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古代史知識提綱 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古代史知識提綱 2025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史分期
先秦時期:約170萬年前——公元前221年:中華文明起源和奠基時期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220年: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年——589年: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
隋唐時期:581年——907年:封建社會高度繁榮時期
遼宋夏金元時期:907年——1368年:封建經濟和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時期
明清時期:1368年)——1840年:封建社會的盛世于危機時期
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一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時代:打磨石器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仰韶文化(黃河中游,彩繪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黃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長江下游,水稻,養蠶繅絲);龍山文化(取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黑陶,蛋殼陶,陶寺遺址,萬邦時代);紅山文化(遼河上游);良渚文化(長江下游,精美玉器,祭壇,神廟)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母系氏族社會,氏族成員共同勞動,生產力低下,成果共享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
·該時期,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
·龍山文化時代,有些幫過渡成規模較大,階級階層分化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原始社會特征
經濟上: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時期,漁獵采集,學會用火;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出現,原始農業,畜牧業發展,大量使用陶器,定居生活;新石器時代晚期貧富分化與不平等出現,私有制產生
政治上:新石器時代晚期階級分化明顯,權貴階層出現,開始想早期國家過渡,原始社會晚期盛行禪讓制(讓賢,公天下)
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出現,原始藝術產生
◎中華文明起源特征:數量多,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發展基礎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啟即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國王是最高統治者
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文化遺存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殷墟遺址、甲骨文(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青銅器
國家機構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
井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商朝出現,盛行于西周,崩潰于春秋,廢除于戰國)
晚期,社會矛盾尖銳,商紂王與周武王大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分封制: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確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為華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礎
宗法制:保證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政權和族權相結合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早期國家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國一體;等級森嚴,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王權與神權相結合;保留原始民主傳統;敬天保民的早期民本思想,;開始形成多元一體的心理認同;以農業為主,手工業青銅鑄造業發達;社會形態為奴隸制社會
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先秦時期的階段特征
西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經濟上實行井田制;文化上實行禮樂制
春秋戰國:
①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水利工程建設,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私田大量出現,小農經濟開始出現;冶鑄業、紡織業發展;商業活躍,出現私商和著名大商人,重農抑商開始
②政治上——周天子王權衰落,諸侯爭霸混戰,禮崩樂壞,宗法分封制瓦解崩潰;各國紛紛招攬人才,改革變法,增強國力;出現統一趨勢
③文化上——私學風氣興盛,出現百家爭鳴局面,諸子百家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
春秋(前770年-476年)戰國(前475年-221年)【封建社會的開端】
·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發展先進,自稱為“華夏”,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認同觀念形成
◎階段特征
經濟上:鐵犁牛耕,生產力發展;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芍陂);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興起;個體小農經濟出現;私商私營手工業和工商業繁榮;重農抑商政策;出現各式各樣的銅鑄幣
政治上:階級關系變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小生產者隊伍壯大,舊貴族衰落;總罰分峰值瓦解崩潰;諸侯紛爭;戰國變法運動;貴族制走向官僚制
文化上:百家爭鳴;詩歌發展(現實主義——《詩經》;浪漫主義——《楚辭》)(體現人文精神和現實主義傳統);華夏認同
·百家爭鳴
背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解體,新興士層崛起,各國統治者為了增強國力,紛紛招攬人才,重用士人
內容:
(1)儒家:
孔子——春秋——代表奴隸主階級——“仁”“禮”,克己復禮,為政以德,以德治國,仁者愛人(有等級差別的愛),有教無類
孟子——戰國——代表新興地主階級——人性善,仁政,民貴君輕,民本思想
荀子——戰國——代表新興地主階級——人性惡,隆禮重法,禮法并施,天行有常,禮主刑輔
(2)道家:
老子——春秋——代表奴隸主階級——小國寡民,物極必反,柔能克剛,道生萬物,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樸素辯證法
莊子——戰國——代表新興地主階級——逍遙自由
(3)法家
韓非子——戰國——代表新興地主階級——依法治國,主張變法革新
墨家
墨子——戰國——代表下層平民/手工業者——兼愛,非攻,尚賢,節用,追求實用功利
影響: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
·商鞅變法
性質:一次較為徹底地封建性質的改革
內容:政治上——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民間實行什伍連座,互相就差高發;推行縣制,官員由君主任免
