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長征勝利萬歲》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作者及長征的背景。2.學習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寫法3.鑒賞本文運用場面描寫的手法,體會表達效果。4.探討長征精神的現實意義。課前導入:七律·長征賞析 這是一首記敘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震驚全球的歷史事件的革命史詩。它不僅以精煉之筆高度地概括了紅軍奪關殺敵的戰斗歷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藝術地、形象地表現了紅軍戰士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大無畏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境界浩大,氣象闊遠,意境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構思奇偉。它是浩瀚詩海中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詠重大歷史事件的史詩。作者簡介:楊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長汀縣客家人,是中共的優秀黨員,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楊成武于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7歲當上團政委。1934年10月隨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長征,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委員,多次率部擔任前衛,在強渡烏江、搶占婁山關、飛奪瀘定橋、攻破天險臘子口等重要戰斗中屢立戰功。 此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勛。他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勛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背景探尋:外部因素: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國民黨當局卻鼓吹"攘外必先安內",實行“積極反共,消極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對紅軍實行圍剿政策。內部因素:內因:中共中央出現左傾錯誤臨時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國實際的洋顧問("國際顧問"李德)改變了過去毛澤東等人實行正確的戰略戰術,造成紅軍對國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傷亡慘重,根據地縮小,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只能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長征的歷史回顧文體知識回憶錄是追記本人或他人過去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的一種文體。 回憶錄講求“真實、廣泛、突出”。整體感知:快速瀏覽課文,通過抓關鍵句,理清思路,劃分層次1.重點回憶了哪幾件事?明確 :(1--8)勝利到達吳起鎮(9--22)吳起鎮戰斗(23--44)全軍干部會議2.按照什么順序展開?本篇回憶錄是以誰的視角展開敘述的?行文線索:按時間順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脈絡清晰合作探究:1.精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運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指戰員抵達吳起鎮的心情。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動作描寫補充知識點:場面描寫2.從第二部分看出了一支怎樣的軍隊?明確 :①訓練有素,有勇有謀,聽從指揮②驍勇善戰、士氣高漲③為人民服務、熱愛人民④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3.第三部分中,為什么要插入和小平同志的對話?明確 :1.增添了故事的波瀾,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強了回憶錄內容的真實性;2.表現了鄧小平同志平易近人、關心同志的可貴品質;也表現了作者服從命令的軍人品質。3.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黨和軍隊領導人優良的工作作風和閃光的人格魅力,以及紅軍隊伍上下平等、相互尊重、團結友愛的精神風貌。4.賞析句子: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確 :①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從不同角度突出了長征的重要意義。②運用排比句式,增強了氣勢,揭示長征勝利的偉大成就。③點明全文主旨,同時表現了毛主席非凡的戰略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突出偉大領袖的光輝形象。作用1.從結構上說,統領全文的中心。2.從內容上說,形象地揭示了長征勝利的革命意義,即展示力量、宣傳革命、播撒火種。本文是回憶錄,其廣泛性,突出性的特點是如何體現的呢?歸納:藝術手法:明確 :本文是回憶錄,以時間順序為線索組織材料,記敘了紅軍到達吳起鎮、吳起鎮戰斗、召開全軍干部會議總結長征的意義宣布長征的勝利等事件。在記敘過程中,運用場面、動作、細節及側面描寫來表現紅軍指戰員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記敘中融入抒情、議論,更好地表達了長征勝利后作者的喜悅之情及對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對革命美好未來的向往。總之,全文以記敘為主,綜合運用描寫、議論、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本文主旨:明確: 這篇文章以長征為背景,主要記敘了紅軍在吳起鎮殲滅敵人追兵、消滅反動民團后前往陜北甘泉,最終勝利會師的故事;并回憶了在吳起鎮附近召開的中共全軍干部會議。本文描寫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長征勝利的來之不易,表達了作者對長征勝利的喜悅與自豪之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信心。聯系現實:有同學認為如今社會安定,物質生活富裕,我們不必再憶苦思甜、回顧艱辛的長征歷程了。請思考并討論學習長征精神在當下的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