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史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 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史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 知識點

資源簡介

2022---2023學年度九年級歷史中考復習教案
班級:九( ) 學科:歷史 年 月 日
課題 專題復習:九年級下冊知識點
上課教師 課時 課時 課型 復習課
學 習 目 標 熟知八年級上冊知識點及問題設置。 利用貴州中考導學這份中考資料有效查閱相關知識點。
重 點 難 點 教學重點:八年級歷史教材涉及的相關重點。 教學難點:八年級歷史教材涉及的相關難點。
自 主 學 習 閱讀并自主查閱中考資料《貴州歷史中考導學》P122-138部分
合 作 探 究 利用中考資料《貴州歷史中考導學》練習題P72—79部分進行合作探究練習
展 示 交 流 抽學生上講臺進行交流展示基礎知識點
精 講 釋 疑 2022年夏季九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第1課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地理概念: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1.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占據巴西) 2.背景:18世紀末19世紀初,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3.代表人物:北部:玻利瓦爾,南部: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為紀念玻利瓦爾,一個新成立的國家被命名為“玻利維亞”。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亞洲) 1.主要殖民者:英國 2.背景: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3.領導力量:封建王公,主力:印度士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最終犧牲) 5.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2課 俄國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俄國農奴制盛行,封閉落后,工商業的發展極其緩慢。 2.目的:通過向西方學習(方式),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3.時間:18世紀初(注意:農奴制改革是19世紀中期) 4.內容:(和農奴制改革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更加全面 領域舉措政治改組行政機構,建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力。軍事創建一支紀律嚴明的新式常備軍;要求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社會習俗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服飾與生活方式。
5.性質:自上而下的地主階級改革(與中國的洋務運動性質目的相同) 6.評價: (1)積極性: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俄國的經 濟、軍事實力大大增強,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1700-1721年,俄國與瑞典進行戰爭。俄國獲勝,奪取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戰過程中營建了新的首都——圣彼得堡。 (2)局限性: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二、1861年改革(也叫農奴制改革或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1.根本原因:農奴制嚴重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時間:1861年 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 3.目的: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鞏固統治。(所以是沙皇自上而下進行的資產階級改革) 4.內容: (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2)農奴可以出高出當時的地價贖買一份土地。(雖有剝削性,但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 注意:改革共提供四個要素:自由勞動力、資本、市場、原料(重點結合改革內容記前兩個!) 5.性質: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6.評價: 積極: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重大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度,促使社會各個方面出現新氣象,推動俄 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 局限: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著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7.俄國兩次改革對比 相同點:都是沙皇自上而下進行的,都推動了俄國的社會進步,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不同點:改革的性質和內容不同,俄國具體走上的道路也不同。 第3課 美國內戰(也叫美國南北戰爭) 一、南北矛盾的加劇 1.美國在19世紀中期的領土: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 2.美國在19世紀中期面臨的兩大問題:國家分裂和奴隸制的廢存問題。 3.南北經濟類型: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完成工業革命)南方種植園經濟(使用黑奴勞動) (南方在勞動力、原料和市場等方面成為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 4.南北矛盾:奴隸制的廢存問題(矛盾焦點)、關稅問題、西部領土問題、 5.矛盾激化:廢奴運動揭露奴隸制的罪惡,幫助奴隸逃往北方。 二、內戰爆發 1.根本原因: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導火索: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 3.爆發: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 4.初期戰局: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 5.轉折: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2)《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兩個文件的作用:調動了農民尤其是黑人的積極性,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局。 6.勝利:1865年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而告終,避免了美國的分裂。 7.性質: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8.意義: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奴隸制,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經濟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9.林肯的貢獻:①維護國家統一(最重要的貢獻也是首要任務)②解放黑人奴隸。 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 一、德川幕府與鎖國時代 1.德川幕府: 19世紀中期,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下,天皇是名義上的君主,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 2.鎖國政策: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只允許同中國、荷蘭進行有限的貿易。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3.民族危機:1853-1854年,美國海軍艦隊兩次強行進入日本,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 二、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的前提條件:一部分中下級武士(主力)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動) 1.背景:西方國家的入侵,引發了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幕府出現統治危機) 2.倒幕運動: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同年束了幕府統治,改年號為“明治”。 三、明治維新 1.時間:1868年起 人物:明治天皇 2.目的: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注意:和7世紀孝德天皇進行大化改新學唐朝區分) 3.