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第一部分:閱讀一、單元主題:第四單元以“美德”為主題,通過記敘人物的言行和不同時代對這些美德的呼喚,展現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精神追求,引導學生理解和傳承中華美德,提升道德修養,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二、單元學習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散文、記敘文、雜文等文體的特點,學習不同文體的表達方式。2.學習通過人物言行和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風貌。3.掌握常見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并學習在寫作中運用。4.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精讀和略讀的方法,把握文章重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精讀了解某一類文章的特點后,就可以推而廣之,去略讀許多同類的文章。略讀側重觀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做批注,記錄自己的點滴體會。(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和精神追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2.學習優秀人物的言行和品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3.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三、各篇課文核心知識筆記14.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課文內容概述:本文是張中行先生回憶葉圣陶先生的散文,通過記敘葉圣陶先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幾件小事,展現了葉圣陶先生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重視語文、追求完美的崇高品格。(2)核心知識點:1.文章結構:(1)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對葉圣陶先生的回憶,并概括其品德高尚。(2)第二部分(第4-8段):記敘葉圣陶先生對作者的幫助和寬厚待人的事例,表現其謙虛、寬厚、待人真誠的品質。(3)第三部分(第9-15段):記敘葉圣陶先生對寫文章的見解和要求,表現其嚴于律己、追求完美的精神。2.主題思想:表達了作者對葉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懷念之情。3.人物形象:葉圣陶:一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重視語文、追求完美的“躬行君子”形象。4.寫作手法:(1)細節描寫: 通過對葉圣陶先生言行舉止的細致描寫,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2)對比: 將葉圣陶先生待人寬厚的一面與他律己嚴格的一面進行對比,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5.語言特色:語言平實自然,親切感人,富于真情實感。6.原文解析:文章開頭以“雙層的悲哀”引出對葉圣陶先生的回憶,并以《左傳》中“立德”居首的觀點,概括了葉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的特點。接著,作者回憶了葉圣陶先生對自己的幫助,以及他寬厚待人的事例。作者以“我”作為參照,突出了葉圣陶先生的謙虛、寬厚和待人真誠。比如作者幫葉老修改文章,葉老不僅不介意,還“謙虛而懇切地”詢問作者意見,并堅持“下次還是照樣來商量”。此外,他還“堅持”送客人出門,即使是晚年臥病在床時,也要“舉手打拱,不斷地說謝謝”,這些細節描寫真實感人,表現出葉老真誠待人的高尚品格。第三部分,作者從“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個方面,具體展現了葉圣陶先生嚴于律己的另一面。文章重點闡述了葉圣陶先生關于“寫話”的見解,并以“了”“太”兩個例子,說明葉老對語言簡潔的要求。作者在敘述中,既有對葉老主張的認同,也表達了對當下“應簡而偏偏要繁”的不滿和感慨,從而突顯出葉圣陶先生對完美的追求。15. 驛路梨花(一)課文內容概述:本文是彭荊風先生創作的一篇小說,通過描寫“我”和老余在哀牢山中借宿一間小茅屋的經歷,以及對小茅屋主人的追尋,歌頌了以雷鋒為榜樣,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贊揚了這種精神的傳承。(二)核心知識點:1.文章結構:(1)第一部分(第1-10段):寫“我”和老余在哀牢山中迷路,借宿一間無人居住的小茅屋。(2)第二部分(第11-26段):寫“我”和老余遇到瑤族老人,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一位哈尼小姑娘。(3)第三部分(第27-37段):寫“我”和老余遇到一群哈尼小姑娘,得知小茅屋是解放軍戰士為方便過路人而建造的,并由小姑娘們代為照料。2.主題思想:歌頌了以雷鋒為榜樣,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贊揚了這種精神的傳承。3.人物形象:(1)哈尼小姑娘:一個善良、熱心、樂于助人的小姑娘形象,代表了中華民族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傳統美德。(2)解放軍戰士:一群具有雷鋒精神,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戰士形象。4.寫作手法:(1)懸念: 通過設置懸念,引發讀者的好奇心,增強文章的吸引力。(2)誤會: 通過制造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并以此烘托人物的優秀品質。(3)象征: 以“梨花”象征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品質。5.語言特色:語言質樸自然,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6.原文解析:文章開頭以描寫哀牢山雄偉壯麗的景色,以及“我”和老余在山中迷路的情景,為故事的發生設置了背景。