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沁園春·長沙 導學案1.理解詩歌的內容,鑒賞紅燭的意象。2.理解詩歌的主題,探究詩歌的寓意。1.學習聞一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與報國志向。2.閱讀詩歌內容,理解紅燭的意象,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3.理解詩歌的主題,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1.理解紅燭的意象2.探究詩歌的寓意。一、閱讀課文(一)看本課的視屏節目(略)(二)聽本課普通話朗誦(略)(三)自己對照課文朗讀(略)探究1:理清這首詩的抒情脈絡示例:開頭一切著眼于紅燭的顏色,將紅燭精神集中在一個“紅”字上面,凸現了紅燭的總體形象,由紅燭形象即刻聯想到詩人自身。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最后一節歸結到“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這樣一個哲理。也就是將紅燭精神歸結到一種徹底奉獻的人生哲學,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探究2:全詩扣住“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一共問了幾次?示例:第一問: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第二問: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出光來?第三問: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詩人面對紅燭,心緒起伏,或驚嘆贊美,或 心自問,或驚疑發問,或自求解答,或勸慰有加,詩情的流動形成起伏的波瀾,詩篇的節奏抑揚頓挫,形象鮮明而又飽含哲理、全詩扣住“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先后三次發問,這三問形成抒情的三個層次,使感情的抒發層層推進。有的問而不答,不的一問兩答,有的一問一答,在問問答答中,酣暢淋漓的抒情言志,詩人向讀者完全敞開了心扉,把一顆心交給了讀者,讓我們在他那熱情磅礴,精神煥發的詩句中,為他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為他那種獻身祖國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動。探究3:全詩九節,每一節開頭都是一聲“紅燭啊”,這是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示例:這是反復呼告的修辭方法,局部復沓吟詠,形成詩節的排比,便于傾訴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賦予紅燭以人的思想感情,成為詩人抒情的依托。探究4:這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示例:采用擬人化、呼告、復沓的手法。探究5:怎樣理解這首詩的主題?示例:詩人以物化的紅燭表現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過隱喻的筆法描寫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內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表達了無私奉獻、喚醒民眾的熱情,從側面抒發抒發詩人火熱的愛國情感,凸現詩人獻身祖國、敢于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探究6:我們從解讀詩歌經驗來看,《紅燭》你覺得用的什么表現手法?——托物言志示例:像我們學過的《愛蓮說》《詠梅》《詠柳》《蟬》等。所謂托物言志,是指詩人運用象征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繪客觀上事物的某一個方面的特征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也就是說“物”與“我”交融。示例:這首詩,詩人由紅燭聯想到詩人的心,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或相關處是什么 ? 用紅燭與詩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義?探究7:詩人由紅燭聯想到詩人的心,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或相關處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顏色——“紅燭”與詩人的赤子之心均為紅色,實際上都是具有奉獻精神——紅燭燃燒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擁有赤子之心的詩人希望自己能為了祖國不惜犧牲、無私奉獻。用紅燭與詩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義在于:以物化的紅燭表現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過隱喻的筆法描寫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內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無私奉獻、喚醒民眾的熱情,從側面抒發抒發詩人火熱的愛國情感,凸現詩人獻身祖國、敢于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探究8:“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可是一般顏色?”怎樣理解這句詩?示例:“這樣”是指示代詞,這里指性質,用“這樣紅”,表明詩人凝視著紅燭,也能喚起讀者對紅燭的印象,想到燭火照得紅亮的樣子,“這樣紅”遠比“鮮紅”的形象豐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遠比“掏”字爽快率直。探究9:“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你燒得不穩時,才著急得流淚!” 怎樣理解這句詩?示例:其一,用“侵”字性質明確,紅燭創造光明,殘風卻容不得這片光明,殘風是一種邪惡的勢力,它的行徑完全是邪惡的行徑。