主要措施: 政治上:廢藩置縣,實現中央集權。 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最能體現資產階級性質) 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改造日本的教育”最具遠見,體現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4.性質:天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意義: (1)積極性: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使日本迅速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實現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局限性:保留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強大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6.1861年改革和明治維新的相同點: ①都是資產階級改革②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③都不徹底,都保留了封建殘余④都進行土地調整 7.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主題: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1861年改革、明治維新和美國南北戰爭 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 第5課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電的應用 1.時間: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 領先國家:美國、德國 2.特點: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3.最顯著的成就:電力成為新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 4.代表成就:美國人愛迪生(“發明大王”)發明耐用白熾燈泡,在紐約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火力發電站和輸電網,發電機、電動機、電話、電車、電報等問世,世界進入“電氣時代”。 二、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內燃機的發明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應用技術中另一重大成就,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發了交通工具的一場變革。 1.重要發明:①德國奧托制造煤氣內燃機②德國戴姆勒發明汽油內燃機③德國迪塞爾發明柴油內燃機 2.新交通工具發明:(動力裝置都是內燃機,消耗能源:石油。時間不用特意記,但要能夠排序) ①1886年“汽車之父”德國本茨制造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注意!蒸汽機車1825年就有) ②1913年美國人福特使用流水線生產汽車,帶來汽車制造業的革命;(汽車價格大幅下降) ③1903年“飛機之父”美國萊特兄弟的飛機試飛成功。 作用: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三、化學工業和新材料 ①瑞典諾貝爾發明現代炸藥②美國海厄特發明賽璐珞,現代塑料工業誕生③法國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 四、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第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使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3)與一戰的關系:加劇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是一戰的根本原因。 第6課 工業化國家的社會變化(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本課重在理解) 1.人口增長: ①原因: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人口迅速增長。 ②影響:工人階級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婦女走出家庭成為工業勞動者,為社會地位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2.大眾教育: ①目的:為適應工業化的發展需要,歐洲國家開始推廣大眾化教育。 ②表現:19世紀初,德國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學校、中等學校、大學組成的系統教育體系。1802年,法國通過法律開設政府資助的中等學校。1870年開始,英國、法國開始對兒童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③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歐美各國的大眾文化水平,促進了社會發展。 3.城市化:(選擇題常考,需理解) 工業革命促進工業和商業發展,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 4.環境污染嚴重,貧富分化加劇 5.啟示: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也是把雙刃劍,要合理利用,趨利避害。 6.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的方式 革命:17-18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爭 改革: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 19世紀,大國崛起的過程都受到同一事件的影響:工業革命 第7課 近代科學與文化 一、科學家 1.牛頓: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英國科學家。 成就: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和微積分學。(人們利用萬有引力定律發現了海王星) 著作:(17世紀)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 著作: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的觀點,指出:物種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歷經了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決定的,而是由遺傳變異、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人類也是進化來的,不是上帝創造的。 影響:打破了千百年來“上帝創造萬物”的神創論,是生物科學的一次偉大革命。 二、文學巨匠 1.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 著作:小說集《人間喜劇》(包含《歐也妮 葛朗臺》、《高老頭》),再現了法國19世紀早期紛繁復雜的社會圖景,巴爾扎克給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變遷史。 2.列夫 托爾斯泰:俄國偉大的作家,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著作:《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 三、音樂美術大師 1.音樂:德國的貝多芬,代表作《英雄交響曲》(為拿破侖而作,1804年發表,因拿破侖稱帝而憤怒) 2.繪畫:荷蘭的梵高,代表作《夜間的咖啡館》和《向日葵》(后者表達了畫家對生命的贊美) 第三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初期的世界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一、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1.背景:①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歐洲主要國家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②為了奪取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歐洲列強展開激烈爭奪。 2.目的: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3.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德、意、奧匈帝國(戰后分裂) 三國協約:英、法、俄 4.影響: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導致一戰爆發。 5.列強爭奪焦點:巴爾干半島(火藥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2.導火索:1914.6 薩拉熱窩事件(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3.開始標志:1914年7月,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 (意大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戰爭范圍:歐洲戰場,擴大到非洲、亞洲等地。) 4.轉折點:1916凡爾登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體現一戰的特點:殘酷性和破壞性) 5.