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9.1《鄉土中國》導學案班級: 組別: 姓名:1、《鄉土中國》內容與價值介紹。2、《鄉土中國》的學習規劃設計。3、閱讀方法的指導(瀏覽、精讀、品讀)。4、激發學生閱讀《鄉土中國》的興趣。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鄉土中國》內容與價值,制訂《鄉土中國》的學習規劃設計。思維發展與提升: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為后續教學做準備,通過介紹五步閱讀法指導學生在接下來的閱讀任務中更加科學有效地進行閱讀,掌握整本書閱讀循序漸進的方法。審美鑒賞與創造:引導學生認識到文學作品的解讀的空間是巨大的,尋找和現實生活產生勾連,同時展示學生對中國社會感性的體悟與認識。文化傳承與理解:以鮮活的示例來激發學生興趣,帶領學生從身邊可知可感的情景出發,帶領學生學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展示《鄉土中國》中對相關問題的探討,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為后續導入相關社會學概念做準備。教學重點:激發學生閱讀《鄉土中國》興趣。教學難點:閱讀方法的指導指導一、整體把握《鄉土中國》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的學術性著作,費老以中西對照的學術視野,扎根鄉土本身,經過十幾年社會實踐與調研,運用社會學方法來整體分析鄉土社會。本書重要術語及觀點可以結合傳統文化加以理解,深入理解書中的重要觀點對中國社會的諸多現象有基礎性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些觀點是否符合當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通過觀察《鄉土中國》目錄的脈絡,初步發現費孝通先生選取的研究鄉土社會的角度,如從文化角度、家庭與家族的角度、政治的角度、血緣角度、精神角度等等,當然也有同學提出對一些名詞的不解,比如什么是“差序格局”?為什么研究鄉土社會要從“文字下鄉”入手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非常好,當我們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瀏覽”,先了解要了解書籍與作者的相關背景資料、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閱讀目錄等方式,掌握書的脈絡框架,勾畫出自己疑惑的問題。二、相關知識1.作者簡介費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蘇吳江。著名社會學家。1936年赴英留學,1938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先后任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副教務長。1949年后歷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等職。曾獲美國馬林諾夫斯基紀念獎、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的赫胥黎獎章、菲律賓“麥格賽”社會領袖獎等獎項。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生育制度》《民族與社會》《行行重行行》《鄉土重建》等。其中,《鄉土中國》及《生育制度》是學術界公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2.寫作背景《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后期,根據他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內容整理結集而成的,全書主體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時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中國。一個以農業這種生產方式為基礎而產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會有群體間“熟悉”的關系;這種“熟悉”再聯結血緣和地緣等因素,鄉土社會的結構才會是“差序格局”;因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維持鄉土社會結構的就必然是“禮治秩序”;鄉土社會的本色——經驗性社會決定鄉土社會的變遷是很緩慢的。3.寫作目的《鄉土中國》成書緣由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說,他是想借“鄉村社會學”這個講臺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三、內容簡介1.主要內容《鄉土中國》的內容具體的說是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中整理出來的一部分,包括14篇論文:《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2.各篇簡介第一篇 《鄉土本色》,開宗明義,點明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原因及特點。在這一篇中,作者從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切入,探討了鄉下人的“土氣”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國鄉土社會發展的農業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在這里禮俗社會指的是“熟悉人”的社會,是帶有鄉土性的;而法理社會則是“陌生人”的社會,是“機械的團結”。通過這兩種社會的比較,贊揚了鄉土社會的“本色”——土氣。第二篇 《文字下鄉》,從文字的產生與功用的角度說明在鄉土社會里,文字語言相比于“特殊語言”(包括表情、肢體動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從而反思文字下鄉運動的現實可操作性和必要性。第三篇 《再論文字下鄉》,從時間格局中說明鄉土社會沒有文字發展的土壤,同時為被指作“愚”的鄉下人作辯護。第四篇 《差序格局》,闡明了差序格局這一全新的概念,并與西方的團體格局作比較。介紹了中國鄉土社會中“以己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差序格局。第五篇 《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中國差序格局下,缺乏團體道德,指出道德體系中最大的特點——私。第六篇 《家族》,區別了“家”與“家族”,并具體論述了它們的結構、原則及功能。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家族主軸是縱的,而夫妻成了配軸。第七篇 《男女有別》,闡述了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愛情觀,探討了中國傳統感情定向的基本問題,用兩種文化模式的對比分析了鄉土社會男女隔閡的原因。第八篇 《禮治秩序》,說明了禮作為一種行為規范在鄉土社會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禮治社會中人們是主動的服于成規。第九篇 《無訟》,點明了中國在從鄉土社會蛻變的過程中法治秩序與禮治秩序的矛盾,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下產生了很多的副作用。第十篇 《無為政治》,論述了社會沖突中的“橫暴權力”與社會合作中的“同意權力”,但在農業性的鄉土社會中“無為”的政治是最現實也是最理想的。