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 題 細菌課時安排 1 課前準備 相關多媒體信息資源教材內容 分 析 《細菌》一課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第2節的內容。是本章的著重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一次著重章節。 第五單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著重為了介紹除七年級上、下冊學習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動物和微生物,而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組成局部,和學習動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細菌更有利于從微觀領域去了解生物世界,體會生物界的豐富多樣,為第六單元學習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設計理念 利用希沃白板,班班通一體機,希沃展臺等設備展示圖片,視頻及鏈接等信息資源,并聯系生活實際和跨學科聯合如:借助物理學科內的放大鏡無法觀察到細菌,只有顯微鏡才能觀察等,以幫助學生理解細菌結構微小及結構特點。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描述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課本60頁細菌結構示意圖、進而分析討論和歸納和總結細菌細胞的結構的過程,獲得自主、合作和探索性學習的方法,從而各種能力得到了提高了。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說明了科學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想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 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教學過程教學環節(一) 師生活動 情景導入 逐一導入圖片,同時提示學生自習觀察圖片所示的是什么 圖片導入“針尖上的細菌”(電子顯微鏡下,針尖上的細菌照片) 教師:歸納學生的分析,并揭曉答案。設計意圖 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將細菌和針尖的比擬,學生能體會到細菌次體的微小。教學環節(二) 師生活動 設問、自主閱讀 教師:設問“那么如此微小的細菌是怎樣被發現的 又是哪位科學家發現的呢 ”,“腐敗肉湯中大量的細菌是怎樣發生的 ”將問題投影在屏幕上之后,指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58-59頁“細菌的發現”相關課文,找尋問題的答案。設計意圖 投影相關問題幫助學生明確所尋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能力。教學環節 (三) 師生活動 小組討論 教師:仔細聆聽每小組同學的回答后,對其中優秀的回答給予表彰鼓勵,而其中欠缺的地方給予糾正。隨后,導入列文·虎克及其制造的顯微鏡的圖片,并對此局部做適當彌補。 圖片導入:導入列文·虎克及其顯微鏡的圖片列文·虎克顯微鏡設計意圖 幫助學生理解顯微鏡的產生以及側面驗證細菌形態的微小教學環節 (四) 師生活動 導入下一教學目標:細菌的形態結構 教師: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到了肉湯里的細菌。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的裝片,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情景(投影展示圖片)。同學們看得清楚嗎 學生:看見一點一點的。 教師:嗯,沒錯。細菌的第一次形態特點就是細菌實在是太小了,我們用的光學顯微鏡即便放到最大也無法看清楚,所以我們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來觀察它的具體形態結構和繁殖情況。設計意圖 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支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理解細菌的形態和繁殖情況板書設計 一、細菌的發現 列文·虎克:自制顯微鏡發現細菌巴斯德:實驗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巴士消毒法;“微生物學之父”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細菌的結構:無成形的細胞核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教學反思 本節課重視教學過程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側重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開始上課時,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本內容,并找出相關知識點。再根據教師提供的互動思路,引導學生自己主動探討,從中體現出學生的了解情況。以此期望達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不足之處是還應更著重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索的能力。另外本節課學生的活動量欠缺,如果能夠讓學生親自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到細菌的形態結構估計效果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