其二,“侵”字的適用范圍大,因而給人以豐富的想象,風有大有小,而燭火在或大或小的風中也程度不同的搖曳晃動。用“著急”更能表現出紅燭一心為人世間創造光明,唯恐不能為人世間創造光明,以無私奉獻為天職的靈魂。探究10: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引號的作用)示例:“燒”字不加引號,就不能著重標明它的特殊含義。加上引號,引人注目,字義豐富而又突出。探究11: “哦!我知道了!” 如將嘆號改逗號表達效果有何不同?示例:用嘆號:經過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顯得很強烈。改用逗號,語氣不強,感彩淡薄。探究12:“才著急得流淚!”這句話的嘆號有何作用?示例:用嘆號著急的心情表達得很強烈,改用句號,就失去了強烈的感彩。一、理解課文內容,完成1~5題1.開頭“紅燭啊,這樣紅的燭”對全詩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是全詩抒情的中心和總綱。一開頭,詩人就懷著敬慕的心情贊嘆熒熒的紅燭。“紅”是赤誠的象征。紅燭,在詩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樣的紅燭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否則就不配做詩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心,真是一顆赤子之心,是那么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一個“吐”字;逼真的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2.自讀2、3節,先說紅燭“一誤再誤”,后又寫“不誤不誤”是不是矛盾?【答案】示例:這兩節詩,詩人用設問手法,自問自答,生動的表現了一個思考覺悟的過程。前后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同時也更有力的表現了紅燭精神的可貴。詩人悟徹了,光是要“燒”出來的,只有自我燃燒,只有無私奉獻,才能放出光芒。這正是與利已主義哲學完全對立的一種新的人生觀。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歷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獲得的覺悟。3.怎樣理解“燒破世人的夢,燒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答案】示例: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既制了,便燒著”,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天職也在于奉獻,活著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也燦爛的火光。詩人借著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燒罷!燒罷!……監獄!”當時,民眾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圄受著禁錮。詩人認為:自己的職責,就在于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眾覺悟,使民眾奮起,使民眾熱血沸騰,使民眾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4.第五至第七節你認為寫了“淚”的哪些內容?【答案】示例: 是詩人對燭淚的思考、對紅燭的勸慰。古代詩詞常把蠟燭燃點時流溢的油脂叫作“燭淚”。詩人沿用這種擬人手法,馳騁想象,親切地問紅燭:“又何苦傷心流淚?”詩人同情、驚疑、思索。這里抒發的正是詩人在現實生活的旋渦中,內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詩人經過一番求索,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尋求到的答案,是還有“殘風”的存在。紅燭“心火發光”,自身“燒蠟成灰”,世人并非都像詩人自己那樣懷著敬意,那種邪惡的勢力不但對此毫無敬意,相反卻“來侵你的光芒”。紅燭流淚,是為燒得不穩而急得流淚。紅燭不怕犧牲自己,相反,它要充分地犧牲自己,為世人創造光明,它“急”的只是不能給世人帶來更多的光明。詩人自己懷著拯救祖國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樣受到黑暗丑惡勢力的干擾和阻撓,感到壯志難酬,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現實就是這樣,你要創造光明,不但要犧牲自己,還要“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但是,紅燭的淚不會白流。詩人勸慰道:“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紅燭的淚便是對世人的又一種貢獻。詩人托物言志,他既已抱定獻身祖國的心愿,也就不怕不幸的遭遇,那些帶淚的詩行,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5.怎樣理解“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答案】示例:第8、9兩節的呼喚,一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勸導鼓勵的呼喚。“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為著“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升華。人們通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本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一個動蕩的大時代。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還沒安排好王室的繼承大事就撒手人寰了,留下王子們 。王子猛被貴族大臣擁戴登上王位,號稱周悼王,一向受寵的王子朝攻擊并殺了他,自立為王。4年后,晉國攻打王子朝,擁立王子匄為周敬王。王子朝見 ,就攜帶大量周室典籍向南投奔楚國而去,(甲),如老子,可能辭官,也可能同行。