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章備課說明一、本章課標要求基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章課標要求如下:1.借助地圖和相關資料,舉例描述中國農業、工業等生產活動的分布,并用實例說明科學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中國交通運輸線的分布特征, 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2022年版課標中添加了“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2022版課標中刪除了“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狀況,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初步學會選擇恰當的交通運輸方式”。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介紹了農業、工業和交通運輸業。這部分內容以自然地理為基礎,體現了國家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應用與總結,又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本章分為3節的內容,第一節農業,主要介紹了農業的不同部門、發展成就、農作物的分布及畜牧業分布;第二節工業,主要介紹了工業的地位、影響因素、成就、主要工業部門的分布,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節交通運輸業,主要介紹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及選擇。三、本章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已經進行了一年時間的地理學習,有了一定的地理學科基礎,中國的主要產業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農業和工業的產品,也不能脫離交通。學生對農業、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了解只是身邊的具體產品,但作為地理學科的學習對象,學生不清楚的是怎么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和工業、交通網的分布特點和正確選擇適合的交通方式或工具,要全面、詳細地對學習提出更加具體而明確的要求。農 業第1課時 農業的含義及發展 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設計說明本節課我們以“自主學習+讀圖”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讀圖理解農業的廣義定義,并能說出不同部門的主要產品;學生自主學習中國農業的發展;通過讀圖掌握我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學習目標1.結合相關實例了解農業的概念、主要農業部門及其主要產品,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社會狀況,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核心素養。2.能夠運用資料說出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成就、中國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3.能夠運用地圖和文字資料歸納、掌握中國主要農作物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的地理核心素養。4.能夠舉例說明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重點難點重點:1.結合相關實例了解農業的概念、主要農業部門及其主要產品,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及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2.能夠運用地圖和文字資料歸納、掌握中國主要農作物分布特點。難點: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及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讀圖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歸納法。教學過程一、預習檢查完成知識梳理部分的內容。二、學習任務一教學 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民以食為天”一句道出了糧食的重要性,糧食來源于哪個部門呢 學生:種地。 教師:我們平時說的種地,其實是種植業,是農業的狹義概念,今天我們學習第四章第一節《農業》。 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1.農業的定義 教師: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讀圖4-1,說說什么是農業,有什么產品。 學生1:第一幅圖是種莊稼,主要產品是糧食。 學生2:第二幅圖是種果樹,主要產品是水果。 學生3:第三幅圖是放牧,主要產品是肉、奶。 學生4:第四幅圖是捕魚,主要產品是魚。教師總結:這四幅圖解釋了農業的廣義定義。農業是一種直接利用土地、氣候和水資源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一種讓“土地奉獻”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要的各種食物,如作為主食的小麥和水稻等,大家喜歡的各種水果、肉、蛋、奶及各種水產品和海產品。 2.農業發展的條件 教師:在實際生活中,不同地區發展的農業部門不同,我們應該怎么做 (主要從地形因素分析) 學生:種植業在耕地上種植,適宜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盆地;林業適宜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和丘陵;畜牧業適宜的地形主要是西部和北部的高原山地;漁業主要是沿海、沿河和湖泊地區。 教師:遵循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原則。這主要考慮的是自然地理條件,我們還應考慮社會經濟條件,比如市場需求、國家政策、農民的技術水平、交通運輸等。總之,各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歸納總結,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描述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核心素養。三、學習任務二教學 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閱讀教材第84、85頁,回答下列問題。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什么的國家 (2)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的成就。 (3)中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有什么變化 (4)中國農業生產條件有哪些變化 學生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粟的國家,還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樹的國家。 學生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目前,中國的谷物、肉類、籽棉、油菜籽、茶葉、水果等農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1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分析歸納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3:中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趨于合理。①在農業生產水平比較高的東部地區,建設了大量的高產穩產農田。②在農業生產水平比較低的地區,培育了新的農業基地。③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還建立了許多以出口創匯為主的農產品基地。④隨著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傳統農業得以改造升級,城郊農業也蓬勃發展起來。 學生4: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①農田灌溉和農業機械化逐步普及,使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②農業高科技手段廣泛應用于農產品育種,不但增加了農產品產量,還改善了農產品品質。③同時,儲存、保鮮技術的運用,也延長了農產品的儲存時間,改變了農產品的消費格局。 教師:農業科技的典范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為中國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創造了條件,也為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四、學習任務三教學 模塊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教師:農作物包括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讀圖4-7中國小麥、水稻分布、圖4-8和圖4-9,并閱讀教材第86、87頁,回答下列問題。 (1)讀圖4-8和圖4-9,哪一幅圖反映的是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哪一幅圖反映的是南方人的飲食習慣,他們的主食各是什么 (2)中國北方居民與南方居民的主食不同,跟當地種植的糧食作物有關。想一想,北方與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各是什么 (3)讀圖4-7,說一說糧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麥的分布特點。 (4)在一些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糧食商品率較高的 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知識,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的地理核心素養。地區,國家建立了商品糧基地。在圖中標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江淮地區。 學生1:圖4-8中是南方人的飲食習慣,他們的主食是米飯;圖4-9中是北方人的飲食習慣,他們的主食是面食。 學生2:北方居民以面食為主,北方種植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南方居民以米飯為主,南方種植的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 學生3:讀圖4-7,小麥的主要產區是北方,但北方也有種水稻的地方;水稻的主要產區是南方,而南方也有種小麥的地方。 教師:仔細讀圖例,小麥有兩個符號,區別是什么 學生:小麥有兩種,一種是春小麥,一種是冬小麥。 教師:春小麥和冬小麥的分布在我國哪里 學生:春小麥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甘肅和新疆也有零星分布;冬小麥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黃土高原有分布,青海和西藏也有零星分布。 教師點撥:春小麥和冬小麥是根據不同的播種期劃分的。春小麥在春季播種,秋季收獲;冬小麥在秋季播種,次年的夏季收獲,對越冬條件有較高的要求。五、過程性評價隨堂練習六、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掌握了農業的定義,了解了農業的不同部門及主要產品;了解了農業發展的成就,中國農業生產地區的分布趨于合理及生產條件的改善;掌握了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特點。七、布置作業相關練習八、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