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3 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資料,分析我國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的特征。通過實例,理解我國糧食戰略與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通過圖文、數據等資料,了解我國實現糧食安全的主要途徑。4.通過資料,理解耕地保護對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學習重難點】1.耕地保護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2.維系糧食安全的主要途徑【預習新知】糧食生產安全的資源基礎糧食安全概念影響環節地位立場要求糧食生產基礎作物糧食總產量 計算公式影響因素【活動探究一】中國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特征材料一:我國的后備耕地資源主要分布于東北、西北偏遠地區,且東部地區耕地資源除東北外已經基本開墾殆盡。世界耕地面積及前十位國家的耕地面積及人均耕地面積(左圖);中國耕地后備資源的構成(右圖)結合材料一圖文資料,思考我國耕地總量、人均耕地面積、后備耕地資源的特點,人均耕地面積呈現該特點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教材p38圖2.23 2015年我國各質量等級耕地占總面積的比例,下圖:中國土地污染程度圖結合教材p38圖2.23和左圖,思考我國優等、高等地合計占比多少?這反應我國耕地質量總體有何特點?我國耕地存在什么問題?3)哪些自然環境因素影響我國的耕地質量 哪些人類活動影響我國的耕地質量 材料三:教材p38圖2.24 中國各省區耕地平均質量4)我國耕地分布有何特點?氣候和地形是如何影響耕地分布的?材料四:左圖:中國糧食總產量(1996-2018年) 右圖: 中國氣象災害分布圖5)結合材料四,中國氣象災害分布圖和中國糧食總產量(1996-2018年)圖,分析我國糧食產量變化特征,導致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6)結合上述問題,總結我國耕地資源與糧食生產能力的特征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1.我國糧食安全現狀2.實現糧食安全的途徑(一)流通環節——增加糧食總產量。1)結合教材p39文字,分析1949年前,中國提高糧食總產量的基本途徑是什么?2)結合教材p39 圖2.25,分析1949年以后,中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糧食單產與總產量的變化特征,并據此思考該階段提高糧食總產量的基本途徑是什么?3)結合教材和所學知識,思考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措施有哪些?(二)流通環節——通過糧食的跨區調劑,解決糧食生產與消費空間配置不均衡問題糧食跨區調劑名稱 時間 糧食調出地 糧食調入地 調撥糧食種類 目的南糧北運北糧南運(三)進出口環節——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是我國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時間 進口糧食類型 目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21世紀以來(四)儲備環節——建立糧食儲備。糧食儲備是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制度。思考建立糧食儲備的功能有哪些?【活動探究三】討論規避糧食進口給我國帶來糧食安全風險的措施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國際貿易進口糧食是滿足糧食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鑒于我國耕地緊張、農業生產成本高,有人建議我國維持糧食安全應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但如果直接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糧食,一來可能會引起國際糧價大幅上漲,即“大國效應”,導致“買得貴”,二來國際市場貿易量有限,未必能滿足我國龐大的需求,導致“買不到”。近些年世界糧食儲備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國際糧價大漲已在30多個國家誘發糧食危機,甚至損害了經濟增長并危及政治安全。綜合考慮影響糧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各方面因素,并收集有關資料,討論以下問題。(1)除“買得貴”和“買不到”風險外,利用國際糧食市場還可能存在哪風險?(2)為了能夠在保障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你認為我國可采取怎樣的措施?未來糧食安全的耕地保障1.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目標: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3.耕地保護的首要任務4.耕地保護的措施1)耕地數量方面--------2)耕地質量方面--------【典型例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糧食出口國傳出限制糧食出口的信息,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2020年3月2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松,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下表為我國中長期糧食消費表(含預測)。項目 2010年 2020年 2030年人口(億人) 13.40 14.00 14.50糧食總消費量(億千克) 6 056 6 838 7 360人均糧食消費量(千克) 452 488 5081.