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費井田,開阡陌,受田于百姓
特點:措施全面、徹底,持續時間長,推行力度大,成效明顯
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
①政治上——國家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鞏固;官僚制取代貴族制,對后世影響深遠
②經濟上——鐵犁牛耕推動小農經濟發展;手工業發展;重農抑商,中外經濟開始交往,絲綢之路開辟
③文化上——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焚書坑儒;儒學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出現許多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紙術;文學藝術成就輝煌
◎中央集權制度的積極作用
政治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促進民族融合,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經濟上:有利于有效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經濟活動,加快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
◎君主專制的消極作用
容易導致政治腐敗,決策失誤和官僚特權階層龐大;封建社會后期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造成經濟停滯,國家落后;嚴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國民的愚昧,阻礙科技進步
·秦朝(前221年-207年)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廢除分封制
推行郡縣制:實現中央對地方直接控制,有利于鞏固統一,維護社會穩定;打破傳統分封制,標志官僚制取代貴族制;國家掌握穩定賦役和兵源;容易導致閉關自守,積貧積弱的局面,易形成形式主義,官官相護局面
統一文字、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直道,五尺道等,開鑿靈渠;頒行法律,編制戶籍,戶籍采用分類等級制度;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
·秦朝統一的意義: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王朝的基本版圖;確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延用,影響深遠;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
第四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西漢(前202年-9年)
建立:漢高祖劉邦建立,定都長安
漢初的統治——文景之治
政治上:三公九卿制,郡國并行制
經濟上:與民休息,輕徭薄賦
思想上:黃老無為思想
西漢的強盛——漢武帝時期
政治上:推恩令——削弱諸侯,加強中央集權;設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察舉制——以品行、才能為依據進行選官;設刺史——監察以加強中央集權;設酷吏——打擊社會勢力的不合法行為
經濟上: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生產銷售;均屬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民族關系上: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鑿空西域;設“河西四郡”,移民屯田,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新疆開始隸屬于中國管轄;在東北設烏桓校尉;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效治理
滅亡: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嚴重,破產農民流亡或成為奴婢,社會動蕩不安
·東漢(25年-220年)
建立:漢光武帝劉秀建立,定都洛陽
前期統治——光武中興
政治上: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國,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經濟上: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恢復和發展經濟,緩和社會矛盾,鞏固封建統治
思想上:重視儒學,提倡文教
后期統治: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黨錮之禍,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兩漢的文化
①史學:西漢——《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
東漢——《漢書》——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班固
②文學:漢賦——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反映社會真實情況;五言詩
③科技:《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及錘;《神農本草經》——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臨床學的基礎;《九章算術》;蔡倫改進造紙術;華佗麻沸散和五禽戲
◎兩漢的民族政策
匈奴——戰爭,和親
西域——設西域都護府
烏桓——設烏桓校尉
邊疆——屯戍政策,戍卒屯田:加強中央對邊疆管理,有利于邊疆穩定,促進邊疆開發;推動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有利于抵御匈奴侵擾,降低軍費開支,一定程度上減輕人民負擔
機構設置——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第五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魏晉南北朝時期階段特征
①政治上——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初步形成三省體制,采用九品中正制選官
②經濟上——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中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士族莊園經濟(自給自足)和寺院經濟占據重要地位;商品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精耕細作農業技術成熟(曹魏翻車);手工業發展(灌鋼法,北朝白瓷);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加強
③文化上——儒學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取得新發展;科技文化取得輝煌成就
·三國(220年-280年):魏蜀吳
·西晉(226年-316年):280年西晉滅吳,出現短暫統一,五胡內遷,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
·東晉與南朝(317年-589年):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士族政治發展,確立九品中正制;江南開發,經濟發展
·十六國與北朝(439年-581年):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各族差異縮小,但民族隔閡尚存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性質:少數民族統治者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措施:遷都洛陽,改的籍貫,穿漢服,說漢話,改漢姓,與漢族通婚
目的:鞏固對黃河流域統治,便于學習漢化