接著,作者以“梨花”為線索,引出小茅屋,并通過描寫小茅屋的簡陋和屋內物品的擺放,暗示小茅屋主人的善良和熱情。然后,作者通過“我”和老余與瑤族老人的對話,以及瑤族老人講述自己迷路時得到小茅屋主人幫助的經歷,層層揭開小茅屋主人的身份,并贊揚了哈尼小姑娘樂于助人的精神。最后,作者通過“我”和老余與一群哈尼小姑娘的對話,得知小茅屋是解放軍戰士為方便過路人而建造的,并將雷鋒精神傳承下來,通過小姑娘們代為照料,使“驛路梨花處處開”。文章以“梨花”為題,既指哀牢山中的梨花林,也指哈尼小姑娘的名字,更象征著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16. 最苦與最樂(一)課文內容概述:本文是梁啟超先生創作的一篇雜文,作者以設問的方式,開篇提出了“人生什么事最苦”和“人生什么事最樂”的問題,并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闡述了自己對“責任”與“苦樂”關系的理解,認為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二)核心知識點:1.文章結構:(1)第一部分(第1-7段):闡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2)第二部分(第8-12段):闡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2.主題思想:闡述了“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樂的觀點,引導人們勇于承擔責任,并從中獲得快樂。3.寫作手法:(1)設問: 以設問的方式,開篇提出問題,引發讀者思考,增強文章的吸引力。(2)對比: 將“負責任”的苦與“盡責任”的樂進行對比,突出了“責任”與“苦樂”的辯證關系。(3)舉例論證: 運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等,來證明“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苦。4.語言特色:語言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富有哲理。5.原文解析:文章開頭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的設問,引發讀者思考,接著以排比句式,列舉了“貧”“失意”“老”“死”等人生之“苦”,并逐一否定,最終得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來的責任”的結論。作者用“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等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負責任的痛苦,并通過“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等日常事例,具體說明了負責任的苦處。然后,作者以“翻過來看”引出對“樂”的論述,并得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的結論,并用“如釋重負”“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來形容盡責任后的輕松愉快。作者進一步指出,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盡責任后的快樂就越大。文章最后,作者以“君子有終身之憂”為例,說明“越是圣賢豪杰,他負的責任便越是重大”,但也正是因為他們“日日在那里盡責任”,所以“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樂”。作者將“責任”與“苦樂”辯證地聯系在一起,引導人們正確認識“責任”,勇于承擔責任,并從中獲得快樂。17. 短文兩篇陋室銘(一)課文內容概述:本文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篇銘文,作者借贊美自己的陋室,表達了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二)核心知識點:1.文章結構:(1)第一部分(第1-3句):以山水起興,引出陋室,并以“惟吾德馨”點明陋室不陋的原因。(2)第二部分(第4-7句):描寫陋室的環境,表現陋室的清幽雅致。(3)第三部分(第8-10句):描寫陋室主人的生活,表現其高雅脫俗的情趣和安貧樂道的情懷。(4)第四部分(第11-12句):以古代賢士的居室為例,進一步說明“陋室不陋”。2.主題思想:表達了作者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以及“陋室不陋”的觀點。3.寫作手法:(1)比喻: 將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暗示陋室主人的高尚品格。(2)對偶: 全文以對偶句為主,語言工整,音韻和諧,增強了文章的韻律美和表達效果。4.語言特色:語言精煉含蓄,富有哲理。5.原文解析:文章開篇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起興,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論點,點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主人的品德高尚。接著,作者描寫了陋室的環境,通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景物描寫,以及“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人物描寫,展現了陋室的清幽雅致和主人高雅的交游。然后,作者描寫了陋室主人的生活,通過“調素琴,閱金經”的細節描寫,表現了主人高雅脫俗的情趣。作者還用“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對比,突出了陋室生活的清凈安寧。最后,作者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為例,進一步說明“陋室不陋”,并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再次點明文章主旨。愛蓮說(一)課文內容概述:本文是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創作的一篇“說”,作者通過描寫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表達了自己對君子品格的贊美和追求。(二)核心知識點:1.文章結構:(1)第一部分(第1-4句):以“可愛者甚蕃”的花引出蓮花,并描寫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之美。