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蠟燭的變化》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 《蠟燭的變化》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一課。本課逐漸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做一支蠟燭。通常學生見到的蠟燭都是買來的,對于蠟燭是怎樣做出來的沒想過,更沒有做過。本環節通過學生親手做一支蠟燭,在感受制作的快樂的同時,認識到蠟塊形態發生了變化,但沒有產生新物質。第二部分,先做蠟燭燃燒實驗,通過觀察干燥的燒杯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內壁和白瓷碗底部的變化,認識到蠟燭燃燒后產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質;再通過對蠟燭熔化和蠟燭燃燒生成物的比較,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征。第三部分,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判斷生產生活中常見的物質變化屬于哪一類,加深對兩類變化的認識,同時意識到物質變化與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學習者分析 學生經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已經認識了大量的諸如水、空氣、土壤、動植物、天體等物質變化的具體事實。本課以學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蠟燭為例,進一步研究物質的變化,通過探究發現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不產生新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化學變化)兩大類。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 能舉出物質變化的實例,體會人類生產生活對物質變化的利用。 科學思維 能從制作蠟燭和燃燒蠟燭的過程中,發現兩類變化的不同。 探究實踐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 態度責任 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養創新精神。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物質的兩類變化。 難點:尋找證據判斷物質的變化屬于哪一類。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量表評價任務評價標準表現程度自評互評師評☆☆☆☆☆☆做一支蠟燭。能通過制作蠟燭和做蠟燭燃燒實驗,發現兩類變化的不同。能基本能不能蠟燭燃燒實驗能夠說出判斷物質變化屬于哪一類的證據。能基本能不能交流研討能舉出物質變化的實例,體會人類生產生活對物質變化的利用。能基本能不能學習收獲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情境導入教師活動1 1.師提出問題:春天來臨,雪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師生小結:春天來臨,氣溫升高,雪會融化成冰。 2.師繼續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會發生變化? 師生小結,我們生活在一個千變萬化的世界中。闡述大情景主題:爸爸媽媽的結婚紀念日就要到了,小米想為爸爸媽媽準備一個有紀念意義的燭光晚宴。 首先來解決一下燭光,讓我們來研究一下蠟燭的變化吧。接下來我們就從做蠟燭開始研究物體的變化吧。學生活動1 自由回答,雪會融化 學生自由回答,小草發芽,大地復蘇...活動意圖說明:通過探討春天雪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物體變化的普遍性,進而通過闡述單元大情景,引出制作蠟燭,研究物體變化,增強科學實踐興趣。環節二:做一支蠟燭教師活動2 展示實物成品蠟燭 師:請同學們觀察蠟燭,并說說它的組成。 出示實驗材料:墊板、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坩堝、火柴、金屬盒模子、棉芯、蠟塊、小刀、試管夾等。 教師講解各種材料的注意事項。特別是酒精燈的使用、小刀的使用,還有加熱后的坩堝和金屬模子不能直接用手拿,而應該用試管夾,以免燙傷。 視頻播放蠟燭制作過程。 將蠟塊切成碎屑(2)加熱蠟屑成蠟油(3)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將蠟油倒入模子里。(4)等蠟油凝固,蠟燭就制成了。 視頻觀看過程中隨時給予安全提示。 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研討問題:在制作蠟燭的過程中,蠟塊發生了哪些變化?始終沒有發生變化的是什么? 師生小結:蠟塊在加熱時,由固體(蠟塊)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蠟油冷卻后,又慢慢地變回固體的蠟塊。蠟的形態發生了變化,但沒有產生新物質,還是蠟。學生活動2 觀察蠟燭,并說出蠟燭的組成:石蠟和中間的棉芯。 學生觀看視頻 學生分小組制作蠟燭 思考研討并匯報 學生研討問題活動意圖說明:讓學生通過制作蠟燭的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物質狀態變化的過程,從固體到液體再到固體的轉變。同時,強調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安全意識。在動手實踐中,學生將深入理解物質變化中的守恒原理,即形態變化但本質未變。環節三:蠟燭和紙點燃后發生的變化教師活動3 師提出問題:點燃蠟燭和紙后,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一)蠟燭點燃后發生的變化 課件出示實驗材料:蠟燭、火柴、兩個干燥500ML燒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抹布、手帕紙等 師生小結: (1)取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燒杯內壁的情況。 (2)將另一只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燒杯內壁的變化。 (3)將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燒一會兒,觀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師生小結:蠟燭燃燒有新物質生產,其中一種新物質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有一種新物質是黑色的,還有水生成。 (二)紙點燃后發生的變化 1.準備材料:紙、鐵托盤、火柴 2.實驗操作:在鐵托盤中點燃1張紙巾,觀察燃燒后紙發生的變化。 實驗現象: (1)燃燒前,這張紙是白色固體,片狀。 (2)燃燒時,出現紅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煙霧,白色固體片狀慢慢轉化為黑色固體,同時放出大量的熱。 (3)燃燒后,就全部轉化成黑色粉末狀固體。 3.思考蠟燭燃燒后產生了什么 紙燃燒后變成了什么 又產生了什么 師生小結:蠟燭燃燒時,水霧是蠟燭燃燒時產生的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由于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和澄清的石灰水反應生成了沉淀(碳酸鈣),黑色物質是蠟燭燃燒產生了炭黑。紙燃燒后變成了灰燼,產生了二氧化碳。 4.教師講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通過實驗發現物質的變化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如蠟燭受熱熔化。這類變化也叫物理變化;另一類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這類變化可以表現為顏色的改變、產生沉淀或氣體、發光發熱等現象,如蠟燭的燃燒。這類變化也叫化學變化。學生活動3 學生猜想。 預設:有氣體產生,會變成其他物質。 小組討論如何實驗。 小組匯報,師生小結。 觀看視頻演示。 學生實驗,并分享實驗發現。 現象:燒杯內壁有水霧生成。燒杯內壁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白瓷碗的底部有黑色物質生成。燒杯內壁有水霧生成。 小組討論,并分享研討結果。 和老師共同小結蠟燭燃燒后產生的物質。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實驗讓學生直觀理解蠟燭和紙燃燒過程中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小組討論、實驗操作及觀察,學生能夠發現燃燒時產生的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以及生成的固體物質,從而加深對燃燒過程的理解,培養實驗觀察和分析能力。通過對蠟燭熔化和蠟燭燃燒生成物的比較,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征。環節四:生產生活中的物質變化教師活動4 課件出示幾種現象,師生小結。 師:研討下面這些現象屬于哪一類變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結:鹽溶于水、水的三態變化、鐵水變成鋼錠都是物理變化,形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火柴燃燒、煙花綻放、石灰石遇鹽酸冒氣泡屬于化學變化,產生了新物質。 提出問題:舉例說一下生活中你知道的有關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師生小結: 物理變化:木棒折斷、玻璃打碎、米磨成粉;化學變化:食物發霉、鐵生銹等學生活動4 鹽溶解于水只是形態發生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是物理變化。 煙花綻放時有氣體、粉塵產生,伴有發光發熱現象,是化學變化。 水的三態變化只是形態發生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是物理變化。 鐵水變成鋼錠只是形態發生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是物理變化。 石灰石遇鹽酸冒氣泡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是化學變化。 火柴燃燒產生灰燼,伴有發光發熱現象,是化學變化。 學生自由回答 與老師共同總結物理和化學變化實例。活動意圖說明:引導學生根據物質變化的特征,對教材提供的實例進行辨析,加深對兩類物質變化的理解,同時意識到物質變化對生產生活有利也有弊。環節五:知識總結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能從制作蠟燭和燃燒蠟燭的過程中,發現兩類變化的不同,能夠說出判斷物質變化屬于哪一類的證據,能舉出物質變化的實例,體會人類生產生活對物質變化的利用。活動意圖說明:將知識內化,讓學生更加理解物質變化的分類與不同。7.板書設計 蠟燭的變化(課題) 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 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一、選擇題 1、生米煮成熟飯,這是( )的變化。 A.化學變化 B.沒有生成新物質 C.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D.物理變化 2、下列物質的變化中,( )產生了新物質 A.易拉罐壓扁 B.食鹽溶解 C.水結冰 D.火柴燃燒 3、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于( ) A.兩種物質是否混合在一起 B.兩種物質的形狀是否改變 C.是否產生了新物質 D.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4、與蘋果腐爛的變化類型一樣的是( ) A.