《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錄:“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因為手中擁有象征周朝王權的典籍,即使離開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繼位的周王的合適人選,多次派使者到各個諸侯國去尋求支持,然而無人理會。公元前505年,周敬王派人刺殺了王子朝。有人推測,此事或許與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關,而王子朝以死為代價,拒絕交出典籍。從此,這批價值連城的典籍 ,留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是,2500年來,沒有人追問過這批無價之寶的下落,甚至對此事也是 。王子朝“奔楚”到達的是西鄂,他死后也葬在了這里。王子朝的冢是否還在,失蹤的典籍會不會隨他一起深藏在這一帶?6.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 大動干戈 明日黃花 無影無蹤 無人問津B. 同室操戈 大勢已去 無影無蹤 無人問津C. 大動干戈 明日黃花 杳無音信 門可羅雀D. 同室操戈 大勢已去 杳無音信 門可羅雀7. 下列在文中甲處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 隨行者中除了召、毛、尹、南宮四大貴族外,還有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和學者。B. 隨行者中除了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和學者外,還有召、毛、尹、南宮四大貴族。C. 隨行者有召、毛、尹、南宮四大貴族,更有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和學者。D. 隨行者中有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和學者,還有召、毛、尹、南宮四大貴族。8. 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 即使離開了京城,王子朝認為自己仍然才是正統繼位的周王的合適人選,多次派使者到各個諸侯國去尋求支持,然而無人理會。B. 即使離開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繼位的周王,多次派使者到各個諸侯國去尋求支持,然而無人理會。C. 即使離開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認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適人選的繼位正統,多次派使者到各個諸侯國去尋求繼位支持,然而無人理會。D. 即使離開了京城,王子朝仍然認為自己才是適合正統的繼位,多次派使者到各個諸侯國去尋求支持,然而無人理會。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王教授:您好!我是雜志社的編輯,發郵件是想跟您預約一個訪談。收到你 ① 的大作,連夜 ② ,深為您深刻的思考、透辟的見解 ③ ,所以想就您書中談到的文化建設方面的話題作深入交流,懇請您 ④ 。冒昧打擾,敬請 ⑤ 。① ② ③ ④ ⑤A 贈閱 品讀 感動 言無不盡 海涵B 惠贈 捧讀 觸動 指點斧正 見諒C 贈閱 賞讀 嘆服 萬勿自謙 原諒D 惠贈 拜讀 折服 不吝賜教 諒解5.下面是京東機器人智能配送貨品工作流程圖,請把這個圖轉寫成一段文字介紹,要求內容完整,表達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70個字。6.B【解析】大動干戈”,原指發動戰爭,現多比喻興師動眾或大張聲勢地做事。“同室操戈”,一家人動起刀槍來,比喻內部相斗。由“留下王子們”可知應用“同室操戈”。“明日黃花”,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大勢已去”,整個局勢已經無法挽回。根據文中“晉國攻打王子朝,擁立王子匄為周敬王”,尤其是“王子朝見”中的“見”字,暗示了局勢的不可逆轉,故應選擇“大勢已去”。“無影無蹤”,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杳無音信”,沒有一點消息。根據語境“留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應選“無影無蹤”。“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門可羅雀”,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根據語境“沒有人追問過這批無價之寶的下落,甚至對此事也是”可知,應用“無人問津”。7.A【解析】 B項,括號后的“如老子,可能辭官,也可能同行”承接此項不合適,因為老子屬于“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和學者”,而不屬于“四大貴族”;C項,由括號后的“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可知“召、毛、尹、南宮”地位遠高于“周王室圖書檔案的官員和學者”,故C項不當;D項,顛倒了“官員和學者”及“ 召、毛、尹、南宮四大貴族”的地位關系,與文本語境不合。8.B【解析】A項,“王子朝認為自己仍然才是正統繼位的周王的合適人選”語序不當,應將“仍然”移至“認 為”前面,且此句句式雜糅;C項,“王子朝仍然認為自己才是周王的合適人選的繼位正統”成分贅余,應刪掉“的繼位正統”;D項,“適合正統的繼位”搭配不當,可在“繼位”后加“人選”。9.D【解析】①處,贈閱:把自己的書刊贈送給別人。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根據語境可知,①處填“惠贈”,可排除AC。③處,折服:信服。觸動:激起,打動。③處填“折服”更符合語境。排除B項。10.配送機器人到達目的地后,顧客可以通過點擊手機APP鏈接、輸入取貨驗證碼和人臉識別這三種方式取貨,顧客收貨后,機器人配送任務完成。【解析】試題流程圖是結構式圖表,將事物或某些概念連接起來,要求答題者根據這種結構關系,特別是箭頭方向所表達的意思,用語言將所示內容表述出來。流程圖主要內容是京東機器人智能配送貨品工作流程圖,從箭頭的指向可知配送機器人到達目的地后,顧客可以通過點擊手機APP鏈接、輸入取貨驗證碼和人臉識別這三種方式取貨,顧客收貨后,機器人配送任務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