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教共體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一、選擇題(2024七下·婺城期中)圖1為“巴西地形圖”,圖2為南美洲亞馬孫熱帶雨林風光,讀圖,回答下題。1.沿著亞馬孫河航行,可能看到( )A.古老燦爛的印加文明 B.氣勢磅礴的動物遷徙C.專載游客的貢多拉木船 D.高大茂密的原始叢林2.下列有關巴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B.地勢南高北低C.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種類豐富 D.官方語言是英語【答案】1.D2.B【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巴西大多數地區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 亞馬孫平原上地勢較低 氣候濕熱 不適合人類居住 而巴西高原上氣候溫和 較適合人類居住。1.A、由所學知識可知,印加文明屬于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近代印第安人遭受屠殺,印第安人文明也已逐漸消失,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氣勢磅礴的動物遷徙主要出現在非洲草原,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貢多拉木船是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C錯誤;D、由所學知識可知,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密集,沿河兩岸可以看見茂密的原始森林,D正確。故答案為:D。2.A、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地勢南部位高原,北部為平原,B正確;C、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主要地處熱帶地區,C錯誤;D、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D錯誤。故答案為:B。(2024七下·婺城期中)圖3為世界某區域降水量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讀圖,回答下題。3.影響圖中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緯度 B.海陸位置 C.地形 D.氣候4.讀下圖4的氣溫降水圖,其中比較符合墨爾本氣候特點的是( )A. B.C. D.【答案】3.D4.C【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溫帶海洋性氣候是全年溫和潮濕的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較均勻。3.A、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大部分地區屬于低緯度熱帶地區,故維度不是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南部高原地區人口密度比東北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故海陸位置不是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亞馬孫平原地區人口少,而南部高原反而人口多,說明地形不是主要影響因素,C錯誤;D、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亞馬孫平原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常年濕熱多雨不適合居住,而高原地區氣候涼爽適合居住,故氣候是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D正確。故答案為:D。4.A、由所學知識可知,墨爾本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圖中氣候全年高溫,降雨少在150毫米以下,季節分布不均,屬于熱帶沙漠氣候類型,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墨爾本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圖中氣候全年高溫,降雨少在200毫米以下,季節分布不均,屬于熱帶草原氣候類型,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墨爾本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圖中氣候全年在0度以上,且降水量均勻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C正確;D、由所學知識可知,墨爾本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圖中氣候雨熱同期,全年溫差大,降雨量季節分布不均勻,屬于季風性氣候,D錯誤。故答案為:C。(2024七下·婺城期中)法國和西班牙都是歐洲地區重要的國家。讀圖,回答下題。5.根據圖示,可知兩國相似的自然環境特點有( )①南部為地中海氣候②海運交通便利③都以白色人種為主④是東半球國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巴黎位于馬德里的( )A.東北方 B.西北方 C.東南方 D.西南方【答案】5.B6.A【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白色人種,又稱歐羅巴人種,分布于歐洲大部,美洲、大洋洲、北非、南亞、北亞、西亞、中亞部分地區及地中海沿岸。5.①南部為地中海氣候②海運交通便利③都以白色人種為主④是東半球國家6.A、由圖表信息可知,巴黎維度比馬德里高在北邊,經度比馬德里大在其東面,故是東北方,A正確。B、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馬德里的東北面,B錯誤;C、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馬德里的東北面,C錯誤;D、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馬德里的東北面,D錯誤;故答案為:A。7.(2024七下·婺城期中)“他是將分裂了兩百八十余年的中華世界重新統一的功臣,他二十四年節儉勤政,推動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一手造就了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偉大王朝,為唐代盛世奠定基礎。”以上材料是對哪一歷史人物的評價( )A.隋煬帝 B.唐高祖 C.隋文帝 D.忽必烈【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將分裂了兩百八十余年的中華世界重新統一”“為唐代盛世奠定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兩百八十余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為唐朝繁榮盛世奠定了基礎,故選C項。隋煬帝是隋朝末代皇帝,統治殘暴,導致隋朝滅亡,排除A項。隋朝滅亡,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與“ 將分裂了兩百八十余年的中華世界重新統一”不符,排除B項。忽必烈是元朝皇帝,1276年滅亡南宋,1279年統一全國,排除D項。故答案為:C項。【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統一,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8.(2024七下·婺城期中)“輸送物資最方便的乃是水運,然而無論黃河、淮水,還是長江,中國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東,沒有連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帝決定以人工之力來完成此事。”由此可知,隋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是( )A.加強南北交通 B.鞏固國家統治C.加強邊疆治理 D.加強中央集權【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中國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東,沒有連接南北的河流”“隋帝決定以人工之力來完成此事”可知,材料表明加強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物質交流是隋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故選A項。材料主旨說明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沒有涉及鞏固國家統治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主旨說明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沒有涉及加強邊疆治理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主旨說明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沒有涉及加強中央集權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朝大運河。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9.(2024七下·婺城期中)下圖是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②階段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圖6時間軸可知,②對應時間是581-907年,結合所學可知,是隋唐時期,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故選A項。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時期,排除B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排除C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征。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時間軸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社會階段發展特征的相關史實。10.(2024七下·婺城期中)有學者認為:“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于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時期出現貞觀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A.中央集權,強化專制 B.整頓史治,裁減冗員C.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D.虛心納諫,從善如流【答案】D【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于疇昔所惡之臣”可知,材料表明唐太宗貴為皇帝,卻能夠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造就了貞觀盛世,故選D項。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強化皇權專制,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項。整頓史治,裁減冗員是唐玄宗的措施,并且材料沒有相關信息,排除B項。唐玄宗統治注重發展經濟,改革稅制,與唐太宗貞觀之治沒有關聯,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太宗貞觀之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1.