加快戰爭結束:1917年,美國對德國宣戰,參加協約國。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一戰。 6.結束:1918年,德國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7.性質: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8.新式武器:飛機、坦克、潛艇、毒氣彈等 (啟示: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要合理使用,趨利避害。) 9.影響: (1)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2)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 (3)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10.啟示: (1)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2)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第9課 列寧與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1917年3月 俄歷2月) 1.背景: 國內:農奴制改革后俄國同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依然很落后。 國外:一戰中俄國接連失利,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反對戰爭和要求社會變革的呼聲越來越高。 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二、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俄歷10月 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背景:臨時政府沒有滿足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將一戰進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滿。 2.領導人:列寧 3.過程: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秘密來到彼得格勒的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親自領導起義。7日晚,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為信號,起義者沖進冬宮,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4.特征: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5.性質:社會主義革命 三、蘇維埃政權的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即蘇俄建立) 1.新政權的建立: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召開: ①通過了《和平法令》 ②宣布成立蘇維埃政府,列寧任人民委員會主席 ③退出一戰 2.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1)國際: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2)對社會主義發展而言:將社會主義理論從理想變為現實。 第10課 《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 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調整帝國主義在歐洲的關系 (1)時間:1919年1—6月 (2)地點: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 (3)目的(會議的主要內容):討論對德和約及戰后安排。 (4)操縱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 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主要是英法) (5)實質:帝國主義分贓會議。 (6)結果:通過《凡爾賽條約》:(眼熟內容,注意與雅爾塔會議決定分區占領德國區分) ①重劃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開采; ②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占領15年,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有空軍、限制陸軍人數; ④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等國獨立; ⑤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總數; ⑥德國海外殖民者由英、法、日等國瓜分(突出分贓性質)。 (7)影響:協約國還同其他戰敗國簽訂一系列條約,與《凡爾賽條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暫時調 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巴黎和會還決定建立國際聯盟。(美國提出但未加入,后被聯合國取代) 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調整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關系 (1)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戰勝國在歐洲的關系,但它們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仍然矛盾重重。 (2)時間:1921—1922年 (3)地點:中國等9國代表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主導國是美國。 (4)目的:為了協調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特別是美、日矛盾。 (5)操縱國:美國 (6)結果:通過《九國公約》: 宣稱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 (所標榜的尊重中國主權、獨立,只是表面文章,對中國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權等正義要求,都予以拒絕。) (7)評價:《九國公約》實現了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等目的,使日本獨霸中國的企圖未能實現,維持了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中國的局面。(擴大了美國的侵略權益,美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8)影響: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在這兩個會議的基礎上,戰后國際新秩序得以重建,這一秩序通常被稱為“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9)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比較 相同點: 目的:都是戰后調整列強關系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 結果:都暫時協調矛盾,又埋下隱患;都損害中國主權。 性質:都是帝國主義大國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 操縱國:都是大國操縱,體現強權政治; 不同點: 巴黎和會是戰勝國懲治戰敗國的會議,針對德國,明顯的分贓性質; 華盛頓會議是戰勝國之間相互協調的會議,圍繞中國問題,具有爭霸性質;兩會確立秩序的地域不同。 第11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新經濟政策 1.原因:為了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恢復和發展生產。 2.時間:1921-1928 3.特點:利用市場來發展經濟,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聯系起來。 4.內容: 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核心); 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允許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 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5.意義: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二、蘇聯的工業化 1.背景:1922年,蘇聯成立。(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24年1月,列寧逝世。 2.提出:1925年,斯大林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設想。1926年,蘇聯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3.措施: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 4.結果: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5.