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本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復習資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本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復習資料

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第一部分:閱讀
一、單元主題:
本單元選取了莊子、孔子、韓愈、杜甫、白居易等先賢的經典作品,引領我們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汲取智慧,體悟哲思,領略情懷,并學習他們的論事說理技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二、單元學習目標:
1.理解“和”的內涵:通過學習,理解“和”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個人修養、人際交往、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豐富內涵。
2.感受先賢的智慧:領略莊子的超然灑脫,體悟孔子的仁愛和諧,學習韓愈的敢于直言,感受杜甫、白居易對百姓疾苦的關懷,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提升文言文閱讀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并學習古人論事說理的技巧,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積累文言詞匯和表達: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學習古人的表達技巧,并嘗試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5.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學習先賢的思想和精神,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并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單元核心知識點:
1.古代議論文的特點:
(1)說理透徹,邏輯嚴密:古代論說文注重說理,作者往往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闡述自己的觀點,使讀者信服。
(2)語言精煉,富有文采:古代論說文語言簡潔凝練,并善于運用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3)蘊含哲理,引人深思:古代論說文往往蘊含深刻的哲理,能夠啟迪人們的思想,引發人們的思考。
2.文言文中的論證方法:
(1)舉例論證:用具體的事例來證明觀點,使論證更加具體形象,易于理解。
(2)道理論證:用公認的道理或理論來證明觀點,使論證更加有說服力。
(3)對比論證: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進行比較,突出它們的異同,證明觀點。
(4)比喻論證:用比喻的方式來證明觀點,使論證更加生動形象,易于理解。
四、各篇課文核心知識筆記
《莊子》二則
(一)北冥有魚
1.核心知識點:
(1)逍遙游:文章通過描寫鯤鵬的巨大和自由翱翔,表達了莊子追求精神自由、超脫世俗的思想。
(2)相對性:文章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等反問,表達了莊子對事物相對性的認識,即大小、遠近、高低等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標準。
(3)想象力:文章充滿了奇特的想象,例如鯤鵬的形象、扶搖直上的場景等,展現了莊子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情懷。
2.原文解析:這篇文章是《莊子·逍遙游》的開篇,通過描寫鯤鵬的巨大和自由翱翔,引出莊子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對事物相對性的思考。
(1)文章開頭,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起興,介紹了鯤鵬這種神奇的生物,并以夸張的筆法描寫了它的巨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2)文章接著描寫了鯤鵬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壯觀景象,展現了它自由翱翔、不受拘束的精神狀態,也是莊子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
(3)文章還通過一系列的反問,例如“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達了莊子對事物相對性的認識,即大小、遠近、高低等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標準。
(4)文章最后,以“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作結,將鯤鵬的視角與人的視角進行對比,暗示了人應該以更開闊的眼界看待世界,不要被世俗的觀念所束縛。
3.精彩語句:
(1)“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運用鋪陳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鯤鵬的巨大,展現了莊子豐富的想象力)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描寫了鯤鵬自由翱翔的場景,象征著莊子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莊子對事物相對性的理解。
(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核心知識點:
(1)快樂的相對性:文章通過莊子和惠子關于“魚之樂”的辯論,表達了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觀點,即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感受和快樂,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的快樂。
(2)辯論技巧:文章中,莊子巧妙地運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論技巧,反駁了惠子的質疑,展現了其敏捷的思維和機智的語言。
(3)濠梁之辯:這則寓言故事被稱為“濠梁之辯”,是莊子哲學思想的體現,強調了萬物的多樣性和個體的獨特性,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原文解析:這篇文章通過莊子和惠子關于“魚之樂”的辯論,探討了快樂的相對性和認知的局限性。
(1)文章開頭,以“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人物,并以莊子“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的觀察,引出惠子的質疑。
(2)文章接著描寫了莊子和惠子的辯論過程,惠子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質疑莊子,而莊子則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反駁惠子,巧妙地運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論技巧。
