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雖有嘉肴》知識點整理一、文學常識1.《雖有嘉肴》節選自《禮記》中的《學記》。《禮記》是 儒 家經典著作之一,相傳為西漢 時期戴圣編撰。2.《雖有嘉肴》選自《禮記·學記》,《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二、主旨《雖有嘉肴》運用類比的手法引出要闡述的觀點,指出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即“教學相長”,告訴了我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三、重點文言詞句的積累1.注音嘉肴(yáo) 自強(qiǎng) 兌命(yuè) 學學半(xiào)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1)雖有嘉肴 即使 (2)不知其旨也 味美,甘美(3)雖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 因此,所以(5)弗學 不 (6)教然后知困 困惑(7)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 (8)然后能自強也 自我勉勵(9)學(xiào)學(xué)半:通“敩”,教導 (10)教學相長也 教與學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11)其此之謂乎 表示推測3.重點句子翻譯1)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甘美;2)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3)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5)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勵自己。6)故曰:教學相長也。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7)《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兌命》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4、通假字學學半(通“敩”(xiào)“),教導。5.古今異義A.雖有至道 古義:達到了極點。 今義:到B 教學相長也 古義:教與學。 今義:教書6.詞類活用A.不知其善也 形容詞作名詞,好處7.、一詞多義A. 學學半 音xiào,同“敩”,教導學學半 學習B .其此之謂乎 表推測。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 它的四、用原文語句默寫填空。(1)領起全篇,運用類比推理的手法,以“嘉肴“類比”至道“,說明實踐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雖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 不知其善也。(2)揭示教和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道理的成語是:教 學 相 長(3)強調通過學習與教導別人感知自身缺憾的語句是: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強調躬身自省,奮發圖強的語句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問題歸納:本文論述了哪兩者之間的關系?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答:本文論述了教和學的關系。說明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互相促進的。2.文章開頭寫“雖有嘉肴”有何作用?答:從“嘉肴”寫起,是為了用“嘉肴”與“至道”作類比,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這一句,指出只有學才能了解至道的好處,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這種說理的方法叫做“類比說理”。3.引用《兌命》有何作用?作為引用論證來講道理,證明論點“教學相長”,說明教與學的關系,并進一步強調教與學的重要性。這樣把中心論點闡述得更清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讀完文章,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暢談感悟。(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這時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強”。5.下面是《禮記·學記》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閱工具書,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理解。1)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就學年齡過了然后才去學習,那么就勞苦而難有成就。(強調學習的時效性)2)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獨自學習而沒有學友(一起研討),就會孤陋寡聞。(提倡共同探討交流、相互啟發、增廣見聞的學習方法)3)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人在學習過程中,有的錯在貪求太多(而難以消化),有的錯在所學太少(而淺陋狹隘),有的錯在把學習看得太容易,有的錯在畏難而止步不前。(指出學習中容易出現的四種錯誤)4)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善于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樹,先砍伐紋理平順的地方,最后砍伐(紋理不平順)有疙瘩的地方。(提倡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