第十一篇 《長老統治》,指明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中,與“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并存的還有教化式的權力,中國政治性質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適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長老統治”一詞。第十二篇 《血緣和地緣》,說明了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契約是很難生存的。第十三篇 《名實的分離》,論述了在長老統治下,注釋的變動方式可以引起名實之間的極大分離,虛偽在這種情景下是必須的。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種權力——時勢權力。第十四篇 《從欲望到需要》,詳細區分了欲望和需要,在鄉土社會中自然已經做好選擇,人們只需靠經驗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卻不然。一、請在閱讀的基礎上概括本文的寫作意義。提示: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是一本運用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比較研究方法分析中國傳統基層社會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在著作中,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審視整個社會,分析社會的整體架構,同時運用深刻而又形象鮮明的比喻,深入淺出地對一些現象或理論進行解釋,從多個層面對傳統基層社會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概念和范疇,并從功能主義的視角出發闡釋了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和現實的功能,不僅為我們理解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的結構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而且對我們的文學創作以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參考,具有非常豐富的價值。二、閱讀完本書之后,請認為最主要寫作特點的哪些?1.文章中多次運用比喻。如在《無訟》一篇中,用足球比賽這個比喻來說明禮治秩序的性質;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將西洋社會的團體社會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將中國的差序格局則比喻為一塊石頭丟在水面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來的波紋。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體的,是對抽象概念的很好說明。2.大量舉實例,用以加強說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舉蘇州人家后門的河,在《禮治秩序》中提到抗戰時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醫生而請教房東老太太,在《無訟》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為教書先生而被請參加鄉村里的調解集會以及因抽大煙父子鬧矛盾的案子等。這些真實的事例就會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強了說明效果,正所謂“事實勝于雄辯”。3.善于引用歷史文獻和故事。如: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多次引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和《大學》里的話;《系維著私人的道德》中引用的《論語》中孔子及弟子司馬牛、孟武伯問“仁”的事,子張與孔子的對話;《禮治秩序》中顏淵問“仁”的對話等。從這些引用中可以很好地體現出中國社會的鄉土性,同時也可以看出費孝通先生淵博的學識。4.大量進行中西對比。如:《差序格局》一篇中用波紋與柴的不同比喻來對比中西方社會格局的不同;《家族》一篇中用中西方家庭的對比,來說明團體性的社群與事業社群,點明中國鄉土社會的又一特點。5.注意各篇的先后聯系。如《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與《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四種權力的相互聯系,這就使得整部著作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對鄉土中國有一個框架性的了解,給讀者以清晰的框架感。三、閱讀第一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務。1.摘抄出各篇的論點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間的聯系以及在全書中的地位、作用。[示例] 第1篇主旨:鄉土社會的本色是土氣,由此產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會模式。第2篇主旨:鄉土社會是熟悉社會、面對面社區,在空間角度看不需要文字。第3篇主旨:鄉土社會是熟悉社會、安定社會,在時間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前3篇的聯系:鄉土社會土氣的本色決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點。前3篇在全書中的地位、作用:前3篇是全書論證的起點、基礎。2.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第一篇的行文結構。[示例] 第一篇:3.在《文字下鄉》中,費老說鄉土社會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間上不需要,因為總是可以面對面;另一方面是時間上不需要,因為在鄉土文化中有聲音就足夠了,鄉土社會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為他們沒有用文字來幫助他們生活的需求。你贊同費老的這種觀點嗎?請展開討論。[提示] 見仁見智,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 贊同。費孝通先生認為,鄉土社會大體上是沒有“文字”的社會。文化的傳承可以以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續。在這一層上,有語言而無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鄉土社會是沒有必要的。[示例2] 不贊同。鄉土社會盡管世代相傳,很多非物質遺產是由代代相傳并非文字而記錄的,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產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費老的《鄉土中國》是以上世紀40年代的社會為背景創作的,已經不適于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任務一 閱讀第四至第十一篇,完成如下任務。1.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出“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的概念內涵。[示例]2.閱讀第四篇至第八篇的內容,思考:按照內容這幾篇應如何分類,并說明理由。