(3)文章最后,莊子以“我知之濠上也”作結,點明了自己對“魚之樂”的認知來自觀察和體悟,也暗示了快樂的相對性,即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感受和快樂,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的快樂。
3.精彩語句:
(1)“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這句話體現了莊子對自然的觀察和對生命的理解,認為即使是小小的鰷魚,也有其獨特的快樂)
(2)“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句話是惠子的質疑,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引發了讀者對快樂的相對性和認知的局限性的思考)
(3)“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句話是莊子的反駁,巧妙地運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論技巧,也體現了莊子的機智和幽默)
《禮記》二則
(一)雖有嘉肴
1.核心知識點:
(1)學習的重要性:文章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為喻,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即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知識,體會道理,提升自身修養。
(2)教學相長:文章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觀點,即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也能不斷學習和提升,學生在學的過程中也能啟發教師的思考。
(3)論證方法:文章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方法,使論證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說服力。
2.原文解析:這篇文章是《禮記·學記》中的一段,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觀點。
(1)文章開頭,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為喻,說明了學習的必要性,即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知識,體會道理。
(2)文章接著闡述了學習的益處,即“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斷改進提高。
(3)文章還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觀點,認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也能不斷學習和提升,學生在學的過程中也能啟發教師的思考。
(4)文章最后,引用《兌命》中的“學學半”,再次強調了教學相長的重要性。
3.精彩語句:
(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真知)
(2)“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句話點明了學習和教學的真諦,即要不斷反思,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進步)
(3)“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強調了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體現了中國古代教育的智慧)
大道之行也
1.核心知識點:
(1)大同社會:文章描繪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即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人人平等、和諧共處的社會。
(2)社會理想:文章表達了孔子對美好社會的期盼,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對構建理想社會的追求。
(3)語言特點:文章語言簡潔凝練,富有韻律,大量運用排比句,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2.原文解析:這篇文章是《禮記·禮運》中的一段,是孔子對學生言偃闡述的關于“大同”社會的理想。
(1)文章開頭,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點明了“大同”社會的核心特征,即天下是屬于大家的,而不是屬于某個個人或群體的。
(2)文章接著描繪了“大同”社會的各種美好景象,例如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等,展現了一個和諧、平等、安定的社會。
(3)文章還批判了現實社會中存在的“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等現象,即人們為了私利而爭奪財富和權力,導致社會混亂。
(4)文章最后,以“是謂大同”作結,再次強調了“大同”社會的理想性,也表達了孔子對構建美好社會的期盼。
3.精彩語句: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概括了“大同”社會的主要特征)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大同”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諧友愛的關系)
(3)“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句話批判了現實社會中人們為了私利而爭奪財富和權力的現象)
馬說
1.核心知識點:
(1)人才問題:文章以“千里馬”為喻,探討了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憤懣之情。
(2)伯樂與千里馬:文章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強調了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的重要性。
(3)比喻說理:文章通篇運用了類比,將人才比作千里馬,將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執策者”,使說理更加生動形象,易于理解。
2.原文解析:文章以“千里馬”為喻,表達了韓愈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并諷刺了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現象。
(1)文章開頭,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點明了中心論點,即人才的出現需要有發現人才的人。
(2)文章接著描寫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即“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達了對人才被埋沒的惋惜。