(2024七下·婺城期中)某同學準備在學校公眾號中推送一篇關于“游歷大唐”的文章,下列內容可以出現在這篇文章中的有( )①玄奘攜帶佛經回到長安②婦女參加騎馬、打球等活動③百姓使用紙幣進行交易④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游歷大唐”,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玄奘西行,攜帶佛經回到長安,故①符合題意;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婦女參加騎馬、打球等活動,故②符合題意;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紙幣,百姓使用紙幣進行交易,故③不符合題意;唐太宗時期,虛心納諫,廣納賢才,知人善任,開創了貞觀盛世,故④符合題意。綜上可知,①②④正確,故選B項。③不正確,排除ACD三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盛世繁榮,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唐朝盛世的相關史實。12.(2024七下·婺城期中)五代十國時期,真正敵對的政權是個別,絕大多數政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這就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A.藩鎮割據導致五代十國局面出現B.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完成統一C.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的趨勢D.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可知,材料表明五代十國時期,國家陷于分裂,但同時分裂中蘊含統一的因素,故選C項。據所學可知,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項。五代十國時期國家處于分裂裝狀態,并未實現統一,排除B項。材料描述了五代十時期分裂中蘊含統一,沒有說明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五代十國。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五代十國的相關史實。13.(2024七下·婺城期中)北宋初年,宋太祖屢幸國子監祭拜孔子,重視名儒的社會影響,獎勵書院,大倡讀書風氣。宋太宗更是“銳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見,宋初統治者( )A.注重發展文教事業 B.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不斷加強中央集權 D.開創尊崇儒術局面【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宋太祖獎勵書院,大倡讀書風氣”“宋太宗銳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可知,宋朝建立后,統治者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社會上形成了濃厚的讀書風氣,故選A項。北宋統治者實施重文抑武策略,但材料的描述的是對文教的重視,沒有體現抑武信息,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北宋統治注重發展文教事業,不能印證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C項。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重文政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4.(2024七下·婺城期中)現有一畫作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于北宋時創作,體現了北宋都城繁華的商業景象。該畫卷最有可能是( )A.李嵩《貨郎圖》 B.徐揚《盛世滋生圖》C.楊威《耕獲圖》 D.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北宋創作”“體現了北宋都城繁華的商業景象”,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城汴河兩岸工商業的繁華景象,故選D項。李嵩《貨郎圖》,是描寫農村生活的"風俗畫", 排除A項。徐揚《盛世滋生圖》,描繪蘇州市井風情,盛贊乾隆盛世,排除B項。楊威《耕獲圖》,北宋時期描繪農村耕獲的風俗小品山水畫,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相關史實。15.(2024七下·婺城期中)下列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這最適合用來研究中國古代( )秦半兩錢 唐開元通寶 契丹貨幣 西夏貨幣A.冶鐵技術的進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強C.抑商政策的演變 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圖片材料信息“秦半兩錢”“唐開元通寶”“契丹貨幣”“西夏貨幣”并結合所學可知,“契丹貨幣”“西夏貨幣”在形制和文書文字上與“秦半兩錢”“唐開元通寶”有相似性,說明契丹、西夏學習借鑒了中原漢族先進文化,反映了古代民族交融的加強,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無法得出冶鐵技術的進步,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體現不出抑商政策的演變,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沒有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錢幣。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國古代錢幣的相關史實。16.(2024七下·婺城期中)品詩詞之美,憶家國故事。以下詩詞反映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以下詩詞反映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結合所學可知,①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描繪的是隋朝大運河;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諷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進取;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高風亮節、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描繪了唐玄宗開元盛世繁華。綜上可知,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④②③,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詩詞與歷史事件。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7.(2024七下·婺城期中)《馬可·波羅行紀》記載:“(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裝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這說明元代泉州( )A.外國使節增多 B.造船技術發達C.文化生活豐富 D.海外貿易繁榮【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乃不少船舶輻裝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朝埋藏,泉州地區海外貿易繁榮,故選D項。材料描述了泉州的外貿情況,沒有體現外國使節增多,排除A項。、材料描述了泉州的外貿情況,無法印證造船技術發達,排除B項。、材料描述了泉州的外貿情況,沒有涉及文化生活豐富,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海外貿易,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下面是某同學用制表法梳理杰出人物及其主要事跡時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人物是( )人物 主要事跡 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 統一女真各部,頒行女真文字 把國號改為元,完成全國統一 結束元朝統治,建立明朝A.阿骨打、阿保機、成吉思汗、明成祖B.阿保機、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C.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明太祖D.阿保機、阿骨打、忽必烈、明成祖【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表格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契丹國;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頒行女真文字;忽必烈把國號改為元,完成全國統一;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明朝。所以表格中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人物是阿保機、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故選B項。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明成祖遷都北京,排除A項。元昊是統一黨項各部,建立西夏政權,排除C項。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任皇帝,營建并遷都北京,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史上重要歷史人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古代中國重要歷史人物的相關歷史知識。19.(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國古代文學、史學科技等著作眾多,下列作者與著作對應正確的是( )①司馬光——《資治通鑒》②施耐庵——《三國演義》③徐光啟——《農政全書》④宋應星——《天工開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 答題關鍵信息“作者與著作對應正確的”,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①對應正確;明朝小說家羅貫中撰寫了著名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②對應錯誤;明朝科學家編著了農業科技著作《農政全書》,③對應正確;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編著了手工業技術專著《天工開物》,④對應正確。綜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文學、史學、科技著作。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文學、史學、科技著作的相關史實。20.(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們獲取的歷史信息,會有“事實陳述”和“評論意見”。下列屬于“事實陳述”的是( )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來管理海外貿易B.李白詩歌充滿想象,飄逸灑脫,被譽為“詩仙”C.