(2)第二部分(第5-7句):將蓮花與菊花、牡丹進行對比,突顯蓮花的君子品格。2.主題思想:表達了作者對君子品格的贊美和追求,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3.寫作手法:(1)象征: 以“蓮花”象征君子,表達對君子品格的贊美。(2)對比: 將蓮花與菊花、牡丹進行對比,突顯蓮花的君子品格。(3)托物言志: 通過描寫蓮花的高潔品質,表達作者對高尚情操的追求。4.語言特色:語言優美流暢,富有文采。5.原文解析:文章開篇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引出蓮花,并以“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與“予獨愛蓮”進行對比,突出作者對蓮花的獨特喜愛。接著,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系列語句,從生長環境、形態特征、香氣特點等方面,具體描寫了蓮花的高潔之美。然后,作者將蓮花與菊花、牡丹進行對比,用“花之隱逸者”“花之富貴者”分別概括菊花和牡丹的特點,并用“花之君子者”贊美蓮花,突顯蓮花的君子品格。最后,作者感嘆“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對世俗的鄙棄。第二部分:寫作——怎樣選材一、寫作目標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理解選材的重要性,掌握選材的原則和方法,能夠圍繞中心思想選擇典型、新穎、真實的材料,并合理安排材料的詳略,使文章內容充實,中心突出,主題鮮明,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二、核心知識點(一)選材的重要性選材是寫作的第一步,也是寫作成功的關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好的材料,再高明的寫作技巧也無濟于事。選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文章的質量,好的選材能夠為文章增色添彩,使文章內容充實,中心突出,主題鮮明,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二)選材的原則1.圍繞中心: 選材要緊密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能偏離主題,要選擇最能表達中心思想的材料,舍棄與中心無關的材料,即使是與中心有關的材料,也要分清主次,有所側重。2.真實可靠: 選材要真實可信,不能隨意編造,也不能道聽途說,要選擇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或者是有確鑿依據的事,避免虛假和夸張。3.典型新穎: 選材要具有代表性,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同時也要盡量新穎,避免陳詞濫調,要選擇能夠引起讀者興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材料,避免老生常談。(三)選材的途徑1.生活積累: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素材,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中尋找寫作的靈感,并用筆記、照片、錄音等方式記錄下來。2.閱讀積累: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要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報刊、雜志,從中汲取營養,開拓思路,豐富素材,可以將書中的精彩片段、感人的故事、優美的語句等摘抄下來,作為寫作的素材。3.思考感悟: 要善于思考,勤于動腦,對生活和閱讀中積累的素材進行分析、提煉,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主題和素材,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四)選材的方法1.頭腦風暴法: 圍繞寫作主題,盡可能多地列舉出與主題相關的材料,然后進行篩選,選擇最合適的材料。2.素材卡片法: 將搜集到的素材,用卡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并進行分類整理,以便于查找和使用。3.主題統領法: 先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據中心思想選擇材料,使材料圍繞中心思想展開。4.事例佐證法: 用典型的事例來證明文章的觀點,使文章更具說服力。(五)安排詳略選材之后,還要合理安排材料的詳略,使文章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1)主次分明: 要根據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密切程度來安排詳略,與中心思想密切相關的材料要詳細寫,次要的材料可以簡略寫。(2)突出中心: 詳寫主要材料,略寫次要材料,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避免平均用力,主次不分。(3)過渡自然: 材料之間的過渡要自然流暢,避免生硬的跳轉,可以使用過渡句、過渡段等方法來銜接不同的材料。三、寫作練習1.圍繞中心,選擇材料: 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主題,比如“我的朋友”“我的家鄉”“我最難忘的一件事”等等,然后圍繞主題,選擇最能表達主題的材料,并進行簡單的構思,確定文章的結構。2.分析例文,學習選材: 選擇一篇你喜歡的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選材的,作者選擇了哪些材料,這些材料之間有什么聯系,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詳略的。3.改寫文章,調整詳略: 選擇一篇你寫過的文章,或者一篇你喜歡的文章,嘗試調整材料的詳略,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主題更加鮮明。四、總結選材是寫作的第一步,也是寫作成功的關鍵。要寫好文章,需要圍繞中心思想選擇典型、新穎、真實的材料,并合理安排材料的詳略,使文章內容充實,中心突出,主題鮮明,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第三部分: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一、活動主題本單元綜合性學習以“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孝”的文化,感悟“孝”的深刻內涵,學習古今孝親敬老的感人事跡,并在生活中踐行孝道,做一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人。