(3)文章還批判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統治者,即他們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導致人才無法發揮才能。
(4)文章最后,以“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發出感嘆,表達了對統治者不識人才的憤慨和無奈。
3.精彩語句: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即人才的出現需要有發現人才的人)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人才比作千里馬,將統治者比作“食馬者”,諷刺了統治者不識人才)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批判了統治者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導致人才無法發揮才能)
唐詩三首
(一)石壕吏
1.核心知識點:
(1)戰爭的殘酷:詩歌通過描寫官吏在石壕村抓壯丁的場景,展現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以及統治者的殘酷無情。
(2)百姓的苦難:詩歌重點描寫了老婦人的悲慘遭遇,她的三個兒子都去打仗,兩個已經戰死,一個生死未卜,她自己還要被抓去服役,展現了戰爭對百姓的深重傷害。
(3)現實主義:詩歌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對社會現實的真實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對戰爭的控訴。
2.原文解析:詩歌以敘事為主,講述了詩人在石壕村目睹官吏抓壯丁的經過,展現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
(1)詩歌開頭,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事件,并以“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展現了百姓的恐慌和無奈。
(2)詩歌接著描寫了老婦人向官吏哭訴自己一家人的悲慘遭遇,她的三個兒子都去打仗,兩個已經戰死,一個生死未卜,她自己還要被抓去服役,展現了戰爭對百姓的深重傷害。
(3)詩歌最后,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和“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作結,暗示了老婦人被抓走后的悲慘命運,也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對戰爭的控訴。
3.精彩詩句: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簡潔的語言,卻點明了詩歌的主題,即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
(2)“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老婦人的哭訴,展現了戰爭對百姓家庭的殘酷摧殘)
(3)“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這句話以環境描寫結尾,暗示了老婦人被抓走后的悲慘命運)
(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核心知識點:
(1)個人遭際與社會現實:詩歌從詩人自身遭遇秋風破屋的事件出發,聯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難,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2)以小見大:詩歌以“茅屋”為切入點,從個人生活的不幸,擴展到對社會現實的關注,體現了詩人“窮年憂黎元”的博大胸懷。
(3)語言特點:詩歌語言質樸自然,富有感染力,特別是對秋風、暴雨、漏雨的描寫,生動形象,令人身臨其境。
2.原文解析:詩歌以“茅屋為秋風所破”為中心事件,從個人生活的不幸,擴展到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1)詩歌開頭,描寫了秋風怒號,卷走了詩人屋頂的茅草,展現了詩人生活的窘迫和無奈。
(2)詩歌接著描寫了孩子們“欺我老無力”,偷走了詩人剩下的茅草,表達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嘆。
(3)詩歌還描寫了風雨交加的夜晚,詩人一家在破屋中忍受寒冷和饑餓,展現了詩人生活的艱辛和苦難。
(4)詩歌最后,詩人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達了對天下寒士的關懷和對美好社會的期盼。
3.精彩詩句:
(1)“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詩歌的開頭,以“風怒號”將秋風人格化,展現了秋風的猛烈和詩人生活的窘迫)
(2)“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嘆,也暗示了社會現實的殘酷)
(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詩歌的結尾,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對美好社會的期盼)
(三)賣炭翁
1.核心知識點:
(1)宮市之弊:詩歌通過描寫賣炭翁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唐代“宮市”的弊端,即宦官強買強賣,欺壓百姓,導致民不聊生。
(2)底層人民的苦難:詩歌塑造了賣炭翁這一辛勤勞動卻受盡欺壓的底層人民形象,展現了他們的貧困和無奈,以及對統治者的控訴。
(3)對比手法:詩歌將賣炭翁的辛勞和宮使的蠻橫進行對比,突出了宮市的殘酷和不合理,增強了詩歌的批判力度。
2.原文解析:詩歌以敘事為主,講述了賣炭翁辛苦燒炭卻遭到宮使掠奪的故事,揭露了唐代宮市的弊端。
(1)詩歌開頭,描寫了賣炭翁辛苦燒炭的場景,他“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展現了他的辛勞和貧困。
(2)詩歌接著描寫了賣炭翁進城賣炭,希望能用辛苦所得換取衣食,卻遭到宮使的掠奪,“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展現了宮市的殘酷和不合理。
(3)詩歌最后,以賣炭翁無奈的嘆息作結,表達了對統治者的控訴,也引發了讀者對社會現實的思考。
3.精彩詩句:
(1)“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運用細節描寫,刻畫了賣炭翁辛勤勞動的形象,也展現了他的貧困和艱辛)
(2)“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賣炭翁的矛盾心理,為了生計,他希望炭能賣個好價錢,但又希望天冷,才能多賣炭)
(3)“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這句話以細節描寫,展現了宮使的蠻橫和無理,也突出了宮市的殘酷和不合理)
第二部分:寫作——學寫故事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述一系列事件,以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主題思想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可以是虛構的,也可以是基于現實的,但都應該有吸引人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題。
二、為什么要寫故事?