《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D.《西游記》是一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以文字、語言、圖片等形式描述以往發生的歷史事件即是歷史“事實陳述”,據此分析: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來管理海外貿易”是對“宋朝市舶司”的歷史描述,屬于“事實陳述”,故選A項。B:“李白詩歌充滿想象,飄逸灑脫,被譽為‘詩仙’”是對“李白及其詩歌”的評論看法,屬于“評論意見”,排除B項。C:“《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是對“《本草綱目》”的評論看法,屬于“評論意見”,排除C項。D:“《西游記》是一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是對“《西游記》”的評論看法,屬于“評論意見”,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事實陳述”和“評論意見”,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史學理論的相關知識。二、非選擇題21.(2024七下·婺城期中)中國與非洲建設者共同建造的鐵路已經超過1萬公里,這是一條由鋼鐵鑄就的道路,更是一條用心靈連接、用夢想照亮的道路。讀圖,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非洲之傲”列車運行線路之一的起點是南非的開普敦,終點是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列車運行的最東段是我國1970年援建的坦贊鐵路,共有320座橋梁,22條隧道。2017年1月中國宣布將再次參與該鐵路的改造升級,實現鐵路與港口的有效銜接,打造鐵路沿線產業經濟帶。材料二:如圖所示。(1)根據材料一,寫出“非洲之傲”列車運行線路的大致走向。(2)根據材料二,分析開普敦發展種植業的有利自然條件。(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影響坦贊鐵路施工的自然原因;并簡述該鐵路改造升級對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答案】(1)東北-西南走向(2)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夏季高溫少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3)穿越裂谷帶,地質條件復雜;河流眾多;氣候濕熱、病毒肆虐;地勢起伏大。有利于改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促進沿線國家資源開發;完善產業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等。【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分析】(1)由所學知識可知,南非開普敦在非洲最南端,而坦桑尼亞屬于非洲東部沿海國家,故該鐵路屬于東北——西南走向。(2)由所學知識可知,開普頓屬于地中海氣候,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夏季高溫少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作物糖分積累。(3)影響施工因素:非洲氣候干燥炎熱,土質疏松,并穿越裂谷帶,地質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大;且河流峽谷多,氣候濕熱、病毒肆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1、有利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促進資源開發,發展經濟;2、利于完善產業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增加收入等。【點評】開普敦位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界處,因受印度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響,使開普敦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更為溫和、濕潤,降水豐沛。22.(2024七下·婺城期中)創新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0 圖11 圖12材料二:圖13材料三:《歷朝的科舉制度》朝代 主要措施隋朝 隋煬帝時①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唐朝 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時,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②,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宋朝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明朝 考試題目必須來自③,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問題格式采用④。(1)請指出圖11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并根據三張圖片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2)閱讀圖13,請寫出以上兩種生產工具的名稱,并說明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的共同作用。(3)請將材料三中①②③④補充完整。并結合所學簡述明朝科舉制變化的影響。【答案】(1)三省六部制;君主專制的強化(皇權的強化)(2)曲轅犁和秧馬作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等。(3)①進士科 ②殿試制度 ③“四書”“五經” ④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發展造成嚴重阻礙;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不利于選賢舉能。【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1)制度:據材料一“圖11結構圖示”,結合所學可知,圖11反映的是中國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度。趨勢:據材料一三幅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圖10是三公九卿制,宰相位高權重,圖11是三省六部制,相權三分,皇權加強,圖12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反映的是明朝廢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職權,皇權得到強化,由此得出材料一中三張圖片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君主專制的強化(皇權的強化)。(2)名稱:據材料二圖13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左圖是唐朝改進了的曲轅犁,右圖是宋朝發明的秧馬。作用:根據所學可知,曲轅犁和秧馬的發明運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等。(3)內容:根據所學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武則天時,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明朝時期,科舉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問題格式采用八股文。故①進士科 ②殿試制度 ③“四書”“五經” ④八股文。影響:根據所學可知,明朝科舉制八股取士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發展造成嚴重阻礙;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不利于選賢舉能。【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曲轅犁和秧馬。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唐宋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科舉制的相關歷史知識。23.(2024七下·婺城期中)“和合”思想是中國對外交往中始終奉行的理念。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對外交通路線圖(如圖)圖14材料二:15世紀初,他七次遠洋航海,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下千古佳話……之所以名垂青史,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改編自央視新聞材料三:太祖洪武二年夏四月,時倭寇出沒海島中,數侵掠蘇州、崇明,殺略居民,劫奪貨財,沿海之地皆患之。——《明史紀事本末》材料四: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歷史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進步提供精神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順應歷史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1)根據材料一,從①②③中任選兩個國家,列舉唐朝與其友好交往的史實。(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其遠洋航行最遠到達哪里?(3)綜合上述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正反論證)【答案】(1)①唐與天竺:玄奘西行,從天竺帶回了大量佛經,也促進了唐與天竺的友好往來。②唐與新羅: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促進了唐與新羅經濟文化往來③唐與日本:鑒真東渡,不僅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鄭和下西洋;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觀點: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沖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唐朝時,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唐朝與新羅之間的往來,均是通過友好交往,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明朝時,中國對外交往既有和也有戰,鄭和下西洋通過和平交往的方式“示中國之富強”,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明朝中期以來,沿海各地“倭患”嚴重,戚繼光抗倭,打敗了外來侵略者,維護了祖國的統一。綜上所述,中國一直是一個堅持和平外交的國家,同時我們也要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以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1)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據材料一“唐代對外交通路線圖”可知,①為天竺,今印度;②為新羅,今朝鮮;③是日本。結合所學可知,列舉唐朝與其友好交往的史實。如:唐與天竺:玄奘西行,從天竺帶回了大量佛經,也促進了唐與天竺的友好往來。唐與新羅: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促進了唐與新羅經濟文化往來。