意義:順應了北方少數民族交融交流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推動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和漢化;促進北魏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奠定基礎;擺脫鮮卑貴族舊勢力的束縛和影響;有利于推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鞏固北魏政權;打擊世家大族,加強中央集權,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消極影響:全盤漢化,激化社會矛盾與沖突
第六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隋唐時期階段特征
①政治上——國家統一,疆域遼闊,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制度完善;后期設立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局面
②經濟上——經濟繁榮,經濟重心南移;農業曲轅犁標志著中國傳統耕犁基本定型,筒車灌溉;手工業發達,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瓷系,絲織吸收波斯風格;商業繁榮,農村集市貿易發展,對外貿易興盛,瓷器大量輸出國外
③文化上——三教合歸儒;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唐詩興盛;書法體系完備;繪畫發展
·隋朝(581年-618年)
建立:隋文帝,定都長安
措施:設倉庫,興建洛陽城,開通大運河(貫通南北,鞏固統一,鞏固統治,加強對南方的有效控制,適應南方經濟發展需要,促進南北經濟交流和沿岸城市發展,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資供應
·唐朝(618年-907年)
建立:唐高祖李淵,定都長安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太宗吸取前朝教訓,調整統治政策;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
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唐玄宗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
民族政策:突厥——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回汔——冊封首領;吐蕃——和親、會盟;靺鞨——冊封首領為渤海郡王
農產品商品化從唐朝開始
◎安史之亂
背景:邊疆形勢緊張,唐玄宗增設軍鎮,節度使兵力擴大,國家出現內重外輕的局面;唐玄宗沉湎享樂,任人唯親,朝政腐敗
影響:嚴重破壞了北方經濟;削弱中央集權,藩鎮擁兵自立;統治階級剝削加重引發農民起義;邊疆少數民族襲擾不寧;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藩鎮割據
影響:中央政府管轄地區縮小,威脅中央對地方控制;藩鎮間相互爭戰,對社會經濟造成破壞;藩鎮內部發展,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發展
◎宦官專權,朋黨之爭,黃巢起義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陽外,其余都定都開封
第七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選官制度
①九品中正制
創立:魏晉南北朝曹魏時期
發展:從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變為主要看重家世
影響: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成為維護門閥士族特權的工具,導致社會階層固化,不利于人才選拔和中央集權
②科舉制
背景:經濟上——封建經濟發展和階層關系的變動;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導致士族壯大,不利于中央集權,存在弊端并且不斷衰落;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割據勢力;統治者重視選拔人才,以擴大封建統治基礎;社會上——士族階層的沒落和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
創立:隋煬帝始建進士科
發展: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
特點:標準的客觀性;方式的公平性;范圍的廣泛性;時間的持久性
意義: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大一統;維持社會穩定,有利于社會公平;促進社會中學風氣的形成,推動教育的發展和儒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以才學為主,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一定影響
局限性:八股取士禁錮思想,壓抑個性,抑制了科學的發展;護士對道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員素質低下;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至今尚存
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奠基: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為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
創立:隋文帝時,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書省——草擬皇帝詔令;門下省——審核,駁回;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分管具體政務;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掌宰相之職,議事于政事堂(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后改名為中書門下
特點:分工明確,彼此制約,加強皇權
意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中央集權;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為歷代王朝沿用,使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
賦稅制度
①租調制(魏晉時期)
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徭役
②租庸調制(唐初)
針對21-59歲成年男子,租調之外可以以庸代役
以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為基礎
③兩稅法(唐780年)
背景:唐中期土地兼并嚴重,井田制遭到破壞;逃亡農民增加,戶籍混亂;國家財政緊張,戶口不實,貧富分化,階級矛盾激化
內容: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役;一年分夏秋兩次納稅
意義:統一稅制,簡化稅收明目,保障了政府財政收入;擴大征收對象;改變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輕人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增加了貨幣稅制,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局限性:為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激化了階級矛盾;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政府增加新的捐稅,人民負擔加重進而激化矛盾
第八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思想上
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后,呈現繁榮發展之勢
魏晉南北朝時期: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逐漸本土化;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的發展;南朝范縝無神論,抨擊佛教
隋朝: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道理論