1.激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寫故事需要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一個全新的世界、人物和情節,這對激發想象力、培養創造力大有益處。
2.鍛煉敘事能力,提升語言表達:寫故事需要我們組織語言,安排情節,塑造人物,這能有效地鍛煉我們的敘事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3.分享經歷,表達情感:我們可以通過故事分享自己的經歷、感悟和情感,與他人產生共鳴,并引發思考。
4.傳遞價值觀,啟迪人生:好的故事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主題和哲理,能夠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啟迪人生智慧。
三、如何寫好故事?
(一)構思情節,引人入勝:
1.設定矛盾沖突:故事的精彩程度取決于矛盾沖突的設置。要設計能夠激發讀者興趣的矛盾沖突,例如人物之間的沖突、人物與環境的沖突、人物內心的沖突等,并通過情節的發展逐步展現和解決沖突。
2.設計情節結構:常見的情節結構有:
(1)開端:介紹故事背景、人物關系、矛盾沖突的起因等。
(2)發展:展現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3)高潮:矛盾沖突達到頂點,故事的最精彩部分。
(4)結局:解決矛盾沖突,故事的結果,可以是圓滿的,也可以是出人意料的。
3.制造懸念,吸引讀者:在情節發展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懸念,引發讀者的好奇心,讓他們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從而增強故事的吸引力。
4.安排節奏,張弛有度:故事的節奏要張弛有度,該快則快,該慢則慢,避免節奏過于平淡或過于倉促。
(二)塑造人物,形象鮮明:
1.確定人物性格:每個人物都應該有獨特的性格,例如善良、勇敢、自私、懦弱等。人物性格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來表現。
2.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運用多種描寫手法,例如:
(1)外貌描寫:描寫人物的外表特征,例如年齡、性別、身高、衣著等。
(2)語言描寫:描寫人物的語言,展現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3)動作描寫:描寫人物的動作,展現人物的行為和心理。
(4)神態描寫:描寫人物的神態,例如表情、眼神等,展現人物的情緒和心理變化。
(5)心理描寫: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例如想法、感受、愿望等,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3.展現人物成長變化:好的故事通常會展現人物的成長變化,例如人物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后,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性格得到了磨練。
(三)表達主題,發人深?。?br/>1.主題要明確:故事的主題要明確,可以是關于友情、愛情、親情、成長、夢想、責任等。
2.主題要積極:故事的主題要積極向上,能夠傳遞正能量,給讀者帶來啟迪和思考。
3.主題要含蓄:故事的主題不需要直接點明,可以通過情節發展、人物塑造等方式來暗示,使讀者自己去體會和感悟。
(四)錘煉語言,生動形象:
1.運用修辭手法:可以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使故事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2.運用細節描寫:細節描寫能夠使故事更加真實可感,例如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環境等。
3.運用對話描寫:對話描寫能夠展現人物的性格和關系,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4.控制語言風格:故事的語言風格要與故事的內容和主題相符,例如幽默風趣、懸疑驚險、溫馨感人等。
四、故事的類型:
現實故事:以現實生活為素材,例如《“六尺巷”的故事》。
歷史故事:以歷史事件或人物為素材,例如《孫權勸學》。
童話故事:以幻想的人物和情節為主,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
科幻故事:以科學幻想為基礎,例如《三體》。
寓言故事:以動物或植物為主人公,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例如《狼》。
五、注意事項:
故事要完整:故事要有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局,避免故事不完整或虎頭蛇尾。
人物要鮮明:故事中的人物要形象鮮明,性格突出,避免人物扁平化或臉譜化。
情節要合理:故事的情節要合理,符合邏輯,避免情節過于離奇或不切實際。
語言要生動:故事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避免語言平淡或枯燥乏味。
主題要積極:故事的主題要積極向上,能夠傳遞正能量,避免主題消極或不健康。
第三部分:綜合性學習——以和為貴
一、“和”的內涵與意義
“和”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貫穿于中華文明發展的始終,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理解“和”的內涵,對于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一)“和”的本源與演變:
1.“和”的本源:“和”的理念源于中國古代對自然和宇宙的觀察,認為萬物和諧共生,陰陽平衡,才能生生不息。
2.“和”的演變:“和”的理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內涵和意義:
(1)先秦時期:“和”主要指陰陽和諧、萬物共生,例如《易經》中的“保合太和”,《老子》中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2)儒家思想:孔子將“和”提升到道德和社會治理的高度,提出“和為貴”“和而不同”等重要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要和諧相處。