唐與日本:鑒真東渡,不僅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據材料二“15世紀初,他七次遠洋航海,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下千古佳話……”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15世紀前期的鄭和下西洋,其遠洋航行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本題為觀點論證題。綜合上述材料可知,描述的是中國與海外國家的交往。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外和平友好往來,材料三反映了中外之間的暴力沖突,由此可提煉觀點為“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沖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圍繞所提煉的觀點,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論證,主要以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史實論證古代中國和平交往,以“倭患”等史實論證暴力沖突。最后總結升華觀點,強調中國一直是一個堅持和平外交的國家,同時我們也要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以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對外交往。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唐朝對外交往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鄭和下西洋,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3)本題為觀點論證題。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對外交往。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古代對外交往的相關史實。24.(2024七下·婺城期中)兩宋時期,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摘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材料二:表1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統計表年份 980 1102總人口 約3700萬 約1.1億南北方人口比例 南方占56.9%,北方占43.1% 南方占64.1%,北方占35.9%資料:北宋推廣到東南地區的占城稻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當時宋代南方種植的水稻分為“早禾”和“晚禾”……當時流行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整理改編自《宋史》材料三:圖15(1)材料一中的“藩鎮之弊”源于哪一歷史事件?請寫出材料中“兵也收了,財也收了”的具體做法。(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經濟現象,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3)請仿照示例,在展品②③中任選一例,為其寫解說詞。示例:展品①:我是北宋泥活字板,從中國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來經過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答案】(1)安史之亂兵也收了: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控制軍隊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定期換防,使得兵不識將,將不專兵。財也收了: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財富收歸中央。(2)經濟重心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②新品種的培育、復種技術的推廣等大大促進了南方農業生產發展。(3)例:展品②:我是南宋持羅盤,我的出現說明了南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展品③:我是宋代突火槍,我的出現說明宋代火藥廣泛應用于戰爭。在13世紀火藥傳入了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事件:據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國力由盛轉衰,地方勢力膨脹,形成了藩鎮割據之弊。做法:據材料一“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并結合所學可知,為懲戒“藩鎮之弊”,加強專制集權,宋太祖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控制軍隊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定期換防,使得兵不識將,將不專兵,是為兵也收了。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財富收歸中央,是為財也收了。(2)現象:據材料二“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統計表”可知,980年、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南方占56.9%,北方占43.1%,到1102年,南方占64.1%,北方占35.9%,說明南方人口占比上升,結合所學可知,南方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反映了經濟重心南移。原因:根據所學可知,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新品種的培育、復種技術的推廣等大大促進了南方農業生產發展。(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可知,展品①是活字印刷術;展品②是羅盤針;展品③是突火槍。依據示例撰寫解說詞。如:展品②:我是南宋持羅盤,我的出現說明了南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展品③:我是宋代突火槍,我的出現說明宋代火藥廣泛應用于戰爭。在13世紀火藥傳入了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北宋專制集權的加強,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北宋專制集權加強的相關史實。(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經濟重心南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歷史知識。(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的相關史實。25.(2024七下·婺城期中)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6材料二:據統計:遼與宋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宋與夏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夏與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三: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若元,并西域,轄琉球……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改編自《元史》材料四: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1)讀圖16,寫出建立政權①的民族和政權②的名稱。(2)根據材料二,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并簡述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元朝如何“并西域,轄琉球”。(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我們今天中國的發展有何啟示?【答案】(1)契丹族;金(2)有戰有和,和為主流;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并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轄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轄琉球:設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4)維護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等。【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①對應時間916-1125年”并結合所學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據材料一“②對應時間1115-1234年”并結合所學可知,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建立金國。(2)據材料二“遼與宋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宋與夏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可知,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和為主流。各民族和戰中聯系加強,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據材料三“……若元,并西域,轄琉球……”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設置了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轄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在澎湖島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4)啟示: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維護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等。【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遼宋夏金元更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遼宋夏金元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遼宋夏金元的相關歷史知識。(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的邊疆治理,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元朝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的相關史實。1 / 1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教共體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一、選擇題(2024七下·婺城期中)圖1為“巴西地形圖”,圖2為南美洲亞馬孫熱帶雨林風光,讀圖,回答下題。1.沿著亞馬孫河航行,可能看到( )A.古老燦爛的印加文明 B.氣勢磅礴的動物遷徙C.專載游客的貢多拉木船 D.高大茂密的原始叢林2.下列有關巴西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 B.