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下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考點詳解(《莊子》二則之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節選自《莊子·秋水》。文中有“從容”一詞,后來延伸出“從容不迫”的成語,所以人們把《莊子·秋水》作為“從容不迫”的出處。【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譯文】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考點】〔惠子〕即惠施,戰國時期宋國人,古代著名哲學家,名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好友。惠施口才很好,與人辯論了一輩子。〔游于濠梁之上〕這是狀語后置句,理解為“于濠梁之上游”,譯為“在濠水的橋上游玩”。濠梁:濠水上的橋。濠:讀作háo,水名,譯為“濠水”。【原文】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譯文】莊子說:“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考點】〔鰷魚〕一種白色小魚。鰷:讀作tiáo。〔從容〕悠閑自得。成語“從容不迫”形容鎮定自若、不慌不忙。〔是魚之樂也〕這是判斷句,用“也”表示判斷,譯為“這是魚的快樂”。是:代詞,意思是“這”。【原文】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譯文】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考點】〔子非魚〕這是判斷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斷,譯為“你不是魚”。子:對人的尊稱,譯為“你”或“您”。〔安知魚之樂〕這是反問句,譯為“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意思是“不知道魚是不是快樂的”。安知:意思是“怎么知道”,這里的“安”是表示反問語氣的副詞,譯為“怎么”“哪里”。【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譯文】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考點】〔子非我〕這是判斷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斷,譯為“你不是我”。莊子在這里順著對方的邏輯來說,意思是:不是魚就不知道魚的快樂,那么,你不是我,也就不知道我是不是知道魚的快樂。【原文】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譯文】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考點】〔我非子〕這是判斷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斷,譯為“我不是你”。〔固不知子〕固然不知道你。固:副詞,表示強調,可以譯為“固然”“確實”。〔子固非魚也〕這是判斷句,用“非”表示否定性判斷,譯為“你本來就不是魚”。固:副詞,本來。〔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全:完全,完備,這里是指“完全確定”。這里,惠子先承認了“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然后,也說明莊子確實是“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樣看來,莊子是輸給了惠子。但莊子沒有就此罷休。【原文】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譯文】莊子說:“請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哪里知道魚兒的快樂’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考點】〔請循其本〕請讓我們順著話題的本源。請:表示尊敬,請讓(我們)。循:順著,追溯。其:代詞,代“話題”。本:本源,最初。〔汝安知魚樂〕你哪里知道魚兒的快樂。注意“安”的理解,古代的“安”既可以表示反問語氣,也可以表示疑問語氣,這里的“安知”就是表示疑問語氣的,意思是“在哪里知道的”,這才有了下文的“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的回答。顯然,莊子利用“安”的不同含義作出了符合自己的理解。莊子采用偷換概念的方式,把話題轉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來了。〔既已〕已經。既:已經。〔知之濠上〕省略句,省略介詞“于”,理解為“知之于濠上”,譯為“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之:代詞,代“魚樂”。注意:在文中結尾處,莊子的回答似乎沒有什么道理,也沒有正面回答問題。“我知之濠上”的言外之意是,他認為自己是知道魚的快樂的。莊子是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呢?這其實是“物我合一”心境的反映,因為是物我合一,所以莊子能感受到魚的快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