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案【教材分析】《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是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八課的第二課時,是第八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后續學習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奠定基礎。課文包括兩目,第一目是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包括文化交流的原則、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流的態度;第二目是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包括文化交融的原因、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融的態度。本章節內容較為簡單,教學過程中選取典型并貼近生活實際的時政素材,引導學生發現文字之美,感受漢字的生命力,堅定文化自信。《哲學與文化》不能將哲學教學與文化熏陶分割開來。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兼顧家國情懷與理論學習,將哲學與文化相結合,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學情分析】本框教學內容是高二教材,高二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已經具有基本科學理論知識和道德素養,自我意識和獨立性日益增強,具有基本的價值觀念,開始理性地思考社會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社會閱歷淺,生活經驗少。【核心素養】通過民族間、國家間文化交流、交融的具體事例,理解文化交流、交融的意義及其要求2、進一步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作用;正確對待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態度教學難點: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必要性【新課導入】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的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正式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倡議。習近平主席深情地提出:“我的家鄉,中國陜西省,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顧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的親切。”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這段歷史表明,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展之路。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的命運,人類歷史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今天,我們傳承古絲路精神,一起行走“一帶一路”,共同學習“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感受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在激發情感共鳴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打下良好的認識基礎。【新課講解】1.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1)關系: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對策:文化交流的要求(文化交流應注意的問題)(1)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2)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意義: 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不僅不會成為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障礙,反而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正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全面理解文化交流:(1)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既包括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能夠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貢獻;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也就是在文化交流上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2)文化交流的作用是雙重的。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既要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和借鑒各國的優秀文化,為發展中華文化服務;又要堅決抵制國外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蝕和滲透,確保中華文化健康發展。 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中國、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為什么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點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來交流文化。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聯結在一起。中外商人的貿易活動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外域文化也不斷傳入中國,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2.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對本國而言:①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對世界而言:②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情景: 沈繡是蘇州刺繡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獨特之處是常以西洋油畫的人物肖像、風景等為繡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關系等技法用于刺繡技法中,使得繡品立體感強、生動逼真,典型地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結合。結合典型事例,闡明文化交融如何促進世界文化的豐富與發展。點評: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要善于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地區優秀文化成果,使其為我所用,與自己的文化交融整合,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貢獻。如沈繡吸收了西洋藝術的用光用色。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區別與聯系區別:(1)二者的界定和表現不同 文化交流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文化的有無,促進文化豐富與發展。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語言、報刊、網絡等)使得文化得以傳播。文化交融強調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滲透,難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2)二者側重的結果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文化交融側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甚至是沖突碰撞之后的發展升華,產生新文化的過程。文化交流發生的是量變,文化交融發生的是質變。(3)二者的意義不同二者意義上的區別在于: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聯系: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板書】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一、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1.文化交流的含義2.文化交流的途徑3.文化交流推動文化發展的原因4.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的措施二、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1.原因2.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課后反思】本節課采取了活動型新課設計,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創設情境并深入每個小組引導提示,注重學生知識的生成。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相結合。將知識的傳授過程轉變為知識的生成過程,使學生在知識的生成和構建過程中,積極思考,增強辯證思維能力。課堂教學緊扣時代特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知識探究、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有機統一,使學生在活動中自然地提高學科素養和能力。本節課根據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來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有所領悟,核心素養能夠提高。本課教學中設置情境“回望歷史——探訪絲路”、“感悟現實——交流互鑒”、“展望未來——筑夢絲路”,通過學生小組活動的形式介紹古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如何加強文化交流,展現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培育政治認同素養。本節課通過給出既定的問題來讓學生解決,然后觀察學生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關注的不僅是結果,更關心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看看他們是如何思考解決問題的。本課教學中請學生思考討論如何借助“一帶一路”這個國際化平臺,助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以小組探討的形式展示成果,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整合材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科學精神。本課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內容比較宏大抽象,“一帶一路”、文化交融等對于學生而言還是較多的停留在新聞資料中,欠缺生活性。對此,建議選取更多貼近學生和社會生活的生動事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透過直觀生動的現象提升本質,形成理性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