地勢南高北低C.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種類豐富 D.官方語言是英語(2024七下·婺城期中)圖3為世界某區域降水量分布圖和人口密度圖。讀圖,回答下題。3.影響圖中人口密度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緯度 B.海陸位置 C.地形 D.氣候4.讀下圖4的氣溫降水圖,其中比較符合墨爾本氣候特點的是( )A. B.C. D.(2024七下·婺城期中)法國和西班牙都是歐洲地區重要的國家。讀圖,回答下題。5.根據圖示,可知兩國相似的自然環境特點有( )①南部為地中海氣候②海運交通便利③都以白色人種為主④是東半球國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巴黎位于馬德里的( )A.東北方 B.西北方 C.東南方 D.西南方7.(2024七下·婺城期中)“他是將分裂了兩百八十余年的中華世界重新統一的功臣,他二十四年節儉勤政,推動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一手造就了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偉大王朝,為唐代盛世奠定基礎。”以上材料是對哪一歷史人物的評價( )A.隋煬帝 B.唐高祖 C.隋文帝 D.忽必烈8.(2024七下·婺城期中)“輸送物資最方便的乃是水運,然而無論黃河、淮水,還是長江,中國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東,沒有連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帝決定以人工之力來完成此事。”由此可知,隋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是( )A.加強南北交通 B.鞏固國家統治C.加強邊疆治理 D.加強中央集權9.(2024七下·婺城期中)下圖是中國古代時間軸,關于②階段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10.(2024七下·婺城期中)有學者認為:“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于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時期出現貞觀之治局面的原因是( )A.中央集權,強化專制 B.整頓史治,裁減冗員C.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D.虛心納諫,從善如流11.(2024七下·婺城期中)某同學準備在學校公眾號中推送一篇關于“游歷大唐”的文章,下列內容可以出現在這篇文章中的有( )①玄奘攜帶佛經回到長安②婦女參加騎馬、打球等活動③百姓使用紙幣進行交易④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4七下·婺城期中)五代十國時期,真正敵對的政權是個別,絕大多數政權奉中原王朝正朔,稱臣納貢。這就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材料反映了( )A.藩鎮割據導致五代十國局面出現B.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完成統一C.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的趨勢D.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13.(2024七下·婺城期中)北宋初年,宋太祖屢幸國子監祭拜孔子,重視名儒的社會影響,獎勵書院,大倡讀書風氣。宋太宗更是“銳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由此可見,宋初統治者( )A.注重發展文教事業 B.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不斷加強中央集權 D.開創尊崇儒術局面14.(2024七下·婺城期中)現有一畫作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于北宋時創作,體現了北宋都城繁華的商業景象。該畫卷最有可能是( )A.李嵩《貨郎圖》 B.徐揚《盛世滋生圖》C.楊威《耕獲圖》 D.張擇端《清明上河圖》15.(2024七下·婺城期中)下列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這最適合用來研究中國古代( )秦半兩錢 唐開元通寶 契丹貨幣 西夏貨幣A.冶鐵技術的進步 B.民族交融的加強C.抑商政策的演變 D.中外文化的交流16.(2024七下·婺城期中)品詩詞之美,憶家國故事。以下詩詞反映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④①②17.(2024七下·婺城期中)《馬可·波羅行紀》記載:“(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裝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這說明元代泉州( )A.外國使節增多 B.造船技術發達C.文化生活豐富 D.海外貿易繁榮18.(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下面是某同學用制表法梳理杰出人物及其主要事跡時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人物是( )人物 主要事跡 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 統一女真各部,頒行女真文字 把國號改為元,完成全國統一 結束元朝統治,建立明朝A.阿骨打、阿保機、成吉思汗、明成祖B.阿保機、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C.阿骨打、元昊、成吉思汗、明太祖D.阿保機、阿骨打、忽必烈、明成祖19.(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國古代文學、史學科技等著作眾多,下列作者與著作對應正確的是( )①司馬光——《資治通鑒》②施耐庵——《三國演義》③徐光啟——《農政全書》④宋應星——《天工開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024七下·婺城期中)我們獲取的歷史信息,會有“事實陳述”和“評論意見”。下列屬于“事實陳述”的是( )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來管理海外貿易B.李白詩歌充滿想象,飄逸灑脫,被譽為“詩仙”C.《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D.《西游記》是一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二、非選擇題21.(2024七下·婺城期中)中國與非洲建設者共同建造的鐵路已經超過1萬公里,這是一條由鋼鐵鑄就的道路,更是一條用心靈連接、用夢想照亮的道路。讀圖,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非洲之傲”列車運行線路之一的起點是南非的開普敦,終點是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列車運行的最東段是我國1970年援建的坦贊鐵路,共有320座橋梁,22條隧道。2017年1月中國宣布將再次參與該鐵路的改造升級,實現鐵路與港口的有效銜接,打造鐵路沿線產業經濟帶。材料二:如圖所示。(1)根據材料一,寫出“非洲之傲”列車運行線路的大致走向。(2)根據材料二,分析開普敦發展種植業的有利自然條件。(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影響坦贊鐵路施工的自然原因;并簡述該鐵路改造升級對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22.(2024七下·婺城期中)創新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0 圖11 圖12材料二:圖13材料三:《歷朝的科舉制度》朝代 主要措施隋朝 隋煬帝時①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唐朝 唐太宗時,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時,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②,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宋朝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明朝 考試題目必須來自③,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問題格式采用④。(1)請指出圖11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并根據三張圖片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2)閱讀圖13,請寫出以上兩種生產工具的名稱,并說明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的共同作用。(3)請將材料三中①②③④補充完整。并結合所學簡述明朝科舉制變化的影響。23.(2024七下·婺城期中)“和合”思想是中國對外交往中始終奉行的理念。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對外交通路線圖(如圖)圖14材料二:15世紀初,他七次遠洋航海,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下千古佳話……之所以名垂青史,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改編自央視新聞材料三:太祖洪武二年夏四月,時倭寇出沒海島中,數侵掠蘇州、崇明,殺略居民,劫奪貨財,沿海之地皆患之。——《明史紀事本末》材料四: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歷史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進步提供精神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順應歷史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1)根據材料一,從①②③中任選兩個國家,列舉唐朝與其友好交往的史實。(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其遠洋航行最遠到達哪里?(3)綜合上述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正反論證)24.(2024七下·婺城期中)兩宋時期,中央集權不斷強化,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摘自宋·朱熹《朱子語類》材料二:表1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統計表年份 980 1102總人口 約3700萬 約1.1億南北方人口比例 南方占56.9%,北方占43.1% 南方占64.1%,北方占35.9%資料:北宋推廣到東南地區的占城稻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當時宋代南方種植的水稻分為“早禾”和“晚禾”……當時流行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整理改編自《宋史》材料三:圖15(1)材料一中的“藩鎮之弊”源于哪一歷史事件?請寫出材料中“兵也收了,財也收了”的具體做法。(2)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經濟現象,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3)請仿照示例,在展品②③中任選一例,為其寫解說詞。示例:展品①:我是北宋泥活字板,從中國傳入朝鮮,之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后來經過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徑傳入歐洲。