評價:蘇聯的工業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下完成的,一方面使蘇聯能夠在短時期內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這種模式排斥市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來,使蘇聯經濟日益僵化。 三、農業集體化: 1.背景:蘇聯出現了嚴重的糧食收購危機,斯大林決定用行政手段加快農業集體化進程,解決糧食問題。 2.時間: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 3.措施:把農民的生產資料公有化,終止新經濟政策,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同時開展消滅富農運動,國家從多方面支持集體農莊的建設,加快組建拖拉機站,為集體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集體農莊。 四、蘇聯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公布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宣告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 2.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3.評價: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社會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弊端日益暴露,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 第12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亞洲,結果:失敗) 背景:一戰期間,印度為英國提供了人力、糧食和軍費,又遭遇饑荒,英印矛盾激化。 領導人:甘地 過程: 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后因農民焚燒警察局,甘地認為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范圍,決定停止。 1930年,甘地再次發起,這次主要采取不服從形式,所以又被稱為“文明不服從運動”。 影響:動員了廣大群眾,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甘地為防止爆發革命,控制了群眾的斗爭方式,保證了資產階級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非洲。結果:英國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1.背景:一戰期間,埃及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戰爭期間埃及經濟快速發展,資產階級逐漸壯大。戰爭后,英國繼續維持在埃及的統治,激起人民強烈反抗。 2.過程: 1918 年,扎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政府提出讓埃及完全獨立的要求,后來發展成為華夫脫黨。 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魯爾等,激起人民的反英斗爭。殖民政府迫于壓力釋放了扎格魯爾等人。 1922 年,英國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 3.影響:華夫脫運動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北美) 1.背景:1910 年,墨西哥發生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頒布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但未得到有效實施。墨西哥社會、經濟發展緩慢。 2.前提:1934年卡德納斯當選墨西哥總統,為改變落后狀況,保證憲法實施,推動進行改革。 3.內容:打擊寡頭勢力,確立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推行土地改革;將服務業和大型工業收歸國有;發展教育等。 4.影響:體現了1917年憲法的要求,鞏固了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為墨西哥社會、經濟發展奠基。 第四單元 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13課羅斯福新政 一、從繁榮到危機 1.繁榮: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空前繁榮,繁榮的背后隱藏巨大危機。 2.經濟大危機: (1)原因: 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 ②生產力不斷提高,但工人工資增長緩慢,購買力不足,導致生產過剩。(直接原因) (2)爆發標志: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股票市場崩潰。(華爾街) (3)特點:時間長(1929-1933)、范圍特別廣(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破壞性大 (4)影響: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建立法西斯專政統治。 二、羅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應付日益嚴峻的經濟大危機。 2.特點(“新”的含義):國家干預經濟 3.措施: 項目具體內容整頓金融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對銀行業進行整頓,恢復銀行信用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中心措施)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規定公平競爭法規,協調各個工業部門的企業活動;規定雇員有組織起來進行談判的權利,制定最低工資和限制工時;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權益。(!注意此項內容和以工代賑區分。)調整農業政策通過《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限制產量,保護農產品價格。推行“以工代賑”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如水庫、發電站、公路、橋梁、機場、運動場、公園等,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典型事例:田納西水利工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福利體制;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利用過剩物資救濟失業家庭。
影響: 積極:①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新政增強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局限: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調整,沒有改變資本主義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 第14課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對外擴張 1.原因:一戰后,意大利經濟衰退,政局混亂,工農運動高漲,中央政府幾乎癱瘓。。 2.建立:1922年,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 3.政策:對內獨裁,對外侵略,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亞,第二年吞并。 二、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1.原因:①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德國②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利用人們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煽動復仇情緒。 2.標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建立法西斯專政,標志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 3.措施:①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解散工會②為加強思想控制,焚毀進步書籍③屠殺猶太人④撕毀《凡爾賽條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進駐萊茵非軍事區,1938年,吞并奧地利,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三、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日本法西斯統治的建立) 1.原因①日本稱霸世界的政策②經濟大危機重創經濟③軍部是日本法西斯勢力的核心,推動對外擴張。 2.形成: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法西斯專政,標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注意:區分德、意,日本的法西斯政權是軍部建立,軍部是一種軍事官僚機構,不是法西斯政黨。) 對外侵略: ①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解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②制定《國策基準》,把“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之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作為根本國策。 ③1937年7月7日,制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第15課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及主要戰場 二戰的原因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 重要原因:英法實行綏靖政策(犧牲其他國家利益,與德意日妥協,法西斯國家野心日益膨脹。) 二戰中兩大陣營 法西斯同盟國:德意日(三國軸心)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1942年華盛頓會議上成立 3.主要戰場:歐洲西線、北非、蘇德和太平洋等。 4.二戰的進程 揭開序幕: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十四年抗戰的開始) 開辟東方主戰場: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中國八年抗戰的開始) 全面爆發的標志: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宣戰。 歐洲西線戰場:1940年,德國攻陷西歐,法國滅亡。又對英國實施猛烈的轟炸,英國軍民堅持抗戰。 蘇德戰場(二戰擴大):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莫斯科保衛戰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太平洋戰場(最大規模):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次日,美英對日宣戰。在亞洲,中國牽制著大部分日本陸軍(第三次長沙會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戰爭形勢的轉折 1.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憤怒。 成立標志:1942年,中、美、蘇、英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意義:是二戰勝利的保障,各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相互支援,協同作戰,逐漸扭轉了戰爭的形勢。 啟示: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國家是可以合作的。 2.戰爭形勢的轉折: 轉折點: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諾曼底登陸:1944年 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夾擊之中,加速德國滅亡。 雅爾塔會議及戰爭結束 雅爾塔會議: 時間:1945.2 背景:德國敗局已經 主導及首腦:蘇聯斯大林、美國羅斯福、英國丘吉爾。(三巨頭,主要是美蘇) 內容:①決定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戰后美、英、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德國; ②決定戰后成立聯合國;(二戰后:1945年10月正式成立) ③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后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同時侵犯中國主權) 影響:進一步協調了行動,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波茨坦會議:(注意!與中國有關) 時間: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波茨坦會晤。 內容:重申雅爾塔會議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 告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 3.戰爭結束: 德國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事結束。 加速日本投降: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對日作戰。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4.性質:世界人民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5.影響:①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卷入其中。 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通過戰爭稱霸世界的野心,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6.二戰的啟示: ①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②加強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③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④用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⑤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7.二戰中體現團結合作精神事件: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英美盟軍諾曼底登陸、蘇聯出兵中國東北。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第16課冷戰 冷戰的發生 1.含義:指二戰后的 40 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也可以指二戰后美國為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冷戰政策。 2.背景: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和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國際貿易體系,稱霸的欲望十分強烈。 3.原因:美蘇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 4.開始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 (杜魯門聲稱希臘和土耳其受到社會主義威脅,把世界分為“自由國家”和“極權政體”兩個對立的營壘…) 5.冷戰結束的標志:1991年,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結束。 6.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形式(內容) ①政治上:出臺杜魯門主義。 ②經濟上:推行馬歇爾計劃,又稱歐洲復興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的應用。 (直接目的:控制西歐,根本目的:對抗蘇聯,稱霸世界,政治目的: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③軍事上:建立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7.冷戰的實質:美蘇兩國在實力的基礎上對世界勢力范圍的劃分 二、德國的分裂 1.背景:德國法西斯政權垮臺后,美、蘇、法、英四國分區占領了德國及其首都柏林;美、英、法與蘇聯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爆發了“柏林危機”。(可以說是冷戰導致德國分裂) 2.分裂:西德:1949年9月, 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 東德:1949年10月,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3.影響:1949年,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約與華約對峙 1.北約:1949年,美英法等12國家在華盛頓簽《北大西洋公約》,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2.華約:1955年,蘇聯同東歐7個社會主義國家簽《華沙條約》,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3.影響: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為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 4.美蘇冷戰對峙冷戰對世界造成的影響(結合材料題) ①國際局勢緊張,局部熱戰。 ②雙方勢均力敵,都不敢輕易動武,使世界維持相對穩定的局面。 ③美蘇軍備競賽客觀上有利于科技的發展。 冷戰最激烈的表現:古巴導彈危機 冷戰下的熱戰:朝鮮戰爭(與中國有關)、美國入侵越南、蘇聯入侵阿富汗 第17課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一、歐洲的聯合 1.背景: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原因:原有的工業基礎,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采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制定恰當經濟發展政策。 表現: 20世紀50年代初,各國的工業生產已經基本恢復到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 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2.