米飯燒焦 B.臉上的汗水慢慢沒了 C.爆玉米花 D.紙張被撕碎 5、制造蠟燭的過程始終沒有發生改變的是( ) A.蠟這種物質 B.蠟塊大小 C.蠟塊形狀 D.蠟塊顏色 二、判斷題 1.蠟燭受熱熔化產生新的物質。( ) 2.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杯壁內會出現水霧。 ( ) 3.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纖維,燃燒后產生灰燼。 ( ) 4.石灰石遇鹽酸冒氣泡,產生新的物質。( ) 5.蠟燭和紙片燃燒后都產生新的物質。 ( ) 答案: 一、選擇題 1.C 2.D 3.C 4.A 5.A 二、判斷題 1.× 2.√ 3.√ 4.√ 5.√9.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課通過制作蠟燭、燃燒實驗和判斷物質變化類型三個環節,讓學生親手體驗并理解物質變化的物理與化學特征。學生不僅感受到制作的樂趣,還認識到物質變化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加深了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理解。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單元基本信息單元主題 物質的變化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 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技術、工程與社會 學習內容: 1.2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 ②知道空氣是一種混合物,含有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2.3物質變化的特征: ①知道有些物體發生了變化,如紙燃燒、鐵生銹等,構成物體的物質也發生了改變。 12.1技術與工程創造了人造物,技術的核心是發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①知道技術包括方法、程序和產品等;知道發明的常用方法,舉例說出一些典型的發明,知道發明會用到一定的科學原理,很多發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12.2技術與工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③知道技術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響,舉例說明應用適當技術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應用所學科學原理設計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 學業要求: 1.能舉例說明物質發生變化時有些產生了新物質,有些則沒有。 2.能尋找證據解釋和判斷物體發生變化時,其構成物質是否改變。 3.能設計方案,探究身邊物體的變化。 4.認識到要基于證據得出結論,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時能調整自己的觀點;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實踐。 5.知道空氣是一種混合物以及它的主要成分。 6.能說出技術與工程的基本特點及其對提高生產效率或工作效率的作用。單元課時設計 5課時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主題名稱 物質的變化單元設計意圖 本單元力圖通過動手制作、實驗驗證、查找資料等多種活動,帶領學生了解更多關于物質變化的知識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技術包括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產品。本單元在研究鐵釘生銹的原因時,特別安排學生經歷完整的“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并力圖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會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養成尊重事實、尊重數據的科學態度。主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幾年的科學學習,積累了大量關于物質變化的經驗和認知,但對物質變化的認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在此基礎上,本單元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知進一步引向深入,幫助學生學會按照“是否有新物質產生”的標準對物質變化進行分類,為中學從分子、原子角度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本質奠定基礎。開放性學習環境 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能夠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象中,描述兩類變化的特征。初步了解常見的物質的變化。 科學思維:能針對具體的研究問題和交流情境,基于一定的證據提出自己的假設或觀點,利用分析、比較、歸納、演繹等方法,建立證據與觀點之間的聯系,分析科學實驗中的變量控制。 探究實踐: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 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及時調整,并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完善探究報告。 