唐朝:三教并行,沖擊儒學正統地位;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佛教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唐中期韓愈復興儒學,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但對佛教觀點
文學藝術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各種書體完備,書圣王羲之;顧愷之“以形寫神”,《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石窟藝術
隋唐: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畫圣吳道子;石窟藝術
科技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祖沖之圓周率;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農書;裴秀《禹貢地域圖》
隋唐: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火藥(唐末已經開始用于戰爭);孫思邈《千金方》;《唐本草》
中外文化交流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僧來華,翻譯佛經;東晉法顯西天取經
唐朝:高僧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日本、新羅等派遣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派遣使節和留學生來華
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宋元時期階段特征
①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但造成“三冗兩積”局面;元代實行行省制影響后世
②經濟上: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
③文化上: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學即理學,逐漸世俗化、體系化、四變化;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隨著商品經濟發展,文學世俗性增強(宋詞),反映市民生活的風俗畫;書法繪畫成就斐然;元雜劇標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第九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北宋(960年-1127年)
建立:宋太祖趙匡胤,定都東京
措施:
(1)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
文官任知州,節度使逐漸變成虛銜
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政府財政收入
受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
(2)分散機構權力
在中央:二府三司制——設樞密院(調兵)和三衙(統兵)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掌管行政
在地方:設四監司對各州進行監控;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
抑制武將勢力膨脹
實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意義:強化中央集權,有效預防內部動亂,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局限性: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助長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三冗”問題嚴重,加重國家財政負擔;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
◎王安石變法
背景: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守舊,行政效率低下;“慶歷新政”失敗
原則:富國強兵
內容:富國——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官府撥款從事商業經營;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意義:達到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局限性:強兵效果不明顯,部分措施加重人民負擔,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
失敗原因:根本原因——為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直接原因——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反對;其他原因——用人不當,民間不滿,出現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與民爭利,加重人民負擔
◎南宋偏安
建立:1127年,宋高宗趙構稱帝,定都臨安
紹興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南宋對金稱臣,繳納“歲貢”
幾次戰爭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局面
第十課:遼夏金元的統治
·遼朝(916年- )
建立: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占領燕云十六州
與北宋關系: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前屋,成為“歲幣”
制度: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雙軌管理)
·西夏(1038年- )
建立: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了漢式官稱外,還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于北宋關系: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謂“歲賜”
·金朝(1114年- )
建立: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都上京
發展:1125年滅北宋,與南宋對峙;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
制度:猛安謀克制度(節約了財政開支,保證軍隊較強的戰斗力,加速了女真族封建化進程,推動社會發展)
盛衰: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金世宗死后,北方游牧民族襲擾,猛安謀克逐漸腐化,統治衰落
·元朝(1271年- )
背景: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
建立: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定都大都
統一:1279年完成局部統一(意義:結束了分裂局面,奠定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境地區的開發,推動民族交融;為科技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進程;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
措施:修筑驛道,設立驛站;行省制度(意義:行政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國的省制開端,是我國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勝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沿用至今;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民族交融,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便利中央對元朝遼闊疆域的管轄,加強中央集權)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管理西域;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民族關系:蒙古人遷入中原與漢族雜居想出;外國人移居中國,逐漸被吸收融合形成我國回族前身——回回;蒙古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統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四等人制