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25.(2024七下·婺城期中)中國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碰撞、交流,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16材料二:據統計:遼與宋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宋與夏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1098年后再無大規模戰爭。夏與金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邊境戰爭后議和,維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材料三: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若元,并西域,轄琉球……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改編自《元史》材料四: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1)讀圖16,寫出建立政權①的民族和政權②的名稱。(2)根據材料二,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特點。并簡述這一時期民族關系對“中國”國家發展的作用。(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元朝如何“并西域,轄琉球”。(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我們今天中國的發展有何啟示?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B【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巴西大多數地區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 亞馬孫平原上地勢較低 氣候濕熱 不適合人類居住 而巴西高原上氣候溫和 較適合人類居住。1.A、由所學知識可知,印加文明屬于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近代印第安人遭受屠殺,印第安人文明也已逐漸消失,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氣勢磅礴的動物遷徙主要出現在非洲草原,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貢多拉木船是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C錯誤;D、由所學知識可知,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密集,沿河兩岸可以看見茂密的原始森林,D正確。故答案為:D。2.A、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地勢南部位高原,北部為平原,B正確;C、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主要地處熱帶地區,C錯誤;D、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D錯誤。故答案為:B。【答案】3.D4.C【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溫帶海洋性氣候是全年溫和潮濕的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較均勻。3.A、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大部分地區屬于低緯度熱帶地區,故維度不是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南部高原地區人口密度比東北部沿海地區人口密度大,故海陸位置不是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亞馬孫平原地區人口少,而南部高原反而人口多,說明地形不是主要影響因素,C錯誤;D、由所學知識可知,巴西亞馬孫平原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常年濕熱多雨不適合居住,而高原地區氣候涼爽適合居住,故氣候是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D正確。故答案為:D。4.A、由所學知識可知,墨爾本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圖中氣候全年高溫,降雨少在150毫米以下,季節分布不均,屬于熱帶沙漠氣候類型,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墨爾本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圖中氣候全年高溫,降雨少在200毫米以下,季節分布不均,屬于熱帶草原氣候類型,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墨爾本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圖中氣候全年在0度以上,且降水量均勻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C正確;D、由所學知識可知,墨爾本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圖中氣候雨熱同期,全年溫差大,降雨量季節分布不均勻,屬于季風性氣候,D錯誤。故答案為:C。【答案】5.B6.A【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白色人種,又稱歐羅巴人種,分布于歐洲大部,美洲、大洋洲、北非、南亞、北亞、西亞、中亞部分地區及地中海沿岸。5.①南部為地中海氣候②海運交通便利③都以白色人種為主④是東半球國家6.A、由圖表信息可知,巴黎維度比馬德里高在北邊,經度比馬德里大在其東面,故是東北方,A正確。B、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馬德里的東北面,B錯誤;C、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馬德里的東北面,C錯誤;D、同理可知,巴黎位于馬德里的東北面,D錯誤;故答案為:A。7.【答案】C【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將分裂了兩百八十余年的中華世界重新統一”“為唐代盛世奠定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兩百八十余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局面,為唐朝繁榮盛世奠定了基礎,故選C項。隋煬帝是隋朝末代皇帝,統治殘暴,導致隋朝滅亡,排除A項。隋朝滅亡,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與“ 將分裂了兩百八十余年的中華世界重新統一”不符,排除B項。忽必烈是元朝皇帝,1276年滅亡南宋,1279年統一全國,排除D項。故答案為:C項。【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統一,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8.【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中國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東,沒有連接南北的河流”“隋帝決定以人工之力來完成此事”可知,材料表明加強南北交通,促進南北物質交流是隋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故選A項。材料主旨說明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沒有涉及鞏固國家統治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主旨說明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沒有涉及加強邊疆治理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主旨說明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沒有涉及加強中央集權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朝大運河。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9.【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圖6時間軸可知,②對應時間是581-907年,結合所學可知,是隋唐時期,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故選A項。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時期,排除B項。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排除C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征。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時間軸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社會階段發展特征的相關史實。10.【答案】D【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于疇昔所惡之臣”可知,材料表明唐太宗貴為皇帝,卻能夠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造就了貞觀盛世,故選D項。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強化皇權專制,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項。整頓史治,裁減冗員是唐玄宗的措施,并且材料沒有相關信息,排除B項。唐玄宗統治注重發展經濟,改革稅制,與唐太宗貞觀之治沒有關聯,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太宗貞觀之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1.【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游歷大唐”,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玄奘西行,攜帶佛經回到長安,故①符合題意;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婦女參加騎馬、打球等活動,故②符合題意;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紙幣,百姓使用紙幣進行交易,故③不符合題意;唐太宗時期,虛心納諫,廣納賢才,知人善任,開創了貞觀盛世,故④符合題意。綜上可知,①②④正確,故選B項。③不正確,排除ACD三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盛世繁榮,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唐朝盛世的相關史實。12.【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材料“減少了進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進國家統一的因素”可知,材料表明五代十國時期,國家陷于分裂,但同時分裂中蘊含統一的因素,故選C項。據所學可知,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項。五代十國時期國家處于分裂裝狀態,并未實現統一,排除B項。材料描述了五代十時期分裂中蘊含統一,沒有說明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五代十國。