(3)道家思想: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規律,達到“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的和諧狀態。
(4)佛教思想: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華文化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禪”文化,強調內心的和諧與平靜。
(二)“和”的多重內涵:
1.宇宙萬物之和:指宇宙萬物的和諧共生,陰陽平衡,生生不息的狀態。
2.個人修養之和:指個體內心的和諧與平衡,做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禮記·中庸》),即情感表達要適度,符合禮儀規范。
3.人際關系之和:指人與人之間要以和睦相處為重,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做到“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4.社會治理之和:指社會應該是一個和諧有序、公平正義的社會,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5.國際關系之和:指國與國之間要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和”的現實意義:
1.構建和諧社會:“和”的理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指導思想,它強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對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促進文化交流:“和”的理念強調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這對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3.推動世界和平:“和”的理念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它強調國與國之間要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以和為貴”的應用
“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調以和睦相處為重,是“和”的理念在人際交往中的具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踐行“以和為貴”的原則,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一)“以和為貴”在人際交往中的體現:
1.尊重他人,包容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要尊重他人的差異,包容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避免以自我為中心,強求一致。
2.換位思考,理解他人: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避免以偏概全,妄加評論。
3.溝通交流,化解矛盾:出現矛盾沖突時,要積極溝通,坦誠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避免激化矛盾。
4.寬容待人,化干戈為玉帛:要學會寬容,原諒他人的過失,化解怨恨,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
(二)“以和為貴”的現實意義:
1.促進人際和諧:踐行“以和為貴”的原則,能夠促進人際和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提升個人修養:“以和為貴”不僅是一種行為規范,更是一種道德修養,能夠提升我們的個人品格和人格魅力。
3.構建和諧社會:“以和為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只有每個人都以和睦相處為重,才能構建和諧的家庭、社區和國家。
三、開展“以和為貴”主題活動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踐行“以和為貴”的理念,我們可以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例如:
(一)搜集整理相關資料:
1.古今名言:搜集古今中外關于“和”的名言警句,例如“和為貴”“和而不同”“家和萬事興”“天人合一”等。
2.經典故事:搜集與“和”相關的經典故事,例如“六尺巷”的故事、《將相和》等。
3.現實案例:搜集現實生活中體現“和”的案例,例如社區鄰里之間的互助友愛、國際間的合作共贏等。
(二)開展主題討論和演講比賽:
1.主題討論:圍繞“和”的內涵、意義、現實應用等話題,開展主題討論,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演講比賽:以“以和為貴”為主題,舉辦演講比賽,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和”的理解和思考。
(三)制作宣傳海報和標語:
1.宣傳海報:設計制作關于“和”的宣傳海報,張貼在校園醒目位置,宣傳“和”的理念。
2.宣傳標語:創作關于“和”的宣傳標語,例如“和睦相處,共建和諧校園”“以和為貴,構建和諧社會”等。
(四)開展實踐活動:
1.社區服務:組織學生到社區開展服務活動,例如幫助老人、關愛兒童、維護環境衛生等,踐行“以和為貴”的理念。
2.國際交流:與國外學校開展交流活動,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學習彼此的優點,促進文化融合。
四、總結
“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理念。我們要理解“和”的內涵,踐行“以和為貴”的原則,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同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第四部分:課外古詩詞誦讀
一、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
1.詩歌主題: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游覽破山寺后禪院的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對寧靜自然的喜愛,以及對佛教禪理的感悟。