第十一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經濟的發展
①農業
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相當普及
一些地區出現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
棉花在內地種植始于宋朝,元朝大力推廣,南方種植棉花逐漸普遍,帶動棉紡織業發展
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重要糧倉
◎宋朝農業發展的原因
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耕地面積的擴大;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經濟重心南移,南方農業發展;手工業、商業發展的促進
◎宋代農業發展的表現
農作物品種增加;糧食作物種植范圍擴大;耕作制度的改變;經濟作物種植專門化;土地更多開發且利用率高
◎宋代農業發展的影響
農業穩定發展有利于政權穩固;為經濟繁榮奠定基礎;推動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豐富飲食文化;促進人口增長,提高土地利用率 ,緩解人地矛盾;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打破四民界限,沖擊思想觀念;對后世耕作技術產生深遠影響
◎宋代政府的土地政策產生的影響
土地集中化家具;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發展壯大;加劇了貧富分化;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導致社會階級發生變化,雇傭契約關系發展;加劇了社會動蕩和社會危機
②手工業
(1)制瓷業
宋朝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五大名窯
元朝燒出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
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礦冶業
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進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
印刷業
進一步發展,推動造紙業的發展
③商業
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漸瓦解
宋朝與周邊各政權經濟往來密切,官方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民間貿易活躍
商品流通規模擴大,貨幣需求量劇增,出現紙幣——交子
海外貿易繁榮,外貿稅收成為重要財源
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多,市場活躍,交易頻繁
元大都是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元朝對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縮短運輸南方財富的航程,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
◎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特點:以海路為主,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外商來華貿易人數和規模空前,創建了一套外貿管理制度
◎宋朝城市發展的原因及特點
原因:
前提: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政局相對穩定
經濟基礎: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政策:商業政策相對放款
民族: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階層:市民階層的壯大
交通:水陸交通便捷
特點
坊市界限被打破
商業活動時空界限被打破
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嚴格控制,城市經濟功能大大增強
商品經濟繁榮出現紙幣
社會的變化
隋唐時期士族階層沒落,但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仍然十分流行
宋朝科舉制度比唐朝更加完善,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給政治增添了活力
人們婚姻擇偶觀念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原因:科舉制發展使平民出身的士人地位提高;宋朝重文的統治思想;新型士人群體逐漸形成;封建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變動)
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
家內服役多來自雇傭
農民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契約關系外的人身束縛
政府適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
儒學復興
開始:北宋中期起,一批學者掀起復興儒學運動
目的:挖掘儒家經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希望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
代表:程朱理學
內容:“理”使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也稱為“天理”,助長“存天理,滅人欲”,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格物致知,深刻研究萬物真正獲得其中的理,逐漸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影響:南宋后期,程朱理學受到官方推崇(原因:五代十國的分裂與戰亂使傳統倫理道德遭到極大破壞,社會需要新的適應封建統治的思想出現;程朱對理學進行闡述改造,使其成為新儒學,并提出一系列道德規范和修養方法,適應封建統治需要)
文學藝術與科技
·宋詞
原因:兩宋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場所需要大量歌詞
特點:句子長短不等,用于配樂演唱
代表: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婉約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
內容:包括散曲和雜劇
意義: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
·畫本——早期的白話小說
·書法——追求個性,不拘法度
·繪畫——山水畫
·宋朝沈括《夢溪筆談》,元朝郭守敬《授時歷》,元朝王禎《農書》
·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在宋朝相當普及
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火藥——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
·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
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
◎明清時期階段特征
①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明朝廢除宰相,設置內閣,清朝設軍機處;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礙社會進步,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固,現代化中國版圖基本定型
②經濟上——農耕經濟發展到頂峰,高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普遍種植,農產品商品化趨勢增強;民營手工業發達,超過官營手工業,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商品經濟發展,但重農抑商、閉關鎖國阻礙其發展