態度責任:表現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在尊重證據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觀點;當多人觀察、實驗結果出現不一致時,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觀察、實驗,以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斷。 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養創新精神。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做一支蠟燭。 讓學生自己制作一支蠟燭,為學生全面觀察蠟塊顏色、氣味、大小、形狀等是否變化提供機會。有親歷過程,才能掌握這類變化的特征,為后續判斷其他類似的變化奠定基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制作蠟燭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快樂,同時發現:雖然蠟塊形態發生了變化,但還是原來的物質。任務2 名稱:蠟燭和紙點燃后發生的變化 點燃蠟燭,將干燥的燒杯、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 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先講解第一個實驗的操作方法,再分組實驗,交流現象,得出結論,然后用同樣的方式完成第二、三個實驗。還可以采取整合法,即先集中講解三個實驗的操作方法或播放實驗操作視頻),再動手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通過三個實驗,發現蠟燭燃燒時產生水、二氧化碳、炭黑,伴有發光發熱現象,從而認識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教材P4粉框中文字點明可以從“顏色的改變、產生沉淀或氣體、發光發熱等現象”尋找推理、判斷的證據,為后續分析物質變化的具體實例做鋪墊。通過對蠟燭熔化和蠟燭燃燒生成物的比較,認識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征。任務3 名稱:生產生活中的物質變化 交流生產生活中的現象屬于哪一類變化,說出理由。 先出示教材中六幅圖片,讓學生判斷屬于哪一類變化,并說出理由;再播放生產生活中各種物質變化的視頻,讓學生判斷屬于哪一類變化,拓寬學生視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物質變化的特征,對教材提供的實例進行辨析,加深對兩類物質變化的理解,同時意識到物質變化對生產生活有利也有弊。第2課時 任務4 名稱:觀察并描述鐵釘上的銹 首先,準備生銹較多的鐵釘,便于學生觀察鐵銹在顏色、光滑度、軟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鐵銹是紅褐色、比較松軟、容易脫落的一種物質。其次,引導學生說說在哪里見過生銹的鐵制品,從而了解生銹現象廣泛存在及生銹與鐵制品所處的環境有關。 設計意圖:組織觀察并描述鐵銹樣子的活動,既能引發學生對鐵釘生銹現象的關注,又能為學生打開思路,認識更多的鐵制品生銹現象。交流見過的生銹鐵制品,是為了讓學生把生銹鐵制品與所處的環境建立聯系,為后續研究鐵生銹的原因做鋪墊。任務5 名稱:研究鐵銹與鐵的不同。 先用錘子敲、砂紙磨的方法,發現鐵和鐵銹在軟硬、光澤方面的不同。再讓學生回憶金屬鐵有延展性、導電性、導熱性,進一步發現鐵和鐵銹更多的不同。 設計意圖:教材提供了用錘子敲、用砂紙磨的方法,意在讓學生發現鐵銹和鐵在軟硬、光澤方面的不同,從而確定它們不是同一物質。任務6 名稱:鐵銹生成實驗 運用實驗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鐵生銹的原因。這部分內容由兩個活動組成:第一個活動是探究鐵生銹的條件,第二個活動是做鐵銹生成實驗。 設計意圖:探究鐵釘生銹的條件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教材采取了提供案例的方式,力圖告訴學生這個研究活動,要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這個活動不但探究出鐵釘生銹的條件,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反思評價能力。任務7 名稱:了解防銹方法及原理 提供圖片,介紹防銹方法,交流各種方法蘊含的科學道理。 先出示教材中五幅圖片,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場景,了解各種防銹方法,再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方法蘊含的科學道理。播放多種防銹方法視頻。 設計意圖:介紹各種防銹方法,說明其中的科學道理,既應用了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又體現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第3課時 任務8 名稱:研究汽水中的氣體是如何產生的 教師讓學生品嘗可樂和果粒橙,討論感受與疑惑,聚焦汽水氣體問題。學生混合物質觀察氣泡,猜測并驗證氣泡成分。教師指導實驗,提醒觀察石灰水變化。家庭可用檸檬酸和小蘇打制作汽水。 設計意圖:提出“汽水中的氣體是如何產生的 ”的問題,意在引起學生對“什么物質混合產生氣泡 氣泡是什么氣體 ”產生研究興趣,然后通過兩個實驗,使學生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任務9 名稱:自制檸檬水 學生自學課文,按照步驟制作;也可以播放制作汽水的視頻,讓學生明確制作要求。在學習制作步驟時可以問學生:檸檬起什么作用 使學生明白:檸檬中有檸檬酸,能夠代替白醋,與小蘇打混合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制作汽水的過程中,加深對兩類變化的理解,感受變化的奇妙,體驗制作的快樂。任務10 名稱:介紹工廠怎樣制造汽水 學生閱讀教材P9資料或觀看工廠制造汽水視頻,了解工廠通過加大壓力和降低溫度的方法,把二氧化碳溶解到配有糖、檸檬酸、香料等的水里。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工廠制造汽水的方法,明白工廠制造汽水與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通過介紹工廠汽水配料,使學生了解長期飲用碳酸飲料影響身體健康。