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晚清時期階段特征①政治上:列強發動侵華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國家主權與領土喪失,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試圖自救,但由于局部改變專制體制,改革均失敗,清政府最終被推翻;民族危機,內憂外患,引發各界及各階層救亡圖存的探索;總體表現為對“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的追求②經濟上:鴉片戰爭后,列強對話傾銷和掠奪,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瓦解(紡織分離,耕織分離),無產階級產生;洋務運動賣出近代化第一步,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變化,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民族資產階級誕生,甲午戰后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放寬設廠限制,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列強對華進行資本輸出,壓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文化上:解放思想,開眼看世界,西學東漸,救亡圖存;救亡與啟蒙兩條線索交織;由淺入深(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主導身份不斷下移(官員地主——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第十五課:兩次鴉片戰爭·背景: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方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英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霸權;19世紀中期,主要殖民主義國家把矛頭指向中國;清政府對世界形勢認識不清,中國仍停留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頑固;中歐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仍然是主要生產方式,科技落后,人地矛盾突出,重農抑商,新經濟因素發展緩慢;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年)·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直接原因:禁煙運動·直接目的: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主要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內容:《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接受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廣廈福寧上);《虎門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英美法獲得協定關稅(1928年收回關稅自主權)、領事裁判權(1943年收回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失敗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落后、清政府腐敗無能、統治集團內部不穩定·影響: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開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絕修約·內容:《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開放十一個通商口岸,獲得內河航行權,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影響:中國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侵犯※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政治上: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革命任務由反封建斗爭轉變為反侵略和反封建雙重任務;革命性質由反封建斗爭轉變為民族民主革命經濟上: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近代工業產生;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農民、手工業者破產思想上:激化社會矛盾,引發太平天國運動;萌發向西方學習的思潮,促進西方先進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客觀上推動中國近代化對外關系上:打破了中國閉關鎖國的狀態,中國大門被迫開放◎開眼看世界(19世紀四五十年代)·內容:林則徐在廣州開辦翻譯館,編譯《四州志》;魏源編著《海圖國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助長;徐繼yu編撰《瀛寰志略》·意義:初步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第十六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原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壓迫剝削激化社會矛盾·性質:一次規模巨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農民革命斗爭·過程:洪秀全提出“拜上帝”主張;1851年金田起義;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軍北伐西征,軍事上達到鼎盛;1856年天京事變;1864年天京陷落·文獻:《天朝田畝制度》——否認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資政新篇》——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失敗原因: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缺乏科學的思想理論指導;缺乏先進的領導階級;為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影響:沉重打擊清王朝統治,引起政治(滿漢官僚出現,漢官地位上升,為后來中央集權的削弱埋下隱患)和權力機構(如總理衙門的出現)的變化 ,中央權力下移◎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性質:地主階級挽救統治的自救運動·目標:“自強”“求富”“剿發逆,擒遠略”“對內鎮壓,對外御辱”“維護封建制度”·代表人物: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措施:創辦軍事工業(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創辦民用企業(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創辦新式學校培養人才;創辦新式海軍,創建北洋艦隊·特點:以自強求富為目的,根本上為了未付封建政府通知;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未觸及封建制度;以引進機器和科學技術為主·結果: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失敗原因:為初級封建制度;采用官辦、官督商辦的形式,管理混亂;缺乏中央領導核心;西方侵略頻繁·影響:經濟上:為中國近代化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客觀上瓦解了自然經濟,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經濟實力的擴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政治上:中國社會階級結構變化,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清朝統治權力機構變化,漢官地位上升外交上: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軍事上:新式海軍建立,開啟了軍事現代化進程教育上:設立新式學堂,培養翻譯、軍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學生出國,為加快近代教育發展◎邊疆危機(19世紀60年代)·過程: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1883年中法戰爭,1885年鎮南關大捷,簽訂《越南條款》;1885年臺灣建省◎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內容:《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澎湖列島;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在通商口岸設廠制造)·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客觀上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奠定基礎;一批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起來,早期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促進民族意識覺醒◎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過程: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第十七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戊戌維新運動(1898年)·背景: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民族意識覺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康有為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為變法掃除障礙,提供理論依據,宣傳了變法的合理性,