③文化上——理學、八股取士、文字獄;要求個性解放,倡導經世致用,主張工商皆本,反對君主專制的批判思想出現;總結性集成大著作等出現,西方自然科學傳入;文學領域出現批判禮教封建制度小說如《紅樓夢》
第十二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明朝(1368年-1644年)
建立: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南京),后明成祖遷都北京
措施:廢除宰相制度,設六部管理朝政(進一步加強皇權);設立內閣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內閣票擬,皇帝批紅;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
◎宦官專權——原因: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結果;宦官身份地位提高;宦官文化素質提高;宦官對廠衛機構的操縱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15世紀前期鄭和下西洋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進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禁海外貿易
后期東南沿海形式穩定,朝廷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前期嚴禁海上貿易的原因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反映(根本原因);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的結果;倭患日益嚴重;對外部世界的無知閉塞
◎后期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限制的原因
倭寇問題基本解決,東南沿海形式穩定;為外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社會各界層開禁的呼聲高;解決財政危機的需要
民族關系:修筑明長城,延長城布置一系列軍鎮,號“九邊”;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設行都指揮使司等管理西藏;在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并冊封女真各部羅首領
第十三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于危機
·清朝(1644年-1840年清朝前期;1840年-1912年晚清)
建立:清軍入關
奏折制度:皇帝可以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的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中樞秘書機構:軍機處為新的中樞秘書機構,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
實行文字獄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
民族關系:
臺灣: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蒙古:清軍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集單位進行統治
新疆: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設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西藏:冊封五世達賴和班禪;派遣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西南地區:沿襲土司制度,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任命流官(強化了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統治危機:經濟繁榮、國土開發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脹迅速,資源危機日益暴露,政治腐敗,貧富矛盾積累,亂象萌生,農民起義屢屢爆發;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使得中國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十四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①農業
表現:高產糧食作物推廣種植;江南等地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
影響: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順應商品經濟發展趨勢,有利于新型生產關系的出現,有利于城鎮化的發展
②手工業
表現:明朝后期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
江南手工業發展的原因:使用雇傭勞動的手工作坊生產;官營手工業衰落;家庭手工業開始面向市場;民營手工業發展迅速
③商業
表現: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商人群體形成;在工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形成;農產品、手工業商品化不斷加深
◎經濟發展的局限: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思想領域的變化
◎陸王心學
背景:程朱理學獲得官方推崇后,逐漸失去活力
形成: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
評價:強調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激發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隱含一定平等和叛逆色彩;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本質上維護封建統治;豐富發展了儒家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影響明朝后期李贄等人的思想
李贄(明朝后期)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
黃宗羲(明末清初):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
顧炎武、王夫之(明末清初):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天地之日化新”——王夫之
小說和戲曲
①小說
元末明初:《水滸傳》《三國演義》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
明朝中期:《西游記》《儒林外史》分別是神話小說和諷刺小說的杰作
清朝中期:《紅樓夢》是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②戲曲
傳奇:明清戲曲創作取向長片花,情節更加曲折復雜
昆曲:從江蘇昆山一帶發源
京劇:清朝道光年間形成,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
科技
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記》
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并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傳播西方科技知識
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杭锦后旗| 上犹县| 迁安市| 纳雍县| 马边| 乌拉特后旗| 阳原县| 新平| 二手房| 阳春市| 马鞍山市| 西安市| 济南市| 平武县| 镇安县| 金湖县| 池州市| 南康市| 遂平县| 万年县| 大埔县| 青海省| 河南省| 龙里县| 绥棱县| 辽中县| 阿拉善左旗| 四川省| 玉环县| 故城县| 永德县| 开封市| 文登市| 广灵县| 长垣县| 郧西县| 永顺县| 淳化县| 富宁县| 隆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