根據材料分析我國糧食消費的基本趨勢,并分析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2.黃淮海平原城市數量較多,在城鎮化過程中耕地數量減少顯著。針對這種現象,應采取的措施有哪些?3.糧食安全不容忽視,我國應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糧食安全?活動探究一1.特點:耕地總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人均耕地少;后備耕地資源數量少、質量低,開發難度大;人均耕地少的原因:人口總量大;城市建設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合計占比30%,反應我國耕地質量總體欠佳,退化和污染問題嚴重3.自然因素:1)地形因素:我國山區廣,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發。(2)氣候因素:我國東西部水熱條件差異大,東部季風區南北方差異顯著。因此,耕地的光、熱、水配置類型多樣。(3)水源因素:我國外流區與內流區,水源情況不同,導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種形式。(4)生物因素:我國自然帶多樣,不同地區耕地的有機質含量差異大,耕地的肥力不同。人文因素:(1)技術經濟因素: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有利于精耕細作,形成了水稻土、黃壚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同時,也因為對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過度開墾,耕地退化。隨著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科學育種、輪作間作、溫室大棚等都有利于耕地的種養保護。(2)社會經濟因素:我國建設高標準農田,防治污染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正確引導農民對耕地種養結合,有效提高耕地質量。而土地流轉等市場化過程對耕地質量的提高也有實際意義。4.我國耕地總體上空間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東部季風氣候區,南方耕地質量較高;西北地區耕地僅在綠洲少量分布。(2)水土資源配置不佳。我國東部為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配置較好,且東部地區以平原、丘陵、山地為主,地形較為平坦,因此耕地分布集中在東部地區。5.我國糧食產量年際波動大,原因,中國季風氣候面積廣,導致農業氣象災害種類多、頻率高、強度大,對糧食產量影響大;【鞏固訓練】福建某鄉村積極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村莊周邊的竹林地依地形逐級改造成大規模連片的耕地計劃在一段時間內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據此完成9~11題。【小題1】與多年種植水稻的稻田相比,新建的耕地( )A.機械水平低 B.土壤肥力高 C.旱澇災害多 D.糧食畝產低【小題2】針對該區域土壤改良措施不合理的是( )A.增施有機肥 B.撒適量熟石灰C.摻適量細砂 D.建設排水渠【小題3】該地退林還耕的根本原因是( )A.增加耕地面積 B.保護生態環境C.保障糧食安全 D.減輕旱澇災害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飛速發展,耕地不斷被擠占。但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仍連續增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改革開放以來,下列糧食主產區在全國商品糧生產中的地位下降最為顯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漢平原 D.成都平原【小題2】河南省和黑龍江省都是我國產糧大省,兩省相比,黑龍江省糧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積廣 B.生產規模大C.機械化水平高 D.人口較少下圖示意“該地形區1954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構成情況”,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關于該地形區耕地面積變化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較低②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③國家對糧食的大量需求④人多地少,人口壓力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小題2】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目前該地區農業生產面臨的突出問題是( )A.勞動力短缺 B.低溫冷害更嚴重C.人均耕地面積減小 D.洪澇災害更頻繁【小題3】該地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可采取的措施是( )A.退耕還草,發展大牧場放牧業B.退耕還濕,發展生態農業C.調整農業結構,發展水果園藝業D.擴大耕地面積,進行規模化生產糧食安全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糧食安全狀況的綜合得分,該得分基于多個指標,包括糧食自給率、儲備率、人均糧食占有量等。下表顯示2018年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糧食安全指數全球排名。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國家 新加坡 菲律賓 緬甸 柬埔寨全球排名 1 70 82 85【小題1】新加坡的糧食安全指數被評為全球第一,關鍵在于該國糧食( )A.自給率高 B.