第4課時 任務11 名稱:介紹化學家的工作 學生對化學家研究的事情了解較少,教師分別介紹化學家做哪些方面的研究,或播放化學家工作場景及研究內容的視頻,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化學家研究的領域,理解化學家是研究物質變化學問的一類科學家。 設計意圖:通過畫面中四個問號,告訴學生化學家研究物質的成分、性質,并制造新物質、發現新用途,化學家研究物質變化的學問。任務12 名稱:模擬化學家的工作 學生做兩個實驗:(1)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2)做分析物質組成成分的模擬實驗 指導學生模擬化學家的工作,做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分析物質組成成分的模擬實驗,進一步理解化學家研究什么及化學家做學問的意義。設計意圖:通過親身體驗,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分析黑色水筆中物質的成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家的工作性質,就是研究物質成分、性質,并制造新物質、發現新用途,進而理解化學家做學問的重要意義。任務13 名稱:介紹化學家的發明和發現 學生先閱讀資料,了解化學家的發現和發明,然后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化學家的發現和發明。 設計意圖:教材首先介紹化學家發明了新材料——合成橡膠,發明了新藥品——阿司匹林,然后介紹化學家發現了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和空氣的成分,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化學家研究物質變化的意義和價值,了解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評價內容 第1課時《蠟燭的變化》 1.能通過制作蠟燭和做蠟燭燃燒實驗,發現兩類變化的不同; 2.能夠說出判斷物質變化屬于哪一類的證據; 3.能舉出物質變化的實例,體會人類生產生活對物質變化的利用。 第2課時:《鐵釘生銹》 1.能用多種方法比較鐵和鐵銹的不同,知道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 2.能夠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驗證,理解鐵制品生銹的原因。 3.能夠理解生產生活中各種防銹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將防銹方法運用到生活中。 第3課時:《制作汽水》 1.能用實驗證明白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的氣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 2.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學會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樂。 3.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工廠制作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第4課時:《化學家的研究》 1.知道化學家研究物質的成分、性質、用途并制造新物質。 2.能夠用驗證性實驗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3.能夠用探索性實驗的方法,分析某種混合物質的成分。了解化學家的某些發現和發明,體會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的價值。評價指標 第1課時《蠟燭的變化》: 能舉出物質變化的實例,體會人類生產生活對物質變化的利用。(科學觀念)能從制作蠟燭和燃燒蠟燭的過程中,發現兩類變化的不同。(科學思維)能夠說出判斷物質變化屬于哪一類的證據。(探究實踐)關注身邊物質,通過觀察去了解它們(態度責任) 第2課時《鐵釘生銹》:能用多種方法比較鐵和鐵銹的不同,知道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科學觀念)能夠理解生產生活中各種防銹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將防銹方法運用到生活中。(科學思維)能夠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驗證,理解鐵制品生銹的原因。(探究實踐)認識觀察身邊的實物,通過科學的方法去了解它們。(態度責任) 第3課時《制作汽水》:認識到猜想不一定正確,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需要進行驗證。(科學觀念)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學會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樂。(科學思維)能用實驗證明白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的氣泡里是二氧化碳,知道汽水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探究實踐)能利用對物質的了解,對事物進行改造。(態度責任) 第4課時《化學家的研究》:知道化學家研究物質的成分、性質、用途并制造新物質。(科學觀念)能夠用驗證性實驗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科學思維)能夠用探索性實驗的方法,分析某種混合物質的成分。(探究實踐)了解化學家的某些發現和發明,體會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的價值。(態度責任)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實踐作業 2.