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五代十國的相關史實。13.【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宋太祖獎勵書院,大倡讀書風氣”“宋太宗銳意文史、以文化成天下”可知,宋朝建立后,統治者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社會上形成了濃厚的讀書風氣,故選A項。北宋統治者實施重文抑武策略,但材料的描述的是對文教的重視,沒有體現抑武信息,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北宋統治注重發展文教事業,不能印證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C項。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議,尊崇儒術,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重文政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4.【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北宋創作”“體現了北宋都城繁華的商業景象”,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城汴河兩岸工商業的繁華景象,故選D項。李嵩《貨郎圖》,是描寫農村生活的"風俗畫", 排除A項。徐揚《盛世滋生圖》,描繪蘇州市井風情,盛贊乾隆盛世,排除B項。楊威《耕獲圖》,北宋時期描繪農村耕獲的風俗小品山水畫,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相關史實。15.【答案】B【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圖片材料信息“秦半兩錢”“唐開元通寶”“契丹貨幣”“西夏貨幣”并結合所學可知,“契丹貨幣”“西夏貨幣”在形制和文書文字上與“秦半兩錢”“唐開元通寶”有相似性,說明契丹、西夏學習借鑒了中原漢族先進文化,反映了古代民族交融的加強,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無法得出冶鐵技術的進步,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體現不出抑商政策的演變,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古錢幣的形制與鑄幣文字,沒有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錢幣。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國古代錢幣的相關史實。16.【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以下詩詞反映的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結合所學可知,①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描繪的是隋朝大運河;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諷刺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進取;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高風亮節、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描繪了唐玄宗開元盛世繁華。綜上可知,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④②③,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詩詞與歷史事件。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7.【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乃不少船舶輻裝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朝埋藏,泉州地區海外貿易繁榮,故選D項。材料描述了泉州的外貿情況,沒有體現外國使節增多,排除A項。、材料描述了泉州的外貿情況,無法印證造船技術發達,排除B項。、材料描述了泉州的外貿情況,沒有涉及文化生活豐富,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海外貿易,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據表格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契丹國;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頒行女真文字;忽必烈把國號改為元,完成全國統一;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明朝。所以表格中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人物是阿保機、阿骨打、忽必烈、朱元璋,故選B項。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明成祖遷都北京,排除A項。元昊是統一黨項各部,建立西夏政權,排除C項。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任皇帝,營建并遷都北京,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史上重要歷史人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古代中國重要歷史人物的相關歷史知識。19.【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 答題關鍵信息“作者與著作對應正確的”,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①對應正確;明朝小說家羅貫中撰寫了著名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②對應錯誤;明朝科學家編著了農業科技著作《農政全書》,③對應正確;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編著了手工業技術專著《天工開物》,④對應正確。綜上可知,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項;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文學、史學、科技著作。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文學、史學、科技著作的相關史實。20.【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以文字、語言、圖片等形式描述以往發生的歷史事件即是歷史“事實陳述”,據此分析:A:“宋代在主要港口建立了市舶司來管理海外貿易”是對“宋朝市舶司”的歷史描述,屬于“事實陳述”,故選A項。B:“李白詩歌充滿想象,飄逸灑脫,被譽為‘詩仙’”是對“李白及其詩歌”的評論看法,屬于“評論意見”,排除B項。C:“《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是對“《本草綱目》”的評論看法,屬于“評論意見”,排除C項。D:“《西游記》是一部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是對“《西游記》”的評論看法,屬于“評論意見”,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事實陳述”和“評論意見”,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史學理論的相關知識。21.【答案】(1)東北-西南走向(2)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夏季高溫少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3)穿越裂谷帶,地質條件復雜;河流眾多;氣候濕熱、病毒肆虐;地勢起伏大。有利于改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促進沿線國家資源開發;完善產業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等。【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分析】(1)由所學知識可知,南非開普敦在非洲最南端,而坦桑尼亞屬于非洲東部沿海國家,故該鐵路屬于東北——西南走向。(2)由所學知識可知,開普頓屬于地中海氣候,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夏季高溫少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利于作物糖分積累。(3)影響施工因素:非洲氣候干燥炎熱,土質疏松,并穿越裂谷帶,地質條件復雜,地勢起伏大;且河流峽谷多,氣候濕熱、病毒肆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1、有利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促進資源開發,發展經濟;2、利于完善產業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增加收入等。【點評】開普敦位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界處,因受印度洋和大西洋水汽的影響,使開普敦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更為溫和、濕潤,降水豐沛。22.【答案】(1)三省六部制;君主專制的強化(皇權的強化)(2)曲轅犁和秧馬作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等。(3)①進士科 ②殿試制度 ③“四書”“五經” ④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發展造成嚴重阻礙;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不利于選賢舉能。【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1)制度:據材料一“圖11結構圖示”,結合所學可知,圖11反映的是中國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度。趨勢:據材料一三幅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圖10是三公九卿制,宰相位高權重,圖11是三省六部制,相權三分,皇權加強,圖12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反映的是明朝廢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職權,皇權得到強化,由此得出材料一中三張圖片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君主專制的強化(皇權的強化)。(2)名稱:據材料二圖13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左圖是唐朝改進了的曲轅犁,右圖是宋朝發明的秧馬。作用:根據所學可知,曲轅犁和秧馬的發明運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等。(3)內容:根據所學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武則天時,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明朝時期,科舉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問題格式采用八股文。故①進士科 ②殿試制度 ③“四書”“五經” ④八股文。