海關稅高 C.購買力強 D.消費量大【小題2】新加坡糧食安全的最大隱患是( )A.糧食進口渠道單一 B.糧食安全意識薄弱C.國際能源價格波動 D.全球氣候異常加劇【小題3】菲律賓、緬甸、柬埔寨的糧食安全指數較低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低 B.人均消費水平逐漸提高C.全球糧食供應鏈受阻 D.國家致力發展高新產業讀各自然區優質耕地面積與地類結構表。完成9、10題。【小題1】I、I、Ⅲ自然區分別是( )A.東部季風區肯藏高寒區西北干旱區B.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寒區C.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寒區東部季風區D.青藏高寒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小題2】自然區I耕地資源豐富,對其所包含的四個地區保護耕地措施合理的是( )①I 地形平坦開闊,適宜大規模開墾耕地②I 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實現耕地資源質量保護③I 耕地保護應與坡地植被保護或恢復相結合④I 投入更多的勞動力,耕地利用集約化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糧食倉儲設施是糧食儲備的載體和保障糧食儲備順利運轉的重要支撐,科學合理的糧食倉儲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是確保能夠及時調運的前提條件之一。青藏高原傳統糧食消費以青稞等粗糧為主,隨著食物消費結構呈現多元化發展,對大米、面粉的需求上升,糧食供需結構性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目前青藏高原除青稞基本自給外, 100% 的大米和 50% 的小麥均依靠內地調入,糧食平均運距超過 3000km ,最大運距達 5133km 。下圖示意青藏高原一級節點選址及空間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青藏高原建設糧食倉儲基地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A.氣候寒冷干燥,儲糧蟲害少B.地形平坦開闊,備選庫址多C.特色作物豐富,儲糧種類多D.地質條件穩定,使用時間長【小題2】青藏地區一級節點分別選址拉薩和西寧的主要原因有( )①當地多商品糧基地,糧源供應穩定②交通便捷程度高,服務范圍較大③城市行政級別高,社會協作條件好④人口分布較密集,糧食安全風險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城鄉流動行為導致傳統家庭代際空間分隔,在農村形成新的代際組合方式。不同代際的家庭成員在勞動能力、責任分工等方面的明顯分化,又形成了強弱不均、類型多元的農戶類型(圖)。家庭代際組合狀況是農戶作出最優耕地利用決策的重要依據。完成下面小題。 【小題1】中堅型農戶將耕地轉出的現象在我國東部地區尤為突出,主要原因是東部地區( )A.農業生產成本較高 B.農產品市場需求大C.非農就業機會較多 D.耕地細碎化程度高【小題2】老幼型農戶傾向于( )①種植經濟作物②撂荒耕地③種植糧食作物④種植林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實施“藏糧于地”戰略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下圖表示 1949—2016年我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糧食產量變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小題1】1949—2016年間,我國糧食( )A.播種面積持續減少 B.單位面積產量加速上升C.進口數量不斷下降 D.總產量總體呈增加趨勢【小題2】我國“藏糧于地”的有效途徑有( )①擴大耕地面積②建設高標準農田③治理農田環境污染④增加勞動力投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結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我國目前部分優勢糧食生產基地分布示意圖。材料二:中國糧食流通格局正呈現出“北糧南運”、“中糧西運”的態勢,糧食生產地域重心發生了由南向北、由東向中的逐漸轉移。 【小題1】關于甲、乙、丙三個糧食生產基地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熱條件優越B.乙地夏季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但水源不足C.丙地光、熱、水充足,且紫色土肥沃D.甲、乙兩地光、熱、水條件相同,但農作物類型不同【小題2】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為商品糧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相對集中,適宜機械化生產B.河網密布,交通不便C.當地人的食物結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D.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在全國遭受嚴重干旱的影響下, 2022 年全國糧食總產量 13731 億斤,比上一年增加 74 億斤,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連續 8 年穩定在 1.3 萬億斤以上。據此完成下面小題。【小題1】我國糧食在干旱年份也能增收增產,與之關聯性最大的是( )A.勞動力充足 B.種植面積擴大C.光照條件改善 D.農業科技進步【小題2】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仍需要從國外進口部分糧食,主要原因是我國( )A.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人口劇增,供應不足C.進口糧食質優且價廉 D.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