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促進思想解放;知識分子群體形成,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團體的成立;光緒皇帝的支持以及知識分子的努力·過程:公車上書拉開維新運動的序幕;1898年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慈禧太后臨朝訓政·措施:政治上:允許臣民上書,舉薦人才;裁減機構,裁撤冗員,取消旗人特權經濟上: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提倡私人辦廠;改革財政,鼓勵商辦鐵路、礦業;舉辦郵政文化上:廢除八股,創辦各種學堂;派人出國留學,允許民間辦報軍事上:按照西法訓練新式軍隊·意義: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核心思想的傳播,沖擊舊式官僚體制,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推動軍事現代化,增強國防力量·局限性: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皇帝·失敗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封建勢力強大;急于求成,沒有策略;沒有可靠的社會基礎和嚴密的組織;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皇帝◎義和團運動(1899-1900年)·背景: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口號:扶清滅洋·矛盾:民族矛盾·失敗原因:農民階級局限性;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存在盲目排外行為;缺少先進階級的領導·意義: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年)·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和擴大殖民利益※“東南互保”的影響積極:維持江南地區穩定,推動清末新政,有利于東南地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消極:阻礙東南人民反帝運動的開展;中央權威下降,地方勢力擴張,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根基;維護列強在華利益,加速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內容:《辛丑條約》(懲辦“首禍諸臣”;巨額賠款;設立東交民巷使館區;拆除大沽炮臺,駐扎軍隊;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該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影響:標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劇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完整;使“使關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大本營;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淪為“洋人的朝廷”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十八課:辛亥革命◎清末新政(1901-1905年)·內容:改革官制,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新設中央機構;編練新軍;倡導創辦工商企業,獎勵實業;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起完整的學校制度·意義:是應對世界現代化和國內局勢的重要改革,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促進政權機制、制度、教育、軍事近代化·局限:為初級根本封建專制制度,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加速自身滅亡◎孫中山的革命斗爭·過程: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提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意義:受到儒家思想影響,提出當時中國需要結局的問題,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代表中國最進步的思想;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具有不徹底醒);1911年組織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預備立憲(1906-1911年)·過程: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組織皇族內閣·目的:對外取悅洋人,對內籠絡人心,挽救清朝危局,使中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是指:保障皇權為核心,維護皇權專制◎辛亥革命(1911-1912年)·條件:政治上:《辛丑條約》的簽訂,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預備立憲”的失敗使清政府統治危機加深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組織上: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和三民主義的提出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輿論準備;民眾救亡意識增強·性質: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過程:1911年5月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新的共和政體產生,孫中山就任第一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成果落在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質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以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分權制衡為原則,根本目的是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進步性:否定封建等級制度,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局限性:掩蓋階級不平等,廣大人民為能真正獲得民主權利,資產階級革命派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歷史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沖破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推動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的近代化,推動社會變革·局限性沒有結局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缺乏科學的革命綱領和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仍未完成第十九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年3月-1928年底)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3-1916.6 軍閥割據時期:1916.6-1928年底◎1912年-1928年階段特征政治上:共和政體建立;國家由形式上的統一到分裂割據,軍閥混戰;民主與專制的斗爭歷程曲折反復;民族資產階級主導近代化;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中國共產黨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通知;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不斷高漲;日本一度擴大在華勢力,華盛頓會議使中國再次成為列強共同宰割的對象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的發展機遇和高超(輕工業為主,化學工業有所發展);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變遷出現高潮;歐洲列強一度放松對中國經濟侵略,日美擴大在華利益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促進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馬克思主義逐漸傳播;三民主義有了新發展;白話文逐漸普及◎袁世凱復辟帝制·過程:1912年3月袁世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獨攬大權;1913年解散國民黨;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1914年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該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5年5月與日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1915年10月召開國民大;1915年12月稱帝;1915年底護國運動開展,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失敗原因:違背歷史發展潮流;辛亥革命時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護國戰中的開展,各地討袁勢力強大;“中日民四條約”出賣國家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過程:1917年“府院之爭”、張勛復辟帝制;1917年護法運動爆發,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1917年8月中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方;收回天津、漢口的租借;派遣勞工出國◎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