2.藝術特色:
(1)以景寫情:詩歌以景物描寫為主,通過對清晨古寺、幽靜禪房、山光潭影、鐘磬聲的描寫,營造了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平靜和喜悅。
(2)禪意盎然:詩歌最后兩句“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以“鐘磬音”反襯環境的寂靜,突出了禪院的清幽,也暗示了詩人對佛教禪理的感悟。
3.精彩詩句:
(1)“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描寫了禪院的幽靜環境,富有禪意)
(2)“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以景寫情,表達了詩人對寧靜自然的喜愛)
二、送友人李白
1.詩歌主題:這首詩是李白寫給朋友的送別詩,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以及對朋友的惜別之情。
2.藝術特色:
(1)情景交融:詩歌開頭描寫了送別時周圍的環境,以“青山”“白水”烘托了離別的傷感氣氛。
(2)比喻手法:詩歌中,詩人將朋友比作“孤蓬”,將自己的心意比作“浮云”,將離別之情比作“落日”,使情感表達更加形象生動。
3.精彩詩句: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浮云”比作朋友漂泊的心意,將“落日”比作自己依依惜別的深情)
(2)“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描寫了揮手告別、馬兒嘶鳴的場景,渲染了離別的傷感氣氛)
三、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
1.詩歌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蘇軾被貶黃州后的孤獨寂寞之情,以及對人生的感慨和對理想的追求。
2.藝術特色:
(1)借景抒情:詞的上片描寫了月夜清冷的環境,以“缺月”“疏桐”“漏斷”“人初靜”等意象,營造了一種孤獨寂寞的氛圍,烘托了詞人的心境。
(2)托物言志:詞的下片以“孤鴻”自喻,表達了詞人高潔的志向和孤傲的性格,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肯隨波逐流,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精彩詞句:
(1)“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描寫了月夜清冷的環境,營造了一種孤獨寂寞的氛圍)
(2)“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以“孤鴻”自喻,表達了詞人有志難伸的苦悶和無奈)
四、卜算子·詠梅陸游
1.詩歌主題:這首詞以梅花為意象,表達了詩人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以及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2.藝術特色:
(1)托物言志:詞人以梅花自喻,將梅花的生長環境和遭遇比作自己的人生經歷,表達了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肯屈服,仍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對比手法:詞中將梅花的“寂寞”“獨自愁”“零落成泥碾作塵”與“香如故”進行對比,突出了梅花的堅貞不屈,也表達了詞人即使遭受磨難,也不改變高潔志向的決心。
3.精彩詞句:
(1)“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描寫了梅花生長環境的惡劣和無人欣賞的寂寞)
(2)“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的堅貞不屈,也表達了詞人即使遭受磨難,也不改變高潔志向的決心)
第五部分:重點文言詞匯
《莊子》二則
1.北冥有魚:同“溟”,海。
2.其正色邪:同“耶”語氣詞,呢、嗎。
3.其名曰鯤:名稱。鯤:傳說中的大魚。
4.化而為鳥:連詞,表承接關系。
5.其名為鵬:叫。傳說中的大鳥。
6.怒而飛怒:奮起,這里指鼓起翅膀。
7.其翼若垂天之云若:像。垂:懸掛。
8.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則:就。徙:遷徙。
9.天池也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10.志怪者也志:記載。
11.水擊水:在水面上。擊:拍打,這里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
1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摶:環旋著往上飛。搖:旋風。九:表虛數,不是實指
13.去以六月息者也。去:離開。以:憑借。息:這里指風。
14.野馬也野馬:春天林澤中的霧氣。霧氣浮動狀如奔馬,故名“野馬”。
15.塵埃也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
1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氣息。吹:吹拂。
17.天之蒼蒼蒼蒼:深藍。
18.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極:盡。
19.其視下也其:指代“鵬”。下:往下。
20.亦若是則已矣是:這樣。已:罷了。
《禮記》二則
1.不知其旨也:味美
2.雖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3.教然后知困:困惑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教學相長也:互相推動、互相促進
6.學學半:同“敩”,教導
7.學學半:學習
8.雖有嘉肴:美味的
9.不知其善也:好處
10.是故學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
11.然后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12.其此之謂乎:說
12.大道之行也: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
13.天下為公:公共
14.選賢與能:賢,指品德高尚;與,同“舉”;能,指才干出眾
15.講信修睦:培養
16.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只是;親,用作動詞,以……為親;親,指父母