目的: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材料中可能會體現為了擺脫美國控制,注意審題。) 3.進程: ①20世紀50年代,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②1967年,這3個組織合并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③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 4.性質:歐共體”是一個經濟組織;歐盟是一個政治經濟聯盟。 5.作用:成員國加強經濟合作,用一個聲音在國際舞臺上說話,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大大加快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歐洲一體化尚未形成,受挫表現:英國脫歐) 二、美國的發展與日本的崛起 1.美國的發展: 二戰后經濟繁榮,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原因:①美國積極拓展世界市場②應用最新科技成果③革新生產技術。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特征的“新經濟”。經濟進一步發展。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 ①外因:a.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動了日本政府頒布“和平憲法”, b.冷戰開始后,美國出于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積極扶持日本(朝鮮戰爭軍需訂單)。 ②內因: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 表現: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欲望日益膨脹,軍費開支大增,引起亞洲鄰國的關注和不安。 4.二戰后,西歐國家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其中有哪些值得中國借鑒? 共同原因:①美國的援助;②采用最先進的科技的成果;③制定適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借鑒經驗:抓住機遇深化改革;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制定適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1.目的:為緩和社會矛盾 2.開始: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實行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險制度。 3.推廣: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國先后成為 “福利國家”。20 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發展。 4.影響: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第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 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1.社會主義由一國到多國:二戰后,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如東歐的聯邦德國、南斯拉夫、波蘭,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拉丁美洲的古巴。 2.經互會:1949年,蘇聯同東歐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幫助東歐國家克服了戰后經濟困難,但也將各成員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的軌道。 3.中蘇關系: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中蘇建交,1950年,中蘇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二、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蘇聯解體 1.赫魯曉夫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在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同時,在經濟上進行改革。 內容:①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 ②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 ③改革工業管理體制 結果:失敗 失敗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并且存在嚴重的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 年,勃列日涅夫開始執政。 內容: ①經濟: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 ②軍事:為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國民經濟呈現畸形發展狀態。一些重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輕工業和新興產業明顯落后,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率是蘇聯經濟的痼疾。 結果:失敗 失敗原因:仍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 內容: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1988年轉向政治體制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 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這些措施使人們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 勢迅速失控。割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隨之加劇。 東歐劇變:20世紀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影響,東歐各國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東歐劇變的實質)。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蘇聯解體:1991年8月19日,蘇共高級官員發動政變失敗。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1991年底,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美蘇冷戰結束。 第19課 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 一、萬隆會議——第一個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發展中國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 1.背景: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取得獨立;新獨立的國家想鞏固政權、發展經濟,他們反對冷戰,不愿卷入大國沖突。 2.召開:199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來自亞非的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舉行了第一次亞非會議。 3.內容:通過了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周恩來在會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4.萬隆精神:亞非國家和地區團結合作、友好相處,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 5.意義: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鼓勵了亞非拉地區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發展中國家作為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逐漸推行開來。 二、非洲的獨立過程 1.1951年底,利比亞宣布獨立 2.1952年,埃及爆發革命,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起義,推翻英國扶植的封建王朝,次 年成立共和國。 3.1962年,阿爾及利亞推翻法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 4.1960年為非洲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獲得獨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獨立運動進入高潮,絕大多數殖民地國家先后獨立。 5.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 三、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古巴的獨立:在卡斯特羅等人的領導下,于1959年推翻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后來又挫敗美國支持的雇傭軍入侵,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2.