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一、章節學習主題本章內容屬于《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22》)第五個學習主題“人體生理與健康”,內容涵蓋了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相關知識。二、章節學習內容分析1.內容的課標分析本章內容屬于《標準2022》規定的第五個學習主題“人體生理與健康”。通過本章的教學,達成以下目標:(1)要幫助學生形成1個大概念:人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各系統協調統一,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2)要幫助學生形成1個重要概念:人體各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相互聯系和協調,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以適應機體內外環境的變化。(3)要幫助學生形成1個次位概念:人體的運動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由肌肉牽拉著骨圍繞關節進行的。《標準2022》對這一學習主題的學業要求:描述運動系統的構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2.本章教學內容分析本章包括《動物的運動》《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和《社會行為》三節內容。本章內容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更高認知層次上深入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征,從總體上了解動物如何通過各種行為來適應環境,在生物圈中生存和繁衍。三、章節學情分析已有知識:小學科學課上對動物的遷徙等個別行為有過初步介紹,學生對此有了初步的認識。已有經歷:學生對動物的運動和行為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對后續理性認識學習有一定幫助。已有技能: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掌握了觀察和實驗的一般方法和分類方法;具有了調查討論、收集資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思維方法,具有了一定的類比分析能力。已有情感: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能夠通過對比分析,認識動物運動系統的構成和功能,以及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利于其生存和繁殖的行為。四、章節學習目標生命觀念:通過認識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觀,進而認識生物體的整體性和生物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初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科學思維:運用比較和分類的方法,認識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初步形成基于證據和邏輯的思維習慣。探究實踐:運用生物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采用工程技術手段,制作關節模型、伸肘與屈肘模型,形成物化成果。態度責任:主動宣傳保護野生動物,初步形成生態文明觀念。五、章節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概覽《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章節學習概覽課時 內容 內容本質與研究方法第1課時 動物的運動 通過觀看視頻、觀察實物、做屈肘和伸肘動作等活動,認識運動系統的組成,理解骨、關節、肌肉協調的配合產生運動;通過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第2課時 先天性行為和 學習行為 了解動物的各種行為類型,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比能力;總結動物行為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第3課時 社會行為 認識動物的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及意義;認識動物群體之間信息交流的方式,總結動物群體間的信息交流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六、章節評價與作業建議本章節教學設置了持續性的學習評價。學習評價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注重對學生的探究和實踐活動進行過程性評價。本章節教學的評價主體多元,將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和組間互評相互結合,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改進學習方式,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本章節作業設置為四部分,基礎性作業、鞏固性作業、綜合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基礎性作業以課本練習為主;實踐性作業為制作關節模型、伸肘與屈肘模型。動物的運動課時目標1.通過實驗和觀察模型,認識運動系統的組成。2.觀看視頻,結合生活實際,理解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觀。3.綜合運用生物學和物理的知識,制作伸肘與屈肘模型,形成物化成果。學習重點: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產生運動的過程。學習難點: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產生運動的過程。課時活動設計新課導入。播放視頻。動物一般都能自由運動,它們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運動速度有很大差別。想一想,昆蟲、魚、鳥和哺乳動物的運動器官有什么不同 有人說,動物的運動本質上都依靠肌肉的收縮。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思考:動物的運動器官是怎樣完成各種動作的呢 設計意圖:由視頻引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動物的運動的相關知識的興趣。探究運動系統的組成。請學生做一做曲肘和伸肘的動作,想一想:這兩個動作是靠哪些結構完成的 如果肘關節受傷了,還能正常完成這些動作嗎 為什么發生骨折或肌肉拉傷時,相應的部位不能正常運動 認識組成運動系統的結構。1.骨觀察家兔的骨骼標本,認識不同的骨,試著在自己的上肢和下肢找到對應的骨。2.關節(1)體驗:結合骨骼模型圖,活動自己的骨,感受骨的活動范圍。思考:為什么不同的骨的活動范圍不同 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關節是骨連接的主要形式,骨連接包括不能活動的,比如頭骨;半活動的,比如脊椎骨;能靈活活動的,比如關節。(2)實驗探究:觀察并認識關節的組成結構。小組分工:一人為操作員,兩人為觀察員,一人為記錄員,解剖并觀察關節的組成。關節包括關節囊、關節腔和關節面,關節面包括關節頭、關節窩和關節軟骨。(3)深入思考:辨:區分關節頭與關節窩。摸:摸一摸關節軟骨,有什么感覺 扯:扯一扯關節囊,感受其特點。想:結合關節的結構特點,思考關節有什么功能 關節囊和韌帶比較堅韌,能增加關節的牢固性;關節軟骨濕潤光滑,關節腔內有滑液,能增加關節的靈活性。(4)建構模型:利用手中的材料,建構關節模型,并指出其結構與功能。3.骨骼肌(1)觀察標本,認識骨骼肌的結構。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組成。(2)觀察肌腱附著的位置,思考有什么特點 肌腱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設計意圖:通過觀察、體驗、實驗探究、深入思考和建構模型等多種形式,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認識運動系統的組成,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1.初步觀察:當用銅棒刺激牛蛙的坐骨神經時,肌肉有什么反應 思考骨骼肌有什么特點 用銅棒刺激牛蛙的坐骨神經時,牛蛙的肌肉收縮;骨骼肌有受到刺激而收縮的特性。2.深入思考:觀察動畫,結合課本,初步認識運動產生的過程。思考骨、關節和骨骼肌是如何協調配合的 一塊骨骼肌能否獨立完成一個動作 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一塊骨骼肌不能獨立完成一個動作,骨的運動至少需要兩組骨骼肌相互配合。3.親身體驗:在伸肘、屈肘時,感受是哪塊肌肉在用力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4.建構模型:結合關節模型,小組合作,制作伸肘與屈肘模型。設計意圖:通過初步觀察、深入思考、親身體驗、建構模型,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認識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運動離不開多個系統的協調配合。出示資料:資料一:一位運動員在跳馬比賽中,不幸摔傷腰部,腰部脊髓因此受到了嚴重損害。雖然該運動員的下肢沒有任何損傷,卻喪失了運動功能。資料二:小明在學校運動會上參加了長跑項目,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獲得了第一名,但是比賽過后他卻感到非常的饑餓。提出問題:這兩則資料說明了什么 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還需要其他系統如神經系統的調節。運動所需的能量,有賴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設計意圖:通過資料分析,認識到運動的完成離不開多個系統的協調配合,認識生物的整體性。運動的意義。動物運動的意義是什么 強大的運動能力,有利于動物尋覓食物、躲避敵害、爭奪棲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動物運動的意義,認識生物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第二章 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一、運動系統的組成運動系統二、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三、運動的完成運動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還需要其他系統如神經系統的調節。運動所需的能量,有賴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系統的配合。課本練習。相關練習實踐性作業:制作關節的模型、制作伸肘與屈肘模型。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