單元測試五、單元作業設計一、選擇題 1.打開可樂瓶,會有大量的氣泡冒出,這些氣泡中的氣體是( )。 A.水蒸氣 B.二氧化碳 C.氧氣 2.下列屬于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是( )。 A.放在陰暗潮濕的角落里 B.刷上一層油漆 C.浸入水中 3.下列屬于鐵銹特點的是( ) A.有光澤 B.紅褐色 C.能導電 4.將白醋和小蘇打混合以后可以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下列關于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汽水是二氧化碳氣體的飽和水溶液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C.二氧化碳支持燃燒,比空氣輕 5.鐵釘生銹也是一種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右圖所示三根試管中,鐵釘最容易生銹的是( )。 A.①號試管 B.②號試管 C.③號試管 6.化學家發現卷心菜中富含維生素U,可以用于治療( )疾病。 A.免疫系統 B.神經系統 C.潰瘍性 7.燃放花炮時在空中發生劇烈的爆炸,這是發生了( ) A.物理變化 B.化學變化 C.沒有變化 8.豬肝里含有豐富的( ),它是人體制造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 A.鐵 B.鈣 C.鎂 9.在自制檸檬汽水的過程中,糖是用來調味的,產生氣泡的物質是( )。 A.小蘇打 B.冷開水 C.食用色素 10.燃燒一張紙和撕碎一張紙作比較,下列分析中正確的是( )。 A.前者沒有產生新物質,后者產生了新物質 B.前者產生了新物質,后者沒有產生新物質 C.兩者都產生了新物質 二、判斷題 1.水在三態變化中也會有新物質生成。( ) 2.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不能燃燒。 ( ) 3.新藥物都是通過化學技術研制而成的。( ) 4.二氧化碳具有降溫和隔絕空氣的作用。( ) 5.小蘇打倒入白醋冒氣泡了便產生了新的物質。( ) 6.物質變化有快有慢,但有些物質永遠不會發生變化。( ) 7.鐵在干燥的環境中也容易生銹。( ) 8.鐵銹和鐵是兩種不同的物質。( ) 9.貝殼含有較多的硒,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延緩衰老。( ) 10.只要有水,鐵就會生銹。( ) 三、將物質發生的變化用線連接起來。 蘋果腐爛易拉罐壓扁煤炭燃燒生成新物質的變化鐵釘生銹煮熟的雞蛋小麥磨成面粉水結冰僅僅是形態發生變化 豆子生成豆芽皮筋被拉長鋼鐵熔化四、實驗題 1.某校六年級5班的科學興趣小組,探究鐵釘生銹的原因,請補充并完成相應的問題。 提出問題: ? 作出假設:鐵釘在同時接觸水和氧氣的情況下會生銹。 實驗器材:三根不同大小未生銹鐵釘;三只一樣大的潔凈干燥試管;少許油;蒸餾水;干燥劑。 設計實驗方案: ①在第一個瓶內放入一些干燥劑,放入一根鐵釘并用瓶塞將瓶口塞住,使其與外部空氣無法接觸。 ②在第二個瓶內裝入一根鐵釘,用純凈水將鐵釘完全浸沒。再向水上滴加一層植物油,使其與空氣隔絕,蓋上蓋子。 ③在第三個瓶內裝入一個鐵釘,用水沒過鐵釘一半,使鐵釘一部分在水里,另一部分裸露在空氣,不蓋蓋子,使其與外部空氣接觸。(1)請你補充提出的問題。(2)對比試管_______號和_______號可以探究鐵生銹是否與水有關;對比試管___號和___號可以探究鐵生銹是否與空氣有關。(3)本實驗的實驗變量是:_______ 。(4)實驗現象: 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第九天1號試管無現象無現象無現象無現象無現象2號試管無現象無現象無現象無現象無現象3號試管無現象輕微銹蝕但不明顯輕微銹蝕較明顯較嚴重銹蝕明顯嚴重銹蝕非常明顯經過幾天觀察發現,試管_______中的鐵釘生銹最快,尤其是_______的地方,紅褐色鐵銹最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鐵在_______ 、_______的環境中最容易生銹。(5)請指出該實驗過程中的一處錯誤,并加以改正。錯誤: 。改正: 。(6)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有哪些?(至少寫2種)。。 五、綜合題 1.認識二氧化碳(1)制取二氧化碳:在一只瓶里放入一些________,再倒進一些_______,瓶里出現的________就是二氧化碳。用帶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緊瓶口,并通過管子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2)把澄清的石灰水倒進裝有二氧化碳的瓶子里,搖晃幾下,可以看到石灰水變_______。說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_________,說明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識別_______氣體。(3)在一大燒杯內一高一低放兩支點燃的蠟燭,沿著______傾倒二氧化碳,可以看到低處的蠟燭______熄滅,高處的蠟燭_______熄滅。(4)以上實驗說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________,不支持________,能______,比空氣_______。 答案: 選擇題 1.B 2.B 3.B 4.C 5.B 6.C 7.B 8.A 9.A 10.B 判斷題 ×√√√√××√√× 連線題 實驗題 鐵釘在同時接觸水和氧氣的情況下會生銹嗎 1 3 2 3 水和空氣 3 水與空氣交界 水 氧氣 三根不同大小未生銹鐵釘 三根相同大小未生銹鐵釘 刷漆 涂油 五、綜合題 (1)小蘇打 醋 泡泡 (2)渾濁 渾濁 二氧化碳 (3)杯壁 先 后 (4)渾濁 燃燒 滅火 重六、單元教學結構圖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1.1《蠟燭的變化》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第一單元《物體的變化》單元整體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