巴拿馬運河的主權的收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拿馬不斷爆發群眾性的反美運動,要求收回運河區 主權。1977年與美國簽訂條約,直至1999年收回全部主權。 第六單元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 第20課 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 一、聯合國與國際安全 1.成立: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1945年2月二戰中的雅爾塔會議上決定成立) 2.地位: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 3.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4.首要宗旨: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常考) 5.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聯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安理會)、聯合國秘書處等。 聯合國大會簡稱“聯大”:由全體會員國組成,每年舉行一屆大會。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擔負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安理會由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 聯合國秘書處:是聯合國的行政秘書事務機構。 維和部隊:以聯合國名義派出的武裝力量,被人們稱為“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6.作用: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戰爭。 二、經濟全球化 1.原因 : ①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②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③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 2.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 三、世界貿易組織(英文名:WTO) 1.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2.宗旨:以非歧視性、開放、公平為原則,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保證就業、收入與需求的增長,提高人類生活水平。 3.職能:制定和規范多變貿易協定、組織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等。(注意選擇題和聯合國區分) 4.影響: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世界貿易組織與聯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支柱常考填空題,注意先后順序) 5.新現象: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理解概念) 6.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表現之一) 第21課冷戰后的世界格局 霸權主義與地區沖突 1.背景:冷戰的結束使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但仍然存在很多矛盾沖突。 2.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權主義、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恐怖活動。 美國霸權主義的體現: ①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越過聯合國安理會,轟炸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科索沃戰爭)。5 月 8 日,中國駐南大使館遭到北約導彈襲擊; ②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未經聯合國授權,發動戰爭占領伊拉克。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背景: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企圖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 (當今世界正處在新舊格局交替時期,目前是“一超多強”向多極化發展階段。) 多極化趨勢: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一些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國家或國家聯盟也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注意:歐盟1993年才成立,多極化趨勢20世紀60年代已經出現) 三、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 1.不結盟運動: 目的:維護國家獨立,擺脫美國和蘇聯的控制 成立時間:1961年實行和平、不結盟的對外政策 意義:標志廣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 多數國家:致力于發展經濟,力爭增強經濟實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2.中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整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絕不干沙別國內政。 第22課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 一、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 1.信息時代:二戰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數據庫和計算機網絡建立起來。20世紀9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互聯網在全球普及,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信息時代。 2.影響:計算機網絡將世界各地聯結成一個整體,創造了人類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理念,還對人類的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引起社會的關注。(注意材料和填空) 3.拓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后)至今 重要標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應用。 成果:①電子計算機、手機、互聯網 ②原子能、航天技術、生物工程 二、婦女地位的提高(了解) 1.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開始獲得選舉權。 2.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婦女的獨立意識增強。 3.今天,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的婦女都有了選舉權。 4.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實現婦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還需要人類社會不斷努力。 生態與人口問題: 1.生態問題:(能夠舉例) 原因:工業化的推進,環境惡化成為嚴重的問題。 表現: 氣候: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水資源:淡水資源面臨短缺。 土地: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森林:熱風雨淋大片消失。 2.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糧食、教育、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也帶來的問題日益凸顯。
知 識 檢 測 講解學生練習中錯誤部分完成九年級下冊知識檢測卷
教 學 反 思
對于在復習過程中遺漏的九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進行必要的補充,根據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根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看學生們的反饋,好調整自己的復習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始兴县| 成武县| 依安县| 彰化县| 县级市| 大姚县| 会理县| 恭城| 惠水县| 改则县| 兰州市| 军事| 名山县| 玉屏| 扎兰屯市| 屏边| 阜平县| 沙田区| 弋阳县| 华池县| 门源| 东宁县| 景德镇市| 田东县| 岳普湖县| 朝阳区| 西青区| 靖边县| 怀安县| 右玉县| 巴青县| 龙泉市| 永清县| 获嘉县| 彰武县| 澄迈县| 太仆寺旗| 高碑店市| 金坛市| 诸城市|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