴著周圍的非生物。生物的行為也會引起周圍非生物的變化。
三、課內拓展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事物(物體)的存在,它們是生物還是非生物?你的依據是什么?請把自己感興趣的物體記錄下來。
姓名:
生物:
依據:
非生物:
依據:
我的新發現:
我的疑惑:
判斷:有一位小姑娘碰了墻壁,她會疼因為她是生物,墻壁不會疼因為它不是生物,對嗎
你還能舉出什么樣的例子證明你的觀點
四、課后作業
1.和好朋友一起組織一場生物辯論賽。
2.逐步累計自己的觀察記錄本,做一個善于觀察周圍世界的孩子(長期作業)
備注:以上作業可以任選也可以都做。
五、閱讀推薦
《海底兩萬里》
《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寫的一部潛入海底、環游世界的科幻小說。寫了海底知識與海洋生物的同時,書中還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同時,重視防止被人利用、危害人類自身的行為。
16.動物的庇護所
教學目標
1.能理解大自然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需的非生物條件。
2.能列舉動物依賴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為庇護所的實例。
3.能比較和發現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
4.設計并制作一個鳥巢給鳥兒安家,增強保護小動物的情感和意識。
教學重點 能理解大自然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需的非生物條件。
教學難點 能比較和發現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樹枝、繩子等。
一、新課導入
1.播放視頻,師生交流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哪位同學來描述一下,動畫中講述了什么故事。
生:是貓和老鼠的故事。
師:觀看得很仔細哦。誰能描述一下剛才動畫里的情節?
抽生描述故事情節。
師:老鼠為了躲貓,最后是怎么做的?老鼠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發言。
師:老鼠為了躲避貓的追擊,最終躲進了自己的庇護所---老鼠洞。除此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躲避天敵的方法呢?
生:假死、躲到樹枝下。
師:大家知識面真廣!動物為躲避天敵,更好地繁衍后代,練就了很多本領,其中一項就是“搭建”屬于自己的小窩。小窩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知識。
2.板書課題: 16.動物的庇護所
[設計意圖:利用熟悉的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用“動物為適應大自然”引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動物的庇護所”]
二、新課探究
1.認識動物的庇護所
(1)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
出示課本第48頁圖片,想一想:你還見過哪些野生動物的家?
學生自由發言。
(2)師生交流
師:和人類一樣,動物也需要特定的場所作為自己的庇護所。觀察幾幅圖,說說這些動物的庇護所是用什么材料制成?
生:松鼠在樹木主干的松軟處挖一個洞,主要用來儲存食物、躲避天敵、遮擋風雨;燕子在農家屋檐下營巢,巢多是將銜來的泥和草莖用唾液黏結而成,內鋪以細軟雜草、羽毛、破布等,還有一些青蒿葉;蜜蜂會用蜂蠟筑造成六角形的巢房,然后拼合成蜂巢,以便蜂王產卵、儲存蜂蜜、養育幼蟲等;黃鱔常在稻田、小溪、池塘等處的淤泥里自己打洞或在天然的泥洞、石洞中穴居和冬眠。
(3)思考交流
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安家的秘密,它們為什么把家安在了哪里?
生自由發言。
(這里要引導學生大量的交流、分享,總結,老師從中選擇重點的詞語進行強調和規劃。)
2.尋訪動物的家
(1)師生交流
師:剛剛舉例認識了多種動物的家。不同的動物,對家的要求不同。它們喜歡有光照、通風、柔軟的家。
師:小時候,我們愛聽一首歌 小燕子 ,誰會唱?小燕子不但美麗,還是有名的“建筑師”。你們想不想看看小燕子是怎么建造家的?一起觀看視頻。
生:小燕子真厲害,用嘴巴銜泥和枯草,就能建成自己的窩。我老家屋檐下就有它們的家。
師:是啊,燕子很熟悉,很親切。那么,你們還觀察過哪些小動物的家呢?下面,請你選擇一種動物的家,仔細觀察,完成記錄單。這個任務課前已布置,請大家積極交流展示你的成果。
學生優秀作品展示,師生點評。
(2)引導總結
學生交流小結,尋訪過程的注意事項,形成經驗,以期下次做得更好。
觀察注意:
①慢慢接近;
②靜靜觀察;
③不要傷害和驚嚇小動物.
(3)思考交流
師展示圖片:蚯蚓和螞蟻的家。提問:蚯蚓和螞蟻同樣生活在土里,但它們的家卻不一樣,為什么?
生:它們的生活習性不同。
[設計意圖:通過認識各種動物的家,對各種家的建筑材料做了解,為后面理解動物對家的不同需要做鋪墊,同時,也為最后設計鳥兒的家做知識準備。在尋訪動物的家活動中,讓學生體驗科學觀察、描述的重要性,養成細心嚴謹的科學態度。提出問題:蚯蚓和螞蟻同樣生活在土里,但它們的家卻不一樣,為什么?從而,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生物對環境的要求不同。而環境也影響生物的生存,滲透生物要與環境相適應的觀念。]
3.設計一個鳥巢
(1)出示圖片及問題
出示課本第50頁插圖,思考:鳥兒的家一般安在哪里?它們的家用哪些材料來搭建 是什么樣的?