17.不獨子其子:子,用作動詞,以……為子;子,指子女
18.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者:……的人
19.男有分,女有歸:分,職分,職守 ;歸:女子出嫁
20.貨惡其棄于地也:貨,財物;惡,厭惡
21.是故謀閉而不興:閉,閉塞;興,興起
22.盜竊亂賊而不作:賊,害人;作,興起
馬說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同“衹(只)”,只、僅
2.駢死于槽櫪之間:駢死,(和普通馬)一同死;槽櫪,馬槽
3.不以千里稱也:著稱
4.一食或盡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時;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飼”,喂
6.才美不外見:外見,表現在外面;見,同“現”
7.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猶,尚且
8.策之不以其道: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趕;以,按照;道,正確方法
9.食之不能盡其材:盡,竭盡 ;材,才能、才干
10.執策而臨之:面對
11.其真無馬邪:表示加強詰問語氣
第六部分:重點翻譯
《莊子》二則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省略句)
譯: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2.《齊諧》者,志怪者也。(判斷句)
譯:《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物的書。
3.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課下注釋)
譯:翅膀擊水而行,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它離開北海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
4.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課下注釋)
譯: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5.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課下注釋)
譯:大鵬在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6.請循其本。
譯: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
《禮記》二則
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譯: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3.“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4.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譯: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5.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譯:因此人們不單敬愛、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疼愛、撫育自己的子女。
6.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譯:人們厭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一定要據為己有;也厭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7.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家家戶戶都只是把門從外面帶上而不是從里面閂上。這就叫作“大同”社會。
馬說
1.世有伯樂, 然后有千里馬。
譯: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
2.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譯: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3.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第七部分:文學常識
1.莊子: 名周,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與老子并稱“老莊”。
2.《莊子》: 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作。
3.戴圣: 西漢學者,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代表作品是《小戴禮記》。
4.《禮記》: 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的選集。它闡述的思想,包括了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5.韓愈: 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公”,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6.“說”: 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既可以敘事,也可以發表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门县| 沂南县| 灵宝市| 张家港市| 裕民县| 陆川县| 德安县| 景德镇市| 蓬溪县| 白河县| 库尔勒市| 铁力市| 固镇县| 商南县| 股票| 广河县| 韶山市| 靖西县| 博野县| 噶尔县| 三门峡市| 南丰县| 嘉黎县| 利辛县| 新津县| 阳西县| 中阳县| 思茅市| 班戈县| 岳普湖县| 阜阳市| 明星| 准格尔旗| 常州市| 娄烦县| 威海市| 右玉县| 叙永县| 花莲市| 青岛市|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