二、活動目標(一)知識目標:1.了解“孝”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演變,理解“孝”的時代內涵。2.學習古今孝親敬老的感人事跡,感悟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3.了解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具體做法,掌握與父母、長輩溝通交流的技巧。(二)能力目標:1.提升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2.提高語言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演講、朗誦、討論、寫作等。3.提高團隊合作和組織策劃的能力。4.提升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增強對父母、長輩的感恩之心,樹立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正確觀念。2.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3.增強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做一個有愛心、有擔當的人。三、活動內容為了更好地實現活動目標,本單元綜合性學習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包括制定活動方案、組織活動、分享體會與感受等環節。(一)制定活動方案1.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了解“孝親敬老月”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學習活動策劃的步驟和方法,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2.活動步驟:(1)分組討論: 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圍繞“孝親敬老月”的主題,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各種活動創意。(2)方案設計: 每個小組根據討論的結果,設計一份詳細的活動方案,包括活動目標、活動時間、日程安排、人員分工、活動內容、活動形式、預期成果等。(3)方案評選: 各小組將活動方案提交班級進行展示和評選,全班同學和老師共同參與討論,選出最切實可行、最富有創意的方案作為最終的活動方案。3.注意事項:(1)活動方案要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2)活動方案要體現“孝親敬老”的主題,內容要豐富多彩。(3)活動方案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二)組織活動1.活動目的: 通過組織和參與各種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孝親敬老的知識,感受孝親敬老的意義,并培養孝親敬老的行動自覺。2.活動形式: 根據活動方案的安排,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1)知識競賽: 以“孝”文化為主題,開展知識競賽,考察學生對孝親敬老知識的了解程度。(2)故事分享: 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孝親敬老故事,感受孝親敬老的感人力量。(3)詩歌朗誦: 組織學生朗誦有關孝親敬老的詩歌,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和情感力量。(4)主題演講: 邀請學生圍繞“孝親敬老”的主題進行演講,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5)社會實踐: 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社區等地開展慰問活動,為老人提供服務,體驗孝親敬老的實際行動。(6)家務勞動: 鼓勵學生在家主動承擔家務勞動,減輕父母的負擔,表達對父母的孝心。(7)制作禮物: 引導學生親手制作禮物送給父母或長輩,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8)書信祝福: 鼓勵學生給父母或長輩寫信,表達自己的愛和祝福。(9)觀看影片: 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孝親敬老的影片,引導學生思考孝親敬老的意義。3.注意事項:(1)活動組織要井然有序,確保活動順利進行。(2)活動形式要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3)活動內容要富有教育意義,引導學生思考和行動。(三)分享體會與感受1.活動目的: 引導學生回顧和反思活動過程,總結經驗教訓,并分享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深化對孝親敬老的理解和認識。2.活動形式: 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例如:(1)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活動體會和感受。(2)寫作表達: 引導學生以“孝親敬老”為主題,寫一篇作文,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3)制作手抄報: 鼓勵學生制作手抄報,展示活動成果和心得體會。(4)主題班會: 以“孝親敬老”為主題,開展一次主題班會,邀請家長參與,共同分享體會和感受。3.注意事項:(1)引導學生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鼓勵學生將活動中的感悟運用到實際生活中。(3)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分享。四、參考資料1.古籍: 《孝經》《論語》《孟子》等。2.詩詞: 孟郊的《游子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白居易的《慈烏夜啼》等。3.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臥冰求鯉”“鹿乳奉親”等。