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蒸 騰 作 用課時目標1.通過實驗和觀察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蒸騰作用過程以及植物與蒸騰作用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樹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2.認識蒸騰作用過程,理解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與自然界的作用。3.舉例說明蒸騰作用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4.通過測定植物的蒸騰作用和觀察植物葉表皮的氣孔的實驗,培養學生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重點:蒸騰作用的概念、過程及意義。學習難點:保衛細胞對氣孔的調節。課時活動設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活動: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各抒己見。設計意圖:用俗語導入,創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測量不同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教師活動:課前布置任務,測量祼地和草坪在相同時間的溫度和濕度,做好記錄。學生活動:各個小組分別在課上展示本組的測量結果,并與其他小組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有植物的環境溫度低,濕度大。這是因為植物體能夠散失水分,降低環境溫度。設計意圖:課前的小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討論、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探究實驗:植物體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教師活動:提出問題——水分主要從植物體的哪個器官散失出來 學生活動:作出假設——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從葉片散失。教師給出材料用具:盆栽鵝掌木、凡士林、干燥透明的塑料袋、細線。學生設計實驗:1.從同一株盆栽鵝掌木上選取兩根大小相同的枝條,分別標記為A和B。2.A枝條不作任何處理,將B枝條上所有葉片的兩面都涂上凡士林,分別用兩個干燥、透明的塑料袋將A、B枝條套住,并用細線扎緊袋口。3.光照2~3小時,觀察塑料袋內壁上是否有水珠形成。實驗現象:套住A枝條的塑料袋內壁出現水珠;套住B枝條的塑料袋內壁沒有水珠。得出結論: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通過葉片散失到體外。教師活動:提出問題——水分是從葉片的什么部位散失出去的 學生活動:回憶葉片的結構,得出氣孔是氣體出入的門戶。教師活動:提出問題——為什么水分只能通過葉片的氣孔散失 氣孔有什么樣的結構有利于水分散失呢 探究實驗:制作菠菜葉下表皮臨時裝片,觀察氣孔。教師給出材料用具:菠菜葉、載玻片、蓋玻片、清水、鑷子、顯微鏡等。學生活動:做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氣孔。結合課本文字和教師展示的氣孔打開和關閉的動態過程,得出保衛細胞的結構特點:保衛細胞通過吸水膨脹、失水縮小來控制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得出結論:植物通過保衛細胞控制氣孔的開閉來調節蒸騰作用。師生共同活動:構建蒸騰作用的概念。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領悟科學的探究過程,用實驗探究來降低本節課的難點,利用現代化技術使抽象變具體,化解難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蒸騰作用的過程和意義。教師活動:播放動畫,展示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過程。學生活動:根據動畫總結出蒸騰作用的過程。教師活動:給出相關資料——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通過導管輸送到葉,只有1%左右供植物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動利用,99%左右的水分都變成水蒸氣從氣孔散發到大氣中。學生活動:小組討論,說出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及對自然界的作用。教師活動:植物的蒸騰作用對自然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養花種草和植樹造林。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的“植樹節”,植樹造林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教師提出問題:1.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對氣候有什么影響 2.春季植樹時為什么要在樹苗發芽前進行 夏季植樹時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葉 3.為什么最好在陰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移栽后為什么要給植物遮陰 4.為什么說“大樹底下好乘涼” 學生討論回答:1.植樹造林可以提高空氣濕度,增加降雨量。2.為了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3.為了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提高其成活率。4.大樹進行蒸騰作用散失了水分,增加了空氣濕度,降低了大樹周圍的溫度。設計意圖: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用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感覺到學有所用,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豐富生活知識,培養愛護植物、保護環境的美好情感。第二節 蒸騰作用一、蒸騰作用的概念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氣孔中散失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二、蒸騰作用的調節植物通過保衛細胞控制氣孔的開閉來調節蒸騰作用。三、蒸騰作用的過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細胞→導管(根、莖、葉中)→葉肉細胞→氣孔→大氣。四、蒸騰作用的意義1.降低植物體的溫度。2.促進根對水分的吸收,促進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3.增加降雨量,調節氣候。課本《當堂練》。相關練習。實踐性作業:用氣球、剪刀、膠帶、線等材料制作氣孔模型。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