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 走向生態文明學案【學習目標】1.運用圖文資料,說明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過程。2.結合實例,解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的內涵,舉例說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途徑。3.聯系實際,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學習重難點】1.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過程2.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途徑3.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并將其轉化為自覺行動【預習新知】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不同時代的人地關系演變社會發展階段 生產力水平 人與環境的關系采集漁獵時代 生產力低下且發展緩慢 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 依賴農業社會時期 生產力 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類與環境的對抗性增強,環境遭到破壞工業社會時期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 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 尖銳,資源環境問題對人類構成 威脅現代 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 逐步向 生態文明 轉變生態文明的含義:意味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既要開發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規律,協調 人口 、資源 、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的做法:將 生態文明 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明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下的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生態文明的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資源與環境安全觀強調:資源、環境安全的本質就是尋求自然環境服務的 可持續利用 和服務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兩大要求①應在地球資源、環境所允許的邊界內, 避免 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 威脅 ;②應避免資源安全和環境安全問題對國家安全、 區域穩定 和國際安全構成威脅。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根本: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資源與環境安全觀,以 生態文明 建設為目標,變革發展模式。主要途徑①推進 生產方式 的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 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②推進 生活方式 的綠色化,加快形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思考探究】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環境安全1.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就是可持續發展理論(1)可持續發展的內涵(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原則 含義 具體做法公平性原則 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各國都有發展權,應與子孫后代共享資源和環境持續性原則 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之內 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關系共同性原則 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該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國際社會應超越國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約,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參加環境領域中的國際合作2.轉變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是保障資源、環境領域的國家安全的根本(1)我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2)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鞏固訓練】生態效率是經濟增長與環境影響的比值,其核心就是通過最少的資源損耗和最低的環境污染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結合下表,完成下面小題。長三角部分城市 2008 年 ~2019 年生態效率平均值統計表城市 上海 南京 杭州 連云港 嘉興 黃山生態效率平均值 1.00 0.89 0.96 0.69 0.53 1.00【小題1】下列與生態效率存在正相關的是( )A.經濟發展水平 B.第二產業所占比重C.對外開放程度 D.科學技術水平【小題2】為提高嘉興生態效率,正確的措施有( )①改善能源消費結構②提高經濟發展水平③提高對外開放程度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立體綠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條件,選擇攀援植物及其他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鋪貼于各種建筑物及其他空間結構上的綠化方式,被譽為“城市建筑的肌膚”。下圖為“立體綠化”景觀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立體綠化”建筑反映出的人地關系思想是( )A.適應自然 B.地理環境決定論C.人定勝天 D.人地協調【小題2】與普通建筑相比,“立體綠化”建筑( )A.采光性能增強 B.噪聲污染減弱C.電能消耗增大 D.雨水排泄加快人口耕地彈性系數是土地面積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與耕地關系的緊張程度。下圖為貴州烏蒙山區各海拔地帶2000、2008年人口耕地彈性系數狀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2000年~2008年,該地區人地關系趨于緊張的地帶是( )A.2500米以上地帶 B.1900~2500米地帶C.1300~1900米地帶 D.1300米以下地帶【小題2】2000年~2008年,該地區1900米以上地帶人口耕地彈性系數變化的原因及影響可能是( )A.大量開墾耕地,人地關系趨于緩和B.人口遷出,人地關系趨于緩和C.大量退耕還林,人地關系趨于緊張D.人口遷入,人地關系趨于緊張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生產力條件 , 人類對河流的認識和改造的行為不同。在我國的歷史長河里有“河伯娶親”“穌圍堵治水”穌的兒子大禹“疏導”治水以及李冰父子“因勢利導、化害為利”的都江堰工程。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河伯娶親”描述的社會發展階段及其人地關系是( )A.人們依賴自然,盲目崇拜自然B.人類試圖征服自然,人地矛盾激化C.環境問題成為全球性問題D.可持續發展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小題2】能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行為是( )①“河伯娶親”②“圍堵治水”③大禹疏導治水④都江堰工程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小題3】和都江堰工程主流思想相似的人類行動是( )A.竭澤而漁 B.圍海造陸C.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垃圾分類5.荀子《王制》篇中有“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其中體現的人地關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 B.征服自然 C.保護自然 D.開發自然把農業引入城市,使農業生產與城市空間相融合,能夠有效改善當前城市發展中產生的問題,有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有學者提出了將農業與城市中的社區相融合的“有農社區”的構想(系統)。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有農社區”最主要的意義是( )A.提供便捷的食物供應 B.改變居民的生產方式C.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 D.美化社區的生活環境【小題2】若推廣“有農社區”,對城市可能產生的影響是( )A.控制城市用地規模 B.完善社區商業布局C.增加城市能源消耗 D.緩解城市內澇災害2021年8月以來,全國許多省區陸續出臺限電、有序用電政策。個別省區工業用電實行停六開一,要求制造業產能下降20%以上。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本次限電政策實施的背景最可能是( )A.實現減排目標 B.煤炭價格下跌C.風電供應不足 D.消費市場飽和【小題2】制造業減輕限電影響的主要措施是( )A.增加勞動力供應 B.研究節能新技術C.制造業全部轉型 D.增加能源供應8.當今世界最先進、最完善的人地關系理論是( )A.環境決定論 B.天人相關論 C.人定勝天論 D.可持續發展論“ 一定不要再想著走老路,還迷戀著過去那種發展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實際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的這句話,如今讓中國 “ 體質 ” 、 “ 顏值 ” 都有了大變化,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大美中國,正在重現眼前。據此完成下列小題。【小題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反映的人地關系思想是( )A.人定勝天論 B.地理環境決定論C.因地制宜的思想 D.人地協調論【小題2】下列做法或說法不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A.斬伐養長,不失其時 B.退耕還林,退耕還牧C.竭澤而漁,焚藪而田 D.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產、生活、思維方式的根本變革,亦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我國政府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它闡明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資源、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具體方案。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下列說法或做法中可以證實的有( )①“竭澤而漁……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而明年無獸”②歷代各朝均大興土木建宮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賦④封山育林,以定期開禁,保護生育期的鳥、獸、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小題2】在青藏鐵路建設中,我國首次引入了國外野生動物通道的理念,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設計了3種基本類型的野生動物通道。人類的發展不應危及其他物種的生存,主要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 )A.公平性原則 B.持續性原則 C.共同性原則 D.綜合性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