短暫春天”(1912-1919年)·背景:中華民國建立,掃除政治上的障礙,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條件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一戰期間,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此起彼伏,如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有力推動紡織、面粉等輕工業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表現:以二榮兄弟開辦的面粉廠和紗廠為代表的民族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中國產業工人數量急劇增加;廠礦企業增多;投資總額增加·影響: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無產階級力量壯大,推動中國革命像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民國初年社會生活新氣象·背景:共和政體建立,南京臨時政府除舊布新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先進的中國人主動學習先進文化,思想不斷解放辛亥革命的推動受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表現:改用陽歷,剪辮子,易服飾,廢除纏足,革除清朝官場稱呼※民國初年民主共和之路艱難曲折的原因政治上:長期封建專制統治的影響經濟上:小農經濟占主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思想上: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軍事上:軍閥割據混戰國際上:帝國主義的干擾破壞◎新文化運動(1915-1923年)·背景:政治上:帝國主義侵略加深,軍閥統治日趨黑暗經濟上: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思想上: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沖擊封建思想和傳播民主共和思想的重要性階級上: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民族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核心思想:民主與科學·內容: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舊藝術、舊宗教、國粹和舊文學·特點:以民主與科學為核心,批判封建正統思想,實質是推動實現民主政治思想和文學兩條戰線,為實現民主政治營造新文化氛圍存在著對西方文化的絕對肯定和對東方傳統文化的絕對否定的歷史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前期,先進知識分子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開展思想啟蒙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等新思潮在中國傳播開辟了道路·意義: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沖擊封建思想統治地位,推動思想解放為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做了準備·局限性:對西方文化絕對肯定和對東方文化絕對肯定僅限于青年知識分子,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第二十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1919-1921年)◎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背景: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民族危機加深;北洋軍閥統治黑暗,激化社會矛盾;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迅速;無產階級不斷發展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性質: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中國人民為了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過程: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集聚天安門前進行示威游行;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意義: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趕不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條件使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局限性:未完成反帝反封的根本任務對內沒有推翻北洋軍閥反動停止對外沒有結束帝國主義的侵略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宣傳中心:北京、上海·內容: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條件: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共產國際的援助·誕生: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后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意義: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和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發展:中共二大(1922年)——確立黨的最低和最高革命綱領——首次明確提出徹底反帝反封的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開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初步明確中國革命分為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走※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過程: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提出新三民主義,通過聯俄聯共赴助農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6年北伐戰爭,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分共”,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革命失敗·失敗原因:中國共產黨犯了右傾錯誤,放棄對革命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革命力量·意義: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裝第二十一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道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四個轉移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最高決策有錯誤到正確革命重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中國時局由內戰轉移到合作抗日◎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過程1927年秋,寧漢合流,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1928年,北伐,討伐張作霖1928年,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民族工業發展,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熱情高漲;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行動,為民族工業發展創造了機遇,新興工業部門發展;官僚資本主義發展,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過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召開,糾正右傾錯誤,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米當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有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1927年9月秋收起義1927年10月,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建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1928年井岡山會師1929年12月古田會議,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27-1937年土地革命在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地主、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紅軍長征(1934-1936年)·原因:“左”傾思想在黨中央占據統治地位;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過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開始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集中力量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糾正“左”傾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192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