影響:根據所學可知,明朝科舉制八股取士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發展造成嚴重阻礙;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不利于選賢舉能。【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曲轅犁和秧馬。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唐宋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科舉制的相關歷史知識。23.【答案】(1)①唐與天竺:玄奘西行,從天竺帶回了大量佛經,也促進了唐與天竺的友好往來。②唐與新羅: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促進了唐與新羅經濟文化往來③唐與日本:鑒真東渡,不僅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鄭和下西洋;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觀點: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沖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唐朝時,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唐朝與新羅之間的往來,均是通過友好交往,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明朝時,中國對外交往既有和也有戰,鄭和下西洋通過和平交往的方式“示中國之富強”,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明朝中期以來,沿海各地“倭患”嚴重,戚繼光抗倭,打敗了外來侵略者,維護了祖國的統一。綜上所述,中國一直是一個堅持和平外交的國家,同時我們也要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以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解析】【分析】(1)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據材料一“唐代對外交通路線圖”可知,①為天竺,今印度;②為新羅,今朝鮮;③是日本。結合所學可知,列舉唐朝與其友好交往的史實。如:唐與天竺:玄奘西行,從天竺帶回了大量佛經,也促進了唐與天竺的友好往來。唐與新羅: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促進了唐與新羅經濟文化往來。唐與日本:鑒真東渡,不僅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據材料二“15世紀初,他七次遠洋航海,到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留下千古佳話……”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描述的是15世紀前期的鄭和下西洋,其遠洋航行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本題為觀點論證題。綜合上述材料可知,描述的是中國與海外國家的交往。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國古代對外和平友好往來,材料三反映了中外之間的暴力沖突,由此可提煉觀點為“中國古代對外交往既有和平交往形式,也有暴力沖突的形式,主流是和平外交”。圍繞所提煉的觀點,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論證,主要以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史實論證古代中國和平交往,以“倭患”等史實論證暴力沖突。最后總結升華觀點,強調中國一直是一個堅持和平外交的國家,同時我們也要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以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對外交往。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唐朝對外交往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鄭和下西洋,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3)本題為觀點論證題。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對外交往。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古代對外交往的相關史實。24.【答案】(1)安史之亂兵也收了: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控制軍隊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定期換防,使得兵不識將,將不專兵。財也收了: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財富收歸中央。(2)經濟重心南移;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②新品種的培育、復種技術的推廣等大大促進了南方農業生產發展。(3)例:展品②:我是南宋持羅盤,我的出現說明了南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展品③:我是宋代突火槍,我的出現說明宋代火藥廣泛應用于戰爭。在13世紀火藥傳入了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事件:據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國力由盛轉衰,地方勢力膨脹,形成了藩鎮割據之弊。做法:據材料一“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并結合所學可知,為懲戒“藩鎮之弊”,加強專制集權,宋太祖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控制軍隊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定期換防,使得兵不識將,將不專兵,是為兵也收了。取消節度使收稅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設轉運使,把地方財富收歸中央,是為財也收了。(2)現象:據材料二“宋代980年、1102年人口統計表”可知,980年、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南方占56.9%,北方占43.1%,到1102年,南方占64.1%,北方占35.9%,說明南方人口占比上升,結合所學可知,南方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反映了經濟重心南移。原因:根據所學可知,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新品種的培育、復種技術的推廣等大大促進了南方農業生產發展。(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可知,展品①是活字印刷術;展品②是羅盤針;展品③是突火槍。依據示例撰寫解說詞。如:展品②:我是南宋持羅盤,我的出現說明了南宋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乘坐中國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后來又傳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展品③:我是宋代突火槍,我的出現說明宋代火藥廣泛應用于戰爭。在13世紀火藥傳入了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又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北宋專制集權的加強,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北宋專制集權加強的相關史實。(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經濟重心南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歷史知識。(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科技發明。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的相關史實。25.【答案】(1)契丹族;金(2)有戰有和,和為主流;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并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轄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轄琉球:設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4)維護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等。【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①對應時間916-1125年”并結合所學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據材料一“②對應時間1115-1234年”并結合所學可知,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建立金國。(2)據材料二“遼與宋共存165年,和平時期122年,失和時期僅43年。宋與夏1038年開始不斷有邊境戰爭,1044年議和,1084年再次交戰……”可知,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之間有戰有和,和為主流。各民族和戰中聯系加強,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據材料三“……若元,并西域,轄琉球……”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設置了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轄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在澎湖島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4)啟示: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維護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民族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等。【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遼宋夏金元更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遼宋夏金元的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遼宋夏金元的相關歷史知識。(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的邊疆治理,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元朝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的相關史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教共體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教共體學校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