4.影片: 《媽媽再愛我一次》《孝子賢孫伺候著》等。五、總結“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根本。通過本單元綜合性學習,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孝”的文化,感悟“孝”的深刻內涵,學習古今孝親敬老的感人事跡,并在生活中踐行孝道,做一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人。第四部分:字音字形13.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商酌(zhuó) 懇(kěn)切 譬(pì)如 朦(méng)朧 累贅(léi zhui) 別扭(biè niu) 拖沓(tà) 妥帖(tiē) 誨(huì)人不倦 不恥(chǐ) 下問 顛沛(pèi)流離 以身作則(zé) (懇)切 鞠躬盡(瘁)妥(帖) (誨)人不倦 以身作(則)14驛路梨花寨(zhài) 攆(niǎn) 迷茫(máng) 陡(dǒu)峭 露(lù)宿 竹篾(miè)簡陋(lòu) 修葺(qì) 晶瑩(yíng) (驛)路 (陡)峭 竹(篾) 晶(瑩)15.*最苦與最樂攬(lǎn) 契(qi)約 監督(dū) 循(xún)環 如釋(shì)重負 悲天憫(mǐn)人(契)約 悲天(憫)人16.短文兩篇案牘( dú) 淤( yū)泥 褻(xiè)玩 (鴻)儒第五部分:成語13.《葉圣陶先生二三事》誨人不倦:教導別人是非常耐心,不知疲倦。不恥下問: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為可恥。顛沛流離:生活艱難,四處流浪。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一以貫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他的全部學說中。后來泛指用一種思想貫穿于始終。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錯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結果。15.《最苦與最樂》如釋重負:像放下重擔一樣,形容解除精神壓力后心情輕松愉快。海闊天空:大海遼闊無邊,天空一望無際。形容空間無比廣闊或活動范圍極其寬廣。也比喻胸襟開闊,性格豪放或說話、議論、寫文章和思想等無拘無束,漫無邊際。悲天憐人:哀嘆時世的艱辛,憐憫人民的疾苦。引申為對社會的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第六部分:文學常識14、《葉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是張中行。本文從治學、待人、為文等方面記敘葉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瑣事,表現了先生待人寬、律己嚴的品德。語言平實樸素,感情真摯動人。葉圣陶,原名葉紹鈞,代表作品長篇小說《倪煥之》,童話集《稻草人》。15、《驛路梨花》的作者彭荊風。這篇文章,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是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在情節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情節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回、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16、《最苦與最樂》中,梁啟超從最苦和最樂兩方面來談人生的責任,告誡我們: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己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17、《短文兩篇》: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第七部分:重點文言詞匯陋室:簡陋的屋子。名:出名,有名靈:靈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這。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鴻儒:博學的人。鴻,大。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調素琴:彈琴。調,調弄。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指佛經(佛經用泥金書寫:無絲竹之亂耳: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案牘,指官府文書。形,形體、軀體何陋之有:有什么簡陋的呢?獨愛菊:只甚蕃:多自李唐來:從,自從而不染/而不妖/而不可褻玩:卻濯清漣而不妖:濯, 洗;清蓮,水波;妖,過分艷麗。亭亭凈植: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豎立予謂菊:以為,認為褻玩:靠近玩弄花之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隱逸:隱居避世宜乎眾矣:應當陶后鮮有聞:少第八部分:重點翻譯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譯: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它簡陋了)。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譯: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3.何陋之有 譯:有什么簡陋的呢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譯:(蓮)從污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5.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裹玩焉。譯:(蓮)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得越遠越清當,潔凈地挺立,可以在遠處觀賞,但不能靠近賞弄。6.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譯:對牡丹的愛,人應當很多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