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8.1《夢游天姥吟留別》導學案班級: 組別: 姓名:1.讀準字音,疏通字詞,繼續積累重點實詞。2.反復誦讀,置身詩境,初步了解詩歌內容。3.知人論世,結合背景,體味詩人情感與人格。4.大聲誦讀,吟詠詩韻,體味詩歌的浪漫之美。語言建構與運用:知識與能力目標抓住重點詞句,領會詩歌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思維發展與提升:體會和學習夸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能夠鑒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審美鑒賞與創造: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文化傳承與理解:悟本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1.體會和學習夸張及想象結合的表現手法,能夠鑒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作品;2.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棄黑暗塵世,蔑視權貴的凜然傲志。3.感悟本詩中神奇瑰麗的夢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詩人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一、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生于中亞碎葉城;后遷居四川綿州彰明青蓮鄉。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作品收入《李太白全集》。二、背景展示該詩題目一作《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天寶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意。離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但李白沒有這么做,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有更高遠的追求,于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這首詩就是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此時李白在政治上遭挫折的憤怨仍郁結于懷,所以才在詩末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三、文體知識詩歌文體——吟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有贊頌的意思。例如于謙的《石灰吟》、李白的《梁甫吟》、韋莊的《秦婦吟》、孟郊的《游子吟》等。四、文白對照讀完全詩后,你覺得這首詩主要是寫夢游天姥山還是另有意圖?全詩的“詩眼”是哪兩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另有意圖。其實,詩人是借夢游天姥山之事來抒發自己遭受排擠、被放出京的憤懣之情。“詩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1.詩人游的是天姥山,卻首先談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樣來表現天姥山的高峻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就用“煙濤微茫”的瀛洲的難求、難得來側面襯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尋,這便是陪襯、鋪墊的手法,這使詩一開始就帶有神奇的色彩。作者將它與五岳、赤城、天臺進行比照,運用夸張手法將其高聳的樣子寫得淋漓盡致。它縱可連天,橫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話下,萬丈天臺拜倒其腳下。詩人開篇就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步引向那夢幻般的神仙境界。2.“列缺霹靂……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詩描繪了夢中所說的洞天仙境的景象,那么詩人所描繪的洞天仙境具有怎樣的特點?詩人為什么要描繪這樣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詩人通過奇詭瑰麗的想象,以超越塵俗的意象,創造了一個神奇壯麗的洞天仙境。②“夢中的洞天仙境”象征著詩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主要是反襯社會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社會現實的厭惡。3.詩的最后一段詩人直抒胸臆,抒發自己對人生、社會的感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兩句詩和上文中的“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相呼應,包含著詩人的失意與深沉的感慨,夢醒之后對仙境的留戀及惋惜。最后兩句,是全詩的詩眼,點明了主題。人們對此有兩種觀點:一則認為表現了其消極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則認為表現了其蔑視權貴、譏諷現實的思想。同學們怎么看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白的消極避世,卻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他譏諷現實,卻又不像屈原那般憤世嫉俗。總的來說,李白身上集“儒、道、俠”三者于一體,有儒家的積極用世,有道家的消極避世,又有俠客的仗劍豪情,但他的追求個性自由、蔑視權貴的精神是顯而易見的。李白在被權貴排擠壓制后,看透了朝廷及官場黑暗,他意識到自身的個性難與權貴為伍,更不愿過摧眉折腰、阿諛奉迎的奴性生活,因此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絕塵而去,浪跡名山大川之間,活出自己率性、自由的人生風采。 一、預習檢測。1.①學生注意正音。天姥( ) 瀛( )洲 剡( )溪 淥( )水 屐( )殷( )巖泉 栗( )深林 水澹( )澹 扉( )訇( ) 鸞( ) 覺( )時之枕席②、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煙濤微茫信難求 信: 越人語天姥 語(yǔ),云霞明滅或可睹 或: 勢拔五岳掩赤城 拔:我欲因之夢吳越 因: 腳著謝公屐 著:(zhuó),迷花倚石忽已瞑 瞑: 熊咆龍吟殷巖泉 殷:栗深林兮驚層巔 栗: 驚:2. 整體感知詩詞, 夢,總有個入夢前——夢中——夢醒。我們可以再詳盡些,試用四字綱要來表述其游程(要求每句綱要中都含一“夢”字):提示:入夢緣由——( ) ——( )——( )——( )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節線索,我們將其用一條線連綴起來成(山形).二、文言知識點:1.古今異義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 , )云霞明滅或可睹(滅, ) 勢拔五岳掩赤城(拔, )2.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云青青兮欲雨( )2).名詞用作狀語對此欲倒東南傾( )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古來萬事東流水( )3).使動用法 栗森林兮驚層巔( )三、誦讀并分析詩文 (一 )誦讀并分析①段 1.齊讀①段并思考:既然題為“夢游天姥”(在“夢游天姥” 四字下標示雙橫線), 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 有何作用 誦讀并分析②段1.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誦讀②段,并思考:或以 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并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郎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后請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 描繪。 誦讀并分析③段1.此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 想性格 作者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 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一、2、 概括為“入夢緣由”其余的是:→夢游歷程→夢中仙境→夢醒時分→醒夢留別二:文言知識點:1.古今異義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的確、實在)云霞明滅或可睹(滅,暗) 勢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2.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2).名詞用作狀語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古來萬事東流水(方位名詞“東”用作“流”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3).使動用法 栗森林兮驚層巔(栗,使……顫栗;驚,使……驚)三、(一)1.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 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 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2.明確: 還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臺,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強烈愿望。(板書:緣由)(二)1.(邊分析邊板書) 月夜——剡溪清幽 白晝——山中壯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樂 師: 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栗、驚等。 明確: “飛”“送”兩字先后運用了夸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 詩人夢游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驚”分別活用為動詞、使動、使動。2.參考: 電閃雷鳴,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 風 為駿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著琴瑟啊鸞鳥駕著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 也數不清,多么其樂融融的場面啊。(三)1.明確: “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 雙橫線)。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 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并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 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 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2.明確: 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 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 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