生自由發言。
(2)給鳥兒安個家
師:假如給鳥兒安家,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生自由發言。
師引導學生展示并介紹課前畫的鳥兒的家草圖。
學生根據草圖動手做一做,并對照鳥巢評價項目表,測試改進。
師生交流,總結設計注意事項。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大家都有哪些收獲。
動物的庇護所是動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方便動物繁衍哺育后代。大自然為動物及人類提供了各種條件,我們應該和自然和諧共處。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鳥巢活動,對本課知識做總結提升。知道生物要與自然和諧共處。]
17.環境變化以后
教學目標
1.適應變化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2.能舉例說出急速的天氣變化和災害性事件對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脅。
3.能舉例說出人類生產、建筑等活動 引起環境變化對動植物生存產生的破壞。
4.在教師引導下,能依據證據運 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
教學重點 認識到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變化對生物生存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能以魚道為例,依據動物的生活習性評估其合理性。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和視頻。學生材料:記錄單。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冬天氣溫怎么樣?(很冷)你是怎么應對寒冷的天氣的?(穿厚的衣服,戴手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新課——環境變化以后(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季節交替對動植物的影響
(1)師生交流
師:你知道動植物是怎樣應對寒冷的天氣嗎?
生:遷徙;換羽;冬眠;增加毛發和脂肪;落葉等。
(2)組織討論
課前同學們收集了很多資料,下面我們圍繞同學們收集到的資料展開討論。
投屏學生資料,并讓學生介紹關于動物冬眠的相關知識。從而了解:動物為什么要冬眠呢?(減少能量消耗)
冬眠的動物到底有哪些呢?(青蛙、蛇、烏龜······)
師重點引導學生閱讀有關蛇的資料,了解:蛇冬眠時盤成盤,頭在中間,尾巴在外圈;蛇在溫度很低的條件下,即使冬眠也無濟于事。)
投屏學生資料,了解其他動物應對寒冷天氣的相關知識。
鳥類換羽:閱讀資料,有什么收獲?(鳥類冬季長出豐厚的絨羽,成為冬羽。春夏季為了吸引異性,會換上漂亮的夏羽。)
雪兔換毛:通過兩張圖片對比,有什么發現?(冬季雪兔的毛變白了,夏季毛色變成了深色。)
除了顏色變化,老師這里還有不同季節雪兔的圖片。對比你們又有什么發現呢?(冬季的雪兔比夏季雪兔要胖,脂肪要多。)
鳥類遷徙:我們將季節性遷徙的鳥成為“候鳥”。通過閱讀,候鳥為什么要遷徙呢?(生:為了繁殖和尋找食物)
鳥類要遷徙,其他動物呢?(生:斑馬、蝴蝶)
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帝王蝶和斑馬遷徙的壯觀景象!(觀看相關視頻)
投屏學生資料,了解植物應對寒冷天氣的相關知識。
植物怎么應對季節交替?(生1:知道了秋冬季植物落葉是為了將營養輸送給枝條。生2:植物通過枯萎縮減體內水分,防止被凍傷。生3:植物冬季體內會產生抗凍物質。)
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千年銀杏秋天的美。(觀看相關視頻)
2.自然災害對生物的影響
(1)出示圖片,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提問:當出現下面這些情況時,生物還能適應嗎 它們會面臨哪些挑戰?
生思考。
(2)討論交流
這些動物遭遇了什么?(生:森林大火)森林大火會有怎樣的后果?(生1:破壞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動物無家可歸。生2:動物數量產生長期影響,有些動物因此滅絕。)
洪水對動物的影響:洪水會造成大量動植物的尸體腐敗,腐敗的尸體會污染水源,滋生媒介生物,如蚊蟲等,進而造成傳染病流行。
地震對動植物的影響又如何呢?(生1:地震會造成人員傷亡,對動物的棲息地造成威脅。)地震帶來的都是負面影響嗎?(生2:地震對某些品種是一種機遇,地震使一些物種突破環境限制,獲得發展。)
3.認識人為災害性事件對生物的影響
(1)出示圖片,觀察
人類生活依賴自然,人類活動會對自然帶來怎樣的影響呢?下面讓我們先從同學分享的圖片中進一步了解。(生觀看圖片)
(2)交流感受
看完圖片有何感受?(生1:豬生活在垃圾堆里,身上會有很多有害的細菌病毒,同時這樣的豬也會得一些怪病。如果長期吃這樣的豬肉,人也會生病。生2:人類向海洋里隨意丟棄塑料垃圾,海洋生物誤食之后,會對他們的生命產生威脅。)
除了人類垃圾的危害,石油泄漏對海洋生物的危害也不小。請看這位同學的作業分享。(投屏該生作業)
(3)總結
目前,人為災害性事件主要有這位同學分享的以下5種:水體富營養化重金屬污染大氣污染④光污染⑤化學激素(投屏該生作業)。
同學們,保護環境你打算怎么做?(生1:有從內心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生2:保護環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4.分析評估魚道的合理性
人類活動確實對生物生存帶來了影響,如修堤筑壩影響了魚類的正常洄游。為了緩解問題,人類在魚類洄游河段設計了魚道。
下面這兩種魚道的相關信息老師課前已經以ppt的形式發給大家。現在請大家交流它們的優缺點。
(生1:原生態魚道更合理,它還原魚類的洄游路徑,魚類能很快適應。生2:橫隔板魚道設計比較合理,能夠通過調整過于孔的大小,選擇讓不同的魚通過,結構簡單,維修方便。)
三、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和大家討論了季節交替、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引起的環境變化,我們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要積極地去適應環境變化,這樣才能夠適者生存。
課后請大家完成全景課堂中完成在藏羚羊必經之路設計鐵路的任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防城港市| 新干县| 定边县| 丰原市| 博爱县| 富锦市| 湖口县| 大理市| 沙洋县| 安达市| 泊头市| 静海县| 勐海县| 南宁市| 湖南省| 壤塘县| 盐山县| 伊金霍洛旗| 南木林县| 武鸣县| 闽清县| 霍邱县| 嵊州市| 大安市| 泗阳县| 平泉县| 祁连县| 乳源| 桦甸市| 易门县| 虞城县| 揭阳市| 扶风县| 奉新县| 德昌县| 梓潼县| 辽宁省| 桦甸市| 定南县|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