[提示] 第一種分類方式:四、五篇為一組,從群己關系看鄉土社會的結構格局是差序格局,維持私人道德;六、七篇為一組,闡述鄉土社會的社群特點是事業社群;第八篇為一組,闡述鄉土社會的道德規范特點是禮治社會。第二種分類方式:四、五、六、七篇為一組,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模式導致了思想上大家系維著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為單位的事業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別;第八篇為一組,禮治社會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模式。第三種分類方式:第四篇為一組,五、六、七、八篇為一組,其中五、六、七、八篇都是圍繞第四篇差序格局展開論證的。第四種分類方式就是每一篇都單獨成為一組。當然,還可以把五篇不分組、合成一組。3.想一想,以下語言文字有何特點?在文本中有何作用?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當然,我并不是說中國鄉村人口是固定的。“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中庸》里把五倫作為天下之達道。因為在這種社會結構里,從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說他“善推而已矣”。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提示]虛詞的恰當使用使本書語言具有邏輯性;事例、比喻等使語言生動、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難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夠貼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經典的內容,使語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點,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難度;鑒賞語言我們應該具備辯證思維。4.閱讀有關篇章,總結歸納“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時勢權力”等概念內涵的區別。答案 在權力部分,作者分為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以及時勢權力。橫暴權力是社會沖突的產物,是上下級的、征服性的;而同意權力是社會分工的產物,類似于選舉產生。在鄉土社會中,橫暴權力天高皇帝遠,因此實則是同意權力產生作用,但是同意權力是在社會分工越細化的時候才越強大的,而鄉土社會卻幾乎是自給自足,分工極小,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第三種結構:教化權力。鄉土社會文化穩定、代代重復,傳統的方法足以應付當前的問題,故而經驗變得重要,長者便擁有了教育后輩的權力,因此教化權力又為長老統治。但當社會變遷速度加快時,傳統經驗不足以應付當前問題,這時,有能力發明新方法、創造新環境的人就會獲得第四種權力:時勢權力。但在穩定的鄉土社會中,一般則是表面橫暴權力,實則教化權力與同意權力。5.聯系本書已經閱讀過的內容,分析9~11篇,說明這三篇與本書標題《鄉土中國》有什么必然聯系?[提示] 第1~3篇是從經濟、文化等角度闡釋鄉土社會的特點,第4~8篇是從社會關系、社會規范等角度闡釋鄉土社會的特點,第9~11篇是從政治角度闡釋鄉土社會的特點。而這三篇在從政治角度闡釋“鄉土中國”的特點時,又是分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闡釋的。因此,與標題《鄉土中國》有必然的聯系。任務三 閱讀《鄉土中國》全書,完成如下任務。1.聯系全書,從對應概念的角度填寫下面表格。指稱鄉土社會的概念 指稱其他社會的對應概念禮俗社會 法理社會借助語言的社會 借助文字的社會差序格局 團體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系維著人民的憲法小家庭 家庭男女有別 男女同求禮治秩序、道德秩序 法治秩序調解體系 司法訴訟體系無為政治 有為政治教化的權力、橫暴的權力、同意的權力 同意的權力、橫暴的權力血緣社會 地緣社會2.以《“鄉土中國”的今天》為題,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或自己做過的調查,分析“鄉土中國”一詞的變遷,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創建微信群,共享所有文章。[提示] 寫作時既要聯系社會現實,結合思想觀念、經濟模式等去闡述“鄉土中國”在現代社會的留存與變化,也要對相應的文化內涵進行辯證性分析。要學會理論聯系現實,可以關注熱點新聞、影視作品等,進而分析其中隱含的有關“鄉土社會”的思想。[示例]“鄉土中國”的今天我懷著對社會學極大的熱情讀了這本費老的《鄉土中國》,讀罷,感觸頗深。正如費老所說,這本書是一種嘗試,嘗試回答了“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書從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與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開敘述,生動全面地展現了鄉土中國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觸,這里將分開闡述關于“土”的思考,“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誠然,當今社會,城里人習慣用土里土氣、土頭土腦來藐視鄉下人,然而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子,是一種高貴的象征、一種質樸的感覺、一種返璞歸真的踏實和厚重。我們的民族與泥土是分不開的,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土在我們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又何嘗不該尊重鄉土,尊重農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關于鄉土習慣與現代社會。“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的著多說嗎?”這類話是我們形成的鄉土習慣,但它已成為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鄉土社會從熟悉得到信任,而現代社會口說無憑,還要簽個字,畫押,形成法律。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我想這點體現得很明顯,當我們走出那片鄉土來到北京這個大城市的時候,我們會有諸多的不適應,我們會爽快地答應別人,我們不明白為什么說好了這樣卻沒有照辦,不明白為什么不怎么熟悉還要滿臉堆笑,因而我們會受騙,會受傷,會被別人說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嗎,只不過我們的鄉土習慣已經不適應這個現代社會罷了。時間的流逝總是在不停記錄歷史的進程,越過世紀的門檻,回首總結上個百年的中國社會學發展,總會有許多名字讓人銘刻在心。費孝通先生作為一代學人的典范,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孜孜以求,為建立中國化的社會學傾其一生心力,可謂著作等身,學問深厚;而其代表作《鄉土中國》更是影響深遠,堪稱經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輩學人,引領探究中國傳統社會的特質,發掘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